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鉛蓄電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特別是當搭載于自動二輪車或汽車等車輛時最適合使用的鉛蓄 電池,具體地是關于包括如下結構的鉛蓄電池,即電槽,其具有至少一個電池室或隔開成 多個的電池室;蓋體,其覆蓋該電槽的上部開口 ;上蓋,其蓋住所述蓋體的上端開口,以在 所述蓋體上形成向外部引導氣體的引導路徑,該氣體是從對應于電池室而形成在蓋體上的 排氣孔排出的氣體。
背景技術:
上述鉛蓄電池例如以如下方式構成。具有包括隔開成多個電池室的電槽和覆蓋該電槽的上部開口的蓋體,在該蓋體的 上面形成凹部,該凹部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從其底壁的外周緣向上方立起的縱壁,在比 所述縱壁更靠內側的底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環狀的突出部,且在該突出部的內側底壁上 具有分別排出來自所述多個電池室的氣體的排氣孔,并具有蓋住所述蓋體凹部的上蓋,以 形成用于向特定電池室側收集從該多個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空間。而且,已經提出如下結構的鉛蓄電池,即所述上蓋具有通過熔敷而接合在所述突 出部的接合部,在所述底壁上具有所述排氣孔不同的第2排氣孔,該所述排氣孔形成在與 該特定電池室對應的底壁上,以向外部排出收集在所述特定電池室的氣體,通過在第2排 氣孔的周緣的隔開壁接合上蓋來形成排氣路徑,該排氣路徑用以將來自第2排氣孔的氣體 引導至用于將其向外部排出的排出口,所述排氣路徑以隧道狀構成(例如,參考專利文獻 1)。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 日本國特開2002-3M537號公報(參考圖1)
發明內容
所要解決的課題上述專利文獻1結構的鉛蓄電池中,雖然引導來自第2排氣孔的氣體至排出口的 排氣路徑以隧道狀構成,但存在如下缺點例如當為了確認蓋體和上蓋的接合狀態而從排 出口注入加壓氣體時,加壓氣體被安裝在第2排氣孔的閥阻擋,即使蓋體的突出部和上蓋 的接合部之間的接合狀態存在異常,也無法確認其狀態。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通過第2排氣孔周緣的 突出部和上蓋的接合部之間的接合狀態,及蓋體的突出部和上蓋的接合部之間的接合狀態 兩種狀態來確認蓋體和上蓋之間的接合狀態的鉛蓄電池。解決課題的方法為解上述課題,本發明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隔開成多個的電池室的 電槽和覆蓋該電槽上部開口的蓋體,在所述蓋體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蓋住該凹部的上蓋,所述凹部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從該底壁的外周緣向上方立起的縱壁, 在比所述縱壁更靠內側的底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環狀的突出部,且在該突出部的內側底 壁具有分別排出來自所述多個電池室的氣體的排氣孔,通過將所述突出部和設在所述上蓋 的接合部接合來形成用于向特定電池室側收集從該多個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空間,且用所 述上蓋的外周緣覆蓋所述突出部與所述縱壁之間形成的環狀的槽部,在該底壁上具有與形 成在與所述特定電池室對應的所述底壁上的所述排氣孔不同的第2排氣孔,用于向外部排 出集中于所述特定電池室的氣體,并且將向外部引導從所述第2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引導 路徑和所述槽部隔開而形成。另外,其特征在于將上述的用于向特定電池室收集從多個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 空間作為向外部引導來自至少一個電池室的氣體的引導路徑,省略第2排氣孔而形成。具 體而言,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至少一個電池室的電槽和覆蓋該電槽上部開口的蓋體,在所 述蓋體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蓋住該凹部的上蓋,所述凹部具有形成底部 的底壁和從其底壁的外周緣向上方立起的縱壁,在比所述縱壁更靠內側的底壁上具有向上 方突出的環狀的突出部,且在該突出部的內側底壁具有排出來自所述電池室的氣體的排氣 孔,通過將所述突出部與設在所述上蓋的接合部接合來形成向外部引導從該排氣孔排出的 氣體的引導路徑,且用所述上蓋的外周緣覆蓋所述突出部與所述縱壁之間形成的環狀的槽 部,并將所述引導路徑與所述槽部隔開而形成。此外,這里所說的特定電池室的個數不是1個也可以,例如電池室為6個時,將來 自每3個電池室的氣體向2個特定電池室收集的結構等也可以。另外,本發明的鉛蓄電池中所述引導路徑包括第1引導路徑,其具有向上方移動 從所述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上方引導部、向水平方向移動來自該上方引導部的氣體的水平 引導部和向下方移動來自該水平引導部的氣體的下方引導部;第2引導路徑,其向所述排 出口引導來自所述下方引導部的氣體。因而排出口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蓋的高度方向水平 低,從而氣體難以到達端子附近另外,本發明的鉛蓄電池,也可以在所述蓋體及所述上蓋的其中一個上設置被卡 止部,且使另一個具有卡止于該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由一對孔構成,將所述一 對孔中的一個孔以阻止卡止于該孔的卡止部向水平方向移動的大小形成,并且將另一個孔 形成為在一對孔對向的方向上長的長孔。根據所述結構,在對蓋體安裝上蓋時,通過在一對孔上卡止一對卡止部,且從其卡 止狀態移動蓋體和上蓋使其接近,完成向蓋體安裝上蓋的步驟。而且,由于使另一個孔形成 為在一對孔對向的方向上長的長孔,即使上蓋和蓋體因成型后的收縮率的不同或成型后的 溫度變化或老化等而使其定位困難的情況下,也能由長孔很好地吸收。此外,在這樣的情況 下,在一對卡止部的對向方向上的距離發生變化,但在與一對卡止部的對向方向直交的方 向上位置關系不變,因而通過形成在一對孔的對向方向上長的長孔,能夠可靠地確保進行 在與一對卡止部的對向方向直交的方向上的定位,而且能夠通過只形成在一側的一對卡止 部的對向方向上的長的長孔吸收上蓋的伸縮。作為接合所述蓋體的突出部和上蓋的接合部 并將其一體化的方法,除了熱熔敷之外,可以使用粘著劑等。另外,本發明的鉛蓄電池,在所述電池室或各多個電池室容納有極板群,且在所述 蓋體具有襯套和端子,該襯套用于插入并熔接從所述極板群延伸的極柱,且用于將所述端子連接于所述襯套的導通部與襯套及端子一體成形而形成端子部,并且,所述端子部中至 少襯套的下側部分和所述導通部通過嵌件成型被埋入于蓋體中。在這樣的結構中,端子部 附近的蓋體部分和離開端子部的蓋體部分之間,隨嵌件成型后溫度降低而產生的收縮率存 在差異,有時難以進行上述定位,本發明對此有效。另外,本發明鉛蓄電池中所述排出口可以具有可從排出口的徑方向排出氣體的切 槽部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具有可以從排出口的徑方向排出氣體的切槽部,即使異物抵 接在排出口而堵塞排出口表面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切槽部確保排出來自第2排氣孔的氣 體。另外,本發明鉛蓄電池中,所述引導路徑也可以包括形成在包圍第2排氣孔的突 出部內側的第1引導路;隧道狀的第2引導路徑,其從該第1引導路徑的一部分貫通形成所 述槽部的底壁的下方和縱壁至向外部排出氣體的排出口。另外,本發明的鉛蓄電池中,在所述蓋體的一邊側且在該邊的長尺寸方向兩端部 分別埋設正、負極各端子的下側部分,突出設置正、負極各端子的上側部分,且可在所述蓋 體的、突出設置各端子的上側部分周緣及/或其附近形成突起部。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在埋設所述各端子的上面及其周緣處的上面形成突起部,能 夠抑制嵌件成型后隨溫度的下降而導致的埋入了端子部的蓋體內側的樹脂部分變形為凹 狀、外露端子部的蓋體外側的樹脂部分變形為凸狀的各自變形。另外,本發明的鉛蓄電池中,所述突起部具有突出設置所述各端子的上側部分之 處的周緣的第1凸部;第2凸部和第3凸部,其位于該第1凸部附近的長尺寸方向兩側,且 比該第1凸部更向上方突出,在所述端子上,于所述第2凸部側端或第3凸部側端形成可以 插入螺母的開口,將所述開口的底面設置成低于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也可。根據上述結構,通過在各端子上設置第1凸部,能夠抑制埋入了端子下側部分的 蓋體外側部分變形為凸狀、其內側部分變形為凹狀的各自變形,而且,通過于所述第2凸部 側端或第3凸部側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開口,且將所述開口的底面設置成比所述第2凸 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更低,由此能夠防止插入的螺母的脫落,且在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 面配置螺母使其滑動落入比端子開口更靠內部的位置而插入時,能夠避免因上述變形而難 以插入螺母的問題。發明的效果如上所述,將上蓋的接合部與蓋體的突出部通過熔敷或粘結來接合,由此形成用 于向特定的電池室側收集從多個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空間,在突出部和縱壁之間形成的環 狀的槽部被上蓋的外周緣覆蓋。而且,將引導從第2排氣孔排出的氣體至排出口的引導路 徑與槽部隔開形成,由此使槽部和引導路徑不相連,因此在安裝了上蓋的狀態下,使噴嘴的 頂端抵接于上蓋的外周緣和縱壁之間,能夠使來自噴嘴的加壓氣體只施加于槽部。由此,能 夠以有無加壓氣體的壓力降低來檢測隔開引導路徑和槽部的蓋體突出部與上蓋接合部之 間的接合狀態、及底壁的環狀突出部與上蓋接合部之間的接合狀態是否良好。如上所述,通過具有至少3個引導方向不同的引導部,排出口的高度方向的水平 比上蓋高度方向的水平低,從而能夠使從排出口排出的氣體難以經過上蓋或蓋體周緣到達 端子附近。
圖1是已安裝上蓋的蓋體的俯視圖。圖2是安裝上蓋之前的蓋體的俯視圖。圖3是蓋體的仰視圖。圖4(a)是蓋體的右側視圖,(b)是蓋體的主視圖,(c)是圖2的A-A線剖面圖,(d) 是圖2的A-B線剖面圖。圖5 (a)是表示第2排氣孔周邊的俯視圖,(b)是第2排氣孔的縱剖面,(c)是示意 性地表示引導路徑的圖。圖6是表示第2排氣孔周邊的立體圖。圖7表示上蓋,(a)是該上蓋的俯視圖,(b)是該上蓋的仰視圖,(C)是上蓋的主視 圖,(d)是圖7(b)的C-C線剖面圖。圖8(a)是沒有凸部分的蓋體的左側視圖,(b)是具有凸部分的蓋體的左側視圖。圖9是已安裝上蓋的第2蓋體俯視圖。圖10是已安裝上蓋的第3蓋體俯視圖。圖11埋設于已安裝上蓋的蓋體的端子部的剖面圖。圖12(a)是表示已安裝上蓋的第2蓋體的俯視圖,(b)是覆蓋(a)中蓋體凹部的 上蓋的仰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蓋體,IA…第1蓋部分,IB…第2蓋部分,1C、1D…延伸部,IF…平坦面,IZ…下 端,2、3…端子,2A、3A…天板部,2B、;3B…前板部,2C、3C…后板部,2D、3D…左板部,2G、3G... 底面,2H、3H…開口,2a、2b、3a、3b…貫通孔,4…凹部,4A...底壁,4B...縱壁,4C、4T…突出部, 4D…排氣孔,4E…延伸部,4F...第2排氣孔,4G…突起,4K...排出口,4M…槽部,4L、4N、4P… 切槽,4b···內側面,5…上蓋,5C、5T…接合部,5D、5E…卡止部,5G···外周緣,5N···外周面,6、 7…襯套,8、9、10···引導路徑,9A···上方引導部,9B···水平引導部,9C···下方引導部,9a···上 方引導部,%···上方引導部,9c···左右方向引導部,9d···前后方向引導部,9h···壁,11、12… 孔,13…突起部,13A…第1凸部分,1 …第2凸部分,13C…第3凸部分,13a、1北、13c、 13R…上面,IOA…貫通孔,14…螺母,15…螺栓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及圖2表示本發明的鉛蓄電池的蓋體1,圖1表示已安裝了后述上蓋5的狀 態,圖2表示安裝后述上蓋5之前的狀態。該蓋體1由合成樹脂制成俯視呈長方形,其用于 覆蓋具有隔開成多個的電池室的電槽(未圖示)的上部開口。具有所述蓋體1的鉛蓄電池 特別適用于搭載在自動二輪車或汽車等車輛的情況,但也可使用于其他目的。此外,在圖1 及圖2中,將蓋體1的長邊方向作為左右方向,將與長邊方向直交的方向作為前后方向。如圖2所示,所述蓋體1具有第1蓋部分1A,其在一側的長邊側(前后方向前端 側)使左右一對端子2、3分別位于長邊方向(左右方向)兩端;第2蓋部分1B,其具有比 該第1蓋部分IA的上面更高的上面。而且,在所述第2蓋部分IB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 的凹部4。
7
所述凹部4,在遍及從第2蓋部分IB的上面中的第1蓋部分IA側端至比在前后方 向上的一半位置稍微靠后的位置的大范圍形成。另外,通過使另一側的長邊側(前后方向 后端側)具有無凹部4的平坦面1F,能夠將該平坦面IF作為在其上粘貼標有型號等的標簽 等的空間來利用。這樣,通過使蓋體1的上面的平坦面IF作為粘貼標簽的空間來利用,只 要在所述標簽上記錄用于核對各種數據的參考標記,就能基于所述參考標記來核對安裝上 蓋5前的工序中的數據,例如注液時的數據(一直以來,若基于專利文獻1進行說明,由于 這樣的標簽都是在安裝上蓋19后,即注液并安裝上蓋19后粘貼在上蓋19表面,因此即使 在標簽上記錄這樣的參考符號,也不能基于所述參考符號來核對注液時的數據)。圖2中左 側的端子2為負極端子,右側的端子3為正極端子。所述凹部4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4A和從該底壁4A的外周緣向上方立起的縱壁 4B。另外,在該凹部4的內側上,該底壁4A的比所述縱壁4B更靠內側位置的部分上具有向 上方突出的環狀突出部4C。該突出部4C的上面比縱壁4B的高度更低,也可以不必在任何 位置上高度都相同。這樣做是因為,如后述那樣,將上蓋5的接合部5C的下端和蓋體4的 突出部4C熔融一體化時,使上蓋5的外周緣5G覆蓋槽部4M,并且使上蓋5的上面與蓋體1 的平坦面IF大體處于相同平面上。另外,如圖2及圖3所示,所述突出部4C的內側底壁4A具有用于分別排出來自所 述多個(圖中為6個)電池室的氣體的排氣孔4D。此外,電池室也可以不是6個。而且,如圖1、圖2及圖7(a)、(b)、(c)、(d)所示,為了形成用于向特定電池室側收 集從所述多個排氣孔4D排出的氣體的空間,具有蓋住所述突出部4C內側的上蓋5。所述突 出部4C在圖2的俯視中大體呈長方形,且為使其能夠迂回后述的第2排氣孔4F,該部分具 有進入內側的灣曲部。另外,所述底壁4A形成在位于越朝向所述排氣孔4D越向下方的傾 斜面上,使其發揮作為能夠使從各排氣孔4D選出的電解液返回該各排氣孔4D側的引導面 的功能。進一步,具有在從突出部4C的相對向位置向內側延伸并在相鄰的各排氣孔4D之 間形成間隙的延伸部4E、4E,僅使從排氣孔4D排出的氣體在突起部4C的內側自由地移動, 盡可能地阻止從排氣孔4D選出的電解液向相鄰的其他排氣孔4D側移動。如圖2、圖3及圖4(c)所示,在所述凹部4上埋設有插入熔接極柱(未圖示)的左 右一對筒狀的襯套6、7,該極柱從電槽延伸用于輸出電功率。另外,所述襯套6、7和與該襯 套6、7在水平方向并置的所述端子2、3的下部側通過導通部(未圖示)連結。通過鉛或鉛合金一體成型所述端子2、3和襯套6、7和導通部來構成端子部,導通 部埋設于蓋體1。所述上蓋5由合成樹脂形成,如圖7(b)所示,其包括接合部5C,其與所述突出部 4C接合并具有與該突出部4C同樣的外形和同樣大小;外周緣5G,其覆蓋形成在該突出部 4C及所述縱壁4B之間的環狀槽部4M。熔融所述上蓋5的接合部5C的下端和蓋體1的突 出部4C的上端后,通過使凹部4的突出部4C和上蓋5的接合部5C相合,使兩者能夠熔融 一體化。所述第2排氣孔4F具有多孔性過濾器或閥(未圖示),目的在于防爆,防止來自外 部的氣體的逆流,及調整內壓。此外,所述接合部5C也具有與在所述突出部4C的5處具有 的一對延伸部4E、4E對應的部分,將這些包含在一起形成接合部5C。作為所述蓋體1及上蓋5的材料,優選聚丙烯樹脂等熱塑性樹脂,也可以是其他合 成樹脂。此外,在所述蓋體1上熱熔敷上蓋5時,優選兩者的材料相同。
在設有從圖1的左邊開始第4個排氣孔4D的底壁4A具有與形成在所述底壁4A 上的所述排氣孔4D不同的第2排氣孔4F,引導路徑8 (參考圖5 (c))迂回所述槽部4M而形 成,該引導路徑8用于介由該排氣孔4D將來自其他電池室的氣體集中在設有該排氣孔4D 的電池室(特定電池室)中,并將該氣體從第2排氣孔4F引導至外部。此外,特定電池室 也可以不是上述位置。即,如圖7(b)所示,所述引導路徑8包括第1引導路徑9(參考圖 5 (a)、圖6),其通過接合環狀的接合部5T和圖2所示的突出部4T而形成,其中,該接合部 5T在所述上蓋5的下面向下方突出,而該突出部4T以與該接合部5T相吻合的方式從所述 底壁4A突出;隧道狀的第2引導路徑10,其通過將形成從該第1引導路徑9的一端至所述 排出口 4K之間的所述槽部4M的突出部4C、底壁4A及縱壁4B的一部分利用而形成。如圖5(a)、(b)、(c)及圖6所示,所述第1引導路徑9包括向上方移動來自所述 第2排氣孔4F的氣體的上方引導部9A ;向水平方向移動來自該上方引導部9A的氣體的水 平引導部9B;向下方移動來自該水平引導部9B的氣體的下方引導部9C,使來自該下方引導 部9C的氣體向所述第2引導路徑10轉移。所述上方引導部9A具有圓筒狀的第1上方引導部9a,其將來自第2排氣孔4F的 氣體上升至上方的指定高度;圓筒狀的第2上方引導部%,用于引導來自該第1上方引導 部9a的氣體上升至更上方,且具有比第1上方引導部9a更大的直徑。另外,所述水平引導部9B具有左右方向引導部9c,使氣體向蓋體1的左右寬度 方向一側(圖2中右側)移動;前后方向引導部9d,將被引導至左右方向引導部9c的引導 方向終端的氣體向蓋體1的厚度方向(與所述左右寬度方向直交的前后方向)一側(圖2 中為下側)移動。但是,將鉛蓄電池搭載在車上使用時,來自第2排氣孔4F的氣體在上方引導部9A、 水平引導部9B、下方引導部9C、第2引導路徑10移動后從排出口 4K排出,如圖5(c)所示, 由于使排出口 4K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蓋5的高度方向水平(水平引導部9B的高度方向水 平)更低,因而能使排出的氣體難以達到端子的附近。所述第2引導路徑10以如下方式構成通過向模具插入桿(用于形成孔的棒), 在該縱壁4B上形成所述排出口 4K且在從該縱壁4B至所述下方引導部9C的前方側的壁9h 之間形成隧道狀的貫通孔10A。如圖5 (c)所示,根據本發明的結構,從第2排氣孔4F排出的電解液霧或氣體,通 過使其向上方移動的上方引導部9A而通過閥和多孔性過濾器,移動至使其在水平方向上 移動的水平引導部9B,進一步通過使其向下方移動的下方引導部9C轉移到第2引導路徑 10之后,通過排出口 4K被排出到外部。但是,如所述那樣由于具有引導方向不同的3個引導部9A、9B、9C,因而排出口 4K 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蓋5的高度方向水平低,進一步經過第2引導路徑10到達排出口 4K, 因而具有使從排出口 4K排出的氣體難以經過上蓋5或蓋體1周緣到達端子2、3的附近的 優點。如所述那樣,將引導路徑8使其迂回槽部4M的下側而形成,該引導路徑8用于將 從第2排氣孔4F排出的氣體引導至排出口 4K,由此能使排出口 4K的高度方向水平為氣體 難以經過上蓋5的周緣到達端子2、3附近的程度,而且不用連接槽部4M和引導路徑8,并且 能夠使排出口 4K只連接于引導路徑8。
從而,在安裝了上蓋5狀態下,使圖1示出的縱壁4B的內側面4b和上蓋5的外周 面5N之間處于密閉狀態、對槽部4M內施加加壓氣體,由此能夠通過有無加壓氣體壓力的下 降來檢測以下接合狀態是否良好隔開引導路徑8和槽部4M的蓋體1的突出部4T與上蓋 5的接合部5T之間的接合狀態;及隔開所述空間和槽部4M的蓋體1的突出部4C與上蓋5 的接合部5C之間的接合狀態。如圖6所示,所述排出口 4K具有環狀突起4G,其從構成蓋體1的縱壁4B的表面 突出,呈環狀;三個切槽4L、4N、4P,其將從突起4G排出的氣體從突起4G的徑向排向該突起 4G的周方向的一部分。所述三個切槽包括左右切槽4L、4P,其通過所述排出口 4K的中心 而形成在蓋體1的左右方向兩側;下方切槽4N,其通過排出口 4K的中心并沿著蓋體1的下 端側延伸而形成。因此,雖然省略了以使灰塵難以積存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切槽,但即使在 突起4G的表面與異物接觸的狀態下,通過三個切槽4L、4N、4P也能夠將氣體排出。此外,所 述切槽4L、4N、4P的個數或寬度的大小等能夠自由變更。此外,也可以不設置所述突起4G 而使縱壁4B的表面凹陷來形成切槽。為了進行在安裝所述蓋體1及所述上蓋5的兩者時的定位,在蓋體1及上蓋5中 的其中一個上設置被卡止部,且在另一個上設置卡止于該被卡止部的卡止部。如圖7(a)_(d)所示,所述卡止部由左右一對的筒體5D、5E構成,所述筒體在所述 上蓋5的下面向下方突出、剖面形狀呈圓形且具有內部中空的圓筒形狀(內部也可以為實 芯的棒狀體)。另外,如圖2所示,所述被卡止部由左右一對孔11、12構成,所述左右一對孔11、12 中的一個孔11以阻止卡止于該孔11的卡止部5D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動的大小形成,且另一 個孔12形成為在一對孔11、12的對向的方向上長的長孔,也就是形成為橢圓形。因此,如所述那樣,在熔融上蓋5的接合部5C、5T并與蓋體1的突出部4C、4T相 合而一體化之前,通過使一對卡止部5D、5E卡止于一對孔11、12,從而完成蓋體1的突出部 4C、4T和上蓋5的接合部5C、5T的定位,通過從該狀態移動蓋體1和上蓋5使其接近,能夠 可靠地接合蓋體1的突出部4C、4T和上蓋的接合部5C、5T。而且,通過使其中一個孔12以 長孔形成,即使在蓋體1和上蓋5因成型后的收縮率的不同或成型后的溫度變化或老化等 而定位變得困難的情況下,上蓋5隨室溫而向長尺寸方向伸縮的情況下,長孔12也能很好 地將其吸收,從而順利地進行卡合。另外,如圖11所示,在各個所述多個電池室容納有極板群,且在所述蓋體5具有插 入并熔接有從所述極板群延伸的極柱12的襯套7及端子3,并且用于將所述端子3連接于 所述襯套7的導通部13與襯套7及端子3 —體成形從而形成端子部,所述端子部中至少襯 套7的下側部分和所述導通部13通過嵌件成型被埋入蓋體2中。在這樣的結構中,在端子 部附近的蓋體部分和遠離端子部的蓋體部分之間,隨著嵌件成型后的溫度變化產生收縮率 差異,雖然有時上蓋5相對于上述蓋體1的定位難以進行,但是如上所述,通過長孔12能良 好地吸收從而能順利地進行卡合。此外,在圖11中涂成黑色的部分B表示所述襯套7和極 柱12通過燃燒器等被熔接的熔接部分。另外,圖11中,極柱12上端側的外徑比下端側的 外徑小,但如果使襯套7的上側部分的內徑比下側部分的內徑更小,使極柱12上端側的外 徑比下端側外徑更小,就可以在襯套7中容易地插通極柱12,且不易產生插通時的位置偏 差。
另外,如圖4 (a) -(d)所示,所述端子2、3具有長方形的天板部2A、3A ;前板部2B、 3B,從該天板部2A、3A的4個邊中主視時位于右側的邊以外的3個邊向下方垂下;后板部 2(、3(;左板部20、30,在天板部24、34及前板部2B JB上形成有用于使螺栓(未圖示)貫 通的貫通孔2a、2b及3a、3b,如圖4(c)所示,使貫通于貫通孔加的螺栓15的前端與進入 端子2的內部的螺母14進行螺紋配合,由此能夠用螺栓15將螺母14固定于端子2上。而 且,在這些螺栓15和螺母14之間夾入未圖示的外部導線(能夠連接于車載的電子部件等 的線)等而固定。通過形成所述兩個貫通孔h、2b及3a、3b,能夠從上方及前方的任意一個 方向將螺栓15插入端子2、3內。對所述蓋體1進行詳細說明,則如圖1、圖2及圖4(a) (d)所示,所述蓋體1的 第1蓋部分IA中,在所述各端子2、3的下側部分被埋設且上側部分被突出設置之處形成其 上面13a比第1蓋部分IA的上面13R更高的突起部13。從所述第2蓋部分IB的端子側一邊的長尺寸方向的兩處延伸至所述蓋體1的一 邊側的端(前后方向的前端)從而形成突出于所述第1蓋部分IA的上面的一對延伸部1C、 1D,在所述第1蓋部分IA形成所述突起部13,使所述端子2、3位于該突起部13上而一體成 形,其中,所述第1蓋部分被該一對延伸部1C、1D和位于一邊長尺寸方向(左右方向)兩端 部的第2蓋部分IB的縱壁圍住。所述突起部13包括以下部分第1凸部13A,其用于埋設所述端子2、3的下端;第 2凸部13B,其位于該第1凸部13A —邊的長尺寸方向兩側,且具有比該第1凸部13A的上 面13a更向上方突出的上面13b ;第3凸部13C,其同樣具有上面13c。如圖4(d)所示,在所 述第3凸部13C側端形成開口 2H(端子3的相同開口 3H形成在第2凸部1 側端),所述 開口 2H用于插入所述端子2的螺母14,并使所述開口 2H的底面2G比所述第3凸部13C的 上面13c更低(開口 3H的底面3G比第2凸部13B的上面13b更低)。所述第1凸部13A、 第2凸部13B、第3凸部13C與蓋體1的縱壁一體成形。這樣,在所述端子2或3的第3凸部13C的側端或第2凸部13B的側端形成可以 插入螺母14的開口 2H、3H,并且使所述開口底面2G、3G比所述第3凸部13C的上面13c或 第2凸部13B的上面1 更低,由此,如圖4(d)所示,能夠在第3凸部13C的上面13c上配 置螺母14并使其滑動落入比端子2的開口 2H更靠內側的內部而插入。而且,由于端子2 的開口 2H的底面2G比第3凸部13C上面13c更低,因此,插入到端子2內的螺母14不會 落下。圖4(d)中雖然只圖示出了左側端子2,但右側端子3也是同樣的。此外,圖中,因為 左右端子使用同一結構的端子,因此,對任一個端子2、3都是從右側插入螺母14。另外,在 左右分別具有的第2凸部1 和第3凸部13C以在左右方向上成相反的位置關系的方式而 配置。另外,所述第2凸部1 上面1 和第3凸部13C上面13c設定成相同高度,但也可 以不同。所述螺母14呈長方體形狀,具有以下優點能夠使所述螺母在呈平面的所述第2 凸部1 上面1 或第3凸部13C上面13c進行面接觸的同時穩定地引導該螺母14移動。圖4(d)中表示了在左側端子2插入螺母14之前的狀態,圖4 (c)中表示了在左側 端子2插入螺母14之后,由螺栓15將插入的螺母14固定于端子2內的狀態。如上所述,通過在該處具有埋入有端子2、3的下側部分的第一凸部分13A,能夠抑 制蓋體1的該部分變形為凸狀及蓋體1的其內側部分變形為凹狀,因此,在蓋體1成型時進行端子2、3的嵌件成型的本發明中,如圖8(b)所示,蓋體1下端IZ的端子2側的彎曲程度 與圖8(a)不同而變小。實際上,設從圖8(a)端子2離開的那側下端IZ線的延長線和彎曲 的線的延長線的上下尺寸為Li,設從圖8(b)端子2離開的那側下端IZ線的延長線和彎曲 的線的延長線的上下尺寸為L,并實際測量Li、L,其結果L為0. 2mm, Ll為0. 5mm。因此可 知,通過在上面具有第1凸部13A,就能使蓋體1下端IZ難以在端子2側彎曲。此外,就所述第2、第3凸部13B、13C而言,在其上面配置螺母并使其滑動落入比端 子開口更靠內側的內部而插入時,能夠避免因所述變形而難以插入螺母的問題,相對于上 述尺寸L設定其高度尺寸及俯視時的形成范圍即可,不限定于圖中示出的范圍。另外,這三 個凸部13A、13B、13C的形狀也不限定于圖中示出的形狀。而且,凸部13A、13B、13C不必全 有。在圖1、圖2中,僅使位于蓋體的正、負極各端子之間的長尺寸方向中心部的壁面 的一部分(設有排氣孔4K的部分),位于比長尺寸方向兩端部的壁面(設有正、負極端子 的部分)更靠電槽前端面方向的位置,但如圖9所示,通過使長尺寸方向中心部的整個壁面 (遍及左右延伸部1C、1D的壁面),位于比長尺寸方向兩端部的壁面(設有正、負極端子的 部分)更靠電槽前端面方向的位置,能夠增強對蓋體變形的抑制效果。如圖1、圖2、圖9那樣,雖然可以增強抑制蓋體1變形的效果,但如圖10那樣,即使 使長尺寸方向中心部的整個壁面相對于電槽前端面位于與長尺寸方向兩端部壁面(設有 正、負極端子的部分)相同的位置上,僅設置第1凸部13A、第2凸部1 及第3凸部13C, 就具有抑制蓋體1變形的效果(此時,引導路徑不具有左右方向引導部9c,只具有前后方向 引導部9d)。在所述實施方案中,引導至排出口 4K的引導路徑8通過形成隧道狀的貫通孔IOA 而以迂回槽部4M的方式形成,也可以通過用U字狀的壁部包圍第2排氣孔4F且將該壁部 的兩端部連接在縱壁4B上,以迂回槽部4M的方式形成引導路徑8。這種情況下,在水平引 導部9B設置斜度,則能夠使排出口 4K的高度方向水平比上蓋5的高度方向水平更低,但不 具有下方引導部9C,而具有不是水平的水平引導部9B。但是,能夠像上述那樣設定排出口 4K的高度方向水平,從而發揮使排出的氣體難以到達端子附近的作用效果,因此,可以看作 具有連續的水平引導部9B和下方引導部9C。而且,在所述實施方案中,水平引導部9B具有左右方向引導部9c,其使氣體向蓋 體1的左右寬度方向一側(圖2中右側)移動;前后方向引導部9d,其使被引導至左右方向 引導部的引導方向終端的氣體向蓋體1的前后方向一側(圖2中下側)移動,但也可以省 略前后方向引導部9d僅由左右方向引導部9c構成。此外,在圖2中,氣體的排出口 4K從 縱壁4B的前方側的面突出,但當其僅由左右方向引導部9c構成時,可以與縱壁4B的前方 側的面為同一面。另外,左右方向引導部9c在圖2中以向右側移動的方式構成,也可以以 向左側移動的方式構成。另外,也可以通過向前后方向后方側移動圖2中示出的第2排氣 孔4F的位置來省略水平引導部9B,僅由相對于第2排氣孔4F沿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引導 部構成。另外,在所述實施方案中,設置了用于向特定電池室收集從每個電池室的排氣孔 4D排出的氣體的空間、和使集中在該空間的氣體介由第2排氣孔4F向外部引導的引導路徑 8,但如果將蓋體1的凹部4整體作為所述引導路徑,就能夠省略使氣體從特定地方排出的
12第2排氣孔4F,而使其從任意地方排出。另外,在所述實施方案中,在前面設置排出口 4K, 但考慮到第1引導路徑,或第2引導路徑的方向和長度,也可以設置在側面或后面。在所述實施方案中,熔融上蓋5的接合部5C、5T和蓋體1的突出部4C、4T使蓋體1 的突出部4C、4T和上蓋5的接合部5C、5T相合而一體化,也可以通過粘合劑使上蓋5的接 合部5C、5T和蓋體1的突出部4C、4T 一體化構成。另外,在所述實施方案中,使另一個孔12形成為在一對孔11、12的對向方向上長 的長孔,也就是形成為橢圓形,但也可以是兩端有角的長方形。進而,在所述實施方案中,上蓋5為長方形結構,但也可以是正方形或橢圓形或圓 形等任何形狀。另外,卡止部由棒狀體構成,但只要能卡止于被卡止部的孔,也可以將卡止部設為 孔,被卡止部設為棒狀體等任何形狀。另外,在圖2中,設置了收集氣體于特定電池室并從該電池室介由第2排氣孔向外 部引導的引導路徑,但也可以省略第2排氣孔。通過向前后方向后方側移動圖2中示出的第2排氣孔4F的位置,可以省略水平引 導部9B中的左右方向引導部9c,而僅由相對于第2排氣孔4F沿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引導 部9d構成。該具體結構在圖12(a)、(b)中示出。在圖12(a)中,在蓋體1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4,該凹部4具有形成底部 的底壁4A和從該底壁4A的外周緣向上方立起的縱壁4B,在所述底壁4A上形成所述6個排 氣孔4D和所述第2排氣孔4F。而且,通過圓弧狀壁部4H包圍所述第2排氣孔4F,并且進 一步形成從該壁部4H的兩端分別向前方突出且與所述縱壁4B相連的突出部41,在該一對 直線狀突出部41、41的內側形成所述引導路徑。該引導路徑通過將所述壁部4H及突出部 41、41和以與此相吻合的方式形成在上蓋5下面的環狀接合部5T(圖12(b)參照)接合而 形成,包括使氣體從第2排氣孔4F向上方移動的上方引導部和使氣體從該上方引導部的上 端向前方移動的水平引導部的兩個引導部。另外,在比所述縱壁4Β更靠內側的底壁4Α上 形成向上方突出的環狀突出部4C,在該突出部4C和所述縱壁4Β之間形成槽部4Μ。該突出 部4C通過與位于所述上蓋5的下面且與所述接合部5Τ不同的接合部5C接合,由此密封突 出部4C的內側、用上蓋5的外周緣5G覆蓋所述槽部4Μ。此外,在圖12(a)中示出的4Ε是 用于形成位于相鄰排氣孔4D、4D之間間隙的延伸部4Ε、4Ε,所述相鄰排氣孔4D、4D從所述突 出部4C的相對向位置向內側延伸。所述上蓋5具有與這些延伸部4E、4E對應的延伸部。如圖12(a)、(b)所示,通過在環狀的突出部4C和縱壁4B、壁部4H及突出部4I、4I 之間形成槽部4M,在安裝了上蓋5的狀態下,通過從縱壁4B和上蓋5之間的間隙向槽部4M 內施加加壓氣體,能夠以有無加壓氣體壓力的降低來檢測如下接合狀態是否良好,即隔開 引導路徑和槽部4M的蓋體1的突出部41、41與上蓋5的接合部5T之間的接合狀態;及壁 部4H與上蓋5的接合部5T之間的接合狀態;分別隔開所述空間和槽部4M的蓋體1的突出 部4C與上蓋5的接合部5C之間的接合狀態。 另外,對于所述實施方案,在圖2中,如圖5 (a)、圖6所示,水平引導部9B具有左 右方向引導部9c,使氣體向蓋體1的左右寬度方向一側(圖2中右側);前后方向引導部 9d,將被引導至左右方向引導部9c的引導方向終端的氣體向蓋體1的前后方向一側(圖2 中為下側)移動。在圖10中,水平引導部9B省略了左右方向引導部9c僅由前后方向引導
13部9d構成。因此,有無這樣的引導部或其形狀差異是任意的。另外,在圖2中設有向特定 電池室集中氣體并從該電池室介由第2排氣孔向外部引導的引導路徑,也可以將所述空間 作為引導路徑而省略第2排氣孔。此外,在圖2中,氣體的排出口 4K從縱壁4B的前方側的 面突出,但僅由左右方向引導部9c構成時,可以與縱壁4B的前方側的面為同一面。此時, 插入于模具的棒(用于形成孔的棒)變長,排出口 4K的形成變得困難,但是只要氣體難以 向端子側流動,優選不與蓋體1的前端為同一面。另外,左右方向引導部9c在圖2中以向 右側移動的方式構成,但也可以以向左側移動的方式構成。 另外,在所述實施方案中,表示了具有多個電池室的電槽,但也可以是具有一個電 池室的電槽。這種情況下,以排氣孔與引導路徑連通的狀態具有排氣孔,該排氣孔用于從電 池室通過該引導路徑向外部排氣。
權利要求
1.一種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至少一個電池室的電槽和覆蓋該電槽上部開 口的蓋體,在所述蓋體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蓋住該凹部的上蓋,所述凹部 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從其底壁的外周緣向上方立起的縱壁,在比所述縱壁更靠內側的底 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環狀的突出部,且在該突出部的內側底壁具有排出來自所述電池室 的氣體的排氣孔,通過將所述突出部與設在所述上蓋的接合部接合來形成向外部引導從該 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引導路徑,且用所述上蓋的外周緣覆蓋所述突出部與所述縱壁之間形 成的環狀的槽部,并將所述引導路徑與所述槽部隔開而形成。
2.權利要求1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路徑包括第1引導路徑,其具 有向上方移動從所述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上方引導部、向水平方向移動來自該上方引導部 的氣體的水平引導部和向下方移動來自該水平引導部的氣體的下方引導部;第2引導路 徑,其向排出口引導來自所述下方引導部的氣體。
3.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蓋體及所述上蓋的其中一個上 設置被卡止部,且使另一個具有卡止于該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由一對孔構成, 將所述一對孔中的一個孔以阻止卡止于該孔的卡止部向水平方向移動的大小形成,并且將 另一個孔形成為在一對孔對向的方向上長的長孔。
4.權利要求1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電池室容納極板群,且在所述蓋體 具有襯套和端子,該襯套用于插入并熔接從所述極板群延伸的極柱,且用于將所述端子連 接于所述襯套的導通部與襯套及端子一體成形而形成端子部,并且,所述端子部中至少襯 套的下側部分和所述導通部通過嵌件成型被埋入于蓋體。
5.權利要求4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蓋體的一邊側且在該邊的長尺寸 方向兩端部分別埋設正、負極各端子的下側部分,突出設置正、負極各端子的上側部分,且 在所述蓋體的、突出設置各端子的上側部分處的周緣及/或其附近形成突起部。
6.權利要求5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具有突出設置所述各端子的 上側部分之處的周緣的第1凸部;第2凸部和第3凸部,其位于該第1凸部附近的長尺寸方 向兩側,且比該第1凸部更向上方突出,在所述端子上,于所述第2凸部側端或第3凸部側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開口,將所述 開口的底面設置成低于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
7.一種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隔開成多個的電池室的電槽和覆蓋該電槽上 部開口的蓋體,在所述蓋體的上面形成向下方凹陷的凹部,且具有蓋住該凹部的上蓋,所述 凹部具有形成底部的底壁和從該底壁的外周緣向上方立起的縱壁,在比所述縱壁更靠內側 的底壁上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環狀的突出部,且在該突出部的內側底壁具有分別排出來自所 述多個電池室的氣體的排氣孔,通過將所述突出部和設在所述上蓋的接合部接合來形成用 于向特定電池室側收集從該多個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空間,且用所述上蓋的外周緣覆蓋所 述突出部與所述縱壁之間形成的環狀的槽部,在該底壁具有與形成在與所述特定電池室對 應的所述底壁上的所述排氣孔不同的第2排氣孔,用于向外部排出集中于所述特定電池室 的氣體,并且將向外部引導從所述第2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引導路徑和所述槽部隔開而形 成。
8.權利要求7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路徑包括第1引導路徑,其具 有向上方移動從所述第2排氣孔排出的氣體的上方引導部、向水平方向移動來自該上方引導部的氣體的水平引導部和向下方移動來自該水平引導部的氣體的下方引導部;第2引導 路徑,其向排出口引導來自所述下方引導部的氣體。
9.權利要求8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具有可以從排出口的直徑方 向排出氣體的切口部。
10.權利要求7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路徑包括形成在包圍第2排 氣孔的突出部內側的第1引導路徑;隧道狀的第2引導路徑,其從該第1引導路徑的一部分 貫通形成所述槽部的底壁的下方和縱壁至向外部排出氣體的排出口。
11.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蓋體及所述上蓋的其中一個 上設置被卡止部,且使另一個具有卡止于該被卡止部的卡止部,所述被卡止部由一對孔構 成,將所述一對孔中的一個孔以阻止卡止于該孔的卡止部向水平方向移動的大小形成,并 且將另一個孔形成為在一對孔對向的方向上長的長孔。
12.權利要求7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個電池室分別容納極板群,且 在所述蓋體具有襯套和端子,該襯套用于插入并熔接從所述極板群延伸的極柱,且用于將 所述端子連接于所述襯套的導通部與襯套及端子一體成形而形成端子部,并且,所述端子 部中至少襯套的下側部分和所述導通部通過嵌件成型被埋入于蓋體。
13.權利要求12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蓋體的一邊側且在該邊的長尺 寸方向兩端部分別埋設正、負極各端子的下側部分,突出設置正、負極各端子的上側部分, 且在所述蓋體的、突出設置各端子的上側部分的周緣及/或其附近形成突起部。
14.權利要求13所述的鉛蓄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具有突出設置所述各端子 的上側部分之處的周緣的第1凸部;第2凸部和第3凸部,其位于該第1凸部附近的長尺寸 方向兩側,且比該第1凸部更向上方突出,在所述端子上,于所述第2凸部側端或第3凸部側端形成可以插入螺母的開口,將所述 開口的底面設置成低于所述第2凸部或第3凸部的上面。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能夠通過第2排氣孔周緣的突出部和上蓋的接合部之間的接合狀態、及蓋體的突出部和上蓋的接合部之間的接合狀態這兩種狀態來確認蓋體和上蓋之間的接合狀態的鉛蓄電池。其具有包括至少一個電池室的電槽和覆蓋該電槽上部開口的蓋體(1),在形成于蓋體(1)上面的凹部(4)的內側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環狀的突出部(4C),且在突出部的內側底壁上具有用于排出來自電池室的氣體的排氣孔(4D),通過接合突出部4C與設在上蓋上的接合部來形成向外部引導從排氣孔(4D)排出的氣體的引導路徑,且用上蓋(5)的外周緣覆蓋突出部與縱壁之間形成的槽部(4M),將所述引導路徑與槽部(4M)隔開而形成。
文檔編號H01M2/04GK102089900SQ20098012740
公開日2011年6月8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8日
發明者中山恭秀, 北條英次, 塩田匡史, 大崎信, 江上新市 申請人:株式會社杰士湯淺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