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光鍵盤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鍵盤,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可發光的發光鍵盤。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裝置及其相關周邊產品的設計朝著提高使用上的便利性來 邁進。舉例來說,為了讓使用者可在光線不足的地方使用鍵盤,具有發光特性的發光鍵盤讓 使用者可輕易地得知各個按鍵的位置。傳統中,發光鍵盤包括光源、反射層、遮光膜及鍵盤本體。光源配置于反射層的空 間內。藉由膠體配置在遮光膜與反射層之間,以及遮光膜與鍵盤本體之間,遮光膜黏合于反 射層與鍵盤本體間。然而,受限于膠體的性質,遮光膜與反射層的黏附性通常大于遮光膜與 鍵盤本體的黏附性。如此一來,遮光膜往往易于與鍵盤本體分離,使得光源所產生的光線相 當容易從遮光膜與鍵盤本體間的空隙處漏出。此外,反射層的形狀設計往往易于導致應力的產生。也就是說,反射層往往朝著 相反于鍵盤本體的方向拉扯遮光膜,使得遮光膜與鍵盤本體之間更容易產生空隙而導致漏 光。因此,如何穩固地固定遮光膜與鍵盤本體,以避免漏光的情況,乃為相關業者努力的課
題之一。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發光鍵盤,其透過黏附層的配置來避 免漏光的情況,使得發光鍵盤的良率提高,以增加市場的競爭力。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發光鍵盤,包括反射層、光源、導光板、遮光 膜、鍵盤本體及黏附層。反射層具有容置空間及周緣。周緣環繞且連接容置空間。光源配 置于容置空間內。導光板配置于容置空間內。遮光膜覆蓋于反射層的容置空間上,且固定 于周緣。遮光膜包括透光部以及遮光部。遮光部包括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第一遮光 部環繞在第二遮光部外。鍵盤本體配置于遮光膜上。黏附層配置于鍵盤本體與第二遮光部 之間。進一步地,該第一遮光部包括上橫向部、下橫向部、左縱向部及右縱向部,該上橫 向部的兩端分別連接于該左縱向部的一端與該右縱向部的一端,該下橫向部的兩端分別連 接于該左縱向部的另一端與該右縱向部的另一端,該第二遮光部包括復數個橫向遮光部、 復數個第一縱向邊緣遮光部、復數個第二縱向邊緣遮光部。各該橫向遮光部的兩端分別連 接于該左縱向部及該右縱向部;各該第一縱向邊緣遮光部的一端連接于該上橫向部;各該 第二縱向邊緣遮光部的一端連接于該下橫向部。其中,該黏附層配置于該些第一縱向邊緣 遮光部與該鍵盤本體之間以及該些第二縱向邊緣遮光部與該鍵盤本體之間。進一步地,該黏附層配置于該些橫向遮光部與該鍵盤本體之間。進一步地,該第二遮光部還包括復數個縱向非邊緣遮光部,各該縱向非邊緣遮光 部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個相鄰的該些橫向遮光部。[0010]進一步地,該發光鍵盤還包括膠體,配置于該周緣與該遮光膜之間,以固定該遮光 膜于該周緣。進一步地,該遮光膜的該第一遮光部包圍該透光部。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發光鍵盤其透過黏附層配置于鍵盤本體與第二遮 光層之間的方式來提高鍵盤本體與遮光膜的黏合效果。如此一來,發光鍵盤可避免漏光的 情況,而提高良率,且增加市場的競爭力。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內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 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繪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較佳實施例的發光鍵盤的示意圖;圖2A-2C繪示圖1中的遮光膜的俯視圖;圖3繪示黏附層配置于圖1中的遮光膜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舉出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發光鍵盤。然而,熟悉此技藝者 當可明了,此些圖式與文字僅為說明之用,并不會對本實用新型想要保護的范圍造成限縮。請參照圖1,其繪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其中一較佳實施例的發光鍵盤100的示意圖。 發光鍵盤100可為桌上型的鍵盤,或者應用于筆記型電腦中。發光鍵盤100包括反射層110、 光源120、導光板130、遮光膜140、鍵盤本體150、黏附層160及膠體170。反射層110具有容置空間111及周緣113。周緣113環繞且連接容置空間111。光 源120及導光板130配置于容置空間111內。光源120例如是側向發光的發光二極體,配 置于導光板130的側邊。遮光膜140覆蓋于反射層110的容置空間111上,且遮光膜140 藉由配置于周緣113與遮光膜140之間的膠體170固定于周緣113。鍵盤本體150配置于 遮光膜140上。黏附層160配置于鍵盤本體150與遮光膜140之間,以固定遮光膜140于 鍵盤本體150上。此處更進一步說明黏附層160配置于遮光膜140與鍵盤本體150之間的位置。請參照圖2A-2C,其繪示圖1中的遮光膜140的俯視圖。如圖2A所示,遮光膜140 包括遮光部(以斜線標示處)及透光部,且透光部的配置位置對應于按鍵本體150的按鍵 的位置。如此一來,如圖1所示的光源120所發出的光線可經由反射層110及導光板130 的導引而透過透光部及按鍵投射出來,以便于使用者確認按鍵的位置,且增加在外觀上的 吸引力。遮光部的配置進一步說明如下。圖2B所示,遮光部包括第一遮光部(以斜線標 示處)及第二遮光部。第一遮光部包括上橫向部141al、下橫向部141a2、左縱向部141a3 及右縱向部141a4。上橫向部141al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左縱向部141a3的一端與右縱向部 141a4的一端。下橫向部141a2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左縱向部141a 3的另一端與右縱向部 141a4的另一端。也就是說,第一遮光部可視為矩形環狀結構。如圖2C所示,第二遮光部(以斜線標示處)包括數個第一縱向邊緣遮光部141bl、 數個第二縱向邊緣遮光部141b2、數個橫向遮光部141b3及數個縱向非邊緣遮光部141b4。各橫向遮光部141b3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左縱向部141a3及右縱向部141a4。各第一縱向邊 緣遮光部141bl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上橫向部141al與相鄰的橫向遮光部141b3。各第二縱 向邊緣遮光部141b2的兩端分別連接于下橫向部141a2與相鄰的橫向遮光部141b3。各縱 向非邊緣遮光部141b4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個相鄰的橫向遮光部141b3。因此,就整體而 言,第一遮光部(圖2B中繪示為斜線的區域)包圍透光部,且環繞在第二遮光部(圖2C中 繪示為斜線的區域)外。更進一步來說,透光部位于第一遮光部與第二遮光部間,以讓光線 穿越。如圖1、圖2B、圖2C及圖3所示,為了讓遮光膜140與鍵盤本體150可穩固地固定 在一起,本實施例的黏附層160配置于第二遮光部的第一縱向邊緣遮光部141bl與鍵盤本 體150之間,及第二縱向邊緣遮光部141b2與鍵盤本體150之間。此外,黏附層160還配置 于橫向遮光部141b3與鍵盤本體150之間。如此一來,即使反射層110的周緣113因形狀 設計而產生往方向D的拉扯遮光膜140的應力,透過本實施例的黏附層160的配置,鍵盤本 體150與遮光膜140之間仍可穩定地相互固定。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發光鍵盤,其透過黏附層配置于鍵盤本體與第二 遮光層之間的方式來提高鍵盤本體與遮光膜的黏合效果。如此一來,發光鍵盤可避免漏光 的情況,而提高良率,且增加市場的競爭力。綜上所述,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 新型。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 當可作各種得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 準。
權利要求1.一種發光鍵盤,其特征在于該發光鍵盤包括反射層,具有容置空間及周緣,該周緣環繞且連接該容置空間; 光源,配置于該容置空間內; 導光板,配置于該容置空間內;遮光膜,覆蓋于該反射層的該容置空間上,且固定于該周緣,該遮光膜包括 透光部;以及遮光部,該遮光部包括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該第一遮光部環繞 在該第二遮光部外; 鍵盤本體,配置于該遮光膜上;以及 黏附層,配置于該鍵盤本體與該第二遮光部之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鍵盤,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遮光部包括上橫向部、下橫向部、 左縱向部及右縱向部,該上橫向部的兩端分別連接于該左縱向部的一端與該右縱向部的一 端,該下橫向部的兩端分別連接于該左縱向部的另一端與該右縱向部的另一端,該第二遮 光部包括復數個橫向遮光部,各該橫向遮光部的兩端分別連接于該左縱向部及該右縱向部; 復數個第一縱向邊緣遮光部,各該第一縱向邊緣遮光部的一端連接于該上橫向部;以及復數個第二縱向邊緣遮光部,各該第二縱向邊緣遮光部的一端連接于該下橫向部; 其中,該黏附層配置于該些第一縱向邊緣遮光部與該鍵盤本體之間以及該些第二縱向 邊緣遮光部與該鍵盤本體之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光鍵盤,其特征在于該黏附層配置于該些橫向遮光部與該鍵 盤本體之間。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光鍵盤,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遮光部還包括復數個縱向非邊緣遮光部,各該縱向非邊緣遮光部的兩端分別連接于兩個相鄰的該些 橫向遮光部。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鍵盤,其特征在于該發光鍵盤還包括 膠體,配置于該周緣與該遮光膜之間,該膠體固定該遮光膜于該周緣。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鍵盤,其特征在于該遮光膜的該第一遮光部包圍該透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揭露一種發光鍵盤,包括反射層、光源、導光板、遮光膜、鍵盤本體及黏附層。反射層具有容置空間及周緣。周緣環繞且連接容置空間。光源配置于容置空間內。導光板配置于容置空間內。遮光膜覆蓋于反射層的容置空間上,且固定于周緣。遮光膜包括透光部以及遮光部。遮光部包括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第一遮光部環繞在第二遮光部外。鍵盤本體配置于遮光膜上。黏附層配置于鍵盤本體與第二遮光部之間。本實用新型的發光鍵盤透過黏附層的配置來避免漏光的情況,使得發光鍵盤的良率提高,以增加市場的競爭力。
文檔編號H01H13/83GK201780913SQ20102016597
公開日2011年3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31日
發明者何宣緯, 姚良瑜 申請人:蘇州達方電子有限公司;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