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連接器及具備該電連接器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連接器及具備該電連接器的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例如,如日本特開2008-171784號公報及日本特開2008-34330號公報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使用于逆光單元的熒光管經由電連接器與逆變器基板等連接。熒光管的端部的 軸狀的導線由設置于電連接器的金屬制的一對接觸片夾持。即,一對接觸片沿導線的徑向 夾持導線。在上述日本特開2008-171784號公報及日本特開2008-34330號公報中,考慮到由 于對連接器或熒光管施加振動等而熒光管相對于連接器移動的情況。此時,雖然熒光管的 導線由連接器的一對接觸片以規定的接觸壓力夾持,但是優選比一對接觸片更可靠地難以 脫落。而且,優選容易釋放從熒光管向一對接觸片傳導的熱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使熒光管的端子更難以脫落且散熱性優良的電 連接器及具備該電連接器的液晶顯示裝置。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的電連接器具備熒光管連接用的觸頭。上述觸頭包含單臂狀的 一對彈性片部,所述一對彈性片部能夠將熒光管的端部的軸狀的端子沿與該端子的徑向相 當的安裝方向導入相互之間。上述一對彈性片部包括能夠彈性夾持被導入的上述端子的一 對夾持部和分別設置在比上述一對夾持部靠前端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在沿上述熒光管 的端子的軸向觀察時,上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相互交叉。根據該結構,通過利用一對夾持部彈性夾持端子,能夠以規定的接觸壓力使端子 與一對夾持部接觸。而且,設置在一對彈性片部的前端側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在沿端子 的軸向觀察時相互交叉。由此,限制端子從一對彈性片部之間沿安裝方向的相反方向脫落。 因此,能夠更可靠使由一對夾持部夾持的端子難以從一對彈性片部脫落。而且,在一對彈性 片部的前端側設有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由此,能夠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釋放多的 熱量,散熱性優越。上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優選在上述端子的軸向排列。根據該結構,通過在端子 的軸向排列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的簡單的結構,能夠將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配置為, 在沿端子的軸向觀察時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交叉。上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優選分別具有相互卡合的卡合部。根據該結構,能夠事先通過使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相互卡合來使第一及第二延設 片部相互不脫離。因此,在由于熒光管或電連接器的振動等而端子與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 接觸時,能夠壓開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之間,從而能夠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脫落。上述第一延設片部的上述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延設片部的上述卡合部優選在上述 端子的軸向上相對。
根據該結構,在沿端子的軸向觀察時,通過使第一延設片部與第二延設片部交叉, 能夠使卡合部相互卡合。優選,上述第一延設片部的上述卡合部及上述第二延設片部的上述卡合部中,一 方的卡合部在包含另一方的卡合部的延設片部側沿上述端子的軸向延伸,而上述另一方的 卡合部設置在包含上述另一方的卡合部的彈性片部中與上述端子相接的一側面的相反的 另一側面上。根據該結構,能夠在與一方的延設片部離開另一方的延設片部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使各卡合部相面對。由此,能夠極為提高使第一延設片部與第二延設片部相互不脫離的 效果。優選,具備收容上述觸頭的至少一部分的絕緣性的殼體,上述殼體相對于上述觸 頭能夠沿與上述安裝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到第一及第二位置,上述殼體包含擴開操作部, 該擴開操作部伴隨向上述第一位置的位移,強制性地擴開上述一對彈性片部的夾持部間的 間隔。這種情況下,優選,伴隨著上述殼體位移到上述第二位置,上述擴開操作部從上述一 對彈性片部分離,并且通過上述一對彈性片部自身的彈性力夾持上述端子。根據該結構,在使殼體位移到第一位置的狀態下,將端子沿安裝方向插入一對彈 性片部間,接下來,通過使殼體位移到第二位置,而使一對彈性片部彈性地夾持端子。如此, 通過使殼體從第一位置位移到第二位置的簡單的結構,能夠彈性夾持在一對彈性片部間配 置的端子。而且,殼體位于第二位置時,由于擴開操作部從一對彈性片部分離,因此難以受 到由一對彈性片部的通電引起的發熱的影響,從而能夠防止由過熱引起的軟化等的產生。上述殼體優選包含限動器,該限動器在上述殼體位移到上述第二位置時,將上述 一對延設片部的前端限制為接近到規定量以下。根據該結構,能夠使一對的延設片部的前端接近的移動即從端子的軸向觀察時一 對延設片部的交叉被解除的移動在一對彈性片部中不產生。由此,能夠更可靠地防止端子 從一對延設片部之間脫落。優選,伴隨上述殼體向上述第二位置的位移,上述限動器插入上述一對延設片部 間。根據該結構,在殼體位移到第二位置,而一對彈性片部夾持端子的同時,限動器插 入一對延設片部間。因此,能夠使一對彈性片部夾持端子的工序和將限動器插入一對延設 片部間的工序一并進行。優選,在上述殼體的頂壁設有用于讓上述端子插入的狹縫,在該狹縫的入口的緣 部設有引導上述端子的插入的傾斜狀弓I導面。根據該結構,能夠通過殼體的頂壁覆蓋觸頭的上表面而保護觸頭。而且,由于在狹 縫設有傾斜狀引導面,因此容易進行將端子插入狹縫的作業。上述限動器優選包含形成上述狹縫的出口的一對凸狀的肋。根據該結構,由于能夠將形成狹縫的出口的一對凸狀的肋兼用作限動器,因此無 需對形成狹縫的出口的部分和形成限動器的部分進行分別形成,從而能夠將殼體形成為更 簡單的形狀。優選具備收容上述觸頭的至少一部分的絕緣性的殼體,在上述殼體的頂壁設有用 于讓上述端子插入的狹縫,能夠通過上述狹縫從上述殼體的外部視覺辨認上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的交叉狀態。根據該結構,由于能夠通過狹縫從殼體的外部視覺辨認上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 的交叉狀態,因此能夠通過視覺辨認來確認第一及第二的延設片部的交叉結束。本發明的另一方面的液晶顯示裝置具備液晶面板、用于對上述液晶面板照射光 的熒光管、與上述熒光管的端部的端子連接的所述電連接器。根據該結構,能夠更可靠地防止熒光管的端部的端子從電連接器脫落,而且能夠 實現散熱性優良的液晶顯示裝置。本發明的上述的另一目的、特征及效果參照附圖通過接下來敘述的實施方式的說
明可理解。
圖1是示出具備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簡要結構的 示意性剖面圖。圖2是第一電連接器及GND基板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3是第一電連接器的俯視圖,示出未連接冷陰極管的狀態。圖4是沿圖2的IV-IV線的剖面圖。圖5是沿圖4的V-V線的剖面圖。圖6是圖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7A是圖2的第一及第二保持部周邊的放大圖,圖7B是圖4的第一及第二保持 部周邊的放大圖。圖8A是操作桿是處于第一位置時的第一連接器的立體圖,圖8B是沿圖8A的 VIIIB-VIIIB線的剖面圖,圖8C是沿圖8B的VIIIC-VIIIC線的剖面圖。圖9是第二電連接器及電源基板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0是沿圖9的X-X線的剖面圖。圖11是取下殼體的狀態的觸頭的立體圖。圖12是沿圖11的XII-XII線的剖面圖。圖13是沿圖10的XIII-XIII線的剖面圖。圖14是圖1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15是用于說明將第二電連接器安裝于電源基板的工序的立體圖。圖16A是用于說明冷陰極管向第二電連接器的連接的剖面圖,圖16B是沿圖16A 的XVIB-XVIB線的剖面圖。圖17A是第一電連接器周邊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7B是沿圖17A的箭頭XVIIB 方向觀察的第一電連接器周邊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17C是第一電連接器周邊的主要部 分的俯視圖。圖18A是沿圖17A的XVIIIA-XVIIIA線的剖面圖,圖18B是沿圖18A的 XVIIIB-XVIIIB線的剖面圖。圖19是用于說明冷陰極管向第一電連接器的連接的剖面圖。圖20A是用于說明冷陰極管向第一電連接器的連接的立體圖,圖20B是沿圖20A 的XXB-XXB線的剖面圖,圖20C是沿圖20B的XXC-XXC線的剖面圖。
圖21A是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一電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圖21B是 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二電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圖22A是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一電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22B是 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二電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23A是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一電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23B是 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二電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24A是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操作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圖24B是本發明 的又一實施方式的操作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圖24C是沿圖24B的XXIVC-XXIVC線的剖 面圖。圖25是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一電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圖26A是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一電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26B是 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二電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27A是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一電連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27B是 沿圖27A的XXVIIB-XXVIIB線的剖面圖,圖27C是本發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第二電連接器 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27D是沿圖27C的XXVIID-XXVIID線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
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圖1是示出具備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簡要結構的 示意性剖面圖。參照圖1,液晶顯示裝置1使用作為例如電視機或個人計算機的顯示器。液晶顯示裝置1具備主筐體2、液晶面板3、逆光裝置4。主筐體2形成為箱形形狀,正面開口。液晶面板3是非自發光式的顯示面板,安裝在主筐體2的正面的開口部上。逆光裝置4是用于對液晶面板3照射光的裝置,收容在主筐體2內。該逆光裝置 4具備筐體5、作為連接構件的GND基板8、作為連接構件的電源基板6、逆變器電路7、作 為熒光管的冷陰極管(CCFL =ColdCathode Fluorescent Lamp)9、第一電連接器11及第二 電連接器12。筐體5具有收容冷陰極管9的功能、和將來自冷陰極管9的光向液晶面板3側反 射的功能、以及保持GND基板8及電源基板6的功能。筐體5使用例如金屬板形成為浴缸狀,由主筐體2支承。該筐體5包括配置在液 晶面板3的背面側,而與液晶面板3平行的矩形板狀的后壁13 ;從后壁13的外周緣部延伸 設置的周壁14。GND基板8經由第一安裝構件15等固定在后壁13上。GND基板8使用金屬等的 導電性的材料形成,通過筐體5等接地。GND基板8的表面8a上固定有第一電連接器11, 且兩者電連接。電源基板6經由第二安裝構件18等固定在后壁13上。電源基板6上固定有第二 電連接器12的第二觸頭58。電源基板6的表面6a上形成有第一導體圖案16,且與第二觸 頭58電連接。電源基板6的背面6b上形成有第二導體圖案17。該第二導體圖案17經由未圖示的通孔等與第一導體圖案16電連接。第二導體圖案17與逆變器電路7連接。逆變器電路 7用于向冷陰極管9供給驅動電力,安裝在電源基板6的背面6b。冷陰極管9是液晶面板3的逆光器。冷陰極管9在液晶面板3與筐體5的后壁13 之間設置多個(在圖1中,僅圖示一個冷陰極管9)。各冷陰極管9在主筐體5的上下方向(與紙面垂直的方向)上隔開規定的間隔配置,對液晶面板3照射光。各冷陰極管9的長度方向沿主筐體5的左右方向,且與液晶面板 3平行。此外,在圖1中,冷陰極管9、第一電連接器11及第二電連接器12分別僅圖示一個。冷陰極管9包括長條的筒狀的主體部9a ;分別設置在主體部9a的一對端部%、 9b的作為一對端子的外導線9c、9c。主體部9a是例如玻璃制的構件。外導線9c是軟鐵等的金屬制的軸狀的導電構件, 從主體部9a的各端部9b突出。冷陰極管9的主體部9a的一方的端部9b側的外導線9c與第一電連接器11連接, 冷陰極管9的主體部9a的另一方的端部9b側的外導線9c與第二電連接器12連接。第一電連接器11配置在各冷陰極管9的主體部9a的一方的端部9b側,與對應的 外導線9c電連接。第二電連接器12配置在各冷陰極管9的另一方的端部9b側,與對應的外導線9c 電連接。圖2是第一電連接器11及GND基板8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參照圖2,以下為了 便于說明,以與主筐體2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為X方向X,以與主筐體2的上下方向平行 的方向為Y方向Y,以與主筐體2的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為Z方向Z進行說明。另外,以X方向X的一方為第一 X方向XI,以X方向X的另一方為第二 X方向X2。 另外,以Y方向Y的一方為第一 Y方向Y1,以Y方向Y的另一方為第二 Y方向Y2。另外,以 Z方向Z的一方為第一 Z方向Z1,以Z方向Z的另一方為第二 Z方向Z2。另外,單稱X方向X時是總稱第一及第二 X方向X1、X2。另外,單稱Y方向Y時是 總稱第一及第二 Y方向Yl、Y2。另外,單稱Z方向Z時是總稱第一及第二 Z方向Zl、Z2。此外,由于各第一電連接器11的結構相同,因此以下,主要說明一個第一電連接 器Il0圖3是第一電連接器11的俯視圖,示出未連接冷陰極管9的狀態。圖4是沿圖2 的IV-IV線的剖面圖。圖5是沿圖4的V-V線的剖面圖。參照圖2及圖3,第一電連接器11使用整體簡單的構件一體形成,具有一片結構。 第一電連接器11具備對金屬板等的導電性的板材沖裁成形而成的第一觸頭19。第一觸頭 19包括作為主體部的箱狀部20、一對彈性片部21、22、操作桿23、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4、 25。箱狀部20在俯視第一電連接器11時為矩形形狀,包括一對第一側壁26、27 ; — 對第二側壁28、29。一對第一側壁26、27以沿Y方向Y成為對稱形狀的方式相對配置,因此以下,主要 說明一方的第一側壁26。參照圖2及圖4,一方的第一側壁26相對于GND基板8大致正交,包括在X方向X 上最接近冷陰極管9的主體部9a的第一部分31、第二接近的第二部分32、第三接近的第三部分33。第二部分32在第一 第三部分31 33中,距GND基板8的高度最低。由此,在一方的第一側壁26形成有成為U字形形狀的凹陷34。第三部分33在第一 第三部分31 33中距GND基板8的高度最高。一方的第一側壁26中,從與GND基板8相對的相對緣部35延伸設置有第一及第 二固定片36、37。各固定片36、37沿相對緣部35的長度方向隔開間隔配置,并相對于一方 的第一側壁26,以向箱狀部20的外側折彎的方式延伸。各固定片36、37使用釬焊而表面安 裝(固定)在GND基板8的表面8a上。參照圖2及圖5,一對第二側壁28、29在X方向X上隔開間隔配置,并以夾持一對 第一側壁26、27的方式相對。一方的第二側壁28距冷陰極管9的主體部9a相對接近配置, 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距冷陰極管9的主體部9a相對遠離配置。一方的第二側壁28形成為大致矩形的平板狀,使一對第一側壁26、27的第一部分 31、31彼此連接。參照圖2,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形成為大致矩形的平板狀,使一對第一側壁26、27 的第三部分33、33彼此連接。距GND基板8的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的高度與各第三部分 33的高度相同。在該實施方式中,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在Y方向Y的中央被分割為兩部分。該分 割部分表示對構成第一觸頭19的材料進行沖裁成形時的材料的切割部分。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上形成有讓作為操作桿23的前端的下述的桿主體46的前 端部46c插通的開口部29a。開口部29a沿第二側壁29的板厚方向貫通另一方的第二側壁 29。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中從與GND基板8相對的相對緣部38延伸設置有第三固定 片39。第三固定片39相對于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以沿箱狀部20的外側折彎的方式延伸。 第三固定片39使用釬焊而表面安裝(固定)在GND基板8的表面8a上。參照圖2及圖5,一對彈性片部21、22通過彈性夾持外導線9c而用于與該外導線 9c電連接,且沿Y方向Y為對稱形狀。所述一對彈性片部21、22包括分別從一對第一側 壁26、27的對應的凹陷34的底延伸設置成單臂狀的作為規定部的主體部40 ;從主體部40 延伸設置的作為直線狀部的夾持部41。而且,一對彈性片部21、22包含作為一對延設片部 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上述一對主體部40、40整體形成為^字形形狀,相互間隔隨著沿Z方向Z遠離GND 基板8的表面8a而變窄。圖6是圖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參照圖2及圖6,一對夾持部41、41彈性夾持外 導線9c。一對夾持部41、41分別為矩形形狀,在夾持外導線9c時以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 從對應的主體部40的前端朝向第一 Z方向Zl側延伸。在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沿與外導線9c的徑向R相當的安裝方向Ml (在該實施 方式中,與第二 Z方向Z相當)能夠導入外導線9c。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用于防止由一對夾持部41、41夾持的外導線9c沿與 安裝方向Ml相反的卸下方向M2 (在該實施方式中,與第一 Z方向Z相當)脫落。第一延設 片部43從一方的彈性片部21的夾持部41的前端朝向第一 Z方向Z延伸,構成一方的彈性片部21的前端。第二延設片部44從另一方的彈性片部22的夾持部41的前端朝向第一 Z 方向Z延伸,構成另一方的彈性片部22的前端。參照圖4及圖6,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沿作為與外導線9c的軸向W平行的 方向的X方向X排列,在X方向X上具有對應的夾持部41、41的長度的大致一半的長度。沿軸向W觀察時,第一延設片部43朝向另一方的彈性片部22側以成為凸狀的方 式彎曲。第一延設片部43的基端部43a與前端部43c之間的中間部43b在Y方向Y上最 向另一方的彈性片部22側突出。
沿軸向W觀察時,第二延設片部44朝向一方的彈性片部21側以成為凸狀的方式 彎曲。該第二延設片部44的基端部44a與前端部44c之間的中間部44b在Y方向Y上最 向一方的彈性片部21側突出。一對夾持部41、41夾持外導線9c時,若沿軸向W觀察,則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 44的中間部43b、44b相互交叉。由此,限制外導線9c從一對夾持部41、41間沿卸下方向 M2意外脫落。參照圖2及圖4,分別在一對彈性片部21、22上貫通形成有用于增加可彎曲性的開 口 45、45。各開口 45、45分別成為長頸瓶形狀,形成在從各第一側壁26、27的對應的第二部 分32、32到一對彈性片部21、22的對應的主體部40、40。即,各開口 45、45從作為各彈性片 部21、22的基端的對應的主體部40的基端部40a向作為各彈性片部21、22的前端的對應 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延伸。各開口 45,45包括形成在第一側壁26、27的對應的第二部分32、32上的大孔部 45a ;形成在彈性片部21、22的對應的主體部40、40上的小孔部45b。大孔部45a為大致三角形狀,隨著遠離GND基板8的表面8a而寬度變窄。小孔部 45b與對應的大孔部45a連通,在Z方向Z上形成為長的長孔形狀。參照圖3及圖4,操作桿23用于操作一對彈性片部21、22,通過搖動而能夠在第一 位置Pl與第二位置P2之間進行搖動位移。此外,在圖3中,示出處于第一位置Pl的操作 桿23,在圖4中,示出處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桿23。此外,操作桿23的位置是下述的桿主 體46的前端部46c的位置。操作桿23包括桿主體46 ;從桿主體46延伸設置的一對擴開操作部47、47 ;承受 構件48。桿主體46從一方的第二側壁28通過一對彈性片部21、22向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 側延伸成單臂狀,是以一方的第二側壁28為支點能夠搖動的板狀片。該桿主體46與箱狀 部20的各第一側壁26、27正交。桿主體46的基端部46a與一方的第二側壁28中的第一 Z方向Zl側的端緣連接。俯視第一電連接器11時,桿主體46的基端部46a配置在一方的第二側壁28與一 對彈性片部21、22之間,一對彈性片部21、22側的端緣形成為錐狀。桿主體46的基端部 46a中,與一方的第二側壁28相連的寬幅的部分上設有通過吸附噴嘴等真空吸附構件49能 夠吸附的被吸附面50。被吸附面50是桿主體46中朝向第一 Z方向Zl側的一側面上配置 的平坦面,并堵塞真空吸附構件49的開口。桿主體46的中間部46b以恒定的寬度從一對彈性片部21、22到另一方的第二側 壁29延伸,并通過第二側壁29的開口 29a向箱狀部20的外部突出。為了提高該中間部46b的彎曲剛性,而在該桿主體46的中間部46b上形成有長孔形狀的凹陷51。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與桿主體46的中間部46b相比,在Y方向Y上形成為寬幅且為大致矩形形狀。參照圖4及圖5,一對擴開操作部47、47通過與一對彈性片部21、22卡合而強制性 地擴開一對夾持部41、41間的間隔。該擴開操作部47設置在桿主體46的中間部46b上, 在X方向X上的位置與一對彈性片部21、22重疊。一方的擴開操作部47從桿主體46的中間部46b中與一方的彈性片部21相對的 一側緣52延伸設置。另一方的擴開操作部47從桿主體46的中間部46b中與另一方的彈 性片部22相對的另一側緣53延伸設置。一對擴開操作部47、47整體形成為)、字形形狀,隨著朝向第二 Z方向Z2離開桿主 體46而寬度變寬。所述一對擴開操作部47、47分別與一對彈性構件21、22所對應的主體 部40、40的內側面能夠卡合。承受構件48臨時承受外導線9c,該外導線9c為配置在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且 未由一對夾持部41、41保持的狀態。承受構件48包括從桿主體46的中間部46b的一側 緣52沿與桿主體46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48a ;從第一部分48a的前端沿與桿 主體46的中間部46b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48b。第二部分48b上形成有用于臨時承受外導線9c的臨時承受部54。臨時承受部54 形成為能夠承受棒狀的外導線9c的圓弧狀的凹陷。圖7A是圖2的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4、25周邊的放大圖,圖7B是圖4的第一及第 二保持部24、25周邊的放大圖。參照圖7A及圖7B,在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的開口部29a 的一對緣部55、55上設有用于將操作桿23保持在第一位置Pl的第一保持部24和用于將 操作桿23保持在第二位置P2的第二保持部25。具體來說,一對緣部55、55上形成有一對保持部形成體56、56,所述保持部形成體 56,56上分別形成有第一保持部24及第二保持部25。一對保持部形成體56、56在Y方向Y上隔開間隔相互平行配置,并向另一方的第 二側壁29的外側面29b側突出,且具有相互相同的形狀。各保持部形成體56、56中,在朝 向箱狀部20的相反側的一端緣56a上形成有所述第一保持部24及第二保持部25、以及連 接所述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4、25的連接路57。各第一保持部24、24是在對應的保持部形成體56、56中配置在第一 Z方向Z側即 卸下方向M2側的端部附近的凹槽,能夠夾持并保持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各第一保持部 24、24中,第二 Z方向Z側的端緣24a、24a平滑地凸狀彎曲。能夠對由各第一保持部24、24 保持而處于第一位置Pl的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施加朝壓下方向Ql的規定的力,該壓下 方向Ql作為與安裝方向Ml平行的方向。由此,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碰觸到第一保持部 24,24的第二 Z方向Z2側的端緣24a、24a,從而位移到對應的連接路57、57。各第二保持部25、25是在對應的保持部形成體56、56中配置在第二 Z方向Z2側 即安裝方向Ml側的端部附近的凹陷部。各第二保持部25、25能夠通過第一 Z方向Zl側的 緣部25a和第二 Z方向Z2側的緣部25b從兩側夾持并保持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各第二保持部25、25與對應的第一保持部24、24相比,位于接近另一方的第二側 壁29的外側面29b的位置。
各連接路57、57是與對應的第一保持部24、24和第二保持部25、25連接的平滑的 傾斜狀的部分,與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能夠滑動接觸。圖8A是操作桿23處于第一位置P1時的第一電連接器11的立體圖,圖8B是沿圖 8A的VIIIB-VIIIB線的剖面圖,圖8C是沿圖8B的VIIIC-VIIIC線的剖面圖。參照圖8B,具有以上簡要結構的第一電連接器11通過真空吸附構件49而安裝在 GND基板8的表面8a上。具體來說,真空吸附構件49由未圖示的機器臂等支承,沿平面方 向及上下方向能夠移動。該真空吸附構件49吸附桿主體46的基端部46a的被吸附面50 且通過機器臂進行移動。由此,將第一觸頭19從未圖示的收納容器取出,載置在GND基板 8的表面8a上。在GND基板8的表面8a上預先配置有膏狀釬焊料,且以使第一觸頭19的各固定 片36、37、39與該膏狀釬焊料接觸的方式來安裝第一觸頭19。通過使該狀態的GND基板8 通過回流槽,而使膏狀釬焊料熔融。通過經過此后的冷卻工序而使釬焊料硬化,來實現第一 電連接器11的第一觸頭19與GND基板8的永久接合。參照圖8B及圖8C,使冷陰極管9的對應的外導線9c與固定在GND基板8上的第 一觸頭19電連接。具體來說,首先,事先將操作桿23配置在第一位置P1,而使桿主體46的 前端部46c與各第一保持部24卡合。操作桿23處于第一位置P1時,該操作桿23的一對擴開操作部47、47與一對彈性 片部21、22的主體部40、40的內側面抵接。其結果,一對彈性片部21、22中除主體部40的基端部40a之外的大致整個以相互 分離的方式進行位移,沿X方向X觀察時的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的間隔或第一及第二延 設片部43、44之間的間隔被強制性地擴開。接下來,將外導線9c沿安裝方向Ml導入一對彈性片部21、22之間。此時,外導線 9c在由操作桿23的臨時承受部54承受之前,以無插入力沿安裝方向Ml位移。由此,如圖 8A所示,外導線9c由操作桿23的臨時承受部54臨時支承并在安裝方向Ml上定位,并且配 置在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接下來,使操作桿23沿與安裝方向Ml平行且方向相同的壓下方向Q1位移。向壓 下方向Q1壓下的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在各連接路57、57上滑動,如圖4及圖5所示,與 各第二保持部25、25卡合,從而將操作桿23保持在第二位置P2。由此,來解除一對擴開操作部47、47與一對彈性片部21、22的各主體部40、40的 內側面的卡合。一對彈性片部21、22通過自身的彈性復位力而以相互接近的方式進行彈性 變形,一對夾持部41、41彈性夾持外導線9c。另外,操作桿23的臨時承受部54從外導線9c分離,從而臨時承受部54與外導線 9c的卡合被解除。另一方面,將夾持在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的外導線9c卸下時,使桿主體46的前 端部46c沿與壓下方向Q1相反的壓上方向Q2位移,使操作桿23從第二位置P2位移到第 一位置P1。此時,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從各第二保持部25、25通過各連接路57、57,如 圖8B及圖8C所示,到達各第一保持部24、24。由此,一對擴開操作部47、47與一對彈性片 部21、22的對應的主體部40、40的內側面卡合,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的間隔或第一及第 二延設片部43、44之間的間隔被強制性地擴開。
由此,一對夾持部41、41與外導線9c的卡合被解除。在該狀態下,通過使外導線9c從一對彈性片部21、22之間沿卸下方向M2位移,能夠在與一對彈性片部21、22非接觸的 狀態下卸下外導線9c。圖9是第二電連接器11及電源基板6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0是沿圖9的 X-X線的剖面圖。參照圖9及圖10,各第二電連接器12的結構相同,因此以下,主要說明一 個第二電連接器12。第二電連接器12具有使用兩個構件形成的兩片結構。第二電連接器12具備對 金屬板等的導電性的板材進行沖裁成形而成的第二觸頭58 ;收容第二觸頭58的至少一部 分的絕緣性的殼體59。圖11是卸下殼體59的狀態的第二觸頭58的立體圖。圖12是沿圖11的XII-XII 線的剖面圖。參照圖11及圖12,第二觸頭58是對金屬板進行沖裁成形而成的一體成形品, 包括基板60、一對門形部61、62、以及由一對門形部61、62夾持的一對彈性片部63、64。基板60是與電源基板6的表面6a隔開規定的間隙而大致平行排列的大致矩形的 板構件。基板60的一端60a上延伸設置有第一及第二固定片65、66。各固定片65、66分 別從基板60的一端60a的Y方向Y的兩端延伸設置,且相對于一端60a向電源基板6側折 彎。各固定片65、66使用釬焊而表面安裝(固定)在電源基板6的表面6a的導體圖案16 上。同樣地,基板60的另一端60b上延伸設置有第三及第四固定片67、68。各固定片 67,68分別從另一端60b的Y方向Y的兩端延伸設置,且相對于另一端60b向電源基板6側 折彎。各固定片67、68使用釬焊而表面安裝(固定)在電源基板6的表面6a的導體圖案 16上。一對門形部61、62在外導線9c的軸向W即X方向X上隔開間隔相對配置。各門 形部61、62的結構相互相同,因此主要說明一方的門形部61。一方的門形部61包括以相對于基板60大致正交的方式從基板60延伸的一對側 壁69、70 ;以與基板60大致平行的方式從一對側壁69、70延伸的一對上壁71、72。在一對側壁69、70的各自的外側面69a、70a上設有與殼體59卡合的卡合突起73。 各卡合突起73形成為半球狀,且聚齊在Z方向Z即下述的安裝方向T1上的位置。一對上壁71、72從一對側壁69、70的前端延伸,且與基板60平行。所述一對上壁 71、72的前端相互抵接。圖13是沿圖10的XIII-XIII線的剖面圖。參照圖13,一對彈性片部63、64通過 彈性夾持外導線9c而用于與該外導線9c電連接。沿X方向X觀察時,一對彈性片部63、 64在Y方向Y上形成為對稱的形狀。所述一對彈性片部63、64包括分別從基板60中在 Y方向Y上的一對端緣60c、60d延伸設置成單臂狀的一對主體部74、74 ;從一對主體部74、 74延伸設置的作為直線狀部的一對夾持部75、75。而且,一對彈性片部63、64包含作為一 對延設片部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76、77。上述一對主體部74、74整體形成為〃字形形狀,隨著沿Z方向Z遠離電源基板6 的表面6a而相互的間隔變窄。圖14是圖1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參照圖11及圖14,上述一對夾持部75、75分 別在夾持外導線9c時以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從對應的主體部74、74向第一 Z方向Z1側延伸成直線狀。而且,在X方向X上能充分確保一對夾持部75、75的長度,由此,能夠盡可 能地增加與一對夾持部75、75與對應的外導線9c的接觸長度(接觸面積)。在一對夾持部75、75之間,能夠將外導線9c沿與外導線9c的徑向R相當的安裝 方向T1 (在該實施方式中,與第二 Z方向Z相當)導入。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76、77用于防止將由一對夾持部75、75夾持的外導線9c沿 與安裝方向T1相反的卸下方向T2(在該實施方式中,與第一 Z方向Z1相當)脫落。第一 延設片部76從一方的彈性片部63的夾持部75的前端向第一 Z方向Z1延伸,構成一方的 彈性片部63的前端。第二延設片部77從另一方的彈性片部64的夾持部75的前端向第一 Z方向Z1延伸,構成另一方的彈性片部64的前端。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76、77沿作為與外導線9c的軸向W平行的方向的X方向X 排列,在X方向X上具有對應的彈性片部63、64的長度的大致一半左右的長度。第一延設片部76包括沿X方向X觀察時,從一方的夾持部75的前端向另一方的 彈性片部64側延伸的傾斜部78 ;從傾斜部78的前端延伸成直線狀的直線狀部79。傾斜部 78隨著向第一 Z方向Z1前進而以向另一方的彈性片部64側前進的方式傾斜。直線狀部 79沿與Z方向Z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二延設片部77包括在沿X方向X觀察時,從另一方的夾持部75、75的前端向 一方的彈性片部63側延伸的傾斜部80 ;從傾斜部80的前端延伸成直線狀的直線狀部81。 傾斜部80隨著向第一 Z方向Z1前進而以向一方的彈性片部63側前進的方式傾斜。直線 狀部81沿與Z方向Z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在沿X方向X觀察的情況下,一對夾持部75、75夾持外導線9c時,第一及第二延 設片部76、77的傾斜部78、80相互交叉。由此,限制外導線9c從一對夾持部75、75之間沿 卸下方向T2意外脫落。參照圖11及圖12,另外,分別在一對彈性片部63、64上貫通形成有用于增加可彎 曲性的開口 82。沿Y方向Y觀察時,各開口 82分別形成在對應的主體部74、74上且為大致 矩形形狀,從對應的主體部74、74的基端向前端側延伸。即,各開口 82從作為各彈性片部 63,64的基端的對應的主體部74、74的基端部74a、74a向作為各彈性片部63、64的前端的 對應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76、77延伸。參照圖11及圖12,一方的彈性片部63的主體部74和一方的門形部61的一方的 側壁69通過連結壁83連結。同樣地,一方的彈性片部63的主體部74與另一方的門形部 62的一方的側壁69通過連結壁84連結。另外,另一方的彈性片部64的主體部74與一方的門形部61的另一方的側壁70 通過連結壁85連結。同樣地,另一方的彈性片部64的主體部74、74與另一方的門形部62 的另一方的側壁70通過連結壁86連結。通過所述連結壁83、84、85、86,能夠充分確保一對彈性片部63、64的各自的支承 剛性。參照圖9及圖10,殼體59是合成樹脂制的絕緣性的構件,與第二觸頭58連結,并 收容第二觸頭58的至少一部分。此外,以下,只要未特別說明,就以殼體59處于下述的第二 位置P4時為基準進行說明。所謂殼體59的位置是殼體59的下述的頂壁90的外側面90a 的位置。
殼體59形成為大致長方體形狀,包括一對側壁87、88、端壁89、頂壁90、從端壁 89延伸設置到殼體59內的延設片102。一對側壁87、88沿Y方向Y成為對稱的形狀,并從兩側夾持第二觸頭58。沿Y方向Y觀察時,一對側壁87、88覆蓋第二觸頭58的大部分。參照圖10及圖13,在一對側壁87、88的各自的內側面91、91上形成有用于與第二 觸頭58的對應的卡合突起73卡合的卡合槽92、93。各卡合槽92、93沿X方向X形成為長 的凹狀。各卡合槽92與殼體59處于下述的第一位置P3時的殼體59的位置對應配置。一 方的卡合槽92能夠與形成在一方的門形部61及另一方的門形部62的一方的側壁69、69 上的卡合突起73,73卡合。另一方的卡合槽93能夠與形成在一方的門形部61及另一方的 門形部62的另一方的側壁70、70上的卡合突起73、73卡合(另一方的門形部62的卡合突 起73未圖示)。各卡合槽93與殼體59處于下述的第二位置P4時的殼體59的位置對應配置。一 方的卡合槽93能夠與形成在一方的門形部61及另一方的門形部62的一方的側壁69、69 上的卡合突起73卡合。另一方的卡合槽93能夠與形成在一方的門形部61及另一方的門 形部62的另一方的側壁70、70上的卡合突起73卡合(另一方的門形部62的卡合突起73 未圖示)。參照圖9及圖10,殼體59的端壁89相對于第二觸頭58,沿第二的X方向X2側相 鄰配置且為大致矩形形狀,并分別與殼體59的一對側壁87、88連接。端壁89上貫通形成有用于視覺辨認殼體59的一方的側壁87的各卡合槽92、93 的第一視覺辨認用開口 94。第一視覺辨認用開口 94與一方的側壁87的各卡合槽92、93連 通。由此,能夠從第一視覺辨認用開口 94視覺辨認一方的門形部61及另一方的門形部62 的一方的側壁69、69的卡合突起73、73是否與對應的卡合槽92、93卡合。另外,端壁89上貫通形成有用于視覺辨認另一方的側壁88的各卡合槽92、93的 第二視覺辨認用開口 95。第二視覺辨認用開口 95與殼體59的另一方的側壁88的各卡合 槽92、93連通。由此,能夠從第二視覺辨認用開口 95視覺辨認一方的門形部61及另一方 的門形部62的另一方的側壁70、70的卡合突起73、73(參照圖11)是否與殼體59的另一 方的側壁88的卡合槽92、卡合槽93卡合。頂壁90相對于第二觸頭58配置在第一 Z方向Zl側,為大致矩形形狀。參照圖10 及圖14,頂壁90上貫通形成有用于將外導線9c插入第二觸頭58的一對彈性片部63、64之 間的狹縫96,且向X方向X筆直延伸。狹縫96的寬度與外導線9c的直徑相比略寬,塵埃等 異物難以進入。另外,狹縫96與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76、77的傾斜部78、80相鄰,通過狹縫96能 夠從殼體59的外部視覺辨認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76、77的交叉狀態。在頂壁90中,狹縫96的入口 96a的沿Y方向Y相對的一對緣部96b、96b分別包 含引導外導線9c的插入的傾斜狀引導面97、97。一對傾斜狀引導面97、97成為從頂壁90 的外側面90a向頂壁90的內側面90b側延伸的錐狀,相互的間隔(狹縫96的槽寬度)隨 著接近內側面90b而變窄。頂壁90上形成有一對凸狀的肋98、98,所述一對凸狀的肋98、98形成狹縫96的出口 96c。一對肋98、98是沿X方向X延伸的凸條,從頂壁90的內側面90b向殼體59的內側 突出。所述一對肋98、98中,能夠與第二觸頭58的對應的延設片部76、77抵接的一側面分 別作為限動器99、99。一方的肋98的限動器99與第一延設片部76的直線狀部79抵接。另一方的肋98的限動器99與第二延設片部77的直線狀部81抵接。通過將上述一對限動器99、99插入 并夾持在直線狀部79、81之間,來限制作為一對彈性片部63、64的前端部的一對直線狀部 79,81接近到規定量以下的情況。參照圖9及圖10,頂壁90上貫通形成有以與狹縫96連通的方式形成的主體部插 通部100。主體部插通部100用于將冷陰極管9的主體部9a的一方的端部9b導入殼體59 內,與狹縫96相比形成為寬幅,以能夠導入一方的端部%。頂壁90的外側面90a上與狹縫96相鄰設有被吸附面101。被吸附面101是通過
吸附噴嘴等真空吸附構件49 (參照圖15)能夠吸附的平坦面,并堵塞真空吸附構件49的開□。參照圖10及圖13,延設片102是從殼體59的端壁89通過第二觸頭58的另一方 的門形部62而延伸到一對彈性片部63、64之間的單臂狀的板狀部分。延設片102中,在由一對彈性片部63、64的主體部74、74夾持的一對緣部102a、 102b上分別設有擴開操作部103、103。擴開操作部103、103通過與一對彈性片部63、64卡合而強制性地擴開一對夾持部 75、75之間的間隔。所述一對擴開操作部103、103能夠分別與一對彈性構件63、64的對應 的主體部74、74的內側面卡合。參照圖15,具有以上的簡要結構的第二電連接器12通過真空吸附構件49安裝在 電源基板6的表面6a上。具體來說,真空吸附構件49吸附殼體59的頂壁90的被吸附面 101的同時,通過機器臂進行移動。由此,從未圖示的收納容器取出第二電連接器12,載置 在電源基板6的表面6a上。在電源基板6的表面6a的導體圖案16上預先配置有膏狀釬焊料,并以使第二觸 頭58的各固定片65、66、67、68(固定片65未圖示)與該膏狀釬焊料接觸的方式安裝第二 觸頭58。通過使該狀態的電源基板6通過回流槽,使膏狀釬焊料熔融,經過此后的冷卻工 序,使釬焊料硬化,由此實現第二電連接器12的第二觸頭58與電源基板6的永久接合。參照圖16A及圖16B,冷陰極管9的對應的外導線9c與固定在電源基板6上的第 二觸頭58電連接。具體來說,首先,事先使殼體59位移到第一位置P3。具體來說,使第二 觸頭58的對應的卡合突起73、73、73、73與殼體59的各卡合槽92、92卡合。在殼體59處于第一位置P3時,殼體59的一對擴開操作部103、103與作為一對彈 性片部63、64的限定部的主體部74、74的內側面抵接。其結果,一對彈性片部63、64中,除主體部74、74的基端部74a、74a之外大致整個 以相互分離的方式位移,沿X方向X觀察時的一對夾持部75、75之間的間隔或第一及第二 延設片部76、77的直線狀部79、81之間的間隔被強制性地擴開。此時,沿X方向X觀察的 話,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76、77相互不交叉。接下來,以無插入力將冷陰極管9的外導線9c沿安裝方向Tl插入一對彈性片部 63,64之間。外導線9c通過由頂壁90的狹縫96的一對傾斜狀引導面97、97引導,而平滑地自然下落到狹縫96內。并且,若通過將主體部9a由未圖示的保持構件等進行保持等來定位冷陰極管9,則外導線9c被配置到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接下來,使殼體59沿與安裝方向Tl平行且方向相同的壓下方向Ul位移,從而位 移到第二位置P4。向壓下方向Ul壓下的第二觸頭58相對于各門形部61、62的一對側壁 69,70 ;69、70滑動。由此,如圖10及圖13所示,第二觸頭58的對應的卡合突起73、73、73、 73與各卡合槽93、93卡合。伴隨于此,一對擴開操作部103、103與一對彈性片部63、64的對應的各主體部74、 74的卡合被解除。一對彈性片部63、64通過自身的彈性復位力以相互接近的方式進行彈性 變形,一對夾持部75、75彈性夾持外導線9c。進而,沿X方向X觀察時,第一及第二延設片 部76、77的傾斜部78、80彼此相互交叉。另外,殼體59的一對限動器99、99插入到一對直線狀部79、81之間。另一方面,在卸下由一對夾持部75、75夾持的外導線9c時,使殼體59沿與壓下方 向Ul相反的壓上方向U2位移,從第二位置P4位移到第一位置P3。此時,第二觸頭58的 各卡合突起73、73、73、73與殼體59的對應的卡合槽93、93的卡合被解除,且如圖16A及圖 16B所示與對應的卡合槽92、92卡合。由此,一對擴開操作部103、103與一對彈性片部63、 64的對應的主體部74、74的內側面卡合,從而沿X方向X觀察時的一對夾持部75、75之間 的間隔或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76、77的直線狀部79、81之間的間隔被強制性地擴開。由此,一對夾持部75、75與外導線9c的卡合被解除。并且,通過從使外導線9c 一 對彈性片部63、64之間沿卸下方向T 2位移,能夠在與一對彈性片部63、64非接觸的狀態 下卸下外導線9c。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該實施方式,在第一及第二電連接器11、12中,能夠以對應 的一對夾持部41、41 ;75、75分別彈性夾持外導線9c。由此,能夠以規定的接觸壓力使外導 線9c與對應的一對夾持部41、41 ;75,75接觸。另外,在沿軸向W觀察時,設置在各一對彈性片部21、22 ;63、64的前端側的第一及 第二延設片部43、44 ;76,77相互交叉。由此,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以及第一及第二 延設片部76、77限制外導線9c從對應的一對彈性片部21、22 ;63,64之間沿對應的卸下方 向M2、T2脫落。由此,能夠更可靠地使由一對夾持部41、41 ;75、75夾持的各外導線9c難以從一對 彈性片部21、22 ;63,64脫落。而且,在一對彈性片部21、22及一對彈性片部63、64的各自 的前端側設有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 ;76、77。由此,能夠從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 43、44;76、77釋放多的熱量,散熱性優越。另外,通過沿軸向W排列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 ;76、77的簡單的結構,能夠 將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 ;76、77配置為,在沿軸向W觀察時,對應的第一及第二延 設片部43、44 ;76,77交叉。另外,在第二電連接器12中,在使殼體59位移到第一位置P3狀態下,以無插入力 使外導線9c沿安裝方向Tl插入一對彈性片部63、64之間,接下來,通過使殼體59位移到 第二位置P4,能夠使一對彈性片部63、64彈性夾持外導線9c。如此,通過使殼體59從第一位置P3位移到第二位置P4的簡單的結構,能夠彈性 夾持在一對彈性片部63、64之間配置的外導線9c。而且,殼體59處于第二位置P4時,一對擴開操作部103、103由于從一對彈性片部63、64分離,因此難以受到由一對彈性片部63、64 的通電引起的發熱的影響,從而能夠防止由過熱引起的軟化等產生的情況。另外,在殼體59位移到第二位置P4時,一對限動器99、99限制一對延設片部76、77的直線狀部79、81接近到規定量以下的情況。如此,一對延設片部76、77的直線狀部79、 81接近的動作,即,沿軸向W觀察時一對延設片部76、77的交叉被解除的動作能夠在一對彈 性片部63、64中不產生。由此,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外導線9c從一對延設片部76、77之間脫 落。再者,殼體59位移到第二位置P4,一對彈性片部63、64夾持外導線9c的同時,一 對限動器99、99插入一對延設片部76、77的直線狀部79、81之間。由此,能夠一并進行一 對彈性片部63、64夾持外導線9c的工序和將一對限動器99、99插入一對延設片部76、77 之間的工序。再者,能夠通過殼體59的頂壁90覆蓋第二觸頭58的上表面而保護第二觸頭58。 而且,由于狹縫96設有一對傾斜狀引導面97、97,因此容易進行將外導線9c插入狹縫96的 作業。再者,由于能夠將形成殼體59的狹縫96的出口 96c的一對凸狀的肋98、98兼用 作限動器99、99,因此無需對形成狹縫96的出口 96c的部分和形成限動器99、99的部分進 行分別形成,從而能夠將殼體59形成為更簡單的形狀。另外,通過形成在第二電連接器12的殼體59上的狹縫96,能夠從殼體59的外部 視覺辨認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76、77的交叉狀態。由此,能夠通過視覺辨認來確認第一及 第二延設片部76、77的交叉結束。另外,在第一電連接器11中,操作桿23從一方的第二側壁28通過一對彈性片部 21、22而向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側延伸成單臂狀。使操作桿23位移到第一位置Pl和第 二位置P2時的操作桿23的動作是相對于一方的第二側壁28的搖動運動。因此,在操作桿 23中產生的應力少,操作桿23的疲勞少,耐久性優越。因此,能夠使操作桿23反復在第一位置Pl與第二位置P2之間位移,能夠反復進 行將外導線9c插入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或從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卸下外導線9c的作 業。而且,能夠通過一對第一側壁26、27和一對第二側壁28、29形成箱狀部20,能夠將第一 觸頭19的強度形成為高而提高耐久性。另外,為了使單臂狀的操作桿23從第一位置Pl向第二位置P2變化,使操作桿23 的前端沿壓下方向Ql直線狀移動即可。因此,為了將外導線9c夾持在一對夾持部41、41 之間,使操作桿23的前端直線位移即可。因此,通過具有直線狀移動的部分的裝置等容易 自動安裝外導線9c,容易使外導線9c的連接自動化。再者,在第二電連接器12中,殼體59的延設片102通過合成樹脂形成為板狀,由 此確保充分的強度,耐久性優越。因此,能夠使殼體59反復在第一位置P3與第二位置P4 之間位移,能夠反復進行將外導線9c夾持在一對夾持部75、75之間或從一對夾持部75、75 之間卸下的作業。另外,在使殼體59位移到第二位置P4時,殼體59中,一對限動器99、99和一對側 壁87、88與第二觸頭58抵接。然而,由于一對限動器99、99僅與一對彈性片部63、64的前 端側的很小的部位接觸,因此一對限動器99、99難以被熱量加熱,能夠充分抑制軟化。
另外,由于一對側壁87、88與第二觸頭58中充分遠離一對彈性片部63、64的一對門形部61、62卡合,因此一對彈性片部63、64的熱量難以傳遞給殼體59的一對側壁87、88。 因此,充分抑制外導線9c的熱量經由一對彈性片部63、64傳遞給殼體59的情況,從而不存 在如下情況殼體59由于熱量軟化而影響由一對彈性片部63、64進行的外導線9c的夾持。再者,在第一電連接器11中,由于操作桿23的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從另一方 的第二側壁29突出,因此從外部容易視覺辨認操作桿23。而且,由于能夠通過與從另一方 的第二側壁29突出的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接觸來操作操作桿23,因此能夠容易進行機 械式操作操作桿23而將外導線9c夾持在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的所謂自動組裝。另外,通過使操作桿23延伸到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能夠將操作桿23的桿主體 46的整個長度形成為足夠長,能夠將操作桿23的可彎曲性形成為更高。因此,能夠使操作 桿23更難以疲勞,從而能夠使操作桿23的耐久性更高。再者,通過設置在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上的第一保持部24能夠將操作桿23可靠 地保持在第一位置Pl。而且,通過將第一保持部24配置在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能夠利用 第一保持部24來保持操作桿23的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其結果,能夠防止由第一保持 部24保持的操作桿23的前端意外移動而操作桿23使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的間隔意外 變化的情況。另外,通過設置在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上的第二保持部25能夠將操作桿23可靠 地保持在第二位置P2。而且,通過將第二保持部25配置在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能夠利用 第二保持部25來保持操作桿23的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其結果,能夠防止由第二保持 部25保持的操作桿23意外移動而與一對夾持部41、41卡合的情況。而且,由于保持在第 二位置P2的操作桿23與一對彈性片部21、22充分分離,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由振動等而 意外與外導線9c接觸的情況。再者,第一及第二電連接器11、12的一對彈性片部21、22 ;63,64上分別形成有對 應的開口 45、45 ;82、82。由此,能夠使一對彈性片部21、22 ;63、64的各自的可彎曲性更高。 由此,例如,相對于通電的外導線9c的熱膨脹,能夠使一對彈性片部21、22 ;63、64更可靠地 隨動而進行彈性變形。另外,在第一電連接器11中,能夠通過臨時承受部54臨時承受外導線9c,該外導 線9c為雖然配置在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但是未由一對夾持部41、41夾持的狀態。由此, 由于能夠定位由一對夾持部41、41夾持時的外導線9c,因此使操作桿23從第一位置Pl位 移到第二位置P2時,能夠通過一對夾持部41、41可靠地夾持外導線9c。其結果,能夠可靠 地進行機械式操作操作桿23而通過一對夾持部41、41夾持外導線9c的所謂自動組裝。另外,通過使操作桿23從第一位置Pl到第二的位置P2搖動,操作桿23的臨時承 受部54以從插入一對彈性片部21、22之間的外導線9c分離的方式進行位移。如此,伴隨 著操作桿23向第二位置P2位移而臨時承受部54從外導線9c分離。由此,能夠防止冷陰 極管9的安裝后的外導線9c與臨時承受部54的接觸,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外導線9c的損傷 或變形。再者,在第一電連接器11中,通過利用真空吸附構件49吸附操作桿23的桿主體 46的被吸附面50,能夠抬高第一觸頭19而進行移動。由此,能夠通過真空吸附構件49吸 附第一觸頭19而對GND基板8進行表面安裝,即能夠自動安裝。
另外,在第二電連接器12中,通過利用真空吸附構件49吸附殼體59的頂壁90的 被吸附面101,能夠抬高第二電連接器12而進行移動。由此,能夠通過真空吸附構件49吸 附第二電連接器12而對電源基板6進行表面安裝,即能夠自動安裝。以上,通過反復進行冷陰極管9向第一及第二電連接器11、12的連接及解除連接, 能夠實現維修容易且更可靠地防止外導線9c從第一及第二電連接器11、12脫落的液晶顯 示裝置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通過第一觸頭19的一個構件形成第一電連接器11,但是 如圖17A所示,也可以通過第一觸頭19及罩104這兩個部件形成第一電連接器IlA0此外,以下,主要說明與圖1 圖16所示的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對同樣的結構在圖 中附加相同的標號,省略說明。圖17A是第一電連接器IlA周邊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7B是沿圖17A的箭頭 XVIIB方向觀察的第一電連接器IlA周邊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17C是第一電連接器IlA 周邊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圖18A是沿圖17A的XVIIIA-XVIIIA線的剖面圖,圖18B是沿 圖18A的XVIIIB-XVIIIB線的剖面圖。
參照圖17A及圖18A,罩104用于保持第一觸頭19且覆蓋第一觸頭19的至少一部 分。罩104使用合成樹脂等的絕緣性的材料,形成為第二 Z方向Z2側的端部被打開的箱形 形狀。此外,以下,只要未特別說明,就以操作桿23處于第二位置P2的狀態為基準進行說明。罩104包括一對第一側壁105、106、一對第二側壁107、108、以及頂壁109。通過所 述一對第一側壁105、106、一對第二側壁107、108及頂壁109形成收容第一觸頭19的箱狀 部110。一對第一側壁105、106沿Y方向Y形成為對稱的形狀。參照圖18A及圖18B,通過所述一對第一側壁105、106,從Y方向Y的兩側夾持并 覆蓋第一觸頭19的一對第一側壁26、27。一對第一側壁105、106的內側面113、113分別與 第一觸頭19的一對第一側壁26、27的對應的外側面抵接。一方的第一側壁105的內側面113上形成有第一卡合槽114及第二卡合槽115。 而且,另一方的第一側壁106的內側面113上形成有第一卡合槽114及第二卡合槽115 ( — 方的卡合槽115未圖示)。各第一卡合槽114在X方向X上配置在第一觸頭19的一方的第 二側壁28的附近,成為沿Z方向Z延伸的凹條。各第一卡合槽114中,第二 Z方向Z2側的 端部分別形成為卡止部116、116。所述一對卡止部116、116上卡止有切起第一觸頭19的一 對第一側壁26、27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一對卡止片117、117。各第一卡合槽115、115在X方向X上配置在第一觸頭19的另一方的第二側壁29 的附近,成為沿ζ方向Z延伸的凹條。各第一卡合槽115、115中,第二 Z方向Z2側的端部 形成為卡止部118。所述一對卡止部118、118上卡止有切起第一觸頭19的一對第一側壁 26,27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一對卡止片119、119(在圖18A中,僅圖示一方的卡止片119)。通過使一對卡止部116、116與對應的卡止片117、117卡合,并使一對卡止部118、 118與對應的卡止片119、119卡合,能夠限制罩104相對于第一觸頭19沿第一 Z方向Zl脫 落。一對第二側壁107、108從X方向X的兩側夾持并覆蓋第一觸頭19的一對第二側 壁28、29。參照圖17B及圖18A,罩104的一方的第二側壁107在側面觀察時成為大致反U字形形狀,并形成有能夠讓冷陰極管9的主體部9a的一方的端部9b插通的插通凹部120。 一方的第二側壁107的內側面121與第一觸頭19的一方的第二側壁28的外側面抵接。參照圖18A,罩104的另一方的第二側壁108的內側面122具有高低差。具體來 說,該內側面122包括第一部分122a、階梯部122b、第二部分122c。內側面122的第一部分122a是相對于第二部分122c向第一觸頭19側突出的平 坦面,并與第一觸頭19的保持部形成體56的一端緣56a能夠滑動地接觸。階梯部122b是 與第一部分122a大致正交的平坦面,與操作桿23的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在與安裝方向 Ml平行的方向上相對。該階梯部122b的一部分形成為用于操作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的 操作部123。第二部分122c上形成有用于視覺辨認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的第一視覺辨 認用開口 124。第一視覺辨認用開口 124貫通另一方的第二側壁108。由此,從罩104的外 部通過第一視覺辨認用開口 124能夠確認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的位置等。
參照圖17C及圖18B,頂壁109與罩104的一對第一側壁105、106及一對第二側壁 107、108分別連接,并覆蓋第一觸頭19的一側面。在該頂壁109的大致中央處貫通形成有 狹縫125。狹縫125在俯視時為矩形形狀。在狹縫125內收容有一對彈性片部21、22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和一對夾 持部41、41的一部分。狹縫125的內周面126中,在沿Y方向Y相對的一對側部上分別形成 有限動器127、127。一對限動器127、127從Y方向Y的兩側夾入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 44,并且從Y方向Y的外側夾入一對夾持部41、41的前端。由此,限制一對延設片部43、44 的交叉狀態被解除的情況。狹縫125作為用于從罩104的外部視覺辨認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的交叉狀 態的第二視覺辨認用開口起作用,通過該狹縫125,能夠視覺辨認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 44的交叉狀態。參照圖17C及圖18A,頂壁109上還設有用于視覺辨認一對卡合槽114、114與 對應的卡止片117、117的卡合狀態的第三視覺辨認用開口 128 ;用于視覺辨認一對卡合槽 115,115與對應的卡止片119、119的卡合狀態的第四視覺辨認用開口 129。第三視覺辨認用開口 128與一對卡合槽114、114對應而設置一對,并分別貫通頂 壁109。各第三視覺辨認用開口 128分別與對應的卡合槽114、114連通。第四視覺辨認用開口 129與一對卡合槽115、115對應而設置一對,并分別貫通頂 壁109。各第四視覺辨認用開口 129、129分別與對應的卡合槽115、115連通。參照圖18A及圖18B,一對卡合片130、130從頂壁109的內側面109a向第一觸頭 19側延伸設置。而且,一對卡合片131、131從頂壁109向第一觸頭19側延伸設置(卡合片 131僅圖示一方)。一對卡合片130、130成為棒狀,并分別與一對第一側壁26、27的對應的內側面抵
接。由此提高罩104與第一觸頭19的連結強度。一對卡合片131、131成為相互對稱的形狀,并形成為棒狀。一對卡合片131、131 分別與一對第一側壁26、27的對應的內側面抵接。由此提高罩104與第一觸頭19的連結強度。將冷陰極管9的外導線9c與第一電連接器IlA連接時,首先,如圖19所示,使操 作桿23位移到第一位置Pl,來事先擴開一對彈性片部21、22的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的間隔、和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之間的間隔。在該狀態下,通過使外導線9c沿安裝方向 Ml位移,而將外導線9c配置在一對夾持部41、41之間,使外導線9c由操作桿23的臨時承 受部54承受。接下來,如圖20A、圖20B及圖20C所示,將罩104嵌入第一觸頭19。由此,罩104 的一對第一側壁105、106夾持第一觸頭19的一對第一側壁26、27,使兩者結合。罩104向 第一觸頭19的嵌入最初,一對彈性片部21、22相互間隔大,在沿X方向X觀察時,一對延設 片部43、44不交叉。此外,也可以通過在罩104的頂壁109上預先形成用于讓外導線9c插通的狹縫,在使罩104與第一觸頭19結合的狀態下,能夠將外導線9c插通在罩104內。接下來,使罩104沿作為與安裝方向Ml平行的方向的壓下方向Ql位移。由此,操 作部123沿壓下方向Ql壓下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操作桿23搖動的同時從第一位置Pl 向第二位置P2位移。其結果,如圖18A及圖18B所示,桿主體46的前端部46c由第二保持部25保持, 操作桿23位移到第二位置P2。由此,通過一對彈性片部21、22自身的彈性復位力,能夠實 現一對夾持部41、41對外導線9c的夾持。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該實施方式,由于通過罩104覆蓋第一觸頭19,因此能夠保 護第一觸頭19。而且,通過使罩104相對于第一觸頭19沿與安裝方向Ml平行的壓下方向 Ql位移的簡單的動作,就能夠使操作桿23從第一位置Pl位移到第二位置P2。其結果,由 于能夠通過一對夾持部41、41夾持外導線9c,因此能夠容易進行外導線9c的連接。另外,在罩104內,通過一對第一側壁105、106、一對第二側壁107、108及頂壁109 能夠形成收容第一觸頭19的大部分的空間。由此,能夠使與第一觸頭19相關聯的沿面距 離及空間距離這雙方更長,從而能夠更可靠地發揮保護第一觸頭19的效果。進而,通過作為第二視覺辨認用開口的狹縫125,能夠從罩104的外部視覺辨認第 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的交叉狀態。由此,能夠通過視覺辨認沿X方向X觀察時的第一 及第二延設片部43、44的交叉結束。另外,在罩104的另一方的第二側壁108上形成有能夠視覺辨認桿主體46的前端 部46c的第一視覺辨認用開口 124。由此,通過該第一視覺辨認用開口 124能夠確認操作桿 23的位置。因此,能夠通過視覺辨認來確認通過使操作桿23位移到第二位置P2而使一對 夾持部41、41彈性夾持外導線9c的情況。以上,能夠保護第一觸頭19并且容易進行外導線9c的連接。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各實施方式的內容,而在權利要求書記載的范圍內能夠進 行各種變更。例如,如圖21A所示,也可以在第一觸頭19B的一對夾持部41、41的各自的內側面 上設置用于增加與外導線9c的接觸壓力的一個或多個起伏部132。起伏部132通過例如微 凹形成。而且,如圖21B所示,也可以在第二觸頭58B的一對夾持部75、75的各自的內側面 上設置用于增加與外導線9c的接觸壓力的一個或多個起伏部132。另外,如圖22A所示,在一對彈性片部21D、22D中,也可以設置多個第一延設片部 43D。這種情況下,例如,兩個第一延設片部43D、43D在X方向X上夾持第二延設片部44D。 此外,也可以設置一個第一延設片部43D而設置多個第二延設片部44D。進而,如圖22B所示,在一對彈性片部63D、64D中,也可以設置多個第一延設片部76D。此時的第一延設片部 76D、76D及第二延設片部77D的形態與圖22A的情況相同。另外,如圖23A所示,在一對彈性片部21E、22E中,也可以設置多個第一延設片部 43E,并且設置多個第二延設片部44E。這種情況下,例如,將第一延設片部43E沿X方向X 隔開間隔配置三個,在所述第一延設片部43E之間配置兩個第二延設片部44E。此外,也可 以替換第一延設片部43E的形狀與第二延設片部44E的形狀。再者,如圖23B所示,在一對 彈性片部63E、64E中,也可以設置多個第一延設片部76E,并且設置多個第二延設片部77E。 此時的第一延設片部76E及第二延設片部77E的形態與圖23A的情況相同。另外,如圖24A所示,在第一電連接器IlF中,也可以通過將桿主體46F的中間部 46bF折彎成U字形形狀,來形成向第一 Z方向Zl側突出的U字狀凸部133,并將該U字狀 凸部133的前端形成為臨時承受部54F。再者,如圖24B及圖24C所示,在第一電連接器IlG中,也可以沿第一 Z方向Zl側 切起桿主體46G的中間部46bG的一部分而形成切起部134,并將該切起部134的前端形成 為臨時承受部54G。
另外,如圖25所示,在第一電連接器1IG中,也可以在保持部形成體56G的第二保 持部25G的附近設置微凹等卡合突起135,并使處于第二位置P2時的桿主體46的前端部 46c與該卡合突起135卡合。由此,能夠更可靠地確認操作桿23位移到第二位置P2的情 況。另外,如圖26A所示,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H、44H的中間部43bH、44bH中,也可 以在軸向W上相互對置的相對緣部上設置卡合部43dH、44dH。通過使所述卡合部43dH、44dH 相互摩擦卡合,來相對于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H、44H在Y方向Y上以相互隔離的方式位 移而產生摩擦阻力。這種情況下,通過使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H、44H的卡合部43dH、44dH相互卡合, 能夠事先使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H、44H相互不脫離。因此,在外導線9c與第一及第二延 設片部43H、44H接觸時,能夠更可靠地防止由于冷陰極管9或第一電連接器11的振動等, 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H、44H之間被壓開而外導線9c脫落的情況。另外,如圖26B所示,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76H、77H中,也可以在軸向W上相互對 置的相對緣部上設置卡合部76dH、77dH。這種情況下,卡合部76dH、77dH的相互卡合的形態 與圖26A的情況相同。此外,如圖27A及圖27B所示,在沿作為與外導線9c的軸向W正交的方向的Y方 向Y觀察時,第一觸頭19J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J、44J的卡合部43dJ、44dJ也可以相 互交叉。而且,在沿Y方向Y觀察時,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43J、44J的卡合部43eJ、44eJ也 可以相互交叉。第一延設片部43J的卡合部43dJ在軸向W上延伸到第二延設片部44J側。而且, 第二延設片部44J的卡合部44dJ在包含卡合部44dJ的彈性片部22J中設置在與外導線9c 相接的一側面22aJ的相反的另一側面22bJ上。另外,第二延設片部44J的卡合部44eJ在軸向W上延伸到第一延設片部43J側。 而且,第一延設片部43J的卡合部43eJ在包含卡合部43eJ的彈性片部21J中設置在與外 導線9c相接的一側面21aJ的相反的另一側面21bJ上。
第一延設片部43J的卡合部43dJ與第二延設片部44J的卡合部44dJ的卡合、或 所述卡合部43dJ、44dJ的卡合的解除是在一對彈性片部21J、22J的各自的整體進行彈性變 形的同時進行的。同樣地,第一延設片部43J的卡合部43eJ與第二延設片部44J的卡合部 44eJ的卡合、或所述卡合部43eJ、44eJ的卡合的解除是在一對彈性片部21J、22J的各自的 整體進行彈性變形的同時進行的。這種情況下,能夠在與一方的延設片部43J離開另一方的延設片部44J的方向平行的方向(Y方向)上使一對卡合部43dJ、44dJ相面對。由此,能夠更加提高使第一延設片 部43J與第二延設片部44J相互不分離的效果。同樣地,能夠在與一方的延設片部43J離開另一方的延設片部44J的方向平行的 方向(Y方向)上使一對卡合部43eJ、44eJ相面對。由此,能夠更進一步提高使第一延設片 部43J與第二延設片部44J相互不分離的效果。再者,如圖27C、D所示,從Y方向Y觀察時,第二觸頭58J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 76J、77J的卡合部76dJ、77dJ也可以相互交叉,并且在從Y方向Y觀察時,卡合部76eJ、77eJ 也可以相互交叉。該交叉的形態與圖27A及圖27B的情況相同。另外,各第一電連接器11、11A、1 IF、1IG和GND基板8雖然進行釬焊結合,但是并 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進行機械式結合。例如,也可以將GND基板8的一端緣部形成為凹凸形 狀,并將設置在各第一電連接器上的筒狀的箱狀部嵌入固定于該凸部。同樣地,各第二電連 接器12與電源基板6雖然進行釬焊結合,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進行機械式結合。例 如,也可以將電源基板6的一端緣部形成為凹凸形狀,并將設置在各第二電連接器上的筒 狀的箱狀部嵌入固定于該凸部。 再者,雖然形成為將第一電連接器11、11A、1 IF、1IG與GND基板8連接并將第二電 連接器12與電源基板6連接的結構,但是也可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1、11A、11F、11G與電源 基板6連接,而使第二電連接器12與GND基板8連接。另外,也可以使第一電連接器11、11A、11F、11G及第二電連接器12這雙方與電源 基板6連接。再者,作為熒光管,并不局限于冷陰極管9,也可以使用外部電極熒光燈(EEFL: 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等其它一般的焚光管。雖然詳細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上述只不過是為了明確本發明的技術內 容而使用的具體例子,本發明并不應該限定并解釋為所述具體例子,本發明的精神及范圍 僅由權利要求書的范圍限定。本申請對應于2009年3月3日向日本專利廳提出的特愿2009-49695號,所述申 請的全部公開在此通過引用而引入。
權利要求
一種電連接器,具備熒光管連接用的觸頭,所述觸頭包含單臂狀的一對彈性片部,所述一對彈性片部能夠將熒光管的端部的軸狀的端子沿與該端子的徑向相當的安裝方向導入相互之間,所述一對彈性片部包括能夠彈性夾持被導入的所述端子的一對夾持部和分別設置在比所述一對夾持部靠前端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沿所述熒光管的端子的軸向觀察時,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相互交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在所述端子的軸向上排列。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分別具有相互卡合的卡合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延設片部的所述卡合部與所述第二延設片部的所述卡合部在所述端子的軸 向上相對。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延設片部的所述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延設片部的所述卡合部中,一方的卡合部 在包含另一方的卡合部的延設片部側沿所述端子的軸向延伸,而所述另一方的卡合部設置 在包含所述另一方的卡合部的彈性片部中與上述端子相接的一側面的相反的另一側面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具備收容所述觸頭的至少一部分的絕緣性的殼體,所述殼體相對于所述觸頭能夠沿與所述安裝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到第一及第二位置,所述殼體包含擴開操作部,該擴開操作部伴隨向所述第一位置的位移而強制性地擴開 所述一對彈性片部的夾持部間的間隔,伴隨著所述殼體位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擴開操作部從所述一對彈性片部分離,并 且通過所述一對彈性片部自身的彈性力夾持所述端子。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殼體包含限動器,該限動器在所述殼體位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時,將所述一對延設 片部的前端限制為接近到規定量以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伴隨所述殼體向所述第二位置的位移,所述限動器插入所述一對延設片部間。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在所述殼體的頂壁設有用于讓所述端子插入的狹縫,在該狹縫的入口的緣部設有對所 述端子的插入進行引導的傾斜狀弓I導面。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所述限動器包含形成所述狹縫的出口的一對凸狀的肋。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中,具備收容所述觸頭的至少一部分的絕緣性的殼體,在所述殼體的頂壁設有用于讓所述端子插入的狹縫,能夠通過所述狹縫從所述殼體的外部視覺辨認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的交叉狀態。
12.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具備液晶面板;用于對所述液晶面板照射光的熒光管; 與設置在所述熒光管的端部的端子連接的權利要求1 11中任一項所述的電連接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及具備該電連接器的液晶顯示裝置。電連接器具備熒光管連接用的觸頭。觸頭包含單臂狀的一對彈性片部,所述一對彈性片部能夠將熒光管的端部的軸狀的端子沿與該端子的徑向相當的安裝方向導入相互之間。一對彈性片部包括能夠彈性夾持被導入的上述端子的一對夾持部和分別設置在比上述一對夾持部靠前端的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沿熒光管的端子的軸向觀察時,第一及第二延設片部相互交叉。
文檔編號H01R13/62GK101826694SQ20101012417
公開日2010年9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3日
發明者中村英央, 宮本大智, 黑田桂治 申請人:日本壓著端子制造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