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端子接頭、連接器及其組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端子接頭、連接器及其組裝方法。
背景技術:
在前端部處具有細長突片的陽性端子接頭較小的情況下,需要一定的措施來防止該突片例如由于異物的干涉而變形、損壞等。作為這種措施的一個示例,日本未審專利公報No. 2003-036910中公開了如下技術它通過沿著與長度方向平行的折疊線對板材進行彎曲加工來形成突片,以提高該突片的強度。當端子接頭被制造得過小時,難以對板材進行彎曲加工,上述用于提高突片強度的方法也不再適用。因此,需要一種除了提高強度以外的措施來防止突片的變形、損壞等。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情形已完成了本發明,并且其目的是保護突片免受異物的干涉。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端子接頭,包括端子主體,該端子主體包括位于前側的突片和位于后側的電線連接部;以及外殼,該外殼設置在所述端子主體上,以便能夠在保護位置和暴露位置之間相對移位,所述保護位置用于至少部分包圍所述突片,該暴露位置位于保護位置后方,用于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突片。由于如果外殼移位至保護位置,則能保護所述突片免受異物等的干涉,因此,能夠防止所述突片的變形、損壞等。此外,如果外殼移位至暴露位置而露出所述突片,則能夠將配合端子與所述突片連接。根據一特定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端子接頭,其包括端子主體,該端子主體包括位于前端部分處的突片和位于后端部分處的電線連接部;以及外殼,該外殼設置在所述端子主體上,以便能夠在保護位置和暴露位置之間相對移位,該保護位置用于至少部分包圍所述突片,該暴露位置位于保護位置后方,用于露出所述突片。特別地,所述端子主體和外殼均包括移位限制部,所述移位限制部通過彼此接合而限制所述外殼從保護位置向暴露位置移位。更特別地,所述端子主體形成有至少一個可彈性變形的鎖定矛桿,該鎖定矛桿以懸臂的形式從所述端子主體斜向后延伸,并且,當端子主體到達正確插入位置時,該鎖定矛桿通過與連接器的殼體接合而保持所述端子主體。更特別地,所述外殼形成有退避孔,該退避孔用于允許鎖定矛桿從所述外殼向外突出。更特別地,當所述外殼處于保護位置時,鎖定矛桿的基端部分與所述退避孔的前側處的孔邊緣接合,以抑制所述外殼向暴露位置的相對移位。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連接器,其包括至少一個根據本發明的上述方面或其特定實施例的端子接頭;以及殼體,所述端子接頭至少部分插入到該殼體中。
根據一特定實施例,所述殼體包括前側止動部,該前側止動部用于在端子接頭插入到所述殼體中的同時限制所述外殼的向前移動;以及移位限制解除部,該移位限制解除部用于在所述外殼的向前移動被前側止動部限制的狀態下、通過使所述移位限制部彼此脫離而允許端子主體相對于所述外殼向前移動。根據一特定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連接器,其包括根據本發明的上述方面或其特定實施例的端子接頭;以及殼體,所述端子接頭從后方插入到該殼體中,其中,所述端子主體和外殼均包括移位限制部,所述移位限制部用于通過彼此接合而限制所述外殼從保護位置向暴露位置移位;并且所述殼體包括前側止動部,該前側止動部用于在端子接頭插入到所述殼體中的同時限制所述外殼的向前移動,以及移位限制解除部,該移位限制解除部用于在所述外殼的向前移動被前側止動部限制的狀態下、通過使所述移位限制部彼此脫離而允許端子主體相對于所述外殼向前移動。由于在端子接頭插入到殼體中之前,通過移位限制部的接合而使處于保護位置的所述外殼不會移位至暴露位置,所以,突片保持在被所述外殼保護的狀態。在將端子接頭插 入到所述殼體內的過程中,通過向端子主體施加推力而將端子接頭推到所述殼體中。在插入端子接頭的過程中,所述外殼的向前移動被前側止動部限制,之后,所述移位限制部彼此脫離,因此端子主體的插入可繼續進行。隨著端子主體被插入,被止動而不再進一步向前移動的所述外殼相對于端子主體從保護位置移位至暴露位置,因此,所述突片能夠連接至配合端子。特別地,在插入端子接頭的過程中,所述移位限制部在所述外殼與前側止動部接觸之前脫離。更特別地,所述端子主體形成有可彈性變形的鎖定矛桿,該鎖定矛桿以懸臂的形式從所述端子主體斜向后延伸,并且,當端子主體到達正確插入位置時,該鎖定矛桿通過與所述殼體接合而保持端子主體;在插入端子接頭的過程中,所述移位限制部在所述外殼與前側止動部接觸之前脫離;所述外殼形成有退避孔,該退避孔用于允許鎖定矛桿從所述外殼向外突出;并且,當所述外殼處于保護位置時,鎖定矛桿的基端部分與所述退避孔的前側處的孔邊緣接合,以抑制所述外殼向暴露位置的相對移位。在插入端子接頭的過程中,同樣在所述移位限制部彼此脫離之后,通過鎖定矛桿與退避孔的接合,所述外殼與端子主體作為一個整體單元而向前移動。在所述外殼與前側止動部接觸之后,鎖定矛桿彈性變形并容納在所述外殼中,由此,端子主體的插入能繼續進行。已經到達正確插入位置的端子主體通過鎖定矛桿的鎖定作用來保持。即使所述移位限制部隨著端子主體的插入而逐漸脫離,也能通過鎖定矛桿與退避孔的接合而使所述外殼與端子主體作為一個整體單元而向前移動。此外,由于用于對正確插入的端子主體進行保持的鎖定矛桿還具有使端子主體和所述外殼作為一個整體向前移動的功能,所以,與通過不同于鎖定矛桿的專用裝置來實現該功能的情形相比,能夠簡化端子接頭的結構。更特別地,所述殼體形成有向后移動限制部;所述外殼形成有向后移動限制片,該向后移動限制片能夠通過與所述向后移動限制部接合而使所述外殼與前側止動部保持接觸;所述端子主體形成有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該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用于僅當所述外殼處于保護位置時,才使向后移動限制片與向后移動限制部脫離;并且/或,端子主體和所述外殼均形成有向前移動限制部,當所述外殼處于保護位置時,這些向前移動限制部通過彼此接合而限制所述外殼相對于端子主體的向前移位。由于在端子接頭正確插入在所述殼體中的狀態下、所述外殼處于暴露位置,所以,通過向后移動限制片與向后移動限制部的接合而將所述外殼保持為不再進一步向前移動。如果端子主體在該狀態下沿拔出方向移動,則所述外殼從暴露位置相對移位至保護位置。通過向后移動限制片與向后移動限制部的接合,所述外殼直至到達保護位置才會相對于所述殼體向后移動。當所述外殼到達保護位置時,通過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使向后移動限制片移位并與向后移動限制部脫離。因此,之后,通過所述向前移動限制部之間的接合,所述外殼在保持處于保護位置的同時與端子主體作為一個整體單元移動,并被從所述殼體中拔出。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組裝或制造連接器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驟提供至少一個根據本發明的上述方面或其特定實施例的端子接頭;以及,在使·所述外殼初始地保持在保護位置的同時、將端子接頭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殼體中,其中,在端子接頭插入到所述殼體中的稍后階段,使所述外殼移位至暴露位置。
通過閱讀以下對優選實施例和附圖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將變得更加明顯。應當理解,盡管分別描述了各個實施例,但它們的單個特征可以組合成另外的實施例。圖I是端子接頭的局部剖面側視圖,示出了第一實施例的外殼處于保護位置的狀態,圖2是端子接頭的平面圖,示出了該外殼處于保護位置的狀態,圖3是端子接頭的局部剖面底視圖,示出了該外殼處于保護位置的狀態,圖4是端子接頭的放大正視圖,示出了該外殼處于保護位置的狀態,圖5是端子接頭的局部剖面底視圖,示出了該外殼處于暴露位置的狀態,圖6是截面圖,示出了端子接頭插入到殼體內的過程中的狀態,圖7是截面圖,示出了在端子接頭插入到殼體內的過程中、該外殼被止動而不再進一步向前移動的狀態,圖8是截面圖,示出了端子接頭正確插入在殼體中的狀態,圖9是放大的局部剖面正視圖,示出了端子接頭插入到殼體內的過程中的狀態,圖10是端子主體的側視圖,圖11是端子主體的平面圖,圖12是端子主體的放大正視圖,圖13是該外殼的放大正視圖,圖14是該外殼的平面圖,圖15是該外殼的截面圖,圖16是該外殼的側視圖,圖17是局部放大截面圖,示出了向后移動限制片與向后移動限制部脫離的狀態,并且
圖18是局部放大截面圖,示出了向后移動限制片與向后移動限制部接合的狀態。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將參照圖I至圖18來描述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如圖6至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包括端子接頭T和殼體H,該端子接頭T從插入側、尤其基本從后方至少部分插入到殼體H中。該連接器的與配合連接器(未示出)連接的一側和/或端子接頭T的與配合端子接頭(未示出)連接的一側被稱為前面或前側。如圖I至圖3以及圖5至圖8所示,端子接頭T是具有(尤其大致細長的)突片11的陽性端子接頭,并且尤其基本被成形為整體上沿前后方向FBD細長的形狀。通過將端子主體10和外殼30組裝在一起來形成端子接頭T,該外殼30是與端子主體10分離的、用于大致保護所述突片11的部件。外殼30能 夠相對于端子主體10在保護位置PP (參見圖I至3、6和圖7)和暴露位置EP (參見圖5和8)之間移位,該保護位置PP用于通過至少部分包圍端子主體10的前端區域和突片11來保護該前端區域和突片11,該暴露位置EP位于所述保護位置后方,用于使突片11至少部分向前露出。如圖I、圖6至圖8、圖10和圖11所示,端子主體10包括(尤其基本為矩形管或多邊形管的形式和/或沿前后方向FBD細長的)筒狀部12以及與該筒狀部12連接(尤其連接至筒狀部12的后端)的電線連接部13。突片11大致以懸臂的形式從筒狀部12 (尤其從筒狀部12的前端)向前延伸。筒狀部12由如下部件組成或包括這些部件底壁部或基壁部14,該底壁部或基壁部14沿前后方向FBD是細長的;至少一對側壁部15,該至少一對側壁部15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優選大致以直角從底壁部14(尤其從底壁部14的兩個橫向邊緣(左邊緣和右邊緣))豎立或突出;以及上壁部或頂壁部16,該上壁部或頂壁部16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優選大致以直角從橫向的(例如右側的M則壁部15橫向(例如向左)延伸。底壁部14和兩個側壁部15尤其大致設置在筒狀部12的整個長度上,而上壁部16僅設置在筒狀部12的前端區域(大致前半部分區域)的范圍內。如圖1、10和圖11所示,在筒狀部12的前端部分中,通過切割并彎曲而形成有鎖定矛桿17,該鎖定矛桿17尤其大致以懸臂的形式、從橫向壁部或底壁部14朝著后方斜向下或向外(朝著筒狀部12的外部)延伸并能夠向上(大致朝著筒狀部12)彈性變形。如圖I、10和圖11所示,在筒狀部12中,尤其通過切割并彎曲、折疊和/或壓紋而形成有移位限制片18 (作為具體的“移位限制部”),該移位限制片18尤其大致以懸臂的形式、從橫向壁部或上壁部16朝著前方(朝著筒狀部12的外部)斜向上或向外延伸并且/或能夠向下或向內(變得大致水平或與前后方向FBD平行的方向)彈性變形。移位限制片18尤其形成在筒狀部12的幾乎整個寬度上。沿前后方向FBD,鎖定矛桿17和移位限制片18基本布置在同一區域中或彼此至少部分重疊。該橫向壁部或上壁部16的后端邊緣部分用作向前移動限制邊緣部19 (作為具體的“向前移動限制部”)。該向前移動限制邊緣部19尤其位于移位限制片18后方。筒狀部12形成有一個或多個、尤其為一對的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20,該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20尤其基本為貫穿所述橫向(左側和/或右側)側壁部15的(尤其大致矩形)孔(開口)的形式。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20尤其沿前后方向FBD布置在與向前移動限制邊緣部19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圖1、14和圖15所示,外殼30總體上大致是管(尤其大致矩形管或多邊形管)的形式,并且,外殼30的內部用作容納空間31,該容納空間31具有大致敞口的前端和后端并用于容納端子主體10的一部分。外殼30尤其由如下部件組成或包括這些部件基板部或底板部32,該基板部或底板部32尤其沿前后方向FBD是大致細長的;至少一對側板部33,該至少一對側板部33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優選大致以直角從底板部32 (尤其從底板部32的兩個橫向邊緣(左邊緣和右邊緣))豎立或突出;第一至第三右上板部34A、34B和34C,所述第一至第三右上板部34A、34B和34C從橫向的(例如右)側板部33的遠端或上端邊緣橫向(例如向左)突出;以及/或第一和第二橫向的(例如左)上板部35A、35B,該第一和第二橫向的(例如左)上部板部35A、35B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優選大致以直角從橫向的(例如左)側板部33的上端或遠端邊緣橫向(例如向右)突出。特別地,通過切割該底板部32的一部分并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優選大致以直角向外或向下(朝著外殼30的外部)彎曲、折疊和/或壓紋該切割部分,外殼30形成有
接觸部36。基板部或底板部32包括退避凹口或退避孔37,該退避凹口或退避孔37是隨著尤其通過切割并彎曲、折疊和/或壓紋形成接觸部36而形成的。接觸部36從退避孔37的開口邊緣的前側突出。接觸部36和退避孔37尤其沿前后方向FBD形成在外殼30的中心稍后方的位置。在基板部或底板部32的、與退避孔37鄰近或位于退避孔37前方的區域中形成有通孔38。通孔38尤其沿前后方向FBD形成在外殼30的中心稍前方的位置。沿前后方向FBD間隔開的三個右上板部(第一至第三右上板部34A、34B和34C)中的、位于最前方位置的第一右上板部34A的后端部分處或附近形成有至少一個引導部39,該至少一個引導部39 (尤其大致以懸臂的形式)朝著后方斜向上或向外延伸。位于沿前后方向FBD的中央位置或中間位置的第二右上板部34B沿前后方向FBD的長度尤其比第一和/或第三右上板部34A、34C短,并且/或,第二右上板部34B尤其布置在比第一右上板部34A高(或更向外)的位置(以底板部32為基準,沿高度方向比第一右上板部34A高的位置)。特別地,第二右上板部34B (尤其是其后端邊緣)用作移位限制接受部40 (作為具體的“移位限制部”)。位于最后方位置的第三右上板部34C布置成比第二右上板部34B高。在第三右上板部34C的后端邊緣處或附近形成有向前移動限制壁41(作為具體的“向前移動限制部”),該向前移動限制壁41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優選大致以直角向下或向內延伸。如圖14所示,沿前后方向FBD間隔開的兩個左上板部(第一和第二左上板部35A、35B)中的、位于前方位置的第一左上板部35A的后端尤其處在引導部39的前端稍前方的位置。第二左上板部35B的前端尤其位于移位限制接受部40后方。從第一左上板部35A的后端延伸至第二左上板部35B的前端的開口以及從第一右上板部34A的后端延伸至第二右上板部34B的前端的開口尤其用作移位允許開口 42,該移位允許開口 42用于允許移位限制片18和/或向前移動限制邊緣部19沿前后方向FBD移位。如圖1、15至圖18所示,橫向的(左和/或右)側板部33的一部分尤其用作向后移動限制片43,所述向后移動限制片43尤其大致以懸臂的形式向后延伸。這一對向后移動限制片43尤其大致是左右對稱的,并能夠沿橫向方向朝著外殼30的外側彈性變形。特別地,(尤其這一對向后移動限制片43中的每一個)向后移動限制片43在其前端(彈性變形的支點)稍后方的位置被錘擊而大致向內(朝著端子主體10)突出,由此形成膨出部44。特別地,向后移動限制片43沿前后方向FBD的形成區域是如下范圍從向前移動限制壁41前方的位置到向前移動限制壁41后面后方的位置。殼體H例如由合成樹脂制成,并且如圖6至圖8所示,在殼體H中形成有大致沿前后方向FBD貫穿的至少一個端子容納室50。端子容納室50的基壁或底壁51形成有前側止動部53和至少一個保持部52,該保持部52尤其被切割成大致面向前方的臺階,前側止動部53布置在保持部52后方并尤其被切割成大致面向后方的臺階。此外,如圖17和18所示,端子容納室50的橫向的(左和/或右)內側壁54尤其被切割成大致面向前方的一個或多個臺階,由此形成一個或多個、尤其為一對的(尤其大致左右對稱的)向后移動限制部55。在端子容納室50的上壁56 (與基壁或底壁51大致面對的壁部)上形成有朝著前方、向下或向內傾斜的至少一個移位限制解除部57。此外,在上壁56的、位于移位限制解除部57的后端之前的區域中形成有至少一個退避槽58,該退避槽58是位于上壁56的橫向方向(寬度方向)的側部(例如右半區域)中的、沿前后方向FBD細長的切口。退避槽58的上表面尤其基本與上壁56的、位于移位限制解除部57后方的區域的上表面連續并齊平。上 壁56的、靠近退避槽58并位于退避槽58左側的區域尤其用作擠壓部59。擠壓部59的上表面的高度尤其比上壁56的、位于移位限制解除部57后方的區域低。接下來,將描述本實施例的功能。如圖I至圖3所示,當未插入到殼體H中時,端子接頭T處在如下狀態S卩,外殼30在位于保護位置PP的同時附著于端子主體10上。在外殼30處于保護位置PP的狀態下,突片11的大部分(除了前端以外的部分)至少部分容納在外殼30的容納空間31中并得到保護,以免受異物等的干涉。端子主體10的前端區域(從端子主體10的前端至向前移動限制邊緣部19的區域)(也)至少部分容納在容納空間31中,因此,移位限制片18和/或向前移動限制邊緣部19得到保護,以免受異物等的干涉。鎖定矛桿17尤其通過退避孔37而朝著外殼30的下側(向外側)突出(露出)。此外,如圖17所示,由于向后移動限制片43的膨出部44尤其被容納而落入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20的空間內,所以,向后移動限制片43尤其與外殼30的側板部33大致齊平(即,不從側板部33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在外殼30處于保護位置PP的狀態下,如圖I所示,移位限制接受部40尤其從后方與移位限制片18的前端(延伸端)接合,由此,限制了外殼30相對于端子主體10的向后(朝著暴露位置EP的)移位。此外,特別地,通過使外殼30的退避孔37的孔邊緣的前側邊緣(接觸部36的基端部分)從前方與鎖定矛桿17的基端部分(前端部分)接合,(尤其也)限制了外殼30相對于端子主體10的向后(朝著暴露位置EP的)移位。此外,向前移動限制壁41尤其從后方與向前移動限制邊緣部19接合,由此,尤其限制了外殼30相對于端子主體10的向前移位。通過上述鎖定裝置,把處于保護位置的外殼30保持在沿前后方向FBD相對于端子主體10的移動被限制的狀態下。如圖8所示,在外殼30處于暴露位置EP的狀態下,突片11的大部分(除了其后端部分以外的區域)至少部分從外殼30向前露出,并能夠連接至配合陰性端子(未示出)。另一方面,端子主體10至少部分容納(尤其基本完全容納)在外殼30的內部(容納空間31中)。移位限制片18向端子主體10的內部(向下)彈性變形,并在外殼30的第一右上板部34A和第一左上板部35A下方滑動。向前移動限制邊緣部19從向前移動限制壁41向前并與向前移動限制壁41間隔開,和/或位于引導部39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之間。鎖定矛桿17尤其大致通過通孔38而從外殼30向外露出(突出)。此外,如圖18所示,由于膨出部44尤其與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20脫離和/或尤其與端子主體10的側壁部15的外表面接觸,所以,向后移動限制片43彈性變形而從側板部33的外表面橫向向外突出。在外殼30被保持在或處在保護位置PP的狀態下,端子接頭T從插入側(尤其大致從殼體H的后方)至少部分插入到端子容納室50中。此時,操作者可握著電線連接部13或者與該電線連接部13連接(尤其是壓接)的電線(未示出),井向端子主體10施加插入力。在插入過程中,端子主體10的移位限制片18的前端基本與殼體H的、傾斜的移位限制解除部57滑動接觸,由此,使移位限制片18逐漸向內或向下彈性變形。這樣,移位限制片18與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脫離并在擠壓部59下方滑動,如圖6所示。這樣,外殼30的、通過移位限制片18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的接合而實現的向前移動限制狀態被解除。特別地,即使外殼30的、通過移位限制片18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的接合而實現的向前移動限制狀態被解除,但由于鎖定矛桿17的基端部分與退避孔37的前側邊緣接合,所以,外殼30的向前(朝著暴露位置EP)相對移位仍然被限制。因此,端子主體10和外殼 30被作為ー個整體而插入或操縱。在移位限制片18與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脫離之后,隨著端子接頭T被插入,引導部39、移位限制接受部40(第二右上板部34B)和第三右上板部34C插入到退避槽58中。隨著端子接頭T從圖6所示的狀態下被進ー步插入,如圖7所示,在移位限制片18與移位限制接受部40保持脫離的情況下,外殼30的接觸部36從后方與殼體H的前側止動部53接合。通過這種接合,限制了外殼30的任何進ー步插入動作(向前移動)。在此期間,移位限制片18尤其保持為在擠壓部59下方滑動。在圖7所示的狀態下,當比鎖定矛桿17與退避孔37之間的鎖定カ大的操作力(推壓力)被施加至端子主體10時,對端子主體10的推動操作繼續進行。然后,鎖定矛桿17向內或向上彈性變形,并且端子主體10相對于其向前移動受到限制的外殼30向前移位,并進一步插入到端子容納室50中。在此期間,移位限制片18尤其利用引導部39的傾斜而向內或向下彈性變形,并且/或在第一右上板部34A和第一左上板部35A下方滑動。此外,僅當端子主體10在外殼30被止動而不再進ー步向前移動的狀態下開始向前移動(插入)吋,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20才向前而與膨出部44脫離,并且如圖18所示,端子主體10的側壁部15的外側表面與膨出部44接觸。因此,向后移動限制片43彈性變形而從外殼30橫向向外突出。然后,彈性變形的向后移動限制片43的后端(突出端)與殼體H的向后移動限制部55接合,由此,限制了外殼30相對于殼體H的向后移位。如圖8所示,當端子主體10到達正確插入位置吋,鎖定矛桿17至少部分地彈性恢復,并經由通孔38從外殼30向外突出,和/或從前方與殼體H的保持部52接合。通過這種接合,使端子主體10保持在或處在其向后拔出被限制的狀態下。以上述方式,就完成了端子接頭T的插入操作。此時,外殼30被保持在端子主體10上的暴露位置EP上,在該暴露位置EP,突片11從外殼30大致向前突出。當在端子接頭T摘入在端子各納室50中的狀態下將端子接頭T從殼體H中拔出時,將夾具(未示出)例如從前方至少部分插入到殼體H中,以使鎖定矛桿17向內或向上彈性變形,從而使鎖定矛桿17與保持部52脫離。由于以這種方式來允許端子接頭T相對于殼體H的向后移位,所以,在鎖定矛桿17保持彈性變形的情況下,通過握住電線而將端子主體10中向后拉出。
然后,由于外殼30的向后移動通過向后移動限制片43與向后移動限制部55的接合而受到限制,所以,僅端子主體10向后移動。在此期間,外殼30相對于端子主體10向前移位。當端子主體10進一步向后移動且外殼30到達保護位置PP時,如圖7所示,鎖定矛桿17至少部分地彈性恢復并經由退避孔37從外殼30向外突出。當外殼30大致返回到保護位置PP時,向前移動限制邊緣部19從前方與向前移動限制壁41接合,通過這種接合,限制了外殼30相對于端子主體10的向前移位,并且/或,施加至端子主體10的向后牽拉力也作用在外殼30上。當外殼30返回至保護位置PP時,如圖17所示,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20與膨出部44大致對應。因此,向后移動限制片43由于其彈性恢復力而至少部分彈性恢復,從而沿朝著端子主體10的方向封閉,并且/或與殼體H的向后移動限制部55脫離。這使得外殼30能夠相對于殼體H向后移位。這樣,僅在·外殼30處于保護位置時,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20才使向后移動限制片43與向后移動限制部55脫離。因此,在圖7所示的狀態下,當例如通過握住電線(未示出)而將端子主體10向后牽拉時,端子主體10和外殼30作為一個整體單元而向后移動,并且,端子接頭T在外殼30返回至保護位置PP的情況下被或能夠被從殼體H中拉出。在此期間,由于移位限制片18至少部分彈性恢復并能夠從后方與移位限制接受部40接合,所以,限制了外殼30相對于端子主體10朝著暴露位置EP (向后)的移位。如上所述,本實施例的端子接頭T包括端子主體10,該端子主體10具有位于前端部分處或附近的突片11和位于后端部分處或附近的電線連接部13 ;以及外殼30,該外殼30設置在所述端子主體10上,以便能夠在保護位置PP和暴露位置EP之間相對移位,該保護位置PP用于至少部分包圍突片11,該暴露位置EP位于所述保護位置后方,用于至少部分露出突片11。根據這種構造,外殼30移位或能夠移位至保護位置PP,由此,能夠保護該突片11免受異物等的干涉,并且能夠防止突片11的變形、損壞等。此外,如果外殼30移位至暴露位置EP而至少部分露出突片11,則能夠將配合端子與突片11連接。此外,在構成或形成本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一部分的端子接頭T中,端子主體10和外殼30分別包括移位限制片18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該移位限制片18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通過彼此接合而限制外殼30從保護位置PP向暴露位置EP移位。同樣構成或形成該連接器的一部分的殼體H包括前側止動部53,該前側止動部53用于在端子接頭T插入到殼體H中的同時限制外殼30的向前移動;以及移位限制解除部57,該移位限制解除部57用于在外殼30的向前移動被前側止動部53限制的狀態下、通過使移位限制片18與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脫離而允許端子主體10相對于外殼30向前移動。根據這種構造,在端子接頭T插入到殼體H中之前,處在或正位于保護位置PP上的外殼30尤其通過移位限制片18與移位限制接受部40的接合而不向暴露位置EP移位。因此,突片11保持在被外殼30保護的狀態。在例如通過向端子主體10施加推力而將端子接頭T推動并插入到殼體H內的過程中,外殼30的向前移動由被前側止動部53限制。之后,移位限制片18與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脫離,由此,端子主體10的插入可繼續進行。隨著端子主體10進一步插入,被止動而不能再進一步向前移動的外殼30相對于端子主體10從保護位置PP相對移位至暴露位置EP,因此,突片11能夠連接至所述配合端子。端子主體10形成有可彈性變形的鎖定矛桿17,該鎖定矛桿17尤其大致以懸臂的形式從端子主體10斜向后延伸,并且,當端子主體10到達正確插入位置時,該鎖定矛桿17通過與殼體H接合而保持端子主體10,并且,在插入端子接頭T的過程中,在外殼30與前側止動部53接觸之前,移位限制片18與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脫離。外殼30形成有退避孔37,鎖定矛桿17經由該退避孔37從外殼30向外突出。當外殼30處于保護位置PP吋,鎖定矛桿17的基端部分(前端部分)尤其與退避孔37的前側處的孔邊緣接合,從而抑制外殼30向暴露位置EP的相對移位。根據這種構造,在插入端子接頭T的過程中,同樣在移位限制片18與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脫離之后,通過鎖定矛桿17與退避孔37的接合,外殼30與端子主體10作為ー個整體單元而向前移動。在外殼30與前側止動部53接觸之后,鎖定矛桿17彈性變形并容納在外殼30中,由此,端子主體10能進ー步插入。已經到達正確插入位置的端子主體10通過鎖定矛桿17的鎖定作用來保持。在本實施例中,移位限制片18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尤其隨著端子主體10的插入而逐漸脫離。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鎖定矛桿17與退避孔37的接合,外殼30也能夠與端子主體10作為ー個整體單元而向前移動,直至外殼30被止動而不再進ー步向前移動。此外,由于用于對正確插入的端子主體10進行保持的鎖定矛桿17尤其還具有使端子主體10和外殼30作為ー個整體向前移動的功能,所以,與通過不同于鎖定矛桿17的專用裝置來實現該功能的情形相比,能夠簡化端子接頭T的結構。因此,為了保護所述突片免受異物的干渉,端子接頭T包括端子主體10,該端子主體10具有位于前端部分處或附近的突片11和位于后端部分處或附近的電線連接部13 ;以及外殼30,該外殼30設置在所述端子主體10上,以便能夠在保護位置PP和暴露位置EP之間相對移位,該保護位置PP用于至少部分包圍突片11,該暴露位置EP位于所述保護位置后方,用于至少部分露出突片11。如果外殼30移位至保護位置PP,則能保護該突片11免受異物等的干渉,因此,能夠防止突片11的變形、損壞等。此外,如果外殼30移位至暴露位置EP而露出突片11,則能夠將配合端子與突片11連接。<其他實施例> 本發明不限于上文描述和圖示的實施例。例如,下列實施例也包括在本發明的技術范圍內。( I)盡管在上述實施例中、在將端子接頭插入到殼體內的過程中,所述外殼從保護位置移位至暴露位置,但所述外殼也可就在端子接頭插入到殼體中之前從保護位置移位至
暴露位置。(2)盡管在上述實施例中、用于對正確插入的端子主體進行保持的鎖定矛桿還具有使端子主體和外殼作為一個整體向前移動的功能,但該功能也可通過與鎖定矛桿不同的專用裝置來實現。附圖標記列表
H…殼體T…端子接頭10…端子主體11…突片13…電線連接部
17…鎖定矛桿18…移位限制片(移位限制部)19…向前移動限制邊緣部(向前移動限制部)20…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30…外殼37…退避孔40···移位限制接受部(移位限制部)41…向前移動限制壁(向前移動限制部) 43…向后移動限制片53…前側止動部55…向后移動限制部57…移位限制解除部
權利要求
1.一種%5子接頭(T),包括 端子主體(10),所述端子主體(10)包括位于前側的突片(11)和位于后側的電線連接部(13);以及 外殼(30),所述外殼(30)設置在所述端子主體(10)上,以便能夠在保護位置(PP)和暴露位置(EP)之間相對移位,所述保護位置(PP)用于至少部分包圍所述突片(11 ),所述暴露位置(EP)位于所述保護位置(PP)后方,用于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突片(11)。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端子接頭(Τ),其中,所述端子主體(10)和所述外殼(30) 均包括移位限制部(18 ;40),所述移位限制部(18 ;40)用于通過彼此接合而限制所述外殼(30)從所述保護位置(PP)向所述暴露位置(EP)的移位。
3.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端子接頭(Τ),其中,所述端子主體(10)形成 有至少一個可彈性變形的鎖定矛桿(17),所述鎖定矛桿(17)以懸臂的形式從所述端子主體(10)斜向后延伸,并且,當所述端子主體(10)到達正確插入位置時,所述鎖定矛桿(17)通過與連接器的殼體(H)接合而保持所述端子主體(1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接頭(Τ),其中,所述外殼(30)形成有退避孔(37),所述退避孔(37)用于允許所述鎖定矛桿(17)從所述外殼(30)向外突出。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接頭(Τ),其中,當所述外殼(30)處于所述保護位置(PP)時,所述鎖定矛桿(17)的基端部分與所述退避孔(37)的前側處的孔邊緣接合,以抑制所述外殼(30)向所述暴露位置(EP)的相對移位。
6.—種連接器,包括 至少一個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端子接頭(T);以及 殼體(H),所述端子接頭(T)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殼體(H)中。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殼體(H)包括 前側止動部(53),所述前側止動部(53)用于在所述端子接頭(T)插入到所述殼體(H)中的同時、限制所述外殼(30)的向前移動;以及 移位限制解除部(57),所述移位限制解除部(57)用于在所述外殼(30)的向前移動被所述前側止動部(53)限制的狀態下、通過使所述移位限制部(18 ;40)彼此脫離而允許所述端子主體(10)相對于所述外殼(30)向前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連接器,其中,在插入所述端子接頭(T)的過程中,所述移位限制部(18 ;40)在所述外殼(30)與所述前側止動部(53)接觸之前脫離。
9.根據權利要求6、7或8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所述殼體(H)形成有向后移動限制部(55); 所述外殼(30)形成有向后移動限制片(43),所述向后移動限制片(43)能夠通過與所述向后移動限制部(55)接合而使所述外殼(30)與所述前側止動部(53)保持接觸; 所述端子主體(10)形成有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20),所述向后移動限制解除部(20)用于僅當所述外殼(30)處于所述保護位置(PP)時,才使所述向后移動限制片(43)與所述向后移動限制部(55)脫離;和/或 所述端子主體(10)和所述外殼(30)均形成有向前移動限制部(19,41),當所述外殼(30)處于所述保護位置(PP)時,所述向前移動限制部(19,41)通過彼此接合而限制所述外殼(30 )相對于所述端子主體(10 )的向前移位。
10.一種組裝連接器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提供至少一個根據上述權利要求I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端子接頭(T);以及在使所述外殼(30)初始地保持在所述保護位置(PP)的同時、將所述端子接頭(T)至少部分插入到殼體(H)中,其中,在所述端子接頭(T)插入到所述殼體(H)中的稍后階段,使所述外殼(30)移位至所述暴露位置(EP)。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端子接頭、連接器及其組裝方法。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突片免受異物的干涉。該端子接頭(T)包括端子主體(10)和外殼(30),其中,端子主體(10)具有位于前端部分處的突片(11)和位于后端部分處的電線連接部(13),外殼(30)設置在端子主體(10)上,以便能夠在保護位置和暴露位置之間相對移位,該保護位置用于包圍突片(11),該暴露位置位于所述保護位置后方,用于露出所述突片(11)。如果外殼(30)移位至保護位置,則突片(11)被保護免受異物等的干涉,因此,能夠防止突片(11)的變形、損壞等。此外,如果外殼(30)移位至暴露位置而露出突片(11),則能將配合端子與突片(11)連接。
文檔編號H01R11/11GK102957003SQ20121029582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5日
發明者飯星真治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