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在無線通信系統的濾波器,尤其是涉及一種雙通帶微帶濾波
O
背景技術:
作為無線通信系統的前端設備,高效的頻譜利用率對具有高選擇性、小體積、低成本、設計靈活的射頻濾波器有著迫切需求。而如今的通信系統要求同時工作于多個通信頻段以節約成本,即多通帶低成本濾波器成為了這些系統中必不可少的器件。而微帶濾波器在低成本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因此,雙通帶微帶濾波器也在業界有著廣泛的研究,如基于 SIR雙通帶諧振器的濾波器等。請參閱圖1,其是現有技術中的一種WR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結構示意圖。該雙通帶微帶濾波器10包括第一諧振器30和第二諧振器40,該第一諧振器30依序由三枝節組成,第一枝節31與輸入端21靠近耦合,第三枝節32與第二諧振器40的第一枝節41靠近耦合,第二枝節33連接第一枝節31和第三枝節32,其中,第二枝節33的線寬小于第一枝節 31和第三枝節32。該第二諧振器40的結構與第一諧振器30的結構相同,第二諧振器40 的第三枝節42與輸出端22靠近耦合,第二枝節43連接第一枝節41和第三枝節42,其中, 第二枝節43的線寬小于第一枝節31和第三枝節32。該兩個諧振器組成一組微帶濾波器, 通過調節該兩個諧振器的阻抗比和長度來調節兩個中心頻率,從而實現雙通帶。但圖1所示的WR雙通帶微帶濾波器設計所能做到的頻段僅能實現兩個通帶距離較遠的情況,其兩通帶之間的阻帶一般為40%,且通帶相對帶寬在10%以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與不足,提供一種頻段較近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包括兩組結構相異的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以及第一信號傳輸線和第二信號傳輸線,該第一信號傳輸線分別與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連接且連接信號輸入端,該第二信號傳輸線分別與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連接且連接信號輸出端, 使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并聯。進一步,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為廣義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包括第一諧振器,該第一諧振器包括U型單元、第一彎折單元和第二彎折單元,該U型單元由兩個左右對稱的側壁和連接該側壁的連接部組成,以該型單元開口端的兩個端點的連線自左向右作為X軸正向,與χ軸垂直向上的為y軸正向,該第一彎折單元與該U型單元的左端點連接,并沿χ軸正向彎折,然后再沿ι軸正向彎折,然后沿χ軸正向彎折,最后沿ι軸反向彎折,從而依序形成第一彎折部、第二彎折部、第三彎折部和第四彎折部,該第二彎折單元與該U型單元的右端點連接,并為該第一彎折單元的鏡像結構。
進一步,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為四階廣義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還包括與該第一諧振器結構相同的第二諧振器、第三諧振器和第四諧振器,該四個諧振器依序一字排開,相鄰的諧振器之間的側壁平行靠近。進一步,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為廣義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包括第五諧振器,該第五諧振器包括U型單元、第一彎折單元和第二彎折單元,該U型單元由兩個左右對稱的側壁和連接該側壁的連接部組成,以該U型單元開口端的兩個端點的連線自左向右作為X軸正向,與χ軸垂直向上的為y軸正向,該第一彎折單元與該U型單元的左端點連接,并沿χ軸反向彎折,然后再沿y軸反向彎折,然后沿χ軸正向彎折,最后沿y軸正向彎折,依序形成第一彎折部、第二彎折部、第三彎折部和第四彎折部,該第二彎折單元與該U型單元的右端點連接,并為該第一彎折單元的鏡像結構。進一步,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為三階廣義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還包括與該第五諧振器結構相同的第六諧振器和第七諧振器,該三個諧振器依序一字排開。進一步,還包括第一耦合饋線,其包括傳輸段、第一耦合段和第二耦合段,該第一耦合段與該第一諧振器的第二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平行靠近,該第二耦合段與該第四諧振器的第一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平行靠近,該傳輸段連接該第一耦合單元和第二耦合段。進一步,還包括第二耦合饋線,其包括傳輸段、第一耦合段和第二耦合段,該第一耦合段與該第五諧振器的第一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平行靠近,該第二耦合段與該第七諧振器的第二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平行靠近,該傳輸段連接該第一耦合單元和第二耦合段。進一步,該第一信號傳輸線包括第一枝節、第二枝節和第三枝節,該第一枝節的一端與第一子微帶濾波器的第一諧振器的U型單元的左側壁連接;該第二枝節的一端與第二子微帶濾波器的第五諧振器的U型單元的左側壁連接;該第三枝節的一端與信號輸入端連接;該第一枝節、第二枝節和第三枝節的另一端匯聚于一連接點。進一步,該第二信號傳輸線的結構為該第一信號傳輸線的鏡像結構,其包括第一枝節、第二枝節和第三枝節,該第一枝節的一端與第一子微帶濾波器的第四諧振器的U型單元的右側壁連接;該第二枝節的一端與第二子微帶濾波器的第七諧振器的U型單元的右側壁連接;該第三枝節的一端與信號輸出端連接;該第一枝節、第二枝節和第三枝節的另一端匯聚于一連接點。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提供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兩個通帶的中心頻率、帶寬、 和帶內特性均可獨立調節,可以很大范圍的調節兩個通帶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得本發明的微帶濾波器可以滿足兩通帶之間較小阻帶帶寬。
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一種S^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所示的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2所示的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的結構示意圖。圖5和圖6是圖2所示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TD-F+A頻段的參數示意圖。
圖7是圖5所示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響應曲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2,其是本發明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結構示意圖。該雙通帶微帶濾波器 20包括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第一信號傳輸線沈和第二信號傳輸線 28。請參閱圖3,其是圖2所示的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的結構示意圖。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為一四階廣義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包括第一諧振器222、第二諧振器224、第三諧振器2 和第四諧振器228。該第一諧振器222包括一 U型單元2221、第一彎折單元 2222和第二彎折單元2223。該U型單元2221由兩個左右對稱的側壁和連接該側壁的連接部組成,以該U型單元2221開口端的兩個端點的連線自左向右作為χ軸正向,與χ軸垂直向上的為y軸正向,該第一彎折單元2222與該U型單元2221的左端點連接,并沿χ軸正向彎折,然后再沿y軸正向彎折,然后沿χ軸正向彎折,最后沿y軸反向彎折,從而依序形成第一彎折部2222a、第二彎折部2222b、第三彎折部2222c和第四彎折部2222d。該第二彎折單元2223與該U型單元2221的右端點連接,并沿χ軸反向彎折,然后再沿y軸正向彎折,然后沿χ軸反向彎折,最后沿y軸反向彎折,從而形成與第一彎折單元2222的鏡像結構,包括第一彎折部2223a、第二彎折部2223b、第三彎折部2223c和第四彎折部2223d。該第二諧振器224、第三諧振器2 和第四諧振器228的結構與第一諧振器222的結構相同,該四個諧振器依序一字排開,相鄰的諧振器之間的側壁平行靠近。進一步,還包括一第一耦合饋線 23,其包括傳輸段232、第一耦合段234和第二耦合段236。該第一耦合段234與該第一諧振器222的第二彎折單元2223的第二彎折部222 平行靠近,該第二耦合段236與該第四諧振器228的第一彎折單元2282的第二彎折部平行靠近,該傳輸段232連接該第一耦合單元234和第二耦合段236。該四個諧振器的多次彎折可使得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的結構更加緊湊以減小其體積。該四個諧振器一字排開以避免非相鄰諧振器之間的耦合。每個諧振器的第四彎折部為開路端,調整第四彎折部的長度可以對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的中心頻率進行微調。 相鄰諧振器之間的邊框靠近以產生耦合以傳輸信號。通過調整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相鄰的諧振器的耦合縫隙間距來控制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的帶寬,其中,縫隙越小、相鄰諧振器之間的耦合越強,則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的帶寬越寬;反之,縫隙越大、則諧振器間的耦合越弱,濾波器帶寬越小。每個諧振器的U型單元、第一彎折單元和第二彎折單元的長度總和為預設通過波長的二分之一波長或四分之一波長。以及,該第一耦合饋線23使第一諧振器222與第四諧振器2 之間產生弱電耦合,以改善帶外抑制,在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帶外產生一對對稱的傳輸零點;通過調節該第一耦合饋線23的長度,可控制傳輸零點的位置。請參閱圖4,其是圖2所示的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的結構示意圖。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為三階廣義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包括第五諧振器對2、第六諧振器244和第七諧振器對6。該第五諧振器242包括一 U型單元M21、第一彎折單元M22和第二彎折單元 M23。該U型單元M21由兩個左右對稱的側壁和連接該側壁的連接部組成。以該U型單元對21開口端的兩個端點的連線自左向右作為χ軸正向,與χ軸垂直向上的為y軸正向,該第一彎折單元M22與該U型單元M21的左端點連接,并沿χ軸反向彎折,然后再沿y軸反向彎折,然后沿χ軸正向彎折,最后沿y軸正向彎折,從而依序形成第一彎折部M22a、第二彎折部M22b、第三彎折部2422c和第四彎折部M22d。該第二彎折單元M23與該U型單元2421的右端點連接,并沿χ軸正向彎折,然后再沿y軸反向彎折,然后沿χ軸反向彎折, 最后沿y軸正向彎折,從而形成與該第一彎折單元M22的鏡像結構,依序包括第一彎折部 M23a、第二彎折部M23b、第三彎折部2423c和第四彎折部M23d。該第六諧振器244和第七諧振器M6的結構與該第五諧振器M2的結構相同。該三個諧振器依序一字排開,相鄰的諧振器之間的側壁平行靠近。進一步,還包括一第二耦合饋線25,其包括傳輸段252、第一耦合段2M和第二耦合段256。該第一耦合段2M與該第五諧振器M2的第一彎折單元 2422的第二彎折部2422b平行靠近,該第二耦合段256與該第七諧振器M6的第二彎折單元M63的第二彎折部246 平行靠近,該傳輸段252連接該第一耦合單元2M和第二耦合段 256。該三個諧振器的多次彎折可使得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的結構更加緊湊以減小其體積。該三個諧振器一字排開以避免非相鄰諧振器之間的耦合。每個諧振器的第四彎折部為開路端,調整第四彎折部的長度可以對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的中心頻率進行微調。 相鄰諧振器之間的側壁靠近以產生耦合進而傳輸信號。通過調整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 相鄰的諧振器的耦合縫隙間距來控制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的帶寬,其中,縫隙越小、相鄰諧振器之間的耦合越強,則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的帶寬越寬;反之,縫隙越大、則諧振器間的耦合越弱,濾波器帶寬越小。每個諧振器的U型單元、第一彎折單元和第二彎折單元的長度和為預設通過波長的二分之一波長或四分之一波長。以及,該第二耦合饋線M使第五諧振器242與第七諧振器246之間產生弱電耦合,以改善帶外抑制,在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帶外產生一對對稱的傳輸零點。通過調節該第一饋線M的長度,可控制傳輸零點的位置。該第一信號傳輸線沈包括第一枝節沈2、第二枝節264和第三枝節266三個枝節。 該第一枝節262的一端與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的第一諧振器222的U型單元2221的左側壁連接;該第二枝節264的一端與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的第五諧振器242的U型單元M21 的左側壁連接;該第三枝節沈6的一端與信號輸入端連接。該第一枝節沈2、第二枝節264 和第三枝節266的另一端匯聚于一連接點。其中,該第一枝節沈2的長度會影響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的傳輸特性,該第二枝節264的長度會影響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的傳輸特性。因此,根據所需的傳輸特性對該第一枝節262及第二枝節沈4的長度進行調整。進一步,為了使布線更加的緊湊,該第一枝節262和第二枝節264可分別具有多個彎折部。調節該第一枝節262與第一諧振器222的U型單元2221的左側壁連接點,可使該第一諧振器 222在諧振時與第一信號傳輸線沈匹配,實現最大功率的傳輸;同理,調節該第二枝節264 與第五諧振器242的U型單元M21的左側壁連接點,可使該第五諧振器242在諧振時與該第一信號傳輸線26匹配,提高其有載品質因數。該第二信號傳輸線觀的結構為該第一信號傳輸線沈的鏡像結構,其包括第一枝節觀2、第二枝節284和第三枝節286三個枝節。該第一枝節觀2的一端與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的第四諧振器2 的U型單元的右側壁連接;該第二枝節觀4的一端與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的第七諧振器246的U型單元的右側壁連接;該第三枝節286的一端與信號輸出端連接。該第一枝節觀2、第二枝節284和第三枝節觀6的另一端匯聚于一連接點。其中, 該第一枝節282的長度會影響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的傳輸特性,該第二枝節284的長度會影響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的傳輸特性。因此,根據所需的傳輸特性對該第一枝節沈2 及第二枝節264的長度進行調整。進一步,為了使布線更加的緊湊,該第一枝節262和第二枝節264可分別具有多個彎折部。調節該第一枝節282與第四諧振器228的U型單元2281 的右側壁連接點,可使該第四諧振器2 在諧振時與第二信號傳輸線觀匹配,實現最大功率的傳輸;同理,調節該第二枝節284與第七諧振器246的U型單元M61的右側壁連接點, 可使該第七諧振器246在諧振時與該第二信號傳輸線觀匹配,提高其有載品質因數。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與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通過該第一信號傳輸線沈和第二信號傳輸線觀并聯連接進行饋電,該第一傳輸線26和第二傳輸線觀在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工作的頻段相對于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為短路,而相對于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為開路。反之,該第一傳輸線26和第二傳輸線觀在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工作的頻段相對于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為短路,而相對于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為開路。從而實現兩個通帶同時傳送電磁波信號。本發明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可實現TD-F頻段(1880MHz 1920MHz)結合TD-A頻段(2010MHz 2025MHz)的傳輸通帶。請參閱圖5,其是圖2所示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TD-F+A頻段的參數示意圖。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22為TD-F頻段的濾波器。該第一諧振器222、第二諧振器224、第三諧振器2 和第四諧振器228的長度均為57mm,線寬為0. 5mm,該相鄰諧振器之間的側壁的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8mm,該第二枝節的線寬為0. 5mm。該第一耦合饋線23的長度為 29. 4mm,其傳輸段232的長度為17. 8、第一耦合段234和第二耦合段236的長度為5. 8mm。 該第一耦合段234與該第一諧振器222的第二彎折單元2223的第二彎折部222 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2mm,該第二耦合段236與該第四諧振器228的第一彎折單元2282的第二彎折部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2mm。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M為TD-A頻段濾波器。該第五諧振器M2、第六諧振器244 和第七諧振器M6的長度為56. 2mm,線寬為0. 5mm。該相鄰諧振器之間的側壁的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7mm,該第二枝節的線寬為0. 5mm。該第二耦合饋線25的長度為36. 3mm,其傳輸段252的長度為23. 3mm、第一耦合段2M和第二耦合段256的長度為6. 5mm。該第一耦合段2M與該第五諧振器M2的第一彎折單元M21的第二彎折部2421b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2mm,該第二耦合段256與該第七諧振器M8的第二彎折單元M82的第二彎折部2482b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2mm。該第一信號傳輸線沈和第二信號傳輸線28的線長為51. 6mm,線寬為0. 5mm。該第一枝節的長度為28. 8mm,第二枝節的長度為19. 3mm,第三枝節的長度為3. 5mm。請參閱圖6,其是圖5所示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響應曲線。該TD-F+A兩個通帶之間的阻帶帶寬僅為4. 6%,即兩個通帶中心頻率比僅為1. 062,而傳統的S^雙通帶濾波器兩個通帶之間的阻帶帶寬最小只能做到40%左右,且通帶相對帶寬僅為2%和0. 05%的工作頻段,此外由于引入非相鄰腔之間的耦合,兩個通帶兩邊都分別產生了一對傳輸零點, 大大改善了濾波器的帶外抑制特性,尤其是近端的帶外抑制特性。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包括并聯的兩組帶通相異的廣義切比雪夫微帶濾波器,兩個通帶的中心頻率、帶寬、和帶內特性均可獨立調節,可以很大范圍的調節兩個通帶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得本發明的微帶濾波器可以滿足兩通帶之間較小阻帶帶寬。且本發明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尺寸小、插入損耗小、帶外抑制好、成本較低。進一步,本發明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可以與現有其它多模諧振器相結合,創造出體積更小,性能更優越的雙通帶濾波器。 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如果對本發明的各種改動或變形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倘若這些改動和變形屬于本發明的權利要求和等同技術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形。
權利要求
1.一種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兩組結構相異的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以及第一信號傳輸線和第二信號傳輸線,該第一信號傳輸線分別與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連接且連接信號輸入端,該第二信號傳輸線分別與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連接且連接信號輸出端,使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并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為廣義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包括第一諧振器,該第一諧振器包括U型單元、第一彎折單元和第二彎折單元,該U型單元由兩個左右對稱的側壁和連接該側壁的連接部組成,以該型單元開口端的兩個端點的連線自左向右作為χ軸正向,與χ軸垂直向上的為y軸正向,該第一彎折單元與該U型單元的左端點連接,并沿χ軸正向彎折,然后再沿y軸正向彎折,然后沿χ軸正向彎折,最后沿y軸反向彎折,從而依序形成第一彎折部、第二彎折部、第三彎折部和第四彎折部,該第二彎折單元與該U型單元的右端點連接,并為該第一彎折單元的鏡像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為四階廣義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還包括與該第一諧振器結構相同的第二諧振器、第三諧振器和第四諧振器,該四個諧振器依序一字排開,相鄰的諧振器之間的側壁平行靠近。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為廣義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包括第五諧振器,該第五諧振器包括U型單元、第一彎折單元和第二彎折單元,該U型單元由兩個左右對稱的側壁和連接該側壁的連接部組成,以該U 型單元開口端的兩個端點的連線自左向右作為χ軸正向,與χ軸垂直向上的為y軸正向,該第一彎折單元與該U型單元的左端點連接,并沿χ軸反向彎折,然后再沿y軸反向彎折,然后沿χ軸正向彎折,最后沿y軸正向彎折,依序形成第一彎折部、第二彎折部、第三彎折部和第四彎折部,該第二彎折單元與該U型單元的右端點連接,并為該第一彎折單元的鏡像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子微帶濾波器為三階廣義切比雪夫帶通濾波器,還包括與該第五諧振器結構相同的第六諧振器和第七諧振器,該三個諧振器依序一字排開。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耦合饋線,其包括傳輸段、第一耦合段和第二耦合段,該第一耦合段與該第一諧振器的第二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平行靠近,該第二耦合段與該第四諧振器的第一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平行靠近,該傳輸段連接該第一耦合段和第二耦合段。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耦合饋線,其包括傳輸段、第一耦合段和第二耦合段,該第一耦合段與該第五諧振器的第一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平行靠近,該第二耦合段與該第七諧振器的第二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平行靠近,該傳輸段連接該第一耦合段和第二耦合段。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信號傳輸線包括第一枝節、第二枝節和第三枝節,該第一枝節的一端與第一子微帶濾波器的第一諧振器的U 型單元的左側壁連接;該第二枝節的一端與第二子微帶濾波器的第五諧振器的U型單元的左側壁連接;該第三枝節的一端與信號輸入端連接;該第一枝節、第二枝節和第三枝節的另一端匯聚于一連接點。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二信號傳輸線的結構為該第一信號傳輸線的鏡像結構,其包括第一枝節、第二枝節和第三枝節,該第一枝節的一端與第一子微帶濾波器的第四諧振器的U型單元的右側壁連接;該第二枝節的一端與第二子微帶濾波器的第七諧振器的U型單元的右側壁連接;該第三枝節的一端與信號輸出端連接;該第一枝節、第二枝節和第三枝節的另一端匯聚于一連接點。
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諧振器、第二諧振器、第三諧振器和第四諧振器的長度均為57mm,線寬為0. 5mm,該相鄰諧振器之間的側壁的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8mm。
11.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五諧振器、第六諧振器和第七諧振器的長度為56. 2mm,線寬為0. 5mm,相鄰諧振器之間的側壁的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7mm。
12.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耦合饋線的長度為 29. 4mm,其傳輸段的長度為17. 8mm、第一耦合段和第二耦合段的長度為5. 8mm。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耦合段與該第一諧振器的第二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2mm,該第二耦合段與該第四諧振器的第一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2mm。
14.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二耦合饋線的長度為 36. 3mm,其傳輸段的長度為23. 3mm、第一耦合段和第二耦合段的長度為6. 5mm。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耦合段與該第五諧振器的第一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2mm,該第二耦合段與該第七諧振器的第二彎折單元的第二彎折部耦合路徑的耦合縫隙為0. 2mm。
16.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信號傳輸線和第二信號傳輸線的線長均為51. 6mm,線寬均為0. 5mm,其中,第一枝節的長度為28. 8mm,第二枝節的長度為19. 3mm,第三枝節的長度為3. 5mm。
全文摘要
一種雙通帶微帶濾波器,包括兩組結構相異的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以及第一信號傳輸線和第二信號傳輸線,該第一信號傳輸線分別與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連接且連接信號輸入端,該第二信號傳輸線分別與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連接且連接信號輸出端,使該第一子微帶濾波器和第二子微帶濾波器并聯。該雙通帶微帶濾波器的兩個通帶的中心頻率、帶寬、和帶內特性均可獨立調節,從而使得本發明的微帶濾波器可以滿足兩通帶之間較小阻帶帶寬。
文檔編號H01P1/203GK102509822SQ20111033090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6日
發明者何遲光, 張娟, 范莉 申請人:京信通信系統(中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