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線開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電器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線開關。
背景技術:
在為電燈等用電設備安裝開關時,通常是由用電設備引出兩根電線與開關相接, 當開關和用電設備距離較遠時則需花費頗多的電線和能源,造成很大的浪費,尤其是當利用幾個開關同時控制一個用電設備時,則勢必耗費更多的電線及其能源,不符合目前國內節能減排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當房子裝修完備后,如欲將已安裝好的開關挪動位置或加裝燈飾等設備,此時重新布置開關與用電設備之間的引線也是非常麻煩,尤其是大多引線采用埋線布置,嚴重影響房間或大廳等場所原本美觀的布置。基于上述缺點所實施的解決方法一般是利用無線遙控開關,如電視機、DVD、空調等設備的遙控器,但傳統遙控開關通常由電池提供電力,存在電池不耐用且不環保的同樣惱人的問題。在如今倡導節能減排、環保智能的時代,出現了一種不需要電力供應該的無線開關,此無線開關通過一電路模塊實現開關的功能,此電路模塊包括設置于頂部的觸點及設置于側部的彈塊,無線開關的擺蓋按壓于觸點和彈塊上,實現開關的功能,在彈塊的回彈力的作用下,擺蓋回復至初始位置,由于彈塊的回彈力不夠,常出現擺蓋回彈不到位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線開關,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擺蓋回彈不到位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無線開關,其包括底殼、安裝于所述底殼上的中框、電路模塊及置于所述中框上用以啟動或關閉所述電路模塊的擺蓋,所述擺蓋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中框上并在擺蓋與中框之間形成一轉動軸線,所述擺蓋可相對于所述中框擺向二相反方向,所述中框上設置有使擺動后的擺蓋回復至初始位置的復位機構。進一步地,所述電路模塊置于所述中框內。進一步地,所述中框上開設有二開孔,所述二開孔位于所述轉動軸線的相對兩側, 所述復位機構包括分別置于所述中框的開孔內的二彈片,每一彈片包括分別連接于所述開孔相對側緣的二連接部及連接所述二連接部的彈性部,所述彈性部朝向所述擺蓋拱起。進一步地,所述連接部在所述開孔內延伸。進一步地,所述彈性部呈“V”形,每一連接部呈“V”形,所述連接部相對所述彈性
部垂直設置。進一步地,所述擺蓋包括一按壓體及由所述按壓體的周緣朝向所述中框延伸的圍壁,所述圍壁圍于并樞接于所述中框的外圍。進一步地,所述電路模塊包括面向所述擺蓋的部位設置的若干觸點及位于所述轉動軸線相對兩側的側部設置的彈塊,所述觸點分別位于所述轉動軸線的相對兩側,所述按壓體朝向所述中框方向延伸有用于抵壓所述觸點的若干抵塊及用于抵壓所述彈塊的抵墻。[0011 ] 進一步地,所述中框包括朝向所述底殼方向凸出的容置體,所述電路模塊的二相對側部勾扣于所述容置體內,所述電路模塊的該相對側部沿著所述轉動軸線的方向延伸有二導柱,所述擺蓋朝向所述電路模塊延伸形成二安裝板,所述導柱與所述安裝板樞接。進一步地,所述底殼朝向所述擺蓋設置有若干倒鉤,所述倒鉤穿過所述中框并勾扣于所述中框上。進一步地,所述底殼、中框及擺蓋均由塑性材料制成。所述擺蓋相對所述中框擺動到位后,所述復位機構將擺蓋回復至初始位置,本實用新型的無線開關通過復位機構實現擺蓋的回彈,不會僅依靠電路模塊來實現回彈,有效保證了擺蓋的回彈到位。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無線開關的俯視圖。圖2是圖1的無線開關去除底殼后的側視圖。圖3是圖2的無線開關的剖視圖。圖4是圖2的無線開關的擺蓋朝向第一方向擺動的示意圖。圖5是圖4的無線開關的剖視圖。圖6是圖2的無線開關的擺蓋朝向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擺動的示意圖。圖7是圖1的無線開關的部分立體分解圖。圖8是圖1的無線開關的立體分解圖。圖9是圖1的無線開關的倒置立體分解圖。圖10為圖8的圓圈處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請參閱圖1至圖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無線開關包括用于安裝于墻壁或其他固定物上的底殼10、安裝于所述底殼10上的中框20、置于所述中框20中的電路模塊30 及置于所述中框20上以啟動所述電路模塊30的擺蓋40。所述擺蓋40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中框20上并在擺蓋40與中框20之間形成一轉動軸線50,所述擺蓋40可相對于所述中框20擺向第一方向及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所述中框20上設置有使擺動后的擺蓋 40回復至初始位置的復位機構60。所述擺蓋40蓋于所述中框20上。所述復位機構60設置于中框20上。當所述擺蓋40相對于所述中框20擺動到位后,所述復位機構60將擺蓋40回復至初始位置。所述無線開關通過復位機構60實現擺蓋40的回彈,不會僅依靠電路模塊30來實現回彈,有效保證了擺蓋40的回彈到位。所述底殼10、中框20及擺蓋40均由塑性(例如,塑料或塑膠)材料制成。所述底殼10大致呈方形結構。所述底殼10朝向所述擺蓋40設置有若干第一倒鉤11。具體地,所述底殼10包括一本體12。所述第一倒鉤11由所述本體12朝向所述擺蓋40的方向延伸。
4所述本體12上開設有若干凹陷部13。若干鎖固件70可破除凹陷部13底部進而穿過所述底殼10的本體12,以將所述底殼10固定于墻壁或其他固定物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倒鉤11間隔設置于所述本體12的周緣。所述第一倒鉤11在本實施例中的數量為六個。 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倒鉤11的數量可為其他數量,第一倒鉤11在本體12上的布局可為其他方式,例如,第一倒鉤11僅設置于本體12的相對兩側。所述中框20大致呈方框結構。所述中框20包括一主體21、連接于所述主體21 周緣的四側壁及由所述主體21朝向所述底殼10方向凸出的容置體22。所述主體21呈板狀。所述主體21的中部朝向所述擺蓋40的方向拱起。所述主體21具有二相對兩平直邊及二相對兩彎曲邊。所述四側壁與所述主體21的兩直邊和兩彎曲邊相連接。與兩直邊相連接的二側壁為二第一側壁23,與兩彎曲邊相連接的二側壁為二第二側壁M。所述第一側壁23的寬度相等。每一第二側壁M的寬度由其中部向相對兩端逐漸減小。每一第二側壁 24上開設一盲孔觀。所述四側壁(即第一側壁23和第二側壁的面向所述底殼10的端面平齊。所述主體21對應所述第一倒鉤11開設有若干通孔25。所述第一倒鉤11穿過所述主體21的通孔25勾扣于所述主體21上,從而使所述中框20安裝于所述底殼10上。請同時參閱圖9至圖10,所述容置體22是由所述主體21的中部朝向所述底殼10 方向凸出而成。上述復位機構60設置于所述中框20的主體21上,且布置于所述容置體22 的四角處。所述主體21上開設有開孔沈。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開孔沈的數量為四個,并平均分配于所述轉動軸線50的相對兩側。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開孔沈的數量可減少至二個,并位于所述轉動軸線50的相對兩側。所述復位機構60包括分別置于所述開孔沈內的四彈片61。所述彈片61與所述開孔沈一一對應。所述開孔沈大致呈長條狀。每一彈片 61大致呈長條狀。每一彈片61包括分別連接于所述開孔沈相對側緣的二連接部62及連接所述二連接部62的彈性部63。所述連接部62在所述開孔沈內延伸。每一連接部62大致呈“V”形。所述彈性部63連接所述二連接部62的自由端并朝向擺蓋40方向拱起。所述彈性部63大致呈“V”形。所述容置體22的靠近所述中框20的主體21的相對兩彎曲邊的二側部朝向所述擺蓋40的方向延伸有二第二倒鉤27。所述電路模塊30大致呈方體狀。所述電路模塊30包括面向所述擺蓋40的部位設置的若干觸點31及位于所述轉動軸線50相對兩側的側部設置的彈塊32。所述觸點31 置于所述轉動軸線50的相對兩側。所述電路模塊30的與轉動軸線50相交的二相對側部分別設置有一導柱33及二間隔的滑塊34。所述滑塊34相對于所述導柱33更靠近所述中框20。所述滑塊34的高度由所述中框20朝向所述擺蓋40的方向逐漸增大。所述容置體 22上的第二倒鉤27的自由端滑過所述電路模塊30的滑塊34后勾扣所述滑塊34。所述擺蓋40包括一按壓體41及由所述按壓體41的周緣朝向所述中框20延伸的圍壁42。所述圍壁42圍于所述中框20的外圍。所述擺蓋40的按壓體41朝向所述中框 20方向延伸有二安裝板43、用于抵壓所述觸點31的若干抵塊44及用于抵壓所述彈塊32 的抵墻45。每一安裝板43的自由端開設有一樞接孔46。所述電路模塊30的導柱33插入所述樞接孔46中,并可在樞接孔46內轉動。所述抵塊44與所述觸點31的數量相等。所述擺蓋40的與第二側壁M相對應的側板上設置有一凸柱47。所述凸柱47置于所述第二側壁M上的盲孔觀上,以使凸柱47在盲孔觀中轉動。[0035]所述無線開關在安裝時,首先,所述底殼10安裝于墻壁或其他固定物上,然后,所述底殼10勾扣所述中框20,使中框20固定于底殼10上。所述電路模塊30置于所述容置體22內。所述第二倒鉤27勾扣于所述電路模塊30的滑塊34上,使電路模塊30固定于所述容置體22內。然后,所述擺蓋40蓋于所述中框20上,電器模塊的導柱33置入所述擺蓋 40的安裝板43的樞接孔46內,使所述擺蓋40以導柱33為轉軸相對于電路模塊30轉動, 此時,所述擺蓋40的凸柱在盲孔觀中轉動。當所述擺蓋40向左轉動時,擺蓋40抵壓所述中框20的左邊的二彈片61,以使彈片61朝向所述底殼10彈性變形,從而所述擺蓋40上的抵塊44觸及所述電路模塊30的相應觸點31,所述抵墻45抵壓相應彈塊32以使彈塊32 朝向所述中框20運動,以實現無線開關的一個功能,例如,“開”功能;當所述擺蓋40向右轉動時,擺蓋40的對應抵塊44抵壓所述中框20的右邊的二彈片61,以使彈片61朝向所述底殼10彈性變形,從而所述擺蓋40上的抵塊44觸及所述電路模塊30的相應觸點31,所述抵墻45抵壓相應彈塊32以使彈塊32朝向所述中框20運動,以實現無線開關的另一個功能,例如,“關”功能。不管是擺蓋40向左或向右擺動,當完成“開”或“關”的功能后,所述擺蓋40在彈片61的彈性回復力的作用下,擺蓋40回復至初始狀態。本實用新型的無線開關通過卡扣方式完成底殼10與中框20、中框20與電路模塊 30的連接,操作方便。所述擺蓋40覆蓋住整個中框20的頂部,使無線開關變得簡潔,時尚, 大方,也防止水分、灰塵之類的雜質由擺蓋40進入無線開關內。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無線開關,其包括底殼、安裝于所述底殼上的中框、電路模塊及置于所述中框上用以啟動或關閉所述電路模塊的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擺蓋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中框上并在擺蓋與中框之間形成一轉動軸線,所述擺蓋可相對于所述中框擺向二相反方向,所述中框上設置有使擺動后的擺蓋回復至初始位置的復位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模塊置于所述中框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上開設有二開孔,所述二開孔位于所述轉動軸線的相對兩側,所述復位機構包括分別置于所述中框的開孔內的二彈片, 每一彈片包括分別連接于所述開孔相對側緣的二連接部及連接所述二連接部的彈性部,所述彈性部朝向所述擺蓋拱起。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線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在所述開孔內延伸。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無線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部呈“V”形,每一連接部呈 “V”形,所述連接部相對所述彈性部垂直設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擺蓋包括一按壓體及由所述按壓體的周緣朝向所述中框延伸的圍壁,所述圍壁圍合并樞接于所述中框的外圍。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線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模塊包括面向所述擺蓋的部位設置的若干觸點及位于所述轉動軸線相對兩側的側部設置的彈塊,所述觸點分別位于所述轉動軸線的相對兩側,所述按壓體朝向所述中框方向延伸有用于抵壓所述觸點的若干抵塊及用于抵壓所述彈塊的抵墻。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線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包括朝向所述底殼方向凸出的容置體,所述電路模塊的二相對側部勾扣于所述容置體內,所述電路模塊的該相對側部沿著所述轉動軸線的方向延伸有二導柱,所述擺蓋朝向所述電路模塊延伸形成二安裝板, 所述導柱與所述安裝板樞接。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線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殼朝向所述擺蓋設置有若干倒鉤,所述倒鉤穿過所述中框并勾扣于所述中框上。
10.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無線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殼、中框及擺蓋均由塑性材料制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適用于電器設備領域,提供了一種無線開關,其包括底殼、安裝于所述底殼上的中框、電路模塊及置于所述中框上用以啟動或關閉所述電路模塊的擺蓋,所述擺蓋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中框上并在擺蓋與中框之間形成一轉動軸線,所述擺蓋可相對于所述中框擺向二相反的方向,所述中框上設置有使擺動后的擺蓋回復至初始位置的復位機構。本實用新型的無線開關通過復位機構實現擺蓋的回彈,不會僅依靠電路模塊來實現回彈,有效保證了擺蓋的回彈到位。
文檔編號H01H21/24GK202307651SQ20112044921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4日
發明者楊元軍 申請人:深圳綠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