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料電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料電池,其沿水平方向層疊有在電解質膜的兩側設有一對電極的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和隔板,并且反應面為鉛垂姿態且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長條的橫長形狀,該燃料電池設有使作為反應氣體的氧化劑氣體或燃料氣體沿著所述反應面的長度方向流通的反應氣體流路。
背景技術:
例如,固體高分子型燃料電池通過一對隔板夾持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MEA),該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MEA)在由高分子離子交換膜構成的電解質膜的兩側分別設有陽極電極及陰極電極。燃料電池通常層疊多個而構成燃料電池堆,并且除了定置用之外,還作為車載用裝入燃料電池車輛,從而作為車載用燃料電池系統使用。在上述的燃料電池中,在隔板的面內設有用于使燃料氣體流向陽極電極的燃料氣體流路(以下,也稱為反應氣體流路)和用于使氧化劑氣體流向陰極電極的氧化劑氣體流路(以下,也稱為反應氣體流路)。而且,按照各發電單元或按照多個發電單元,沿著隔板的面方向設置用于使冷卻介質流動的冷卻介質流路。在此種燃料電池中,為了確保良好的離子傳導性,而需要對電解質膜進行保濕。因此,采用對作為反應氣體的氧化劑氣體(例如,空氣)或燃料氣體(例如,氫氣)進行加濕而向燃料電池供給的方式。此時,存在加濕用的水分未被電解質膜吸收而發生液狀化,滯留于反應氣體流路的情況。另一方面,在燃料電池中,由于發電反應而在陰極電極產生生成水,并且所述生成水經由電解質膜向陽極電極逆擴散。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分容易冷凝而滯留在反應氣體流路的重力方向下端側,從而可能因冷凝水而引起溢流(flooding)。因此,作為以有效地排出氣體并高效地進行排水為目的的燃料電池,已知有例如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固體高分子型燃料電池。如圖11所示,該燃料電池具備框體1,在該框體I的一方的面側嵌入有電池單元2和陰極側流路基板3,并且在所述框體I的另一方的面側嵌入有陽極側流路基板4。電池單元2通過在固體高分子電解質2a上配置陰極2b及陽極2c而構成。在陰極側流路基板3上形成有多個陰極側流路3a,另一方面,在陽極側流路基板4上形成有多個陽極側流路4a。在框體I的上游部形成有一對水導入岐管孔5a、將所述水導入岐管孔5a與陽極側流路4a連通的槽孔5b、一對燃料氣體導入岐管孔6a、將所述燃料氣體導入岐管孔6a與所述陽極側流路4a連通的槽孔6b。在框體I的下游部形成有一對燃料氣體導出岐管孔7a、 將所述燃料氣體導出岐管孔7a與陽極側流路4a連通的槽孔7b、一對水導出岐管孔8a、將所述水導出岐管孔8a與陽極側流路4a連通的槽孔Sb。并且,通過了陽極側流路4a后的未反應的燃料氣體從槽孔7b通過燃料氣體導出岐管孔7a被向電池外排出,且通過了所述陽極側流路4a后的水從槽孔Sb通過水導出岐管孔8a被向電池外排出。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第3123992號公報然而,在上述的專利文獻I中,框體I沿著燃料氣體流動方向相當長。因此,當以朝向水平的方式配置陰極側流路3a時,燃料電池整體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變大,存在將所述燃料電池搭載于車輛時的搭載空間受限這樣的問題。而且,在陰極側流路3a中,因發電而產生生成水。該生成水向重力方向(箭頭G 方向)下方移動而可能滯留,因而存在引起氧化劑氣體的供給不足這樣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用于解決此種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容易且可靠地將易滯留在反應面內的重力方向下方的生成水從所述反應面排出的燃料電池。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料電池,其沿水平方向層疊有在電解質膜的兩側設有一對電極的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和隔板,并且反應面為沿著重力方向的鉛垂姿態且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長條的橫長形狀,該燃料電池設有使作為反應氣體的氧化劑氣體或燃料氣體沿著所述反應面的長度方向流通的反應氣體流路。在該燃料電池中,在反應面的重力方向下方,且在位于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與隔板之間的位置設有用于將生成水從反應氣體流路排出的排水槽。另外,在該燃料電池中,優選在一方的隔板與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的一方的面之間形成有使氧化劑氣體沿著反應面的長度方向流通的作為反應氣體流路的氧化劑氣體流路和位于所述氧化劑氣體流路的重力方向下方且用于將生成水從所述氧化劑氣體流路排出的一方的排水槽,并且在另一方的隔板與所述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的另一方的面之間形成有使燃料氣體沿著所述反應面的長度方向流通的作為所述反應氣體流路的燃料氣體流路和位于所述燃料氣體流路的重力方向下方且用于將生成水從所述燃料氣體流路排出的另一方的排水槽。此外,在該燃料電池中,優選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具備圍繞電極的外周的框狀的框構件,所述框構件的所述電極側的端部配置在反應氣體流路的下端部與排水槽的連結部位,并且在隔板上將所述連結部位切口而形成有使所述反應氣體流路與所述排水槽連通的連通槽。此外,在該燃料電池中,優選所述燃料電池具備與反應氣體流路的出口側連通且沿著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與隔板的層疊方向貫通的反應氣體出口連通孔,并且設有將排水槽和反應氣體出口連通孔連結的排水路。另外,在該燃料電池中,優選所述燃料電池具備與反應氣體流路的出口側連通且沿著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與隔板的層疊方向貫通的反應氣體出口連通孔,并且設有與所述反應氣體出口連通孔的下方相鄰且沿著層疊方向貫通而與排水槽連結的排水連通孔。發明效果在本發明中,當反應氣體在水平方向上沿著長條的反應面流通時,因反應而生成水,并且該水易滯留在所述反應面的重力方向下方。此時,在反應面的重力方向下方設有排水槽,移動到所述反應面的重力方向下方的水被收容在所述排水槽而被向燃料電池的外部排出。
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容易且可靠地將易滯留在反應面內的重力方向下方的生成水從所述反應面排出。因此,燃料電池能夠良好地維持最佳的發電環境。
圖I是裝入有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的燃料電池系統的簡要說明圖。
圖2是所述燃料電池的分解立體說明圖。
圖3是所述燃料電池的主要部分剖視說明圖。
圖4是構成所述燃料電池的陰極側隔板的主視說明圖。
圖5是構成所述燃料電池的陽極側隔板的主視說明圖。
圖6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的分解立體說明圖。
圖7是構成所述燃料電池的陰極側隔板的主視說明圖。
圖8是構成所述燃料電池的陽極側隔板的主視說明圖。
圖9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的分解立體說明圖。
圖10是所述燃料電池的主要部分剖視說明圖。
圖11是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燃料電池的分解立體說明圖。
符號說明
10、80、100…燃料電池
12…燃料電池系統
14…燃料電池堆
16…氧化劑氣體供給裝置
18…燃料氣體供給裝置
20…冷卻介質供給裝置
22…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
24…陰極電極
26…陽極電極
28、82、102…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
29…框構件
30、84、104…陰極側隔板
32、86、106…陽極側隔板
34…氧化劑氣體流路
36…燃料氣體流路
38…冷卻介質流路
40a…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
40b…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
42a…燃料氣體供給連通孔
42b…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
44a…冷卻介質供給連通孔
44b…冷卻介質排出連通孔
46…陰極側排水槽
48、54、92、94 …排水路49、55…連結部位50、56…連通槽52…陽極側排水槽60、62…密封構件64…空氣泵68···加濕器88…陰極側排水連通孔90…陽極側排水連通孔108…保護膜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所示,裝入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10的燃料電池系統12具備燃料電池堆14、向所述燃料電池堆14供給氧化劑氣體的氧化劑氣體供給裝置16、向所述燃料電池堆14供給燃料氣體的燃料氣體供給裝置18、用于向所述燃料電池堆14供給冷卻介質的冷卻介質供給裝置20。燃料電池系統12例如構成車載用燃料電池系統,而搭載于未圖示的燃料電池車輛(燃料電池機動車)。燃料電池堆14通過將多個燃料電池10層疊而構成。如圖2及圖3所示,各燃料電池10具備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MEA) 28,該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MEA) 28通過利用陰極電極24和陽極電極26夾持例如在全氟磺酸的薄膜中浸潰有水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 22而成。陽極側電極24及陰極側電極26具有由碳素紙等構成的氣體擴散層和將在表面擔載有鉬合金(或Ru等)的多孔質碳粒子一樣地涂敷于所述氣體擴散層的表面上而形成的電極催化劑層(未圖示)。電極催化劑層形成在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22的兩面。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具備對陰極電極24及陽極電極26的外周進行圍繞的框狀的框構件29。如圖3所示,框構件29例如由樹脂框構成,并且設定成如下的厚度,即, 將從陰極電極24及陽極電極26的外周突出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22的端緣部埋設且構成與所述陰極電極24及所述陽極電極26連續的同一表面。即,通過陰極電極24及陽極電極26夾持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22而成的MEA整體的厚度與框構件29的厚度設定為相同。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使面方向朝向鉛垂方向(箭頭C方向)而以立位姿態配置,并且陰極電極24及陽極電極26的反應面為鉛垂姿態且在水平方向(箭頭B方向) 上具有長條的橫長形狀。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由長條的橫長形狀的陰極側隔板30及陽極側隔板32 夾持,并沿著水平方向(箭頭A方向)層疊。陰極側隔板30及陽極側隔板32例如由碳隔板或金屬隔板構成。在陰極側隔板30與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之間設有氧化劑氣體流路(反應氣體流路)34,并且在陽極側隔板32與所述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之間設有燃料氣體流路 (反應氣體流路)36。在陰極側隔板30與陽極側隔板32之間設有冷卻介質流路38。如圖2及圖4所示,氧化劑氣體流路34具有使氧化劑氣體沿著反應面的長度方向(箭頭B方向)流通的多根流路槽34a。在流路槽34a的流動方向兩端設有緩沖部34b。如圖5所示,燃料氣體流路36同樣具有使燃料氣體沿著反應面的長度方向(箭頭B方向)流通的多根流路槽36a。在流路槽36a的流動方向兩端設有緩沖部36b。如圖2所示,在燃料電池10上設有沿各燃料電池10的層疊方向相互連通的供給氧化劑氣體例如含氧氣體(以下,也稱為空氣)的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反應氣體供給連通孔)40a、供給燃料氣體例如含氫氣體(以下,也稱為氫氣)的燃料氣體供給連通孔(反應氣體供給連通孔)42a、供給冷卻介質的冷卻介質供給連通孔44a、排出所述氧化劑氣體的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反應氣體排出連通孔)40b、排出所述燃料氣體的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反應氣體排出連通孔)42b以及排出所述冷卻介質的冷卻介質排出連通孔44b。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40a設置在燃料電池10的長度方向(箭頭B方向)一端側的上方角部,燃料氣體供給連通孔42a設置在所述燃料電池10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側的上方角部。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40b設置在燃料電池10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側的下方角部, 并且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2b設置在所述燃料電池10的長度方向一端側的下方角部。冷卻介質供給連通孔44a設置在燃料電池10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側的中央,另一方面,冷卻介質排出連通孔44b設置在所述燃料電池10的長度方向一端的中央。如圖3及圖4所示,在陰極側隔板30上的位于反應面的重力方向下方的位置、SP 位于比氧化劑氣體流路34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且在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與所述陰極側隔板30之間設有用于將生成水從所述氧化劑氣體流路34排出的陰極側排水槽(一方的排水槽)46。陰極側排水槽46在陰極側隔板30的面內沿著長度方向(箭頭B方向)延伸設置, 所述陰極側排水槽46和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40b經由排水路48連結。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40b的底面配置在比陰極側排水槽46靠下方距離h的位置。需要說明的是,陰極側排水槽46的底面朝著排水路48向水平方向下方傾斜(參照圖4中的雙點劃線),從而能夠進一步提聞排水性。在陰極側隔板30上,在配置于重力方向的最下位的流路槽34a與陰極側排水槽46 的連結部位49上形成有將該連結部位49切口而成的多個連通槽50。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的框構件29配置在連結部位49的至少一部分處。如圖3及圖5所示,在陽極側隔板32的位于反應面的重力方向下方的位置即位于比燃料氣體流路36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且在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與所述陽極側隔板32之間設有用于將生成水從所述燃料氣體流路36排出的陽極側排水槽(另一方的排水槽)52。陽極側排水槽52在陽極側隔板32的面內沿著長度方向(箭頭B方向)延伸設置, 所述陽極側排水槽52和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2b經由排水路54連結。需要說明的是,陽極側排水槽52向朝著排水路54的水平方向下方傾斜(參照圖5中的雙點劃線),從而能夠進一步提聞排水性。在陽極側隔板32上,在配置于重力方向的最下位的流路槽36a與陽極側排水槽52 的連結部位55上形成有將該連結部位55切口而成的多個連通槽56。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的框構件29配置在連結部位55的至少一部分處。如圖2所示,在陰極側隔板30上一體或分別地設有第一密封構件60,并且在陽極側隔板32上一體或分別地設有第二密封構件62。第一密封構件60及第二密封構件62使用例如EPDM、NBR、氟橡膠、硅橡膠、硅氟橡膠、丁基橡膠、天然橡膠、苯乙烯橡膠、氯丁二烯或丙烯酸橡膠等密封材料、緩沖材料或填密材料。如圖I所示,氧化劑氣體供給裝置16具備對來自大氣的空氣進行壓縮而供給的空氣泵64,所述空氣泵64配設在空氣供給流路66。在空氣供給流路66配設有在供給氣體 (供給空氣)與排出氣體(排出空氣)之間交換水分和熱量的加濕器68,并且所述空氣供給流路66與燃料電池堆14的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40a連通。氧化劑氣體供給裝置16具備與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40b連通的空氣排出流路 70。空氣排出流路70與加濕器68的加濕介質通路(未圖示)連通,并且在該空氣排出流路70設有能夠進行開度調整的背壓控制閥72,該背壓控制閥72用于調整從空氣泵64通過空氣供給流路66向燃料電池堆14供給的空氣的壓力。燃料氣體供給裝置18具備未圖示的積存高壓氫的氫罐。在燃料氣體供給裝置18 中,將從氫罐供給的氫氣向燃料電池堆14供給,并使包含未被所述燃料電池堆14使用的未使用的氫氣在內的排氣循環,而再次作為燃料氣體向所述燃料電池堆14供給。冷卻介質供給裝置20具備未圖示的冷卻介質泵及散熱器,以使冷卻介質向燃料電池堆14循環。以下,說明這樣構成的燃料電池10的動作。如圖I所示,經由構成氧化劑氣體供給裝置16的空氣泵64,向空氣供給流路66輸送空氣。該空氣在通過加濕器68被加濕后,向燃料電池堆14的氧化劑氣體供給連通孔40a 供給。如圖2所示,被加濕后的空氣沿著在燃料電池堆14內的各燃料電池10上設置的氧化劑氣體流路34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從而向陰極電極24供給。如圖I所示,使用完的空氣被從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40b向空氣排出流路70排出而向加濕器68輸送。由此,使用完的空氣作為加濕介質而對新供給的空氣進行加濕后, 經由背壓控制閥72向外部排出。另一方面,從燃料氣體供給裝置18供給的氫氣向燃料電池堆14的燃料氣體供給連通孔42a供給。被供給到燃料電池堆14內的氫氣沿著各燃料電池10的燃料氣體流路36 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從而向陽極電極26供給(參照圖2)。使用完的氫氣從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2b排出,并且來自陰極電極24側的水分經由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22向陽極電極26側移動,該使用完的氫氣作為被該水分加濕后的燃料氣體,再次向燃料電池堆14供給。因此,向陰極電極24供給的空氣與向陽極電極26 供給的氫氣發生電化學反應,從而進行發電。另外,在冷卻介質供給裝置20中,將冷卻介質導入到燃料電池堆14內。冷卻介質沿著冷卻介質流路38在水平方向上移動,從而將燃料電池10冷卻,之后冷卻介質從冷卻介質排出連通孔44b返回。如上所述,當燃料電池堆14內的各燃料電池10發電時,由于發電反應而在氧化劑氣體流路34中產生生成水。氧化劑氣體流路34沿著水平方向長條地形成,生成水從所述氧化劑氣體流路34的中途向重力下方向移動而易滯留在反應面的重力方向下方。這種情況下,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圖3及圖4所示,在陰極側隔板30上的位于比氧化劑氣體流路34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且在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與所述陰極側隔板30之間設有陰極側排水槽46。因此,移動到氧化劑氣體流路34的下端側的生成水通過多個連通槽50而被收容到陰極側排水槽46中,之后經由排水路48向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40b排出。然后,生成水與排出空氣同樣地向燃料電池堆14的外部即空氣排出流路70 排出。由此,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容易且可靠地將易滯留在反應面內的重力方向下方的生成水從所述反應面排出。因此,燃料電池10能夠得到可良好地維持最佳的發電環境這樣的效果。另一方面,在燃料氣體流路36中存在從氧化劑氣體流路34在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22中進行了逆擴散的生成水。該生成水從燃料氣體流路36的中途向重力下方向移動而易滯留在反應面的重力方向下方。在此,如圖3及圖5所示,在陽極側隔板32上的位于比燃料氣體流路36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且在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與所述陽極側隔板32之間設有陽極側排水槽 52。因此,移動到燃料氣體流路36的下端側的生成水通過多個連通槽56被收容到陽極側排水槽52中,之后經由排水路54向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2b排出。然后,生成水與排出氫氣同樣地向燃料電池堆14的外部排出。圖6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80的分解立體說明圖。需要說明的是,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10相同的構成要素標注相同的參照符號并省略其詳細的說明。而且,在以下說明的第三實施方式中,也同樣地省略其詳細的說明。燃料電池80通過陰極側隔板84和陽極側隔板86夾持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82。 在燃料電池80上設有與氧化劑氣體排出連通孔40b的下方相鄰且沿著層疊方向(箭頭A 方向)貫通的陰極側排水連通孔88,并且設有與燃料氣體排出連通孔42b的下方相鄰且沿著所述層疊方向貫通的陽極側排水連通孔90。如圖7所示,在陰極側隔板84上設有陰極側排水槽46,并且所述陰極側排水槽46 和陰極側排水連通孔88經由排水路92連通。如圖8所示,在陽極側隔板86上設有陽極側排水槽52,并且所述陽極側排水槽52 和陽極側排水連通孔90經由排水路94連通。優選陰極側排水連通孔88的底面位于比陰極側排水槽46靠下方的位置,且優選陽極側排水連通孔90的底面位于比陽極側排水槽52 靠下方的位置。需要說明的是,底面位置也可以是僅將陰極側排水連通孔88和陽極側排水連通孔90中的任一方配置在下方。在這樣構成的第二實施方式中,設有用于從氧化劑氣體流路34排水的專用的陰極側排水連通孔88和用于從燃料氣體流路36排水的專用的陽極側排水連通孔90。由此, 除了分別地完成排水處理之外,還能得到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圖9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100的分解立體說明圖。燃料電池100通過陰極側隔板104和陽極側隔板106夾持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 102。如圖10所示,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102具備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22a,并且所述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22a具有與陰極側隔板104及陽極側隔板106同等的外形尺寸。在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22a的外周緣部設有與陰極側隔板104及陽極側隔板106的外周緣部的一部分重合的保護膜(框構件)108。
在陰極側隔板104及陽極側隔板106設有連結部位49、55,并且在所述連結部位 49,55未設置連通槽。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102在連結部位49、55處配置有具備多孔質的氣體擴散層的陰極電極24及陽極電極26,因此即便不設置連通槽,也能夠經由多孔質的氣體擴散層排出生成水。在這樣構成的第三實施方式中,由于在連結部位49、55未設置連通槽,因此除了進一步簡化結構之外,還能得到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料電池,其沿水平方向層疊有在電解質膜的兩側設有一對電極的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和隔板,并且反應面為沿著重力方向的鉛垂姿態且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長條的橫長形狀,該燃料電池設有使作為反應氣體的氧化劑氣體或燃料氣體沿著所述反應面的長度方向流通的反應氣體流路,所述燃料電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反應面的重力方向下方,且在位于所述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與所述隔板之間的位置設有用于將生成水從所述反應氣體流路排出的排水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燃料電池,其特征在于,在一方的隔板與所述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的一方的面之間形成有使所述氧化劑氣體沿著所述反應面的長度方向流通的作為所述反應氣體流路的氧化劑氣體流路和位于所述氧化劑氣體流路的重力方向下方且用于將生成水從所述氧化劑氣體流路排出的一方的排水槽,并且在另一方的隔板與所述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的另一方的面之間形成有使所述燃料氣體沿著所述反應面的長度方向流通的作為所述反應氣體流路的燃料氣體流路和位于所述燃料氣體流路的重力方向下方且用于將生成水從所述燃料氣體流路排出的另一方的排水槽。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燃料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具備圍繞所述電極的外周的框狀的框構件,所述框構件的所述電極側的端部配置在所述反應氣體流路的下端部與所述排水槽的連結部位,并且在所述隔板上將所述連結部位切口而形成有使所述反應氣體流路與所述排水槽連通的連通槽。
4.根據權利要求I 3中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電池具備與所述反應氣體流路的出口側連通且沿著所述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與所述隔板的層疊方向貫通的反應氣體出口連通孔,并且設有將所述排水槽和所述反應氣體出口連通孔連結的排水路。
5.根據權利要求I 3中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電池具備與所述反應氣體流路的出口側連通且沿著所述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與所述隔板的層疊方向貫通的反應氣體出口連通孔,并且設有與所述反應氣體出口連通孔的下方相鄰且沿著所述層疊方向貫通而與所述排水槽連結的排水連通孔。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容易且可靠地將易滯留在反應面內的重力方向下方的生成水從所述反應面排出的燃料電池。燃料電池(10)具備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和陰極側隔板(30)及陽極側隔板(32)。在陰極側隔板(30)上設有使氧化劑氣體沿著反應面的長度方向流通的氧化劑氣體流路(34),并且在陽極側隔板(32)上設有使燃料氣體沿著所述反應面的長度方向流通的燃料氣體流路(36)。在陰極側隔板(30)上的反應面的重力方向下方,且在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8)與所述陰極側隔板(30)之間設有用于將生成水從氧化劑氣體流路(34)排出的陰極側排水槽(46)。
文檔編號H01M8/04GK102593485SQ20111041996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12日
發明者加地勇人, 杉田成利, 松井旭纮, 石田堅太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