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料電池用隔板以及具備該燃料電池用隔板的燃料電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燃料電池用隔板以及具備該燃料電池用隔板的燃料電池,特別涉及一種燃料電池用隔板的構造。
背景技術:
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以下稱為PEFC)通過使含有氫的燃料氣體與空氣等含有氧的氧化劑氣體進行電化學反應來同時產生電力和熱。PEFC的單電池(電池單元(cell))具有由高分子電解質膜和一對氣體擴散電極(負極(anode)和正極(cathode))構成的MEA(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密封墊(gasket)以及導電性的板狀的隔板 (separator)。另外,隔板的主表面上設置有形成用于供給和排出燃料氣體或氧化劑氣體(將它們稱為反應氣體)的歧管(manifold)的歧管孔(反應氣體供給用歧管孔和反應氣體排出用歧管孔),在與氣體擴散電極抵接的主表面上以與這些歧管孔連通的方式設置有反應氣體所流通的槽狀且形成為蛇形(Serpentine)的反應氣體流路。已知一種在這種蛇形的反應氣體流路中消除了流路的折回槽部的拐角部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用隔板(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在此,圖8是示意性地表示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用隔板(以下僅稱為隔板)的概要結構的主視圖。此外,在圖8中,以圖中的上下方向表示隔板的上下方向。如圖8所示,在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隔板中,從獨立流通槽部323、324與折回槽部321的邊界333到獨立流通槽部323、324的直線狀槽的延長方向上的流通槽320的端307的距離隨著遠離設置于獨立流通槽部323與獨立流通槽部324之間的邊界凸部325而變小。即,獨立流通槽部323、324的凸部323a、324a越是遠離邊界凸部325,越是靠近流通槽320的端307地延伸。而且,折回槽部321呈大致半圓形。利用這種形狀,在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隔板中,從獨立流通槽部323供給至折回槽部321的氣體通過該折回槽部321的格子狀槽而被供給至獨立流通槽部324。關于延伸至流通槽320的端307附近的最上側的獨立流通槽部323A附近的部分350A,能夠抑制氣體和冷凝水滯留。另外,獨立流通槽部323、324的凸部323a、324a是延伸的,因此與電極的接觸面積大,從而能夠減小接觸電阻。專利文獻I :日本專利4120072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即使是上述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隔板,流過位于最上側的獨立流通槽部323的反應氣體沿著端307流通,但是流過除此以外的獨立流通槽部323的反應氣體不會到達端307而是流通至更接近邊界凸部325側的獨立流通槽部324。因此,在端307附近,從上部350A流向下部350B的反應氣體變少,特別是在影線所示的部分350處,反應氣體和冷凝水容易滯留。因而,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隔板也尚存在改善的余地。本發明是鑒于這種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進一步抑制反應氣體和冷凝水滯留在折回部、并且能夠進一步降低隔板與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以及具備該燃料電池用隔板的燃料電池。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并達到目的,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形成為板狀,在至少一個主表面上設置有反應氣體流通區域,該反應氣體流通區域具有槽狀的多個直線部和一個以上的折回部,形成為彎曲狀,流通反應氣體,上述多個直線部之間形成有第一肋部,以形成多個上述第一肋部的方式設置上述多個直線部,上述折回部形成為將作為該折回部的上游側的上述直線部的上游側直線部與作為該折回部的下游側的上述直線部的下游側直線部進行連接,使得流通的反應氣體從上述上游側直線部折回至上述下游側直線部,上述一個以上的折回部中的至少一個折回部具有氣體混合部、使來自上述上游側直線部的上述反應氣體匯合至該氣體混合部的氣體合流部以及使上述反應氣體從該氣體混合部分流至上述下游側直線部的氣體分流部,上述氣體混合部具有凹坑部以及從該凹坑部的底面豎立設置的多個突起部,上述氣體合流部和上述氣體分流部中設置有第二肋部,該第二肋部形成為其基端與上述第一肋部相連接,并從上述第一肋部延伸,在將形成于相互鄰接的上述上游側直線部與上述下游側直線部之間的上述第一肋部作為中央肋部、將通過該中央肋部的寬度方向的中心且沿該中央肋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虛擬線定義為中心線的情況下,所有上述第二肋部形成為在相互鄰接的兩個第二肋部中位于靠近上述中央肋部側的上述第二肋部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比位于遠離上述中央肋部側的上述第二肋部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短,設置于上述氣體合流部和上述氣體分流部中的至少一方且位于離上述中央肋部最遠側的上述第二肋部即最外方第二肋部形成為從其厚度方向來看朝向上述中心線向內側彎曲。由此,能夠抑制反應氣體和冷凝水滯留于折回部的外緣周邊部分,而且能夠降低燃料電池用隔板與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也可以在設置有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的上述氣體合流部和上述氣體分流部中的至少一方處,多個上述第二肋部形成為朝向上述中心線向內方彎曲,彎曲地形成的多個上述第二肋部即彎曲第二肋部是相互鄰接的,并且形成為位于靠近上述中央肋部側的上述第二肋部的頂端部與上述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位于遠離上述中央肋部側的上述第二肋部的頂端部與上述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上述突起部也可以被配置成從上述第一肋部的延伸方向來看相互重疊。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上述突起部也可以被配置于上述第二肋部的延長線上。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上述突起部也可以被配置成從與上述第一肋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來看相互重疊。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上述突起部也可以被配置成從與上述第一肋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來看呈交錯狀(千鳥狀)。
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也可以在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的頂端與上述中心線之間配置有至少一個以上的上述突起部。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也可以具有從上述第一肋部延伸的長邊部以及從該長邊部的頂端朝向上述中心線向內方延伸的短邊部,上述短邊部形成為沿上述折回部的外端延伸。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也可以形成為從上述燃料電池用隔板的厚度方向來看呈L字狀。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也可以在形成于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的短邊部與上述折回部的外端之間的槽的延長線上配置有上述突起部。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形成于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的短邊部與上述折回部的外端之間的槽的延長線上所配置的上述突起部也可以由上述折回部的外端的一部分形成。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上述彎曲第二肋部也可以具有從上述第一肋部延伸的長邊部和從該長邊部的頂端朝向上述中心線向內方延伸的短邊部,上述短邊部形成為沿上述折回部的外端延伸。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上述彎曲第二肋部也可以形成為從上述燃料電池用隔板的厚度方向來看呈L字狀。 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上述反應氣體流通區域也可以被設置成上述上游側直線部的數量大于或等于上述下游側直線部的數量。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所有上述第二肋部也可以形成為在上述直線部的排列中,離上述中央肋部越遠,各自的離上述折回部的外端最近的端與上述折回部的外端之間的距離越長。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也可以將上述反應氣體流通區域整體形成為帶狀。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也可以將上述反應氣體流通區域整體形成為蛇形。并且,在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在將上述氣體混合部的面積設為S、將從與上述中央肋部連接的第二肋部的頂端到上述折回部的外端的距離設為A、將上述折回部在與上述中心線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設為B的情況下,上述氣體混合部也可以形成為該氣體混合部的面積S滿足S〈AXB + 2。另外,本發明所涉及的燃料電池具備包括燃料電池用隔板的一對燃料電池用隔板;以及電解質層-電極接合體,其具有電解質層和夾著該電解質層的一對電極,其中,上述電解質層-電極接合體被一對上述燃料電池用隔板夾著。由此,能夠抑制反應氣體和冷凝水滯留于折回部的外緣周邊部分,而且能夠降低燃料電池用隔板與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在參照附圖的基礎上,根據以下的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來明確本發明的上述目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優點。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和燃料電池,能夠進一步抑制反應氣體和冷凝水在折回部中的滯留,并且能夠進一步降低隔板與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
圖I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的概要結構的示意圖。圖2是表示圖I所示的燃料電池中的燃料電池用隔板的概要結構的示意圖。圖3是將圖2所示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的折回部附近放大后的示意圖。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圖I和圖2所示的燃料電池系統中的燃料電池堆疊體的概要結構的截面圖。圖5是將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的折回部附近放大后的示意圖。圖6是將本發明的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的折回部附近放大后的示意圖。圖7是將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的折回部附近放大后的示意圖。圖8是示意性地表示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用隔板的概要結構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此外,在所有附圖中,對同一或相當部分附加同一標記,并省略重復的說明。另外,在所有附圖中,僅提取出說明本發明所必需的結構要素來進行圖示,對于其它結構要素省略圖示。并且,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實施方式。(實施方式I)[燃料電池的結構]圖I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的概要結構的示意圖。如圖I所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燃料電池100例如具有電池單元層疊體102、配置于該電池單元層疊體102的兩端的端板111A、11 IB以及在電池單元101的層疊方向上將電池單元層疊體102與端板111AU11B進行連結(締結)的連結件(未圖示)。另外,在端板IllA與電池單元層疊體102之間配置有絕緣板112A和集電板113A。同樣地,在端板IllB與電池單元層疊體102之間配置有絕緣板112B和集電板113B。電池單元層疊體102具有多個電池單元101,該多個電池單元101在其厚度方向上層疊地形成。電池單元層疊體102上設置有燃料氣體供給歧管、氧化劑氣體供給歧管、冷卻介質供給歧管、燃料氣體排出歧管、氧化劑氣體排出歧管以及冷卻介質排出歧管(都未圖示)。另外,端板111A、絕緣板112A以及集電板113A中設置有與燃料氣體供給歧管等各歧管對應(連通)的貫通孔。而且,端板IllA的與燃料氣體供給歧管等各歧管對應的貫通孔上連接有供給或排出燃料氣體的配管、供給或排出氧化劑氣體的歧管、供給或排出冷卻介質的配管(都未圖示)。由此,燃料氣體等被供給至燃料電池100,未使用的燃料氣體等從燃料電池100被排出。
另外,如圖I 所不,電池單兀 101 具備MEA(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 :膜-電極接合體)5、一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以下僅稱為隔板)6A、6B以及一對密封墊7A、7B。MEA 5具有一對電極4A、4B和配置于一對電極4A、4B之間的電解質層I。在本實施方式I中,電極4A構成負極(anode) 4A,電極4B構成正極(cathode) 4B。例如能夠使用選擇性地輸送氫離子的高分子電解質膜(例如美國DuPont (股份制)產的Nafion (商品名))來作為電解質層I。電解質層I在本實施方式I 中具有大致四邊形(在此為矩形)的形狀。電解質層I的兩面上以位于其周緣部的內側的方式分別配置有負極4A和正極4B。此外,在電解質層I的周緣部設置有沿厚度方向貫通的燃料氣體供給歧管孔、冷卻介質供給歧管孔、氧化劑氣體供給歧管孔、燃料氣體排出歧管孔、冷卻介質排出歧管孔以及氧化劑氣體排出歧管孔(未圖示)。負極4A具有負極催化劑層2A和負極氣體擴散層3A,該負極催化劑層2A設置于電解質層I的一個主表面上,包含負載有電極催化劑(例如鉬和包含鉬的合金)的導電性碳粒子與具有氫離子傳導性的高分子電解質的混合物,該負極氣體擴散層3A設置于負極催化劑層2A的主表面上,兼具氣體通氣性和導電性。同樣地,正極4B具有正極催化劑層2B和正極氣體擴散層3B,該正極催化劑層2B設置于電解質層I的另一個主表面上,包含負載有電極催化劑(例如鉬和包含鉬的合金)的導電性碳粒子與具有氫離子傳導性的高分子電解質的混合物,該正極氣體擴散層3B設置于正極催化劑層2B的主表面上,兼具氣體通氣性和導電性。此外,關于負極催化劑層2A和正極催化劑層2B,能夠使用包含負載有由鉬和包含鉬的合金形成的電極催化劑的導電性碳粒子、高分子電解質以及分散介質的催化劑層形成用墨并通過該領域所公知的方法來形成。另外,作為構成負極氣體擴散層3A和正極氣體擴散層3B的材料,并沒有特別限定,能夠使用該領域所公知的材料,例如能夠使用碳布(carbon cloth)、碳紙(carbon paper)等導電性多孔質基材。另外,也可以利用以往公知的方法對該導電性多孔質基材實施防水處理。另外,在MEA 5的負極4A和正極4B的周圍(正確地說是負極氣體擴散層3A (正極氣體擴散層3B)的外方)以夾著電解質層I的方式配置有一對環狀的密封墊7A、7B。由此,抑制了燃料氣體、氧化劑氣體泄漏至電池單元101外的情況,而且抑制了這些氣體在電池單元101內相互混合的情況。此外,在密封墊7A、7B的周緣部設置有由厚度方向的貫通孔形成的燃料氣體供給歧管孔等各歧管孔(未圖示)。另外,以夾著MEA 5和密封墊7A、7B的方式配置有具有導電性的板狀的一對隔板6A、6B。由此,MEA 5被機械固定,在將多個電池單元101沿其厚度方向層疊時MEA 5被電連接。此外,這些隔板6A、6B能夠使用熱傳導性和導電性優良的金屬、黑鉛或者黑鉛與樹脂的混合物,例如能夠使用將碳粉末與粘合劑(溶劑)的混合物通過注射成型制造出的構件、在鈦或不銹鋼制的板的表面上鍍金后得到的構件。隔板6A的與負極4A接觸的一個主表面上設置有用于流通燃料氣體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8,另外,在另一個主表面上設置有用于流通冷卻介質的槽狀的冷卻介質流通區域10。同樣地,隔板6B的與正極4B接觸的一個主表面上設置有用于流通氧化劑氣體的氧化劑氣體流通區域9,而在另一個主表面上設置有用于流通冷卻介質的槽狀的冷卻介質流通區域10。此外,在隔板6A、6B的主表面的周緣部設置有燃料氣體供給歧管孔等各歧管孔(未圖示)。由此,在電池單元101中,對負極4A和正極4B分別供給燃料氣體和氧化劑氣體(將它們稱為反應氣體),這些反應氣體進行反應而產生電和熱,并生成水。另外,通過使冷卻水等冷卻介質在冷卻介質流通區域10中流通,回收所產生的熱。此外,在本實施方式I中,將燃料電池100構成為層疊多個電池單元101并利用端板111AU11B等進行連結的結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構成為利用端板111AU11B對一個電池單元101進行連結的結構。[燃料電池用隔板的結構]接著,參照圖I和圖2來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在此為隔板6A)的結構。此外,隔板6B與隔板6A基本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圖2是表示圖I所示的燃料電池100中的隔板6A的概要結構的示意圖。此外,在圖2中,以圖中的上下方向表示隔板的上下方向。如圖I和圖2所示,隔板6A是板狀,并且大致構成為矩形。隔板6A的主表面的周緣部形成有多個貫通孔,這些貫通孔構成燃料氣體供給歧管孔91等各歧管孔。具體地說,在隔板6A的一個側部(以下稱為第一側部)的上部設置有燃料氣體供給歧管孔91,在其下部設置有氧化劑氣體排出歧管孔94。另外,在氧化劑氣體排出歧管孔94的內側設置有冷卻介質排出歧管孔96。另一方面,在隔板6A的另一個側部(以下稱為第二側部)的上部設置有氧化劑氣體供給歧管孔93,在其下部設置有燃料氣體排出歧管孔92。另外,在氧化劑氣體供給歧管孔93的內側設置有冷卻介質供給歧管孔95。而且,在隔板6A的一個主表面上設置有燃料氣體流通區域8,該燃料氣體流通區域8形成為彎曲狀以將燃料氣體供給歧管孔91與燃料氣體排出歧管孔92進行連接。從隔板6A的厚度方向來看,燃料氣體流通區域8整體形成為帶狀(更詳細地說,蛇形)。另外,燃料氣體流通區域8具有槽狀的多個直線部11和一個以上的折回部12,折回部12形成為將該折回部12的上游側的直線部lla(以下為上游側直線部(參照圖3))與該折回部12的下游側的直線部llb(以下為下游側直線部(參照圖3))進行連接,使得流通的燃料氣體從上游側直線部Ila折回至下游側直線部lib。直線部11由流路槽形成,以使燃料氣體流通(分流)的方式構成。另外,一個以上的折回部12的至少一個(在本實施方式I中為四個)折回部12具有氣體合流部12a、氣體混合部12b以及氣體分流部12c。此外,構成多個直線部11的流路槽與流路槽之間的部分形成(劃分出)與負極4A抵接的第一肋部13。換言之,構成多個直線部11的流路槽與流路槽之間的部分被定義為與負極4A抵接的第一肋部13。而且,在本實施方式I中,在隔板6A的一個主表面上形成有多個直線部11,以形成多個(兩個以上)的第一肋部13。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I中,多個直線部11構成為上游側直線部Ila的數量比下游側直線部Ilb的數量多,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構成為上游側直線部Ila的數量與下游側直線部Ilb的數量相同。
換言之,燃料氣體流通區域8具有多個分流區域81A、81C、81E、81G、81I和一個以上的合流區域81B、81D、81F、81H,該分流區域在多個直線部11和一個以上的折回部12中至少包括直線部11,該合流區域形成在至少一個折回部12上并且配置于多個分流區域81A、81C、81E、81G、81I中的相鄰的上游側的分流區域(以下為上游側分流區域)與下游側的分流區域(以下為下游側分流區域)之間,使從上游側分流區域流入的燃料氣體匯合,并使匯合后的燃料氣體分流至下游側分流區域。此外,合流區域81B相當于折回部12的氣體混合部 12b。接著,參照圖2和圖3來詳細地說明隔板6A中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8的具有氣體合流部12a等的折回部12。圖3是將圖2所示的隔板6A中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8的折回部12附近放大后的不意圖。此外,在圖3中,將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表不為X軸方向,將與該第一肋部13 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表不為Y軸方向。即,與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在圖3中是上下方向,而不是隔板6A的厚度方向。另外,將隔板6A的上下方向表示為圖中的上下方向。如圖3所示,燃料氣體流通區域8的折回部12形成為從隔板6A的厚度方向來看大致呈矩形狀,設置有U字狀的外周壁。U字狀的外周壁的一端與位于最上側的上游側直線部Ila的壁形成為一個面,U字狀的外周壁的另一端與位于最下側的下游側直線部Ilb的壁形成為一個面。此外,在本實施方式I中,將外周壁的沿上下方向(Y軸方向)延伸的壁稱為外端12A。而且,在將形成于相互鄰接的上游側直線部Ila與下游側直線部Ilb之間的第一肋部13設為中央肋部13A、將通過該中央肋部13A的寬度方向的中心并且沿該中央肋部13A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虛擬線定義為中心線131、將通過中央肋部13A的頂端并且沿與中心線131垂直的方向(即上下方向Y軸方向)延伸的虛擬線定義為邊界線132的情況下,折回部12與直線部11的邊界在本實施方式I中為邊界線132。換言之,第一肋部13的頂端為該第一肋部13與邊界線132的線交點。另外,如上所述,折回部12具有用圖3的虛線表示的氣體合流部12a、用點劃線表示的氣體分流部12c以及除氣體合流部12a和氣體分流部12c以外的部分的氣體混合部12b。氣體合流部12a和氣體分流部12c中設置有第二肋部14,該第二肋部14其基端與第一肋部13相連接,并從該第一肋部13延伸。所有第二肋部14形成為在相互鄰接的兩個第二肋部14中位于靠近中央肋部13A側的第二肋部14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比位于遠離中央肋部13A側的第二肋部14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短。在此,相互鄰接的兩個第二肋部14中位于靠近中央肋部13A側的第二肋部14是指相對于中央肋部13A的上下方向上的距離短的第二肋部14,相互鄰接的兩個第二肋部14中位于遠離中央肋部13A側的第二肋部14是指相對于中央肋部13A的上下方向上的距離長的第二肋部14。而且,下面,也有時將相互鄰接的兩個第二肋部14中位于靠近中央肋部13A側的第二肋部14稱為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將相互鄰接的兩個第二肋部14中位于遠離中央肋部13A側的第二肋部14稱為位于外側的第二肋部14。另外,延伸方向上的長度是指第一肋部13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即圖3所示的X軸方向(水平方向)上的長度。換言之,延伸方向上的長度是指從第二肋部14的基端部到沿X軸方向延伸的最端部的長度。因而,如圖3所例示的,第二肋部14形成為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b在X軸方向上的長度比位于外側的第二肋部14a在X軸方向上的長度短。此外,在圖3中,內方第二肋部14b和外方第二肋部14a是例示性的,例如在將第二肋部14a與位于其上方的第二肋部14c加以對比的情況下,與第二肋部14a相比,位于其上方的第二肋部14c位于外側,因此第二肋部14a為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第二肋部14c為位于外側的第二肋部。
換言之,所有第二肋部14形成為在直線部11的排列中(在其上下方向上的排列中),離中央肋部13A越遠,各自的離折回部12的外端12A最近的端與折回部12的外端12A之間的距離越長。而且,設置于氣體合流部12a和氣體分流部12c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實施方式I中為兩方)的、位于離中央肋部13A最外方(最遠側)的第二肋部(以下為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形成為朝向中心線131向內方彎曲。具體地說,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具有形成為從第一肋部13沿該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長邊部141a以及從該長邊部141a的頂端朝向中心線131向內方延伸的短邊部141b,該短邊部141b形成為沿折回部12的外端12A(沿Y軸方向)延伸。換言之,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形成為從隔板6A的厚度方向來看呈L字狀。另外,在設置有最外方第二肋部141的氣體合流部12a和氣體分流部12c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實施方式I中為兩方)處,相互鄰接的多個第二肋部14形成為朝向中心線131向內方彎曲。此外,在彎曲地形成的多個第二肋部14中,包括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因此,在本實施方式I中,彎曲地形成的第二肋部14為最外方第二肋部141、與該最外方第二肋部141鄰接的第二肋部142 (以下為彎曲第二肋部142)以及與彎曲第二肋部142鄰接的第二肋部143 (以下為彎曲第二肋部143)。彎曲第二肋部142具有形成為從第一肋部13沿該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長邊部142a以及從該長邊部142a的頂端朝向中心線131向內方延伸的短邊部142b,該短邊部142b形成為沿折回部12的外端12A (沿Y軸方向)延伸。換言之,彎曲第二肋部142形成為從隔板6A的厚度方向來看呈L字狀。此外,彎曲第二肋部143與彎曲第二肋部142同樣地構成,因此省略詳細的說明。而且,最外方第二肋部141以及彎曲第二肋部142、143形成為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小于或等于位于外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具體地說,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和彎曲第二肋部142形成為位于最外方第二肋部141的內側的彎曲第二肋部142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L2大于或等于最外方第二肋部141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LI (在本實施方式I中為相同的距離)。另外,彎曲第二肋部142與彎曲第二肋部143形成為彎曲第二肋部143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L3大于或等于彎曲第二肋部142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L2(在本實施方式I中為相同的距離)。換言之,彎曲地形成的多個第二肋部14優選配置成以下方式與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相比,位于外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更靠近中心線131 ;或者,從中心線131的延伸方向(X軸方向水平方向)來看,位于外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與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一致(重疊)。另外,氣體混合部12b具有凹坑部121和多個突起部122。凹坑部121形成為與形成于第二肋部14之間的槽連通。突起部122被設置成從凹坑部121的底面沿隔板6A的厚度方向延伸,形成為圓柱狀(正確地說是正圓柱狀)。另外,突起部122被配置成從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X軸方向水平方向)來看相互重疊。更詳細地說,從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X軸方向水平方向)來看,突起部122被設置于第二肋部14 (在此為不彎曲的第二肋部14)的延長線上。
另外,突起部122被配置成從與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Y軸方向上下方向)來看呈交錯狀。在此,突起部122被配置成交錯狀是指在Y軸方向上相互鄰接的突起部122被配置成從Y軸方向來看相互不重疊或者其一部分重疊。而且,在本實施方式I中,形成于最外方第二肋部141的短邊部141b與折回部12的外端12A之間的槽(以下為外側流路15)的延長線上也設置有突起部122 (外側突起部122A)。更詳細地說,被配置成從最外方第二肋部141的短邊部141b的延伸方向(Y軸方向上下方向)來看外側突起部122A的一部分位于外側流路15的延長線上。由此,在上游側直線部Ila中流通的燃料氣體在流過折回部12的氣體合流部12a后被供給至氣體混合部12b。被供給至氣體混合部12b的燃料氣體被多個突起部122打亂其流動,以促使氣體混合。然后,混合后的燃料氣體被分流至氣體分流部12c。被分流至氣體分流部12c的燃料氣體在下游側直線部Ilb中流通。此外,突起部122在本實施方式I中形成為大致圓柱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圓柱形、三角柱形和四方柱形。另外,在此,設突起部122的與隔板6A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切片截面為正圓形,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橢圓形。[燃料電池用隔板以及具備該燃料電池用隔板的燃料電池的作用效果]接著,參照圖I至圖3來說明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隔板6A以及具備該隔板6A的燃料電池100的作用效果。此外,氧化劑氣體所流通的隔板6B的作用效果也與燃料氣體所流通的隔板6A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隔板6A中,折回部12的氣體合流部12a中的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形成為朝向中心線131向內方彎曲。由此,形成于折回部12的外周壁與氣體合流部12a的最外方第二肋部141之間的槽(外側流路15)形成為向下方延伸。于是,流過氣體合流部12a的外側流路15的燃料氣體容易向下方、即沿折回部12的外端流通。因而,能夠抑制燃料氣體和冷凝水(生成水)的滯留。另外,能夠增大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降低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電阻。另外,在本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隔板6A中,折回部12的氣體分流部12c中的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形成為朝向中心線131向內方彎曲。因此,形成于折回部12的外周壁與氣體分流部12c的最外方第二肋部141之間的槽(外側流路15)形成為向上方延伸。于是,從氣體合流部12a流過氣體混合部12b的燃料氣體容易被供給至氣體分流部12c的外側流路15,能夠抑制燃料氣體和冷凝水(生成水)的滯留。另外,能夠增大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降低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電阻。并且,在本實施方式I中,在氣體合流部12a和氣體分流部12c這兩方設置有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因此更容易使燃料氣體從氣體合流部12a的外側流路15流過折回部12的外端12A附近后供給至氣體分流部12c的外側流路15,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燃料氣體和冷凝水(生成水)的滯留。另外,能夠增大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進一步降低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電阻。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I中,氣體合流部12a中的最外方第二肋部141以及彎曲第二肋部142、143形成為朝向中心線131向內方彎曲,并且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小于或等于位于外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由此,形成于最外方第二肋部141與彎曲第二肋部142之間的槽(流路)和形成于彎曲第二肋部142與彎曲第二肋部143之間的槽(流路)形成為向下方延伸。于是,流過形成于最外方第二肋部141與彎曲第二肋部142之間的槽(流路)和形成于彎曲第二肋部142與彎曲第二肋部143之間的槽(流路)的燃料氣體容易向下方流通。因而,能夠進一步抑制燃料氣體和冷凝水(生成水)的滯留。另外,能夠增大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進一步降低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電阻。另外,在本實施方式I中,氣 體分流部12c中的最外方第二肋部141以及彎曲第二肋部142、143形成為朝向中心線131向內方彎曲,并且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小于或等于位于外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由此,形成于最外方第二肋部141與彎曲第二肋部142之間的槽(流路)和形成于彎曲第二肋部142與彎曲第二肋部143之間的槽(流路)形成為向上方延伸。因而,更容易使燃料氣體從氣體合流部12a流過氣體混合部12b后供給至形成于最外方第二肋部141與彎曲第二肋部142之間的槽(流路)和形成于彎曲第二肋部142與彎曲第二肋部143之間的槽(流路),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燃料氣體和冷凝水(生成水)的滯留。另外,能夠增大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進一步降低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電阻。并且,在本實施方式I中,在氣體合流部12a和氣體分流部12c這兩方設置有最外方第二肋部141以及彎曲第二肋部142、143,因此更容易使燃料氣體從形成于氣體合流部12a的最外方第二肋部141與彎曲第二肋部142之間的槽(流路)和形成于彎曲第二肋部142與彎曲第二肋部143之間的槽(流路)流過折回部12的外端12A附近后供給至形成于氣體分流部12c的最外方第二肋部141與彎曲第二肋部142之間的槽(流路)和形成于彎曲第二肋部142與彎曲第二肋部143之間的槽(流路),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燃料氣體和冷凝水(生成水)的滯留。另外,能夠增大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進一步降低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電阻。另外,在氣體合流部12a和氣體分流部12c中,形成為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小于或等于位于外側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因此不會通過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抑制燃料氣體向氣體混合部12b的內方移動。因此,在氣體混合部12b中燃料氣體的混合被抑制的情況變少。另外,在本實施方式I中,在氣體混合部12b中,突起部122被配置成從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X軸方向)來看在第二肋部14的延長線上相互重疊。S卩,突起部122在X軸方向上并未配置在形成于鄰接的第二肋部14間的槽(流路)的延長線上。因此,不會抑制流過形成于鄰接的第二肋部14間的槽(流路)的燃料氣體在X軸方向上的移動。于是,燃料氣體能夠容易地移動至折回部12的外端12A。另外,突起部122被配置成從與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Y軸方向)來看呈交錯狀,因此能夠促使燃料氣體的混合。另外,在本實施方式I中,突起部122 (外側突起部122A)還被配置在外側流路15的延長線上。因此,能夠促使在折回部12的外端12A附近流通的燃料氣體的混合。
(實施方式2)圖4是將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的折回部附近放大后的示意圖。此外,氧化劑氣體流通區域與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如圖4所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與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基本結構相同,但是以下方面不同只在氣體合流部12a中設置最外方第二肋部141 ;只有一個第二肋部14(即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彎曲地形成。另外,在本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中,氣體混合部12b中的突起部122被配置成從與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Y軸方向上下方向)來看相互 重疊。利用這種結構,也能夠在氣體混合部12b中進行燃料氣體的混合。另外,在本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中,以如下的方式形成氣體混合部12b :在將氣體混合部12b的面積設為S、將從與中央肋部13A連接的第二肋部14的頂端到折回部12的外端的距離設為A、將折回部12在與中心線131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設為B的情況下,使氣體混合部12b的面積S滿足式(I)。S〈AXB + 2... (I)由此,能夠增大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進一步降低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電阻。在構成為這種結構的本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以及具備該隔板6A的燃料電池100中,流過氣體合流部12a的外側流路15的燃料氣體容易向下方、即沿折回部12的外端流通。因而,能夠抑制燃料氣體和冷凝水(生成水)的滯留。另外,能夠增大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降低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電阻。(實施方式3)圖5是將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的折回部附近放大后的示意圖。此外,氧化劑氣體流通區域與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如圖5所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與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基本結構相同,但是以下方面不同最外方第二肋部141設置于氣體分流部12c而不是設置于氣體合流部12a。在構成為這種結構的本實施方式3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以及具備該隔板6A的燃料電池100中,容易使從氣體合流部12a流過氣體混合部12b后的燃料氣體供給至氣體分流部12c的外側流路15,能夠抑制燃料氣體和冷凝水(生成水)的滯留。另外,能夠增大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降低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電阻。(實施方式4)圖6是將本發明的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的折回部附近放大后的示意圖。此外,氧化劑氣體流通區域與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如圖6所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與實施方式I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基本結構相同,但是以下方面不同只在氣體合流部12a中設置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彎曲第二肋部142、143。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中,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和彎曲第二肋部142形成為彎曲第二肋部142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L2小于最外方第二肋部141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LI。另外,彎曲第二肋部142和彎曲第二肋部143形成為彎曲第二肋部143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L3小于彎曲第二肋部142的頂端部與中心線131之間的距離L2。在構成為這種結構的本實施方式4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以及具備該隔板6A的燃料電池100中,流過氣體合流部12a的外側流路15、形成于最外方第二肋部141與彎曲第二肋部142之間的槽(流路)以及形成于彎曲第二肋部142與彎曲第二肋部143之間的槽(流路)的燃料氣體容易向下方、即沿折回部12的外端流通。因而,能夠抑制燃料氣體和冷凝水(生成水)的滯留。另外,例如,不會通過彎曲第二肋部142、143抑制在外側流路15中流通的燃料氣體向氣體混合部12b的內方移動。即,不會通過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抑制燃料氣體向氣體混合部12b的內方移動。因此,在氣體混合部12b中燃料氣體的混合被抑制的情況變少。 另外,能夠增大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降低隔板6A與負極4A之間的接觸電阻。此外,在本實施方式4中,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彎曲第二肋部142以及彎曲第二肋部143形成為距離L2小于距離LI、距離L3小于距離L2,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彎曲第二肋部142以及彎曲第二肋部143例如也可以形成為距離L2與距離LI長度相同、且距離L3小于距離L2,或者還可以形成為距離L2小于距離LI、且距離L3與距尚L2長度相問。(實施方式5)圖7是將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中的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的折回部附近放大后的示意圖。此外,氧化劑氣體流通區域與燃料氣體流通區域結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如圖7所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與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基本結構相同,但是以下方面不同突起部122被配置成從與第一肋部13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Y軸方向)來看呈交錯狀;外側突起部122A由折回部12的外端12A的一部分形成。具體地說,構成折回部12的外端12A的壁的一部分以向內方(X軸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凸部122A,該凸部122A構成外側突起部122A。換言之,外側突起部122A被設置成與折回部12的外端12A接觸。在構成為這種結構的本實施方式5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以及具備該隔板6A的燃料電池100中,也起到與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以及具備該隔板6A的燃料電池100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本實施方式5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以及具備該隔板6A的燃料電池100中,能夠促使在折回部12的外端12A附近流通的燃料氣體的混合。此外,也可以將本實施方式I至4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的折回部12的外端12A設為如本實施方式5所涉及的燃料電池用隔板6A的折回部12的外端12A那樣設置凸部122A的結構。
根據上述說明,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的很多改進實施方式和其它實施方式是很清楚的。因而,上述說明應解釋為只是例示,是為了向本領域技術人員教導執行本發明的優選方式而提供的。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情況下,可以實質地改變其結構和/或功能的詳細內容。另外,能夠利用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多個結構要素的適當組合來形成各種發明。產業h的可利用件本發明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和具備該燃料電池用隔板的燃料電池能夠進一步抑制反應氣體在折回部中的滯留,并且能夠進一步降低隔板與電極之間的接觸電阻,因此在燃料電池的技術領域中是有用的。
附圖標記說明I 電解質層(高分子電解質膜);2A:負極催化劑層;2B:正極催化劑層;3A :負極氣體擴散層;3B :正極氣體擴散層;4A :負極(電極);4B :正極(電極);5 :MEA (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 :膜-電極接合體);6A :隔板;6B :隔板;7A :密封塾;7B :密封墊;8 :燃料氣體流通區域;9 :氧化劑氣體流通區域;10 :冷卻介質流通區域;6A :燃料電池用隔板;7A :密封墊;7B :密封墊;8 :燃料氣體流通區域;9 :氧化劑氣體流通區域;10 :冷卻介質流通區域;10 :冷卻介質流通區域;11 :直線部;lla :上游側直線部;llb :下游側直線部;12 :折回部;12a :氣體合流部;12b :氣體混合部;12c :氣體分流部;12A :外端;13 :第一肋部;13A :中央肋部;14 :第二肋部;14b :第二肋部;14a :第二肋部;14c :第二肋部;15 :外側流路;91 :燃料氣體供給歧管孔;92 :燃料氣體排出歧管孔;93 :氧化劑氣體供給歧管孔;94 :氧化劑氣體排出歧管孔;95 :冷卻介質供給歧管孔;96 :冷卻介質排出歧管孔;100 :燃料電池;101 :電池單元;102 :電池單元層疊體;111A :端板;111B :端板;112A 絕緣板;112B :絕緣板;113A :集電板;113B :集電板;121 :凹坑部;122 :突起部;122A :外側突起部(凸部);131 :中心線;132 :邊界線;141 :最外方第二肋部;141a :長邊部;141b 短邊部;142 :彎曲第二肋部;142a :長邊部;142b :短邊部;143 :彎曲第二肋部;307 :端;320 流通槽;321 :槽部;323 :獨立流通槽部;323A :獨立流通槽部;323a :凸部;324 :獨立流通槽部;324a :凸部;325 :邊界凸部;333 :邊界;350A :部分。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料電池用隔板,形成為板狀,在至少一個主表面上設置有反應氣體流通區域,該反應氣體流通區域具有槽狀的多個直線部和一個以上的折回部,該反應氣體流通區域形成為彎曲狀,流通反應氣體, 上述多個直線部之間形成有第一肋部, 以形成多個上述第一肋部的方式設置上述多個直線部, 上述折回部形成為將作為該折回部的上游側的上述直線部的上游側直線部與作為該折回部的下游側的上述直線部的下游側直線部進行連接,使得流通的反應氣體從上述上游側直線部折回至上述下游側直線部, 上述一個以上的折回部中的至少一個折回部具有氣體混合部、使來自上述上游側直線部的上述反應氣體匯合至該氣體混合部的氣體合流部以及使上述反應氣體從該氣體混合部分流至上述下游側直線部的氣體分流部, 上述氣體混合部具有凹坑部以及從該凹坑部的底面豎立設置的多個突起部, 上述氣體合流部和上述氣體分流部中設置有第二肋部,該第二肋部形成為其基端與上述第一肋部相連接,并從上述第一肋部延伸, 在將形成于相互鄰接的上述上游側直線部與上述下游側直線部之間的上述第一肋部設為中央肋部、將通過該中央肋部的寬度方向的中心且沿該中央肋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虛擬線定義為中心線的情況下, 所有上述第二肋部形成為在相互鄰接的兩個第二肋部中位于靠近上述中央肋部側的上述第二肋部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比位于遠離上述中央肋部側的上述第二肋部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短, 設置于上述氣體合流部和上述氣體分流部中的至少一方且位于離上述中央肋部最遠側的上述第二肋部即最外方第二肋部形成為從其厚度方向來看朝向上述中心線向內側彎曲。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在設置有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的上述氣體合流部和上述氣體分流部中的至少一方處,多個上述第二肋部形成為朝向上述中心線向內方彎曲, 彎曲地形成的多個上述第二肋部即彎曲第二肋部是相互鄰接的,并且形成為位于靠近上述中央肋部側的上述第二肋部的頂端部與上述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位于遠離上述中央肋部側的上述第二肋部的頂端部與上述中心線之間的距離。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部被配置成從上述第一肋部的延伸方向來看相互重疊。
4.根據權利要求廣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部被配置于上述第二肋部的延長線上。
5.根據權利要求廣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部被配置成從與上述第一肋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來看相互重疊。
6.根據權利要求廣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部被配置成從與上述第一肋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來看呈交錯狀。
7.根據權利要求1飛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具有從上述第一肋部延伸的長邊部以及從該長邊部的頂端朝向上述中心線向內方延伸的短邊部, 上述短邊部形成為沿上述折回部的外端延伸。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形成為從上述燃料電池用隔板的厚度方向來看呈L字狀。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的短邊部與上述折回部的外端之間的槽的延長線上配置有上述突起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上述最外方第二肋部的短邊部與上述折回部的外端之間的槽的延長線上所配置的上述突起部由上述折回部的外端的一部分形成。
11.根據權利要求疒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彎曲第二肋部具有從上述第一肋部延伸的長邊部和從該長邊部的頂端朝向上述中心線向內方延伸的短邊部, 上述短邊部形成為沿上述折回部的外端延伸。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彎曲第二肋部形成為從上述燃料電池用隔板的厚度方向來看呈L字狀。
13.根據權利要求f12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應氣體流通區域被設置成上述上游側直線部的數量大于或等于上述下游側直線部的數量。
14.根據權利要求f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所有上述第二肋部形成為在上述直線部的排列中,離上述中央肋部越遠,各自的離上述折回部的外端最近的端與上述折回部的外端之間的距離越長。
15.根據權利要求f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應氣體流通區域整體形成為帶狀。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應氣體流通區域整體形成為蛇形。
17.根據權利要求f1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 在將上述氣體混合部的面積設為S、將從與上述中央肋部連接的第二肋部的頂端到上述折回部的外端的距離設為A、將上述折回部在與上述中心線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設為B的情況下, 上述氣體混合部形成為該氣體混合部的面積S滿足S〈AXB + 2。
18.一種燃料電池,具備 一對燃料電池用隔板,包括根據權利要求廣1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燃料電池用隔板;以及 電解質層-電極接合體,其具有電解質層和夾著該電解質層的一對電極, 其中,上述電解質層-電極接合體被一對上述燃料電池用隔板夾著。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燃料電池用隔板設置有具有多個直線部(11)和一個以上的折回部(12)的反應氣體流通區域(8),一個以上的折回部(12)中的至少一個折回部(12)具有氣體混合部(12b)、氣體合流部(12a)以及氣體分流部(12c),氣體合流部(12a)和氣體分流部(12c)中設置有第二肋部(14),第二肋部(14)形成為位于內側的第二肋部(14)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比位于外側的第二肋部(14)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短,位于離中央肋部(13A)的最外側的最外方第二肋部(141)形成為朝向中心線(131)向內側彎曲。
文檔編號H01M8/02GK102630354SQ20108005325
公開日2012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25日
發明者小足直嗣, 川畑德彥, 日下部弘樹, 梅田孝裕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