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
技術背景
以往,裝有殼體和多個信號觸點的插頭側連接器被人們所熟知(參照日本特開 2008-293916 號公報(段落 0027 0029、0032、0033、圖 1))。
殼體具有配置多個信號觸點的后述的第一、第二接觸部的平板狀的突出部。
多個信號觸點沿著與殼體相對配對側連接器的嵌合方向正交的觸點配置方向,按 規定的間距保持在殼體上。各信號觸點具有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第一接觸部配置在 殼體的突出部的上表面。第二接觸部與第一接觸部相連,以沿著殼體的突出部的圓弧狀的 前端面的方式彎曲成U字形而到達突出部的下表面。
作為該插頭側連接器的配對側連接器的插座側連接器具有殼體和多個信號觸點。
插座側連接器的殼體接收插頭側連接器的殼體的突出部。
插座側連接器的信號觸點為二股狀,具有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第一接觸部 和第二接觸部在嵌合方向錯開。
在插頭側連接器和插座側連接器嵌合時,插頭側連接器的信號觸點的第一、第二 接觸部分別與插座側連接器的信號觸點的第一、第二接觸部接觸。
為了使上述的插頭側連接器及插座側連接器的信號觸點的配置間距變小,只要使 插頭側連接器及插座側連接器的第一、第二接觸部在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變小即可。
但是,當使第一、第二接觸部在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變小而使它們的配置間距變 小時,例如由于因嵌合松動導致的插頭側連接器的第一、第二接觸部和插座側連接器的第 一、第二接觸部在觸點配置方向的錯位,插座側連接器的信號觸點的第一、第二接觸部和插 頭側連接器的信號觸點的第一、第二接觸部的接觸面積變小,有導致發生接觸不良的危險。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這種情況而做出的,其課題是提供一種即使觸點的配置間距變小也 能保持接觸可靠性的連接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本發明中提供如下連接器,該連接器具備殼體和第一、第二 觸點,該殼體具有板狀的觸點配置部,該第一、第二觸點沿著與該殼體相對配對側連接器的 嵌合方向正交的觸點配置方向交替地配置在所述殼體上;所述第一觸點具有第一接觸部、 第一彎曲部、第一連接部和連結部,所述第一接觸部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一個面上,所 述第一彎曲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相連并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前部,所述第一連接部配 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后部并與連接對象物連接,所述連結部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另 一個面上并連結所述第一彎曲部和所述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二觸點具有第二連接部、第二 接觸部和第二彎曲部,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連接對象物連接,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 二連接部相連并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另一個面上,所述第二彎曲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4相連并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前部;所述連結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比所述第一、第二接觸部小。
根據本發明的連接器的構成,由于把第一接觸部配置在觸點配置部的一個面,把 第二接觸部及連結部配置在觸點配置部的另一個面,將連結部在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設定 得比第一、第二接觸部在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小,所以不使第一、第二接觸部在觸點配置方 向的寬度變小,而能夠使第一、第二接觸部的配置間距變小。
優選的是,所述第二觸點具有與所述第二彎曲部相連并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 所述一個面的延長部,所述延長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比所述第一、第二接觸部小。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接觸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和所述第二接觸部在所述 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相等。
更為優選的是,所述連結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和所述延長部在所述觸點 配置方向的寬度相等。
更為優選的是,所述第一彎曲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從所述第一接觸部向 著所述連結部逐漸變小,所述第一彎曲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第 一接觸部的寬度相等,所述第一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連 結部的寬度相等;
所述第二彎曲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從所述第二接觸部向著所述延長部 逐漸變小,所述第二彎曲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寬 度相等,所述第二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延長部的寬度相寸。
根據本發明,即使減小觸點的配置間距,也可以保持接觸可靠性。
本發明的上述及其它的目的、特征及優點將根據基于附圖的下述詳細說明可以進一步變得明了。
圖1是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3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4是表示圖2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翻過來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
圖6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
圖7是表示從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拆下了罩殼及電纜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圖7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翻過來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9是從斜上方觀看插頭連接器的第一、第二觸點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圖9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第一、第二觸點翻過來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1是作為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配對側連接器的插座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從圖11所示的插座連接器的殼體將第一、第二觸點分別拆下了一個 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3是圖12所示的插座連接器的第一觸點的側視圖。
圖14是圖12所示的插座連接器的第二觸點的側視圖。
圖15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局部放大主視圖。
圖16是表示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與圖11所示的插座連接器嵌合的狀態的俯視 圖。
圖17是圖1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后視圖。
圖18是沿圖16的XVIII-XVI11線的剖視圖。
圖19是沿圖16的XIX-XIX線的剖視圖。
圖20是表示圖16所示的插頭連接器的第一、第二觸點和插座連接器的第一、第二 觸點的接觸狀態的概念圖。
圖21是從斜上方觀看第一觸點和第二觸點的變型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根據圖1 圖20說明本發明的一個實施 方式的插頭連接器。
如圖1 圖4所示,插頭連接器(連接器)100具有殼體30、多個第一觸點50、多 個第二觸點60、罩殼70和底殼80。
如圖1、圖4所示,第一觸點50和第二觸點60沿觸點配置方向A交替地配置在殼 體30上。
殼體30由絕緣材料一體成形。如圖7、圖8所示,觸點配置部31位于殼體30的前 部,電纜保持部32位于殼體30的后部。在該實施方式中,殼體30的前部面向圖7、圖8為 下側的部分,殼體30的后部面向圖7、圖8為上側的部分。另外,在圖7中表示殼體30的上 表面,在圖8中表示殼體30的下表面。
觸點配置部31是大體板狀。觸點配置部31向與殼體30的嵌合方向F正交的觸 點配置方向A延伸。在觸點配置部31的上表面,沿觸點配置方向A以規定的間隔交替地配 置后述的第一觸點50的第一接觸部51和第二觸點60的延長部64(參照圖5)。在觸點配 置部31的下表面,沿觸點配置方向A以規定的間隔交替地配置后述的第一觸點50的連結 部M和第二觸點60的第二接觸部61 (參照圖6)。
如圖7所示,電纜保持部32與觸點配置部31相連,在觸點配置方向A延伸。在電 纜保持部32上沿觸點配置方向A按規定的間隔形成多個電纜保持槽32a。
如圖9、圖10所示,第一觸點50具有第一接觸部51、第一彎曲部52、第一連接部 53和連結部M。第一觸點50與后述的第二觸點60及底殼80同樣,通過把一個金屬板沖 壓加工及彎曲加工而形成。
第一接觸部51是大體平板狀,配置在觸點配置部31的上表面,向嵌合方向F延 伸。第一彎曲部52與第一接觸部51相連。第一彎曲部52沿觸點配置部31的大體圓弧狀 的前部彎曲成大體圓弧狀。第一連接部53位于觸點配置部31的后部,配置在電纜保持部 32上(參照圖7、圖18)。連結部M是大體平板狀,配置在觸點配置部31的下表面,向嵌合 方向F延伸。連結部M連結第一彎曲部52和第一連接部53。
如圖9、圖10所示,第二觸點60具有第二接觸部61、第二彎曲部62、第二連接部 63和延長部64。
第二接觸部61是大體平板狀,配置在觸點配置部31的下表面,向嵌合方向F延 伸。第二彎曲部62與第二接觸部61相連。第二彎曲部62沿觸點配置部31的大體圓弧狀 的前部彎曲成大體圓弧狀。第二連接部63與第二接觸部61相連,位于觸點配置部31的后 部,配置在電纜保持部32上(參照圖7)。延長部64是大體平板狀,配置在觸點配置部31 的上表面,向嵌合方向F延伸。延長部64與第二彎曲部62相連。
第二觸點60的第二接觸部61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和第一觸點50的第一接 觸部51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相等。
第二觸點60的延長部64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和第一觸點50的連結部M的寬度相等。
連結部M及延長部64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分別比第一接觸部51在觸點配 置方向A的寬度小。
如圖9、圖10、圖15所示,第一觸點50的第一彎曲部52的一端(第一接觸部51 側)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和第一接觸部51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相等,第一觸點50 的第一彎曲部52的另一端(連結部M側)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和連結部M在觸點 配置方向A的寬度相等。另外,第一彎曲部52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從第一彎曲部52 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漸變小。
如圖9、圖10、圖15所示,第二觸點60的第二彎曲部62的一端(第二接觸部61 側)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和第二接觸部61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相等,第二觸點60 的第二彎曲部62的另一端(延長部64側)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和延長部64在觸點 配置方向A的寬度相等。另外,第二彎曲部62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從第二彎曲部62 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漸變小。
圖1、圖2所示的罩殼70通過對金屬板實施沖壓加工及彎曲加工而形成。罩殼70 覆蓋殼體30的后部。
圖3、圖4所示的底殼80通過對金屬板實施沖壓加工及彎曲加工而形成。底殼80 配置在殼體30的后部。
接著,對插頭連接器100的制造方法進行簡單說明。首先,通過對一個金屬板(未 圖示)實施沖壓加工及彎曲加工,形成多個第一觸點50、多個第二觸點60和底殼80。此時, 所有的第一、第二觸點50、60及底殼80成為連接在載架(未圖示)上的狀態。另外,通過 對其它金屬板(未圖示)施加沖壓加工及彎曲加工,形成罩殼70。
接著,把通過載架匯集成一體的多個第一、第二觸點50、60及底80配置在金屬模 (未圖示)內,在金屬模內填充熔融的樹脂。這樣,利用所謂模內成型法(入模成型法)形 成分別局部地埋入有多個第一、第二觸點50、60和底殼80的殼體30。
最后,把罩殼70裝在殼體30上。經過以上的工序完成插頭連接器100的制造。
如圖17、圖18、圖19所示,在插頭連接器100上連接多個同軸電纜110。為了把 同軸電纜110連接在插頭連接器100上,首先切除同軸電纜110的絕緣體112,使中心導體 111露出,而且切除覆蓋層114而使外部導體113露出。
接著,由兩個接地棒90夾住多個同軸電纜110的外部導體113,把外部導體113錫 焊在接地棒90上。
其后,把錫焊了外部導體113的接地棒90配置在拆下了罩殼70的插頭連接器100的殼體30的后部。
接著,把多個同軸電纜110的中心導體111錫焊在第一觸點50的第一連接部53 及第二觸點60的第二連接部63上。
最后,把罩殼70裝在殼體30上。經過以上的工序,同軸電纜110連接在插頭連接 器100上。
接著,對作為插頭連接器100的配對側連接器的插座連接器200進行說明。
如圖11、圖12所示,插座連接器200具有殼體230、第一觸點250、第二觸點260和 底殼觀0。
殼體230為箱狀,接收插頭連接器100的殼體30的觸點配置部31。
如圖13所示,第一觸點250具有第一接觸部251、第一連接部253和第一壓入部 255。第一觸點250具有L字形的彈簧部251a和形成于彈簧部251a的前端部的接點251b。 第一連接部253與彈簧部251a的后端部相連,向前方延伸。第一壓入部255也與彈簧部 251a的后端部相連,向與第一連接部253相反的后方延伸。
如圖14所示,第二觸點260具有第二接觸部沈1、第二連接部263和第二壓入部 265。第二接觸部261具有直線延伸的彈簧部^la和形成于彈簧部^la的前端部的接點 ^lb。第二連接部沈3與第二壓入部沈5的后端部相連。第二壓入部沈5與第二接觸部 261的后端部相連。
如圖11、圖12所示,底殼觀0的一部分由所謂模內成型法(入模成型法)埋設在 殼體230中。
插座連接器200的第一觸點250的第一連接部253及第二觸點沈0的第二連接部 263錫焊在沒有圖示的印刷基板的焊盤上。
為了把插頭連接器100連接在插座連接器200上,如圖18、圖19所示,只要把插頭 連接器100的殼體30的觸點配置部31插入到插座連接器200的殼體230中即可。
如圖16、圖18、圖19、圖20所示,在插頭連接器100和插座連接器200嵌合時,插 頭連接器100的第一觸點50的第一接觸部51與插座連接器200的第一觸點250的第一接 觸部251接觸,插頭連接器100的第二觸點60的第二接觸部61與插座連接器200的第二 觸點沈0的第二接觸部261接觸。
在該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第二觸點50、60的第一、第二連接部53、63以外 的部分從觸點配置部31的下表面在觸點配置部31的前部折返地通過,向觸點配置部31的 上表面延伸,另外,把第一接觸部51及延長部64配置在觸點配置部31的上表面,把第二接 觸部61及連結部M配置在觸點配置部31的下表面,使連結部M及延長部64在觸點配置 方向A的寬度比第一、第二接觸部51、61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小,所以,不使第一、第二 接觸部51、61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變小,就可以減小第一、第二接觸部51、61的配置間 距。因此,在把插頭連接器100嵌合在插座連接器200中時,即使插頭連接器100的第一、 第二接觸部51、61的中心相對插座連接器200的第一、第二接觸部251J61的中心向觸點 配置方向A稍微偏移,由于第一、第二接觸部51、61和第一、第二接觸部251J61的接觸面 積不會大幅減小,所以可確保穩定的接觸狀態。
根據該實施方式,不會使插頭連接器100的第一、第二接觸部51、61和插座連接器 200的第一、第二接觸部251、261的接觸可靠性下降,而可以使插頭連接器100的第一、第二接觸部51、61的間距變窄。
另外,由于即使插頭連接器100的間距變窄,第一觸點50和第二觸點60在觸點配 置方向A的寬度也不變小,所以,不會降低接觸穩定性。進而,由于可以保持第一觸點50和 第二觸點60的間隔,在使用金屬模成型殼體30時,可以用金屬模保持第一、第二接觸部51、 61和連結部M、延長部64,抑制了第一、第二觸點50、60向觸點配置方向A和與其正交的方 向(厚度方向)這兩個方向的傾倒等,所以,第一、第二觸點50、60的姿態穩定,第一、第二 觸點50、60的配置間距的精度變高。
另外,由于第一、第二彎曲部52、62配置在觸點配置部31的前部,所以,在把插頭 連接器100嵌合在插座連接器200中時,第一、第二彎曲部52、62與插座連接器200的第一、 第二觸點250 J60的端部首先抵接。因此,殼體30的觸點配置部31難以被削去。進而,由 于在第二觸點60上設置延長部64,所以,能更切實地防止第二接觸部61從觸點配置部31 脫落。
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在第二觸點60上設置了延長部64,但也可以如圖21 所示的第二觸點60的變型例那樣,在第二觸點60’上不設延長部64。
另外,雖設置為使第一接觸部51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和第二接觸部61在觸 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相等,但也可以不相等。
另外,雖設置為使連結部M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和延長部64在觸點配置方 向A的寬度相等,但也可以不相等。
另外,雖設置為使第一彎曲部52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從第一接觸部51向連 結部M逐漸變小,使第一彎曲部52的一端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與第一接觸部51相等, 使第一彎曲部52的另一端在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和連結部M相等,使第二彎曲部62在 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從第二接觸部61向延長部64逐漸變小,使第二彎曲部62的一端在 觸點配置方向A的寬度和第二接觸部61相等,使第二彎曲部62的另一端在觸點配置方向 A的寬度和延長部64相等,但也不一定非要這樣設置。
以上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的說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了解到只要不脫離 本發明的宗旨及范圍就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備殼體,該殼體具有板狀的觸點配置部,和第一、第二觸點,該第一、第二觸點沿著與該殼體相對配對側連接器的嵌合方向正交的 觸點配置方向交替地配置在所述殼體上,所述第一觸點具有第一接觸部、第一彎曲部、第一連接部和連結部,所述第一接觸部配 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一個面上,所述第一彎曲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相連并配置在所述觸 點配置部的前部,所述第一連接部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后部并與連接對象物連接,所 述連結部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另一個面上并連結所述第一彎曲部和所述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二觸點具有第二連接部、第二接觸部和第二彎曲部,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連 接對象物連接,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相連并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另一個 面上,所述第二彎曲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相連并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前部,所述連結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比所述第一、第二接觸部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觸點具有延長部,所述延長部與 所述第二彎曲部相連并配置在所述觸點配置部的所述一個面上,所述延長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比所述第一、第二接觸部小。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 寬度和所述第二接觸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相等。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 寬度和所述第二接觸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相等。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結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 和所述延長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相等。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彎曲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 寬度從所述第一接觸部向著所述連結部逐漸變小,所述第一彎曲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 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寬度相等,所述第一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 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連結部的寬度相等,所述第二彎曲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從所述第二接觸部向著所述延長部逐漸 變小,所述第二彎曲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寬度相 等,所述第二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延長部的寬度相等。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彎曲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 寬度從所述第一接觸部向著所述連結部逐漸變小,所述第一彎曲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 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所述寬度相等,所述第一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在所述 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連結部的寬度相等,所述第二彎曲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從所述第二接觸部向著所述延長部逐漸 變小,所述第二彎曲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所述寬 度相等,所述第二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延長部的寬度相寸。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彎曲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 寬度從所述第一接觸部向著所述連結部逐漸變小,所述第一彎曲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 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所述寬度相等,所述第一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連結部的寬度相等,所述第二彎曲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從所述第二接觸部向著所述延長部逐漸 變小,所述第二彎曲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所述寬 度相等,所述第二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延長部的寬度相等。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彎曲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 寬度從所述第一接觸部向著所述連結部逐漸變小,所述第一彎曲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 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所述寬度相等,所述第一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在所述 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連結部的所述寬度相等,所述第二彎曲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從所述第二接觸部向著所述延長部逐漸 變小,所述第二彎曲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所述寬 度相等,所述第二彎曲部的另一個端部在所述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與所述延長部的所述寬 度相等。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即使觸點的配置間距小也可保證接觸可靠性的連接器。沿著與殼體相對插座連接器的嵌合方向正交的觸點配置方向,在殼體上交替地配置第一觸點和第二觸點。把第一觸點的第一接觸部、第一彎曲部及與同軸電纜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分別配置在殼體的觸點配置部的上表面、前部及后部。把連結第一彎曲部和第一連接部的連結部及與第二觸點的第二連接部相連的第二接觸部配置在觸點配置部的下表面。使配置于觸點配置部的前部的第二彎曲部與第二接觸部相連。使連結部在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比第一、第二接觸部在觸點配置方向的寬度小。
文檔編號H01R13/02GK102035090SQ20101023744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09年10月8日
發明者七尾伸吾, 八尋康文, 甲斐圭造, 菊池正幸, 鎌田一史 申請人: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