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蓄電池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例如用于電動二輪車的蓄電池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用于驅動電動車輛而使用的蓄電池,具有能夠將自蓄電池生成的氣體排出到外部的排氣結構。具體而言,通過使自收納于蓄電池盒內的單電池漏出的氣體在組件的上方流動, 從而將其排出到外部(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 (日本)實開平2-123064號公報但是,在上述現有技術中,由于組件被收納于蓄電池盒內且其底部無間隙地載置 于蓄電池盒,故有可能導致來自單電池的氣體難以有效地排出到外部。另外,單電池在車輛 行駛時因放電而發熱,因此期待提高單電池自身的冷卻效率。
發明內容
于是,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有效地排出自單電池生成的氣體并提高冷 卻效率的蓄電池安裝結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第一方面發明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具有將單電池(例如,實 施方式中的單電池54)彼此連接而構成的組件(例如,實施方式中的單組件37T、蓄電池組 件37)、收納該組件的蓄電池盒(例如,實施方式中的蓄電池盒36)、相對于蓄電池盒進行吸 氣的進氣部(例如,實施方式中的吸入管51)、自蓄電池盒進行排氣的排氣部(例如,實施方 式中的排出管52),該蓄電池安裝結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組件的下部設有與蓄電池盒的底 部(例如,實施方式中的底壁36t)抵接的突起部(例如,實施方式中的突起部53)。第二方面發明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和所述蓄電池盒的角 部(例如,實施方式中的角部36d)接觸。第三方面發明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蓄電池盒形成為自底部(例 如,實施方式中的底壁36t)朝上方,向車寬方向外側擴展寬度,在底部附近,所述突起部和 所述角部接觸。第四方面發明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設置多個所述組件(例如,實施方 式中的單組件37T),在這多個組件之間的間隙(例如,實施方式中的間隙58)處設置將該間 隙封閉的肋(例如,實施方式中的肋57)。第五方面發明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利用設置于所述組件下部的所述 突起部,在所述蓄電池盒的底部和所述組件之間形成間隙(例如,實施方式中的間隙60), 將該間隙作為自所述單電池漏出的電解液的電解液積存部而構成。第六方面發明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組件的上壁(例如,實施方式中的上壁37u)和下壁(例如,實施方式中的下壁371)設置有狹縫(例如,實施方式中的 狹縫S)。
第七方面發明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狹縫形成為其長度方向沿著車輛的前后方向。根據第一方面記載的發明,由于利用設置于組件下部的突起部,在蓄電池盒的底 部和組件之間形成間隙,故引入至蓄電池盒內的外部空氣導入該間隙并自蓄電池盒的上部 排出,從而,可以有效排出自單電池生成的氣體。另外,由于可以使單電池自下部至上部暴 露于外部空氣,因此可以提高冷卻效果。根據第二方面記載的發明,可以容易地進行組件相對于蓄電池盒的定位。根據第三方面記載的發明,可以容易地進行將組件安裝于蓄電池盒的作業,并且 也容易進行定位。根據第四方面記載的發明,由于可以防止來自進氣部的空氣自間隙向上方排出, 并引導該空氣使其自單電池的下方向上方通過,因此,可以提高單電池的冷卻效果。根據第五方面記載的發明,可以有效利用引導空氣的間隙。根據第六方面記載的發明,利用朝向所述組件的上壁和下壁的狹縫,可以使空氣 順暢地流動。根據第七方面記載的發明,由于形成沿行駛的車輛的行駛方向長的狹縫,故可以 有效地進行空氣的吸入、排出。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動二輪車的側視圖;圖2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動二輪車拆下外裝部件后的狀態的立體圖;圖3是高電壓蓄電池周圍的構架的側視圖;圖4是圖3的立體圖;圖5是圖3的俯視圖;圖6是沿圖8的A-A線的剖面圖;圖7是沿圖8的B-B線的剖面圖;圖8是示意性地表示蓄電池盒的內部的立體圖。附圖標記說明54單電池 36蓄電池盒36t底壁(底部)36d角部37蓄電池組件(組件)37T單組件(組件)51吸入管(進氣部)52排出管(排氣部)53突起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于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動二輪車的側視圖。另外,圖2是表示電動二輪車 1拆下外裝部件后的狀態的立體圖。如圖1、圖2所示,電動二輪車1是具有腳踏部F的小型機動二輪車,利用內裝于 搖臂12的行駛驅動用的電動馬達50的旋轉驅動力來驅動后輪WR。另外,將電力供給到電 動馬達50的高電壓蓄電池31通過將外部電源與設置于車體的未圖示的充電口連接而被充 H1^ ο
在主架2的前方側端部,接合有旋轉自如地軸支承轉向柱7a的頭管3。在轉向柱 7a的上部安裝有轉向手柄7,在下部安裝有左右一對前叉4。在前叉4的下端部,旋轉自如 地軸支承有前輪WF。在主架2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連結有左右一對側架5、5的上端部,側架5、5從該主架2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斜下方延伸并彎曲后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以被該左 右側架5、5的水平部分夾持的方式配設有將電力供給到電動馬達50的72V的高電壓蓄電 池31。側架5、5的水平部分向斜后方立起并向車體上方彎曲,與支承物品收納室17等的后 架6連結。在側架5、5之間,在前側安裝有低橫撐架24,在低橫撐架24的中央部連結有主架 2的下端部。在低橫撐架24的后方,在側架5、5之間安裝有低橫撐后架25。利用低橫撐架 24和低橫撐后架25前后夾持高電壓蓄電池31。S卩,利用左右的側架5、5、低橫撐架24和低 橫撐后架25包圍高電壓蓄電池31的周圍,并將其牢固地安裝于車輛側。在此,在各側架5上,在高電壓蓄電池31的側部安裝有截面為二形狀的側托架23, 并以橫跨于各側托架23的方式安裝有自車寬方向將高電壓蓄電池31固定于側架5的固定 板22。在側架5的后部安裝有形成有搖臂樞軸11的樞軸板20。懸臂式搖臂12的前端部 搖動自如地軸支承于搖臂樞軸11,該懸臂式搖臂12僅通過車寬方向左側的臂支承后輪WR。 后輪WR利用車軸19旋轉自如地軸支承于搖臂12的后部,搖臂12的后端部利用后緩沖單 元13懸吊于后架6。在搖臂12的下部,將自高電壓蓄電池31供給的直流電流轉換為交流電流并向電 動馬達50供給的動力驅動單元35被罩部件21收納。自該動力驅動單元35經由配線L向 馬達50供給電力,由此,動力自馬達50依次經由第一減速齒輪G1、第二減速齒輪G2,向車 軸19、后輪WR傳遞。另外,附圖標記H表示平滑電容器。在轉向手柄7的車體前方側,設有作為外裝部件的前罩9,在前罩9的上部,安裝有 包含速度計等儀表單元8。在前罩9的車體前方側設有前照燈10。另外,在高電壓蓄電池31的上部,形成有 乘員放腳的腳踏部F,在后架6的外側設有座位罩15。在座位罩15的上部,安裝有利用車 體前方側的鉸鏈進行開閉的座位14。另外,在座位罩15的后端部安裝有尾燈裝置16。在 樞軸板20上安裝有中心支架18,該中心支架18具有沿車寬方向分開的兩個支腳部。在頭管3的車寬方向右側,將電力供給至前照燈10等輔助機構類或控制裝置34 等的12V低電壓蓄電池30載置于蓄電池盒30a,并利用按壓板30b固定于蓄電池盒30a。低 電壓蓄電池30利用高電壓蓄電池31的電力被充電。在座位罩15的內側,在物品收納室17 的前方,配設有將高電壓蓄電池31的72V電壓轉換為12V的DC-DC轉換器32、和收納保險 絲、繼電器等的接觸器盒33。并且,在車寬方向右側的后架6的外側,配設有經由動力驅動 單元35等控制電動馬達50的控制裝置(E⑶)34。圖3是高電壓蓄電池周圍的構架的側視圖,圖4是圖3的立體圖,圖5是圖3的俯 視圖,圖6是沿圖8的A-A線的剖面圖,圖7是沿圖8的B-B線的剖面圖。如圖3 圖5所示,高電壓蓄電池31由設置于腳踏部F下方的蓄電池盒36、和配 置于該蓄電池盒36內部的蓄電池組件37構成。在低橫撐后架25后方的上部,以橫跨于側架5、5之間的方式安裝有中間橫撐架26。在此,在低橫撐架24和低橫撐后架25上,以將各個橫撐架的兩端部連結的方式設有傾倒或越過高低不平路面時用于保護高電壓蓄電池31的防護板27。橫跨于低橫撐架24 和低橫撐后架25而安裝有沿前后方向的一對下防護件28 (參照圖6),其保護蓄電池盒36 的底壁36t。在側托架23上,在蓄電池盒36側部設置的凸緣部36f以避開固定板22的方式而 形成。該凸緣部36f利用螺栓29固定于與側架5焊接固定的側托架23的頂面。在此,如 圖6所示,在凸緣部36f的、螺栓29的緊固部位安裝有橡膠制的緩沖部件38。如圖6、圖7所示,蓄電池盒36作為整體形成為,自底壁36t朝上方,向車寬方向外 側擴展寬度。具體而言,蓄電池盒36由有底箱形的盒本體39和覆蓋盒本體39的上部開口 部40的蓋41構成。盒本體39在底壁36t的底面具有用于提高剛性的肋361,在底壁36t 頂面的兩側緣形成有槽42。在盒本體39的上部開口部40的兩側緣形成有前述的凸緣部 36f。在盒本體39的上部開口部40的周緣形成有嵌合槽43,在蓋41的開口周緣形成有與 嵌合槽43嵌合的嵌合部44,使這些盒本體39的嵌合槽43和蓋41的嵌合部44嵌合,防止 自盒本體39與蓋41連接的連接部浸水,確保不透水性。在蓋41的上壁41z設有凹部45,利用設置于該凹部45背面的緩沖橡膠46,經由 板部件P擠壓固定高電壓蓄電池31的蓄電池組件37。另外,如圖7所示,在蓄電池盒36的盒本體39的前面,具體而言在前側的縱向壁 36k的下部,形成有左右一對吸入口 47。在構成蓄電池盒36上部的蓋41的后部頂面、即在 上壁41z的后部,設有開口部41h,在該開口部41h安裝有作為具有排出口 48的吸引風扇的 西洛克風扇49。如圖3 圖5所示,在蓄電池盒36的各吸入口 47連接有彎曲且向上方延伸的吸 入管51,該吸入管51的上端開口部51k相比腳踏部F位于上方且相比側架5與主架2連接 的連接部在下方開口。另外,在西洛克風扇49的排出口 48連接有彎曲且向上方延伸的排出管52,該排 出管52同樣地使上端開口部52k處于腳踏部F的上方且在與吸入管51相同的高度開口。 在此,吸入管51的開口部51k在前罩9內開口,排出管52的開口部52k在側罩15內開口。 另外,吸入管51的開口部51k形成為截面為圓形,排出管52的開口部52k形成為截面為四 邊形。另外,在圖3中如點劃線所示,使吸入管51的前端部向前側彎曲,使排出管52的前 端部向后側彎曲,并使各開口部51k、52k指向下方,從而,可以使水更難以浸入。圖8示意性地表示在蓄電池盒36的內部配置有單電池54、單電池單元54u、單組 件37T的狀態。另外,在圖7、圖8中,省略圖6中的板部件P、凹部45以及緩沖橡膠46的 記載。如圖6 圖8所示,蓄電池組件37將單組件37T沿車輛前后方向配置三組而構成。 利用電池保持部55前后夾持并支承將單電池54上下兩層排列而形成的部件,從而構成單 電池單元54u,作為該單電池單元54u,將該單電池單元54u留出間隔65地沿車寬方向排列 10組而構成單組件37T。在此,單組件37T具有前后壁37f、37i 及上下壁37u、371、側壁37s,在上下壁37u、 371,在沿著車輛行駛方向的方向即車輛前后方向上形成有狹縫S。在下壁371的角落部設有與蓄電池盒36的底壁36t抵接的突起部53。該突起部53形成于與角部36d接觸的位置,具體而言形成于底壁36t的四個角,其中上述角部36d為蓄電池盒36的底壁36t與前 后壁37f、37r、側壁36s之間的角部。利用突起部53,在盒本體39的底壁36t和蓄電池組 件37的下壁371之間形成間隙60。單組件37T在蓄電池盒36的縱向壁36k及鄰接的單組件37T之間確保間隙58, 在該間隙58處設有封閉該間隙58的肋57。因該肋57,空氣不會自間隙58向上方逃離,而 是自蓄電池盒36的盒本體39下部的間隙60朝各單組件37T的下壁371下側均勻地分配。 接著,該空氣自單組件37T的下壁371的狹縫S沿單電池單元54u向上方均勻流動。在此, 肋57設置于吸入口 47的上側,被吸入的空氣首先朝蓄電池盒36的下部流動。根據本實施方式,在電動二輪車1行駛時,當驅動西洛克風扇49時,如圖7的箭頭 所示,空氣自蓄電池盒36的吸入管51的開口部51k強行吸入。在此,在單組件37T的下壁371的角落部,設有與蓄電池盒36的底壁36t抵接的 突起部53,該突起部53形成于與角部36d接觸的位置,具體而言形成于底壁36t的四個角, 上述角部36d為蓄電池盒36的底壁36t與前后壁37f、37r、側壁36s之間的角部。因此,利 用突起部53,在盒本體39的底壁36t和蓄電池組件37的下壁371之間形成有間隙60,故 被吸入的空氣被該間隙60順暢地引導。另外,由于在設置于前后方向的三個各單組件37T之間及其與蓄電池盒36的縱向 壁36k之間的間隙58處設有肋57,故空氣不會自間隙58向上方流動,被導入的空氣自單組 件37T的下壁371的狹縫S均勻地遍及各單電池單元54u的下部,并自各單電池單元54u 的下部在被保持部55支承的各單電池54的周圍向上側流動,從而冷卻單電池54并自上壁 37u的狹縫S向上側流出。之后,利用西洛克風扇49,自蓄電池盒36的蓋41上壁41z的開 口部41h通過排出管52自開口部52k排出。因此,利用狹縫S,空氣順暢地向上方流出,并 且,由于狹縫S為沿車輛的行駛方向長的狹縫S,故可以有效地進行空氣的吸入、排出。特別是,由于吸入管51與蓄電池盒36前側的縱向壁36k的下部連結,并且排出管 52與處于蓄電池盒36上部的蓋41的上壁41z的西洛克風扇49連結,因此,自蓄電池盒36 的下部吸入的空氣朝向上部,由此,相對于蓄電池盒36整個內部,可以使風容易地流通,從 而可以有效地冷卻由各單組件37T構成的蓄電池組件37,并且,在自蓄電池組件37生成了 氣體時,可以將生成的氣體自上部有效排出。而且,在其與蓄電池盒36的底壁36t之間形成間隙60的單組件37T的突起部53, 與蓄電池盒36的底壁36t和前后壁37f、37r、側壁36s之間的角部36d接觸,因此,在將單 組件37T安裝于蓄電池盒36時,可以容易地進行單組件37T相對于蓄電池盒36的定位作 業。而且,間隙60除具有引入空氣的功能之外,在單電池54產生漏液時作為電解液積 存部而起作用,這一點也是有利的。另外,由于高電壓蓄電池31配置于腳踏部F的下方,故可謀求電動二輪車1的低 重心化。而且,由于吸入管51、排出管52的各開口部51k、52k在前罩9的內部、座位罩15 的內部開口,故雨水等不會自外部進入這些開口部51k、52k。另外,電動二輪車1例如即便 浸水至腳踏部F附近,由于使吸入管51的開口部51k和排出管52的開口部52k位于腳踏 部F的上方,因此,也可以防止向蓄電池盒36內浸水。
另外,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雖然對設置三個單組件37T而構成蓄電池組件37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只要是單組件37T的突起部53與蓄電池盒36的角部36d 接觸的形態,設置個數并未限定。另外,雖然例舉了將單電池54配置成兩層的情況,但也可 以配置成一層或三層以上,也可以不采用單組件37T這樣的結構,而應用在蓄電池組件37 底壁的各角落部設置突起部53的結構。另外,雖然說明了設置一對(兩根)吸入管51的 情況,但只要具有多根管,也可以是兩根以上。
權利要求
一種蓄電池安裝結構,其具有將單電池(54)彼此連接而構成的組件(37T、37)、收納該組件的蓄電池盒(36)、相對于蓄電池盒進行吸氣的進氣部(51)、自蓄電池盒進行排氣的排氣部(52),該蓄電池安裝結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組件的下部設有與蓄電池盒的底部(36t)抵接的突起部(53)。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和所述蓄電池盒的 角部接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蓄電池盒形成為自底部朝 上方,向車寬方向外側擴展寬度,在底部附近,所述突起部和所述角部接觸。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設置多個所述組件 (37T),在這多個組件之間的間隙(58)處設置將該間隙封閉的肋(57)。
5.如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利用設置于所述組 件下部的所述突起部,在所述蓄電池盒的底部和所述組件之間形成間隙(60),將該間隙作 為自所述單電池漏出的電解液的電解液積存部而構成。
6.如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組件的上壁 (37u)和下壁(371)設置有狹縫(S)。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蓄電池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狹縫形成為其長度方向沿 著車輛的前后方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以有效地排出自單電池生成的氣體并提高冷卻效率的蓄電池安裝結構。該蓄電池安裝結構具有將單電池(54)彼此連接而構成的蓄電池組件(37)、收納該蓄電池組件(37)的蓄電池盒(36)、相對于蓄電池盒(36)進行吸氣的吸入管(51)、自蓄電池盒(36)進行排氣的排出管(52),其中,在所述蓄電池組件(37)的下部設有與蓄電池盒(36)的底壁(36t)抵接的突起部(53)。
文檔編號H01M10/50GK101847736SQ20101013651
公開日2010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27日
發明者后藤香織, 本田幸一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