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操作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能夠進行旋轉操作的旋轉操作鈕的操作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操作裝置包括被旋轉的旋轉操作鈕,該旋轉操作鈕已經被設置在汽車中的儀表板等中。當旋轉操作鈕被旋轉時,操作對象,諸如空氣調節器的溫度或空氣流量,被操作。例如,相關技術I公開了一種操作裝置,在該操作裝置中,兩個旋轉操作鈕被定位在到面板上左邊和右邊的線中。特別地,除了兩個旋轉操作鈕之外,該操作裝置還包括電路板、兩個保持構件以及開關元件。電路板被定位在面板的后側上。兩個旋轉操作鈕分別被設置到電路板上的左右位置。兩個保持構件保持旋轉操作鈕中的每一個。旋轉操作鈕能夠·環繞相互平行的旋轉軸線旋轉。開關元件檢測旋轉操作鈕中的每一個的旋轉。在常規操作裝置中,兩個旋轉操作鈕在彼此分離的位置中被對準。因此,安裝空間明顯地增加。電路板的所需的表面面積也增加。而且,旋轉操作鈕中的每一個分別由相應的保持構件保持。因此,在整個操作裝置中的部件的數量增加。這增加了操作裝置的重量并且放大了用于安裝的時間和精力。相關技術專利文獻相關技術I :日本專利特開公開No. 2008-30995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操作裝置,該操作裝置能夠在不增加所需的空間或部件數量的情況下用于兩個旋轉操作鈕的相互獨立地旋轉。為了達到該目的,本發明的操作裝置包括第一旋轉操作鈕,該第一旋轉操作鈕能夠進行旋轉操作,從而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第二旋轉操作鈕,該第二旋轉操作鈕位于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徑向上的外側,并且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被旋轉從而以與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軸線共同的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保持構件,該保持構件被介于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和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之間,并且所述保持構件包括筒狀的旋轉操作鈕保持部,該筒狀的旋轉操作鈕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和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使得兩者能夠相互獨立地旋轉;第一開關元件,該第一開關元件輸出對應于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量的信號;以及第二開關元件,該第二開關元件輸出對應于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的旋轉量的信號。所述旋轉操作鈕保持部包括內周表面,該內周表面包括第一支撐表面,該第一支撐表面具有以所述旋轉軸線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以及外周表面,該外周表面包括第二支撐表面,該第二支撐表面具有大于所述第一支撐表面的直徑,并且具有以所述旋轉軸線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包括第一開關操作部,該第一開關操作部被設置在沿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周向方向排列的多個位置處,并且每當所述第一開關操作部中的一個經過與所述第一開關元件相對的位置時,所述第一開關操作部致使所述第一開關元件輸出第一檢出信號;以及外周表面,該外周表面包括第一滑動表面,該第一滑動表面具有大致圓筒狀并且能夠在該第一支撐表面上沿所述旋轉周向方向滑動。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包括第二開關操作部,該開關操作部被設置在沿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周向方向排列的多個位置處,并且每當所述第二開關操作部中的一個經過與所述第二開關元件相對的位置時,所述第二開關操作部致使所述第二開關元件輸出第二檢出信號;以及內周表面,該內周表面包括第二滑動表面,該第二滑動表面具有大致圓筒狀并且能夠在所述第二支撐表面上沿所述旋轉周向方向滑動。利用該操作裝置,在不招致所需的空間或部件數量的較大增加的情況下,使兩個旋轉操作鈕的相互獨立地旋轉成為可能。
圖I是圖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操作裝置被安裝在面板構件中的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I中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前視圖。圖3是圖I中所示的操作裝置的示意分解立體圖。圖4是沿著圖2中的線IV-IV的截面圖。圖5是沿著圖2中的線V-V的截面圖。圖6是沿著圖2中的線VI-VI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圖I是操作裝置被安裝在前蓋2中的狀態的立體示意圖。前蓋2被固定到汽車的儀表板等。圖2是圖I的前視圖。圖3是操作裝置I的示意分解立體圖。圖4是沿著圖2中的線IV-IV的截面圖。圖5是沿著圖2中的線V-V的截面圖。圖6是沿著圖2中的線VI-VI的截面圖。操作裝置I包括電路板3、內側旋轉操作鈕(第一旋轉操作鈕)120、外側旋轉操作鈕(第二旋轉操作鈕)140、保持構件60、按壓操作鈕70、兩個彈簧82以及兩個被固定到每個彈簧82的最前部的柱塞84。安裝在電路板3上的是內開關元件(第一開關元件)12、外開關元件(第二開關元件)14、觸動開關元件(按壓開關元件)16以及LED6。內側旋轉操作鈕120包括內側示數盤(第一示數盤)20以及內側保持部30。外側旋轉操作鈕140包括外側示數盤(第二示數盤)40以及外保持部50。保持構件60保持內側旋轉操作鈕120、外側旋轉操作鈕140以及按壓操作鈕70。在由保持構件60保持的狀態下,內側旋轉操作鈕120和外側旋轉操作鈕140能夠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共同的旋轉軸線L為中心旋轉。在由保持構件60保持的狀態下,按壓操作鈕70能夠沿著平行于旋轉軸線L的方向滑動移位。當內側旋轉操作鈕120接收旋轉操作并且旋轉時,內開關元件12由內側旋轉操作鈕120操作。當外側旋轉操作鈕140接收旋轉操作并且旋轉時,外開關元件14由外側旋轉操作鈕140操作。當按壓操作鈕70被按壓并且通過向后滑動而移位時,觸動開關元件16由按壓操作鈕70操作。在本實施例中,旋轉軸線L與電路板3正交地延伸。描述每個開關元件的構造。內開關元件12包括內開關元件主體(第一開關元件主體)12a以及內檢測器頭(第一檢測器頭)12b。內開關元件主體12a在沿電路板3的正面方向即向前方向突出的狀態下被固定到電路板3。內檢測器頭12b從內開關元件主體12a更向前突出。當沿平行于電路板3的方向接收力時,內檢測器頭12b沿平行于電路板3的方向從向前突出的立起狀態退回。當該力被移除時,內檢測器頭12b回復到立起狀態。每當內檢測器頭12b退回時,內開關元件主體12a輸出預定的信號(第一檢出信號)。外開關元件14具有類似于內開關元件12的構造。外開關元件14包括外開關元件主體(第二開關元件主體)14a以及外檢測器頭(第二檢測器頭)14b。在開關元件主體14a和外檢測器頭14b沿電路板3的正面方向突出的狀態下,外開關元件14被固定到電路板3。·每當外檢測器頭14b接收在平行于電路板3的方向上的力并且因此退回時,外開關元件主體14a輸出預定的信號(第二檢出信號)。觸動開關元件16包括觸動開關元件主體16a和觸動檢測器頭16b。觸動開關元件主體16a在向前突出的狀態下被固定在電路板3上。觸動開關檢測器頭16b從觸動開關元件主體16a更向前突出。當在朝電路板3的方向上的力被施加到觸動開關檢測器頭16b的前邊緣表面時,觸動開關檢測器頭16b從與電路板3分離的位置沿接近電路板3的方向移位。當該力被移除時,觸動開關檢測器頭16b回復到分離的位置。每當觸動切換檢測器頭16b在沿接近電路板3的方向上移位時,觸動開關元件主體16a輸出預定的信號(按壓檢出信號)。描述內側示數盤20和內側保持部30的構造。如上所述,內側示數盤20和內側保持部30構成內側旋轉操作鈕120。內側旋轉操作鈕120通過接收旋轉操作,并且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旋轉來操作內開關元件12。內側示數盤20具有沿旋轉軸線L方向延伸并且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內側示數盤20具有中空狀和圍繞旋轉軸線L的內側表面。在操作裝置I被安裝在前蓋2中的狀態下,與前蓋2相比,內側示數盤20的前部更向前突出并且暴露到外側。用戶抓握內側示數盤20的前部以旋轉內側示數盤20。被鎖止到內側保持部30的被鎖止部20a被設置在內側示數盤20的后邊緣部上。內側保持部30具有沿旋轉軸線L方向延伸并且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內側保持部30包括內側滑動部32、內側凸緣34、內側操作反饋傳遞部36以及多個內側開關操作突起(第一開關操作部)38。內側滑動部32具有沿旋轉軸線L方向延伸并且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構造有光滑表面的內側滑動表面(第一滑動表面)32b被形成在內側滑動部32的外周表面32a上在幾乎跨越外周表面32a的整體的部分上。內側滑動表面32b具有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圓柱表面狀,即,圓筒狀。內側滑動表面32b能夠沿著后文討論的示數盤保持部64的內側支撐表面(第一支撐表面)64a在保持構件60上滑動。示數盤保持部64的內側支撐表面64a具有圓柱表面狀,即,圓筒狀。鎖止部32c被形成在內側滑動部32的內周表面上。鎖止部32c鎖止內側示數盤20的被鎖止部20a。歸因于被鎖止部20a與鎖止部32c的鎖定,內側保持部30可旋轉地且一體化地連接到內側示數盤20。在該連接狀態下,內側示數盤20的后部被插入到內側滑動部32的內側。內側凸緣34從內側滑動部32的后邊緣部朝內側即朝旋轉軸線L側突出。內側操作反饋傳遞部36連同彈簧82和柱塞84構成操作反饋傳遞機構,用于向用戶傳遞有利的操作反饋。內側操作反饋傳遞部36具有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內側操作反饋傳遞部36從內側凸緣34的后邊緣表面向后延伸。朝內側突出的突起被以相等的間隔沿周向方向形成在內側操作反饋傳遞部36的內周表面36a上。彈黃82由保持構件60的后文描述的內側彈黃保持部68固定在內側彈黃保持部68和內側操作反饋傳遞部36的內周表面36a之間。在該固定的狀態下,彈簧82被沿平行于電路板3的方向壓縮。柱塞84被固定在與彈簧82的固定端相對的一側上的端部上。柱塞84受到彈簧82的彈性反力而壓靠內側操作反饋傳遞部36的內周表面36a。當內側示數盤20被旋轉且內側保持部30旋轉時,柱塞84所壓靠的位置在上述突起與突起之間的部分之間改變。隨著按壓位置的改變,彈簧82沿平行于電路板3的方向延伸和收縮。伴隨著彈簧82的延伸和收縮,由彈簧82施加到內側保持部30和內側示數盤20的作用力發生改變。 作用力的這種改變向用戶傳遞有利的“咔咕感”(clicking sensation)。每當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經過與內側開關元件12相對的位置時,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致使內側開關元件12輸出第一檢出信號。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從內側凸緣34的后邊緣表面向后突出。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被以相等的間隔沿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旋轉周向方向排列。內側開關元件12定位在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被對準的圓周上。內側檢測器頭12b被定向成使得內側檢測器頭12b將沿著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的旋轉周向方向退回。每當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經過與內側開關元件12相對的位置時,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從側向方向接觸內檢測器頭12,并且致使內檢測器頭12b退回。以這種方式,響應于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的經過量,即,響應于內側保持部30 (換言之,內側旋轉操作鈕120)的旋轉量,內側開關元件12退回,并且輸出對應于旋轉量的信號。內側開關元件12也可以輸出根據內檢測器頭12b退回的方向(即,內側旋轉操作鈕120的旋轉方向)不同而變化的信號。信號也可以僅當內側開關元件12沿一個方向退回時,即,僅當內側旋轉操作鈕120沿正旋轉方向或反旋轉方向中的一個方向旋轉時被輸出。描述外側示數盤40和外側保持部50的構造。如上所述,外側示數盤40和外側保持部50構成外側旋轉操作鈕140。當接收旋轉操作時,外側旋轉操作鈕140通過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旋轉來操作外側開關元件14。外側示數盤40具有沿旋轉軸線L方向延伸、在軸向上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在操作裝置I被安裝在前蓋2中的狀態下,與前蓋2相比,外側示數盤40的前部更向前突出并且暴露到外側。用戶抓握外側示數盤40的前部以旋轉外側示數盤40。外側示數盤40具有大于內側示數盤20的直徑。外側示數盤40的內徑被設置成能夠將內側示數盤20容納在其中的值。鎖止到外側保持部50的被鎖止部40a被設置到外側示數盤40的后邊緣部上。外側保持部50具有沿旋轉軸線L方向延伸、在軸向上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外側保持部50包括外側滑動部52、外側凸緣54、外側操作反饋傳遞部56以及多個外側開關操作突起(第二開關操作部)58。外側滑動部52具有沿旋轉軸線L方向延伸、在軸向上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構造有光滑表面的外側滑動表面(第二滑動表面)52b被形成在外側滑動部52的內周表面52a上在幾乎跨越內周表面52a的整體的部分上。外側滑動表面52b具有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圓柱表面狀,S卩,圓筒狀。外側滑動表面52b能夠沿著后文描述的示數盤保持部64的外側支撐表面(第二支撐表面)64b在保持構件60上滑動。示數盤保持部64的外側支撐表面64b具有圓柱表面狀,即,圓筒狀。鎖止部52c被形成在外側滑動部52的外周表面上。鎖止部52c鎖止外側示數盤40上的被鎖止部40a。歸因于被鎖止部40a與鎖止部52c的鎖止,外側保持部50可旋轉地且一體化地連接到外側示數盤40。在該連接的狀態下,外側滑動部52被插入到外側示數盤40的后部的內側。外側凸緣54在直徑上從外側滑動部52的后邊緣部向外突出。 類似于內側操作反饋傳遞部36,外側操作反饋傳遞部56連同彈簧82和柱塞84構成操作反饋傳遞機構,用于向用戶傳遞有利的操作反饋。外側操作反饋傳遞部56具有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外側操作反饋傳遞部56從外側凸緣54的后邊緣表面向后延伸。朝外側突出的突起被以相等的間隔沿周向方向形成在外側操作反饋傳遞部56的外 周表面56a上。彈黃82由后文描述的在保持構件60上的外側彈黃保持部69固定在外側彈黃保持部69與外側操作反饋傳遞部56的外周表面56a之間。在該固定的狀態下,彈簧82被沿平行于電路板3的方向壓縮。柱塞84被固定到與彈簧82的固定端相對的一側上的端部。柱塞84受到彈簧82的彈性反力而壓靠外側操作反饋傳遞部56的外周表面56a。當使外側示數盤40被旋轉并且外側保持部50旋轉時,柱塞84所壓靠的位置在上述突起與突起之間的部分之間改變。隨著按壓位置改變,彈簧82沿平行于電路板3的方向延伸和收縮。伴隨著彈簧82的延伸和收縮,由彈簧82施加到外側保持部50和外側示數盤40的力改變。力方面的該改變有效地向用戶傳遞有利的點擊感。每當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經過與外側開關元件14相對的位置時,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致使外側開關元件14輸出第二檢出信號。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從外側凸緣54的后邊緣表面向后突出。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被以相等的間隔沿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旋轉周向方向排列。外側開關元件14定位在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被對準的圓周上。外側檢測器頭14b被定向成使得外側檢測器頭14b將沿著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的旋轉周向方向向后退回。每當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經過與外側開關元件14相對的位置時,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從側向方向接觸外側檢測器頭14b并且致使外側檢測器頭14b退回。以這種方式,響應于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的經過量,即,響應于內側保持部50 (換言之,外側旋轉操作鈕140)的旋轉量,外側開關元件14退回,并且輸出對應于旋轉量的信號。而且,類似于內側開關元件12,外側開關元件14也可以輸出根據外側檢測器頭14b退回的方向(B卩,外側旋轉操作鈕140的旋轉方向)的不同而變化的信號。外側開關元件14也可以僅當沿一個方向退回時,即,僅當外側旋轉操作鈕140沿正旋轉方向或反旋轉方向中的一個方向旋轉時輸出信號。描述按壓操作鈕70的特定構造。如上所述,按壓操作鈕70接收按壓操作,并且通過向后滑動而移位以操作觸動開關16。按壓操作鈕70包括按鈕72和按鈕支撐部74。按鈕72具有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圓板狀。按鈕支撐部74具有從按鈕72的后側表面向后延伸的大致圓筒狀。按壓操作鈕70的外徑被設置成小于內側示數盤20的內徑。按壓操作鈕70被定位在由內側示數盤20的內側表面限制的空間內。在該布置狀態下,按鈕支撐部74的中心軸線與旋轉軸線L重合。用戶可以按壓按鈕72。按鈕72被布置在覆蓋在內側示數盤20的內側表面的前端處的被限制的空間的位置中,并且向前暴露。按鈕支撐部74的外周表面設置有滑動部74a。滑動部74a在直徑上從按鈕支撐部74的外周表面向外突出并且沿旋轉軸線L方向延伸。滑動部74a被定位在保持構件60上的后文描述的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的引導槽66b內。在該布置狀態下,滑動部74a能夠在前后方向上沿著引導槽66b滑動。隨著滑動部74a沿著引導槽66b移動,按壓操作鈕70能夠通過沿前后方向,即,與電路板3接觸和從電路板分離的方向滑動而移位。觸動開關操作部74b被設置在按鈕支撐部74的后邊緣一個部分上。觸動開關操 作部74b從按鈕支撐部74的后邊緣向后延伸。觸動開關操作部74b將由用戶施加到按鈕72的壓力傳遞到觸動開關16,從而按壓觸動開關16。觸動開關16被布置到觸動開關操作部74b的后面。觸動開關操作部74b的后邊緣表面和觸動開關檢測器頭16b的前邊緣表面相接觸。當按鈕72被壓縮時,按鈕支撐部74通過連同按鈕72向后滑動而移動。觸動開關操作部74b伴隨按鈕72的向后滑動運動而向后移動,并且向后按壓觸動開關檢測器頭16b。被鎖止突起74c設置在按鈕支撐部74的后邊緣上。被鎖止突起74c從按鈕支撐部74朝旋轉軸線L側突出。描述保持構件60的特定構造。保持構件60包括基部62、示數盤保持部(旋轉操作鈕保持部)64、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內側彈簧保持部68以及外側彈簧保持部69。基部62具有大致圓筒狀,通孔62a大致被形成在其中心。基部62被固定到電路板3。在該固定的狀態,旋轉軸線L延續大致通過通孔62a的中心。示數盤保持部64是用于保持內側保持部30和外側保持部50。示數盤保持部64介于內側保持部30和外側保持部50之間。示數盤保持部64在比基部62的外周邊緣在直徑上更向內的位置處從基部62的前邊緣表面向前突出。示數盤保持部64具有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圓筒狀。示數盤保持部64的內周表面64a構成具有圓筒狀并且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內側支撐表面64a。示數盤保持部64的外周表面64b構成具有圓筒狀,并且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外側支撐表面64b。外側支撐表面64b具有大于內側支撐表面64a的直徑。內側保持部30被容納在示數盤保持部64的內側上。在該容納狀態下,內側保持部30的內側滑動表面32b接觸示數盤保持部64的內側支撐表面64a。伴隨內側保持部30的旋轉,內側滑動表面32b沿著內側支撐表面64a滑動。內側滑動表面32b和內側支撐表面64a之間的接觸對內側保持部30沿直徑方向的移動進行調節。在此,如上所述,示數盤保持部64的內側支撐表面64a具有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圓筒狀。另外,在內側側滑動表面32b與內側支撐表面64a相接觸的狀態下,內側保持部30被容納在示數盤保持部64的內側上。因此,示數盤保持部64保持內側示數盤20和內側滑動表面32b (即,內側保持部30),該內側滑動表面32b與內側支撐表面64a在各自的中心軸線是旋轉軸線L的位置中相接觸。外側保持部50被定位在示數盤保持部64的外側上。在該布置狀態下,示數盤保持部64和內側保持部30被容納在外側保持部50的內側上。另外,在該布置狀態下,外側保持部50的外側滑動表面52b與示數盤保持部64的外側支撐表面64b相接觸。對于外側滑動表面52b,外側支撐表面64b與外側滑動表面52b之間的接觸對外側保持部50沿直徑方向的運動進行調節,外側滑動表面52b伴隨外側保持部50的旋轉而沿著外側支撐表面64b滑動。在此,如上所述,示數盤保持部64的外側支撐表面64b具有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圓筒狀。另外,在外側滑動表面52b和外側支撐表面64b相接觸的狀態下,外側保持部50被布置在示數盤保持部64的內側上。因此,示數盤保持部64保持外側示數盤40和外側滑動表面52b (即,外側保持部50),該外側滑動表面52b與外側支撐表面64b在各自的中心軸線是旋轉軸線L的位置中相接觸。在外側保持部50和內側保持部30由示數盤保持部64保持并且外側保持部50和內側保持部30分別連接到外側示數盤40和內側示數盤20的保持-與-連接(held-and-connected)狀態下,內側示數盤20被定位在外側示數盤40的內側并且比外側示數盤40更向前突出。也就是,在該保持-與-連接狀態下,外側示數盤40和外側保持部50在前后方向上的長度被設置成如下大小,即外側示數盤40的前邊緣和外側保持部50的·前邊緣被定位成比內側示數盤20的前邊緣更向后。以這種方式,在本操作裝置I中,外側示數盤40和內側示數盤20在直徑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因此,避免了用戶在操作時將示數盤20和40彼此弄錯的情形。內側鎖止部62b被設置在基部62上在比示數盤保持部64在直徑上更向內的部分處。在本實施例中,設置了多個內側鎖止部62b。內側鎖止部62b從基部62的前邊緣表面向前突出。內側鎖止部62b在周向方向上彼此分離。平行于電路板3延伸的鎖止表面62c被形成在內側鎖止部62b中的每一個上。鎖止表面62c在比基部62的前邊緣表面更向前分離的位置中在直徑上從內側鎖止部62b向外突出。鎖止表面62c從前方接觸內側保持部30的內側凸緣34的前邊緣表面。該接觸調節內側保持部30的向前退避。外側鎖止部62d被設置在基部62的外周端上(即在基部62上)的在直徑上比示數盤保持部64更外側的部分處。在本實施例中,設置了多個外側鎖止部62d。外側鎖止部62d從基部62的前邊緣表面向前突出。外側鎖止部62d在周向方向上彼此分離。平行于電路板3延伸的鎖止表面62e被形成在外側鎖止部62d中的每一個上。鎖止表面62e在比基部62的前邊緣表面更向前的分離的位置中在直徑上從外側鎖止部62d向內突出。鎖止表面62e從前方接觸外側保持部30的外側凸緣54的前邊緣表面。該接觸調節外側保持部50的向前退避。沿前后方向貫通基部62的內側開關元件通孔62f被形成在基部62上。內側開關元件通孔62f被形成在基部62上,在直徑上比內側支撐表面64a更向內并且在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經過的部分處。內側開關元件12被定位在內側開關元件通孔62f內。在該布置狀態下,內檢測器頭12b比基部62的前邊緣表面更向前突出,而且,此外比經過該前邊緣表面的前方的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的后邊緣更向前。在該布置狀態下,內檢測器頭12b能夠接觸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另外,在該布置狀態下,如上所述,內檢測器頭12b的定向使得內檢測器頭12b將沿著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周向方向退回。沿前后方向貫通基部62的外側開關元件通孔62g被形成在基部62上。外側開關元件通孔62g被形成在基部62上,在直徑上比外側支撐表面64b更向外并且在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經過的部分處。外側開關元件14被定位在外側開關元件通孔62g內。在該布置狀態下,外側檢測器頭14b比基部62的前邊緣表面更向前突出,而且,此外比經過該前邊緣表面的前方的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的后邊緣更向前。在該布置狀態下,外側檢測器頭14b能夠接觸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另外,在該布置狀態下,如上所述,外側檢測器頭14b的定向使得該外側檢測器頭14b將沿著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周向方向退回。在本實施例中,內側開關元件通孔62f和外側開關元件通孔62g被沿直徑方向對準。內側開關元件12和外側開關元件14被沿直徑方向對準。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保持按壓操作鈕70。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從基部62的內周端向前突出。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具有圍繞旋轉軸線L的筒狀。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被定位成比示數盤保持部64更向內。引導槽66b被形成在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的外周表面。引導槽66b沿平行于旋轉軸線L的方向延伸。如上所述,引導槽66b沿前后方向引導按鈕支撐部74 (即按壓操作鈕70)的滑動部74a。 鎖止部66c被設置在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的外周表面。鎖止部66c鎖止按壓操作鈕70的被鎖止突起74c。利用該鎖止,按壓操作鈕70由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保持從而能夠沿前后方向滑動移位。具體地,鎖止部66c從前方接觸按壓操作鈕70的被鎖止突起74c,并且因而調節按壓操作鈕70的向前退避。在該保持狀態下,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的前部被插入到按壓操作鈕70的按鈕支撐部74的直徑上的內側中。沿前后方向貫通基部62的觸動開關通孔62h被形成在基部62上。觸動開關通孔62h被形成為在直徑上比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更向外,并且在與按壓操作鈕70的觸動開關操作部74b相對的位置中。觸動開關元件16被定位在觸動開關通孔62h內。在該布置狀態下,觸動開關元件16的前邊緣表面向前暴露以與觸動開關操作部74b的后邊緣表面相接觸。LED6被定位在由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的內側表面限制的區域上的鄰近旋轉軸線L的部分上。由LED 6發出的光經過由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的內側表面限制的空間,到達按壓操作鈕70的按鈕72,并且照亮按鈕72。內側彈簧保持部68和外側彈簧保持部69各自保持相應的柱塞84和彈簧82。內側彈簧保持部68在直徑上從鈕保持部66的內側表面向內突出。內側彈簧保持部68平行于電路板3延伸。內側彈簧保持部68保持彈簧82的基部端。在該保持狀態下,彈簧82被定位成在直徑上比示數盤保持部64更向內。另外,被固定到彈簧82的最前端的柱塞84面對示數盤保持部64。而且,彈簧82沿平行于電路板3的方向彈性地變形。外側彈簧保持部69被定位成在直徑上比基部62更向外。外側彈簧保持部69從電路板3向前突出。外側彈簧保持部69保持彈簧82的基部端。在該保持狀態下,彈簧82被定位成在直徑上比示數盤保持部64更向外。另外,被固定到彈簧82的最前端的柱塞84面對示數盤保持部64。而且,彈簧82沿平行于電路板3的方向彈性地變形。如上,在本操作裝置I中,保持構件60的示數盤保持部64保持對內側開關元件12進行操作的內側保持部30 (B卩,內側旋轉操作鈕120)以及對外側開關元件14進行操作的外側保持部50 (即,外側旋轉操作鈕140),使得內側保持部30和外側保持部50各自能夠繞共同的旋轉軸線L相互獨立地旋轉。因此,與獨立的保持構件保持環繞不同的旋轉軸線的旋轉操作鈕120和140的情況相比,保持構件的數量減少了并且操作裝置所需的空間被保持很小。而且,內側保持部30和外側保持部50被定位成沿著內側支撐表面64a以及外側支撐表面64b滑動,該內側支撐表面64a由示數盤保持部64的外周表面構成,該外側支撐表面64b由示數盤保持部64的內周表面構成。另外,利用共同的示數盤保持部64,內側保持部30和外側保持部50的各自的直徑方向位置被設置。因此,在內側保持部30和外側保持部50的直徑方向上的定位偏移(即,內側示數盤20和外側示數盤40的直徑方向上的定位偏移)被保持很小,并且存在增加的設計能力。
在此,每當內側開關操作突起38和外側開關操作突起58經過與之相對的位置時,內側開關元件12和外側開關元件14可以輸出信號。然而,其特定構造并不限于以上構造。例如,非接觸類型開關元件是可接受的。另外,甚至在用于開關元件12和14中的每一個的類型由于其檢測器頭12b和14b在預定位置中的退回而輸出信號的情況下,開關元件12和14的放置也不限于以上的。例如,開關元件12和14中的每一個在直徑上可以被定位成在相應的開關操作突起38和58的內側或外側。另外,檢測器頭12b和14b中的每一個可以沿垂直于旋轉軸線L的方向突出。然而,在該實施例中,當開關元件12和14中的每一個被定位到相應的開關操作突起38和58的后面,并且另外檢測器頭12b和14b中的每一個沿開關操作突起38和58的旋轉周向方向退回時,將開關元件12和14定位在正交于旋轉軸線L的表面上所需的空間被保持很小。另外,可以省略觸動開關元件16和按壓操作鈕70,其中觸動開關元件16可以被壓縮。然而,在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被設置到保持構件60并且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將按壓操作鈕70保持在被定位在由內側示數盤20的內側表面限制的空間內的狀態下的情況下,操作裝置I所需的空間并未顯著增加,并且使得按壓操作鈕70連同內側旋轉操作鈕120和外側旋轉操作鈕140的操作成為可能。另外,可以省略按壓操作鈕70的滑動部74a和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的引導槽66b。然而,在它們被設置并且按壓操作鈕保持部66將按壓操作鈕70保持成能夠沿前后方向滑動的情況下,來自按壓操作鈕70的壓力被穩定化并且被傳輸到觸動開關元件16。這提高可操作性。如上,本發明提供一種操作裝置,該操作裝置包括第一旋轉操作鈕,該第一旋轉操作鈕以這樣的方式旋轉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第二旋轉操作鈕,該第二旋轉操作鈕位于該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徑向上的外側,并且該第二旋轉操作鈕以這樣的方式旋轉以與該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軸線共同的旋轉軸線為中心旋轉;保持構件,該保持構件被介于第一旋轉操作鈕與該第二旋轉操作鈕之間,并且其包括筒狀的旋轉操作鈕保持部,該筒狀的旋轉操作鈕保持部保持第一旋轉操作鈕和第二旋轉操作鈕,使得兩者能夠相互獨立地旋轉;第一開關元件,該第一開關元件輸出對應于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量的信號;以及第二開關元件,該第二開關元件輸出對應于第二旋轉操作鈕的旋轉量的信號。旋轉操作鈕保持部包括內周表面,其包括第一支撐表面,該第一支撐表面具有以旋轉軸線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以及外周表面,其包括第二支撐表面,該第二支撐表面具有以旋轉軸線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并且具有大于第一支撐表面的直徑。第一旋轉操作鈕包括第一開關操作部,該第一開關操作部設置在沿其旋轉周向方向排列的多個位置中,并且每當第一開關操作部中的一個經過與第一開關元件相對的位置時致使第一開關元件輸出第一檢出信號;以及外周表面,其包括第一滑動表面,該第一滑動表面具有能夠沿旋轉周向方向在第一支撐表面上滑動的大致圓筒狀。第二旋轉操作鈕包括第二開關操作部,該第二開關操作部設置在沿其旋轉周向方向排列的多個位置中,并且每當第二開關操作部中的一個經過與第二開關元件相對的位置時致使第二開關元件輸出第二檢出信號;以及內周表面,其包括第二滑動表面,該第二滑動表面具有能夠沿旋轉周向方向在第一支撐表面上滑動的大致圓筒狀。在該操作裝置中,保持構件保持第一旋轉操作鈕和第二旋轉操作鈕,該第一旋轉操作鈕具有致使第一開關元件輸出信號的第一開關操作部,該第二旋轉操作鈕具有致使第二開關元件輸出信號的第二開關操作部,從而該第一旋轉操作鈕和該第二旋轉操作鈕能夠以共同的旋轉軸線為中心相互獨立地旋轉。因此,該兩個旋轉操作鈕(即,兩個開關元件)能夠相互獨立地操作,并且與旋轉操作鈕由各個保持構件繞各個旋轉軸線保持的情況相比,保持構件的數量減少,并且在垂直于旋轉軸線的方向上所需的空間被保持很小。而且,在該操作裝置中,旋轉操作鈕保持部保持第一旋轉操作鈕和第二旋轉操作·鈕,使得第一旋轉操作鈕的第一滑動表面沿著被包括在第一旋轉操作鈕的外周表面中的第一支撐表面滑動,并且使得第二旋轉操作鈕的第二滑動表面沿著被包括在第二旋轉操作鈕的內周表面中的第二支撐表面滑動,以確定在除第一旋轉操作鈕之外的第二旋轉操作鈕的旋轉直徑方向上的位置。因此,在旋轉操作鈕之間的旋轉直徑方向上的定位偏移(即,在旋轉操作鈕之間的旋轉軸線的定位偏移)被保持很小。該增加在操作裝置上的設計能力。在本發明中,電路板進一步被設置成被定位在第一旋轉操作鈕和第二旋轉操作鈕的后面。保持構件被固定在電路板上,并且另外,與旋轉操作鈕保持部的第一支撐表面相t匕,第一開關元件被安裝在電路板上更向內的部分上,并且與旋轉操作鈕保持部的第二支撐表面相比,第二開關元件被安裝在電路板上更向外的部分上。根據該構造,共同的旋轉操作鈕保持部將第一旋轉操作鈕和第二旋轉操作鈕分別保持在旋轉操作鈕保持部的內側和外側。另外,各自被安裝在共同的電路板上的部分上分別在旋轉操作鈕的內側和外側的第一開關元件和第二開關元件可以檢測相應的旋轉操作鈕的旋轉量。采用該構造,保持第一旋轉操作鈕和第二旋轉操作鈕的保持構件被固定在電路板上,第一開關元件和第二開關元件被安裝到該電路板。因此,每個旋轉操作鈕相對于每個開關元件的定位偏移被保持很小。在這種情況下,給出如下示例,在該示例中,第一開關元件包括第一檢測器頭,該第一檢測器頭被定位到第一開關操作部的后面,并且每當第一開關操作部中的一個伴隨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而經過時,該第一檢測器頭由第一開關操作部沿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周向方向操作;以及第一開關元件主體,每當第一檢測器頭被操作時,該第一開關元件主體輸出第一檢出信號。另外,給出如下示例,在該示例中,第二開關元件包括第二檢測器頭,該第二檢測器頭被定位到第二開關操作部的后面,并且每當第二開關操作部中的一個伴隨第二旋轉操作鈕的旋轉而經過時,該第二檢測器頭由第二開關操作部沿第二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周向方向操作;以及第二開關元件主體,每當第二檢測器頭被操作時,該第二開關元件主體輸出第二檢出信號。本發明優選地包括按壓操作鈕,其沿接近電路板的定向接收按壓操作從而沿平行于旋轉軸線的方向在接近電路板的定向上移位;以及按壓開關元件,其被安裝在電路板上并且其通過接收來自已經接收到按壓操作并且已經移位的按壓操作鈕的壓力而輸出按壓檢出信號。第一旋轉操作鈕優選地具有中空狀,該中空狀具有圍繞旋轉軸線的內側表面,并且在被定位在由第一旋轉操作鈕的內側表面限制的空間內的狀態下,按壓操作鈕優選地由保持構件保持。采用該構造,除了第一旋轉操作鈕和第二旋轉操作鈕之外,保持構件還保持按壓操作鈕。因此,與用于保持按壓操作鈕的保持構件被單獨設置的情況相比,部件的數量可以被保持很小。而且,除了第一旋轉操作鈕和第二旋轉操作鈕即第一開關元件和第二開關元件之外,按壓操作鈕即按壓開關元件的操作成為可能。特別地,按壓操作鈕被定位在由第一旋轉操作鈕的內側表面限制的空間內。因此,在抑制整個設備的尺寸的同時,能夠設置按壓操作鈕。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按壓操作鈕保持部之外,保持構件優選地還包括按壓操作鈕保持部,該按壓操作鈕保持部被定位在旋轉操作鈕保持部的內側并且保持按壓操作鈕從而使按壓操作鈕能夠沿其按壓方向滑動。 根據該構造,來自按壓操作鈕的壓力被更穩定地傳輸至壓力開關元件。這增加了可操作性。在本發明中,第一旋轉操作鈕優選地包括能夠被抓握用于旋轉的第一示數盤,第二旋轉操作鈕優選地包括具有大致圓筒狀的第二示數盤,該第二示數盤被定位成比第一示數盤更向外并且能夠被抓握用于旋轉,并且第一示數盤在沿著旋轉軸線的方向上優選地被定位成比第二示數盤更向前。采用該構造,第一示數盤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的位置與第二示數盤在旋轉軸線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因此,抑制了當抓握第一示數盤和第二示數盤時彼此弄錯。這增加該操作裝置的可操作性。
權利要求
1.一種操作裝置,包括 第一旋轉操作鈕,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以這樣的方式旋轉圍繞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轉軸線旋轉, 第二旋轉操作鈕,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位于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徑向上的外偵U,并且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以這樣的方式旋轉圍繞與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軸線共同的旋轉軸線旋轉, 保持構件,所述保持構件設置在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和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之間,并且所述保持構件包括筒狀的旋轉操作鈕保持部,所述筒狀的旋轉操作鈕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和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從而使得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和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能夠相互獨立地旋轉, 第一開關元件,所述第一開關元件輸出對應于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量的信號,以及 第二開關元件,所述第二開關元件輸出對應于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的旋轉量的信號,其中, 所述旋轉操作鈕保持部包括 內周表面,所述內周表面包括第一支撐表面,所述第一支撐表面呈以所述旋轉軸線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以及 外周表面,所述外周表面包括第二支撐表面,所述第二支撐表面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支撐表面的直徑,并且呈以所述旋轉軸線為中心的大致圓筒狀,并且其中 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包括 第一開關操作部,所述第一開關操作部設置在沿著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周向方向排列的多個位置處,并且每當所述第一開關操作部中的一個第一開關操作部經過與所述第一開關元件相對的位置時,所述第一開關操作部使得所述第一開關元件輸出第一檢出信號,以及 外周表面,所述外周表面包括第一滑動表面,所述第一滑動表面呈大致圓筒狀,并且能夠在所述第一支撐表面上沿著所述旋轉周向方向滑動,并且其中 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包括 第二開關操作部,所述第二開關操作部設置在沿著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周向方向排列的多個位置處,并且每當所述第二開關操作部中的一個第二開關操作部經過與所述第二開關元件相對的位置時,所述第二開關操作部使得所述第二開關元件輸出第二檢出信號,以及 內周表面,所述內周表面包括第二滑動表面,所述第二滑動表面呈大致圓筒狀,并且能夠在所述第二支撐表面上沿著所述旋轉周向方向滑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所述操作裝置還包括電路板,所述電路板被定位到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和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的后面,其中, 所述保持構件被固定在所述電路板上,所述第一開關元件安裝在所述電路板上的、t匕所述旋轉操作鈕保持部的第一支撐表面更向內的部分上,并且所述第二開關元件安裝在所述電路板上的、比所述旋轉操作鈕保持部的第二支撐表面更向外的部分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所述第一開關元件包括 第一檢測器頭,所述第一檢測器頭被定位到所述第一開關操作部的后面,并且每當所述第一開關操作部中的一個第一開關操作部隨著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而經過時,所述第一檢測器頭被所述第一開關操作部沿著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周向方向操作;以及 第一開關元件主體,每當所述第一檢測器頭被操作時,所述第一開關元件主體輸出所述第一檢出信號, 并且其中 所述第二開關元件包括 第二檢測器頭,所述第二檢測器頭被定位到所述第二開關操作部的后面,并且每當所述第二開關操作部中的一個第二開關操作部隨著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的旋轉而經過時,所述第二檢測器頭被所述第二開關操作部沿著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的旋轉周向方向操作;以及 第二開關元件主體,每當所述第二檢測器頭被操作時,所述第二開關元件主體輸出所述第二檢出信號。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中的任一項所述操作裝置,還包括 按壓操作鈕,所述按壓操作鈕在接近所述電路板的方位上接收按壓操作,從而沿著平行于所述旋轉軸線的方向在接近所述電路板的方向上移位;以及 按壓開關元件,所述按壓開關元件安裝在所述電路板上,并且所述按壓開關元件通過從已經接收按壓操作并且已經移位的所述按壓操作鈕接收壓力來輸出按壓檢出信號,其中 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呈中空狀,其具有圍繞所述旋轉軸線的內側表面,并且 在所述按壓操作鈕被定位在由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的內側表面所限定的空間內的狀態下,所述按壓操作鈕由所述保持構件保持。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除了所述旋轉操作鈕保持部之外,所述保持構件還包括按壓操作鈕保持部,所述按壓操作鈕保持部被定位在所述旋轉操作鈕保持部的內側,并且保持所述按壓操作鈕,以能夠沿著所述按壓操作鈕的按壓方向滑動。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旋轉操作鈕包括能夠被抓握用于旋轉的第一示數盤, 所述第二旋轉操作鈕包括呈大致圓筒狀的第二示數盤,所述第二示數盤被定位成比所述第一示數盤更向外,并且能夠被抓握用于旋轉,并且 所述第一示數盤被定位成在沿著所述旋轉軸線的方向上比所述第二示數盤更向前。
全文摘要
公開了一種操作裝置,該操作裝置使得能夠在不增加所需的空間或部件量的情況下彼此獨立地旋轉操作兩個旋轉操作鈕。所公開的操作裝置設有繞旋轉軸線(L)旋轉的第一旋轉操作鈕(120)和第二旋轉操作鈕(140)以及包括旋轉操作鈕保持部(64)的保持構件(60),該旋轉操作鈕保持部(64)能夠旋轉地獨立地保持所述旋轉操作鈕(120,140)。大致圓筒狀的第一支撐表面(64a)和第二支撐表面(64b)被設置在以旋轉軸線(L)為中心的旋轉操作鈕保持部(64)上。能夠在第一支撐表面(64a)上滑動的大致圓筒狀的第一滑動表面(32b)被設置在第一旋轉操作鈕(120)上,并且第一開關操作單元(38)允許信號輸出到第一開關元件(12);能夠在第二支撐表面(64b)上滑動的大致圓筒狀的第二滑動表面(52b)被設置在第二旋轉操作鈕(140)上,并且第二開關操作單元(58)允許信號輸出到第二開關元件(14)。
文檔編號H01H19/00GK102906845SQ20118002506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20日
發明者中島浩勝, 茶園悟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