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密封接觸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密封接觸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上可得到的密封接觸裝置B如圖8A、8B、9A、9B和10A-10C所示,包括中空的盒狀外殼4和布置在外殼4內的內部組件1,該內部組件1具有組合在一起的電磁組件2和接觸組件3(見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H11-238443)。在下面給出的說明書中,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與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基于圖8A所示的方向來規定。電磁組件2包括由絕緣材料制成并纏繞有激勵線圈22的中空圓柱形線圈卷軸 21 ;與激勵線圈22的兩個相反端部相連的一對線圈端子23 ;固定到線圈卷軸21并由被賦能的激勵線圈22磁化的固定鐵芯M ;與固定鐵芯M呈軸向相反關系而布置在線圈卷軸21 內的可移動鐵芯25,從而在對激勵線圈賦能和去能時可移動鐵芯25能被固定鐵芯25吸引以及在線圈卷軸21內軸向移動;由磁性材料制成并布置成圍繞線圈卷軸21的軛件沈;以及布置在線圈卷軸21內以將可移動鐵芯25朝下偏置的復位彈簧27。接觸組件3包括由絕緣材料制成且具有帶開口下表面的中空盒形狀的密封容器 31 ;布置成延伸穿過密封容器31上表面并在其下表面上具有固定觸點32的一對實質上圓柱形柱狀固定端子33 ;布置在密封容器31內并具有用于朝向和遠離固定觸點32移動的可移動觸點34的可移動接觸元件135 ;保持與可移動接觸元件135的下表面接觸以將可移動接觸元件135朝固定觸點32偏置的壓力接觸彈簧36 ;以及在其上端與可移動接觸元件135 結合并在其下端連接到可移動鐵芯25以與可移動鐵芯25 —起移動的軸37。線圈卷軸21由樹脂材料形成并具有中空圓柱形狀。線圈卷軸21包括上凸緣部分 21a和下凸緣部分21b以及圓筒部分21c。激勵線圈22繞圓筒部分21c的外圓周纏繞。圓筒部分21c的下延伸段的內徑大于其上延伸段的內徑。如圖IOB和IOC所示,激勵線圈22在其兩個相反端連接到一對設在線圈卷軸21 的上凸緣部分21a中的端子部分121上。于是,激勵線圈22通過從端子部分121延伸的導線122分別連接到線圈端子23。每個線圈端子23包括由導電材料例如銅制成且通過釬焊或其他方法連接到導線 122的基底部分23a、以及布置成從基底部分23a實質上豎直地延伸的端子部分23b。如圖IOB所示,軛件沈包括布置在線圈卷軸21的上端側處的實質上矩形的第一軛板^A、布置在線圈卷軸21下端側處的實質上矩形的第二軛板^B、以及布置成從第二軛板^B的左、右部分向上延伸并與第一軛板26A相連的一對第三軛板^C。凹進部分26a實質上形成在第一軛板2隊的上表面的中央處。插入孔26c實質上限定在凹進部分26a的中央處。具有上凸緣部分^a的底部閉合的圓筒件觀插入到插入孔沈(中。上凸緣部分28a接合到凹進部分^^。可移動鐵芯25由磁性材料形成為實質上圓柱形柱狀并布置在圓筒件觀的圓筒部分^b的下延伸段中。固定鐵芯M由磁性材料形成為實質上圓柱形柱狀并與可移動鐵芯25成相反關系地插入到圓筒部分^b中。
金屬制的蓋件45布置在第一軛板26A的上表面上。蓋件45包括固定到第一軛板 26A的周邊部分和實質上形成在其中央處的升起部分45a以限定一個用于容納固定鐵芯M 的上凸緣部分Ma的空間。通過蓋件45防止了固定鐵芯M的移除。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圓柱形套筒26D配合到線圈卷軸21的下內圓周表面和圓筒件 28的外圓周表面之間的間隙部分。套筒26D與軛件26、固定鐵芯M和可移動鐵芯25相協作構成磁回路。復位彈簧27延伸穿過固定鐵芯M的軸向插入孔Mb。復位彈簧27在其下端處與可移動鐵芯25的上表面相接觸,在其上端處與蓋件45的下表面相接觸。復位彈簧27保持壓縮在可移動鐵芯25和蓋件45之間,從而向下彈性偏壓可移動鐵芯25。軸37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并具有豎直細長桿形。軸37延伸穿過限定在實質上升起部分45a的中央的蓋件45的插入孔4 并且然后延伸穿過復位彈簧27。軸37包括形成在其下延伸段中的螺紋部分37b。螺紋部分37b與可移動鐵芯25的軸向螺紋孔2 螺紋結合并相連。可移動接觸元件135包括實質上矩形的本體部分135a,其具有實質上限定在其中央處的插入孔135d。軸37插入到插入孔135d中。可移動接觸元件135朝固定觸點32的移動受到形成在軸37上端處的凸緣形限制部分37a的限制。如圖IlA所示,可移動觸點34 固定到本體部分13 的左、右端部分。實質上矩形的突起13 和135c從本體部分13 的兩個縱向側突出。突起13 和135c實質上關于插入孔135d呈點對稱。突起13 和135c 被形成為具有相同的寬度a5和相同的突出長度沾。固定端子33由導電材料例如銅形成為實質上圓柱形柱狀。每個固定端子33包括形成在其上端處的凸緣部分33a。固定觸點32與可移動觸點34呈相對關系地固定到固定端子33的下表面。每個固定端子33具有從其上表面軸向延伸的螺紋孔33b。外部負載裝置(未示出)的螺紋部分螺紋結合到固定端子33的螺紋孔33b。密封容器31由耐熱材料例如陶瓷形成為中空盒狀,具有開口下表面。供固定端子 33穿過的兩個通孔31a在密封容器31的上表面上并排形成。固定端子33被插入到通孔 31a中,且使其凸緣部分33a定位于密封容器31的上表面上方并通過釬焊被接合到密封容器31。如圖IOA所示,凸緣件38的一端通過釬焊被接合到密封容器31的開口的周邊。凸緣件38的另一端通過釬焊被接合到第一軛板^A,從而密封密封容器31。在密封容器31的開口中,設有絕緣件39以將固定觸點32與可移動觸點34之間產生的電弧與密封容器31和凸緣件38之間的接合部分隔絕開。絕緣件39由絕緣材料例如陶瓷或合成樹脂形成為實質上中空立方體形狀,具有開口上表面。絕緣件39包括實質上形成在其下表面中央處的矩形邊緣39a。蓋件45的升起部分4 配合到限定在矩形邊緣39a中的凹進部分。絕緣件39的周壁的上端與密封容器31的周壁的內表面接觸,從而使密封容器31和凸緣件38的接合部分與接觸部分包括固定觸點32和可移動觸點;34隔絕開。絕緣件39包括實質上形成在其內底面中央處的圓形邊緣39c。圓形邊緣39c的內徑實質上等于壓力接觸彈簧36的內徑。供軸37延伸穿過的插入孔39b實質上形成在圓形邊緣39c的中央處。供軸37延伸穿過的壓力接觸彈簧36的下端配合到限定在圓形邊緣 39c內的凹進部分中,從而防止壓力接觸彈簧36的不對準。
壓力接觸彈簧36在其上端與可移動接觸元件135的下表面接觸并保持壓縮在絕緣件39和可移動接觸元件135之間。這樣,壓力接觸彈簧36將可移動接觸元件135朝固定觸點32彈性地偏壓。外殼4由樹脂材料形成為實質上矩形盒狀。外殼4包括具有開口上表面的中空盒形外殼體41和布置成蓋住外殼體41的開口的中空盒狀罩42。如圖IOC所示,外殼體41包括形成在其左、右側壁的前端處的耳部141。耳部141 具有插入孔141a用于將密封接觸裝置B用螺釘連接到安裝表面。外殼體41具有形成在其上開口的周邊緣中的臺階部分41a。外殼體41的上端延伸段的外徑小于其下延伸段的外徑。供線圈端子23的端子部分2 插入的一對狹槽41b形成在臺階部分41a上方外殼體 41的前壁中。在臺階部分41a上方的外殼體41的后壁中,沿左右方向并排布置有一對凹進部分41c。罩42形成為具有開口下表面的中空盒狀。一對突起4 形成在罩42的后表面上。 當罩42安裝到外殼體41上時,突起4 配合到外殼體41的凹進部分41c中。用于將罩42 的上表面實質上二等分成左右區域的分隔部分42c形成在罩42的上表面上。一對供固定端子33插入的插入孔42b形成在被分隔部分42c 二等分的罩42的上部上。當包括電磁組件2和接觸組件3的內部組件1被放入外殼4中時,實質上矩形的下襯墊橡膠43夾置在線圈卷軸21的下凸緣部分21b和外殼體41的底面之間,并且具有供固定端子33的凸緣部分33a插入的插入孔44a的上襯墊橡膠44夾置在密封容器31和罩 42之間。在如上構造的常規密封接觸裝置B中,復位彈簧27具有的彈性常數高于壓力接觸彈簧36。因此,可移動鐵芯25通過復位彈簧27的偏置力被朝下滑動,同時,軸37朝下移動。因為可移動接觸元件135與軸37的限制部分37a —起向下移動,可移動觸點34初始保持與固定觸點32分開。如果激勵線圈22被賦能,可移動鐵芯25被固定鐵芯25吸引并向上移動。因此, 與可移動鐵芯25相連的軸37也向上移動。結果,軸37的限制部分37a朝固定觸點32向上移動,且可移動接觸元件135也通過壓力接觸彈簧36的偏置力朝固定觸點32向上移動。 因此,固定到可移動接觸元件135的可移動觸點34與固定觸點32接觸并電連接。如果激勵線圈22被去能,可移動鐵芯25被復位彈簧27的偏置力向下滑動。因此, 軸37也向下移動。結果,限制部分37a與可移動接觸元件135 —起向下移動,從而固定觸點32和可移動觸點34彼此分開并且電斷開。在如上所述的傳統密封接觸裝置B中,壓力接觸彈簧36保持壓縮。因此,如果壓力接觸彈簧36延伸以使可移動接觸元件135朝固定觸點32滑動,可移動接觸元件135就通過在與其纏繞方向(逆時針方向)相反的方向(順時針方向)上作用的壓力接觸彈簧36 的力矩而如圖IlB所示順時針旋轉。如果壓力接觸彈簧36收縮以使可移動接觸元件135 遠離固定觸點32,可移動接觸元件135通過在與其纏繞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作用的壓力接觸彈簧36的力矩而逆時針旋轉。結果,可移動接觸元件135在其保持關于插入孔135d呈點對稱的突起13 和 135c的兩個對角點與密封容器31的內表面接觸并壓靠該內表面的狀態下進行滑動移動。 這導致摩擦力增加,且阻礙可移動接觸元件135的平滑移動,這可能使各觸點之間的切換動作不可靠。一般來說,如果各觸點彼此電連接,電流在固定觸點32的表面上和與固定觸點相對的可移動觸點34的表面上以相反方向流動。這產生了電磁排斥力,其用于使可移動觸點 ;34遠離固定觸點32移動。如果可移動元件135通過例如由壓力接觸彈簧36 —端施加的不平衡偏置力而傾斜,并且如果可移動觸點34的中央與固定觸點32的非中央區域接觸,上述電磁排斥力會作為旋轉力矩作用在可移動接觸元件135上。當各觸點電連接或當在各觸點之間流動的電流強度急劇變化時,可移動接觸元件135會受到旋轉力矩的變化的不斷影響,并且繞其與軸 37相連的連接部分振動。可能會由于可移動接觸元件135的這種振動而產生異常噪聲。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密封接觸裝置,其能使可移動接觸元件平滑移動并增強各觸點之間切換動作的可靠性。在權利要求1中,描述了一種密封接觸裝置,包括電磁組件,其包括由絕緣材料制成并纏繞有激勵線圈的空心圓柱狀線圈卷軸;布置在線圈卷軸內以在激勵線圈的賦能和去能時在線圈卷軸內軸向移動的可移動鐵芯;布置成形成磁回路的軛件,其包括具有插入孔并面向線圈卷軸一個軸向端部的第一軛板和面向線圈卷軸另一軸向端部的第二軛板以及使第一軛板與第二軛板互連的第三軛板;以及布置在線圈卷軸內以使可移動鐵芯朝第二軛板偏置的復位彈簧;接觸組件,其包括由絕緣材料制成并氣密地接合到第一軛板的密封容器;布置在密封容器內的固定觸點;布置在密封容器內的可移動接觸元件,該可移動接觸元件包括實質上矩形的本體部分、形成在本體部分的兩縱向側上的第一和第二突起、和朝向和遠離固定觸點移動的可移動觸點;夾置在可移動接觸元件和第一軛板之間以使可移動接觸元件朝固定觸點偏置的壓力接觸彈簧;以及可移動地延伸穿過第一軛板的軸,所述軸在一端連接到可移動接觸元件,在另一端連接到可移動鐵芯,以根據可移動鐵芯的移動朝固定觸點移動可移動接觸元件;以及外殼,其由絕緣材料制成并布置成容納包括組合在一起的電磁組件和接觸組件的內部組件,其中可移動接觸元件的第一和第二突起被形成為關于可移動接觸元件和軸的連接部分呈非點對稱,從而當可移動接觸元件旋轉時,第一和第二突起中僅有一個與密封容器相接觸。通過上述結構,當可移動接觸元件旋轉和與密封容器相接觸滑動時可移動接觸元件的第一和第二突起中僅有一個與密封容器相接觸。與第一和第二突起二者都與密封容器相接觸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作用在可移動接觸元件和密封容器之間的摩擦力,從而使可移動接觸元件平滑地移動并增強各觸點之間切換動作的可靠性。在權利要求2中,所述可移動接觸元件具有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可移動接觸元件和軸的連接部分的下方的重心。通過這種構造,可移動接觸元件的重心在重力方向上定位在振動中心(即可移動接觸元件和軸的連接部分)之下,這有助于減小可移動接觸元件的振幅并可以限制由于振動產生的非正常噪聲。在權利要求3中,第一和第二突起被形成和定尺寸為使得僅第一突起與密封容器接觸,可移動接觸元件的重心位于第一突起中,第一突起在重力方向上布置在可移動元件和軸的連接部分的下方。通過這種結構,可減少可移動接觸元件的振幅。這可以限制由于振動產生的異常噪聲。在權利要求4中,所述第一突起的寬度大于第二突起。通過這種結構,第一突起的寬度大于第二突起的寬度,因此,當可移動接觸元件旋轉和與密封容器相接觸滑動時可移動接觸元件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中僅有一個與密封容器接觸。與第一和第二突起二者都與密封容器相接觸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作用在可移動接觸元件和密封容器之間的摩擦力,從而使可移動接觸元件平滑地移動并增強各觸點之間切換動作的可靠性。在權利要求5中,第一突起的寬度被設定為確保在可移動接觸元件以預定角度旋轉時,第一突起與密封容器接觸。通過這種結構,可減小可移動接觸元件的旋轉角度。這使得可以減少抵靠密封容器作用的可移動接觸元件的壓力,從而使可移動接觸元件平滑地移動并增強各觸點之間切換動作的可靠性。在權利要求6中,第一突起的突出長度大于第二突起。通過這種結構,第一突起的突出長度大于第二突起的突出長度。因此,當可移動接觸元件旋轉和與密封容器相接觸滑動時可移動接觸元件的第一和第二突起中僅有一個與密封容器相接觸。與第一和第二突起二者都與密封容器相接觸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作用在可移動接觸元件和密封容器之間的摩擦力,從而使可移動接觸元件平滑地移動并增強各觸點之間切換動作的可靠性。在權利要求7中,第一突起的突出長度被設定為確保當可移動接觸元件以預定角度旋轉時,第一突起接觸密封容器。通過這種結構,可減小可移動接觸元件的旋轉角度。這使得可以減少抵靠密封容器作用的可移動接觸元件的壓力,從而使可移動接觸元件平滑地移動并增強各觸點之間切換動作的可靠性。如上所述,本發明的效果在于使可移動接觸元件平滑地移動并增強各觸點之間切換動作的可靠性。
圖IA為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密封接觸裝置的示意性剖視圖。圖IB為圖IA所示密封接觸裝置的另一示意性剖視圖。圖2A為示出作為密封接觸裝置一個主要部件的可移動接觸元件的平面圖,圖2B 為示出作為密封接觸裝置另一個主要部件的密封容器的剖視圖。圖3A為示出可移動接觸元件另一示例的平面圖,圖:3B為示出密封容器的剖視圖。圖4A為示出可移動接觸元件又一示例的平面圖,圖4B為示出密封容器的剖視圖。圖5A為示出可移動接觸元件再一示例的平面圖,圖5B為示出密封容器的剖視圖。圖6A為示出可移動接觸元件又一示例的平面圖,圖6B為示出密封容器的剖視圖。圖7A為示出可移動接觸元件又一示例的平面圖,圖7B為示出密封容器的剖視圖
圖8A為示出傳統密封接觸裝置的示意性剖視圖。圖8B為圖8A所示傳統密封接觸裝置的另一示意性剖視圖。圖9A為圖8A所示傳統密封接觸裝置的外殼的外觀的仰視圖。圖9B為圖8A所示傳統密封接觸裝置的外殼的外觀的側視圖。圖10為圖8A所示傳統密封接觸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IlA為示出作為傳統密封接觸裝置的一個主要部件的可移動接觸元件的平面圖,圖IlB為示出作為傳統密封接觸裝置的另一個主要部件的密封容器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考附圖來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下面參考圖1A、1B、2A、2B、3A和來描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密封接觸裝置A。 在下面的描述中,圖IB中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將分別被規定為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與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被規定為左右方向。本實施例的密封接觸裝置A與圖8A和8B所示的傳統密封接觸裝置的區別在于本實施例的密封接觸裝置A包括具有突起3 和35c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所述突起3 和 35c的形狀與傳統密封接觸裝置的可移動元件135的突起13 的135c的形狀不同。參考圖2A,本實施例的密封接觸裝置A包括可移動接觸元件35,其具有本體部分 35a、形成在本體部分3 的下縱向側中的實質上矩形的突起35b、以及形成在本體部分3 的上縱向側中的實質上矩形的突起35c。突起3 和35c的左右尺寸(寬度)彼此不同。 換言之,突起3 的寬度al大于突起35c的寬度a2。突起3 的突出長度bl等于突起35c 的突出長度bl。在如上構造的本實施例的密封接觸裝置中,如果壓力接觸彈簧36延伸,如圖2B所示,壓力接觸彈簧36的纏繞力矩使可移動接觸元件35在密封容器31內繞可移動接觸元件 35與軸37的連接部分(振動中心)在與壓力接觸彈簧36的纏繞方向(逆時針方向)相反的方向(順時針方向)上旋轉一個角度θ 1。此時,僅具有增大寬度的突起35b的梢端的一個(右)拐角部分cl與密封容器31的內表面接觸。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旋轉在剛好拐角部分cl與密封容器31接觸的時候停止。因此,突起35c的梢端的各拐角部分不與密封容器31接觸。僅突起35b的拐角部分cl與密封容器31接觸。因此,當可移動接觸元件35旋轉時,并不是所有的突起3 和35c都與密封容器 31的內表面接觸,而是,僅具有增大寬度的突起3 的拐角部分cl與密封容器31的內表面接觸。這減少了作用在可移動接觸元件35和密封容器31之間的摩擦阻力,從而使可移動接觸元件35能平滑地移動并增強各觸點之間切換動作的可靠性。因為突起35b的寬度大于突起35c的寬度,位于可移動接觸元件35和軸37連接部分(即插入孔35d)下方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下部的重量變得大于位于該連接部分上面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上部的重量。換言之,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重心比其振動中心更低。因此,當可移動接觸元件35在激勵線圈22被賦能且各觸點保持彼此接觸的狀態下振動時,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振幅得到減小。這使得可以抑制噪聲的產生。參考圖3A,其示出了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另一示例,突起35b的寬度被設定為等于al+α,其比al大a。這進一步增加了突起35b的寬度和突起35c的寬度a2之間的差值。如圖:3B所示,在可移動元件35與密封容器31接觸時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旋轉角度被設定為等于預定角度θ 2,其小于角度Θ1。因此,能減少抵靠密封容器31作用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拐角部分cl的壓力。這進一步減小了突起3 和密封容器31之間產生的摩擦力,因此使可移動元件35能平滑移動,并且還增加各觸點之間切換作用的可靠性。另外,位于可移動接觸元件35和軸37的連接部分下方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下部的重量變得甚至比位于該連接部分上面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上部的重量更大。因此, 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重心沿著重力方向進一步朝下偏移。結果,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振幅進一步減小。這能進一步限制異常噪聲的產生。參考圖4A,其示出了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另一示例,突起3 和35c具有相同的寬度al,但是突起35b的突出長度bl大于突起35c的突出長度1^2。如果壓力接觸彈簧36 延伸,如圖4B所示,壓力接觸彈簧36的纏繞力矩導致可移動接觸元件35在密封容器31內在與壓力接觸彈簧36的纏繞方向(逆時針方向)相反的方向(順時針方向)上旋轉一個角度θ 3。此時,僅具有增大突出長度的突起35b的梢端的一個(右)拐角部分c2與密封容器31的內表面接觸。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旋轉在恰好拐角部分c2與密封容器31接觸的時候停止。因此,突起35c的梢端的各拐角部分不與密封容器31接觸。僅突起35b的拐角部分c2與密封容器31接觸。因此,當可移動接觸元件35旋轉時,并不是所有的突起3 和35c都與密封容器 31的內表面接觸,而是,僅具有增大突出長度的突起3 的拐角部分c2與密封容器31的內表面接觸。這減少了作用在可移動接觸元件35和密封容器31之間的摩擦阻力,從而使可移動接觸元件35能平滑地移動并增強各觸點之間切換動作的可靠性。因為突起35b的突出長度大于突起35c的突出長度,位于可移動接觸元件35和軸 37的連接部分(即插入孔35d)下方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下部的重量變得大于位于該連接部分上面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上部的重量。換言之,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重心比其振動中心更低。因此,當可移動接觸元件35在激勵線圈22被賦能且各觸點保持彼此接觸的狀態下振動時,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振幅得到減小。這使得可以抑制噪聲的產生。參考圖5A,其示出了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另一示例,突起35b的突出長度被設定為等于bl+α,其比bl大a。這進一步增加了突起35b的突出長度和突起35c的突出長度 b2之間的差值。如圖5B所示,在可移動元件35與密封容器31接觸時可移動接觸元件35 的旋轉角度被設定為等于預定角度θ 4,其小于角度θ 3。因此,能減少抵靠密封容器31作用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拐角部分c2的壓力。這進一步減小了突起3 和密封容器31 之間產生的摩擦力,因此使可移動元件35能平滑移動,并且還增加了觸點之間切換作用的可靠性。另外,位于可移動接觸元件35和軸37的連接部分下方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下部的重量變得甚至比位于該連接部分上面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上部的重量更大。因此, 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重心沿著重力方向進一步朝下偏移。結果,當可移動接觸元件35在各觸點保持彼此接觸的狀態下振動時,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振幅得到進一步減小。這使得可以進一步抑制噪聲的產生。
通過如圖6A所示將突起35b的寬度a3設定為大于突起35c的寬度a4,或者通過如圖7A所示將突起35b的突出長度b3設定為大于突起35c的突出長度b4,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重心可以沿重力方向向上移動到高于可移動接觸元件35與軸37的連接部分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同樣可以減小抵靠密封容器31作用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拐角部分 c4或c5的壓力。這進一步減小突起3 和密封容器31之間產生的摩擦力,因此使可移動元件35能平滑移動,并且還增加各觸點之間切換作用的可靠性。在本實施例中,示出了其中壓力接觸彈簧36延伸的情況。但是,即使壓力接觸彈簧36縮回從而可移動接觸元件35能在壓力接觸彈簧36的纏繞力矩的作用下逆時針旋轉, 也是僅突起35b的右拐角部分c3與密封容器31的內表面接觸。因此,能獲得上述有益效果。在本實施例中,壓力接觸彈簧36的纏繞方向是逆時針的。但是,纏繞方向并不限于此,可以是順時針的。在本實施例中,示出了突起3 和35c僅在寬度和突出長度之一上彼此不同的情形。可選地,突起3 和35c也在寬度和突出長度上都彼此不同,只要僅突起3 和35c之一的拐角與密封容器31的內表面接觸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密封接觸裝置,包括電磁組件,其包括由絕緣材料制成并纏繞有激勵線圈的空心圓柱狀線圈卷軸;布置在線圈卷軸內以在激勵線圈的賦能和去能作用下在線圈卷軸內軸向移動的可移動鐵芯;布置成形成磁回路的軛件,所述軛件包括具有插入孔并面朝線圈卷軸一個軸向端部的第一軛板、面朝線圈卷軸另一軸向端部的第二軛板、以及使第一軛板和第二軛板互連的第三軛板; 以及布置在線圈卷軸內以使可移動鐵芯朝第二軛板偏置的復位彈簧;接觸組件,其包括由絕緣材料制成并氣密地接合到第一軛板的密封容器;布置在密封容器內的固定觸點;布置在密封容器內的可移動接觸元件,所述可移動接觸元件包括實質上矩形的本體部分、形成在本體部分兩縱向側上的第一和第二突起、以及朝向和遠離固定觸點移動的可移動觸點;夾置在可移動接觸元件和第一軛板之間以使可移動接觸元件朝固定觸點偏置的壓力接觸彈簧;以及可移動地延伸穿過第一軛板的軸,所述軸在一端連接到可移動接觸元件,在另一端連接到可移動鐵芯,以根據可移動鐵芯的移動朝固定觸點移動可移動接觸元件;以及外殼,其由絕緣材料制成并布置成容納包括組合在一起的電磁組件和接觸組件的內部組件,其中可移動接觸元件的第一和第二突起被形成為關于可移動接觸元件和軸的連接部分呈非點對稱,從而當可移動接觸元件旋轉時,第一和第二突起中僅有一個與密封容器相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動接觸元件具有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可移動接觸元件和軸的連接部分下方的重心。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突起被形成和定尺寸為使得僅第一突起與密封容器接觸,可移動接觸元件的重心位于第一突起中,第一突起在重力方向上布置在可移動元件和軸的連接部分的下方。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的寬度大于第二突起。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突起的寬度被設定為確保在可移動接觸元件以預定角度旋轉時,第一突起與密封容器接觸。
6.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突起的突出長度大于第二突起。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突起的突出長度被設定為確保當可移動接觸元件以預定角度旋轉時,第一突起接觸密封容器。
全文摘要
一種使可移動接觸元件平滑移動的密封接觸裝置,包括包括線圈卷軸(21)、可移動鐵芯(25)、軛件(26)和復位彈簧(27)的電磁組件(2);接觸組件(3),其包括密封容器(31)、固定觸點(32)、布置在密封容器(31)內并包括實質上矩形本體部分(35a)、形成在本體部分(35a)兩縱向側上的第一和第二突起(35b、35c)和朝向和遠離固定觸點(32)移動的可移動觸點(34)的可移動接觸元件(35);和軸(37),其在一端連接到可移動接觸元件(35),在另一端連接到可移動鐵芯(25),以朝固定觸點(32)移動可移動接觸元件(35);和外殼(4)。可移動接觸元件(35)的第一和第二突起(35b、35c)被形成為關于可移動接觸元件(35)和軸(37)的連接部分呈非點對稱,從而當可移動接觸元件(35)旋轉時,第一和第二突起(35b、35c)中僅有一個與密封容器相接觸。
文檔編號H01H50/54GK102292789SQ201080005045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09年1月21日
發明者伊東督裕, 吉谷克美, 山形勝利, 山本律, 西村司 申請人:松下電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