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化成箔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化成箔是制造電解電容器的重要原料,其表面一股有厚度為O . 01 Pm —O . IPm的介質氧化膜,主要做為電容器的電介質層,它具有電容量大、可承受工作電場強度高、有自愈能力等優點化成箔的制造過程分為腐蝕、化成兩個階段。以鋁箔為例,腐蝕過程的目的是在鋁箔的表面形成大量細微孔洞,提高鋁箔的比表面積及其靜電容量。化成過程是將腐蝕箔在一定溫度的電解液中進行預處理、一級化成、二級化成、鈍化處理、清洗、烘干等工序,主要目的是在鋁箔表面形成一層介質氧化膜,化成過程所需裝置包括電解槽體、導電極板、機架輥、化成電源等。每個電解槽內共有5塊導電極板,它們在生產過程中是連接化成電源的負 極,鋁箔連接化成電源的正極,在電解槽體內的電解液作用下,鋁箔表面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以形成介質氧化膜。由于化成過程中電解液的溫度需要設定在90度以上,且鋁箔上施加有大額電流,因此容易造成箔面抖動、斷箔等不良現象。另外,現有設備化成槽上部滾筒有采用蝸桿蝸輪傳動技術,蝸輪直接帶動輥軸實現驅動。此種驅動輥筒安裝較高,距離生產液面約60cm,箔片生產過程中空氣暴露時間較長,影響了箔片的性能。由于化成槽上部滾筒采用被動滾筒的結構而且時通過蝸輪直接帶動輥軸驅動,在慣性的作用下,上部滾筒的位移較大,導致電子箔的斷箔次數增多,不僅降低了效率,還提高了次品率。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能有效減少電子箔的斷箔次數,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提高化成箔的性能。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包括蝸輪、蝸桿和液下滾筒,蝸輪下方設置有過渡軸,帶輪一端套在蝸輪的主動軸上,另一端套在過渡軸的前端,過渡軸的后端設置有上齒輪,液下滾筒的前端設置有輥用齒輪,所述上齒輪與棍用齒輪嚙合。所述液下滾筒的一部分設置在化成液面之下,以便減少化成時化成箔與空氣的接觸時間。所述蝸輪的主動軸和過渡軸上分別設置有用于防止帶輪移位的帶輪鎖緊裝置。所述主動軸和過渡軸之間設置有用于支撐平衡板的底板,所述底板靠近過渡軸3。所述底板的下部設置有用于調節過渡軸的軸承調整裝置。所述過渡軸的后端設置有用于鎖緊上齒輪的齒輪鎖緊裝置。所述液下滾筒的前端設置有用于鎖緊輥輪齒輪的四氟套。所述液下滾筒的前端設置有用于調節滾筒振動的前振動桿,所述液下滾筒的后端設置有用于調節滾筒振動的后振動桿,所述前后振動桿與平衡桿固接。[0013]所述液下滾筒的后端設置有用于鎖緊液下滾筒輥軸的輥軸鎖緊裝置。所述液下滾筒的后端設置有用于減少液下滾筒位移的調整裝置,所述調整裝置包括調整環和調整板。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高的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通過蝸輪帶動過渡軸,過渡軸再驅動液下滾筒,隨著驅動過程中的主動輪的增加,提高了傳動的平穩性,從而確保了滾筒在運轉過程中位移減小,促使化成箔受到的張力也隨之減少,導致化成箔的斷箔次數減少,提高化成箔成品率的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滾筒的一部分設置在化成液下面,減少了電子箔與空氣的接觸的時間,提高了電子箔的性能。
圖I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I中A部分放大的結構圖。圖3是圖I中B部分放大的結構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進行化成箔化成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有關附圖標記如下I——蝸桿,10——蝸輪,11——主動軸,12——螺母,13——擋環,14——彈簧,15——軸承環,16——摩擦片,17——定位套,18——主動軸帶輪鎖緊環,19——前上帶座軸承,100-前上軸承調整板,101-后上帶座軸承,102-后上軸承調整板;2——前振動桿螺母,20——前振動桿,21——平衡桿,22——后振動桿,23——后振動桿螺母;3——過渡軸,30——帶輪,31——前軸承調整裝置,32——左底板,33——后軸承調整裝置,34——齒輪鎖緊環,35——上齒輪,36——右底板,37——前軸承調整板,38——過渡軸帶輪鎖緊環,39—前帶座軸承,300—后軸承調整板,301—后帶座軸承4—輥用齒輪,40——四氟套,41——液下滾筒,42——輥鎖緊環,43——調整環,44——調整板,45——輥軸,46——前鎖緊螺帽,47——前連接桿,48——后連接桿,49—后鎖緊螺帽;5——左側板,50——上支撐板,51——上支撐板螺帽,52——支撐柱,53——下上支撐板螺帽,54——下支撐板;6-主動輥筒,60--電子箔,61-化成液面,62-化成槽,63-化成極
板,64——化成底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使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實施例I :[0029]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包括蝸輪1010、蝸桿I和液下滾筒,蝸輪10下方設置有過渡軸3,帶輪30 —端套在蝸輪10的主動軸11上,另一端套在過渡軸3的前端,過渡軸3的后端設置有上齒輪,滾筒的前端設置有輥用齒輪,所述上齒輪與輥用齒輪嚙合。參見圖2,所述主動軸11的前端設置有螺母12,通過螺母12來固定主動軸11,在主動軸11的前端的上下兩側分別安裝有擋環13,用于減少主動軸11被蝸輪10驅動時的振動位移,并且在蝸輪10和主動軸11前端之間設置有彈簧14,當蝸輪10驅動主動軸11時進行部件之間緩沖,減少部件之間的作用力,提高部件的使用壽命。另外,在主動軸11和蝸輪10的外部固接有定位套17,以便防止主動軸11與蝸輪 10分離開來。再者,在主動軸11和蝸輪10之間設置有用于固定主動軸11的軸承環15和減少摩擦力的摩擦片16,進一步提高與蝸輪10相關部件正常運轉性能,從而提高部件的使用壽命。所述帶輪30 —端套接在主動軸11上,帶輪30的另一端套接在過渡軸3的前端,且主動軸11上設置有用于防止帶輪30移位的主動軸帶輪鎖緊環18 ;同樣過渡軸3上設置有用于防止帶輪30移位的過渡軸帶輪鎖緊環38。通過主動軸11上的主動軸帶輪鎖緊環18和過渡軸上的過渡軸帶輪鎖緊環38,以便防止帶輪30移位,促使該設備能夠正常良好的運轉。參見圖3,所述主動軸11后端與過渡軸3前端之間設置有左底板32,左底板32的下部固接有兩個軸承調整裝置,包括前軸承調整裝置31和后軸承調整裝置33,其中,前軸承調整裝置31包括固接在左底板32下端的前軸承調整板37和固接在軸承調整板下端的前帶座軸承39 ;后軸承調整裝置33包括固接在底板下端的后軸承調整板300和固接在軸承調整板下端的后帶座軸承301。前后帶座軸承分別套在過渡軸3上,通過前后軸承調整裝置來調整過渡軸3的振動位移。另外,在左底板32上固接有一個支撐裝置,包括上支撐板50、下支撐板54和支撐柱52,其中,下支撐板54固接在左底板32的上端,且下支撐板54的左端用下支撐板螺53固定在左側板5上;上支撐板50的左端通過同樣的方式用上支撐板螺帽51固定于左側板5上;且上支撐板50和下支撐板54通過支撐柱52連接,所述支撐柱52的上端固定在上支撐板50的下端,支撐柱52的下端固定在下支撐板54的上端,這樣用于確保該支撐裝置能承受較大的壓力。此外,上支撐板50的上端安裝有前上軸承調整裝置和后上軸承調整裝置。所述前上軸承調整裝置包括前上軸承調整板100和前上帶座軸承19,前上軸承調整板100固接在上支撐板50的上端,前上帶座軸承19固接在前上軸承調整板100的上端且套接在主動軸11上。所述后上軸承調整裝置包括后上軸承調整板102和后上帶座軸承101,后上軸承調整板102固接在上支撐板50的上端,后上帶座軸承101固接在后上軸承調整板102的上端且套接在主動軸11上。通過前上軸承調整裝置和后上軸承調整裝置的調節,進一步減少主動軸11在運轉時的振動位移。所述過渡軸3的后端固接有上齒輪35,并在過渡軸3后端套接齒輪鎖緊環34來固定上齒輪35 ;另外,在液下滾筒41前端固接有輥用齒輪4,并在液下滾筒41前端套接四氟帶40來固定輥用齒輪4,而且上齒輪35和輥用齒輪4相互嚙合,通過過渡軸3轉動來帶動液下滾筒41。由于液下滾筒41要進入化成液下面,而四氟帶40具有良好的絕緣性和耐低高溫,所以利用四氟帶40來固定輥用齒輪4。輥鎖緊環42套接在輥軸45后端,用于控制液下滾筒41在正常運轉時的位移,而且在液下滾筒41后端的輥軸45上還固接有用于調整滾筒的調整裝置,所述調整裝置包括調整環43和調整板44,所述調整環43套接在 輥軸45上,調整板44與調整環43固接。通過調整裝置調整液下滾筒41,把液下滾筒41調整至與水平面平行,從而進一步減少液下滾筒41在運轉過程中發生的位移,促使化成箔在化成過程中的受力減少,減少了電子箔的斷箔幾率,不僅提高電子箔的成品率,還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液下滾筒41的前后兩端分別設置有連接桿,前連接桿47 —端固接在液下滾筒41的前端,另一端固接在前振動桿20的下端并通過前鎖緊螺帽46鎖緊并固定,前振動桿20的上端通過前振動桿螺母2固定在平衡桿21上;后連接桿48 —端固接在液下滾筒41的后端,另一端固接在后振動桿22的下端并通過后鎖緊螺帽49鎖緊并固定,后振動桿22的上端通過后振動桿螺母23固定在平衡桿21上。所述平衡桿21的前端固接在左底板32的上部,并通過螺釘固定,平衡桿21的后端固接在右底板36的上部,并通過螺釘固定,這樣提高了平衡桿21的承受力。由于平衡桿21是固定的,而前后振動桿分別通過連接桿連接液下滾筒41的前端和后端,控制了液下滾筒41的振動幅度,進一步減少了液下滾筒41在正常運轉時的位移,提高了電子箔的成品率。從上述的內容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通過蝸輪10通過帶傳動驅動帶輪30轉動,帶輪30帶動過渡軸3,過渡軸3帶動上齒輪35,上齒輪35與輥用齒輪4相嚙合驅動輥軸45轉動,從而實現輥筒轉動,輥筒轉動速率改變由蝸桿I轉率調節,在驅動過程中主動輪增加了,這樣在保持傳動的平穩性同時提高立刻箔片張力的可控性,從而達到減少化成箔的斷箔幾率,在提高電子箔成品率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參見圖,4,當電子箔進行化成時,主動輥筒6設置在化成槽62的上部,而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的液下滾筒41有一部分在化成液面61的下方,電子箔經過主動輥筒6的傳輸,進入化成槽62中,在電子極板63通電的狀態下,電子箔與化成液進行反應,然后通過化成底輥64和液下滾筒41的傳輸,反應完成后將化成箔傳輸出去。由于液下滾筒41的一部分就在化成液面61的下面,過渡軸3帶動液下滾筒41轉動時,液下滾筒41將全部沒入化成液中,減少了化成箔在反應過程中與空氣的接觸時間,提高了化成箔的性能。另夕卜,液下滾筒41的輥筒需采用無污染耐溫耐腐蝕的材質制備而成。綜上所述,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主要傳動為蝸桿帶動蝸輪,蝸輪通過帶傳動驅動帶輪轉動,帶輪帶動過渡軸,過渡軸帶動上齒輪,上齒輪與輥用齒輪相嚙合驅動輥軸轉動,從而實現輥筒轉動,輥筒轉動速率改變由蝸桿轉率調節。在此驅動過程中增加了主動輪,提高了傳動的平穩性,傳動的平穩將減少液下滾筒在運轉過程中的位移,從而導致電子箔的受到的張力減少了,促使電子箔斷箔的次數減少,在提高了電子箔的成品率的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由于液下滾筒的高度降低了,在液下滾筒運轉過程中化成箔與空氣的接觸的時間更少,減少了電子箔在化成時不受空氣的干擾,從而提高了化成箔的性能。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使顯而易見的,本文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他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與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性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包括蝸輪、蝸桿和液下滾筒,其特征在于,蝸輪下方設置有過渡軸,帶輪一端套在蝸輪的主動軸上,另一端套在過渡軸的前端,過渡軸的后端設置有上齒輪,液下滾筒的前端設置有輥用齒輪,所述上齒輪與輥用齒輪嚙合。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下滾筒的一部分設置在化成液面之下,以便減少化成時化成箔與空氣的接觸時間。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蝸輪的主動軸和過渡軸上分別設置有用于防止帶輪移位的帶輪鎖緊裝置。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軸和過渡軸之間設置有用于支撐平衡板的底板,所述底板靠近過渡軸。
5.如權利要I所述的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下部設置有用于調節過渡軸的軸承調整板。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軸3的后端設置有用于鎖緊上齒輪的齒輪鎖緊裝置。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滾筒的前端設 置有用于鎖緊輥輪齒輪的四氟套。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下滾筒的前端設置有用于調節滾筒振動的前振動桿,所述液下滾筒的后端設置有用于調節滾筒振動的后振動桿,所述前后振動桿與平衡桿固接。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下滾筒的后端設置有用于鎖緊液下滾筒輥軸的輥軸鎖緊裝置。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下滾筒的后端設置有用于減少液下滾筒位移的調整裝置,所述調整裝置包括調整環和調整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包括蝸輪、蝸桿和液下滾筒,蝸輪下方設置有過渡軸,帶輪一端套在蝸輪的主動軸上,另一端套在過渡軸的前端,過渡軸的后端設置有上齒輪,液下滾筒的前端設置有輥用齒輪,所述上齒輪與輥用齒輪嚙合。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化成箔生產線的滾筒驅動裝置,能有效減少化成箔的斷箔次數,在提高化成箔成品率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還能提高電子箔的性能。
文檔編號H01G13/00GK202534546SQ20122015663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5日
發明者劉勇, 李軍, 王超, 田朝寶, 白云康 申請人:滎經縣旭光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