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導流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系關于一種導流結構,尤其一種能提高散熱效率之導流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時代的不斷進步及廣泛應用,為適應大量資料處理量及即時性要求提高的發展趨勢,相關產業不斷推出高頻高速處理器,但相對的,伴隨而來的高熱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若不及時排除這些大量熱量,將引起處理器溫度升高,進而產生系統安全及性能的影響,故必須有更良好的散熱裝置才能因應。如圖1所示,一般市面上所使用之散熱片1,其形狀大部分呈直立平行并列,兩散熱片1之間具有導流區11,并于散熱片1之一側加裝風扇組10使之成為散熱裝置,當此散熱裝置安裝于電子發熱元件表面,風扇組10開始運轉時,冷空氣經入風口 12流入導流區11 吹進散熱片1,將電子元件所產生之熱量利用導流方式將熱能導散出。但此種散熱裝置,由于因散熱片1系成直立平行型態并列,其入風口 12及熱風出口 13之端面皆為平面垂直形狀,進而造成熱能皆于平行出口處而不易向外散出,易產生熱回流現象。如此之導流散熱方式無法有效提升空氣對流之熱交換作用,影響熱導流效率,散熱效果有限,不盡理想,實有必要予以改進。以上所述,公知具有下列之缺點1.熱能不易散出;2.容易產生熱回流。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案之創作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實用新型內容為此,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實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能提高散熱效率之導流結構。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系一種導流結構,包括多個散熱鰭片,該等散熱鰭片兩端分別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相鄰之散熱鰭片間具有一通道,而該第一端位置處延伸有至少一第一傾斜部,該傾斜部形成有一第一導流道,且該等散熱鰭片與該第一傾斜部間形成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所述散熱鰭片第一端之另一端形成之該第二端,其位置處延伸有至少一第二傾斜部,該等散熱鰭片與該第二傾斜部間形成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且該通道于第二傾斜部位置處形成有一第二導流道。前述導流結構所形成之該第一導流道及該第二導流道可依使用者需求之不同而改變該夾角角度,而成適合之導流風道,在風扇作用時可導引空氣流動方向順利導入氣流,改變氣流的流場,避免熱回流,進而降低系統或散熱器的進風溫度,以提高散熱效率。具體而言,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導流結構,包括多個散熱鰭片,該等散熱鰭片兩端分別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相鄰之散熱鰭片間具有一通道,而該第一端位置處延伸有至少一第一傾斜部,且該通道于第一傾斜部位置處形成有一第一導流道。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第二端位置處延伸有至少一第二傾斜部,且該通道于第二傾斜部位置處形成有一第二導流道。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第一端位置處更延伸有至少一第三傾斜部,且該通道于第三傾斜部位置處形成有一第三導流道。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第三傾斜部相鄰于所述第一傾斜部。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第二端位置處更延伸有至少一第四傾斜部,且該通道于第四傾斜部位置處形成有一第四導流道。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第四傾斜部相鄰于所述第二傾斜部。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該等散熱鰭片與該第一傾斜部間形成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該等散熱鰭片與該第二傾斜部間形成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該等散熱鰭片與該第三傾斜部間形成一第三夾角,該第三夾角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該等散熱鰭片與該第四傾斜部間形成一第四夾角,該第四夾角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該等散熱鰭片相對于該第一傾斜部之另一端下方設置有一風扇產生氣流至該通道并由該第一導流道送出。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該第二傾斜部位置處設置有一風扇產生氣流至該通道并由該第一導流到送出。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導流結構裝設于一機箱內,該機箱具有至少一出風口,而該第一導流道系相對設置于出風口位置處。優選的是,所述的導流結構中,所述導流結構裝設于一機箱內,該機箱具有至少一出風口,而該第二導流道系相對設置于出風口位置之相對處。通過前述之導流結構,可使冷氣流循導流風道迅速導入多個散熱鰭片,藉以改善流場,且達到最佳散熱效果。除此之外,該導流結構不需額外增加成本,在狹小空間環境中亦能有效改善系統散熱狀況。
圖1系公知導流結構之立體示意圖;圖2系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之立體組合圖;圖3系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第一實施例之導風示意圖;圖4系本實用新型之另一導流結構態樣之立體組合圖一;圖5系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第二實施例之導風示意圖;圖6系本實用新型之另一導流結構態樣之立體組合圖二 ;圖7系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第三實施例之導風示意圖;圖8系本實用新型之另一導流結構態樣之立體組合圖三;[0033]圖9系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第四實施例之導風示意圖;圖IOA系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裝設于機箱內之立體示意圖一圖IOB系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裝設于機箱內之立體示意圖二圖IOC系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裝設于機箱內之立體示意圖三圖IOD系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裝設于機箱內之立體示意圖四。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導流結構2[0040]散熱鰭片20[0041]笛一總弟 漸201[0042]第一傾斜部2011[0043]第三傾斜部2012[0044]Λ-Λ- ~·上山弟一兄而202[0045]第二傾斜部2021[0046]第四傾斜部2022[0047]第一夾角203[0048]第二夾角204[0049]第三夾角205[0050]第四夾角206[0051]通道3[0052]第一導流道31[0053]第二導流道32[0054]第三導流道33[0055]第四導流道34[0056]風扇4[0057]機箱5[0058]出風孔5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首先,請參閱圖2所示,系為本實用新型導流結構2之立體組合圖,如圖所述一種導流結構2,系包括多個散熱鰭片20,該等散熱鰭片20兩端分別具有一第一端201及一第二端202,且相鄰之散熱鰭片20間具有一通道3,而該第一端201位置處延伸有至少一第一傾斜部2011,該相鄰的第一傾斜部2011形成有一第一導流道31,且該等散熱鰭片20與該第一傾斜部2011間形成一第一夾角203,該第一夾角203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再請參閱圖2所示及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一實施例導風示意圖,將前述導流結構2之散熱鰭片20相對于該第一傾斜部2011之另一端后方設置有一風扇4,當風扇4 運轉時,氣流經由該等散熱鰭片20間之通道3流向所述第一導流道31后,再將氣流導引出散熱鰭片20之外,由于第一傾斜部2011具有一定傾斜角度,當氣流由第一傾斜部2011流出時,可減少氣流與氣流間反射碰撞而產生之回流現象情形,且與一般散熱鰭片20所產生之導流結構2相比,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2使氣流流通可以更加順暢,進而增加通過散熱鰭片20的空氣對流率,以達到快速又有效率的散熱作用。次請參閱圖4所示,系為本實用新型之另一導流結構2態樣之立體組合圖,所述之導流結構2部份元件及元件間之相對應之關系與前述之導流結構2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 惟本導流結構2與前述最主要之差異為,本導流結構2相對于該等散熱鰭片20第一端201 之另一端形成有一第二端202,該第二端202位置處延伸有至少一第二傾斜部2021,該等散熱鰭片20與該第二傾斜部2021間形成一第二夾角204,該第二夾角204之角度大于90° 小于180°,且該通道3于第二傾斜部2021位置處形成有一第二導流道32。另,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2可因應使用者之不同需求而有不同設計;請參閱圖4 及圖5所示,系為本實用新型之第二實施例導風示意圖,所述該等散熱鰭片20及第一傾斜部2011及第二傾斜部2021組合排列后,形成多個通道3及多個第一導流道31及多個第二導流道32,所述散熱鰭片20與第一、二傾斜部2011、2021間所形成之第一、二夾角203、204 可依使用者需求之不同而改變該夾角角度,當風扇4運轉時,氣流先流入所述散熱鰭片20 第二端202之第二導流道32,接著經過該等散熱鰭片20之通道3后,氣流再至第一傾斜部 2011之第一導流道31流出,形成一合適之導流風道,此態樣之導流結構2同樣也可避免氣流之反射碰撞而產生回流現象。前述之多個散熱鰭片20與第一傾斜部2011間所形成之第一夾角203及多個散熱鰭片20與第二傾斜部2021間所形成之第二夾角204所產生之最佳角度為115°至155° 之間,當氣流由第二傾斜部2021之第二導流道32流入散熱鰭片20之通道3,再經由第一傾斜部2011之第一導流道31流出,可使氣流滯流情況降至最低,且具有最佳之空氣對流率。相較于一般散熱鰭片20所產生之導流結構2,本實用新型利用第一傾斜部2011及第二傾斜部2021之結構不僅可改變氣流流場,且該第一、二傾斜部2011、2021之第一、二導流道31、32分別形成第一、二夾角203、204,該夾角角度可使氣流流出所述散熱鰭片20時阻擋氣流回流,使得氣流流動速度相對提高且流通可以更加順暢,不致產生滯流情況且避免熱回流,進而增加通過散熱鰭片20的空氣對流率,以達到快速又有效率的最佳散熱作用。請參閱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之又一導流結構2態樣之立體組合圖,本實施例系與前述部份結構特征相同,故在此實施例中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系為, 所述散熱鰭片20第一端201位置處更延伸有至少一第三傾斜部2012,其相鄰于該第一傾斜部2011,且該通道3于第三傾斜部2012形成有一第三導流道33,所述散熱鰭片20與該第三傾斜部2012間形成一第三夾角205,該第三夾角205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另,續參閱圖6及圖7所示,系為本實用新型之再一實施例示意組合圖,所述該等散熱鰭片20及第一傾斜部2011及第二傾斜部2021及第三傾斜部2012組合排列后,其散熱鰭片20與第一、二、三傾斜部2011、2021、2012間所形成之第一、二、三夾角203、204、205 可依使用者需求之不同而改變該夾角角度,當風扇4運轉時,氣流先流入所述散熱鰭片20 第二端202之第二導流道32,接著經過該等散熱鰭片20之通道3后,氣流再至第一傾斜部 2011之第一導流道31流出,之后氣流回流至第三傾斜部2012之第三導流道33,再通過多個散熱鰭片20之通道3由該第三傾斜部2012之相對該第二端202流出,形成一順暢之匯流風道,如此一來,不致產生氣流滯流情形,并有效增加通過散熱鰭片20的空氣對流率。
6[0068]接續參閱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之再一導流結構2態樣之立體組合圖,本實施例系與前述部份結構特征相同,故在此實施例中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不同系為,所述散熱鰭片20第二端202位置處更延伸有至少一第四傾斜部2022,其相鄰于該第二傾斜部2021,且該通道3于第四傾斜部2022形成有一第四導流道34,所述散熱鰭片20與該第四傾斜部2022間形成一第四夾角206,該第四夾角206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當然,本實用新型可如圖8及圖9所示,所述散熱鰭片20及第一傾斜部2011及第二傾斜部2021及第三傾斜部2012及第四傾斜部2022組合排列后,其散熱鰭片20與第一、 二、三、四傾斜部2011、2021、2012、2022間分別形成之第一、二、三、四夾角203、204、205、 206。當風扇4運轉時,氣流首先流入所述散熱鰭片20第二端202之第二導流道32,接著經過該等散熱鰭片20之通道3后,氣流再至第一傾斜部2011之第一導流道31流出,之后氣流回流至第三傾斜部2012之第三導流道33,再通過多個散熱鰭片20之通道3,最后,氣流由該第二端202延伸出之第四導流道34流出,形成本實用新型之最佳順暢匯流風道,如此一來,本實用新型之導流結構2即能輕易的達到改變氣流流場,不致產生氣流滯流情形, 將氣流碰撞率降至最低,并有效將熱氣流分別且平均的吹入其他散熱區而達到充分散熱作用。最后,請參閱圖8及圖IOA所示,系本實用新型導流結構2裝設于機箱5內之立體示意圖,該導流結構2系裝設于一機箱5內,該機箱5具有至少一出風孔51,而該第一導流道31系相對設置于出風孔51位置處;當機箱5內之風扇4進行運作時,氣流流入多個散熱鰭片20之通道3后自第一傾斜部2011之第一導流道31流出后,形成一合適之導流風道, 不僅可將熱氣以高散熱效率自機箱5內排出,而相較于一般散熱鰭片20裝設于機箱5內所產生之導流結構2,本實用新型可使機箱5內之熱氣氣流流通更加順暢,不致產生熱氣氣流流通時的阻礙情況,進而增加通過散熱鰭片20的空氣對流率。敬請參閱圖8及圖10B、圖10C、圖IOD所示,本實施例系與前述部份結構特征相同,故在此實施例中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是,該裝設機箱5內之導流結構2可分別形成有第二導流道32、第二導流道32及第三導流道33、第二導流道32及第三導流道33及第四導流道34,若裝設于機箱5內導流結構2之導流道越多,則機箱5內之熱氣氣流流通愈加順暢,且機箱5內之氣流會因為導流道之增加而降低氣流碰撞率,使氣流流通路徑更為暢通, 進而提升系統的冷卻效率且可使機箱5壽命更佳延長。以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相較于公知具有下列優點1.熱能較易散出;2.不易產生熱回流;3.氣流流通較順暢。以上所述,僅系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可行之實施例而已,凡利用本實用新型上述之方法、形狀、構造、裝置所為之變化,皆應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個散熱鰭片,該等散熱鰭片兩端分別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相鄰之散熱鰭片間具有一通道,而該第一端位置處延伸有至少一第一傾斜部,且該通道于第一傾斜部位置處形成有一第一導流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位置處延伸有至少一第二傾斜部,且該通道于第二傾斜部位置處形成有一第二導流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位置處更延伸有至少一第三傾斜部,且該通道于第三傾斜部位置處形成有一第三導流道。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傾斜部相鄰于所述第一傾斜部。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位置處更延伸有至少一第四傾斜部,且該通道于第四傾斜部位置處形成有一第四導流道。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傾斜部相鄰于所述第二傾斜部。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該等散熱鰭片與該第一傾斜部間形成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該等散熱鰭片與該第二傾斜部間形成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
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該等散熱鰭片與該第三傾斜部間形成一第三夾角,該第三夾角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
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該等散熱鰭片與該第四傾斜部間形成一第四夾角,該第四夾角之角度大于90°小于180°。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該等散熱鰭片相對于該第一傾斜部之另一端下方設置有一風扇產生氣流至該通道并由該第一導流道送出。
12.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該第二傾斜部位置處設置有一風扇產生氣流至該通道并由該第一導流到送出。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結構裝設于一機箱內,該機箱具有至少一出風口,而該第一導流道系相對設置于出風口位置處。
1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結構裝設于一機箱內,該機箱具有至少一出風口,而該第二導流道系相對設置于出風口位置之相對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系一種導流結構,包括多個散熱鰭片,該等散熱鰭片一端形成有一第一傾斜部,另一端則形成一第二傾斜部,且各相鄰之散熱鰭片具有一通道,該通道于第一傾斜部及第二傾斜部分別形成有一第一導流道及一第二導流道。透過前述之導流結構,可使冷氣流循導流風道迅速導入多個散熱鰭片,從而改善流場,且達到最佳散熱效果。
文檔編號H01L23/467GK202142520SQ201120225960
公開日2012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9日
發明者陳志蓬, 黃昭穎 申請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