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蓄電池固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種有利于行人保護的蓄電池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人們安全意識的增強,行人的道路使用安全問題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行人頭部損傷是交通事故中行人最致命的損傷形式之一。因此,研究如何降低汽車與行人碰撞過程中對頭部的傷害,對于降低事故損失及受害人的痛苦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比較常見的汽車蓄電池固定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固定桿3、壓條1,兩根固定桿3的下端和托盤5上的掛耳4鉤掛住,上端穿過壓條1兩端的螺孔與壓條1螺紋連接, 其優點是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其缺點是壓條與固定桿的固定點位于在蓄電池上表面,使得固定桿上端暴露在蓄電池上表面上方,其位于行人頭部的碰撞區域內,使得車輛與行人在碰撞時,固定桿突出的上端很容易與行人頭部發生接觸并造成嚴重的傷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蓄電池固定裝置在碰撞過程中極易對行人的頭部造成嚴重傷害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在不改變安裝方式的前提下,只需改變固定裝置的結構,便能達到在碰撞過程中降低行人頭部傷害程度目的的蓄電池固定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蓄電池固定裝置,包括托盤、設置在托盤兩側的掛耳、壓條、固定桿,其特征是,所述的壓條兩端向下延伸形成固定條,所述的固定條下端向外延伸構成連接翻邊,連接翻邊上設有連接孔,所述的固定桿下端設有彎鉤,該彎鉤與托盤上的掛耳鉤掛連接,所述的固定桿上端通過連接孔與連接翻邊連接。作為優選,所述的壓條和固定條均為扁平條狀結構,該形狀結構占用空間小,且能很好地貼合蓄電池表面。作為優選,所述的固定條與壓條之間設有圓角,圓角可以降低碰撞時對頭部的直接傷害。作為優選,所述的連接孔為長圓孔,由于制造和安裝存在一定得誤差,使用圓形孔可能造成螺栓無法安裝,使用長圓孔不僅可以避免這一問題,還可以使固定桿自由膨脹。作為優選,所述的固定條長度為40mm-60mm,使得連接點在蓄電池上表面下方,直接消除了行人頭部與蓄電池的碰撞硬點。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裝配簡單,結構更加穩固。(2)能有效降低汽車與行人碰撞過程中行人頭部的受傷程度。
[0014]圖1是現有技術的蓄電池固定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中壓條1 蓄電池2 固定桿3 掛耳4 托盤5固定條6 連接翻邊7。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一種蓄電池固定裝置,包括托盤5、設置在托盤兩側的掛耳 4、壓條1、固定桿3,所述的壓條1兩端向下延伸形成固定條6,所述的壓條1和固定條6均為扁平條狀結構,所述的固定條長度為50mm,所述的固定條向下延伸過程中,在蓄電池2表面折角處設有圓角,所述的固定條6下端向外延伸構成連接翻邊7,連接翻邊7上設有連接孔,所述的連接孔為長圓孔,所述的固定桿3下端設有彎鉤,該彎鉤與托盤5上的掛耳4鉤掛連接,所述的固定桿3上端通過連接孔與連接翻邊7連接。本實施例中,在不改變安裝方式的前提下,通過改變現有蓄電池固定裝置的結構, 使壓條1兩端延伸形成固定條6,并增加連接翻邊7,使得固定點和固定桿3上端均處于蓄電池2上表面下方,固定的同時使得固定點下移,有效地消除了頭部碰撞區域硬點,降低了在碰撞過程中行人頭部傷害程度。
權利要求1.一種蓄電池固定裝置,包括托盤(5)、設置在托盤兩側的掛耳(4)、壓條(1)、固定桿 (3),其特征是,所述的壓條(1)兩端向下延伸形成固定條(6),所述的固定條(6)下端向外延伸構成連接翻邊(7),連接翻邊上設有連接孔,所述的固定桿(3)下端設有彎鉤,該彎鉤與托盤(5)上的掛耳(4)鉤掛連接,所述的固定桿(3)上端通過連接孔與連接翻邊(7)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電池固定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壓條(1)和固定條(6)均為扁平條狀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電池固定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條(6)與壓條 (1)之間設有圓角。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電池固定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連接孔為長圓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電池固定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條(6)長度為 40mm-60mmo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蓄電池固定裝置,包括托盤、設置在托盤兩側的掛耳、壓條、固定桿,所述的壓條兩端向下延伸形成固定條,所述的固定條下端向外延伸構成連接翻邊,連接翻邊上設有連接孔,所述的固定桿下端設有彎鉤,該彎鉤與托盤上的掛耳鉤掛連接,所述的固定桿上端通過連接孔與連接翻邊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不改變安裝方式的前提下,通過改變蓄電池固定裝置結構,增加固定條和連接塊,使得固定點下移至蓄電池上表面下方,既消除了碰撞硬點,降低了在碰撞過程中行人頭部傷害程度,又增加了蓄電池緊固面積,使得蓄電池的安裝更加穩固。
文檔編號H01M2/10GK202279071SQ20112029192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2日
發明者劉衛國, 吳佳, 周大永, 王佳慶, 祝賀, 趙福全, 馬芳武, 龔潔 申請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