專利名稱:電池用隔熱殼體及包括該隔熱殼體的電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池殼體,尤其涉及一種電池用隔熱殼體及包括該隔熱殼體的電池。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池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用品。但在一些使用電池的領域(如汽車行業),傳統的電池無論是在電量還是提供的電壓方面,都已不能滿足使用的需求,因此人們便發明了蓄電池(也稱電瓶,是電池的一種),其滿足了人們對電壓及電量的需求,并實現了充、放電集于一體,可重復使用。常見的蓄電池是將正、負電極和電解質放入到殼體內,并在殼體上加蓋一個頂蓋形成的,其使用過程為放電時,正、負極與電解質反應并實現放電;充電時,用外部電源充電使電極和電解質回復原狀并實現充電,進而為下次放電做好準備;簡單來說就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但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熱量。目前在一些大型供電設備中,一般是將多個蓄電池安裝、布置成蓄電池組進行使用的,因此蓄電池充、放電所產生的熱量會對周圍布置的其他蓄電池產生不利的影響,例如蓄電池受熱后易發生膨脹使得外殼發生形變,甚至使得外殼開裂造成電解質的外流,從而造成蓄電池的損壞。因此,目前人們在安裝、布置蓄電池組時,會在兩個相鄰的兩蓄電池之間加裝隔熱件,從而對相鄰的兩個蓄電池進行隔熱處理,從而防止上述情況的發生。但采用這種安裝、布置方法,蓄電池組的安裝過程較為復雜,不便于安裝。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用隔熱殼體,其自身隔熱效果好。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池,其自身隔熱效果好,且便于安裝、布置成電池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電池用隔熱殼體,包括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第四側壁和底蓋,所述第一側壁、所述第二側壁、所述第三側壁和所述第四側壁依次連接并形成一環狀體,所述環狀體的一端形成開口,所述環狀體的另一端設置有底蓋;所述第一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一隔熱條一端設置在所述第四側壁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側壁的一側;所述第二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側壁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三側壁的一側;所述第三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三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側壁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四側壁的一側; 所述第四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四隔熱條,所述第四隔熱條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三側壁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側壁的一側。可選的,若干條所述第一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0013]若干條所述第二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所述第三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所述第四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可選的,若干條所述第一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隔熱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若干條所述第二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隔熱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若干條所述第三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隔熱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若干條所述第四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四隔熱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可選的,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和所述第四隔熱條的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和所述第四隔熱條依次相接,并形成若干個環狀隔熱條。可選的,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和所述第四隔熱條的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和所述第四隔熱條依次相接,并形成若干個環狀隔熱條,且若干個所述環狀隔熱條所在平面均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可選的,所述第一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加強條,所述第一加強條一端設置在所述開口處,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底蓋處,且貫穿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加強條,所述第二加強條一端設置在所述開口處,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底蓋處,且貫穿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三加強條,所述第三加強條一端設置在所述開口處,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底蓋處,且貫穿所述第三隔熱條;所述第四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四加強條,所述第四加強條一端設置在所述開口處,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底蓋處,且貫穿所述第四隔熱條。可選的,若干條所述第一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所述第二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所述第三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所述第四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可選的,若干條所述第一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加強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垂直;若干條所述第二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加強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垂直;若干條所述第三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加強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垂直;若干條所述第四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四加強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垂直。可選的,靠近所述開口處的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和所述第四隔熱條上均開有螺栓孔。本實用新型還提供的一種電池,包括殼體、正電極、負電極、電解質和頂蓋,所述正電極、所述負電極和所述電解質放置在所述殼體內,所述頂蓋與所述殼體相連,所述殼體為上述任一種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通過在電池用隔熱殼體的第一側壁上設置第一隔熱條,第二側壁上設置第二隔熱條,第三側壁上設置第三隔熱條,第四側壁上設置第四隔熱條,并利用第一隔熱條、第二隔熱條、第三隔熱條和第四隔熱條在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各個側壁的外表面上形成凸起,在相鄰放置的兩個電池之間形成間隔,從而有效的防止相鄰放置的兩個電池相互貼近,實現隔熱。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若干條第一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可利用相鄰的兩個第一隔熱條在第一側壁上形成朝向一致的多個透氣通道,用于散熱,從而進一步提升在第一側壁處相鄰兩個電池用隔熱殼體之間的散熱效果,第二隔熱條、第三隔熱條和第四隔熱條的設置及作用于此類似,不再贅述。 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若干條第一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且第一隔熱條的延伸方向與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即第一隔熱條呈水平方向設置,并利用相鄰的兩個第一隔熱條在第一側壁上形成朝向一致,且朝向方向都為水平方向的多個透氣通道,進而更加利于隔熱間隔中的熱氣流通,并實現散熱,進一步提升隔熱效果,第二隔熱條、第三隔熱條和第四隔熱條的設置及作用于此類似,不再贅述。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第一隔熱條、第二隔熱條、第三隔熱條和第四隔熱條的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并通過第一隔熱條、第二隔熱條、第三隔熱條和第四隔熱條依次相接,形成若干個環狀隔熱條,實現隔熱;同時利用環狀隔熱條還可實現對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加固,使得電池用隔熱殼體擁有更好的抗壓性。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第一隔熱條、第二隔熱條、第三隔熱條和第四隔熱條的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并通過第一隔熱條、第二隔熱條、第三隔熱條和第四隔熱條依次相接,形成若干個環狀隔熱條,且若干個環狀隔熱條所在平面均與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在利用環狀隔熱條還可實現對電池用隔熱殼體加固的同時,還可利用相鄰的兩個環狀隔熱條在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和第四側壁上形成一個環形的透氣通道,且環形的透氣通道的朝向均為水平方向,更加利于散熱,從而更好的提升了隔熱效果。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在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和第四側壁上分別設置第一加強條、第二加強條、第三加強條和第四加強條,用以對隔熱條起到支撐的作用,以保證隔熱條擁有良好的抗壓性,同時還可進一步實現對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加固,使得電池用隔熱殼體擁有更好的抗壓性。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在靠近開口處的第一隔熱條、第二隔熱條、第三隔熱條和第四隔熱條上均開有螺栓孔,并通過螺栓孔可將頂蓋與電池用隔熱殼體連接,便于電池的維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池,其采用上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自身隔熱效果好,且便于安裝、布置成電池組。
附圖說明[0044]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
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圖I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池用隔熱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I-第一側壁,11-第一隔熱條,12-第一加強條;2-第二側壁,21-第二隔熱條,22-第二加強條;3-第二側壁,31-第二隔熱條,32-第二加強條;4_第四側壁,41-第四隔熱條;5-底蓋,6-開口,7-螺檢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范圍。實施例一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包括第一側壁I、第二側壁2、第三側壁3、第四側壁4和底蓋5,并且第一側壁I、第二側壁2、第三側壁3和第四側壁4依次連接并形成一環狀體,環狀體的一端形成開口 6,環狀體的另一端設置有底蓋5 ;在第一側壁I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隔熱條11,第一隔熱條11 一端設置在第四側壁4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第二側壁2的一側;在第二側壁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二隔熱條21,第二隔熱條21 —端設置在第一側壁I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第三側壁3的一側;在第三側壁3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三隔熱條31,第三隔熱條31 —端設置在第二側壁2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第四側壁4的一側;在第四側壁4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四隔熱條41,第四隔熱條41 一端設置在第三側壁3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第一側壁I的一側。其通過在電池用隔熱殼體的第一側壁I上設置第一隔熱條11,第二側壁2上設置第二隔熱條21,第三側壁3上設置第三隔熱條31,第四側壁4上設置第四隔熱條41,并利用第一隔熱條11、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在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四個側壁的外表面上形成凸起,在相鄰放置的兩個電池之間形成間隔,從而有效的防止相鄰放置的兩電池相互貼近,實現隔熱。本實施例中,由于在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四個側壁上設置有隔熱條,但如果在一個側壁上的隔熱條之間相互連接,以第一側壁I為例,在第一側壁I上設置若干個第一隔熱條11,如果這些第一隔熱條11之間依次首尾連接,即在第一側壁I上形成一條折線結構,其雖能起到隔熱效果,但散熱效果不好,電池使用一定時間后,在兩個相鄰放置的電池之間的側壁處也會形成一定溫度,從而對電池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還可將隔熱條設置成若干條第一隔熱條11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第二隔熱條21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第三隔熱條31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第四隔熱條41之間相互平行;這樣一來,就可利用相鄰的兩個隔熱條在其所在側壁上形成朝向一致的透氣通道,用于散熱;例如若干條第一隔熱條11之間相互平行,可利用相鄰的兩個第一隔 熱條11在第一側壁I上形成朝向一致的多個透氣通道,從而進一步提升在第一側壁I處相鄰兩個電池用隔熱殼體之間的散熱效果,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的設置及作用于此類似,不再贅述。進一步的,在各個側壁上的隔熱條分別形成透氣通道后,其散熱、隔熱效果明顯提高,但隔熱條對各個側壁只起到隔熱的作用;由于現有電池的殼體多采用工程塑料制成,因此其硬度、結構強度有限,其在充、放電的時候,由于內部發生反應,會產生一定的熱量進而造成電池內部發生膨脹,對電池的殼體造成一定的壓力,而采用工程塑料制成的殼體,其抗壓能力有限,如果內部壓力過大時,會使得殼體發生形變甚至造成殼體的損壞;因此,還可將隔熱條進行進一步設置,具體設置為第一隔熱條11、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的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即一條第一隔熱條11可與一條第二隔熱條21、一條第三隔熱條31和一條第四隔熱條41位置相對,然后將第一隔熱條11、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依次相接,并形成一個環狀隔熱條,從而實現了隔熱,然后將多個第一隔熱條11、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分別依次相接,并形成多個環狀隔熱條,并在相鄰兩個環狀隔熱條之間形成環形的透氣通道,利于隔熱間隔中的熱氣流通,并實現了散熱;與此同時,還利用這些環狀隔熱條實現對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加固,使得電池用隔熱殼體擁有更好的抗壓性,保證了殼體的結構強度,防止殼體發生形變甚至是損壞,。本實施例中,在各個側壁上的隔熱條分別形成透氣通道后,如果透氣通道的朝向方向不一致,會使得透氣通道內的熱氣不能很好的朝一個方向進行導流,從而也會降低透氣通道的散熱作用;因此,還可將隔熱條進行進一步設置,具體設置為若干條第一隔熱條11之間相互平行,且第一隔熱條11的延伸方向與底蓋5所在平面相平行;若干條第二隔熱條21之間相互平行,且第二隔熱條21的延伸方向與底蓋5所在平面相平行;若干條第三隔熱條31之間相互平行,且第三隔熱條31的延伸方向與底蓋5所在平面相平行;若干條第四隔熱條41之間相互平行,且第四隔熱條41的延伸方向與底蓋5所在平面相平行;例如若干條第一隔熱條11之間相互平行,且第一隔熱條11的延伸方向與底蓋5所在平面相平行,即第一隔熱條11呈水平方向設置,并利用相鄰的兩個第一隔熱條11在第一側壁I上形成朝向一致,且朝向方向都為水平方向的多個透氣通道,進而更加利于隔熱間隔中的熱氣流通,且都朝向水平方向進行導流,從而更好的實現散熱,進一步提升隔熱效果,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的設置及作用于此類似,不再贅述。進一步的,在各個側壁上的隔熱條分別形成水平方向的透氣通道后,其導流效果明顯,散熱、隔熱效果明顯提高,但隔熱條對各個側壁只起到隔熱的作用;由于現有電池的殼體多采用工程塑料制成,因此其硬度、結構強度有限,其在充、放電的時候,由于內部發生反應,會產生一定的熱量進而造成電池內部發生膨脹,對電池的殼體造成一定的壓力,而采用工程塑料制成的殼體,其抗壓能力有限,如果內部壓力過大時,會使得殼體發生形變甚至造成殼體的損壞;因此,還可將隔熱條進行進一步設置,具體設置為第一隔熱條11、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的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即一條第一隔熱條11可與一條第二隔熱條21、一條第三隔熱條31和一條第四隔熱條41位置相對,然后將第一隔熱條11、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依次相接,并形成一個環狀隔熱條,且形成的環狀隔熱條所在平面均與底蓋5所在平面相平行,從而實現了隔熱,然后將多個第一隔熱條11、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分別依次相接,并形成多個環狀隔熱條,并在相鄰兩個環狀隔熱條之間形成環形的透氣通道,且形成的環形的透氣通道都呈水平方向布置,利于隔熱間隔中的熱氣流通,并實現了散熱,同時還可朝向同一個方向進行導流,其散熱效果更加明顯;與此同時,還利用這些相互平行的環狀隔熱條實現對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加固,使得電池用隔熱殼體擁有更好的抗壓性,保證了殼體的結構強度,防止殼體發生形變甚至是損壞,具體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中,由于在電池的殼體上的各個側壁上都設置了隔熱條,但隔熱條的結構強度有限,在放置電池時,凸出的隔熱條之間有可能相互刮蹭,易造 成隔熱條的損壞,同時,為了使殼體的結構強度進一步加強,從而保證電池在充、放電時,殼體擁有更好的抗壓性,避免殼體發生形變、損壞;因此,還可在第一側壁I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加強條12,第一加強條12 —端設置在開口 6處,另一端設置在底蓋5處,且貫穿第一隔熱條11 ;在第二側壁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加強條22,第二加強條22 —端設置在開口 6處,另一端設置在底蓋5處,且貫穿第二隔熱條21 ;在第三側壁3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三加強條32,第三加強條32 —端設置在開口 6處,另一端設置在底蓋5處,且貫穿第三隔熱條31 ;第四側壁4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四加強條,第四加強條一端設置在開口 6處,另一端設置在底蓋5處,且貫穿第四隔熱條41 ;通過設置加強條,用以對隔熱條起到支撐的作用,以保證隔熱條擁有良好的抗壓性,同時還可進一步實現對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加固,使得電池用隔熱殼體擁有更好的抗壓性,其中,第四加強條圖中未示出,但其結構與第二加強條22相類似。進一步的,加強條可設置為多條,但如果同一側壁上的加強條采用交叉布置時,會使得隔熱條上的一部分得不到加強條的支撐,對隔熱條的支撐作用會大打折扣,因此為了對隔熱條起到更好的支撐作用,還可將多個加強條進一步設置,具體設置為若干條第一加強條12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第二加強條22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第三加強條32之間相互平行;若干條第四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從而使得加強條之間不會交叉,每條加強條都可獨立對隔熱條起到支撐作用,從而對隔熱條起到更好的支撐作用,以保證隔熱條的抗壓性進一步提高,同時還可進一步實現對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加固,使得電池用隔熱殼體擁有更好的抗壓性。進一步優選的,如圖I所示,加強條還可設置為若干條第一加強條12之間相互平行,且第一加強條12的延伸方向與底蓋5所在平面相垂直;若干條第二加強條22之間相互平行,且第二加強條22的延伸方向與底蓋5所在平面相垂直;若干條第三加強條32之間相互平行,且第三加強條32的延伸方向與底蓋5所在平面相垂直;若干條第四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且第四加強條的延伸方向與底蓋5所在平面相垂直;采用與底蓋5相垂直的加強條,可對隔熱條起到最大的支撐作用,因此其使得隔熱條的抗壓性顯著提高,同時還可進一步實現對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加固,使得電池用隔熱殼體擁有更好的抗壓性。本實施例中,由于電池在制造時,通常是將正、負電極和電解質放入到殼體內,并在殼體上加蓋一個頂蓋形成的。在加裝頂蓋時,現有技術中,電池的外殼采用不銹鋼制成時,多采用焊接方式將頂蓋與電池的殼體進行固接;電池的外殼采用工程塑料制成時,多采用粘接方式將頂蓋與電池的殼體進行固接。采用這兩種固定方式都會將頂蓋與電池的殼體連為一體。但在電池生產過程中,往往會生產出一定數量的不合格電池,并且在電池使用過程中,也需要對電池進行不定期的維修,但頂蓋與電池的殼體連為一體后,只能采用破拆的方式將其分開,使得這一過程過于復雜,并且易造成電池的損壞,進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還可在靠近開口 6處的第一隔熱條11、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上均開有螺栓孔7,然后通過螺栓將電池的頂蓋分別與第一隔熱條U、第二隔熱條21、第三隔熱條31和第四隔熱條41栓接,從而便于頂蓋的拆卸,使得電池的生產及維修變得更加方便,同時也避免的電池因為生產不合格或維修拆卸時發生損壞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實施例二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提供一種電池,包括殼體、正電極、負電極、電解質和頂蓋,正電極、負電極和電解質放置在殼體內,頂蓋與殼體相連,殼體為上述實施例一中的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自身隔熱效果好,且便于安裝、布置成電池組。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方式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方式或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或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電池用隔熱殼體,包括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第四側壁和底蓋,所述第一側壁、所述第二側壁、所述第三側壁和所述第四側壁依次連接并形成一環狀體,所述環狀體的一端形成開口,所述環狀體的另一端設置有底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一隔熱條一端設置在所述第四側壁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側壁的一側; 所述第二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側壁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三側壁的一側; 所述第三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三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二側壁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四側壁的一側; 所述第四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四隔熱條,所述第四隔熱條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三側壁的一側,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側壁的一側。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特征在于,若干條所述第一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 若干條所述第二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 若干條所述第三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 若干條所述第四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特征在于,若干條所述第一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隔熱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 若干條所述第二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隔熱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 若干條所述第三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隔熱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 若干條所述第四隔熱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四隔熱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和所述第四隔熱條的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和所述第四隔熱條依次相接,并形成若干個環狀隔熱條。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和所述第四隔熱條的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和所述第四隔熱條依次相接,并形成若干個環狀隔熱條,且若干個所述環狀隔熱條所在平面均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平行。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加強條,所述第一加強條一端設置在所述開口處,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底蓋處,且貫穿所述第一隔熱條; 所述第二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加強條,所述第二加強條一端設置在所述開口處,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底蓋處,且貫穿所述第二隔熱條; 所述第三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三加強條,所述第三加強條一端設置在所述開口處,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底蓋處,且貫穿所述第三隔熱條; 所述第四側壁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第四加強條,所述第四加強條一端設置在所述開口處,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底蓋處,且貫穿所述第四隔熱條。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特征在于,若干條所述第一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 若干條所述第二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 若干條所述第三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 若干條所述第四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特征在于,若干條所述第一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加強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垂直; 若干條所述第二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加強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垂直; 若干條所述第三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加強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垂直; 若干條所述第四加強條之間相互平行,且所述第四加強條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底蓋所在平面相垂直。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開口處的所述第一隔熱條、所述第二隔熱條、所述第三隔熱條和所述第四隔熱條上均開有螺栓孔。
10.一種電池,包括殼體、正電極、負電極、電解質和頂蓋,所述正電極、所述負電極和所述電解質放置在所述殼體內,所述頂蓋與所述殼體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為上述權利要求I至9任一項所述的電池用隔熱殼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池用隔熱殼體,包括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第四側壁和底蓋,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和第四側壁依次連接并形成一環狀體,環狀體的一端形成開口,另一端設置有底蓋;在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和第四側壁分別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隔熱條、第二隔熱條、第三隔熱條和第四隔熱條;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第一隔熱條、第二隔熱條、第三隔熱條和第四隔熱條在電池用隔熱殼體的各個側壁的外表面上形成凸起,在相鄰放置的兩個電池之間形成間隔,從而有效的防止相鄰放置的兩個電池相互貼近,實現隔熱;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采用該電池用隔熱殼體的電池,其自身隔熱效果好,且便于安裝、布置成電池組。
文檔編號H01M10/50GK202749434SQ201220466140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3日
發明者何沛剛 申請人:趙永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