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金屬制彈出構件及包括該金屬制彈出構件的卡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彈出構件及包括該彈出構件的卡連接器,特別是涉及金屬制的彈出構件及包括該金屬制彈出構件的卡連接器。
背景技術:
以往,在安裝于電子設備等的卡連接器中,為了能夠容易且可靠地對內置有集成電路的卡(以下稱作“1C卡”)進行裝卸,采用自彈式彈出機構。并且,關于構成彈出機構的彈出構件,出于卡連接器的小型化的目的,替代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那樣的合成樹脂制的彈出構件而提出了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那樣的金屬制的彈出構件。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彈出構件在彈出構件內的主體內收容有搖動臂,該搖動臂具有在構成心形凸輪機構的凸輪槽內移動的鎖定銷。搖動臂是通過自構成主體的外臂彎折加工片而形成的。在彈出構件中,還在彈出構件的主體內收容有對彈出構件施力的螺旋彈簧,該螺旋彈簧與上述搖動構件沿著前后方向形成大致一列。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 - 251024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第4607217號公報近年來,也隨著IC卡的小型化、薄型化的進展而要求卡連接器的進一步小型化、特別是卡連接器的薄型化。但是,構成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彈出構件的搖動臂如上所述是通過將構成主體的外臂的一部分朝向相對的內壁彎折而形成的。通過這樣形成搖動臂,該搖動臂至少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與在其板寬的長度上加上鎖定銷的長度后的長度的量相應的高度。由此,用于收容搖動臂的彈出構件的主體部分必須將上下方向的高度增大相應的量。因而,這樣形成搖動臂的方式會成為對卡連接器的薄型化產生妨礙的主要原因。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這樣的問題,提供一種能夠薄型化的金屬制彈出構件及包括該金屬制彈出構件的卡連接器。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金屬制彈出構件由金屬板成形,其特征在于,該金屬制彈出構件包括主體部分,其包含第I水平上壁、形成在該第I水平上壁的左右兩側的左側壁和右側壁、及具有鎖定銷的搖動臂;卡按壓部分,其包含第2水平上壁,上述主體部分具有由第I水平上壁、左側壁和右側壁形成的臂收容空間,上述卡按壓部分的上述第2水平上壁以與上述第I水平上壁正交的方式自上述第I水平上壁的前端部分向左右任一側突出地形成,上述搖動臂自上述主體部分彎折成配置在上述臂收容空間內。優選為,構成本發明的彈出構件的搖動臂是如下形成的以與主體部分的左右側壁中的設在未突出地形成有第2水平上壁的一側的任一個側壁相連結的狀態自金屬板被切出成L字狀,L字狀的部分自主體部分 的左右側壁中的設在未突出地形成有第2水平上壁的一側的任一個側壁彎折成與第I水平上壁相對。
還優選為,構成本發明的金屬制彈出構件的搖動臂形成在主體部分的左右側壁中的設在未突出地形成有第2水平上壁的一側的任一個側壁上,以經由能夠在左右方向上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壁彎折形成在該任一個側壁上。還優選為,在本發明的金屬制彈出構件中,在主體部分的左右側壁中的設在未突出地形成有第2水平上壁的一側的任一個側壁的后端部以自任一個側壁的后端部彎折的方式形成有螺旋彈簧抵接壁,該螺旋彈簧抵接壁供螺旋彈簧的一端抵接且用于保持螺旋彈簧。優選為,構成本發明的金屬制彈出構件的搖動臂被彎折成該搖動臂與第I水平上壁平行且與第I水平上壁相對。構成本發明的金屬制彈出構件的搖動臂也可以是通過自主體部分的第I水平上壁切出并翹起而形成的。另外,本發明的卡連接器包括用于形成卡收容空間的基座構件、配置在該基座構件上的多個觸頭、及用于構成自彈式彈出機構的金屬制彈出構件、心形凸輪機構、用于對彈出構件朝向后方施力的螺旋彈簧,其中,該金屬制彈出構件是上述金屬制彈出構件中的任一個。并且,優選為,在本發明的卡連接器中,卡按壓部分的第2水平上壁的突出長度被設定為使該第2水平上壁不與配置有多個觸頭的區域重疊。本發明通過以上述方式構成,能夠謀求彈出構件的薄型化,進而能夠使卡連接器
進一步薄型化。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卡連接器、即處于拆除了罩構件后的狀態的卡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卡連接器、即處于進一步拆除了彈出構件后的狀態的卡連接器的俯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彈出構件的立體圖,圖3的(a)是從斜上方觀察的立體圖,圖3的(b)是從斜下方觀察的立體圖。圖4是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彈出構件的立體圖,圖4的(a)是從斜上方觀察的立體圖,圖4的(b)是從斜下方觀察的立體圖。圖5是處于插入有合適的IC卡的狀態的卡連接器、即處于拆除了罩后的狀態的卡連接器的俯視圖。圖6是處于插入有不合適的IC卡的狀態的卡連接器、即與圖5同樣處于拆除了罩后的狀態的卡連接器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使用圖1 圖5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卡連接器的實施方式。本發明的卡連接器的實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其構成具有兩點接觸型的觸頭的卡連接器的方式。另外,在本說明書的說明中用語“左”和“右”在圖1所示的坐標系中分別是指+X方向和一 X方向,用語“前”和“后”分別是指圖1所示的+y方向和一 y方向,用語“上”和“下”分別是指圖1所示的+ Z方向和一 Z方向。本實施方式的卡連接器10大致包括罩構件(未圖示)、基座構件20、彈出構件30和多個觸頭50。罩構件是由一張金屬薄板 通過沖壓加工而形成的,通過將罩構件與后述的基座構件20上下重合地組裝,形成用于收容IC卡80的卡收容空間。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將具有寬度12mm、進深20mm、厚度0. 76mm的大小的Micro SIM (注冊商標)卡作為對象來對安裝于卡連接器10的IC卡80進行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罩構件也可以省略。基座構件20由絕緣性的合成樹脂形成,包括底壁21、左側壁22、右側壁23、前壁24和后壁25,形成大致箱狀的卡收容空間。在構成基座構件20的前壁24上設有用于在正確地安裝了 IC卡80時檢測該狀況的常閉型的檢測開關60。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基座構件20的后壁25以在其左端部與左側壁22的后端部之間形成有供IC卡80插入的卡插入口 15的方式設置。該后壁25的前表面形成為臺階狀,如圖2所示,該后壁25包括與右側壁23的左側相鄰的第2前表面25b和與該第2前表面25b的左側相鄰的第I前表面25a。位于后方的第I前表面25a與用于引導后述的彈出構件30的引導壁27相對應地形成。另外,位于前方的第2前表面25b與后述的螺旋彈簧45的彈簧收容空間28相對應地形成。在構成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的左側,與所插入的IC卡80的外部觸點相對應地配置有多個觸頭50。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及圖2所示,多個觸頭50均是兩點接觸型觸頭。觸頭50各自包括彈性變形部52a、52b、固定部(未圖示)、用于與IC卡80的外部觸點接觸的兩個觸點部51a、51b、及用于與所安裝的電子設備的外部觸點連接的端子部(未圖示)。通過嵌入成形將觸頭50的固定部埋入到底壁21內,從而將觸頭50保持在底壁21上。在底壁21中,還與多個觸頭50各自的兩個觸點部51a、51b及兩個彈性變形部52a、52b相對應地形成有多個大致矩形狀的窗部21a。在構成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的右側,在前壁24的后表面24a與后壁25的第I前表面25a之間,自底壁21的上表面突出地形成有與右側壁23平行的引導壁27。另外,在該引導壁27的左右形成有引導槽26a、26b。左引導槽26a、右引導槽26b及引導壁27如后所述引導彈出構件30沿前后方向移動。在左引導槽26a的后方,以堵塞該左引導槽26a的方式設有卡引導壁26c。該卡引導壁26c為了不與后述的彈出構件30的左側壁33的后端抵接而形成得足夠靠后方、且形成在觸發(feeling)鎖定構件70的前方。設置卡引導壁26c的目的在于對從卡插入口 15插入的IC卡80進行引導,以便使該IC卡80的前端部的右側不會碰到彈出構件30的左側壁。另外,左引導槽26a與左側壁22之間的距離、即卡插入口 15的寬度LI被設定得與所插入的IC卡80的寬度相等、或者比該IC卡80的寬度大一些(參照圖5)。在引導壁27的上表面中的前后方向上的目標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大致是彈出構件30自后壁25的第I前表面25a能夠向前方移動的距離的量的位置)設有構成自彈式彈出機構的心形凸輪機構40。心形凸輪機構40由心形凸輪41和在該心形凸輪41的周圍及其前后延伸的凸輪槽42構成。該凸輪槽42形成為能夠供鎖定銷44階段性地移動,該鎖定銷44設置在構成后述的彈出構件30的搖動臂43上。通過鎖定銷44在凸輪槽42內移動,對彈出構件30的移動進行限制,由此,有助于IC卡80相對于卡連接器10裝卸。另外,在引導壁27的靠近后壁25附近形成有觸發鎖定構件70及供該觸發鎖定構件70移位的移位空間29。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嵌入成形將觸發鎖定構件70的一部分埋入在引導壁27中,并且,移位空間29以貫穿底壁21的方式形成。在引導壁27的右側引導槽16b與右側壁23之間形成有彈簧收容空間28,該彈簧收容空間28用于配置對彈出構件30朝向后方施力的螺旋彈簧45。彈簧收容空間28形成在前壁24的后表面24a與后壁25的第2前表面25b之間。彈簧收容空間28的底面并不限定于此,但優選與螺旋彈簧的外形相對應地形成為鉛垂截面圓弧狀。接著,使用圖3詳細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彈出構件30。圖3表示本發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彈出構件30。如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彈出構件30是由一張薄板狀的金屬板通過沖壓加工而形成的,包含主體部分31和卡按壓部分36。構成彈出構件30的主體部分31沿著形成于上述基座構件20的引導壁27在前后方向上移動,有助于安裝或者取出IC卡80。主體部分31包括第I水平上壁32、左側壁33、右側壁34、螺旋彈簧抵接壁35和搖動臂43,卡按壓部分3 6包括第2水平上壁37和鉛垂壁38。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構成主體部分31的第I水平上壁32、左側壁33和右側壁34形成有至少前后方向和下方開放的、用于收容搖動臂43的鉛垂截面大致矩形狀的臂收容空間31a。構成主體部分31的第I水平上壁32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地延伸、且與后述的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地延伸的卡按壓部分36的第2水平上壁37互相形成大致直角。在本實施方式中,第I水平上壁32和第2水平上壁37以形成水平且平坦的平齊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方式連續地形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構成主體部分31的第I水平上壁32與卡按壓部分36的第2水平上壁37也可以在兩者之間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地連續。另外,構成主體部分31的左側壁33是通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與主體部分31的第I水平上壁32呈直角地朝向下方彎折而形成的。在將彈出構件30裝入到卡連接器10中時,該左側壁33的下方部分被收容在形成于基座構件20的引導壁27左側的左引導槽26a內,在該引導槽26a內滑動,引導彈出構件30的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左側壁33與卡按壓部分36的鉛垂壁38連續地形成,但也可以不連續。左側壁33和鉛垂壁38只要至少形成互相垂直且平坦的垂直壁即可。構成主體部分31的右側壁34是通過與上述左側壁33平行地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與主體部分31的第I水平上壁32呈直角地朝向下方彎折而形成的。在將彈出構件30裝入到卡連接器10中時,該右側壁34的下方部分被收容在形成于引導壁27右側的右引導槽26b內,在該引導槽26b內滑動,與左側壁33 —同引導彈出構件30的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右側壁34的后端部形成有供螺旋彈簧45的一端部抵接的螺旋彈簧抵接壁35,該螺旋彈簧45用于對彈出構件30朝向后方施力。螺旋彈簧抵接壁35是通過與右側壁34呈直角地朝向右方彎折而形成的。如圖1所示,在未將IC卡80插入到卡連接器10的卡收容空間內時,螺旋彈簧抵接壁35在螺旋彈簧45的施力的作用下被壓靠于基座構件20的后壁25的第2前表面25b。在本實施方式中,還在右側壁34的前方部分設有搖動臂43,該搖動臂43具有借助彈性變形壁39在凸輪槽42內移動的鎖定銷44。彈性變形壁39形成為大致倒U字形,包括水平部分39a、配置在該水平部分39a的前后的前腳部分39b和后腳部分39c。彈性變形壁39是通過以在前腳部分39b和后腳部分39c各自的下端部借助前連結部34a和后連結部34b分別連結于右側壁34的方式對右側壁34和第I水平上壁32的一部分進行切削而形成的。換言之,彈性變形壁39形成為以雙柱梁狀支承在右側壁34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彈性變形壁39被切削成還在右側壁34與第I水平上壁32之間存在切削空間34c。彈性變形壁39的水平部分39a形成為與主體部分31的第I水平上壁32平行、而且前腳部分39b及后腳部分39c與水平部分39a呈直角。彈性變形壁39通過這樣形成而能夠以前連結部34a和后連結部34b為中心進行轉動,由此,能夠使設置在搖動臂43的后端的鎖定銷44更順暢在向左右方向上進行移位。在彈性變形壁39的水平部分39a上還連結有包括連結部43a和與該連結部43a正交的搖動部43b的大致L字狀的搖動臂43。具體地講,在金屬板的狀態下,通過沖壓加工而切出搖動臂43,該搖動臂43包括自彈性變形壁39的水平部分39a向下方延伸的連結部43a、自連結部43a與該連結部43a呈大致直角地延伸的搖動部43b。將該處于與這樣的彈性變形壁39的水平部分39a相連結的狀態的搖動臂43在水平部分39a與連結部43a之間的連結(連接)部分朝向左側壁33彎折成與彈性變形壁39呈直角。由此,搖動臂43被收容在主體部分31的臂收容空間31a內,并且,配置成在第I水平上壁32的下方與該第I水平上壁32大致平行且與該第I水平上壁32相對。通過這樣地形成搖動臂43,搖動臂43能夠較薄地形成為與其板厚相應。因而,本實施方式的彈出構件30的高度只要至少具有搖動臂43的板厚加上鎖定銷44的長度之后的長度的量即可,與以往的彈出構件相比,能夠減小其高度。結果,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實現卡連接器10的進一步薄型化。另外,搖動臂43借助彈性變形壁39連結于右側壁34,從而有助于該搖動臂43在左右 方向上變形,由此,如上所述,能夠使設置在后端部的鎖定銷44更順暢地在左右方向上移動。能夠在凸輪槽42內移動的作為凸輪從動件的鎖定銷44是通過在搖動臂43的后端部與搖動臂43呈直角、且朝向下方彎折而形成的。鎖定銷44的長度被設定得比凸輪槽42的深度大一些。另外,優選將鎖定銷44的柱狀部分形成為圓筒狀、并且將其下端部形成為半球狀。接著,構成彈出構件30的卡按壓部分36由于IC卡80的前端抵接于該卡按壓部分36而有助于安裝及取出IC卡80。構成卡按壓部分36的第2水平上壁37以與主體部分31的第I水平上壁32呈直角地延伸的方式自該第I水平上壁32的前端部分朝向左方向(在組裝起來時是卡收容空間)突出地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如上所述,第2水平上壁37與構成主體部分31的第I水平上壁32平齊地形成。卡按壓部分36的第2水平上壁37是抵接于所插入的IC卡80的前端部、用于隨著IC卡80插入而使彈出構件30向前方移動的構件。卡按壓部分36的第2水平上壁37的向左方向突出的突出長度L3被設定為使該第2水平上壁37雖抵接于所插入的IC卡80的前端部的一部分、但不與支承在基座構件20的底壁21上的多個觸頭50接觸。具體地講,如圖2所示,突出長度L3被設定為該第2水平上壁37不與多個觸頭50中的、配置在最右端的觸頭50接觸、換言之、不與配置有觸頭50的區域重疊。在本實施方式中,突出長度L3被設定為與多個窗部21a中的、配置在最右端的窗部21a和左引導槽26a之間的距離L2大致相等的長度,其中,該多個窗部21a與多個觸頭50相對應地形成于底壁21。通過這樣設定卡按壓部分36的第2水平上壁37的突出長度L3,能夠降低彈出構件30的高度,不會使金屬制的卡按壓部分36接觸觸頭50而不會使卡按壓部分36與觸頭50短路。構成卡按壓部分36的鉛垂壁38是用于輔助上述第2水平上壁37的功能的構件,其是通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與卡按壓部分36的第2水平上壁37呈直角地朝向下方彎折而形成的。鉛垂壁38與主體部分31的第I水平上壁32、左側壁33和右側壁34也呈直角。通過這樣設置鉛垂壁38,能夠擴大其與IC卡80的前端部的抵接面積,更可靠地使彈出構件30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鉛垂壁38也并不限定于此,但如上所述與構成主體部分31的左側壁33連續地形成。另外,只要能夠可靠地獲得與IC卡80的抵接,例如通過如上所述將第2水平上壁37形成得比第I水平上壁32更低,能夠省略鉛垂壁38。接著,使用圖4說明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彈出構件130。如圖4所示,與上述實施方式的彈出構件30相比,本實施方式的彈出構件130僅是搖動臂143的形成位置不同,在此,僅說明該搖動臂143的構造。另外,對于其他的構造,能夠通過在與上述實施方式的彈出構件30相關的說明中加上附圖標記100進行閱讀來理解。本實施方式的搖動臂143以如下的方式形成。首先,細長的切片以在構成主體部分131的第I水平上壁132的前方部分與該第I水平上壁132相連結的方式自第I水平上壁132被切出。通過該切片在與第I水平上壁132相連結的連結部分朝向臂收容空間131a(朝向下方)彎折而形成搖動臂143。換言之,如圖4所示,搖動臂143是僅通過自第I水平上壁132的前方部分朝向下方切出并翹成傾斜狀而形成的。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在搖動臂143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突出形成有鎖定銷144。優選鎖定銷144形成為與第I水平上壁132呈直角。即使這樣形成搖動臂14 3,只要搖動臂143能夠采用足夠的長度,該搖動臂就能夠在左右方向上移位。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搖動臂143是僅通過自第I水平上壁132切出并翹起而形成的,因此容易制造。以上,對本發明的卡連接器10進行了說明,最后,使用圖5簡單地說明IC卡80相對于本發明的卡連接器10的安裝動作和拆卸動作。另外,使用圖6簡單地說明插入比預定安裝的IC卡小、即不合適的IC卡90時的動作。圖5表示在包括圖3所示的彈出構件的卡連接器10中插入有預定安裝的、即正確的IC卡80的狀態。在未插入IC卡80時,卡連接器10處于圖1所示的狀態。自該狀態開始,將IC卡80從卡插入口 15插入到卡收容空間內,朝向前方推入時,IC卡80的頂端抵接于彈出構件30的卡按壓部分36的鉛垂壁38。在IC卡80的頂端抵接于鉛垂壁之后,克服用于對彈出構件30朝向后方施力的螺旋彈簧45的施力(彈性力)地將IC卡80進一步推入至抵接于前壁24為止。此時,搖動臂43的鎖定銷44卡合于心形凸輪41的卡合部,并且,使檢測開關60工作,觸發鎖定構件70卡合于被形成在IC卡80上的缺口部81。由此,IC卡80以能夠向后方返回一些的狀態保持在卡連接器10的卡收容空間內,完成IC卡80的安裝。接著,在將IC卡80自卡連接器10取出時,將IC卡80再次推入,解除鎖定銷44與心形凸輪41的卡合,從而利用螺旋彈簧45的施力將IC卡80向后方推出。彈出構件30抵接于后壁25并停止,抓住IC卡80的后端部,通過將IC卡80從卡收容空間向外(向后方)抽出,完成IC卡的取出。如圖6所示,例如在插入尺寸比預定安裝的IC卡80的尺寸小的IC卡90時,延伸至觸頭50附近的卡按壓部分36的鉛垂壁38也抵接于尺寸較小的IC卡90的前端。由此,被螺旋彈簧45朝向后方施力的鉛垂壁38將IC卡90從卡收容空間向外推出。因而,既不會錯誤地安裝尺寸較小的IC卡90,也不會導致該IC卡90進入卡收容空間內而無法取出。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彈出構件30及彈出構件130構成為沿著卡連接器的右側壁23在前后方向上移動,但根據IC卡80的形態的不同,也可以構成為沿著左側壁22移動。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將構成卡連接器10的、例如基座構件20、彈出構件30、檢測開關60、觸發鎖定構件70等構成部件形成或者配置為與上述本實施方式左右相反。因而,例如在基座構件20中,多個觸頭50配置在基座構件20的右側,引導壁27在基座構件的左側沿著左側壁22形成。另外,能夠向第I水平上壁32的右方向突出地形成用于構成彈出構件30的卡按壓部分36的第2水平上壁37。附圖標記說明10、卡連接器;20、基座構件;30、彈出構件;31、131、主體部分;31a、131a、臂收容空間;32、132、第I水平上壁;33、133、左側壁;34、134、右側壁;35、135、螺旋彈簧抵接壁;36、136、卡按壓部分;37、137、第2水平上壁;39、彈性變形壁;40、心形凸輪機構;43、143、搖動臂;44、144、鎖 定銷;45、螺旋彈簧;50、觸頭。
權利要求
1.一種金屬制彈出構件,其由金屬板成形,其特征在于, 該金屬制彈出構件包括 主體部分,其包含第I水平上壁、形成在該第I水平上壁的左右兩側的左側壁和右側壁、及具有鎖定銷的搖動臂; 卡按壓部分,其包含第2水平上壁, 上述主體部分具有由第I水平上壁、左側壁和右側壁形成的臂收容空間, 上述卡按壓部分的上述第2水平上壁以與上述第I水平上壁正交的方式自上述第I水平上壁的前端部分向左右任一側突出地形成, 上述搖動臂自上述主體部分彎折成配置在上述臂收容空間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制彈出構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搖動臂是如下形成的以與上述主體部分的左右側壁中的設在未突出地形成有上述第2水平上壁的一側的任一個側壁相連結的狀態自上述金屬板被切出成L字狀,上述L字狀的部分自上述主體部分的左右側壁中的設在未突出地形成有上述第2水平上壁的一側的任一個側壁彎折成與第I水平上壁相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金屬制彈出構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搖動臂形成在上述主體部分的左右側壁中的設在未突出地形成有上述第2水平上壁的一側的任一個側壁上,經由能夠在左右方向上彈性變形的彈性變形壁彎折形成在該任一個側壁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金屬制彈出構件,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體部分的左右側壁中的設在未突出地形成有上述第2水平上壁的一側的任一個側壁的后端部以自上述任一個側壁的后端部彎折的方式形成有螺旋彈簧抵接壁,該螺旋彈簧抵接壁供螺旋彈簧的一端抵接且用于保持螺旋彈簧。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金屬制彈出構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搖動臂被彎折成上述搖動臂與上述第I水平上壁平行且與上述第I水平上壁相對。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制彈出構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搖動臂是通過自上述主體部分的上述第I水平上壁切出并翹起而形成的。
7.—種卡連接器,其至少包括用于形成卡收容空間的基座構件、配置在該基座構件上的多個觸頭、及用于構成自彈式彈出機構的彈出構件、心形凸輪機構、對上述彈出構件朝向后方施力的螺旋彈簧,其特征在于, 上述彈出構件是由金屬板成形的金屬制彈出構件,其中, 該彈出構件包括 主體部分,其至少包含第I水平上壁、形成在該第I水平上壁的左右兩側的左側壁和右側壁、及具有隨著上述心形凸輪機構移動的鎖定銷的搖動臂; 卡按壓部分,其至少包含第2水平上壁, 上述主體部分具有由第I水平上壁、左側壁和右側壁形成的臂收容空間, 上述卡按壓部分的上述第2水平上壁以與上述第I水平上壁正交的方式自上述第I水平上壁的前端部分向左右任一側突出地形成, 上述搖動臂自上述主體部分彎折成配置在上述臂收容空間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卡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按壓部分的上述第2水平上壁的突出長度被設定為使上述第2水平上壁不與配置有上述多個觸頭的區域重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金屬制彈出構件及包括該金屬制彈出構件的卡連接器。能夠使該卡連接器薄型化。該金屬制彈出構件由金屬板成形,其中,該金屬制彈出構件包括主體部分,其至少包含第1水平上壁、形成在該第1水平上壁的左右兩側的左側壁和右側壁、及具有鎖定銷的搖動臂;卡按壓部分,其至少包含第2水平上壁,主體部分具有由第1水平上壁、左側壁和右側壁形成的臂收容空間,卡按壓部分的第2水平上壁以與第1水平上壁正交的方式自第1水平上壁的前端部分向左右任一側突出地形成,搖動臂自主體部分彎折而形成,從而被配置在臂收容空間內。
文檔編號H01R13/629GK103066445SQ20121033150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1日
發明者菊地宏司 申請人:山一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