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
背景技術:
提出有下述技術方案在收容構成電カ網的回路體的殼體主體的空間內,向成為防水對象的部分填充液態的防水用樹脂,并使防水用樹脂固化而形成防水層(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5-80370號公報)。另外,還提出有下述技術方案使注入到殼體內的液體積存部的液態的灌注(potting)材料固化,從而對殼體內的打印基板進行防水保護(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5-160206 號公報)。在將電纜與殼體內的回路連接的情況下,一般采用將電纜的端部的連接器與殼體側的連接器連接的方式。為了防止水侵入到殼體內,各連接器按照慣例使用具有橡膠制的防水栓的防水連接器。然而,具有防水栓的防水連接器存在結構復雜、制造成本高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需要使用帶有防水栓的連接器而形成為結構簡單的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一提供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所述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具備殼體,該殼體劃分出收容第一端子的收容部,且具有能夠開放所述收容部的開放部;連接器,該連接器包括安裝于所述殼體的絕緣體以及第ニ端子,該第二端子被所述絕緣體支承,且將電纜的導體端部與所述第一端子連接;以及灌注樹脂。所述絕緣體包括壁部,其通過覆蓋所述開放部而劃分出所述收容部的一部分;以及電纜引入部,其與所述壁部連結,并劃分出用于將所述電纜引入所述殼體內的電纜引入孔。所述灌注樹脂被填充于所述電纜引入孔的內周與所述電纜的外周之間的間隙以及所述收容部并固化。根據本發明,將連接器安裝于殼體,并將連接器的第二端子與殼體的第一端子連接,并且利用連接器的絕緣體的壁部來閉塞殼體的開放部。由此,利用連接器的絕緣體的壁部來劃分出殼體的收容部的一部分。接著,向電纜引入孔的內周與電纜的外周之間的間隙內以及殼體的收容部內填充液態的灌注樹脂。之后,利用固化了的灌注樹脂能夠獲取防水功能。從而不需要使用以往所使用的帶有防水栓的連接器而能夠簡化結構。
圖I是示出應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的電動動カ轉向裝置的概要結構的示意圖。圖2A以及圖2B是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圖2A表示制造后的狀態,圖2B表不灌注的エ序。
圖3是作為防水結構的要素的連接器的絕緣體的電纜引入部的主要部分的縱向首1J視圖。圖4是電子単元的副殼體以及連接器的概要分解立體圖。圖5是連接器的側視圖。圖6是連接器以及副殼體的主要部分的部分剖面分解主視圖。圖7是連接器的第一分割體以及第二分割體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將構成連接器的絕緣體的一部分的第一分割體顛倒過來而觀察的立體圖。圖9是絕緣體的電纜引入部的主要部分的橫向剖視圖。圖10是卸下電纜的狀態的連接器的俯視圖。圖11是卸下電纜的狀態的連接器的仰視圖。圖12是連接器的第二端子的周邊的概要剖視圖。圖13是連接器的其他的第二端子的周邊的概要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并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具體地說明。圖I是示出作為應用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的車輛用操舵裝置的電動動カ轉向裝置I的概要結構的示意圖。參照圖1,電動動カ轉向裝置I具備作為操舵部件的方向盤2 ;與方向盤2的旋轉聯動地對轉向輪3進行轉向的轉向機構4 ;以及用于對駕駛者的操舵進行輔助的操舵輔助機構5。方向盤2與轉向機構4經由轉向軸(steering shaft)6以及中間軸7被機械地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以操舵輔助結構5向轉向軸6施加輔助力(操舵輔助力)為例進行說明。然而,也能夠將本發明應用于下述結構操舵輔助機構5向后述的小齒輪軸施加輔助力的結構、操舵輔助結構5向后述的齒條軸施加輔助力的結構。轉向軸6包括與方向盤2連結的輸入軸8和與中間軸7連結的輸出軸9。輸入軸8與輸出軸9經由扭桿10以能夠在同一軸線上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配置于轉向軸6的周圍的轉矩傳感器11,基于輸入軸8以及輸出軸9的相對旋轉位移量,對輸入到方向盤2的操舵轉矩進行檢測。轉矩傳感器11的轉矩檢測結果被輸入到作為電子單元的EQJ (ElectronicControl Unit :電子控制單元)12。并且來自車速傳感器90的車速檢測結果被輸入到ECU12。中間軸7對轉向軸6與轉向機構4進行連結。轉向機構4由包括小齒輪軸13與作為轉向軸的齒條軸14的齒輪齒條機構構成。在齒條軸14的各個端部經由轉向橫拉桿15以及轉向節臂(未圖示)而連結有轉向輪3。小齒輪軸13與中間軸7連結。小齒輪軸13形成為與方向盤2的操舵聯動地進行旋轉。在小齒輪軸13的前端(在圖I中為下端)設置有小齒輪16。齒條軸14沿著汽車的左右方向直線狀延伸。在齒條軸14的軸向的中途部形成有與所述小齒輪16嚙合的齒條17。利用該小齒輪16以及齒條17,將小齒輪軸13的旋轉變換為齒條軸14的軸向移動。通過使齒條軸14沿軸向移動,能夠對轉向輪3進行轉向。當方向盤2被操舵(旋轉)時,該旋轉經由轉向軸6以及中間軸7而傳遞到小齒輪軸13。并且,小齒輪軸13的旋轉利用小齒輪16以及齒條17而變換為齒條軸14的軸向移動。由此,轉向輪3被轉向。
操舵輔助機構5包括操舵輔助用的電動馬達18和用于將電動馬達18的輸出轉矩傳遞到轉向機構4的減速機構19。減速機構19包括供電動馬達18的驅動カ輸入的作為驅動齒輪(輸入軸)的蝸桿軸20和與該蝸桿軸20嚙合的作為從動齒輪的蝸輪21。蝸桿軸20經由未圖示的聯軸器與電動馬達18的輸出軸(未圖示)連結。蝸桿軸20被電動馬達18旋轉驅動。另外,蝸輪21與轉向軸6可一體旋轉地連結。當電動馬達18對蝸桿軸20進行旋轉驅動時,蝸輪21被蝸桿軸20旋轉驅動,從而蝸輪21以及轉向軸6進行一體旋轉。由此,操舵輔助力被傳遞于轉向軸6。電動馬達18被E⑶12控制。E⑶12基于來自轉矩傳感器11的轉矩檢測結構、以及來自車速傳感器22的車速檢測結果等來對電動馬達18進行控制。具體地,在ECU12中,使 用按照車速存儲了轉矩與目標輔助量之間的關系的設定表來決定目標輔助量,并以使電動馬達18所產生的輔助力接近目標輔助量的方式進行控制。圖2A是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100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圖4是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10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作為電子單元的E⑶12具備主殼體24和副殼體25。主殼體24是例如鋁合金制,收容基板23等其他的電子部件(未圖示)。副殼體25是例如合成樹脂制,收容第一端子31等其他的端子組。在作為電子單元(ECU12)的單元殼體的副殼體25收容有例如對用于將來自轉矩傳感器11的信號輸入到ECU12的配線進行連結的連接器元件(例如,后述的第一端子31)、對用于經由車輛側的綜合EQJ與CAN (Control Ier Area Network :控制器局域網絡)而進行信號傳遞的配線進行連結的連接器元件(例如,端子)。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100構成為包括副殼體25 ;安裝于副殼體25的連接器26 ;以及向副殼體25內以及連接器26內的主要部分以液態填充后而固化了的灌注樹脂27。如圖2A所示,在主殼體24的外壁28設置例如矩形的安裝孔29,在該安裝孔29安裝有副殼體25。副殼體25形成為覆蓋安裝孔29的狀態且一部分從安裝孔29突出。副殼體25劃分出收容部30。從配置于主殼體24內的基板23延伸的第一端子31插通副殼體25的底板32而被收容于副殼體25的收容部30。如圖2B所示,底板32的上表面32a構成在液態的灌注樹脂27L注入到收容部30內的樹脂灌注時處于水平的基準面BP。在設置于底板32的下表面的凹部32b保持有基板23。第一端子31的一端在主殼體24內與基板23的導電部連接。連接器26具備安裝于副殼體25的絕緣體33和被絕緣體33支承且與第一端子31連接的第二端子34。第二端子34具有對導體端部42進行連接的第一部分341和與第一端子31連接的第二部分342。第一部分341與第二部分342正交,第一部分341與基準面BP平行。絕緣體33具備安裝于副殼體25的壁部35 ;與壁部35連結的管狀的電纜引入部36 ;以及延伸設置部80,該延伸設置部80從壁部35朝與電纜引入部36相反一側延伸設置,且被配置于收容部30內。在延伸設置部80設置有支承第二端子34的端子保持部81。第ニ端子34的第二部分342與壁部35在壁部35的板厚方向Tl對置。壁部35以安裝于副殼體25的狀態構成副殼體25的壁的一部分,并劃分出收容部30的一部分。電纜引入部36劃分出用于將電纜38引入副殼體25內的電纜引入孔39。電纜38具備多個被覆電線40和供這些被覆電線40插通的例如合成樹脂制的絕緣性的管41。被覆電線40的端部被去皮,導體端部42利用電阻焊接而與第二端子34連接。在電纜引入部36的電纜引入孔39的內周39a設置有與電纜38的外周38a(管41的外周以及從管41露出的各被覆電線40的外周)緊貼的環狀突起43 (參照圖3)。如圖2A以及圖4所示,絕緣體33的電纜引入部36具有第一端部36a與第二端部36b。如圖2A所示,第一端部36a具有供電纜38導入的第一開ロ 71。第二端部36b具有供電纜38的各被覆電線40導出的第二開ロ 72。在將絕緣體33安裝于副殼體25的狀態下使副殼體25的基準面BP處于水平時,電纜引入部36的第二端部36b被配置于比第一端部36a高的位置,并且電纜引入部36的第二端部36b的內上壁73(相當于電纜引入孔39的內周部的一部分)以隨著朝向第二開ロ 72而朝上方發生位移的方式傾斜。如圖2A所示,灌注樹脂27被填充于收容部30內的大部分并被固化。由于副殼體25的上表面被開放,因此灌注樹脂27朝外部開放。 另外,灌注樹脂27的一部分被填充于連接器26的電纜引入孔39的內周39a與電纜38的外周38a之間的間隙SI并被固化。由于環狀突起43與電纜38的外周38a緊貼,因此固化前的液態的灌注樹脂27L如圖2B所示被注入到收容部30內,如圖2A所示,當液態的灌注樹脂27L被填充于電纜引入孔39內的間隙SI時,液態的灌注樹脂27L從電纜引入孔39向外部(在附圖中為斜下方)漏出的情況因環狀突起43的作用而被抑制。灌注樹脂27具有在樹脂灌注時形成為水平的灌注時水平面271。灌注時水平面271與基準面BP平行。在使灌注時水平面271處于水平時電纜引入部36的電纜引入孔39從壁部35朝斜下方延伸。在將ECU12(本電子單元)安裝于車輛的狀態下,基準面BP、灌注時水平面271也可以相對于水平面傾斜。另外,在絕緣體33的例如電纜引入部36設置有用于放出樹脂灌注時的空氣的空氣放出孔74。具體地說,空氣放出孔74以插通與電纜引入部36—體地設置的筒狀突起75的方式。筒狀突起75以及空氣放出孔74朝灌注時水平面271處于水平時的上方的方向延伸。如圖4以及圖5所示,連接器26的絕緣體33的壁部35具有第一側緣44以及第ニ側緣45。副殼體25具有能夠分別將壁部35的第一側緣44以及第ニ側緣45沿滑動方向Xl插入的第一插入槽46以及第二插入槽47。S卩,兩插入槽46、47與滑動方向Xl平行地延伸。另外,第二端子34的第二部分342以及第一端子31與滑動方向Xl平行。副殼體25具有從內測覆蓋主殼體24的安裝孔29的底板32 ;從底板32通過安裝孔29并朝主殼體24的外側(在圖2A中為上方)延伸的第一壁48以及第二壁49 (參照圖4);從底板32延伸且具有開放部50a的第三壁50 ;以及從底板32延伸并具有開放部51a的第四壁51。如圖4所不,利用設置于第一壁48的內表面的凹部與第三壁50的內表面來劃分出第一插入槽46。利用設置于第二壁49的內表面的凹部與第四壁51的內表面來劃分出第ニ插入槽47。在將連接器26的壁部35的第一側緣44以及第ニ側緣45插入到對應的插入槽46、47,并由壁部35覆蓋第三壁50的開放部50a的狀態,以及利用未圖示的元件(相當于壁部35)覆蓋第四壁51的開放部51a的狀態下,由底板32、各壁48 51、壁部35以及所述未圖示的元件(相當于壁部35)來劃分出收容室30。連接器26的壁部35的滑動方向Xl側的端緣60被壓入到副殼體25的插入槽61。從底板32突出形成肋部62,其與劃分出開放部50a的一部分的、第三壁50的部分50b相靠近地對置。插入槽61被劃分在第三壁50的部分50b與肋部62之間。如圖5所示,壁部35的各側緣44、45的嵌合面52、53以及對應的插入槽46、47的嵌合面54、55由相對于滑動方向Xl朝相互相反的方向且以相等的角度傾斜的錐面形成。并且,第一端子31以及第二端子34的相互接觸面31S、34S與滑動方向Xl平行。圖4所示的各側緣44、45的嵌合面52、53是在壁部35的板厚方向Tl對置的面。另ー方面,如圖6所示,與壁部35的寬度方向Wl (相當于與滑動方向Xl以及板厚方向Tl兩者正交的方向)相關的、兩側緣44、45的對置面亦即嵌合面56、57以及對應的插 入槽46、47的嵌合面58、59,由相對于滑動方向Xl朝相互相反的方向且以相等的角度傾斜的錐面形成。參照圖7,連接器26的絕緣體33是通過組合第一分割體63以及第二分割體64而構成。第一分割體63具有壁部35的半體351與電纜引入部36的半體361,第二分割體64具有壁部35的半體352與電纜引入部36的半體362。將壁部35的兩半體351、352組合而構成壁部35,將電纜引入部36的兩半體361、362組合而構成電纜引入部36。端子保持部81設置于第二分割體64。通過將設置于電纜引入部36的兩半體361、362的任一方的半體(在圖示的例中為半體351)的能夠彈性變形的環狀鉤65、66鉤掛卡合于在另一方的半體(在圖示的例中為半體352)上設置的卡合突起67、68,使得兩分割體63、64的結合狀態被牢固地保持。另外,參照圖7以及將第一分割體63翻過來的立體圖的圖8,各分割體63、64的貼合面63a、64a從壁部35的對應的半體351、352延伸到電纜引入部36的對應的半體361、362為止。如圖9所不,凸條69設置于兩分割體63、64的各一對的貼合面63a、64a的任一方(在圖不的例中為ー對貼合面64a),并沿著該一方的貼合面(一對貼合面64a)的延伸方向延伸。凹槽70被設置于另一方的貼合面(一對貼合面63a),并沿著該另一方的貼合面(一對貼合面63a)的延伸方向延伸。通過將凸條69與凹槽70嵌合而構成迷宮式結構,兩分割體63、63被液密地組合。如俯視圖的圖10以及仰視圖的圖11所示,絕緣體33的延伸設置部80具備將多個第二端子34橫向排列地保持的所述電子保持部81 ;多個通孔82、83 ;檢查探針插通孔84,該檢查探針插通孔84設置于端子保持部81,且分別與各第二端子34的下表面34a (第一部分341的下表面)對置;以及臨時保持孔85。另ー方面,如圖4所示,設置有從副殼體25的底板32朝上方突出的、例如圓筒狀的臨時保持凸部86。通過將圖4所示的臨時保持凸部86與圖10所示的臨時保持孔85嵌合,在制造時將連接器26臨時保持于副殼體25。檢查探針插通孔84是為了在將連接器26安裝于副殼體25之前,使檢查探針通過該檢查探針插通孔84而與第二端子34的下表面34a (第一部分341的下表面)接觸,就連接器26單體進行檢查而使用的。各檢查探針插通孔84分別與對應的通孔82、83連通。具體地說,在圖11中,配置于通孔82附近的、為第二端子34設置的檢查探針插通孔84,如圖12所示,經由縫隙87與對應的通孔82連通。通孔82是為了減少用料而設置的大型的通孔。另外,在圖11中,配置于通孔83附近的、為第二端子34設置的檢查探針插通孔84,如圖13所示,經由縫隙88與對應的通孔83連通。通孔83是為了放出灌注時的空氣粒而專門設置的小型的通孔。根據本實施方式,將連接器26安裝于副殼體25,并將連接器26的第二端子與副殼體25的第一端子31連接,并且利用連接器26的壁部35對副殼體25的開放部50a進行閉塞,從而利用連接器26的壁部35劃分出副殼體25的收容部30的一部分。接著,在向電纜引入孔39的內周39a與電纜38的外周38a之間的間隙SI內以及副殼體25的收容部30內填充了液態的灌注樹脂27L之后,利用固化了的灌注樹脂27獲得防水功能。不需要使用以往所使用的帶有防水栓的連接器,而能夠簡化結構。 另外,由于連接器26的絕緣體33的壁部35的各側緣44、45與副殼體25的對應的插入槽46、47嵌合而形成迷宮式結構,因此能夠抑制液態的灌注樹脂27L的泄漏。并且,由于將連接器26的絕緣體33的壁部35的各側緣44、45滑動插入副殼體的對應的插入槽46、47,因此容易組裝。另外,由于連接器26的絕緣體33的壁部35的各側緣44、45利用錐面彼此的嵌合(嵌合面52、53與嵌合面54、55之間的嵌合)而被壓入副殼體25的對應的插入槽46、47,因此能夠進ー步地抑制液態的灌注樹脂27L的泄漏,并且,能夠提高連接器26相對于副殼體25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夠提高第一端子31以及第二端子34之間的位置精度,能夠確保兩端子31、34之間的良好的接觸。另外,利用將連接器26的絕緣體33的壁部35的各側緣44、45滑動插入副殼體25的對應的插入槽46、47的動作,使第二端子34的接觸面34S相對于第一端子31的接觸面31S滑動而確保兩端子31、34的連接。特別是,壁部35的各側緣44、45壓入到對應的插入槽46、47,使兩端子31、34之間的位置精度變高,因此能夠在兩端子31、34之間確保更良好的接觸。另夕卜,由于設置于電纜引入孔39的內周39a的環狀突起43與電纜38的外周38a(具體地是管41的外周)緊貼,因此能夠抑制進入到電纜引入孔39內的固化前的液態的灌注樹脂27L漏出。另外,灌注樹脂27具有樹脂灌注時形成為水平的灌注時水平面271,在使樹脂灌注時水平面271處于水平時電纜引入孔39從壁部35朝斜下方延伸。因此,當注入液態的灌注樹脂27L時,難以產生氣泡,所以能夠向電纜引入孔39內緊密地填充灌注樹脂27。另外,由于在絕緣體33設置有放出樹脂灌注時的空氣的空氣放出孔74,因此當注入液態的灌注樹脂27L吋,能夠將絕緣體33內(特別是電纜引入孔39內)的空氣通過空氣放出孔74順利地放出,所以能夠在絕緣體33內(特別是電纜引入孔39內)緊密地填充灌注樹脂27。另外,由于使用相互嵌合的凸條69與凹槽70來使構成連接器26的第一分割體63以及第二分割體64的貼合面63a、64a迷宮式結合,因此能夠抑制固化前的液態的灌注樹脂27L漏出。另外,在制造時向與連接器26連結的副殼體25的收容部30灌注樹脂的エ序中,如圖2B所示,當在使基準面BP處于水平的狀態下向收容室30注入液態的灌注樹脂27L吋,液態的灌注樹脂27L的液面在絕緣體33的電纜引入部36內從第一端部36a向高位的第二端部36b上升。此時,由于,第二端部36b的內上壁73以隨著朝向第二開ロ 72而朝上方位移的方式傾斜,因此不必擔心在電纜引入孔 39內的液態的灌注樹脂27L中殘存空氣殘留。因此,不會在圖2A所示的固化后的灌注樹脂27中產生空隙,防水性不會降低。另外,如圖12及圖13所示,在灌注樹脂的エ序中,使存在于端子保持部81的檢查探針插通孔84中的空氣經由例如縫隙87、88而移動到通孔82、83,并從通孔82、83向上方釋放,因此,不會在檢查探針插通孔84中存在空氣。因此,不會在圖2A所示的固化后的灌注樹脂27中存在縫隙,也不會降低防水性。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雖未圖示,但也可以是例如各檢查探針插通孔39與對應的通孔82、83直接連通。以上,雖利用具體的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理解了上述內容的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容易地想到本發明的變更、改變以及等同發明。因此,本發明應該是權利要求的范圍以及其等同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具備 殼體,該殼體劃分出收容第一端子的收容部,且具有能夠開放所述收容部的開放部;連接器,該連接器包括安裝于所述殼體的絕緣體以及第ニ端子,該第二端子被所述絕緣體支承,且將電纜的導體端部與所述第一端子連接;以及灌注樹脂, 所述絕緣體包括壁部,其通過覆蓋所述開放部而劃分出所述收容部的一部分;以及電纜引入部,其與所述壁部連結,并劃分出用于將所述電纜引入所述殼體內的電纜引入孔; 所述灌注樹脂被填充于所述電纜引入孔的內周與所述電纜的外周之間的間隙以及所述收容部并固化。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子単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干, 所述壁部具有ー對側緣, 所述殼體具有ー對插入槽, 所述壁部的各側緣沿滑動方向分別插入所對應的插入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子単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干, 所述壁部的各側緣被壓入所述殼體的相對應的插入槽, 所述壁部的各側緣的嵌合面以及相對應的插入槽的嵌合面由相對于所述滑動方向朝相互相反的方向且以相等的角度傾斜的錐面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子単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干, 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的相互的接觸面與所述壁部的板厚方向正交且與所述滑動方向平行。
5.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電纜引入孔的內周設置有與所述電纜的外周緊貼的環狀突起。
6.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干, 所述灌注樹脂具有樹脂灌注時形成為水平的灌注時水平面, 在使所述灌注時水平面處于水平時,所述電纜引入孔從所述壁部朝斜下方延伸。
7.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絕緣體設置有用于放出樹脂灌注時的空氣的空氣放出孔。
8.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干, 所述絕緣體是通過將第一分割體與第二分割體組合而構成的, 設置于所述第一分割體與所述第二分割體的貼合面中的一個貼合面的凸條與設置于所述貼合面中的另ー個貼合面的凹槽嵌合。
9.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干, 所述殼體包括在樹脂灌注時處于水平的基準面, 所述電纜引入部包括第一端部,該第一端部具有供所述電纜導入的第一開ロ ;以及第二端部,該第二端部具有供所述電纜導出的第二開ロ,且與所述壁部鄰接, 當使所述基準面處于水平時,所述電纜引入部的所述第二端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端部高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二端部的內上壁以隨著朝向所述第二開ロ而朝上方位移的方式傾斜。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子単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干, 所述絕緣體具有從所述壁部向所述收容部內延伸的延伸設置部, 所述延伸設置部包括通孔;對所述第二端子進行保持的端子保持部;以及檢查探針插通孔,該檢查探針插通孔設置于所述端子保持部,并與所述第二端子的下表面對置,所述檢查探針插通孔與所述通孔連通。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電子単元的防水結構,其特征在干, 所述延伸設置部包括將所述檢查探針插通孔與通孔連通的縫隙。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電子單元的防水結構。其具備劃分出收容第一端子(31)的收容部(30)的殼體(25);以及包括安裝于所述殼體的絕緣體(33)的連接器(26)。連接器包括第二端子(34),該第二端子(34)被所述絕緣體支承,且將電纜(38)的導體端部(42)與所述第一端子連接。所述絕緣體具備壁部(35),該壁部通過覆蓋殼體(25)的開放部(50a)來劃分出所述收容部(30)的一部分。所述絕緣體具備電纜引入部(36),該電纜引入部劃分出將所述電纜(38)引入到所述殼體(25)內的電纜引入孔(39),并與所述壁部連結。灌注樹脂(27)被填充于所述電纜引入孔的內周(39a)與所述電纜的外周(38a)之間的間隙以及所述收容部而固化。
文檔編號H01R13/52GK102683990SQ201210067538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16日
發明者玉井敏雄, 真田隆宏 申請人:株式會社捷太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