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半導體器件及其制作方法,特別涉及一種雙面外露以改善散熱性能的半導體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在半導體功率器件的應用中,散熱和器件尺寸是兩個重要參數;即是說,一般希望在不增加器件尺寸的基礎上,能夠有更多的面積暴露在塑封體外,以獲得更好的散熱效果。通常的半導體器件,采用暴露柵極或漏極的結構,來幫助散熱。如圖I、圖2所示,是現有一種半導體器件的兩種實施結構,其中,芯片100的柵極110和源極120朝上,通過錫球140而對應與柵極110和源極120的引腳151、152連接;僅 僅使芯片100朝下的漏極130,直接暴露在該塑封體160的底部以外。芯片漏極130的暴露面積,可以是占塑封體160底面的全部(圖2)或者只是塑封體160底面的一部分(圖I)。因此,該器件中僅有芯片漏極130這一面可以暴露出來進行散熱。如圖3所示,是現有另一種半導體器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一倒裝芯片100的漏極130朝上與一散熱片170連接,該散熱片170在塑封體160的頂部暴露設置。倒裝芯片100的柵極和源極朝下,通過錫球140分別與柵極和源極的焊盤191、192對應連接;所述柵極或源極的焊盤191、192底部也可以暴露在塑封體160之外來改善散熱性能。但是,該器件的實現過程十分復雜。
發明內容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可以直接將位于芯片一面的漏極,以及位于另一面的散熱片都暴露在塑封體外,達到改善芯片散熱性能的目的。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該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之一是提供一種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其包含在制作時由下至上依次連接的以下部件第二引線框架,其由導熱但不導電材料制成,并設置有散熱片;第一引線框架,其由導電材料制成,并設置有相互分隔的若干引腳;倒裝的半導體芯片,其設置有若干頂部電極和若干底部電極;所述芯片的頂部電極向下,并對應與所述第一引線框架的若干引腳電性連接;該器件中還包含,塑封體,其覆蓋所述倒裝的芯片,并將該芯片與第一、第二引線框架模壓塑封;所述第二引線框架的散熱片,及所述芯片的底部電極,分別暴露在該器件正反兩面的所述塑封體以外。所述第一引線框架,是由銅Cu或其他導電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引線框架,是由氧化鋁Al2O3或氮化鋁A1N,或者其他導熱但不導電的材料制成,并且僅在該第二引線框架的背面設有鎳Ni或銅Cu的鍍層;所述第一引線框架連接在所述第二弓I線框架沒有設置鍍層的表面之上。所述第一引線框架通過焊接或以環氧樹脂粘接的方式,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二引線框架的上面。所述芯片中,其暴露在塑封體外的底部電極包含漏極,其頂部電極包含柵極和源極;所述第一引線框架中的若干引腳,包含相隔開的柵極引腳和源極引腳;所述第二引線框架上散熱片的位置,與所述柵極連接柵極引腳、所述源極連接源極引腳的位置相對應。所述芯片包含一晶圓,該晶圓頂面上對應芯片柵極、源極的位置分別植有若干錫球;該些錫球對應與第一引線框架的柵極引腳、源極引腳連接;
在所述晶圓磨薄的背面,通過蒸發鈦Ti、銀Ag或鎳Ni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屬層,作為該芯片的漏極及保護層。若所述芯片的晶圓是扇入型封裝時,還包含第一封裝體,其具有足夠厚度以覆蓋所述晶圓頂面,并環繞所述柵極和源極上的錫球;通過研磨使所述錫球的頂面與研磨后的所述第一封裝體的頂面齊平。若所述芯片的晶圓是扇出型封裝時,還包含第二封裝體,其具有一定厚度以覆蓋所述晶圓頂面,并環繞所述柵極和源極上的錫球,使所述錫球的頂部暴露在該第二封裝體外。所述第一引線框架上,柵極引腳、源極引腳各自引出塑封體外的部分為階梯型,并且使該些引腳的端部與所述倒裝芯片暴露的漏極處在同一平面。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步驟I、將一條導電的第一引線框架,固定連接在一條導熱但不導電的第二引線框架上;步驟2、在晶圓上制作若干半導體芯片的頂部電極和底部電極;步驟3、從晶圓上切割形成若干個獨立的半導體芯片;步驟4、對單個芯片來說,將芯片倒裝并電性連接在第一引線框架上;步驟5、對倒裝芯片及其下方的第一、第二引線框架進行模壓塑封,使所述第二引線框架的散熱片,及所述芯片的底部電極,分別暴露在該器件正反兩面的塑封體以外;步驟6、將半導體器件分離成型。所述步驟I中,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步驟1-1、由銅Cu或其他導電材料制成第一引線框架;所述第一引線框架設置有相互分隔的柵極引腳和源極引腳;步驟1-2、由氧化鋁Al2O3或氮化鋁A1N,或者其他導熱但不導電的材料制成第二引線框架及其散熱片,并且僅在該第二引線框架的散熱片背面設有鎳Ni或銅Cu的鍍層;步驟1-3、將整條第一引線框架,通過焊接或以環氧樹脂粘接的方式,固定連接在整條第二引線框架沒有設置鍍層的表面之上;使第一引線框架的柵極引腳和源極引腳,與其下方第二引線框架的散熱片的位置相對應。所述步驟2中,若制作第一結構a芯片的方法,包含
步驟2-a-l、在一片晶圓上包含若干芯片,每個芯片的頂部電極是柵極和源極,芯片的底部電極是漏極;步驟2-a_2、在晶圓頂面,對應每個芯片的柵極和源極位置植球;步驟2-a_3、將晶圓背面研磨達到設定厚度;步驟2-a_4、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在晶圓背面蒸發鈦Ti、銀Ag或鎳Ni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屬層,得到芯片的漏極及保護層。所述步驟2中,若制作第二結構b芯片的方法,包含步驟2-b-l、在一片晶圓上包含若干芯片,每個芯片的頂部電極是柵極和源極,芯片的底部電極是漏極;
步驟2-b_2、在晶圓頂面,對應每個芯片的柵極和源極位置植球;步驟2-b_3、將晶圓扇入型封裝,即在晶圓頂面覆蓋厚度足夠的第一封裝體,將所述柵極和源極的錫球也全部覆蓋在該第一封裝體中;步驟2-b_4、將晶圓上的所述第一封裝體,及其中包裹的若干錫球,從其頂部研磨,使該些錫球的頂面與所述第一封裝體的頂面齊平;步驟2-b_5、將晶圓背面研磨達到設定厚度;步驟2-b_6、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在晶圓背面蒸發鈦Ti、銀Ag或鎳Ni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屬層,得到芯片的漏極及保護層。所述步驟2中,若制作第三結構c芯片的方法,包含步驟2-c-l、在一片晶圓上包含若干芯片,每個芯片的頂部電極是柵極和源極,芯片的底部電極是漏極;步驟2-C-2、在晶圓頂面,對應每個芯片的柵極和源極位置植球;步驟2-C-3、將晶圓扇出型封裝,即在晶圓頂面覆蓋一定厚度的第二封裝體,并使所述柵極和源極上錫球的頂部從該第二封裝體上暴露出來;步驟2-C-4、將晶圓背面研磨達到設定厚度;步驟2-C-5、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在晶圓背面蒸發鈦Ti、銀Ag或鎳Ni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屬層,得到芯片的漏極及保護層。步驟4中,具體是將芯片倒裝,使其柵極和源極位置的錫球朝下,與所述第一引線框架上柵極引腳、源極引腳對應形成電性連接;此時,芯片的漏極朝上。步驟5中,具體是使芯片的漏極直接暴露在塑封體的頂部以外;同時半導體器件的另一面,第二引線框架的散熱片底面,也暴露在所述塑封體的底部以外。步驟6中,具體是將第一、第二引線框架邊緣多余的部分去除;并將第一引線框架上柵極引腳、源極引腳各自引出塑封體外的部分彎制成階梯型,從而使該些引腳的端部與所述芯片暴露的漏極處在同一平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及其制作方法的提出,使得半導體器件的正反兩面,散熱片與芯片漏極分別暴露在塑封體以外,在不增加器件尺寸的前提下,能夠有效改善散熱性能。
圖I、圖2是現有一種在底部暴露漏極的半導體器件的兩種實施結構示意圖3是現有另一種在頂部暴露連接漏極的散熱片的半導體器件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所述半導體器件中第一引線框架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所述半導體器件中第二引線框架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所述半導體器件中第一、第二引線框架連接結構的示意圖;圖7到圖10是本發明所述半導體器件中具有第一結構的芯片的制作流程示意圖;圖11到圖16是本發明所述半導體器件中具有第二結構的芯片的制作流程示意圖;圖17到圖21是本發明所述半導體器件中具有第三結構的芯片的制作流程示意圖; 圖22是本發明所述半導體器件中倒裝芯片與第一、第二引線框架連接結構的示意圖;圖23是本發明所述半導體器件中對倒裝芯片與第一、第二引線框架進行塑封的示意圖;圖24是本發明所述半導體器件背面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5是本發明所述半導體器件正面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
本發明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及其制作方法的具體實施方式
。配合參見圖22 圖25所示,其中圖22示出了本發明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中,由下至上依次連接有第二引線框架20、第一引線框架10和一倒裝芯片30 ;如圖23所示,器件中還包含覆蓋所述倒裝芯片30并將該芯片30與第一、第二引線框架模壓塑封的塑封體40 ;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設置的散熱片21 (圖25),與所述芯片30背面的漏極33 (圖24),兩者位于該半導體器件的正反兩面,且分別暴露在所述塑封體40以外。具體的,配合參見圖4 圖6所示,圖4示出的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是由銅Cu或其他導電材料制成,其設置有相互分隔的柵極引腳11和源極引腳12。圖5示出的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是由例如氧化鋁Al2O3或氮化鋁A1N,或者其他導熱但不導電的材料制成,并且僅僅在該第二引線框架20的背面設有鎳Ni或銅Cu的鍍層。如圖6所示,通過焊接或以環氧樹脂粘接的方式,將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的上面,使位于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中部、相隔開的柵極引腳11和源極引腳12,與其下方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中部的散熱片21的位置相對應。需要指出的是,應當避免將所述鍍層設置到將與第一引線框架10連接的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的正面,從而保證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與該鍍層之間能夠由不導電的第二引線框架20隔離開來,防止短路。該半導體器件中所述倒裝芯片30可以有以下三種不同的實施結構圖7 圖10所示的一種所述倒裝芯片30中,包含一晶圓34 ;該晶圓34頂面上對應芯片30柵極31、源極32的位置分別植有若干錫球351和352 ;該晶圓34的背面磨薄,并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形成該芯片30的漏極33及保護層,即在晶圓34背面蒸發鈦Ti、銀Ag或鎳Ni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屬層36。
圖11 圖16所示的另一種所述倒裝芯片30中,晶圓34是扇入型封裝,包含在晶圓34頂面對應芯片30柵極31、源極32設置的若干錫球351和352,以及將晶圓34頂面和該些錫球351、352全部覆蓋后再磨薄的第一封裝體37 ;所述若干錫球351、352超出第一封裝體37的部分也被磨掉,而使該些錫球351、352的頂面與所述第一封裝體37的頂面齊平。所述晶圓34的背面磨薄,也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形成所述芯片30的漏極33及保護層。圖17 圖21所示的還有一種所述倒裝芯片30中,晶圓34是扇出型封裝,包含在晶圓34頂面對應芯片30柵極31、源極32設置的若干錫球351和352,以及將晶圓34頂面覆蓋而使該些錫球351、352的頂部暴露出來的第二封裝體38。所述晶圓34的背面磨薄,也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形成所述芯片30的漏極33及保護層。如圖22所示,上述任意一種倒裝芯片30電性連接在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的上面;所述倒裝芯片30上柵極31和源極32位置的錫球351和352朝下,并與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上柵極引腳11、源極引腳12對應形成電性連接。所述倒裝芯片30的漏極33朝上,且該漏極33頂面直接暴露在塑封體40的頂部以外(圖23、圖24)。
同時,如圖25所示,半導體器件的另一面,第二引線框架20的所述散熱片21底面,也暴露在所述塑封體40的底部以外。該散熱片21用于改善其上方,所述芯片30柵極31與其引腳11、芯片30源極32與其引腳12連接位置的散熱性能。如圖24、圖25所示,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上,柵極引腳11、源極引腳12各自引出塑封體40外的部分為階梯型,并且使該些引腳11、12的端部與所述芯片30暴露的漏極33處在同一平面,便于將該器件通過所述柵極引腳11、源極引腳12及直接暴露的漏極33,與外部的印刷電路板或其他電子器件進行連接。上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步驟I、制作引線框架;步驟1-1、由銅Cu或其他導電材料制成第一引線框架10 ;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設置有相互分隔的柵極引腳11和源極引腳12(圖4);步驟1-2、由例如氧化鋁Al2O3或氮化鋁A1N,或者其他導熱但不導電的材料制成第二引線框架20,并且僅在該第二引線框架20的背面設有鎳Ni或銅Cu的鍍層;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設置有散熱片21 (圖5);步驟1-3、將一條第一引線框架10,通過焊接或以環氧樹脂粘接的方式,固定連接在一條第二引線框架20沒有設置鍍層的表面之上;使位于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中部、相隔開的柵極引腳11和源極引腳12,與其下方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中部的散熱片21的位置相對應(圖6)。步驟2、在晶圓34上制作半導體器件的芯片30,下文會根據三種不同的芯片30結構具體描述(以a、b、c區分);配合參見圖7 圖10所示,制作第一結構a芯片30的方法,包含步驟2-a-l、在一片晶圓34上包含若干芯片30,每個芯片30的柵極31和源極32位于芯片30頂面,漏極33位于芯片30底面(圖7);步驟2-a_2、在晶圓34頂面,對應每個芯片30的柵極31和源極32位置植球(圖8);步驟2-a_3、將晶圓34背面研磨達到設定厚度(圖9);
步驟2-a_4、在晶圓34背面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形成芯片30的漏極33及保護層;即在晶圓34背面蒸發鈦Ti、銀Ag或鎳Ni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屬層36 (圖10)。或者,配合參見圖11 圖16所示,制作第二結構b芯片30的方法,包含步驟2-b-l、在一片晶圓34上包含若干芯片30,每個芯片30的柵極31和源極32位于芯片30頂面,漏極33位于芯片30底面(圖11);步驟2-b_2、在晶圓 34頂面,對應每個芯片30的柵極31和源極32位置植球(圖12);步驟2-b_3、將晶圓34扇入型封裝,即在晶圓34頂面覆蓋厚度足夠的第一封裝體37,將所述柵極31和源極32的錫球351、352也全部覆蓋在該第一封裝體37中(圖13);步驟2-b_4、將晶圓34上的所述第一封裝體37,及其中包裹的若干錫球351、352,從其頂部一起研磨,使該些錫球351、352的頂面與所述第一封裝體37的頂面齊平(圖14)。步驟2-b_5、將晶圓34背面研磨達到設定厚度(圖15);步驟2-b_6、在晶圓34背面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形成芯片30的漏極33及保護層(圖 16)。又或者,配合參見圖17 圖21所示,制作第三結構c芯片30的方法,包含步驟2-c-l、在一片晶圓34上包含若干芯片30,每個芯片30的柵極31和源極32位于芯片30頂面,漏極33位于芯片30底面(圖17);步驟2-C-2、在晶圓34頂面,對應每個芯片30的柵極31和源極32位置植球(圖18);步驟2-C-3、將晶圓34扇出型封裝,即在晶圓34頂面覆蓋一定厚度的第二封裝體38,并使所述柵極31和源極32上錫球351、352的頂部從該第二封裝體38上暴露出來(圖19);步驟2-C-4、將晶圓34背面研磨達到設定厚度(圖20);步驟2-C-5、在晶圓34背面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形成芯片30的漏極33及保護層(圖 21)。步驟3、將晶圓34切割成若干個獨立的芯片30 ;步驟4、將芯片30倒裝,并電性連接在第一引線框架10上;即是說,使芯片30上柵極31和源極32的錫球351、352朝下,與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上柵極引腳11、源極引腳12對應形成電性連接;此時,芯片30的漏極33朝上(圖22);步驟5、對倒裝芯片30及其下方的第一、第二引線框架進行模壓塑封,使芯片30的漏極33直接暴露在塑封體40的頂部以外(圖23、圖24);同時半導體器件的另一面,第二引線框架20的散熱片21底面,也暴露在所述塑封體40的底部以外(圖25);步驟6、將半導體器件分離成型;將第一、第二引線框架邊緣多余的部分去除;將第一引線框架10上柵極引腳11、源極引腳12各自引出塑封體40外的部分彎制成階梯型,從而使該些引腳11、12的端部與所述芯片30暴露的漏極33處在同一平面(圖24、圖25)。至此,完成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在具體使用時,所述器件一面為暴露的散熱片21,器件另一面通過未被塑封體40覆蓋的柵極引腳11、源極引腳12,及直接暴露的漏極33,與外部的印刷電路板或其他電子器件進行連接。綜上所述,本發明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及其制作方法的提出,使得半導體器件的正反兩面,散熱片21與芯片30漏極33分別暴露在塑封體40以外,在不增加器件尺寸的前提下,能夠有效改善散熱性能。 盡管本發明的內容已經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作了詳細介紹,但應當認識到上述的描述不應被認為是對本發明的限制。在本領域技術人員閱讀了上述內容后,對于本發明的多種修改和替代都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其特征在于,該器件包含在制作時由下至上依次連接的以下部件 第二引線框架(20),其由導熱但不導電的材料制成,并設置有散熱片(21); 第一引線框架(10),其由導電材料制成,并設置有相互分隔的若干引腳; 倒裝的半導體芯片(30),其設置有若干頂部電極和若干底部電極;所述芯片(30)的頂部電極向下,并對應與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的若干引腳電性連接; 該器件中還包含, 塑封體(40),其覆蓋所述倒裝的芯片(30),并將該芯片(30)與第一、第二引線框架模壓塑封;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的散熱片(21),及所述芯片(30)的底部電極,分別暴露在該器件正反兩面的所述塑封體(40)以外。
2.如權利要求I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是由銅Cu或其他導電材料制成; 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是由氧化鋁Al2O3或氮化鋁A1N,或者其他導熱但不導電的材料制成,并且僅在該第二引線框架(20)的背面設有鎳Ni或銅Cu的鍍層;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連接在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沒有設置鍍層的表面之上。
3.如權利要求I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通過焊接或以環氧樹脂粘接的方式,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的上面。
4.如權利要求I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片(30)中,其暴露在塑封體(40)外的底部電極包含漏極(33),其頂部電極包含柵極(31)和源極(32); 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中的若干引腳,包含相隔開的柵極引腳(11)和源極引腳(12); 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上散熱片(21)的位置,與所述柵極(31)連接柵極引腳(11)、所述源極(32)連接源極引腳(12)的位置相對應。
5.如權利要求4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片(30)包含一晶圓(34),該晶圓(34)頂面上對應芯片(30)柵極(31)、源極(32)的位置分別植有若干錫球(351、352);該些錫球(351、352)對應與第一引線框架(10)的柵極引腳(11)、源極引腳(12)連接; 在所述晶圓(34)磨薄的背面,通過蒸發鈦Ti、銀Ag或鎳Ni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屬層(36),作為該芯片(30)的漏極(33)及保護層。
6.如權利要求5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片(30)的晶圓(34)是扇入型封裝時,還包含第一封裝體(37),其具有足夠厚度以覆蓋所述晶圓(34)頂面,并環繞所述柵極(31)和源極(32)上的錫球(351、352);通過研磨使所述錫球(351、352)的頂面與研磨后的所述第一封裝體(37)的頂面齊平。
7.如權利要求5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片(30)的晶圓(34)是扇出型封裝時,還包含第二封裝體(38),其具有一定厚度以覆蓋所述晶圓(34)頂面,并環繞所述柵極(31)和源極(32)上的錫球(351、352),使所述錫球(351、352)的頂部暴露在該第二封裝體(38)夕卜。
8.如權利要求4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上,柵極引腳(11)、源極引腳(12)各自引出塑封體(40)外的部分為階梯型,并且使該些引腳的端部與所述倒裝芯片(30)暴露的漏極(33)處在同一平面。
9.一種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I、將一條導電的第一引線框架(10),固定連接在一條導熱但不導電的第二引線框架(20)上; 步驟2、在晶圓(34)上制作若干半導體芯片(30)的頂部電極和底部電極; 步驟3、從晶圓(34)上切割形成若干個獨立的半導體芯片(30); 步驟4、對單個芯片(30)來說,將芯片(30)倒裝并電性連接在第一引線框架(10)上;步驟5、對倒裝芯片(30)及其下方的第一、第二引線框架進行模壓塑封,使所述第二引線框架(20)的散熱片(21),及所述芯片(30)的底部電極,分別暴露在該器件正反兩面的塑封體(40)以外; 步驟6、將半導體器件分離成型。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I中,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1-1、由銅Cu或其他導電材料制成第一引線框架(10);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設置有相互分隔的柵極引腳(11)和源極引腳(12); 步驟1-2、由氧化鋁Al2O3或氮化鋁A1N,或者其他導熱但不導電的材料制成第二引線框架(20)及其散熱片(21),并且僅在該第二引線框架(20)的散熱片(21)背面設有鎳Ni或銅Cu的鍍層; 步驟1-3、將整條第一引線框架(10),通過焊接或以環氧樹脂粘接的方式,固定連接在整條第二引線框架(20)沒有設置鍍層的表面之上;使第一引線框架(10)的柵極引腳(11)和源極引腳(12),與其下方第二引線框架(20)的散熱片(21)的位置相對應。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2中,制作第一結構(a)芯片(30)的方法,包含 步驟2-a-l、在一片晶圓(34)上包含若干芯片(30),每個芯片(30)的頂部電極是柵極(31)和源極(32),芯片(30)的底部電極是漏極(33); 步驟2-a-2、在晶圓(34)頂面,對應每個芯片(30)的柵極(31)和源極(32)位置植球; 步驟2-a-3、將晶圓(34)背面研磨達到設定厚度; 步驟2-a-4、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在晶圓(34)背面蒸發鈦Ti、銀Ag或鎳Ni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屬層(36),得到芯片(30)的漏極(33)及保護層。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2中,制作第二結構(b)芯片(30)的方法,包含 步驟2-b-l、在一片晶圓(34)上包含若干芯片(30),每個芯片(30)的頂部電極是柵極(31)和源極(32),芯片(30)的底部電極是漏極(33); 步驟2-b-2、在晶圓(34)頂面,對應每個芯片(30)的柵極(31)和源極(32)位置植球; 步驟2-b-3、將晶圓(34)扇入型封裝,即在晶圓(34)頂面覆蓋厚度足夠的第一封裝體(37),將所述柵極(31)和源極(32)的錫球(351、352)也全部覆蓋在該第一封裝體(37)中; 步驟2-b-4、將晶圓(34)上的所述第一封裝體(37),及其中包裹的若干錫球(351、352),從其頂部研磨,使該些錫球(351、352)的頂面與所述第一封裝體(37)的頂面齊平; 步驟2-b-5、將晶圓(34)背面研磨達到設定厚度; 步驟2-b-6、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在晶圓(34)背面蒸發鈦Ti、銀Ag或鎳Ni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屬層(36),得到芯片(30)的漏極(33)及保護層。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2中,制作第三結構(c)芯片(30)的方法,包含 步驟2-c-l、在一片晶圓(34)上包含若干芯片(30),每個芯片(30)的頂部電極是柵極(31)和源極(32),芯片(30)的底部電極是漏極(33); 步驟2-C-2、在晶圓(34)頂面,對應每個芯片(30)的柵極(31)和源極(32)位置植球; 步驟2-C-3、將晶圓(34)扇出型封裝,即在晶圓(34)頂面覆蓋一定厚度的第二封裝體(38),并使所述柵極(31)和源極(32)上錫球(351、352)的頂部從該第二封裝體(38)上暴露出來; 步驟2-C-4、將晶圓(34)背面研磨達到設定厚度; 步驟2-C-5、通過背面金屬化工藝,在晶圓(34)背面蒸發鈦Ti、銀Ag或鎳Ni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金屬層(36),得到芯片(30)的漏極(33)及保護層。
14.如權利要求11或12或13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具體是將芯片(30)倒裝,使其柵極(31)和源極(32)位置的錫球(351、352)朝下,與所述第一引線框架(10)上柵極引腳(11)、源極引腳(12)對應形成電性連接;此時,芯片(30)的漏極(33)朝上。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5中,具體是使芯片(30)的漏極(33)直接暴露在塑封體(40)的頂部以外;同時半導體器件的另一面,第二引線框架(20)的散熱片(21)底面,也暴露在所述塑封體(40)的底部以外。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6中,具體是將第一、第二引線框架邊緣多余的部分去除;并將第一引線框架(10)上柵極引腳(11)、源極引腳(12)各自引出塑封體(40)外的部分彎制成階梯型,從而使該些引腳的端部與所述芯片(30)暴露的漏極(33)處在同一平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面外露的半導體器件及其制作方法,在導熱但不導電的第二引線框架上,固定連接導電的第一引線框架;將芯片倒裝,使其頂部的柵極、源極與其下方第一引線框架的若干引腳對應形成電性連接;將倒裝的芯片與第一、第二引線框架模壓塑封,使第二引線框架的散熱片,及所述芯片底部的漏極,分別暴露在該半導體器件正反兩面的塑封體以外。因而,在不增加半導體器件尺寸的前提下,通過暴露所述散熱片及芯片漏極能夠有效改善散熱性能。
文檔編號H01L21/60GK102842556SQ20111018509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1日
發明者龔玉平, 薛彥迅 申請人:萬國半導體(開曼)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