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料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料盒,尤其涉及ー種適用于疊片機中用于放置極片的料盒。
背景技術:
在電池的生產過程中,正負電極的疊片是必要的一個步驟,現有疊片技術是通過正、負極片的吸料裝置分別將正、負極片從料盒中吸至疊片工作臺上進行疊片。目前疊片機中使用的料盒通常有兩種安裝方式,ー種是固定料盒,在這種方式中,當產品尺寸更換時,就需要更換新的料盒;另ー種是可調節料盒,但是在產品尺寸變更后調整吋,需利用工具松開螺絲后再調整料盒的尺寸;上述兩種方式安裝的料盒在生產過程中都存在不足之處,第一種方式中,固定料盒的更換成本很高,在第二種方式中,調節料盒需 使用工具,因此造成調節困難,浪費時間。另外,上述兩種方式中,將極片進行分料時主要采用固定毛刷將極片分開,或采用氣缸推動極片進行分料;利用固定毛刷將極片分開,分料效果不理想,容易吸取多片極片,從而造成停機,影響生產效率;而采用氣缸推動極片方式,在分料時容易損壞極片。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調節方便、使用成本低,且能在不損壞極片的情況下提高分料效率的料盒。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調節方便、使用成本低,且能在不損壞極片的情況下提高分料效率的料盒。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料盒,其適用于疊片機中用于放置極片,所述料盒包括驅動機構、安裝板、第一調節機構、第二調節機構及四塊擋板,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相平行地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二調節機構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下端面并與兩所述第一調節結構連接,且所述第二調節機構的軸向與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的軸向相垂直,四塊所述擋板分別連接于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的兩端,四塊所述擋板相對應圍成ー極片承載區,所述驅動機構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下端面,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極片承載區內的極片升降。較佳地,所述第一調節機構包括第一調節螺桿及第ー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上端面,其中兩所述擋板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板的兩端,所述第一調節螺桿安裝于所述第一連接板上并連接于兩所述擋板之間,所述第一調節螺桿用于調節兩所述擋板之間的距離,通過調節第一調節螺桿,可使擋板之間的距離與變更后的極片的寬度相對應,調整方式簡單,不需要另外的工具,有效節約成本,井能提升調整時的效率。較佳地,所述第二調節機構包括第二連接板及第ニ調節螺桿,所述第二連接板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二調節螺桿安裝于所述第二連接板上并與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均連接,所述第二調節螺桿用于調節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之間的距離,通過調整兩第一調節機構之間的距離使其與變更后的極片的長度相對應,調整方式簡單,不需要另外的工具,有效節約成本,井能提升調整時的效率。較佳地,所述擋板呈彎折狀,擋板沿其軸向彎折,彎折后的兩側邊均與極片承載區內的極片相抵觸,很好的對極片進行定位。較佳地,所述料盒還包括毛刷及直流馬達,所述毛刷通過ー連接片安裝于一所述擋板的上端,且所述毛刷對應于所述極片承載區,所述直流馬達安裝于所述連接片上,且所述直流馬達的輸出軸與所述毛刷連接,因此,當吸盤吸住極片時,驅動機構驅動極片承載區內的極片下降,通過直流馬達驅動毛刷旋轉從而將吸盤上多吸取的極片刷掉,有效的保護極片不受損壞,井能縮短極片分料的時間,達到在不損壞極片的情況下提升分料效果的目的。較佳地,所述驅動機構為升降馬達,采用升降馬達驅動極片承載區內的極片下降,驅動方法簡單。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料盒包括驅動機構、安裝板、第一調節機構、第二調節機構及四塊擋板,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相平行地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二調節機構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下端面并與兩所述第一調節結構連接,且所述第二調節機構的軸向與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的軸向相垂直,四塊所述擋板分別連接于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的兩端,四塊所述擋板相對應圍成ー極片承載區,所述驅動機構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下端面,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極片承載區內的極片升降;通過調節第一調節機構,可調節擋板之間的距離以與極片的寬度相對應,再通過調節第二調節機構來調整兩第一調節機構之間的距離以與極片的長度相對應,因此,極片尺寸變更時,通過調節第一調節機構及第ニ調節機構即可達到調整料盒的目的,不需要使用其他調節工具,調節方便,節約成本,并能提聞調節效率。
圖1是本實用新型料盒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料盒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料盒的側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料盒另一角度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件。如圖I-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料盒I適用于疊片機中用于放置極片,所述料盒I包括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料盒內放置的極片升降,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中,所述驅動機構為升降馬達10 ;本實用新型所述料盒I還包括安裝板20、第一調節機構31、32、第二調節機構40及四塊擋板51、52、53、54 ;其中,所述安裝板20大致呈長方形結構,第一調節機構31、32相互平行地安裝于所述安裝板20的上端面,且第一調節機構31、32的軸向與安裝板20的寬度方向一致,第一調節機構32位于安裝板20的一端的端部,第ー調節機構31則位于安裝板20的大致中部的位置處,即第一調節機構31距離安裝板20的另一端的端部還有一定距離,所述第二調節機構40安裝于所述安裝板20的下端面,且對應于第一調節機構32所在的一端安裝,所述第二調節機構40的軸向與第一調節機構31、32的軸向相垂直,另外,第二調節機構40與第一調節機構31、32均相互連接,第二調節機構40用于調整兩第一調節機構31、32之間的距離,所述升降馬達10安裝于安裝板20的下端面,且安裝在相對所述第二調節機構40的另一端,升降馬達10用于驅動料盒內放置的極片升降。具體地,第一調節機構31包括第一連接板311及第ー調節螺桿312,第一調節機構32則包括第一連接板321及第ー調節螺桿322,所述第一連接板311、第一連接板321均呈 長條形結構,所述第一連接板311及第一連接板321相互平行的安裝于所述安裝板20的上端面,且所述第一連接板311及第一連接板321的一端均略微凸伸出安裝板20的一側邊,第一調節螺桿312從第一連接板311凸伸出安裝板20外的一端伸入第一連接板311內,安裝于第一連接板311上后凸出于第一連接板311外;對應地,第一調節螺桿322也從第一連接板321凸伸出安裝板20外的一端伸入第一連接板321內,安裝于第一連接板321上后凸出于第一連接板321外。第二調節機構40包括第二連接板410及第ニ調節螺桿420,第二調節螺桿420通過第二連接板410連接于安裝板20的下端面,并同時與第一調節機構31、第一調節機構32連接,第二調節機構40用于調節第一調節機構31、第一調節機構32之間的距離以使之與極片的長度相對應。繼續結合圖I-圖4所示,所述四塊擋板51、52、53、54分別為第一擋板51、第二擋板52、第三擋板53、第四擋板54,且第一擋板51、第二擋板52、第三擋板53、第四擋板54均呈彎折狀,第一擋板51、第二擋板52、第三擋板53、第四擋板54彎折后的兩側邊均用來擋住極片的邊緣,安裝時,第二擋板52、第三擋板53分別連接于第一連接板311的兩端,且第二擋板52、第三擋板53之間通過第一調節螺桿312連接,通過調節第一調節螺桿312便可調節第二擋板52與第三擋板53之間的距離;相應地,第一擋板51、第四擋板54分別連接于第一連接板321的兩端,且第一擋板51與第二擋板52相對應,第三擋板53與第四擋板54相對應,第一擋板51、第四擋板54之間通過第一調節螺桿322來連接,通過第一調節螺桿322便可調節第一擋板51與第四擋板54之間的距離;這樣,第一擋板51、第二擋板52、第三擋板53、第四擋板54相對應圍成一個極片承載區55,用于承載極片,當極片放入該極片承載區55后,極片四邊的邊緣分別抵觸于第一擋板51、第二擋板52、第三擋板53、第四擋板54的呈彎折的兩側邊上。在本實用新型所述料盒I中,所述第一擋板51及第三擋板53上還分別安裝有毛刷60a、60b,具體地,所述毛刷60a通過連接片80安裝于第一擋板51的上端,且毛刷60a的軸向與第一連接板311、321的軸向相垂直,所述毛刷60a向所述極片承載區55內延伸,直流馬達70a則安裝于連接片80的另ー側,且直流馬達70a的輸出軸與毛刷60a連接,直流馬達70用于驅動毛刷60a旋轉,從而將吸盤上多吸取的極片刷掉;對應地,所述毛刷60b也通過連接片80安裝于第三擋板53的上端,且毛刷60b的軸向與第一連接板311、321的軸向相垂直,毛刷60b向極片承載區55內延伸,即毛刷60b與毛刷60a相平行,且毛刷60b與毛刷60a相向延伸,直流馬達70b則安裝于連接片80的另ー側,且直流馬達70b的輸出軸與毛刷60b連接,直流馬達70b也用于驅動毛刷60b旋轉,安裝于極片承載區55的對角線上的兩毛刷60a、60a,能在不損壞極片的情況下更有效地將吸盤上多吸取的極片刷掉,提升分料效果,當然,毛刷60a、60a還可以相對應地安裝于第二擋板52、第四擋板54上,也還可以有其他的安裝方式,其毛刷的數量并不限于兩個,還可以是ー個或更多個,此均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技木。結合圖I-圖4所示,對本實用新型料盒I的工作原理進行說明。當極片尺寸變更時,需要調整料盒尺寸以對應變更后的極片尺寸,此時,可通過調整第一調節螺桿312以調整第二擋板52、第三擋板53之間的距離,通過調整第一調節螺桿322以調整第一擋板51、第四擋板54之間的距離,從而使極片承載區55的尺寸與變更后極片的寬度相對應,再通過調整第二調節螺桿420來調節第一擋板51與第二擋板52之間的距離,同時調整第三擋板53與第四擋板54之間的距離,從而使極片承載區55的尺寸與變更后極片的長度相對應,通過螺桿調節方式來調整極片承載區55的尺寸,因此,在設計范圍內的極片尺寸變換只需要調節第一調整螺桿312、322及第ニ調整螺桿420即可達到調節料盒的目的,不需使用工具進行調節,有效的節約成本,并大大提高了調節效率。而安裝于第一擋板51、第三擋板53上的毛刷60a、60b,通過直流馬達70a、70b分別驅動,因此,當吸盤吸住極片時,升降馬達6下降帶動極片承載區55內的極片下降,直流馬達70a、70b分別驅動毛刷60a、60b旋轉,從而將吸盤上多吸取的極片刷掉,有效的保護極片并能縮短極片分料的時間,達到提升分料效果的目的。由于本實用新型料盒I包括升降馬達10、安裝板20、第一調節機構31、32、第二調節機構40及四塊擋板51、52、53、54,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31、32相平行地安裝于所述安裝板20的上端面,所述第二調節機構40安裝于所述安裝板20的下端面并與兩所述第一調節結構31、32連接,且所述第二調節機構40的軸向與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31、32的軸向相垂直,擋板52、53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調節機構31的兩端,擋板51、54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二調節機構32的兩端,四塊所述擋板51、52、53、54之間形成ー極片承載區55,所述升降馬達10安裝于所述安裝板20的下端面,用于驅動所述極片承載區55內的極片升降;當極片尺寸變更時,通過調節第一調節機構31、32,可調節擋板51、54之間的距離,同時可調整擋板52,53之間的距離,以與極片的寬度相對應,再通過調節第二調節機構40來調整兩第一調節機構31、32之間的距離,以與極片的長度相對應,因此,極片尺寸變更時,通過調節第一調節機構31、32及第ニ調節機構40即可達到調整料盒的目的,不需要使用其他的工具,調節方便,更能有效節約成本,并提高調節效率;另外,通過直流電機70a、70b驅動毛刷60a、60b旋轉,從而將吸盤多吸取的極片刷掉,有效保護極片并能縮短極片的分料時間,進而提高分料效率。本實用新型料盒I并不限于用在疊片機中以放置極片,還可根據實際需要,用于放置相類似的其他物件。本實用新型料盒I的升降馬達10、安裝板20的結構及安裝等均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熟知,在此不再做詳細的說明。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料盒,適用于疊片機中用于放置極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盒包括驅動機構、安裝板、第一調節機構、第二調節機構及四塊擋板,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相平行地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上端面,所述第二調節機構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下端面并與兩所述第一調節結構連接,且所述第二調節機構的軸向與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的軸向相垂直,四塊所述擋板分別連接于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的兩端,四塊所述擋板相對應圍成ー極片承載區,所述驅動機構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下端面,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極片承載區內的極片升降。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料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調節機構包括第一調節螺桿及第ー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上端面,其中兩所述擋板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連接板的兩端,所述第一調節螺桿安裝于所述第一連接板上并連接于兩所述擋板之間,所述第一調節螺桿用于調節兩所述擋板之間的距離。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料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調節機構包括第二連接板及第ニ調節螺桿,所述第二連接板安裝于所述安裝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二調節螺桿安裝于所述第ニ連接板上并與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均連接,所述第二調節螺桿用于調節兩所述第一調節機構之間的距離。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料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擋板呈彎折狀。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料盒,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毛刷及直流馬達,所述毛刷通過ー連接片安裝于一所述擋板的上端,且所述毛刷對應于所述極片承載區,所述直流馬達安裝于所述連接片上,且所述直流馬達的輸出軸與所述毛刷連接。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料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機構為升降馬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料盒,其包括驅動機構、安裝板、第一調節機構、第二調節機構及四塊擋板,兩第一調節機構相平行地安裝于安裝板的上端面,第二調節機構安裝于安裝板的下端面并與兩第一調節結構連接,四塊擋板分別連接于兩第一調節機構的兩端,四塊擋板相對應圍成一極片承載區,驅動機構安裝于安裝板的下端面,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極片承載區內的極片升降;通過調節第一調節機構,可調節擋板之間的距離以與極片的寬度相對應,通過調節第二調節機構來調整兩第一調節機構之間的距離以與極片的長度相對應,因此,極片尺寸變更時,通過調節第一調節機構及第二調節機構即可達到調整料盒的目的,不需使用工具,調節方便,有效節約成本,并提高調節效率。
文檔編號H01M4/04GK202389962SQ201120538010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0日
發明者張雷 申請人:東莞市華創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