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池及集電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池及集電體。
背景技術: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等電池具有用來將發電單元的正極和負極分別與正負的外部端子電連接的正負的集電體,集電體通過使用例如鉚釘的鉚接等方法固定在電池的蓋體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0-212111號公報特別是在用于電動汽車等車輛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中,要求集電體具備長時間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但是,在現有電池中卻沒有對集電體的抗振動性、抗沖擊性進行充分的考慮及研究。因此,如果在作用有振動或沖擊的環境下長時間使用現有的電池,則由于集電體的抗振動性或抗沖擊性的不足而使電阻增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在電池中通過提高集電體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來防止電阻增大。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電池,該電池具有將配置在外裝體的內部的發電單元和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外裝體的外部的外部端子電連接的集電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電體具有與所述外部端子電連接的基部、從所述基部突出且與所述發電單元電連接的連接部、設置在所述基部的肋部。具體地說,所述肋部沿所述基部的外周邊緣的至少一部分設置。所述肋部優選通過對所述基部進行拉伸加工而形成。通過利用拉伸加工形成肋部,在集電體的基部,特別在肋部的周邊產生加工硬化, 局部地增大屈服應力,因而能夠抑制集電體的基部的塑性變形。因此,通過利用拉伸加工形成肋部,進而提高集電體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更具體地說,所述肋部具有從所述基部向與所述連接部相同的方向突出的主部。通過設置具有這樣的主部的肋部,提高了集電體的基部的截面模量或極截面模量,因而提高了集電體的基部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產生的彎曲或扭曲的強度。其結果,提高了集電體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能夠防止電阻增大。所述肋部優選還具有從所述主部的前端突出的延長部。通過在主部的前端設置延長部,進一步提高集電體的基部的截面模量或極截面模量,所以更加提高了集電體的基部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產生的彎曲或扭曲的強度。其結果, 進一步提高了集電體的抗振動性或抗沖擊性,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電阻增大。所述外裝體優選具有在內側面形成有凹部的蓋體,所述集電體的所述基部配置在所述凹部內。在該情況下,即使基部為平板狀,通過在蓋體的凹部內配置整個基部,也能增大電池內的容量,能夠在制造時方便地對齊位置。所述外裝體優選具有在內側面形成有凹部的蓋體,所述集電體的所述基部具有 配置在所述凹部內的第一部分、配置在與所述凹部相鄰的所述蓋體的內側面并且設有所述連接部的第二部分、將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連接成相互形成高度差的連結部。通過將集電體的基部構成為不是單純的平板狀而是具有經由連結部連結成具有高度差的第一及第二部分的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集電體的基部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產生的彎曲或扭曲的的強度。其結果,進一步提高集電體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電阻增大。而且,將具有高度差的基部中的第一部分配置在蓋體的凹部,將第二部分配置在蓋體的下表面,可以提高集電體在電池的蓋體上的安裝強度,這一點也能提高集電體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這樣,更加進一步提高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電阻增大。該情況下,所述肋部的所述主部優選設置在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周緣邊中除與所述連結部連結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因為集電體的基部的第一部分形成為淺的托盤狀,所以,通過該形狀,也能夠提高基部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產生的彎曲或扭曲的強度。特別是所述連接部優選與所述肋部的所述延長部連接。該情況下,優選所述肋部的所述主部還設置在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肋部的所述延長部設置在所述基部中所述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第二部分側的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通過該結構,集電體的連接部與基部的連接部分的長度延長,所以提高作為整個集電體的剛性,進而提高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產生的彎曲或扭曲的強度。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集電體,該集電體將配置在電池外裝體的內部的發電單元與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外裝體的外部的外部端子電連接,其特征在于,具有與所述外部端子連接的基部、從所述基部突出且與所述發電單元連接的連接部、設置在所述基部的肋部。根據本發明,將電池的發電單元與外部端子電連接的集電體在固定于外裝體上且與外部端子電連接的基部上具有肋部。因此,由于增加集電體的基部的截面模量或極截面模量,所以,提高了集電體的基部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引起的彎曲或扭曲的強度,能夠得到高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并由此能夠防止電阻增大。特別是,通過拉伸加工形成肋部,能夠抑制基部的塑性變形,進一步提高了集電體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電阻增大。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電池的正面剖面圖;圖2是從上方觀察圖1的蓋體的立體圖;圖3是圖2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從下方觀察圖1的蓋體的立體圖;圖5A是倒置的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負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5B是從其他方向觀察倒置的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負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6A是倒置的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正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6B是從其他方向觀察倒置的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正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7A是倒置的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負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7B是從其他方向觀察倒置的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負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7C是從另一個其他方向觀察倒置的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負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8A是倒置的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正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8B是從其他方向觀察倒置的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正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8C是從另一個其他方向觀察倒置的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正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9是倒置的比較例的負極集電體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10是表示試驗次數與電阻變化率之間關系的曲線圖。附圖標記說明1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2電池容器;3發電單元;4蓋體;如下表面;4b上表面; 5負極;6正極;7分離膜;8安全閥;9注液孔;10夾具;11被卡合部;Ila卡合凹部;lib導向凹部;Ilc貫通孔;12負極集電體;13正極集電體;14負極外部端子;15正極外部端子; 1 板狀體;1 軸部;15c大徑部;16上密封墊;16a隔板;16b端子保持凹部;16c安裝用凹部;16d筒狀部;16e舌狀部;16f卡合孔;17負極下密封墊;17a鼓出部;17b平坦部;17c 貫通孔;18正極下密封墊;19卡止突部;21板狀體;21a貫通孔;22鉚釘;2 凸緣部;2 軸部;22c大徑部;31基部;32腳部;3 落座部;33固定部;33a貫通孔;34基座部;35連結部;37 肋部;37a, 37b,37c 直線部;37d, 37e 弧狀部;37f,37g R 狀部;37h 主部;37i,37j 延長部;37k,37m直線部(基座部);37η,37ρ直線部(連結部);38舌狀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圖1表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1 (以下簡稱為電池)。該電池1在由鋁或鋁合金等構成的長方體電池容器2內收納發電單元3并用蓋體4密封電池容器2的上端開口而構成。由電池容器2和蓋體4構成外裝體,在蓋體4的外部露出負極外部端子14和正極外部端子15的上表面。發電單元3在由銅箔形成的負極5與由鋁箔形成的正極6之間配置由多孔性樹脂膜構成的分離膜7而構成,這些部件均為帶狀,在分離膜7的寬度方向的相反兩側分別配置負極5和正極6,在正負極位置錯開的狀態下卷成扁平狀。在發電單元3中,負極5通過負極集電體12與負極外部端子14電連接,正極6通過正極集電體13與正極外部端子15電連接。將圖2至圖4 一并參照可知,蓋體4俯視時為矩形長的金屬制板狀,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安裝有安全閥8,并在一端側設有注液孔9。在蓋體4的兩端部分別形成有從上表面4b向上方鼓出的、俯視時大致為矩形的被卡合部11,在各被卡合部11使蓋體4的下表面如凹進去形成卡合凹部11a。而且,在蓋體 4的下表面如,除卡合凹部Ila的一邊以外的其他周圍分別形成有淺的導向凹部lib。還有,在構成卡合凹部Ila的頂面的中心部分形成有貫通孔11c。在圖中左側的被卡合部11及導向凹部lib上,通過上密封墊16和負極下密封墊 17分別安裝負極外部端子14及負極集電體12。
上密封墊16是通過隔板16a劃分上方側的端子保持凹部16b與下方側的安裝用凹部16c的樹脂制部件,在隔板16a的中央部分設有向下方側延伸的兩端開口的筒狀部 16d。上密封墊16通過從被卡合部11的上方覆蓋以在安裝用凹部16c內收納被卡合部11 而安裝在蓋體4上。筒狀部16d插入貫通孔Ilc并進入卡合凹部Ila內。而且,在上密封墊16所具有的兩個舌狀片16e的卡止孔16f中,插入從蓋體4的上表面4b突出的卡止突部19。負極下密封墊17具有配置在蓋體4的卡合凹部Ila內的鼓出部17a、與該鼓出部 17a連續地設置并被配置在被卡合部11的導向凹部lib的平坦部17b。鼓出部17a的形狀與被卡合部11的除卡合凹部Ila的一邊側以外的部分的內表面相吻合,而且在鼓出部17a 形成有貫通孔17c,在該貫通孔17c中插入上密封墊16的筒狀部16d的下端附近。負極外部端子14具有俯視時為矩形的鋁制板狀體21和銅制的鉚釘22,鉚釘22通過將凸緣部2 壓入形成于板狀體21中央部分的貫通孔21a,使軸部22b以突出的狀態固定在板狀部21上,板狀體21收納在上密封墊16的端子保持凹部16b中。負極集電體12的基部31與負極下密封墊17的鼓出部17a及平坦部17b的下側重疊而配置。關于負極集電體12,將在后面進行說明。在將負極外部端子14的鉚釘22的軸部22b插入上密封墊16的筒狀部16d及形成于負極集電體12的基部31的貫通孔33a后,擴張其前端形成大徑部22c,從而將負極外部端子14、上密封墊16、負極下密封墊17及負極集電體12的基部31鉚接固定在蓋體4上。在圖中右側的被卡合部11及導向凹部lib上,通過上密封墊16及正極下密封墊 18分別安裝正極外部端子15及正極集電體13。與負極側相同,上密封墊16安裝在被卡合部11上。另一方面,正極側下密封墊18 是設有貫通孔18a的平板狀,配置在卡合凹部Ila內。正極外部端子15為鋁制部件,具有俯視時為矩形的板狀體1 和從該板狀體1 的下表面中央部突出的筒狀的軸部15b。板狀體15a收納在上密封墊16的端子保持凹部 16b 中。正極集電體13的基部31與正極下密封墊18的下側重疊而配置。關于正極集電體13,將在后面進行說明。在將正極外部端子15的軸部1 插入上密封墊16的筒狀部16d及形成于正極集電體13的基部31的貫通孔33a之后,擴張其前端形成大徑部15c,從而將正極外部端子15、 上密封墊16、正極下密封墊18及正極集電體13的基部31鉚接固定在蓋體4上。圖5A及圖5B所示的負極集電體12為銅制部件,圖6A及圖6B所示的正極集電體 13為鋁制部件,這兩種部件都是通過對板材進行沖壓加工而制造出來的。因為負極集電體 12及正極集電體13具有相同的結構,所以,以下針對負極集電體12詳細地進行說明。對于正極集電體13,在與負極集電體12相似乃至相同的結構部件上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對與負極集電體12的不同點進行說明。圖5A及圖5B所示的負極集電體12具有基部31和一對腳部(連接部)32,32。將圖4 一并參照可知,基部31具有配置在形成于蓋體4的下表面如的卡合凹部Ila內并與負極下密封墊17的鼓出部17a的下側重疊而配置的固定部(第一部分)33,以及在與卡合凹部Ila相鄰的位置與負極下密封墊17的平坦部17b的下側重疊而配置的基座部(第二部分)34。當以圖1所示的姿態配置電池1時,固定部33與基座部34都在水平面(XY平面)上配置,但是,在高度方向(Z方向)上不在相同的位置上,固定部33與基座部34以具有高度差的位置關系配置。具體地說,收納在蓋體4的卡合凹部Ila內的固定部33位于配置在蓋體4的下表面4b的基座部34的上方,當以圖1所示的姿態配置電池1時,具有高度差的固定部33與基座部34通過沿大致垂直面( 平面)延伸的連結部35連結。在固定部33的中央,形成有用來插入負極外部端子14的鉚釘22的軸部22b的貫通孔33a。如前所述,固定部33利用鉚釘22與負極外部端子14、上密封墊16及負極下密封墊17 —起被鉚接固定在蓋體4上。而且,固定部33通過鉚釘22與負極外部端子14的板狀體21電連接。基座部34大致為矩形板狀,從基座部34的四邊中除經由連結部35連結有固定部 33的一邊以外的相對的兩邊(在基部31的寬度方向上相對的兩邊),相互平行地突出具有一定寬度的細長的矩形腳部32,32。當以圖1所示的姿態配置電池1時,腳部32,32從基座部34沿著大致垂直方向向下方(-Z方向)延伸,與發電單元3的負極5(銅箔)相鄰而配置。腳部32,32與發電單元3的負極5通過只在圖1中示意性地表示的夾具10進行電連接,并且相互機械地連結在一起。如圖5A及圖5B所示,在負極集電體12的基部31的固定部33上形成有壁狀的肋部37。肋部37向與腳部32,32的突出方向以及連結部35從固定部33向基座部34延伸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而從基部31立起。具體地說,肋部37具有沿著大致矩形的固定部 33的四邊中除了與連結部35連結的一邊以外的其他三邊形成的直線部分37a,37b,37c、將直線部分37a與直線部分37c連結的弧狀部37d、將直線部分37b與直線部分37c連結的弧狀部37e。而且,肋部37具有從直線部分37a,37b的端部向基座部34立起的R狀部37f, 37g。換言之,肋部37沿著基部31的除與連結部35連結的一側邊以外的其他外周邊緣形成。而且,除R狀部37f,37g以外的肋部37的高度Hl (圖5A中從固定部33的上表面至肋部37的前端面的距離)根據基部31尺寸等條件,設定在例如1 IOmm左右的范圍內。 在本實施方式中,除R狀部37f,37g以外的肋部37的高度Hl大致一定,但是,也可以使肋部37的每個部位的高度不同。因為在三邊形成有肋部37而剩下的一邊與連結部35連結,因此,固定部33作為整體可以說呈現為淺的托盤的形狀,其中央具有用來鉚接固定的貫通孔33a。通過對板材進行拉伸加工,使固定部33與基座部34經由連結部35具有高度差, 并且沿固定部33的外周邊緣設有肋部37。換言之,在負極集電體12的基部31中,通過拉伸加工使固定部33形成淺的托盤形狀。雖然正極集電體13中的配置在蓋體4的卡合凹部Ila內的固定部33與正極下密封墊18重疊,但是,配置在與卡合凹部Ila相鄰的位置的基座部34未經由正極下密封墊18 配置在蓋體4的下表面4a(參照圖4)。正極集電體13的腳部32,32通過只在圖1中示意性地表示的夾具10與發電單元3的正極6電連接,并且與之機械地連結在一起。如果振動或沖擊施加在電池1,則在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上主要作用有圖2、圖5A及圖6A中用箭頭F示意性地表示的X方向的力。其原因在于,電池容器2內的發電單元3在Y方向的移動被電池容器2的兩側壁內表面所束縛,與此相對,為了確保與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連接的空間,在X方向上預留有發電單元3在電池容器2內移動的空間。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設置肋部37,針對箭頭F所示的彎曲,增加了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所具有的基部31的固定部33 (通過鉚接固定在蓋體4上)的截面模量,提高了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的基部31的強度。重新參照圖1,由于在蓋體4與發電單元3之間設有用來填充電解液的空間,所以, 當振動或沖擊施加在電池1時,不僅在X方向上,也在Z方向上預留有發電單元3在電池容器2內移動的空間。因此,對于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所具有的基部31的固定部 33,也作用有大致繞X軸的扭力。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設置肋部37,針對該種扭力,提高了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所具有的基部31的固定部33的極截面模量,提高了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的基部31的強度。這樣,通過設置肋部37,增加了基部31的截面模量及極截面模量,因此,提高了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的基部31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產生的彎曲或扭曲的強度。其結果,提高了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而且能夠通過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的提高,防止電阻增大。如前所述,基部31的固定部33通過肋部37和連結部35形成淺的托盤狀,該形狀也有助于提高基部31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產生的彎曲或扭曲的強度。肋部37的形成以及通過連結部35構成固定部33和基座部34具有高度差的結構的形成,都可以通過對基部31的固定部33進行拉伸加工來完成。通過拉伸加工形成肋部 37,在基部31,特別在肋部37的周邊產生加工硬化,局部地增大屈服應力,因此能夠抑制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的基部31的塑性變形。即,因為通過拉伸加工形成了肋部 37,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3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進而能夠可靠地防止電阻增大。不是將基部31形成單純的平板狀,而是形成將固定部33與基座部34通過連結部而連結的具有高度差的結構,也可以提高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的基部31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產生的彎曲或扭曲的強度,有助于提高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并且防止由此引起的電阻增大。而且,在具有高度差的基部31中,將固定部33配置在蓋體4的卡合凹部Ila內, 將基座部34配置在蓋體4的下表面4a,從而提高了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在電池 1的蓋體4上的安裝強度,這一點也有助于提高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并且能夠防止電阻增大。(第二實施方式)圖7A至圖8C所示的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在圖7A至圖7C所述的銅制的負極集電體12自身結構以及圖8A至圖8C所示的鋁制的正極集電體13自身結構上,與第一實施方式存在不同。而電池1的其他結構,特別是負極及正極集電體12,13與發電單元3、負極及正極外部端子14,15的連接結構,以及負極及正極集電體12,13在蓋體4上的安裝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而且,由于本實施方式的負極集電體12及正極集電體13也具有相同的結構,所以,以下對負極集電體12詳細地說明。關于正極集電體13,在與負極集電體12 相似乃至相同的結構部件上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說明與負極集電體12的不同之處。在圖7A至圖7C所示的負極集電體12中,肋部37具有壁狀的主部3 及從主部37h的前端向外側橫向(圖中的Y方向)突出的一對延長部37i,37j。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負極及正極集電體12,13的肋部37相當于本實施方式的肋部37只具有主部 37h的結構。 肋部37的主部3 設置在負極集電體12的基部31中的固定部33、基座部34及連結部35上。首先,在大致矩形的固定部33中,肋部37的主部Wh具有直線部分37a, 37b,37c、將直線部分37a與直線部分37c連接的弧狀部37d、將直線部分37a與直線部分 37c連接的弧狀部37e,其中直線部分37a,37b,37c是沿四邊中除了與連結部35連結的一邊以外的另外三邊形成的部分。而且,在大致矩形板狀的基座部34中,除經由連結部35與固定部33連結的一邊以外的另外相對的兩邊(在基部31的寬度方向上相對的兩邊)上設有肋部37的主部37h的直線部分37k,37m。進而,在連結部35的相對的兩邊(在基部31 的寬度方向上相對的兩邊)上,為了使設置在固定部33上的直線部分37a,37b與設置在基座部34上的直線部分37k,37m連結而設有直線部分37η,37ρ。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基座部34和連結部35上也設置肋部37的壁狀主部37h, 不但對于固定部33,對于基座部34及連結部35也較高地設定截面模量及極截面模量,這一點也能夠提高負極集電體12的強度。在肋部37的主部37h中,在設置于固定部33的相對的直線部分37a,37b上、在與這些直線部分37a,37b連接的連結部35的直線部分37η,37ρ上,以及在設置于與這些直線部分37η,37ρ連接的基座部34上的直線部分37k,37m上,設有前述的延長部37i,37 j。在固定部33所設有的相對的直線部分37a,37b上,不是在其全長上,而是在從連結部33至相當于貫通孔33a的中心位置附近的部分(連結部35側)上設有延長部37i,37j。總之,相對的延長部37i,37j從基座部34的端部延長至固定部33的中途。通過在肋部37的主部3 的前端設置延長部37i,37j,進一步提高負極集電體12 的基部31的截面模量及極截面模量,所以進一步提高負極集電體12的基部31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產生的彎曲或扭曲的強度。其結果,進一步提高負極集電體12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電阻增大。負極集電體12的一對腳部32,32從延長部37i,37j突出。具體地說,這些腳部 32,32經由下端側的落座部32a固定在延長部37i,37j上,該落座部3 在延長部37i,37j 的長度方向的大致整個長度上延伸。即,一對腳部32,32與基部31連接的部分超過基座部 34延長至固定部33的中途(相當于貫通孔33a的中心位置),通過延長作為腳部32,32與基部31的連接部分即落座部3 的長度,提高負極集電體12整體的剛性,進一步提高對抗因振動或沖擊而產生的彎曲或扭曲的剛性。圖8A至圖8C所示的正極集電體13與圖7A至圖7C所示的負極集電體12相比, 固定部33的長度方向的長度長,而且,在固定部33的長度方向的前端設有從肋部37的直線部分37c的上端延伸的舌狀部38,該舌狀部38為了在蓋體4上焊接正極集電體13而設置。為了確認本發明的效果,進行了試驗。在該試驗中,使用了圖5A及圖5B所示的銅制的負極集電體12 (以下根據需要將該負極集電體12稱為實施例)。實施例的負極集電體 12的尺寸如下所示。首先,基部31的全長L為45mm,固定部33的寬度Wl為25mm,基座部 34的寬度W2為35mm。而且,除R狀部37f,37g以外的肋部37的高度Hl為3mm。進而在圖5A中,從固定部33的上表面至基座部34的下表面的高度H2為7mm。作為比較例,準備圖9 所示的銅制的負極集電體12’,比較例的負極集電體12’具有與實施例的負極集電體12相同的尺寸,但是,形成有用于鉚接的貫通孔33a’的基部33’為平坦的板狀,未形成有肋部, 也沒有高度差的結構。在有關UN(聯合國)試驗標準手冊中所規定的抗振動性、抗沖擊性的試驗條件下, 重復三次測量了電池電阻的變化率,試驗結果如下表1及圖10所示。在圖10中,以圓形標記表示比較例,以方形標記表示實施例。表 1
實施例比較例第一次100%100%第二次102%105%第三次105%110% 根據表1及圖10可知,在比較例中,電阻在試驗后從試驗前的100%變成增加了 10%的110%,與此相對,在實施例中,電阻在試驗后從試驗前的100%變成只增加了 5%的 105%。根據該結果可確認,本發明提高了集電體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并且由此能夠防止電阻增大。 本發明不限于所述實施方式,可以進行各種變更。如圖9的比較例所示,即使不是具有高度差結構而是在單純為平板狀的基部的外周邊緣上設置與肋部37相同的肋部,也能夠提高集電體的基部的強度,從而提高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在具有這樣的平板狀基部的集電體的情況下,也可以將整個基部收納在蓋體 4的凹部,在該情況下,也能夠增大電池內的容量,在制造時方便地對齊位置。另外,在此以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在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以外的電池中也能夠適用本發明。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池,具有將配置在外裝體的內部的發電單元與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外裝體的外部的外部端子電連接的集電體,該電池的特征在于,所述集電體具有與所述外部端子電連接的基部、從所述基部突出且與所述發電單元電連接的連接部、設置在所述基部的肋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沿所述基部的外周邊緣的至少一部分設置。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部通過對所述基部進行拉伸加工而形成。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具有從所述基部向與所述連接部相同的方向突出的主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還具有從所述主部的前端突出的延長部。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裝體具有在內側面形成有凹部的蓋體,將所述集電體的所述基部配置在所述凹部內。
7.如權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裝體具有在內側面形成有凹部的蓋體,所述集電體的所述基部具有配置在所述凹部內的第一部分、配置在與所述凹部相鄰的所述蓋體的內側面并且設有所述連接部的第二部分、將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連接成相互形成高度差的連結部。
8.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裝體具有在內側面形成有凹部的蓋體,所述集電體的所述基部具有配置在所述凹部內的第一部分、配置在與所述凹部相鄰的所述蓋體的內側面并且設有所述連接部的第二部分、將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連接成相互形成高度差的連結部,所述肋部的所述主部設置在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周邊緣中除與所述連結部連結的部分以外的部分。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部與所述肋部的所述延長部連接。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的所述主部還設置在所述基部的所述第二部分,所述肋部的所述延長部設置在所述基部中所述第一部分的靠近所述第二部分側的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
11.一種集電體,將配置在電池的外裝體的內部的發電單元與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外裝體的外部的外部端子電連接,該集電體的特征在于,具有與所述外部端子連接的基部、 從所述基部突出且與所述發電單元連接的連接部、 設置在所述基部的肋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池及集電體,能夠提高電池所具有的集電體的抗振動性及抗沖擊性,并且防止電阻增大。負極集電體(12)具有固定在電池(1)的蓋體(4)上且與負極外部端子(14)電連接的基部(31),以及從基部(31)突出且與發電單元(3)的負極(5)電連接的腳部(32)。沿基部(31)的外周邊緣的至少一部分設有向與腳部(3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肋部(37)。
文檔編號H01M4/70GK102569820SQ20111040790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0日
發明者伊藤瞬, 脅彰吾 申請人:株式會社杰士湯淺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