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電子信息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集蓄電池充電管理、放電管理、除硫修復功能于一體的蓄電池綜合智能管理設備,具體涉及一種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
背景技術:
閥控密封鉛酸蓄電池以重量輕、占地少、可逆性良好、電壓特性平穩、使用壽命長、 適用范圍廣、安全可靠、維護工作量少等突出優點,取代了防酸隔暴電池。但閥控密封鉛酸蓄電池的電池容量難以測試,充放電管理和使用環境要求較高。為了保持閥控密封鉛酸蓄電池的額定容量和正常的使用壽命,必須對其實施正確的運行方式和精心的維護管理。目前,主要從充電管理、放電管理以及通過特定方法恢復劣化蓄電池的容量三個方面對閥控密封鉛酸蓄電池進行維護管理。蓄電池充電管理技術方面,普遍采用具有均充和浮充充電模式、具備恒流限壓功能的充電設備,對整組蓄電池統一進行充電首先對放電結束的蓄電池通過均充模式以定時間和恒定電流對電池快速補充能量;均充結束后以浮充模式為蓄電池提供恒定的浮充電壓和很小的浮充電流,防止蓄電池因自放電造成的容量下降。由于蓄電池組由單體電池串聯而成,每節單體電池的一致性好壞是決定蓄電池性能的主要因素。各單體電池內阻大小不同,用該充電設備給蓄電池組充電時,勢必造成充電過程中每節單體電池充電不均衡,長此以往會使單體電池的一致性持續惡化,最終導致蓄電池容量下降。當蓄電池處于放電狀態時,通過檢測儀實時檢測蓄電池組的端電壓,當發現蓄電池組端壓降至預先設定的控制閥值后,認為電池能量耗盡,為防止電池過放電造成性能下降,切斷蓄電池輸出以保護電池。由于蓄電池的性能與其端電壓不存在線性關系,而是由其單體電池的一致性決定,用檢測儀檢測管理蓄電池的放電時,對于一致性好的電池,蓄電池端電壓到達控制閥值后,各單體電池仍具備一定的放電能力,造成蓄電池能量未能充分利用;對于一致性差的電池,蓄電池端電壓未到達控制閥值時,已經有部分單體電池能量耗盡,處于過放電狀態,該狀態會嚴重損傷蓄電池性能,造成蓄電池容量快速劣化。通常采用在線式或離線式蓄電池容量修復設備恢復劣化蓄電池的容量;對劣化蓄電池組施加動態脈沖,通過脈沖與硫酸鉛結晶共振的方式,逐漸“擊碎”并“溶解”大的硫酸鉛結晶,使之溶于電解液,成為小顆粒硫酸鉛,通過普通充電還原成活性物質,從而恢復蓄電池的容量。該修復設備對于失水和硫化蓄電池具有很好的容量恢復效果,但由于蓄電池是否出現劣化肉眼無法觀察,只能通過測試核定蓄電池的容量,對于經核定后容量低于 80 %的電池才會進行處理。目前使用的蓄電池容量修復設備,均不具備容量測試或是在線跟蹤和判別蓄電池劣化程度的功能,造成蓄電池修復處理工作費時費力。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充電過程每節單體電池充電不均衡造成的欠充和過充電、放電控制過程電池能量未能充分利用或電池過放電、電池活化修復時劣化蓄電池難以判別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包括依次相連接的供電單元、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和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分別與數據通訊接口單元、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相連接;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分別與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和除硫輸出控制單元相連接;供電單元還分別與數據通訊接口單元、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除硫輸出控制單元、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相連接。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技術優勢和積極效果在于1)采用先串聯充電后并聯充電的方式,可有效保證各單體蓄電池的一致性,從而保證整組電池既不欠充,也不過充。2)采用容量管理方法,根據蓄電池的真實容量,進行放電控制,可準確找到蓄電池容量耗盡點,避免蓄電池過放電對蓄電池造成的損害或是蓄電池未能充分利用。3)通過對蓄電池實際容量的準確把握,及時發現蓄電池劣化狀況,第一時間自動啟動除硫修復模式,對劣化蓄電池及時處理,保證了蓄電池的供電能力和使用壽命。4)將蓄電池的充電管理、放電管理以及對劣化蓄電池的除硫修復處理技術進行整合集成,大大降低了蓄電池維護工作量和維護難度,使蓄電池維護更加科學化和智能化,有效提高了蓄電池的維護管理水平。
圖1是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中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中數據通訊接口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中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中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和除硫輸出控制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中放電輸出控制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中供電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的使用狀態圖。圖1中,1.供電單元,2.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3.數據通訊接口單元,4.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5.除硫輸出控制單元,6.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7.放電輸出控制單元,8.蓄電池單元。圖8中,9.本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10.蓄電池,11.用電設備,12.電池連接排,13.交流電源接口,14.串聯充電輸出接口,15.多路并聯充電輸出接口,16.通訊接口,17.放電輸出控制接口,18.用電設備的供電接口,19.串聯充電電纜線, 20.并聯充電電纜線,21.放電電纜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的結構,包括依次相連接的供電單元1、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和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 ;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分別與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7相連接;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分別與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和除硫輸出控制單元5相連接; 供電單元1還分別與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除硫輸出控制單元 5、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7相連接。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除硫輸出控制單元5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7分別與蓄電池單元8相連接。供電單元1,用于給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除硫輸出控制單元5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 7提供電能;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用于實時采集蓄電池單元8的各項運行參數, 并將采集到的數據傳輸給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 ;用于接收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發出的對蓄電池單元8進行充電的指令,控制蓄電池單元8充電;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用于接收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傳輸的蓄電池單元8的各項運行參數,對接收的該運行參數進行計算處理,根據計算處理結果,判定蓄電池單元8的實時狀態,根據蓄電池單元8的實時狀態,產生不同的指令,并將不同的指令分別進行傳輸當蓄電池單元8需要充電或者需要除硫時,將相應的指令傳給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 ;當蓄電池單元8需要通、斷輸出時,將相應的指令傳給放電輸出控制單元7 ; 用于將蓄電池單元8的實時狀態數據傳送給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 ;用于接收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傳遞的上位PC機發出的查詢和控制指令;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用于接收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傳輸的控制蓄電池單元8充電或者除硫的指令,將接收到的充電指令傳送給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 將接收到的除硫指令傳送給除硫輸出控制單元5 ;除硫輸出控制單元5,用于接收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傳送的對蓄電池單元8 進行除硫的指令,并根據該指令控制蓄電池單元8進行除硫修復;放電輸出控制單元7,用于接收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發出的蓄電池單元8通、斷輸出的指令,根據該指令控制蓄電池單元8輸出的通、斷;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用于接收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傳輸的蓄電池單元8的實時狀態數據,并將接收到的數據傳給上位PC機;用于將該上位PC機發出的查詢和控制指令傳遞給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的結構,如圖2所示,主要包括AT89S52單片機ICCPU、時鐘信號發生器、X5045系統看門狗芯片Icxg、IS61C1024動態存儲器(IClRAM)和74HC573數據鎖存器(似)。單片機ICCPU為本綜合監測儀的核心處理和控制部分,是計算蓄電池剩余容量的核心器件,對所有采集的數據進行計算處理并對外圍電路進行控制。單片機ICCPU 的第39 32腳PO 口及21 觀腳?2 口為8數據I/O 口和16位地址口,連接到數據鎖存器的第2 9腳和動態存儲器的第3 31腳;單片機ICCPU的第9腳為復位端子,連接系統看門狗芯片的第7腳;單片機ICCPU的第18腳和第19腳連接由電容Cjtl、電容Cjt2及晶振JTl構成的外部時鐘電路;排阻0為單片機ICCPU的PO 口上拉電阻,排阻1為單片機 ICCPU的Pl 口上拉電阻,排阻2為單片機ICCPU的P2 口上拉電阻,排阻3為單片機ICCPU 的P3 口上拉電阻;單片機ICCPU的第2腳、第1腳、第3腳和第6腳分別連接看門狗芯片的第5腳數據輸入端、第6腳時鐘端、第1腳片選端和第2腳數據輸出端;單片機ICCPU的第 6腳連接發光二極管的使能Rwrl電阻端;單片機ICCPU的第13腳連接動態存儲器第22腳使能端/CEl ;單片機ICCPU的第12腳與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相連接;單片機ICCPU的第15 腳連接容量切離繼電器JK的使能Rjl電阻端;單片機ICCPU的第14腳連接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 ;單片機ICCPU的第17腳連接動態存儲器第M腳使能端/RD ;單片機ICCPU 的第16腳連接動態存儲器第四腳使能端/WR ;單片機ICCPU的第10腳和第11腳分別連接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 ;單片機的ICCPU第30腳連接數據鎖存器的第11腳數據/地址控制端。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的結構,如圖3所示,由X4053數據選擇芯片、MAX232串口數據通訊芯片、光電耦合器、四位接線端子及外圍電路構成;光電耦合器為TCP512-2光電隔離芯片。數據選擇芯片的第1腳和第13腳分別接入串口數據通訊芯片的第10腳和第9腳; 數據選擇芯片的第2腳和第12腳分別接入光電耦合器的第2腳和第8腳;數據選擇芯片的第9腳選通端、第10腳選通端和第11腳選通端分別與單片機ICCPU的第12腳相連接; 數據選擇芯片的第14腳端和第15腳端分別接單片機ICCPU的第10腳和第11腳;由電容 Cr 1 Cr4組成串口數據通訊芯片的自舉電路;電阻Rx 1、電阻Rx2、電阻Rx3和三極管Tx組成光電耦合器的動作電路;保證和上位機及下位除硫/充電、串聯、并聯充電的通訊穩定可罪。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的結構,如圖4所示,包括充電/除硫選擇按鍵CL/CD 和電容C4,充電/除硫選擇按鍵CL/CD的按鍵開關端接單片機ICCPU的第14腳。當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檢測到充電電流接近0值并且計算得到的蓄電池容量低于80%時,自動啟動除硫模式;也可通過充電/除硫選擇按鍵CL/CD手動控制設備工作模式,當按下該按鍵后,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檢測到中斷口 TO的中斷信號,進入除硫模式工作。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和除硫輸出控制單元5為同一電路組成,其結構如圖5所示,由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控制該電路處于不同的輸出模式下,該電路包括單片機ICCPU1、時鐘信號產生器、系統看門狗Icxgl、控制繼電器單元J1、高精度模數轉換芯片ICAD、TLC5617數模轉換芯片和四位接線端子HR,高精度模數轉換芯片ICAD采用 MAX186型12位串行A/D模數轉換器。單片機ICCPUl為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 6和除硫輸出控制單元5的核心處理和控制部分,是串聯充電控制、并聯充電控制及除硫輸出控制的核心器件,完成對采集數據的計算處理和轉發以及對外圍電路的控制工作。單片機ICCPUl的第39 32腳PO 口及21 28腳P2 口為數據I/O 口 ;單片機ICCPUl的第9 腳為復位端子,連接系統看門狗Icxgl的第7腳;單片機ICCPUl的第18腳和第19腳連接由電容Cjtl、電容Cjt2及晶振JTl構成的外部時鐘電路;排阻0為單片機ICCPUl的PO 口上拉電阻,排阻1為單片機ICCPUl的Pl 口上拉電阻,排阻2為單片機ICCPUl的P2 口上拉電阻,排阻3為單片機ICCPUl的P3 口上拉電阻;單片機ICCPUl的第2腳、第1腳、第4腳、 第3腳、第38腳和第35腳分別連接看門狗Icxgl的第5腳數據輸入端、看門狗Icxgl的第6腳時鐘端、看門狗Icxgl的第1腳片選端、看門狗Icxgl的第2腳數據輸出端、模數轉換芯片ICAD的第19腳時鐘腳,用于時鐘同步和模數轉換芯片ICAD的第18腳片選腳;單片機ICCPUl的第37、36腳連接模數轉換芯片ICAD的第17、15腳數字輸入/輸出端;單片機 ICCPUl的第39腳、第38腳、第37腳、第24腳、第10腳和第11腳分別連接數模轉換芯片 D/A的第3腳片選腳、數模轉換芯片D/A的第2腳時鐘腳、數模轉換芯片D/A的第1腳數據腳、串并充電切離繼電器Jl的使能Rjl電阻端、串口數據通訊芯片的第9腳端和串口數據通訊芯片的第10腳端。控制繼電器單元Jl由繼電器J1、電阻Rjl、電阻Rj2、三極管Tjl、 三極管Tj2、二極管Dj組成;當繼電器Jl接收到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2的切離命令時動作進行切換;電壓采集由單體電壓采樣腳1和單體電壓采樣腳2將外接蓄電池的正極接入控制繼電器單元Jl的常閉端;由電阻Rvl Rv6、電容Cevl Cev4、電容Cvl Cv2組成分壓和兩級低通濾波電路,將蓄電池的端電壓經單體電壓采樣腳1和單體電壓采樣腳2送入控制繼電器單元Jl的常閉端,通過切換,分時將每節單體電壓送入分壓和兩級低通濾波電路進行濾波,將濾波后的單體電壓送入模數轉換芯片ICAD進行模數轉換;由電阻Ri、電容 Ceil Cei2、電容Ci組成的兩級低通濾波電路,將電池電流數據通過濾波后送入模數轉換芯片ICAD進行模數轉換;模數轉換芯片ICAD的第12腳接到基準調整電路中電阻Ral的第 1腳;模數轉換芯片ICAD的第11腳接到芯片穩壓電路電容Cea的第1腳。電阻Rwa、電阻 Ral、電阻Ra2、電容Ca2組成基準調整電路,調整出精度在Imv以內的供ICAD模數轉換芯片做為可調基準的精確基準;電容Cea和電容Cal并聯組成穩壓電路,為ICAD模數轉換芯片提供做為參考基準的穩定電壓;單片機ICCPUl對采集的信號進行運算處理后輸出命令,由 D/A模數轉換芯片的4腳和7腳分別對輸出電流和輸出電壓進行調控;電阻Rwl、電阻Rwd、 二極管Dw、電容Cw、電容Cew組成基準調整電路,調整出精確基準供D/A數模轉換芯片做為參考基準。放電輸出控制單元的結構,如圖6所示,由控制繼電器JK、電阻Rjl、電阻Rj2、三極管Tjl、三極管Tj2、二極管Dj組成;當接收到單片機ICCPUl第15腳的切離命令時動作,切斷電池向外部供電的回路。供電單元1的結構,如圖7所示,主要包括2芯供電接線端子,用于將外部系統供電電源引入Z)(DG3S4805型48-12V DC/DC電源轉換芯片的第1腳和第2腳,48-12V DC/DC變換電路的第3腳和第4腳分別接入12-5VDC/DC電源轉換芯片Ll的第1腳和第2腳;12-5V DC/DC電源轉換芯片Ll的第2腳和第3腳為系統地GND和+5V工作電源VCC ;外部電源經過2芯供電接線端子進入48-12V DC/DC電源轉換芯片的輸入端,48-12V DC/DC電源轉換芯片的輸出端接到12-5V DC/DC電源轉換芯片Ll上;由電容C11、電容C12、電容C21、電容 C22和12-5V DC/DC電源轉換芯片Ll構成+12V變+5V的電源電路,給本監測儀中的各個單元提供穩定的工作電源。本實用新型綜合監測儀具體應用時的線路連接,如圖8所示,通過電池連接排12 將多個蓄電池10串聯組成蓄電池單元8,該蓄電池組中第一個蓄電池2的正極和最后一個蓄電池2的負極通過兩根串聯充電電纜線19分別與本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9的串聯充電輸出接口 14相接;將本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9的交流電源接口 13接入市電交流220V ;將本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9的多路并聯充電輸出接口 15通過多根并聯充電電纜線20分別與各蓄電池10的正負極連接;將本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9的放電輸出控制接口 17通過放電電纜線21與用電設備11上的供電接口 18連接。當上述各連線完成后,將PC機COM接口通過RS-232線與本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9的通訊接口 16連接后,即可利用PC機進行各項參數預設,預設完成后,設備開始工作。本綜合監測儀采用串聯充電轉并聯充電的智能充電方式,首先通過串聯充電輸出端口對整組蓄電池進行快速充電,當蓄電池組中的某節單體蓄電池電壓達到預設的串聯充電停止條件后(即達到預設的串充單體電池電壓上限),串聯充電停止;設備自動轉入并聯充電方式,通過多路并聯充電輸出端口對每節單體蓄電池分別進行充電,直到滿足并聯充電停止條件后(即達到預設的并充單體電池電壓上限),系統自動停止充電,整個充電過程結束。通過這種串充轉并充的方式對蓄電池進行充電,在充電初期通過串聯充電方式向蓄電池快速補充能量,再針對每節單體電池內阻大小不同的特點,通過并聯方式對每一節單體電池單獨進行分別充電管理,以彌補由于電池一致性不同造成的充電不均衡現象,通過這種方式,可保證每一節單體電池完全充飽,既不出現欠充單體,也不會出現過充單體, 從而使整組蓄電池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保證蓄電池在充電過程中不因過充或欠充造成蓄電池損傷。本綜合監測儀實時采集蓄電池各項運行參數,包括蓄電池電壓、蓄電池充放電電流、用電設備耗電電流、蓄電池溫度等,將采集到的各項數據進行蓄電池容量計算,通過計算即可動態跟蹤檢測蓄電池的容量變化,從而在蓄電池處于放電狀態時,采用容量管理方法對蓄電池放電進行控制成為可能。該方法不同于普遍采用的電壓管理方法,而是通過蓄電池的真實容量對放電進行控制管理,當本綜合監測儀檢測到蓄電池容量低于其標稱容量的20%時,就會自動切斷蓄電池供電輸出,保證蓄電池不因過放電造成蓄電池劣化。本綜合監測儀通過容量管理的方式對蓄電池進行放電控制管理,避免了電壓管理方式中由于蓄電池的性能與其端電壓不存在線性關系而造成的偏差,從而避免了一致性好的電池能量不能充分利用以及一致性差的電池出現過放電的現象。此外,本綜合監測儀通過對蓄電池容量的動態跟蹤,可準確掌握蓄電池每一時刻的實時容量,一旦檢測到蓄電池在靜置狀態下(未處于放電狀態或是充電狀態)的電池容量低于80%,即自動啟動除硫活化模式,對產生劣化的蓄電池進行除硫修復。通過自動在線檢測和自動除硫修復,一方面可完全避免需要通過額外的容量測試設備對蓄電池進行事先核定,以確定蓄電池是否要進行除硫活化處理;另一方面可在第一時間準確發現劣化蓄電池并進行及時處理,保證蓄電池處于健康狀態。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的動作過程及工作原理如下首先通過PC機向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下發各項預設參數,包括蓄電池的初始容量、充電/除硫轉換門限、蓄電池放電控制門限、蓄電池串聯充電停止條件及蓄電池并聯充電停止條件,設置完成后,啟動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設備首先通過檢測蓄電池電流以判斷蓄電池所處狀態(是靜置還是放電狀態),如果處于靜置狀態,設備開始對蓄電池首先進行串聯充電,到達預設的串聯充電停止條件后,設備轉入并聯充電方式對蓄電池充電,到達預設的并聯充電停止條件后,充電過程結束,在整個充電過程中,設備實時采集蓄電池各項運行參數,通過計算不斷更新蓄電池的實際容量值。[0049]當蓄電池向用電設備供電時,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檢測到蓄電池電流的變化,開始進入蓄電池放電輸出控制狀態,系統實時跟蹤蓄電池的真實容量,一旦檢測到蓄電池的實際容量下降至蓄電池放電控制門限值時,自動切斷蓄電池輸出回路,保護蓄電池不被過放電。在蓄電池使用一段時間后,如果蓄電池智能充放/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檢測到蓄電池在靜置狀態下容量下降到了充電/除硫轉換門限值,設備自動轉換至除硫活化模式, 以脈沖修復的方式對蓄電池進行容量恢復。在上述各項狀態下,設備均在實時采集蓄電池運行參數并通過計算對蓄電池容量進行在線跟蹤,以保證蓄電池容量的準確。
權利要求1.一種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其特征在于,該綜合監測儀包括依次相連接的供電單元(1)、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 和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 分別與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7)相連接;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分別與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和除硫輸出控制單元( 相連接;供電單元(1)還分別與數據通訊接口單元 (3)、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G)、除硫輸出控制單元(5)、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7)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示的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電單元(1)用于給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O)、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0)、除硫輸出控制單元(5)、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7)提供電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示的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用于實時采集蓄電池單元(8)的各項運行參數,并將采集到的數據傳輸給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O);用于接收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 發出的對蓄電池單元(8)進行充電的指令,控制蓄電池單元(8)充電;
4.根據權利要求1所示的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 用于接收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6)傳輸的蓄電池單元(8)的各項運行參數,對接收的該運行參數進行計算處理,根據計算處理結果,判定蓄電池單元(8)的實時狀態,根據蓄電池單元(8)的實時狀態,產生不同的指令,并將不同的指令分別進行傳輸當蓄電池單元(8)需要充電或者需要除硫時,將相應的指令傳給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當蓄電池單元(8)需要通、斷輸出時,將相應的指令傳給放電輸出控制單元(7);用于將蓄電池單元(8)的實時狀態數據傳送給數據通訊接口單元(3);用于接收數據通訊接口單元C3)傳遞的上位PC機發出的查詢和控制指令。
5.根據權利要求1所示的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用于接收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 傳輸的控制蓄電池單元(8)充電或者除硫的指令,將接收到的充電指令傳送給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 (6),將接收到的除硫指令傳送給除硫輸出控制單元(5)。
6.根據權利要求1所示的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硫輸出控制單元( 用于接收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4)傳送的對蓄電池單元(8) 進行除硫的指令,并根據該指令控制蓄電池單元(8)進行除硫修復。
7.根據權利要求1所示的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放電輸出控制單元(7)用于接收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 發出的蓄電池單元(8)通、斷輸出的指令,根據該指令控制蓄電池單元⑶輸出的通、斷。
8.根據權利要求1所示的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數據通訊接口單元C3)用于接收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 傳輸的蓄電池單元(8)的實時狀態數據,并將接收到的數據傳給上位PC機;用于將該上位PC機發出的查詢和控制指令傳遞給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O)。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蓄電池智能充放及在線除硫綜合監測儀,包括依次相連接的供電單元、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和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中央控制及計算單元分別與數據通訊接口單元、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相連接;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分別與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和除硫輸出控制單元相連接;供電單元還分別與數據通訊接口單元、充電/除硫模式選擇單元、除硫輸出控制單元、串并充輸出控制及數據采集單元和放電輸出控制單元相連接。本綜合監測儀能有效保證各單體蓄電池的一致性,科學管理蓄電池的充電放電過程,及時發現蓄電池劣化狀況,自動啟動除硫修復模式,處理劣化蓄電池,提高了蓄電池的維護管理水平。
文檔編號H01M10/42GK202134636SQ201120232749
公開日2012年2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1日
發明者陳永強 申請人:陳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