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承載底座結構及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調整天線模塊的角度的承載底座結構(supporting pedestal)及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尤指一種體積輕巧且可快速執行天線模塊適合安裝于地面、墻壁或斜屋頂的承載底座結構及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
背景技術:
為了有效支撐天線模塊于承載平臺上(地面、墻壁或斜屋頂),天線系統包含有一承載裝置(承載底座結構),其連接于天線模塊且設置于承載平臺上。由于天線模塊需依據衛星的位置而選擇適當的安裝位置(地面、墻壁或斜屋頂),藉以根據衛星信號來源而調整天線模塊的最佳位置。傳統的承載底座結構包含有一支撐管與一底座。底座上形成有一樞孔與一滑槽,且滑槽以扇形方式環繞于樞孔的下緣。因此傳統承載底座結構的支撐管樞接于底座的樞孔,且可沿著滑槽的軌道相對底座轉動。然而支撐管相對底座的轉動范圍有一定限制,舉例來說,支撐管無法轉動至與底座的一底板平行的角度位置,因此當承載裝置安裝于一垂直壁面時,承載底座結構無法利用一筆直的支撐管將天線模塊調整至平行于壁面的角度,此時傳統的承載底座結構需另外搭配一個彎曲形的支撐管,才可以擴張天線模塊相對承載平臺(地面、墻壁或斜屋頂)的轉動范圍。如此一來,傳統的承載底座結構需視其設置位置而搭配彎曲形的支撐管,因而造成使用者不便且大幅提高產品的成本。此外,由于滑槽介于樞孔與底座的基板之間,在結構設計上會有強度不足的風險存在。因此,必須增加一些固定組件來進行補強,進而造成材料成本與制造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承載底座結構及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來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體積輕巧且可快速執行天線模塊的對位的承載底座結構及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以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公開一種承載底座結構,該承載底座結構包含:一底座、一支撐管、一第一樞接組件以及一第一鎖固組件;該底座包含:一基板;一第一板部,該第一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一側邊,該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軸孔與一第一滑槽,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一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一第二板部,該第二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另一側邊且面對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軸孔;以及一補強肋,該補強肋設置于該基板的一端邊且連接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該補強肋用來防止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相對該基板彎折,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二軸孔分別形成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上鄰近該補強肋的一側邊;該支撐管設置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之間,該支撐管上形成有一樞接孔;該第一樞接組件穿設該第一軸孔、該第二軸孔與該樞接孔,以使該支撐管可以該樞接孔為軸心相對該底座樞轉;該第一鎖固組件用來在該支撐管相對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樞轉至一預定角度時穿設該第一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一鎖孔,藉以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
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一滑槽為四分之一圓弧。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二板部上還形成有一第二滑槽,該第二軸孔與該第二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且該第二滑槽的兩端點與該第二軸孔分別為一直角三角形的三個端點。本發明還公開該承載底座結構還包含有一第二鎖固組件,其用來在該支撐管相對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樞轉至一預定角度時穿設該第二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二鎖孔,藉以與該第一鎖固組件共同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二滑槽為四分之一圓弧。本發明還公開該基板形成有至少一固定孔與一槽孔。本發明還公開該支撐管為一圓形直管或一方形直管。本發明還公開一種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其包含有一天線模塊,以及一承載底座結構,其用來調整該天線模塊的方位角。該承載底座結構包含有一底座與一支撐管。該底座包含有一基板;一第一板部,其設置于該基板的一側邊;一第二板部,其設置于該基板的另一側邊且面對該第一板部;與一補強肋,其設置于該基板的一端邊且連接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該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軸孔與一第一滑槽,且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一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該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軸孔與一第二滑槽,且該第二軸孔與該第二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該補強肋用來防止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相對該基板彎折,且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二軸孔分別形成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上鄰近該補強肋的一側邊。該支撐管設置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之間,且該支撐管上形成有一樞接孔。該承載底座結構還包含有一第一樞接組件,其穿設該第一軸孔、該第二軸孔與該樞接孔,以使該支撐管可以該樞接孔為軸心相對該底座樞轉,以及一第一鎖固組件,其用來在該支撐管相對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樞轉至一預定角度時穿設該第一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一鎖孔,藉以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本發明還公開一種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該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包括:一天線模塊;以及一承載底座結構,該承載底座結構用來支撐該天線模塊,該承載底座結構包括:一底座,該底座用來設置于一承載平臺上,該底座包括:一基板;一第一板部,該第一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一側邊,該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軸孔與一第一滑槽,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一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一第二板部,該第二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另一側邊且面對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軸孔;以及一補強肋,該補強肋設置于該基板的一端邊且分別連接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該補強肋用來防止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相對該基板彎折,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二軸孔分別形成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上鄰近該補強肋的一側邊;一支撐管,該支撐管連接于該天線模塊且設置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之間,該支撐管上形成有一樞接孔;一第一樞接組件,該第一樞接組件穿設該第一軸孔、該第二軸孔與該樞接孔,以使該支撐管可以該樞接孔為軸心相對該底座樞轉;以及一第一鎖固組件,該第一鎖固組件用來在該支撐管相對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樞轉至一預定角度時穿設該第一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一鎖孔,藉以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承載底座結構可將軸孔形成于板部上鄰近補強肋的一側邊,且形成于板部上滑槽的兩端與軸孔的連線可分別垂直以及平行于基板,因此本發明具有體積與面積較小且重量較輕的底座,進而可有效降低承載底座結構的制造成本與運輸成本。
本發明還公開一種承載底座結構,該承載底座結構包含:一底座、一支撐管、一第一樞接組件、一第二樞接組件以及一第一鎖固組件;該底座包含:一基板;一第一板部,該第一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一側邊,該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軸孔與一第一滑槽,該第一軸孔介于該第一滑槽與該基板之間;以及一第二板部,該第二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另一側邊且面對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軸孔;該支撐管設置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之間,該支撐管上形成有一第一樞接孔與一第二樞接孔;該第一樞接組件穿設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一樞接孔;該第二樞接組件穿設該第二軸孔與該第二樞接孔,以與該第一樞接組件配合,使該支撐管可以該第一樞接孔與該第二樞接孔為軸心相對該底座樞轉;該第一鎖固組件穿設該第一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一鎖孔,藉以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一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強化肋,該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強化肋,且該基板上形成有一第三強化肋。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一強化肋、該第二強化肋與該第三強化肋相互連接。本發明還公開該底座還包含有一第一補強肋以及一第二補強肋,其設置于該基板的一第一端邊,該第一補強肋分別連接于該第一板部與該基板,該第二補強肋分別連接于該第二板部與該基板。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一補強肋相對該基板外翻一第一角度,該第二補強肋相對該基板外翻一第二角度,該第一角度與該第二角度皆大于O度且小于20度。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一補強肋上形成有一第四強化肋,該第二補強肋上形成有一第五強化肋,且該基板上形成有一第六強化肋。本發明還公開該第四強化肋、該第五強化肋與該第六強化肋相互連接。本發明還公開該底座還包含有一第三補強肋以及一第四補強肋,其設置于該基板的一第二端邊,該第二端邊與該第一端邊相對,該第三補強肋分別連接于該第一板部與該基板,該第四補強肋分別連接于該第二板部與該基板。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三補強肋相對該基板外翻一第三角度,該第四補強肋相對該基板外翻一第四角度,該第三角度與該第四角度皆大于O度且小于20度。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三補強肋上形成有一第七強化肋,該第四補強肋上形成有一第八強化肋,且該基板上形成有一第九強化肋。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七強化肋、該第八強化肋與該第九強化肋相互連接。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二板部上還形成有一第二滑槽,該第二軸孔介于該第二滑槽與該基板之間。本發明還公開該承載底座結構還包含有一第二鎖固組件,其穿設該第二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二鎖孔,藉以與該第一鎖固組件共同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本發明還公開該第二軸孔與該第二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本發明還公開該基板形成有至少一固定孔與一槽孔。本發明還公開該支撐管為一圓形直管或一方形直管。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承載底座結構可將軸孔形成于滑槽與基板之間,且在板部與基板上形成強化肋,以在支撐管相對底座轉動時,增加承載底座結構的整體強度。此外,本發明的承載底座結構還可設置補強肋來連接板部與基板,以在支撐管相對底座轉動時,防止板部相對基板彎折。再者,本發明的承載底座結構亦可在補強肋與基板上形成強化肋,以在支撐管相對底座轉動時,增加承載底座結構的整體強度。因此本發明不需搭配額外的固定組件來進行補強,進而可有效降低承載底座結構的材料成本與制造成本。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天線系統的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承載底座結構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承載底座結構的組裝圖。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承載底座結構的組裝圖。圖5為圖4中的承載底座結構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圖6為圖4中的承載底座結構在另一視角的組裝圖。圖7為圖4中的底座在另一視角的外觀圖。圖8為圖4中的底座在另一視角的外觀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天線系統12天線模塊14,44承載底座結構 16承載平臺18、48底座20、50基板201、507固定孔203、509 槽孔22、52第一板部221、521 第一軸孔223,523第一滑槽24、54 第二板部241,541第二軸孔243、543 第二滑槽26補強肋28、64支撐管281樞接孔283、645 第一鎖孔285、647第二鎖孔30、66 第一樞接組件32,70第一鎖固組件 34、74 第二鎖固組件36固定組件38套件56第一補強肋58第二補強肋60第三補強肋 62第四補強肋68第二樞接組件 72、76 拉帽501第三強化肋503第六強化肋505第九強化肋 525第一強化肋545第二強化肋 561第四強化肋
581第五強化肋 601第七強化肋621第八強化肋 641第一樞接孔643第二樞接孔 El第一端邊E2第二端邊A1-A4箭頭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天線系統10的外觀示意圖。天線系統10包含有一天線模塊12與一承載底座結構14。承載底座結構14用來設置于一承載平臺16 (例如地面、墻壁或斜屋頂)上且連接天線模塊12,以使天線系統10安裝于承載平臺16上時,使用者可利用承載底座結構14調整天線模塊12相對于承載平臺16的相對于衛星信號的最佳方位(例如方位角),例如將天線模塊12調整至最佳信號接收方位,藉以精準擷取衛星信號并達到衛星精準對位的目的。請參閱圖2與圖3,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承載底座結構14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承載底座結構14的組裝圖。承載底座結構14包含有一底座18,其用來設置于承載平臺16上。底座18包含有一基板20以及一第一板部22,其設置于基板20的一側邊。第一板部22上形成有一第一軸孔221與一第一滑槽223,且第一軸孔221與第一滑槽223的各區段可為等距。底座18還包含有一第二板部24,其設置于基板20的另一側邊且面對第一板部22。第二板部24上形成有一第二軸孔241與一第二滑槽243,且第二軸孔241與第二滑槽243的各區段可為等距,其中第二軸孔241與第二滑槽243的位置可相對應于第一軸孔221與第一滑槽223的位置,且第二滑槽243的形狀可相對應于第一滑槽223的形狀。底座18還包含有一補強肋26,其設置于基板20的一端邊且連接第一板部22與第二板部24。補強肋26用來加強結構的穩定性,以防止第一板部22與第二板部24相對基板20彎折。其中,第一軸孔221與第二軸孔241分別形成于第一板部22與第二板部24上鄰近補強肋26的一側邊。如圖2與圖3所示,承載底座結構14還包含有一支撐管28,其連接于天線模塊12且設置于第一板部22與第二板部24之間。支撐管28可為一圓形直管或一方形直管。支撐管28的形狀可不限于實施例所述,視設計需求而定。支撐管28上形成有一樞接孔281。承載底座結構14還包含有一第一樞接組件30,其穿設第一軸孔221、第二軸孔241與樞接孔281,以使支撐管28可以樞接孔281為軸心相對底座18樞轉。承載底座結構14還包含有一第一鎖固組件32,其用來在支撐管28相對第一板部22與第二板部24樞轉至一預定角度時穿設第一滑槽223且固定于支撐管28的一第一鎖孔283,藉以固定支撐管28與第一板部22、第二板部24的相對位置。其中第一滑槽223可為一四分之一圓弧,因此支撐管28相對底座18的樞轉角度范圍可實質上介于零度至九十度之間,相對應地第一滑槽223的兩端點與第一軸孔221可分別為一直角三角形的三個端點,且第二滑槽243的兩端點與第二軸孔241亦可分別為一直角三角形的三個端點,意即第一滑槽223與第二滑槽243可分別為一四分之一圓弧。相應地,承載底座結構14還可包含有一第二鎖固組件34,其用來在支撐管28相對第一板部22與第二板部24樞轉至該預定角度時穿設第二滑槽243且固定于支撐管28的一第二鎖孔285,藉以與第一鎖固組件32共同固定支撐管28與第一板部22、第二板部24的相對位置,以使得當天線模塊12調整至最佳信號接收方位時,承載底座結構14可用來固定天線模塊12相對承載平臺16的轉動角度。再者,如圖1至圖3所示,基板20可形成有至少一固定孔201與一槽孔203,且天線系統10還可包含有一固定組件36與一套件38。固定組件36可用來穿設基板20的固定孔201且鎖固于承載平臺16,藉以將底座18固定于承載平臺16上。套件38可用來穿設基板20的槽孔203且固定于承載平臺16,以使承載底座結構14可以固定孔201為軸心,沿著槽孔203的方向相對承載平臺16轉動,藉以調整天線系統10得到最佳的位置。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承載底座結構14將軸孔(第一軸孔221與第二軸孔241)形成于板部(第一板部22與第二板部24)上鄰近基板20與補強肋26的位置,且將滑槽(第一滑槽223與第二滑槽243)以四分之一圓弧的形式形成于板部上且圍繞軸孔,以使支撐管28可沿著滑槽的軌道相對底座18樞轉。舉例來說,當支撐管28沿著第一滑槽223與第二滑槽243的軌道滑行至第一滑槽223與第二滑槽243鄰近基板20的一端時,支撐管28的軸向可平行于基板20,意即平行于承載平臺16 ;而當支撐管28沿著第一滑槽223與第二滑槽243的軌道滑行至第一滑槽223與第二滑槽243遠離基板20的另一端時,支撐管28的軸向可垂直于基板20,意即垂直于承載平臺16。因此本發明的承載底座結構14可使用一直形支撐管(非彎折形支撐管),而達到調整天線模塊12相對承載平臺16在零度至九十度范圍內的位置且可共用支撐管的目的。此外,本發明的支撐管28與底座18的樞接點設置于鄰近補強肋26的位置,故可有效增強承載底座結構14的結構穩定性,藉以避免底座18的板部(第一板部22與第二板部24)因無法負荷天線模塊12的重量而相對基板20彎折。相比于先前技術,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承載底座結構將軸孔形成于板部上鄰近補強肋的一側邊,且形成于板部上滑槽的兩端與軸孔的連線可分別垂直以及平行于基板,因此本發明具有體積與面積較小且重量較輕的底座,進而可有效降低承載底座結構的制造成本與運輸成本。請參閱圖4至圖8,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承載底座結構44的組裝圖,圖5為圖4中的承載底座結構44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圖6為圖4中的承載底座結構44在另一視角的組裝圖,圖7為圖4中的底座48在另一視角的外觀圖,圖8為圖4中的底座48在另一視角的外觀圖。圖1中的天線系統10的承載底座結構14亦可以圖4中的承載底座結構44替換。換言之,圖4中的承載底座結構44亦可用來設置于圖1中的承載平臺16 (例如地面、墻壁或斜屋頂)上且連接天線模塊12,以使天線系統10安裝于承載平臺16上時,使用者可利用承載底座結構44調整天線模塊12相對于承載平臺16的相對于衛星信號的最佳方位(例如方位角),例如將天線模塊12調整至最佳信號接收方位,藉以精準擷取衛星信號并達到衛星精準對位的目的。此外,承載底座結構44亦可用來承載其他對象,不以用來承載天線模塊12為限。如圖4至圖6所示,承載底座結構44其包含有一底座48,其用來設置于圖1中的承載平臺16上。底座48包含有一基板50以及一第一板部52,其設置于基板50的一側邊。第一板部52上形成有一第一軸孔521與一第一滑槽523,且第一軸孔521介于第一滑槽523與基板50之間,意即第一軸孔521相對靠近基板50,且第一滑槽523相對遠離基板50。此夕卜,第一軸孔521與第一滑槽523的各區段可為等距。底座48還包含有一第二板部54,其設置于基板50的另一側邊且面對第一板部52。第二板部54上形成有一第二軸孔541與一第二滑槽543,且第二軸孔541介于第二滑槽543與基板50之間,意即第二軸孔541相對靠近基板50,且第二滑槽543相對遠離基板50。此外,第二軸孔541與第二滑槽543的各區段可為等距。在此實施例中,第二軸孔541與第二滑槽543的位置可相對應于第一軸孔521與第一滑槽523的位置,且第二滑槽543的形狀可相對應于第一滑槽523的形狀。底座48還包含有一第一補強肋56以及一第二補強肋58,其設置于基板50的一第一端邊El,其中第一補強肋56分別連接于第一板部52與基板50,且第二補強肋58分別連接于第二板部54與基板50。底座48還包含有一第三補強肋60以及一第四補強肋62,其設置于基板50的一第二端邊E2,且第二端邊E2與第一端邊El相對,其中第三補強肋60分別連接于第一板部52與基板50,且第四補強肋62分別連接于第二板部54與基板50。第一補強肋56、第二補強肋58、第三補強肋60以及第四補強肋62用來加強結構的穩定性,以防止第一板部52與第二板部54相對基板50彎折。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補強肋56可相對基板50朝圖4中箭頭Al的方向外翻一第一角度,且第二補強肋58可相對基板50朝圖4中箭頭A2的方向外翻一第二角度,其中上述的第一角度與第二角度皆大于O度且小于20度。此外,第三補強肋60可相對基板50朝圖6中箭頭A3的方向外翻一第三角度,且第四補強肋62可相對基板50朝圖6中箭頭A4的方向外翻一第四角度,其中上述的第三角度與第四角度皆大于O度且小于20度。藉由將第一補強肋56、第二補強肋58、第三補強肋60與第四補強肋62作外翻設計,可有效增加承載底座結構44抗側風的剛度。承載底座結構44還包含有一支撐管64,其可連接于圖1中的天線模塊12且設置于第一板部52與第二板部54之間。支撐管64可為一圓形直管或一方形直管。支撐管64的形狀可不限于實施例所述,視設計需求而定。支撐管64上形成有一第一樞接孔641與一第二樞接孔643。承載底座結構44還包含有一第一樞接組件66以及一第二樞接組件68,其中第一樞接組件66穿設第一軸孔521與第一樞接孔641,且第二樞接組件68穿設第二軸孔541與第二樞接孔643,以與第一樞接組件66配合,使支撐管64可以第一樞接孔641與第二樞接孔643為軸心相對底座48樞轉。承載底座結構44還包含有一第一鎖固組件70,其穿設第一滑槽523且固定于支撐管64的一第一鎖孔645中的拉帽72 (blind nut),藉以固定支撐管64與第一板部52、第二板部54的相對位置,使得支撐管64可相對第一板部52與第二板部54樞轉至第一滑槽523中的任一預定角度。相應地,承載底座結構44還可包含有一第二鎖固組件74,其穿設第二滑槽543且固定于支撐管64的一第二鎖孔647中的拉帽76,藉以與第一鎖固組件70共同固定支撐管64與第一板部52、第二板部54的相對位置,使得承載底座結構44可用來固定支撐管64相對底座48的轉動角度。如圖4至圖8所示,第一板部52上形成有四個第一強化肋525,第二板部54上形成有四個第二強化肋545,且基板50上形成有四個第三強化肋501。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強化肋525、第二強化肋545與第三強化肋501相互連接。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強化肋525、第二強化肋545與第三強化肋501亦可相互分離。第一強化肋525、第二強化肋545與第三強化肋501的數目可根據實際應用而增減,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此外,第一補強肋56上形成有一第四強化肋561,第二補強肋58上形成有一第五強化肋581,且基板50的第一端邊El上形成有一第六強化肋503。在此實施例中,第四強化肋561、第五強化肋581與第六強化肋503相互連接。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第四強化肋561、第五強化肋581與第六強化肋503亦可相互分離。再者,第三補強肋60上形成有一第七強化肋601,第四補強肋62上形成有一第八強化肋621,且基板50的第二端邊E2上形成有一第九強化肋505。在此實施例中,第七強化肋601、第八強化肋621與第九強化肋505相互連接。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七強化肋601、第八強化肋621與第九強化肋505亦可相互分離。第一強化肋525、第二強化肋545、第三強化肋501、第四強化肋561、第五強化肋581、第六強化肋503、第七強化肋601、第八強化肋621與第九強化肋505用來進一步強化結構的穩定性,以防止第一板部52與第二板部54相對基板50彎折。再者,如圖4至圖6所示,基板50可形成有至少一固定孔507與一槽孔509。圖1中的固定組件36可用來穿設基板50的固定孔507且鎖固于承載平臺16,藉以將底座48固定于承載平臺16上。圖3中的套件38可用來穿設基板50的槽孔509且固定于承載平臺16,以使承載底座結構44可以固定孔507為軸心,沿著槽孔509的方向相對承載平臺16轉動,藉以調整天線系統10得到最佳的位置。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承載底座結構44將軸孔(第一軸孔521與第二軸孔541)形成于滑槽(第一滑槽523與第二滑槽543)與基板50之間,且將滑槽以圓弧的形式形成于板部上且圍繞軸孔,以使支撐管64可沿著滑槽的軌道相對底座48樞轉。此外,本發明利用補強肋、補強肋外翻與強化肋的設計來增強承載底座結構44的結構穩定性,藉以避免底座48的板部(第一板部52與第二板部54)因無法負荷天線模塊12的重量而相對基板50彎折。根據實驗結果,本發明的承載底座結構44無論是在正向受壓或側向受壓,皆可有效降低底座48的變形量。相比于先前技術,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承載底座結構可將軸孔形成于滑槽與基板之間,且在板部與基板上形成強化肋,以在支撐管相對底座轉動時,增加承載底座結構的整體強度。此外,本發明的承載底座結構還可設置補強肋來連接板部與基板,以在支撐管相對底座轉動時,防止板部相對基板彎折。再者,本發明的承載底座結構亦可在補強肋與基板上形成強化肋,以在支撐管相對底座轉動時,增加承載底座結構的整體強度。因此本發明不需搭配額外的固定組件來進行補強,進而可有效降低承載底座結構的材料成本與制造成本。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凡是根據本發明權利要求書的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承載底座結構,該承載底座結構包括: 一底座,該底座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板部,該第一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一側邊,該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軸孔與一第一滑槽,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一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 一第二板部,該第二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另一側邊且面對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軸孔;以及 一補強肋,該補強肋設置于該基板的一端邊且連接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該補強肋用來防止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相對該基板彎折,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二軸孔分別形成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上鄰近該補強肋的一側邊; 一支撐管,該支撐管設置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之間,該支撐管上形成有一樞接孔; 一第一樞接組件,該第一樞接組件穿設該第一軸孔、該第二軸孔與該樞接孔,以使該支撐管可以該樞接孔為軸心相對該底座樞轉;以及 一第一鎖固組件,該第一鎖固組件用來在該支撐管相對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樞轉至一預定角度時穿設該第一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一鎖孔,藉以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一滑槽為四分之一圓弧。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二板部上還形成有一第二滑槽,該第二軸孔與該第二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且該第二滑槽的兩端點與該第二軸孔分別為一直角三角形的三個端點。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該承載底座結構還包括: 一第二鎖固組件,該第二鎖固組件用來在該支撐管相對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樞轉至一預定角度時穿設該第二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二鎖孔,藉以與該第一鎖固組件共同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
5.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二滑槽為四分之一圓弧。
6.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基板形成有至少一固定孔與一槽孔。
7.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支撐管為一圓形直管或一方形直管。
8.一種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該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包括: 一天線模塊;以及 一承載底座結構,該承載底座結構用來支撐該天線模塊,該承載底座結構包括: 一底座,該底座用來設置于一承載平臺上,該底座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板部,該第一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一側邊,該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軸孔與一第一滑槽,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一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 一第二板部,該第二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另一側邊且面對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軸孔;以及 一補強肋,該補強肋設置于該基板的一端邊且分別連接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該補強肋用來防止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相對該基板彎折,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二軸孔分別形成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上鄰近該補強肋的一側邊; 一支撐管,該支撐管連接于該天線模塊且設置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之間,該支撐管上形成有一樞接孔; 一第一樞接組件,該第一樞接組件穿設該第一軸孔、該第二軸孔與該樞接孔,以使該支撐管可以該樞接孔為軸心相對該底座樞轉;以及 一第一鎖固組件,該第一鎖固組件用來在該支撐管相對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樞轉至一預定角度時穿設該第一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一鎖孔,藉以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
9.按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其中該第一滑槽為四分之一圓弧。
10.按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其中該第二板部上還形成有一第二滑槽,該第二軸孔與該第二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且該第二滑槽的兩端點與該第二軸孔分別為一直角三角形的三個端點。
11.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其中該承載底座結構還包括: 一第二鎖固組件,該第二鎖固組件用來在該支撐管相對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樞轉至一預定角度時穿設該第二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二鎖孔,藉以與該第一鎖固組件共同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
12.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可 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其中該第二滑槽為四分之一圓弧。
13.按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其中該基板形成有至少一固定孔與一槽孔,該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還包括一固定組件與一套件,該固定組件用來穿設該固定孔且鎖固于該承載平臺,且該套件用來穿設該槽孔且固定于該承載平臺,以使該承載底座結構可以該固定孔為軸心沿著該槽孔的方向相對該承載平臺轉動。
14.按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其中該支撐管為一圓形直管或一方形直管。
15.一種承載底座結構,該承載底座結構包括: 一底座,該底座包括: 一基板; 一第一板部,該第一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一側邊,該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軸孔與一第一滑槽,該第一軸孔介于該第一滑槽與該基板之間;以及 一第二板部,該第二板部設置于該基板的另一側邊且面對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軸孔; 一支撐管,該支撐管設置于該第一板部與該第二板部之間,該支撐管上形成有一第一樞接孔與一第二樞接孔; 一第一樞接組件,該第一樞接組件穿設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一樞接孔; 一第二樞接組件,該第二樞接組件穿設該第二軸孔與該第二樞接孔,以與該第一樞接組件配合,使該支撐管可以該第一樞接孔與該第二樞接孔為軸心相對該底座樞轉;以及一第一鎖固組件,該第一鎖固組件穿設該第一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一鎖孔,藉以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
16.按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一軸孔與該第一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
17.按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一強化肋,該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一第二強化肋,且該基板上形成有一第三強化肋。
18.按權利要求17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一強化肋、該第二強化肋與該第三強化肋相互連接。
19.按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底座還包括一第一補強肋以及一第二補強肋,該第一補強肋以及該第二補強肋設置于該基板的一第一端邊,該第一補強肋分別連接于該第一板部與該基板,該第二補強肋分別連接于該第二板部與該基板。
20.按權利要求19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一補強肋相對該基板外翻一第一角度,該第二補強肋相對該基板外翻一第二角度,該第一角度與該第二角度皆大于O度且小于20度。
21.按權利要求19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一補強肋上形成有一第四強化肋,該第二補強肋上形成有一第五強化肋,且該基板上形成有一第六強化肋。
22.按權利要求21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四強化肋、該第五強化肋與該第六強化肋相互連接。
23.按權利要求19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底座還包括一第三補強肋以及一第四補強肋,該第三補強肋以及該第四補強肋設置于該基板的一第二端邊,該第二端邊與該第一端邊相對,該第三補強肋分別連接于該第一板部與該基板,該第四補強肋分別連接于該第二板部與該基板。
24.按權利要求23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三補強肋相對該基板外翻一第三角度,該第四補強肋相對該基板外翻一第四角度,該第三角度與該第四角度皆大于O度且小于20度。
25.按權利要求23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三補強肋上形成有一第七強化肋,該第四補強肋上形成有一第八強化肋,且該基板上形成有一第九強化肋。
26.按權利要求25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七強化肋、該第八強化肋與該第九強化肋相互連接。
27.按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二板部上還形成有一第二滑槽,該第二軸孔介于該第二滑槽與該基板之間。
28.按權利要求27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承載底座結構還包括: 一第二鎖固組件,該第二鎖固組件穿設該第二滑槽且固定于該支撐管的一第二鎖孔,藉以與該第一鎖固組件共同固定該支撐管與該第一板部、該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
29.按權利要求27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二軸孔與該第二滑槽的各區段為等距。
30.按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基板形成有至少一固定孔與一槽孔。
31.按權利要求15所述的承載底座結構,其中該支撐管為一圓形直管或一方形直管。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承載底座結構及可調整方位角的天線系統。該承載底座結構包括底座,包括基板;第一、第二板部,分別設置于基板的兩側邊,第一板部上形成各區段為等距的第一軸孔與第一滑槽,第二板部面對第一板部,其上形成第二軸孔;以及補強肋,設置于基板的一端邊且連接第一、第二板部,第一、第二軸孔分別形成于第一、第二板部上鄰近補強肋的側邊;支撐管,設置于第一、第二板部之間,其上形成樞接孔;第一樞接組件,穿設第一、第二軸孔與樞接孔,以使支撐管相對底座樞轉;以及第一鎖固組件,用來穿設第一滑槽且固定于支撐管的第一鎖孔,以固定支撐管與第一、第二板部的相對位置。本發明可使支撐管轉動,并增加整體強度、降低成本。
文檔編號H01Q3/06GK103094688SQ20111033976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日
發明者楊蘭淳, 李銘展, 林宏源, 郭三義, 簡維徳, 辜煜夫 申請人: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