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將電動馬達聯接到功率源的連接器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總體上涉及車輛電氣系統,且更具體地涉及用于車輛中的將電動馬達聯接 到功率源的連接器組件。
背景技術:
當今的車輛日益增加地配置成使用電牽引馬達來驅動車輪。例如,車輛可包括被 聯接到變換器的交流(AC)牽引馬達。變換器將從功率源(例如,蓄電池)接收的直流(DC) 轉換為能夠由AC牽引馬達使用的交流。通常,變換器使用開關或晶體管的組合,所述開關 或晶體管以各種間隔操作以將DC功率轉換為AC功率。AC牽引馬達經由一個或多個變換器 輸出端子接收AC功率。通常,AC牽引馬達經由纜線組件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纜線組件包括纜線,所 述纜線經由一個或多個可插入連接器、環連接器、夾具連接器或其它合適的電氣連接器類 型聯接到AC牽引馬達和變換器輸出端子。此外,纜線可經由一個或多個夾子或托架緊固在 車輛內。諸如上文所述的纜線組件提供將AC牽引馬達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有效機構。然而,使用纜線組件確實具有某些缺陷。例如,每當變換器安裝到車輛上或從車輛 上移除時,纜線組件必須被連接和斷開,從而增加了制造或修理車輛的復雜性和成本。另 外,纜線組件經受車輛內的振動、熱量和其它狀況,從而可能損壞纜線或使之變得斷開。在 這種情形下,可能有必要更換或再次連接纜線,從而導致車主的額外費用。因而,期望提供一種用于將AC牽引馬達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不需要纜線的 連接器組件。此外,也期望提供一種允許變換器在不需要連接或斷開纜線的情況下安裝到 車輛上或從車輛上移除的連接器組件。另外,本發明的其它希望特征和特性從隨后具體實 施方式和所附權利要求書結合附圖以及前述技術領域和背景技術顯而易見。
發明內容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用于將電動馬達聯接到功率源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 述功率源包括第一導電構件。所述連接器組件包括不導電構件,所述不導電構件具有配置 成接收所述第一導電構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內部通道;第二導電構件,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可 滑動地設置在所述內部通道內,聯接到所述電動馬達,且配置成聯接到所述第一導電構件 并從所述第一導電構件接收具有第一方向的力;和彈簧構件,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所述 不導電構件和所述第二導電構件之間且配置成阻止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在所述第一方向運 動。方案1 一種用于將電動馬達聯接到功率源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功率源包括 第一導電構件,所述連接器組件包括不導電構件,所述不導電構件具有配置成接收所述第一導電構件的至少一部分的 內部通道;第二導電構件,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內部通道內,聯接到所述電動馬達,且配置成聯接到所述第一導電構件并從所述第一導電構件接收具有第一方向的 力;和彈簧構件,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所述不導電構件和所述第二導電構件之間且配 置成阻止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在所述第一方向運動。方案2 根據方案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內部通道包括第一部段,所述第一部段保持所述第二導電構件的第一節段且接收所述第一導電 構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一凸緣,所述第一凸緣從所述內部通道向外延伸且將所述第一部段與所述內部 通道的其余部分分開,其中,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所述內部通道的所述第一部段內且被 約束在所述第一凸緣和所述第二導電構件的所述第一節段之間。方案3 根據方案2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電動馬達設置在殼體內,所述殼 體具有內表面、外表面和從所述內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表面的開口。方案4 根據方案3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不導電構件還包括套筒,所述套 筒被保持在所述殼體的所述開口內且所述內部通道從殼體內部延伸至殼體外部。方案5 根據方案4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不導電套筒具有外表面,所述外 表面包括第一環狀凹槽,用于接收從所述外表面向外延伸的保持環;和環狀凸緣,所述環狀凸緣從所述外表面向外延伸且從所述第一環狀凹槽間隔大致 等于殼體內的開口深度的距離,其中,所述不導電套筒通過殼體內表面上的環狀凸緣和保 持環而保持在開口內,所述保持環被插入殼體外表面上的第一環狀凹槽內。方案6 根據方案5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不導電套筒的外表面還包括第二環狀凹槽,所述第二環狀凹槽鄰接所述環狀凸緣且配置成接收0形環,其中, 當所述不導電套筒被保持在開口內時,所述0形環在殼體和不導電套筒之間提供可密封連 接。方案7 根據方案4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第二導電構件還包括第一節段,所述第一節段被保持在內部通道的第一部段內且配置成電聯接到所述 第一導電構件且從第一導電構件接收具有第一方向的力;聯接到電動馬達的第二節段;以及第二凸緣,所述第二凸緣從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向外延伸且將第一節段與第二導電 構件的其余部分分開,其中,彈簧構件被保持在內部通道的第一凸緣和第二導電構件的第 二凸緣之間。方案8 根據方案7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第一導電構件還包括第一表面,第二 導電構件還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設置在第一節段上且配置成在第二導電構件電聯接到所 述第一導電構件并從所述第一導電構件接收具有第一方向的力時與第一表面配合。方案9 根據方案8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第二導電構件的第一節段徑向向外 延伸以便可密封地接合內部通道的第一部段。方案10 —種用于將變換器輸出端子聯接到車輛上的電動馬達的系統,所述系統 包括
端子板,所述端子板包括電聯接到所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導電構件;以及連接器組件,所述連接器組件包括不導電套筒,所述不導電套筒具有從中延伸通過的內部通道,所述內部通道配置 成接收所述導電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導電桿,所述導電桿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不導電套筒內,聯接到所述電動馬達,且 配置成電聯接到所述導電構件并從所述導電構件接收具有第一方向的力;和彈簧構件,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所述不導電套筒和所述導電桿之間且配置成阻 止所述導電桿在所述第一方向運動。方案11 根據方案10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電動馬達設置在殼體內,所述殼體具 有內表面、外表面和從所述內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表面的開口,所述不導電套筒被保持在所 述開口內且所述內部通道從殼體內部延伸至殼體外部。方案12 根據方案11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不導電套筒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 包括第一環狀凹槽,用于接收從所述外表面向外延伸的保持環;和環狀凸緣,所述環狀凸緣從所述外表面向外延伸且從所述環狀凹槽間隔大致等于 開口深度的距離,其中,所述不導電套筒通過殼體內表面上的環狀凸緣和保持環而保持在 開口內,所述保持環被插入殼體外表面上的第一環狀凹槽內。方案13 根據方案12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不導電套筒的外表面還包括第二環狀凹槽,所述第二環狀凹槽鄰接所述環狀凸緣且配置成接收0形環,其中, 當所述不導電套筒被保持在開口內時,所述0形環在殼體和不導電套筒之間提供可密封連 接。方案14 根據方案11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不導電套筒包括延伸超出殼體外表面的頂部和延伸超出殼體內表面的底部; 以及內部通道從不導電套筒的頂部延伸至底部,且包括第一部段,所述第一部段鄰接所述不導電套筒的頂部,所述第一部段保持所述導 電桿的第一節段且接收所述導電構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一凸緣,所述第一凸緣從所述內部通道向外延伸,其中,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 所述導電桿的所述第一節段和所述第一凸緣之間且配置成阻止導電桿遠離不導電套筒的 頂部運動。方案15 根據方案14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導電桿還包括第一節段,所述第一節段被保持在內部通道的第一部段內且配置成電聯接到所述 導電構件;聯接到電動馬達的第二節段;以及第二凸緣,所述第二凸緣從所述導電桿向外延伸且將第一節段與導電桿的其余部 分分開,其中,彈簧構件被保持在內部通道的第一凸緣和導電桿的第二凸緣之間且配置成 阻止導電桿遠離不導電套筒的頂部運動。方案16 根據方案15所述的系統,其中,第一導電構件還包括第一表面,導電桿還 包括
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設置在第一節段上且配置成與第一表面配合并從所述導 電構件接收力,所述力使得導電桿遠離不導電套筒的頂部運動。方案17 —種用于將來自于變換器的交流功率提供給車輛上的交流(AC)馬達的 馬達繞組的系統,所述AC馬達具有殼體,所述殼體包括內表面、外表面和從所述內表面延 伸至所述外表面的開口,所述系統包括聯接到變換器的變換器輸出端子;端子板,所述端子板包括電聯接到所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導電構件;以及連接器組件,所述連接器組件包括不導電套筒,所述不導電套筒保持在殼體的開口內且包括從殼體內部延伸至殼體 外部的內部通道,其中,所述內部通道配置成從殼體外部接收所述導電構件的一部分并從 殼體內部接收馬達繞組的一部分;導電桿,所述導電桿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內部通道內,聯接到所述馬達繞組,且配 置成電聯接到所述導電構件并從所述導電構件接收力,所述力使得所述導電桿朝殼體內部 運動;禾口彈簧構件,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所述不導電套筒和所述導電桿之間且配置成阻 止所述導電桿朝殼體內部運動。方案18 根據方案17所述的系統,其中,內部通道包括第一部段,所述第一部段保持所述導電桿的第一節段且接收所述導電構件的一部 分;以及第一凸緣,所述第一凸緣從所述內部通道向外延伸,其中,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 所述導電桿的第一節段和所述第一凸緣之間。方案19 根據方案18所述的系統,其中,所述導電桿還包括第一節段,所述第一節段被保持在內部通道的第一部段內且配置成電聯接到所述 導電構件;聯接到馬達繞組的第二節段;以及第二凸緣,所述第二凸緣從所述導電桿向外延伸且將第一節段與導電桿的其余部 分分開,其中,彈簧構件被保持在內部通道的第一凸緣和導電桿的第二凸緣之間。方案20 根據方案19所述的系統,其中,導電構件還包括第一表面,導電桿還包括 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設置在第一節段上且配置成與第一表面配合并從所述導電構件接 收力,所述力使得導電桿朝向殼體內部運動。
在下文將結合以下附圖來描述本發明,其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且圖1是示例性車輛的示意圖;圖2是用于將馬達繞組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示例性連接器組件的等角投影 圖;圖3是圖2的連接器組件的截面圖;圖4是圖2的連接器組件和電動馬達系統殼體的一部分的等角投影圖;圖5是聯接到電動馬達系統殼體的圖4的連接器組件的等角投影圖6是聯接到電動馬達系統殼體且與變換器輸出端子對齊的圖2的連接器組件的 截面圖;和圖7是聯接到電動馬達系統殼體且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圖6的連接器組件的 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詳細說明性質上僅為示例性的,且并不打算限定本發明或其應用及用途。另 夕卜,并非打算受限于前述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或以下具體實施方式
中提出的任何 明確的或隱含的理論。以下描述涉及“連接”或“聯接”在一起的元件或特征。如本文使用的,除非另有 明確說明,否則“連接”意指一個元件/特征與另一元件/特征直接接合(或直接連通),并 且不一定必須通過機械方式。類似的,除非另有明確說明,否則“聯接”意指一個元件/特 征與另一元件/特征直接或間接地接合(或直接或間接連通),并且不一定必須通過機械方 式。然而應當理解的是,雖然兩個元件可在下文在一個實施例中描述為“被連接”,但是在替 代實施例中,類似元件可“被聯接”,反之亦然。因此,盡管本文示出的示意圖示出了元件的 示例設置,但在實際實施例中也可出現附加的中間元件、裝置、特征或部件。還應當理解的 是,圖1-7僅僅是說明性的且可能未按比例繪制。圖1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車輛30或“機動車”。機動車30包括底盤32、車身 34、四個車輪36以及電子控制系統(或電子控制單元(EOT)) 38。車身34布置在底盤32上 并大致包圍機動車30的其他部件。車身34及底盤32可共同形成車架。車輪36在車身34 的各個角落附近可轉動地聯接至底盤32。機動車30可以是多種不同類型機動車中的任一種,例如,轎車、旅行車、貨車、或 運動型多用途車(SUV),并可以是兩輪驅動(2WD)(即,后輪驅動或前輪驅動)、四輪驅動 (4WD)、或全輪驅動(AWD)。機動車30也可以具備多個不同類型的發動機(或致動器)(例 如,汽油或柴油燃料燃燒發動機、“靈活燃料車輛”(FFV)發動機(即,使用汽油與乙醇的混 合物)、氣態化合物(例如,氫和/或天然氣)燃料發動機、燃燒/電動馬達混合動力發動 機、以及電動馬達)中任一種或其組合。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機動車30是混合動力車輛,并還包括致動器組件(或動力 系)40、蓄電池(或DC功率源)42、變換器系統44、以及散熱器46。動力系40包括內燃機 48和電動馬達(或馬達/發電機)系統50。電動馬達系統50聯接到內燃機48且聯接到 變換器系統44。雖然未詳細示出,但是電動馬達系統50包括殼體、變速器以及一個或多個 電動馬達。在一個實施例中,電動馬達系統50包括兩個電動馬達,每個包括定子組件(包 括導電馬達繞組)和轉子組件(包括鐵磁芯)。定子組件和/或轉子組件可包括多個電磁 極(例如,16個極),如通常理解的那樣。變換器系統44聯接到E⑶38、蓄電池42、散熱器46和電動馬達系統50。變換器 系統44包括將從蓄電池42接收的DC功率轉換為供電動馬達系統50使用的AC功率的一 個或多個變換器。在一個實施例中,變換器系統44包括兩個變換器,每個具有多個變換器 輸出端子。每個變換器輸出端子可經由下文所述的連接器組件的實施例聯接到電動馬達系 統50的馬達繞組。蓄電池42包括適用于給電動馬達系統50提供動力的高壓蓄電池(例如,鋰離子蓄電池)。內燃機48和電動馬達系統50被一體形成,從而兩者均通過一個或多個傳動軸52機械地聯接到車輪36中的至少一些。散熱器46在其外部連接到車架,雖然未詳細示出,但 是散熱器46包括從中通過的多個冷卻通道且聯接到內燃機48和變換器系統44,所述冷卻 通道容納例如水的冷卻流體(即,冷卻劑)和/或乙二醇(即,防凍劑)。在所示實施例中, 內燃機48接收冷卻劑且與電動馬達系統50共用冷卻劑。然而,散熱器46還可分開地連接 到內燃機48和電動馬達系統50。E⑶38與致動器組件40、蓄電池42和變換器系統44可操作通信。雖然未詳細示 出,但是電子控制系統38包括各種傳感器和自動控制模塊或電子控制單元(例如車身控制 模塊、變換器控制模塊和車輛控制器)、以及包括在其上存儲的指令和/或數據的至少一個 處理器和/或存儲器。圖2是用于將馬達繞組102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連接器組件100的等角投影 圖。連接器組件100包括不導電塑料套筒104、導電桿106、和彈簧構件108。在所示實施例 中,套筒104包括中空圓柱體,且具有外表面112、頂部114、底部116和從頂部114延伸至 底部116的內部通道118。如下文進一步描述的那樣,套筒104被設置和保持在電動馬達系 統(例如,圖2的電動馬達系統50)的殼體開口內,且在導電桿106 (和馬達繞組102)與電 動馬達系統殼體之間提供電絕緣。因而,套筒104可由耐用的電絕緣材料(例如,塑料)制 成。為了便于說明,導電桿106和彈簧構件108顯示為延伸到套筒104的頂部114之 上。然而,如下文所述,當連接器組件100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時,導電桿106和彈簧構 件108完全設置在套筒104內。此外,應當注意到,雖然套筒104示出為中空圓柱體,但是 替代實施例可包括具有從一側延伸至另一側的內部通道的其它形狀(例如,圓環或中空立 方體)。圖3是圖1的連接器組件100的截面圖,示出了馬達繞組102、不導電套筒104、導 電桿106和彈簧構件108。如圖所示,導電桿106和彈簧構件108完全設置在不導電套筒 104內。參考圖2和3,套筒104的外表面112包括環狀第一凹槽、環狀第二凹槽122和環 狀凸緣124。凸緣124從外表面112向外延伸且與第一凹槽120間隔一定距離(d’)。如下 文所述,d’應當大致等于電動馬達系統殼體內的開口的深度,套筒104定位并保持在所述 開口中。最后,第二凹槽122鄰近凸緣124且接收0形環138。套筒104的內部通道118包括多個圓柱形縱向部段。在所示實施例中,內部通道 118包括上部部段140、中間部段142和下部部段144。如下文所述,上部部段140接收被聯 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端子板的導電構件。中間部段142具有比上部部段140更小的直徑 且通過凸緣146從上部部段140分開,凸緣146從內部通道118向外延伸。下部部段144 接收馬達繞組102的一部分且(如圖所示)可具有比中間部段142更大的直徑。導電桿106聯接到馬達繞組102。如上文所述,馬達繞組102聯接到電動馬達(例 如,圖2的電動馬達系統50的電動馬達)的定子組件。桿106可被夾持、焊接、釬焊或以其 它方式聯接到馬達繞組102。另外,桿106由導電材料制成,例如,鋁、銅、銀、金或其合金。桿106可滑動地設置在套筒104內,且包括多個圓柱形縱向節段,包括上部節段 150、中間節段152和下部節段154。上部節段150具有比內部通道118的中間部段142更大的直徑。因而,上部節段150通過凸緣146保持在內部通道118的上部部段140內。在 所示實施例中,上部節段150徑向向外延伸以密封地接合內部通道118的上部部段140。此外,上部節段150包括上表面156。如下文進一步描述的那樣,上表面156與被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端子板的一致表面配合。如圖所示,上表面156是平盤。然而,桿 106的替代實施例可包括具有不同形狀(例如,橢圓形、方形、矩形等)和不同表面特征(例 如,凹或凸)的上表面。中間節段152具有比內部通道118的中間部段142更小的直徑,且通過凸緣158從 上部節段150分開,凸緣158從桿106向外延伸。下部節段154被聯接到馬達繞組102且 也有比內部通道118的中間部段142更小的直徑。因而,中間節段152和下部節段154能 夠在內部通道118的每個部段140、142、144內滑動。最后,彈簧構件108保持在套筒104和桿106之間且配置成阻止桿106遠離套筒 104的頂部114(或朝底部116)運動。如圖所示,彈簧構件108包括圍繞桿106的中間節 段152設置的卷簧,且被約束在桿106的凸緣158和內部通道118的凸緣146之間。當上 表面156定位在套筒104的頂部114附近時,彈簧構件108處于中性狀態。當桿106遠離 套筒104的頂部114(或朝底部116)運動時,彈簧構件108被壓縮偏離其中性狀態。彈簧 構件108的這種壓縮產生彈性力,所述彈性力阻止桿106運動。雖然所示和在上文描述的連接器組件100的實施例包括具有圓柱形部段和節段 的不導電套筒104和桿106,但是應當注意的是,替代實施例可包括具有其它形狀和配置的 套筒和桿。例如,套筒104的部段和桿106的節段可包括立方體、橢圓柱或其它幾何形狀。圖4是描述了圖2的連接器組件200和示例性殼體210的一部分的等角投影圖。 殼體210封裝車輛(例如,圖1的車輛10)內的電動馬達系統(例如,圖1的電動馬達系統 50)且包括內表面212和外表面214。外表面214包括各種表面特征,包括從內表面212延 伸至外表面214的六個圓形開口 220、222、224、226、228、230。如下文所述,連接器組件200 可布置并保持在六個開口中的一個內(例如,所示的開口 220)。還可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將 附加的連接器組件布置并保持在其它開口 222、224、226、228和230內。連接器組件200包括不導電套筒250、導電桿252和彈簧構件254。如上文所述,不 導電套筒250包括頂部260、底部262、內部通道118 (圖2)、環狀第一凹槽264、0形環266 和環狀凸緣268。第一凹槽264與凸緣268隔開一定距離(d’),所述距離大致等于開口 220 的深度。導電桿252設置在套筒250的內部通道內且包括上表面270。另外,導電桿252聯 接到未示出的電動馬達的馬達繞組272。圖5是描述了聯接到電動馬達系統殼體的圖4的連接器組件200的等角投影圖。 參考圖4和5,連接器組件200通過將套筒250插入通過開口 220直到凸緣268鄰接殼體 210的內表面212而聯接到殼體210。第一凹槽264于是將與殼體210的外表面214處于 大致同一水平(例如,因為開口 220的深度與d’大致相同)且接收保持環280,保持環280 從套筒250向外延伸且鄰接殼體210的外表面214。保持環280應當由耐用材料(例如,金 屬或硬質塑料)制成,以防止套筒250運動。最后,0形環266設置在套筒250和開口 220 之間且在套筒250和殼體210之間提供可密封連接。如圖5所示,當套筒250保持在殼體210中時,套筒250的頂部260延伸超出內表 面212且底部262延伸超出外表面214。此外,上表面270在套筒250的頂部260處暴露且馬達繞組272延伸穿過套筒250的底部260。因而,套筒250將殼體210與導電桿252和馬 達繞組272兩者電絕緣,且在殼體210和導電桿252以及馬達繞組272之間提供電絕緣。
圖6是聯接到殼體310且與變換器輸出端子320對齊的圖2的連接器組件300的 截面圖。如上文所述,殼體310封裝車輛(例如,圖1的車輛10)內的電動馬達系統(例如, 圖1的電動馬達系統50)且包括內表面322、外表面324和圓形開口 326。連接器組件300 包括不導電套筒330、導電桿332和彈簧構件334。如上文所述,套筒330包括頂部342、底 部344、和從頂部342延伸至底部344的內部通道346。套筒330通過內表面322上的凸緣 350和保持環352而保持在殼體310的開口 326內,保持環352從外表面324上的第一凹槽 354向外延伸。0形環356保持在第二凹槽358內且設置在開口 326和套筒330之間以在 套筒330和殼體310之間提供可密封連接。導電桿332被聯接到馬達繞組360且可滑動地設置在套筒330的內部通道346內。 如上文所述,桿332包括上部節段362,上部節段362被保持在內部通道346的上部部段364 內且包括上表面366。彈簧構件334保持在導電桿332上的凸緣370和內部通道346上的 凸緣372之間。變換器輸出端子320被聯接到定位在車輛內的變換器系統(例如,圖1的變換器 系統44的變換器)。如上文所述,變換器輸出端子320配置成提供AC功率以供電動馬達系 統使用。變換器輸出端子320可包括母線或任何其它合適的端子類型。在所示實施例中, 包注模端子板400被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320。端子板400包括導電構件420,導電構件 經由螺栓422被電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320。在一個實施例中,導電構件420包括圓柱形 軸ο導電構件420的節段424延伸超出端子板400的模。節段424包括與桿332的上 表面366 —致的下表面426。此外,節段424由包注模環430環繞。最后,在環430和節段 424之間提供間隙432。如圖所示,當變換器系統定位在車輛內時,變換器輸出端子320和端子板400與連 接器組件300對齊。端子板400的間隙432接收套筒330的頂部342。此外,導電桿332的 上表面366和導電構件420的下表面426 —致地配合。表面366和426之間的連接將變換 器輸出端子320電聯接到馬達繞組360,從而允許電動馬達系統從變換器系統接收AC功率。圖7是聯接到殼體310且聯接到變換器輸出端子320的圖6的連接器組件300的 截面圖。變換器系統(例如,圖1的變換器系統44)被緊固(例如,螺栓連接,焊接等)在 車輛(例如,圖1的車輛10)內,從而使得變換器輸出端子320朝殼體310的外表面324以 及從而端子板400朝殼體310的外表面324的運動減少。結果,導電構件420的節段424 被進一步接收在套筒330的內部通道346內。導電桿332從導電構件420接收力(經由下 表面426和上表面366),所述力使得導電桿332遠離套筒330的頂部342 (或朝向殼體310 的內部)運動。桿332的這種運動在桿332的凸緣370和套筒330的凸緣372之間壓縮彈 簧構件334。如上文所述,彈簧構件334的壓縮產生彈性力,所述彈性力阻止桿332遠離套 筒330的頂部342(或朝向殼體310的內部)運動。該彈性力使得桿332的上表面366抵 靠導電構件420的下表面426壓縮,從而在馬達繞組360和變換器輸出端子320之間提供 可靠的電聯接。此外,彈性力給移除變換器系統的維護人員或其它個人提供幫助,因為彈性 力將端子板400遠離連接器組件300施壓。
雖然在前述具體實施方式
中已經闡述了至少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應當理解的 是,存在大量的變型。也應當理解,示例性實施例或多個示例性實施例僅僅是示例,且不旨 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可應用性或配置。相反,前述具體實施方式
將提供本領域 技術人員實施示例性實施例或多個示例性實施例的便利途徑。應當理解的是,可以對元件 的功能和布置進 行各種變化,而不偏離由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合法等價物所闡述的本發明 的范圍。
權利要求
一種用于將電動馬達聯接到功率源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功率源包括第一導電構件,所述連接器組件包括不導電構件,所述不導電構件具有配置成接收所述第一導電構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內部通道;第二導電構件,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內部通道內,聯接到所述電動馬達,且配置成聯接到所述第一導電構件并從所述第一導電構件接收具有第一方向的力;和彈簧構件,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所述不導電構件和所述第二導電構件之間且配置成阻止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在所述第一方向運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內部通道包括第一部段,所述第一部段保持所述第二導電構件的第一節段且接收所述第一導電構件 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一凸緣,所述第一凸緣從所述內部通道向外延伸且將所述第一部段與所述內部通道 的其余部分分開,其中,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所述內部通道的所述第一部段內且被約束 在所述第一凸緣和所述第二導電構件的所述第一節段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電動馬達設置在殼體內,所述殼體具 有內表面、外表面和從所述內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表面的開口。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不導電構件還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被 保持在所述殼體的所述開口內且所述內部通道從殼體內部延伸至殼體外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不導電套筒具有外表面,所述外表面 包括第一環狀凹槽,用于接收從所述外表面向外延伸的保持環;和環狀凸緣,所述環狀凸緣從所述外表面向外延伸且從所述第一環狀凹槽間隔大致等于 殼體內的開口深度的距離,其中,所述不導電套筒通過殼體內表面上的環狀凸緣和保持環 而保持在開口內,所述保持環被插入殼體外表面上的第一環狀凹槽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不導電套筒的外表面還包括第二環狀凹槽,所述第二環狀凹槽鄰接所述環狀凸緣且配置成接收0形環,其中,當所 述不導電套筒被保持在開口內時,所述0形環在殼體和不導電套筒之間提供可密封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第二導電構件還包括第一節段,所述第一節段被保持在內部通道的第一部段內且配置成電聯接到所述第一 導電構件且從第一導電構件接收具有第一方向的力;聯接到電動馬達的第二節段;以及第二凸緣,所述第二凸緣從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向外延伸且將第一節段與第二導電構件 的其余部分分開,其中,彈簧構件被保持在內部通道的第一凸緣和第二導電構件的第二凸 緣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連接器組件,其中,第一導電構件還包括第一表面,第二導電 構件還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設置在第一節段上且配置成在第二導電構件電聯接到所述第 一導電構件并從所述第一導電構件接收具有第一方向的力時與第一表面配合。
9.一種用于將變換器輸出端子聯接到車輛上的電動馬達的系統,所述系統包括 端子板,所述端子板包括電聯接到所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導電構件;以及 連接器組件,所述連接器組件包括不導電套筒,所述不導電套筒具有從中延伸通過的內部通道,所述內部通道配置成接 收所述導電構件的至少一部分;導電桿,所述導電桿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不導電套筒內,聯接到所述電動馬達,且配置 成電聯接到所述導電構件并從所述導電構件接收具有第一方向的力;和彈簧構件,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所述不導電套筒和所述導電桿之間且配置成阻止所 述導電桿在所述第一方向運動。
10.一種用于將來自于變換器的交流功率提供給車輛上的交流(AC)馬達的馬達繞組 的系統,所述AC馬達具有殼體,所述殼體包括內表面、外表面和從所述內表面延伸至所述 外表面的開口,所述系統包括聯接到變換器的變換器輸出端子;端子板,所述端子板包括電聯接到所述變換器輸出端子的導電構件;以及 連接器組件,所述連接器組件包括不導電套筒,所述不導電套筒保持在殼體的開口內且包括從殼體內部延伸至殼體外部 的內部通道,其中,所述內部通道配置成從殼體外部接收所述導電構件的一部分并從殼體 內部接收馬達繞組的一部分;導電桿,所述導電桿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內部通道內,聯接到所述馬達繞組,且配置 成電聯接到所述導電構件并從所述導電構件接收力,所述力使得所述導電桿朝殼體內部運 動;和彈簧構件,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所述不導電套筒和所述導電桿之間且配置成阻止所 述導電桿朝殼體內部運動。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用于將電動馬達聯接到功率源的連接器組件,其中,所述功率源包括第一導電構件。所述連接器組件包括不導電構件,所述不導電構件具有配置成接收所述第一導電構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內部通道;第二導電構件,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可滑動地設置在所述內部通道內,聯接到所述電動馬達,且配置成聯接到所述第一導電構件并從所述第一導電構件接收具有第一方向的力;和彈簧構件,所述彈簧構件被保持在所述不導電構件和所述第二導電構件之間且配置成阻止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在所述第一方向運動。
文檔編號H01R13/24GK101859958SQ20101015728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1日
發明者M·D·科里奇, M·L·塞羅吉, Y·M·杜 申請人:通用汽車環球科技運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