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子站終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經由通用的數據信號線與控制側之間進行控制、監視信號的傳送的子站終端。此外,通用的數據信號線是指,子站終端多個并聯,且控制側的總站與該多個子站并聯的信號線。
背景技術:
在從物品的保管架上保管的物品中收取產品組裝所需的配件的作業、或相反控制對保管架進行補給的作業指示的拾取系統中,在與各保管架相關的收取指示、補給指示中使用子站終端。具體而言,其構成是將具有顯示配置了物品、并且以該物品被搬出為內容的通知信息的輸入單元的子站終端,配置在多個保管架的每一個中,將這些子站終端經由控制裝置連接到主機。并且,主機將配件的收取指示發送到控制裝置,控制裝置通過安裝在作出了收取指示的配件收取架上的上述終端的燈、顯示器,來表示指示狀態。另一方面,收取完所指示的配件的作業人員,作為收取完成輸入,操作子站終端的桿開關。操作信號經由 上述控制裝置由主機接收,進行作業的進展、錯誤作業的防止、配件到配件收取架的補給、及配件庫存管理、補給配件的采購等。上述拾取系統中使用的子站終端的桿開關,考慮到作業人員的便利性,優選在任意的所有方向可操作,但作為提高桿開關的操作性的方法,以前提出了各種方案。并且,本申請人在日本特開2009 - 26509號公報中提出了一種具有良好操作性的開關桿的非接觸式接通斷開開關。該非接觸式接通斷開開關中,將具有可撓性、自由恢復到常態地伸展的筒材的一端固定到基材上,將具有可撓性的棒材插通到上述筒體中,將該棒材的一端固定到未固定于上述筒材的基材的端部,使另一端從筒材突出。并且,對筒材的自由端(固定了棒材的一端的端部)施加彎曲力時,筒體及棒材變為彎曲的狀態,從筒材突出的棒材的端部(移動端部)沿著棒材的軸線向自由端方向移動或相對于軸線傾斜。該棒材的移動端部的動作無論施加到自由端的彎曲力是哪個方向均相同,因此如果將該端部的動作變換為電子信號二值輸出,則無論將自由端向哪個方向彎曲均可獲得同樣的輸出,即可進行開關操作。并且,本申請人提出了日本特開2010 - 123320號公報公開的非接觸式接通斷開開關的開關桿構造。該開關桿構造是,在具有可撓性、自由恢復到常態地伸展的筒體上,插入固定棒材的一端,在由棒材的筒體包圍的端面上形成鏡面,在和鏡面相對的位置上配置檢測部。并且,檢測部以受光元件起動時接收的光量為基準檢測通過受光元件接收的光量伴隨著棒材端部鏡面的傾斜的變化。即,每次重置作為基本的檢測電平,因此鏡面的常時間后的退化的影響變小,可提高耐久性。因此,可保持可向任意方向傾斜的操作性的同時,減少故障頻率,降低維持所需的工時、成本。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9 - 26509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0 - 123320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子站終端的開關桿考慮到作業人員的操作性,優選是從子站終端的主體部垂下的方式。但是,將上述開關桿構造適用于子站終端時,沿著鉛直方向配置棒材時,塵埃等侵入到反射面上方形成的空間內,在反射面上堆積,降低了靈敏度,或者存在無法作用問題。與之相對,使插通到筒體的棒材的一端從筒材突出、將該突出的端部的動作變換為電子信號二值并輸出的上述非接觸式接通斷開開關,從其構造特征而言,可避免該塵埃等的堆積造成的問題。進一步,將從筒材突出的端部的動作變換為電子信號二值的構造(以下稱為端部檢測構造)可利用各種方式,因此也具有可適當采用適于子站終端的使用環境的方式的優點。但是,具有可撓性、重復變形的筒材在一定程度的期間內使用而發生損耗時,需要更換。但為了使子站終端發揮功能,需要進行用于進行和控制側的數據收發的設定等,所以更換子站終端本身消耗工時,并且子站終端內部的電路裝置等并不像上述筒材一樣被損耗。因此,僅因子站終端中的開關桿部分的損耗而更換子站終端整體,是不經濟的,也是不·現實的。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低成本、容易地僅更換開關部的子站終端,該開關部即使在鉛直方向上配置也不會產生問題,操作性良好。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本發明涉及的子站終端具有傳送單元,從與控制側連接的通用數據信號線上的傳送信號提取控制數據,并且向上述通用數據信號線送出監視數據信號;顯示單元;輸入單元;輸入輸出單元,與上述顯示單元及上述輸入單元進行數據的收發。上述輸入單元具有開關部和檢測部。上述開關部由以下構成可撓性筒體,能夠裝卸地安裝在內含上述傳送單元和上述輸入輸出單元及上述檢測部的、構成主體的框體上,向任意的所有方向自由撓曲;剛性棒材,安裝在上述可撓性筒體的自由端;彈性棒材,從上述剛性棒材的基端通過上述可撓性筒體的內部,向上述可撓性筒體的基端延伸;引導部件,具有上述彈性棒材的插通孔,以允許軸線方向的移動的方式支持上述彈性棒材。并且,在從上述引導部件的上述插通孔突出的上述彈性棒材的端部,形成檢測元件。進一步,上述檢測元件由靜電體和磁性金屬體構成,和上述軸線方向的終端面或上述軸線平行的側面構成反射面。在對上述剛性棒材在和上述剛性棒材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施加了力時,上述檢測部隨著上述彈性棒材在上述軸線方向的移動,檢測出上述檢測元件離開。在本發明中,檢測元件是指,例如檢測部具有磁傳感器、利用磁力變化檢測開關動作的有無時的檢測元件,由磁性體構成。并且,檢測部具有發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利用光量變化檢測開關動作的有無時的檢測元件,由光的反射體構成。同樣,檢測部具有超聲波送波元件部和超聲波受波元件部、利用音量變化檢測開關動作的有無時的檢測元件,由聲音的反射體構成。進一步,檢測部利用電感(L)的變化檢測開關動作的有無時的檢測元件,由金屬體構成,檢測部利用電容(C)的變化檢測開關動作的有無時的檢測元件,由靜電體構成。但是,檢測元件如具有反射面、且由靜電體和磁性金屬體構成時,無論檢測部利用哪個原理均對應。
上述檢測部可朝向上述檢測元件的終端面配置,或者上述檢測部可朝向上述檢測元件的上述側面配置。上述傳送單元可對經由上述通用數據信號線傳送的、緊隨起始信號的一系列脈沖狀信號的每一周期依次分配的地址數據,以上述起始信號為起點計數,當上述地址數據和上述本站地址數據一致時,提取上述一系列脈沖狀信號上重疊的上述控制數據,并且向上述通用數據信號線送出上述監視數據信號。發明效果本發明涉及的子站終端的開關部可在任意的所有方向上自由彎曲,操作性良好。并且,對剛性棒材向與其軸線正交的方向施加力時,作為開關部的操作,檢測出隨著彈性棒材的軸線方向的移動檢測元件離開檢測部,因此即使將開關部配置在鉛直方向,也不會產生塵埃等的堆積造成的問題。進一步,構成開關部的可撓性筒體能夠裝卸地安裝到構成子站終端的主體的框體上,因此通過將該可撓性筒體從框體卸下,構成開關部的剛性棒材、彈性棒材及引導部件也可一體卸下。也可同樣進行相反的安裝。即,可容易地更換開關部整·體。并且,檢測元件具有反射面,由靜電體和磁性金屬體構成,因此檢測部即使利用磁力、光量、音量、電感(L)、電容(C)的任意一種變化,均可全部對應。因此,無論檢測部的檢測原理如何均可進行更換。檢測部的配置可對應與子站終端內配置的其他電路裝置的關系、使用方式來適當確定。例如,為使更換作業較簡單,優選使檢測部朝向檢測元件的終端面配置。此時,成為電路基板和檢測元件不交叉的配置,開關部相對于框體的裝卸變得容易。另一方面,為提高檢測靈敏度,優選將檢測部朝向檢測元件的側面配置。此時,檢測元件通過彈性棒材的軸線方向的移動向與檢測部相對的范圍以外移動,但另一方面,在和檢測部相對的區域內,側面的一部分與檢測部以一定的間隔配置。即,檢測部檢測預定區域內的檢測元件的有無,因此和檢測與檢測元件的距離變化的情況相比,檢測靈敏度良好。
圖I是本發明涉及的子站終端的實施方式的硬件構成圖。圖2是該子站終端的主視圖。圖3是物品接收管理系統中的子站終端的功能框圖。圖4是該物品接收管理系統中的控制部及總站的功能框圖。圖5表示子站終端的開關部,Ca)是常態的側視圖,(b)是操作的狀態的側視圖。圖6是示意表示圖5中的檢測元件的動作的放大側視圖。圖7是子站終端的系統框圖。圖8是示意表示光量變化的檢測原理的圖。圖9是示意表示電感(L)變化的檢測原理的圖。圖10表示開關部的不同的實施方式,(a)是常態的側視圖,(b)是操作的狀態的側視圖。圖11是示意表示該開關部的檢測元件的動作的側視圖。圖12是示意表示反射光的檢測原理的圖。圖13是示意表示透過光的檢測原理的圖。
圖14是示意表示電感(L)的檢測原理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圖f圖7說明本發明涉及的子站終端的實施方式。子站終端5用于圖3所示的構成的物品接收管理系統,如圖2所示,固定在構成收容物品的架子的管架10上。并且,子站終端5的下側作為物品收容部。該物品收容部中收容的物品的取出指示通過子站終端的指示燈81的亮燈來進行,完成取出作業的作業人員操作開關桿71 (相當于本發明的剛性棒材),從而使該信息傳送到控制部I。開關桿71可向任意的所有方向傾斜,因此作業人員在取出作業過程中可極容易地進行該操作。控制部I例如是可編程控制器、計算機等,具有輸出單元11,對子站終端5送出控制數據13 ;輸入單元12,接收表示子站終端5的開關操作的有無的監視數據14,總站2連接到該輸出單元11和輸入單元12。
總站2如圖4所示,具有輸出數據部22、時序發生部23、總站輸出部24、總站輸入部25、及輸入數據部26。并且,其連接到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將作為一系列脈沖狀信號的控制數據信號(以下稱為傳送時鐘信號20)送出到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并且將從子站終端5送出的監視數據信號50變換為并列數據,作為監視數據14發送到控制部I的輸入單元12。輸出數據部22將從控制部I的輸出單元11作為控制數據13接收的并列數據,作為串行數據提交到總站輸出部24。時序發生部23由振蕩電路(0SC)31、時序發生單元33構成,根據0SC31,時序發生單元33生成該系統的時序時鐘,提交到總站輸出部24。總站輸出部24由控制數據發生單元34和線路驅動器35構成,根據從輸出數據部22接收的數據、及從時序發生部23接收的時序時鐘,經由線路驅動器35向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作為一系列的脈沖狀信號送出傳送時鐘信號20。從控制部I的輸出單元11作為控制數據13接收到并列(并聯)數據時,該數據值由傳送時鐘信號20的I個周期中的電壓電平高的期間的脈沖幅度來表現。傳送時鐘信號20中一個周期的后一半是高電位電平(例如+24V),前一半是低電位電平(例如OV或+12V)。并且,高電位電平的幅度對應從控制部I輸入的控制數據13的各數據的值而擴大,例如在傳送時鐘信號的I個周期為t0時,擴大到(3/4) t0。對從總站輸出部24送出到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的傳送時鐘信號20的數據值(控制數據),按照傳送時鐘信號20的每一周期依次分配地址數據。進一步,傳送時鐘信號20的開頭形成起始信號(StartBit,起始位),以決定用于進行地址數據的計數的開頭。起始信號例如是和傳送時鐘信號20的高電位電平相同的電位電平,可以是比傳送時鐘信號20的I個周期長的信號。總站輸入部25由監視數據信號檢測單元36和監視數據提取單元37構成,將串聯的輸入數據送出到輸入數據部26。監視數據信號檢測單元36檢測經由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從子站終端5送出的監視數據信號50。從子站終端5送出的監視數據信號50的數據值由傳送時鐘信號中的I個周期的前一半(低電位電平的期間)的電壓電平表示,發送了起始信號后,從子站終端5分別依次接收。監視數據信號50的數據和時序發生單元33的信號同步,通過監視數據提取單元37提取,作為串聯的輸入數據送出到輸入數據部26。輸入數據部26將從總站輸入部25接收的串聯的輸入數據變換為并列(并聯)數據,作為監視數據14送出到控制部I的輸入單元12。子站終端5如圖3所示,具有傳送單元54、輸入輸出單元55、存儲單元56、輸入單元57、輸出單元58。并且,連接到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根據傳送時鐘信號20的控制數據進行接收指示的顯示,并且將表示接收作業完成時的開關操作的有無的監視數據信號送出到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但在該子站終端5中,微機控制器單元(MCU) 59起到傳送單元54、輸入輸出單元55、及存儲單元56的功能。輸入單元57由檢測部60和開關部70構成,連接到MCU59的輸入端子SW。并且,輸出單元58包括上述指示燈81,連接到MCU59的輸出端子LD。MCU59如圖I、圖7所示,具有CPU、RAM、ROM, ROM中存儲起到物品接收管理所需的功能的程序(PRG)。并且,RAM中存儲基于來自輸入端子SW的輸入信號的SW數據;從輸出 端子LD輸出指示信號的L數據;地址數據。并且,使用CPU的運算功能進行發揮必要功能的處理。此外,RAM中存儲的地址數據是和分配到上述傳送時鐘信號的地址的任意一個對應的本站地址。該本站地址可使用控制部I、未圖示的其他終端裝置等從外部存儲。并且,在子站終端5制造時,可將提前存儲到FROM (可改寫的非易失性存儲器)等的程序在起動時讀入。MCU59中,從輸入端子CK輸入有通過分割電阻Rl、R2分割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之間的電位差而獲得的分割信號。進一步,將SW數據作為監視數據信號送出到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的out信號,從輸出端子OUT輸出。上述構成的MCU59在物品接收管理系統中的通常的使用狀態下,總是以起始信號為起點來計數傳送時鐘信號的周期,從而獲得傳送地址數據。并且,比較該地址數據和RAM中存儲的本站地址數據,如彼此的地址數據一致,則此時將MCU59的RAM中存儲的SW數據對應的信號,從輸出端子OUT輸出到晶體管TRO的基極。具體而言,SW數據如是“on”(表示操作了桿開關71),則晶體管TRO變為“on”,SW數據如是“off ”(表示操作桿71未操作),則晶體管TRO變為“off”。SW數據如是“on”(表示操作了桿開關71),則晶體管TRO中“on”電流流動,從而使電壓下降,電壓電平變為OV附近,其信號傳送到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SW數據如是“off”(表示操作桿71未操作),則晶體管TRO變為“off”電流,電壓不下降,電壓電平變為12V附近的信號傳送到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S卩,以傳送時鐘信號的I個周期中的低壓期間的電壓下降的方式,作為監視數據信號送出到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此外,傳送地址數據不是本站的地址數據時,到變為本站的地址數據為止,計數周期,步進地址數據。并且,MCU59在傳送地址數據和本站地址數據一致時,提取傳送時鐘信號20上重疊的用于本站的控制數據。并且,根據該控制數據,將對指示燈81的來自輸出端子LD的電流信號,作為輸出信號61送出到輸出單元58。指示燈81對應來自輸出端子LD的電流信號而進行亮燈或關燈。根據該顯示進行物品接收作業的作業人員為報告其完成而操作開關桿71時,從輸入單元57經由輸入端子SW向MCU59輸入輸入信號62。MCU59根據該輸入信號62將SW數據“on”存儲到RAM。并且,在傳送時鐘信號20的下一傳送循環中,當傳送地址數據和本站地址數據一致時,晶體管TRO中流入“on”電流,作為監視數據信號送出到通用數據信號線DP、DN。開關部70相對于子站終端5的殼體51 (相當于本發明的框體)自由裝卸,在因操作次數壽命而發生故障時,可僅更換開關部70并再次使用。在開關部70中,構成對殼體51的連接部分的連接筒體73,其一端插入到殼體51上設置的未圖示的筒狀突出部,使用蓋形螺母74,可固定到殼體51。此外,在以下說明中,在以連接筒體73中的殼體51—側的端部為基端、以其相反一側的端部為自由端而構成開關部70的其他部件也同樣。在連接筒體73的自由端上安裝形成了蛇腹(波紋)的橡膠制的可撓性筒體72,進一步,在可撓性筒體72的自由端安裝開關桿71的基端。開關桿71的基端插入到可撓性筒體72的內部,從它開始通過可撓性筒體72的內部,彈性棒材75向可撓性筒體72的基端延伸。彈性棒材75的端部通入到引導部件76的插通孔,在向軸線方向自由移動的狀態下被支持。并且,在從彈性棒材75的插通孔突出的端部上,設置由磁性金屬體77b及靜電體77c 構成的檢測元件77。此外,檢測元件77的終端面77a成為反射面。在殼體51中接收連接筒體73的筒狀突出部的底面上設置開口 52,到該開口 52,配置在殼體51內部的電路基板53上,安裝檢測部60。檢測部60是露出到開口 52的狀態,將開關部70安裝到殼體51時,在開關桿71未被操作的常態(圖5 Ca)所示的狀態)下,檢測元件77和檢測部60靠近配置在相對的位置上。力施加到開關桿71時,可撓性筒體72變形,從圖5 (a)所示的狀態,變為可撓性筒體72及彈性棒材75彎曲的圖5 (b)的狀態。此時,從彈性棒材75的引導部件76突出的端部向軸線方向的自由端一側移動。因此,檢測部60通過檢測檢測元件77的離開,可非接觸地進行開關桿71的操作形成的電子信號的接通斷開。檢測部60檢測檢測元件77離開的原理沒有限定,可利用磁力、光量、音量、電感(L)、電容(C)的任意一種變化。具體而言,檢測部60具有磁傳感器時,通過來自構成檢測元件77的磁性金屬體77b的磁力的變化,可檢測出檢測元件77的離開。并且,如圖8所示,檢測部60具有發光部和受光部時,來自發光部的光量被檢測元件77的反射面77a反射,通過到達受光部的光量的變化,可檢測出檢測元件77離開。同樣,雖省略了圖示,但當檢測部60具有超聲波送波元件部和超聲波受波元件部時,來自超聲波送波元件部的音量被檢測元件77的反射面77a反射,通過到達超聲波受波元件部的音量的變化,可檢測出檢測元件77離開。進一步,如圖9所示,當檢測部60具有接近傳感器時,通過源自檢測元件77的磁性金屬體77b的電感(L)的變化,可檢測出檢測元件77離開。進一步,雖省略了圖示,但檢測部60具有電容(C)傳感器時,通過源自檢測元件77的靜電體77c的電容(C)的變化,可檢測出檢測元件77離開。可撓性筒體72的材質只要可獲得必要的可撓性則無限定,也可由合成樹脂構成。也可根據需要設定蛇腹(波紋)。并且,連接筒體73只要比可撓性筒體72剛性強,則其材質沒有限定,也可由合成樹脂等構成。如圖5所示,將檢測部60朝向檢測元件77的終端面77a配置時,檢測元件77不會與電路基板53交叉,因此開關部70相對于殼體51的更換作業變得簡單。另一方面,當需要提高檢測部60的檢測靈敏度時,將檢測部60向檢測元件77的側面配置即可。圖1(Γ14表示將檢測部向檢測元件的側面配置的開關部的實施方式。此外,在圖1(Γ14中,對和圖廣9所示的實施方式(以下稱為實施方式I)實質相同的部分附加同樣的附圖標記,簡化或省略說明。在圖10中,在電路基板53上形成從邊緣延伸的狹縫,檢測元件77插通到該狹縫中。并且,開關桿71未被操作的常態(圖10 (a)所示的狀態)下,在檢測元件77的側面,檢測部60靠近配置在相對的位置上。力施加到開關桿71時,可撓性筒體72變形,從圖10Ca)所示的常態變為可撓性筒體72及彈性棒材75彎曲的圖10 (b)的狀態。此時,從彈性棒材75的引導部件76突出的端部向軸線方向的自由端一側移動。此時,檢測元件77在其側面不位于與檢測部60相對的位置,檢測部60檢測有無檢測元件77,從而可非接觸地進行開關桿71的操作形成的電子信號的接通斷開。并且,檢測部60在檢測元件77在其側面與檢測部60相對的區域內,檢測位于一定間隔的檢測元件77的有無,因此和檢測與檢測元件77的距離的變化的實施方式I相比,檢測靈敏度良好。檢測兀件77和實施方式I 一樣,由磁性金屬體77b及靜電體77c構成。但在實施方式I中,磁性金屬體77b和靜電體77c在軸線方向排列配置,與之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徑向上排列配置。此外,圖11所示的檢測元件77中,包括軸線的分割面的一側(圖11中 的上側)由磁性金屬體77b構成,另一側(圖11中的下側)由靜電體77c構成。并且,由磁性金屬體77b構成的部位的表面,形成反射面77a。但反射面77a形成在側面時,磁性金屬體77b和靜電體77c的配置也可適當變更。例如,也可是用磁性金屬體77b包圍向軸線方向延伸的靜電體77c的外側的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檢測部60檢測檢測元件77的有無的原理沒有限定,可利用磁力、光量、音量、電感(L)、電容(C)的任意一種變化。具體而言,當檢測部60具有磁傳感器時,通過來自構成檢測元件77的磁性金屬體77b的磁力的有無,可檢測出檢測元件77的有無。并且,檢測部60如圖12所示具有發光部和受光部時,通過被檢測元件77的反射面77a反射的光的有無,可檢測出檢測元件77的有無。同樣,雖省略了圖示,但當檢測部60具有超聲波送波元件部和超聲波受光元件部時,通過由檢測元件77的反射面77a反射的超聲波的有無,可檢測出檢測元件77的有無。進一步,當檢測部60具有發光部和受光部時,如圖13所示,可分離發光部60a和受光部60b,夾持檢測元件77并相對配置。此時,通過圖13的虛線所示的、從發光部60a向受光部60b發出的光是否被檢測元件77遮擋,可檢測出有無檢測元件77。進一步,如圖14所示,檢測部60具有接近傳感器時,通過由檢測元件77的磁性金屬體77b引起的電感(L)的變化,可檢測出檢測元件77離開。進一步,雖省略圖示,但檢測部60具有電容(C)傳感器時,通過由檢測元件77的靜電體77c引起的電容(C)的變化,可檢測出檢測元件77離開。附圖標記I控制部2 總站5子站終端10 管架11輸出單元12輸入單元13控制數據
14監視數據20傳送時鐘信號22輸出數據部23時序發生部24總站輸出部25總站輸入部26輸入數據部31 振蕩電路(OSC)·
33時序發生單元34控制數據發生單元35線路驅動器36監視數據信號檢測單元37監視數據提取單元50監視數據信號51 殼體52 開口53電路基板54傳送單元55輸入輸出單元56存儲單元57輸入單元58輸出單元59MCU60檢測部60a發光部60b受光部61輸出信號62輸入信號70開關部71開關桿72可撓性筒體73連接筒體74蓋形螺母75彈性棒材77檢測元件77a反射面77b磁性金屬體77c靜電體81指示燈
DP、DN通用數據信號線R1、R2 電阻 TRO晶體管
權利要求
1.一種子站終端,其特征在于, 具有傳送單元,從與控制側連接的通用數據信號線上的傳送信號提取控制數據,并且向上述通用數據信號線送出監視數據信號;顯示單元;輸入單元;輸入輸出單元,與上述顯示單元及上述輸入單元進行數據的收發, 上述輸入單元具有開關部和檢測部, 上述開關部由以下構成可撓性筒體,能夠裝卸地安裝在內含上述傳送單元和上述輸入輸出單元及上述檢測部的、構成主體的框體上,向任意的所有方向自由撓曲;剛性棒材,安裝在上述可撓性筒體的自由端;彈性棒材,從上述剛性棒材的基端通過上述可撓性筒體的內部,向上述可撓性筒體的基端延伸;引導部件,具有上述彈性棒材的插通孔,以允許軸線方向的移動的方式支持上述彈性棒材, 在從上述引導部件的上述插通孔突出的上述彈性棒材的端部形成檢測元件,上述檢測元件由靜電體和磁性金屬體構成,和上述軸線方向的終端面或上述軸線平行的側面構成反射面, 在對上述剛性棒材在和上述剛性棒材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施加了力時,上述檢測部隨著上述彈性棒材在上述軸線方向的移動,檢測出上述檢測元件離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子站終端,上述檢測部朝向上述檢測元件的終端面配置。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子站終端,上述檢測部朝向上述檢測元件的上述側面配置。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子站終端,上述傳送單元對經由上述通用數據信號線傳送的、緊隨起始信號的一系列脈沖狀信號的每一周期依次分配的地址數據,以上述起始信號為起點計數,當上述地址數據和上述本站地址數據一致時,提取上述一系列脈沖狀信號上重疊的上述控制數據,并且向上述通用數據信號線送出上述監視數據信號。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可低成本、容易地進行僅更換開關部的子站終端,該開關部即使在鉛直方向上配置也不會產生問題,操作性良好。本發明涉及的子站終端的開關部由以下構成可撓性筒體,能夠裝卸地安裝在構成主體的框體上,向任意的所有方向自由撓曲;剛性棒材,安裝在上述可撓性筒體的自由端;彈性棒材,從上述剛性棒材的基端通過上述可撓性筒體的內部,向上述可撓性筒體的基端延伸;引導部件,具有上述彈性棒材的插通孔,以允許軸線方向的移動的方式支持上述彈性棒材。在從上述引導部件的上述插通孔突出的上述彈性棒材的端部,形成檢測元件。上述檢測元件由靜電體和磁性金屬體構成,和上述軸線方向的終端面或上述軸線平行的側面構成反射面。
文檔編號H01H25/04GK102906840SQ201180025030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3日
發明者齋藤善胤, 錦戶憲治 申請人:株式會社愛霓威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