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殼體的連接器,該殼體形成有矛狀物,該矛狀物被構造為與插入到殼體的容納部的接觸件接合。
背景技術:
例如,在JP-A2003-59573或JP-A2010-27230中公開了這種類型的連接器,以參考
的方式將其內容結合于此。JP-A2003-59573中公開的連接器的矛狀物具有包括接觸側區域(即,位于接觸件
附近的區域)和相對側區域(即,與接觸側區域相對的區域)的橫截面。接觸側區域具有大于相對側區域的面積,以便在容易插入接觸件的同時它能夠牢固地保持接觸件(參見圖18)。JP-A2010-27230中公開的連接器具有形成在其內的矛狀物的殼體。矛狀物具有橫向壁和垂直壁,以具有L形橫截面(參見圖19)。根據JP-A2010-27230,即使在連接器的尺寸減小時也能夠保持矛狀物的強度。然而,JP-A2003-59573的連接器的結構不適合減小連接器的尺寸。至于JP-A2010-27230的連接器,當連接器具有牢固地保持接觸件的保持力時,接觸件可能不容易插入連接器。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連接器,即使在該連接器的尺寸減小時,該連接器在容易插入接觸件的同時也能夠牢固地保持被插入的接觸件。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連接器,包括接觸件和殼體。該接觸件包括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彼此不同。該殼體被構造為保持接觸件。該殼體具有沿如后方向的如端和后端。該殼體形成有各納部。各納部被構造為在接觸件從后端向前端插入以位于容納位置時容納接觸件。殼體具有形成在容納部內的矛狀物。該矛狀物設置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被構造為分別與位于容納位置的接觸件的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接合。通過研究優選實施例的下述描述并通過參照附圖,可以理解本發明的目標以及更完整地理解其結構。
圖I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連接器的殼體和接觸件的分解透視圖。圖2為示出圖I的連接器的透視圖。圖3為示出圖I的連接器的正視圖。圖4為示出關于圖I的連接器的板狀部(S卩,由虛線A指示的區域)的局部放大透視圖。
圖5為示出圖I的殼體的正視圖,其中線VI-VI的上部沿著殼體的在殼體的前側中(即在殼體的容納部中)的負Y側壁延伸,同時沿著殼體的在殼體的后側中的正Y側壁延伸。圖6為沿著線VI-VI截取的、示出圖5的殼體的剖視圖。圖7為從殼體的后側示出圖6的殼體的局部切除透視圖。圖8為從殼體的前側向下示出圖6的殼體的局部切除透視圖。圖9為從殼體的前側向上示出圖6的殼體的局部切除透視圖。圖10為示出關于圖9的殼體的矛狀物的尖端(即由虛線B指示的區域)的局部放大透視圖。圖11為示出圖I的處于其中接觸件插入殼體的狀態中的連接器的正視圖,其中線·XII-XII的上部沿著殼體的在殼體的前側中(即在殼體的容納部中的)的負Y側壁延伸,同時沿著殼體的在殼體的后側中的正Y側壁延伸。圖12為沿著線XII-XII截取的示出圖11的連接器的剖視圖。圖13為示出圖12的連接器的局部切除透視圖。圖14為沿著線XIV-XIV線截取的示出圖12的連接器的剖視圖,其中虛線示出殼體的由圖11的線XII-XII切除的正Y側壁的一部分。圖15(a)和(b)為每個示出接觸件插入圖12的殼體中的過程的剖視圖。圖16為示出圖15(b)的連接器的正視圖。圖17為示出包括不具有第二擠壓部的殼體的現有連接器的正視圖,其中現有連接器處于類似于圖15(b)的連接器的狀態。圖18為示出現有矛狀物的透視圖。圖19為示出另一種現有矛狀物的透視圖。雖然本發明容許多種修改和替換形式,但通過舉例的方式在附圖中示出并將在此詳細描述其具體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附圖和對其的詳細描述不是要將本發明限制到所公開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意圖是涵蓋落入本發明的如由隨附權利要求限定的精神和范圍之內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換。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所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連接器10包括由金屬制成的接觸件200和構造為保持接觸件200的殼體100。殼體100由具有彈性的樹脂材料整體模制。根據本實施例的殼體100為由垂直地和水平地設置的多個殼體100形成的結構件。殼體100具有沿前后方向(X方向)延長的四棱柱狀形狀,以具有沿X方向分別形成在其相對端的前表面(前端)IOOf和后表面(后端)100r。殼體100形成有孔102。孔102從后端IOOr延伸至前端100f,以穿透殼體100的內部。孔102構造為使得接觸件200沿著插入方向(正X方向)插入其中。如圖I和2所示,接觸件200沿X方向(前后方向)延長,以具有沿X方向形成在其相對端上的前端200f和后端200r。根據本實施例的接觸件200為通過沖壓和彎曲同一金屬板形成的陰接觸件。接觸件200構造為能夠保持電纜500。詳細地,電纜500包括由導電材料制成的芯線520和由絕緣材料制成的包覆層510。包覆層510覆蓋芯線520。接觸件200具有壓緊蓋部240和壓緊線部250。壓緊蓋部240和壓緊線部250形成在接觸件200的后側(負X側)。壓緊蓋部240被構造為圍繞包覆層510纏繞以壓緊(caulk)它。壓緊蓋部240形成在接觸件200的后端200r附近。壓緊線部250被構造為壓緊從包覆層510露出的芯線520。壓緊線部250沿X方向形成在壓緊蓋部240的前方(S卩,與壓緊蓋部240相比,形成在接觸件200的正X側)。接觸件200的包覆層510和芯線520被壓緊使得電纜500的末端由接觸件200固定和保持。結果,接觸件200和電纜500彼此電連接。接觸件200具有底板206、第一側壁202和第二側壁204,每個都形成在接觸件200前側(正X側)。底板206、第一側壁202和第二側壁204中的每一個都具有扁平形狀。底板206沿X方向延長。第一側壁202和第二側壁204分別連接至底板206沿垂直于前后方向(X方向)的寬度方向(Y方向)的相對端。第一側壁202和第二側壁204中的每一個沿著正Z方向(向上方向)延伸。如從圖3可以看到,壓緊蓋部240的下端沿垂直于前后方向(X方向)和寬度方向 (Y方向)二者的上下方向(Z方向)位于接觸件200的前側的下方。換句話說,接觸件200的前端200f設置為稍微高于接觸件200的后端200r。如圖I和2所示,第一側壁202形成有板狀部(第一定向控制部)220和后板狀部(第二定向控制部)230。根據本實施例的板狀部220形成在第一側壁202的前端上以在垂直于Y方向(寬度方向)的平面中延伸。詳細地,板狀部220沿X方向(前后方向)從第一側壁202的前端(即接觸件200的前端200f)向后延伸(即沿與寬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板狀部220還沿Z方向(上下方向)從底板206向上延伸。如圖1-4所示,板狀部220具有前邊緣220f、后邊緣220r和上邊緣220t。前邊緣220f和后邊緣220r分別形成在板狀部220沿X方向的相對端上。前邊緣220f形成垂直于X方向的平面形狀以從底板206向上延伸。上邊緣220t形成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形狀以從前邊緣220f的上端向后延伸。后邊緣220r從上邊緣220t的后端向下延伸。詳細地,后邊緣220r具有第二被接合部222和彎曲部224。后邊緣220r的第二被接合部222在垂直于X方向的平面中從上邊緣220t的后端向下延伸,使得第二被接合部222形成沿Z方向延長的矩形形狀。彎曲部224在彎曲的同時從第二被接合部222的下端進一步向下延伸。板狀部220具有分別形成在沿Y方向的其相對側的主表面226和主表面(第二抵接部)228。根據本實施例的主表面228沿(即位于板狀部220的負Y側的)板狀部220的Y方向(寬度方向)向內形成。主表面228形成垂直于Y方向的平面形狀。板狀部220形成有具有矩形形狀的接合孔229。接合孔229沿正Y方向從主表面228延伸至主表面226以沿Y方向穿透板狀部220。后板狀部230形成在板狀部220的后面以沿X方向與板狀部220分離。類似于板狀部220,后板狀部230形成垂直于Y方向的扁平形狀。板狀部220和后板狀部230與第一側壁202的其它部分相比向上突出。板狀部220的上端(上邊緣220t)和后板狀部230的上端大致位于沿Z方向的同一位置。如圖2-4所示,第二側壁204在稍微在前端200f之后的位置處部分地向上突出。第二側壁204的向上突出部彎曲以向著第一側壁202延伸,使得向上突出部形成有上部板208。上部板208延伸以沿Y方向靠近第一側壁202。上部板208具有形成在其正Y側端的接合凸起218。接合凸起218形成對應于接合孔229的形狀。接合凸起218插入接合孔229中。上部板208通過接合凸起218與接合孔229的接合而被保持在預定位置。換句話說,上部板208被構造為即使在上部板208接收向下力時也不容易向下彎曲。如圖3和4所示,接觸件200具有圍繞前端200f形成的方形管部212 (參見由圖3中的虛線圖示的部分)。方形管部212具有方形管狀形狀。詳細地,方形管部212為由底板206的一部分、第一側壁202的板狀部220、第二側壁204的一部分和上部板208包圍的部分。方形管部212被構造為使得為接觸件200的配合接觸件的陽接觸件(未示出)插入其中。當沿著X方向(前后方向)從前端200f看時,方形管部212具有矩形形狀。板狀部220的上邊緣220t位于方形管部212的上方。換句話說,板狀部220延伸以遠離方形管部212。如圖2和3所示,上部板208沿Y方向的中部在其前側(即正X側)向下彎曲,并且進一步彎曲以向后彎曲(即沿著負X方向延伸)。被彎曲以向后延伸的部分(即向后延伸部)形成有接觸部260 (參見圖3)。接觸部260位于向后延伸部的后端附近以向下突出。 接觸部260被構造為與插入方形管部212中的陽接觸件接觸,使得接觸件200和陽接觸件彼此電連接。如圖2-4所示,構成方形管部212的一部分的上部板208具有上表面(第一抵接部)210。換句話說,方形管部212具有上表面210。上表面210粗略地形成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形狀。詳細地,上表面210的后側圍繞其中心沿Y方向向上突出,使得上表面210形成有凸起部214。當沿著X方向(前后方向)看時,凸起部214具有凸透鏡狀形狀(參見圖3)。上部板208在其后端形成有第一被接合部216。換句話說,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被接合部216設置在方形管部212的上側的后端上。第一被接合部216形成垂直于X方向(前后方向)的平面形狀。當沿著X方向看時,第一被接合部216具有拱狀形狀。詳細地,第一被接合部216具有沿Y方向的相對側面。第一被接合部216還具有位于沿Y方向的相對側面之間的中部。第一被接合部216的相對側面中的每一個形成矩形形狀,第一被接合部216的中部向上彎曲。如圖7-9所示,殼體100形成有容納部120。容納部120形成在殼體100的內部。詳細地,容納部120形成在殼體100的孔102的前側處。容納部120被構造為在接觸件200從殼體100的后端IOOr向著前端IOOf插入以位于容納位置(圖11-14中示出的位置)時容納接觸件200的前側。如圖I和7-9所示,殼體100還設置有上壁IOOu。殼體100的上壁IOOu形成有狹縫130。狹縫130形成在孔102上以與容納部120連通。當沿著X方向從殼體100的后端IOOr看時,狹縫130具有矩形形狀。狹縫130沿Y方向(寬度方向)的位置從沿Y方向的孔102沿中心偏向正Y側。狹縫130沿Y方向的寬度對應于板狀部220和后板狀部230中的每一個沿Y方向的寬度。孔102的下端和狹縫130的上端之間的距離被設計為稍微大于板狀部220和后板狀部230中的每一個沿Z方向的高度。另一方面,孔102的下端和狹縫130的下端(即孔102的上端)之間的距離被設計為小于板狀部220和后板狀部230中的每一個沿Z方向的高度。因此,接觸件200僅在板狀部220和狹縫130定位為彼此對應時才能夠插入孔102中。如從前述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樣,狹縫130被構造為允許板狀部220和后板狀部230在接觸件200向著容納位置移動的同時從狹縫130穿過。換句話說,板狀部220和后板狀部230中的每一個用作定向控制部,其使接觸件200沿合適的方向移動以及容納在容納部120中的合適的位置(即容納位置)。如圖7-9所示,殼體100具有形成在其內的第一底部140和第二底部142。第一底部140和第二底部142中的每一個具有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形狀。第一底部140形成在殼體100的后側(即放置后端IOOr的一側),而第二底部142形成在殼體100的前側(即放置前端IOOf的一側)。第二底部142沿Z方向位于比第一底部140更高的位置,使得殼體100形成有位于第一底部140和第二底部142之間的臺階144。臺階144從第一底部140的前端延伸至第二底部142的后端以向上傾斜。第一底部140和第二底部142之間沿Z方向的距離幾乎等于接觸件200的前端200f的下端和后端IOOr的下端之間沿Z方向的距離(參見圖3)。如圖7和8所示,與上壁IOOu的位于容納部120上方的另一部分相比,上壁IOOu 的位于容納部120后面的后部向下突進到孔102內。殼體100具有形成在容納部120內的矛狀物110。詳細地,矛狀物110形成在上壁IOOu的后部的沿X方向的頂端(即前述的突出部),以沿正X方向突出。矛狀物110被構造為與插入殼體100的容納部120中的接觸件200接合。如圖7-10所示,矛狀物110具有固定端114和尖端110t。固定端114固定至上壁IOOu的突出部。另一方面,尖端IlOt為自由端。換句話說,矛狀物110由上壁IOOu彈性地支撐,使得矛狀物110的尖端IlOt能夠沿Z方向(上下方向)和Y方向(左右方向)
二者移動。矛狀物110粗略地形成扁平形狀。詳細地,矛狀物110向前延伸以向下傾斜。矛狀物Iio設置有側突出部113和凸起115。側突出部113設置在矛狀物110的沿X方向(前后方向)的中部。側突出部113沿正Y方向從矛狀物110的正Y側突出。凸起115位于側突出部113的沿X方向(前后方向)的前端之前。換句話說,凸起115為矛狀物110沿X方向(前后方向)的前端。凸起115向前延伸至尖端IlOt同時減小其沿Z方向的厚度。如圖5,6,9和10所示,矛狀物110設置有第一接合部111。第一接合部111設置在矛狀物110的沿Z方向(上下方向)的下側。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接合部111沿Z方向(上下方向)形成在凸起115之下以沿Y方向(寬度方向)延伸。第一接合部111形成垂直于X方向(前后方向)的平面形狀,使得第一接合部111對應于第一被接合部216。詳細地,第一接合部111具有沿Y方向的相對側面。第一接合部111還具有位于沿Y方向的相對側面之間的中部。第一接合部111的相對側面中的每一個形成矩形形狀。第一接合部111的中部具有凹陷下側部和向上突出的拱狀形狀的上側部。如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樣,第一接合部111被構造為與位于容納位置處的接觸件200的第一被接合部216接合。如圖5,9和10所示,凸起115具有凹陷118。凹陷118形成在凸起115沿Z方向(上下方向)的下側,以向上凹陷。凹陷118沿Z方向形成在對應于第一接合部111的拱狀形狀的上側部的位置處(參見圖10)。凹陷118具有凹面118s。凹面118s為凸起115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凹面118s形成向上傾斜彎曲的拱狀形狀。換句話說,凹面118s的大部分與X方向和Y方向二者相交叉。如圖5-10所示,矛狀物110的側突出部113設置有第二接合部112。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接合部112形成在側突出部113的前端上。換句話說,第二接合部112形成在凸起115沿Y方向(寬度方向)的一側(即形成在矛狀物110的一側)。第二接合部112沿與Y方向(寬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特別地,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接合部112沿Z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接合部112被構造為與位于容納位置的接觸件200的第二被接合部222接合。第二接合部112形成對應于第二被接合部222的形狀。更具體地,第二接合部112形成垂直于X方向(前后方向)的平面形狀,以具有沿Z方向延長的矩形形狀。矛狀物110的第二接合部112和固定端114之間沿Z方向(上下方向)的距離短于第一接合部111和固定端114之間沿Z方向(上下方向)的距離。如圖6-10所示,矛狀物110還具有第一擠壓部116和第二擠壓部117。第一擠壓部116設置在矛狀物110的下表面上。第一擠壓部11 6沿X方向(前后方向)位于第一接合部111之后。第一擠壓部116具有平坦部和傾斜部(或斜面部)。詳細地,第一擠壓部116的平坦部在垂直于Z方向的平面中從第一接合部111的下端向后(即,沿著負X方向)延伸。第一擠壓部116的傾斜部在傾斜向上(即沿正Z方向延伸)的同時從平坦部的后端進一步向后(即沿著負X方向)延伸。矛狀物110的下表面還形成有凹入溝槽。凹入溝槽形成在第一擠壓部116的負Y側。凹入溝槽向上凹陷以對應于第一接合部111的形狀(參見圖10)。第二擠壓部117形成為側突出部113的側表面。第二擠壓部117沿X方向(前后方向)位于第二接合部112之后。第二擠壓部117具有平坦部和傾斜部。詳細地,根據本實施例,第二擠壓部117的平坦部在垂直于Y方向的平面中從側突出部113的前端向后(即,著負X方向)延伸。第二擠壓部117的傾斜部在沿負Y方向傾斜的同時從平坦部的后端進一步向后(即沿著負X方向)延伸。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中的第一擠壓部116和第二擠壓部117中的每一個都具有平坦部。然而,第一擠壓部116和第二擠壓部117中的每一個可以不具有平坦部。如圖5,7和8所示,殼體100的前端IOOf形成有開口 104和插入孔106。開口 104和插入孔106中的每一個都與容納部120連通。開口 104沿Y方向和Z方向形成在對應于矛狀物110的位置。插入孔106沿Y方向和Z方向形成在在接觸件200插入殼體100中以位于容納位置處的狀態下對應于接觸件200的接觸部260的位置。如從圖I可以看到,當接觸件200插入如上構造的殼體100中時,接觸件200的前端200f在其中接觸件200的板狀部(第一定向控制部)220和殼體100的狹縫130彼此定位的狀態中插入殼體100的孔102中。如從圖15 (a)可以看到,當插入殼體100的接觸件200向著殼體100的前端IOOf移動時,插入孔102中的板狀部220由狹縫130引導,使得接觸件200在第一底部140上向著容納部120滑動。當接觸件200保持向著前端IOOf移動時,接觸件200的前端200f滑上臺階144,使得接觸件200在第二底部142上滑動。如圖15 (b)和16所示,當接觸件200進一步保持移動時,接觸件200的前端200f容納在容納部120內。同時,方形管部212的上表面210用作第一抵接部210,而定位在板狀部220沿Y方向(寬度方向)之內的主表面228用作第二抵接部228。更具體地,當接觸件200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上表面210沿Z方向(上下方向)與第一擠壓部116抵接,而主表面228沿Y方向(寬度方向)與第二擠壓部117抵接。根據本實施例,在與上表面(第一抵接部)210與第一擠壓部116抵接的大致同時時間,主表面(第二抵接部)228與第二擠壓部117抵接。如前所述,接合凸起218與接合孔229的接合防止第一抵接部210沿負Z方向變形(即向下移動)。而且,后板狀部230與狹縫130的接合調整第二抵接部228沿正Y方向的運動(即第二抵接部228的向外運動)。因此,第一擠壓部116被第一抵接部210擠壓以沿正Z方向移動。第二擠壓部117由第二抵接部228擠壓以沿負Y方向移動。換句話說,當接觸件200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第一抵接部210沿Z方向(上下方向)上壓第一擠壓部116 (即上壓矛狀物110),而第二抵接部228沿Y方向(寬度方向)向負Y側擠壓第二擠壓部117 (即擠壓矛狀物110)。因此,當接觸件200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第一抵接部210和第二抵接部228與第一擠壓部116和第二擠壓部117抵接以分別擠壓它們,使得矛狀物110沿著傾斜于Y方向(寬度方向)和Z方向(上下方向)二者的方向彈性地變形。如圖17所示,現有的連接器10'被構造為類似于連接器10但與連接器10稍微不同。更具體地,連接器10'包括形成有矛狀物110'的殼體100'。矛狀物110'設置有第一擠壓部116。然而,矛狀物110'未設置有第二擠壓部117。因此,當接觸件200移動以容納在殼體100'的容納部120中時,第一抵接部210與第一擠壓部116抵接,使得矛狀 物110'僅向上彈性變形。另一方面,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設置有第二擠壓部117,使得矛狀物110傾斜向上彈性地變形。換句話說,根據本實施例的矛狀物110通過兩個作用力的合力變形。這兩個合力中的一個為沿著正Z方向從第一抵接部210施加的作用力。這兩個合力中的另一個為沿著負Y方向從第二抵接部228施加的作用力。如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樣,根據本實施例的矛狀物110比現有的連接器10'的矛狀物110'更容易變形。因此,根據本實施例,接觸件200更容易插入殼體100。如圖11-13所示,當位于圖15(b)中示出的位置處的接觸件200進一步移動到容納部120中時,接觸件200到達其中接觸件200能夠連接至配合接觸件(未示出)的容納位置(插入完成位置)。當接觸件200到達容納位置時,第一抵接部210和第二抵接部228分別位于第一擠壓部116和第二擠壓部117的前面。因此,當接觸件200到達容納位置時,第一擠壓部116和第二擠壓部117中的每一個返回在矛狀物110彈性地變形之前它位于的初始位置。當接觸件200位于容納位置時,接觸件200的接觸部260能夠與通過插入孔106插入容納部120中的配合接觸件(未示出)的末端接觸。由于接觸件200與配合接觸件的接觸,配合接觸件和電纜500通過接觸件200彼此電連接。如圖11-14所示,當接觸件200位于容納位置時,矛狀物110的彼此不同的兩個接合部(即第一接合部111和第二接合部112)沿X方向(前后方向)分別與設置在接觸件200上的彼此不同的兩個被接合部(即,第一被接合部216和第二被接合部222)接合。根據本實施例的連接器10具有兩個接合部,以便能夠增大被接合面積。因此,能夠在保持矛狀物110的強度和避免接觸件200不容易插入殼體100的同時牢固地保持接觸件200。根據本實施例,當第一接合部111設置在矛狀物110的下側時,第二接合部112沿寬度方向設置在矛狀物110 —側。換句話說,與第一接合部111相比,第二接合部112沿Z方向定位為更靠近矛狀物110的固定端114,使得兩個接合部的中心靠近固定端114。因此,當強制拉出接觸件200時矛狀物110不容易向下變形。詳細地,當沿著負X方向的作用力施加至接觸件200時,該作用力的大部分由固定端114接收,以便能夠改善矛狀物110的接合強度(即殼體100能夠更牢固地保持接觸件200)。而且,第一被接合部216面對第一接合部111的沿Y方向(寬度方向)延伸的平面。第二被接合部222面對第二接合部112的沿Z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如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樣,接觸件200與矛狀物110的橫向長部和垂直長部二者接合,以便更加能夠改善矛狀物110的接合強度。根據本實施例,第二被接合部222為板狀部220的作為定向控制部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殼體100可以不變大,即使殼體100設置有被構造為與第二被接合部222接合的第二接合部112。殼體100具有空間(間隙),當矛狀物110沿負Y方向變形時,矛狀物110的一部分放置在該空間(間隙)中。殼體100的該間隙為在模制殼體100時形成的痕跡。如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的那樣,即使矛狀物Iio未被構造為沿負Y方向變形,殼體100也具有間隙。因此,根據本實施例,在不增大殼體100的情況下,能夠在矛狀物110上形成第二接合部112,以便能夠增加與接觸件200接合的被接合部的面積。換句話說,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接合部112設置在矛狀物110上,以便在不增大殼體100的情況下能夠改善矛 狀物110的接合強度。而且,即使殼體100的尺寸減小(例如,當矛狀物110具有較小寬度時)時,與其中殼體100未設置有第二接合部112的情況相比,可以保持矛狀物110的接合強度。如從圖11和13可以看到,例如通過具有薄尖端的工具(未示出)能夠釋放矛狀物110與接觸件200的接合。詳細地,該工具的尖端從殼體100的開口 104插入容納部120。該工具的尖端撬動凹面118s以向上或傾斜向上移動矛狀物110,以便能夠釋放所述接合。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二接合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然而,第二接合部在例如沿前后方向傾斜的同時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換句話說,第二接合部可以沿與寬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然而,必要的是,第二被接合部沿對應于第二接合部延伸所沿的方向的方向延伸。優選的是,類似于本實施例,第二接合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以改善矛狀物的接合強度。根據本實施例的板狀部沿上下方向向上延伸。然而,板狀部例如可以傾斜向上延伸。換句話說,板狀部可以沿與寬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在該情況中,形成在板狀部的沿寬度方向之內的主表面與第二擠壓部抵接,以在接觸件向著容納位置移動的同時沿與上下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擠壓矛狀物。雖然根據本實施例的板狀部從接觸件的前端向后延伸,但板狀部可以從與接觸件的前端向后隔開的位置向后延伸。然而,考慮矛狀物在容納部中的位置或殼體的小型化,優選的是,類似于本實施例,板狀部從接觸件的前端延伸。雖然根據本實施例的接觸件為設置有方形管部的陰接觸件,但本發明同樣能夠適用于陽接觸件。本申請基于2011年4月28日向日本專利局遞交的日本專利申請JP2011-101003,以參考的方式將其內容結合于此。雖然已經描述了據信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內容,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認識至IJ,在不偏離本發明的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其它和進一步的修改,并且意圖是要求保護落入本發明的真實范圍之內的所有這種實施例。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器,包括 接觸件,該接觸件包括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彼此不同;和 殼體,該殼體被構造為保持接觸件,該殼體具有沿如后方向的如端和后端,該殼體形成有容納部,該容納部被構造為在接觸件從所述后端向所述前端插入以位于容納位置時容納接觸件,該殼體具有形成在容納部內的矛狀物,該矛狀物設置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該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被構造為分別與位于容納位置的接觸件的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接合。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矛狀物具有第一擠壓部和第二擠壓部,第一擠壓部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一接合部的后面,第二擠壓部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二接合部的后面; 接觸件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在接觸件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上壓矛狀物,第二抵接部在接觸件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沿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二者的寬度方向擠壓矛狀物;并且 矛狀物在接觸件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沿著傾斜于寬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二者的方向彈性地變形。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第一接合部設置在矛狀物的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的下側; 第二接合部設置在矛狀物的沿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二者的寬度方向的一側;并且 矛狀物具有固定端,第二接合部和固定端之間沿上下方向的距離短于第一接合部和固定端之間沿上下方向的距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接觸件具有沿與寬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板狀部;并且 第二被接合部設置在板狀部的后邊緣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第一接合部沿寬度方向延伸;并且 第二接合部沿與寬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板狀部沿上下方向向上延伸;并且 第二接合部沿上下方向延伸。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接觸件為設置有方形管部的陰接觸件,該方形管部被構造為使得陽接觸件插入方形管部中; 板狀部延伸以遠離方形管部;并且 第一被接合部設置在方形管部的上側的后端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矛狀物具有第一擠壓部和第二擠壓部,第一擠壓部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一接合部的后面,第二擠壓部沿前后方向位于第二接合部的后面;接觸件的方形管部具有上表面,該上表面用作第一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在接觸件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沿上下方向上壓矛狀物; 接觸件的板狀部具有形成在板狀部沿寬度方向之內的主表面,該主表面用作第二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在接觸件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沿與上下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擠壓矛狀物;并且 矛狀物在接觸件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沿著傾斜于寬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二者的方向彈性地變形。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當接觸件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第二抵接部與第二擠壓部抵接以沿寬度方向擠壓矛狀物。
10.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殼體形成有狹縫,該狹縫在接觸件向著容納位置移動時允許板狀部穿過該狹縫;并且 板狀部用作定向控制部,該定向控制部使接觸件沿合適的方向移動并被容納在容納部中。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板狀部從接觸件的前端沿前后方向向后延伸。
1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矛狀物設置有凸起,該凸起為矛狀物沿前后方向的前端; 第一接合部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形成在該凸起的下面;并且 第二接合部形成在該凸起的沿垂直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二者的寬度方向的一側。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 該凸起具有沿上下方向形成在該凸起的下側的凹陷,該凹陷向上凹進。
全文摘要
一種連接器,包括接觸件和保持接觸件的殼體。該接觸件包括彼此不同的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該殼體具有沿前后方向的前端和后端。該殼體形成有容納部。容納部被構造為在接觸件從后端向前端插入以位于容納位置時容納接觸件。殼體具有形成在容納部內的矛狀物,矛狀物設置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被構造為分別與位于容納位置的接觸件的第一被接合部和第二被接合部接合。
文檔編號H01R13/02GK102761002SQ20121012268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8日
發明者長谷部清治 申請人: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