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可拆裝導風板的光伏模塊的制作方法
帶有可拆裝導風板的光伏模塊關于聯邦資助研究或開發的聲明本發明得到政府支持完成,美國能源部分派的合同No. DE-FC36-07G017043。政府 在本發明中具有一定權利。優先權資料根據35U. S.C. § 119(e) (1),本申請要求2008年6月27日提交的美國臨時專利申 請序號 No. 61/076,486 的優先權,該申請名稱為 “Photovoltaic Module with Removable Wind Deflector (帶有可拆裝導風板的光伏模塊)”,承辦代理人文卷號為S0133/ S812. 103. 101 ;以及,該申請的全部教導內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本申請還涉及下述專利申請美國申請序號No. 12/492,640,名稱為 "Ballasted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odule Arrays (壓載光伏模塊及模塊陣列),,, 承辦代理人文卷號為S0131US/S812. 101. 102 ;美國申請序號No. 12/492,680,名稱為 "Photovoltaic Module Kit IncludingConnector Assembly for Non-Penetrating Array Installation(包括非穿透陣列安裝用連接器組件的光伏模塊套件)”,承辦代理人 文卷號為 S0132US/S812. 102. 102 ;美國申請序號 No. 12/492,802,名稱為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odule Arrays (光伏模塊及模塊陣列)”,承辦代理人文卷號為S0134US/ S812. 104. 102 ;以及,美國申請序號 No. 12/492,838,名稱為"Photovoltaic Module with Drainage Frame (帶有排水框架的光伏模塊)”,承辦代理人文卷號為S0135US/ S812. 105. 102 ;所有上述申請與本案同日提交,并且上述申請各自的教導內容以引用方式 并入本文。
背景技術:
本發明涉及太陽能屋面瓦。更特別地,本發明涉及光伏模塊組件,該光伏模塊組件 包括可拆裝方式安裝的導風板。太陽能早就被視為重要的替代能源。為了這一目的,已經做出了大量努力和投資, 開發并改進太陽能采集技術。特別關注的是產業化或商業化類型應用,這類應用可以采集 相對可觀的太陽能,并利用于補充或滿足電力需求。對于大規模太陽能采集而言,太陽光伏技術通常被視為最佳途徑,并且可以用作 主要的和/或次級(或補充)能源。概括而言,太陽光伏系統(或者簡稱為“光伏系統”) 采用硅或其他材料(例如,III-V族太陽能電池諸如砷化鎵(GaAs))制成的太陽能電池板 將日光轉換為電。更特別地,光伏系統典型地包括多個光伏(PV)模塊(或“太陽瓦”),用 導線將PV模塊與一個以上適當電子部件(例如,開關、變換器、接線箱等)互相連接。PV模 塊通常由PV層壓板或層壓片組成,通常形成經電互連并封裝的晶態或非晶態半導體器件 的組件。PV層壓板載有一個以上導電體,通過導電體傳導太陽所產生的電流。無論PV層壓板的具體結構如何,大多數PV應用必然在陽光充足位置將PV模塊陣 列放置于安裝場所。這特別符合商業化或產業化應用,在這些應用中需要相當多的PV模塊來產生大量的能量,而商業建筑屋頂提供了方便的可以放置PV模塊的表面。就此而言,許 多商業建筑都具有巨大且平坦的屋頂,這本身就有助于布置PV模塊陣列,并且這樣做能最 有效地利用現有空間。盡管屋頂安裝因此而高度可行,但必須克服一定的環境限制。例如, PV層壓板通常是扁平的或平面狀的,因此,如果簡單地“鋪”在另外的平坦屋頂上,PV層壓 板沒有處于最佳定位/取向來全天采集最大量陽光。取而代之,理想的是,使PV層壓板相 對于屋頂以些許角度傾斜(也就是,對北半球安裝而言朝南方天空,或者對南半球安裝而 言朝北方天空)。此外,必須考慮由于刮風可能會導致PV模塊發生移置,特別是在如上所述 使PV層壓板相對于屋頂傾斜的情況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常規PV模塊陣列安裝技術包括陣列的各單個PV模塊直接與 現有屋頂結構實際(物理方式)互相連接,或者,使其進入現有屋頂結構。例如,有些PV模 塊結構包括多個框架件,框架件經由穿過(或穿透)屋頂的螺栓實際(物理方式)安裝至 屋頂。盡管這種技術可以為PV模塊提供更具剛性的安裝,但這是一種耗時的處理操作,并 且永久性地破壞屋頂。此外,因為在屋頂中形成洞,顯然容易引起水漬或漏水等。最近,針 對商業化平坦屋頂安裝場所提出了 PV模塊結構,其中使陣列化PV模塊以非穿透方式相對 于屋頂自保持。更特別地,經由一系列獨立的輔助部件使PV模塊彼此互連。將一個以上風 偏轉擋板(或“導風板”)裝配至部分或全部PV模塊,以減小(或偏轉)施加在PV模塊和 /或陣列下側的風力大小。還可以設置壓載物。考慮到上述情況,為了成功使用所安裝的非穿透PV模塊陣列,導風板是重要的。 一種常規PV模塊結構永久性地固定導風板作為PV模塊和/或安裝系統的一部分,該安裝 系統用來使陣列中的相鄰PV模塊互連。固定導風板設計使PV模塊陣列的安裝及連接引線 非常困難,而且,其特征是可觀的包裝及運輸成本。與之不同的是,其他常規PV模塊設計所 采用的導風板相對于PV模塊框架是可移動的或者可拆裝的,以及,經由螺栓或其他螺紋緊 固件,將導風板安裝至PV模塊框架。對應的安裝處理是勞動密集型的,而且,是質量問題的 潛在原因。無論PV模塊/導風板樣式如何,導風板典型地以一定角度或坡度相對于對應PV 層壓板布置(也就是,導風板相對于PV層壓板是非垂直的),以優化性能。在PV陣列的北 緣(用于北半球安裝),風荷載通常最高,以及,將導風板有利地布置成淺坡度。盡管現有PV 模塊/導風板結構便于這種期望的帶坡度定位布置,但并不能“選擇”不同的導風板取向。 結果,當將兩個如此構造的PV模塊彼此連接作為陣列的一部分時,淺坡度導風板占據各PV 模塊之間空間的很大一部分,明顯妨礙用于安裝及維護的通路。更進一步地,對于所給定的 導風板傾角而言,有一種理想間距(覆地比(ground coverage ratio)),其在整個陣列的最 大輸出與一行被相鄰行遮蔽所致的最小損失之間達到良好平衡。在PV模塊/導風板允許 只有單一導風板傾角的情況下,對應陣列的覆地比本質上是固定的,但很多時候,對于特定 安裝場所而言,這種傾角可能并非最優。考慮到上述情況,本領域期待對非穿透方式安裝的PV模塊/導風板結構方面進行 改進。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原理的一些方面涉及一種光伏(PV)模塊組件,該PV模塊組件包括PV模塊、導風板、以及卡子。PV模塊包括PV器件和框架。PV器件設置有PV層壓板,PV層壓 板與框架裝配。更特別地,框架包括包圍PV層壓板周邊的構架,構架具有后框架件。此外, 框架包括自構架伸出且伸至后框架件之外的支撐臂,支撐臂形成有支座。導風板限定正面 和背面。卡子自后框架件或導風板背面伸出。考慮到這一點,PV模塊組件構造成提供一種 安裝狀態,在此安裝狀態下,導風板嵌置在支座內,并且經由卡子將導風板可分離方式安裝 至后框架件。在有些實施例中,支撐臂進一步形成有第二支座,對應PV模塊組件提供第二 安裝狀態,在第二安裝狀態下,將導風板嵌置在第二支座內,并經由卡子將導風板可分離方 式安裝至后框架件;在兩種安裝狀態之間,導風板正面相對于構架的取向是不同的。在又一 些實施例中,在兩種安裝狀態之間,導風板相對于支撐臂的取向是顛倒的。在又一些實施例 中,卡子包括彈簧式端部,在安裝狀態下,該端部摩擦方式接合導風板。根據本發明的其他方面涉及一種PV模塊組件套件,用于以非穿透方式安裝至大 致平坦表面。套件包括第一PV模塊組件和第二PV模塊組件,PV模塊組件各自具有如先前 所述的PV模塊和導風板。在有些實施例中,套件構造成提供一種安裝狀態,在該安裝狀態 下,第一 PV模塊組件的框架與第二 PV模塊組件的框架相連接,以限定PV模塊陣列。在又 一些實施例中,套件構造成提供運輸狀態,在該運輸狀態下,第一 PV模塊的構架堆疊在第 二 PV模塊的構架上,并將導風板安裝至對應PV模塊。
圖1是根據本發明各方面的光伏模塊組件的分解軸測圖;圖2是安裝于安裝表面的圖1所示組件的光伏模塊部分的側視圖;圖3A是圖1所示組件的光伏模塊部分一部分的放大軸測圖;圖;3B是圖3A所示部分的內部側視圖;圖4是圖1所示組件的導風板部分的后側軸測圖;圖5是圖4所示導風板的橫截面剖視圖;圖6是圖4所示導風板的側視圖;圖7是根據本發明各方面的卡子部件的放大剖視圖,該卡子部件裝配至圖1所示 的光伏模塊;圖8A至圖8C圖示處于第一安裝狀態下的圖1所示光伏模塊組件;圖8D是圖8A所示安裝狀態的剖視圖,并圖示自安裝狀態分離導風板所用的可選 — 圖9A至圖9B圖示處于第二安裝狀態下的圖1所示光伏模塊組件;圖10是根據本發明原理的另一光伏模塊組件的放大軸測圖;圖11是圖10所示組件的光伏模塊部件一部分的軸測圖;圖12是圖10所示組件的剖視圖;圖13是根據本發明各方面的光伏模塊套件的頂部軸測圖,其中光伏模塊套件處 于形成光伏模塊陣列的安裝后狀態下;以及圖14是布置成運輸狀態的圖13所示套件的側面軸測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示出根據本發明原理的光伏(PV)模塊組件20的一個實施例。PV模塊組件20 包括PV模塊22、導風板M、以及一個以上卡子沈。下文提供關于各種部件的細節。然而, 概括而言,PV模塊22包括PV器件28 (通用標號)和框架30。PV器件28的PV層壓板32 被框架30包圍,框架30提供支撐面,該支撐面實現PV層壓板32相對于平坦安裝表面(例 如,平坦屋頂)的傾斜取向。框架30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撐臂34(通用標號),支撐臂34形 成有至少一個支座36。導風板M構造成,經由卡子沈和支座36以可拆裝方式安裝至PV 模塊22。采用這種結構,PV模塊組件20非常有利于非穿透式商業化屋頂安裝,在此種安裝 中,可需要也可不需要導風板24,以及,如果設置有導風板M,可容易地以可拆裝方式將導 風板M裝配至PV模塊22,并且,可以任選地將導風板M定位于至少兩個不同的坡度或取 向。PV模塊組件20有利地安裝至任何大致平坦表面(例如,最大傾斜度2 12),平坦表 面包括商用建筑屋頂、住宅屋頂、或地面安裝應用。PV模塊22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這些形式可以是圖1所暗示的,也可以不是圖1所 暗示的。例如,PV器件觀,包括PV層壓板32,可以具有適用于太陽光伏器件的任何當前周 知的形式、或將來可能開發的形式。概括而言,PV層壓板32由光伏電池陣列組成。可以將 玻璃疊層置于光伏電池上以免于環境影響。在有些實施例中,光伏電池有利地包括背面接 觸式電池(backside-contact cells),諸如可從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市SunPower公司購 買的那些類型。就此而言,在背面接觸式電池中,通向外電路的引線在電池背面(即安裝時 背向太陽的一面)進行連接,以便增加用于太陽能采集的面積。美國專利No. 5,053,083和 No. 4,927,770也披露了背面接觸式電池,這兩篇專利的全部內容在此以引用方式并入本 文。也可以使用其他類型的光伏電池,而不脫離本發明范圍。例如,光伏電池可以結合薄膜 技術,諸如硅薄膜、非硅器件(non-silicon devices)(例如包括砷化鎵的III-V族太陽能 電池)等。因此,盡管圖中未示出,但在有些實施例中,在PV層壓板32之外,PV器件觀還 可以包括一個以上部件,諸如弓丨線或其他電子部件。不管確切結構如何,PV層壓板32可以描述成限定正面40和周邊42(圖1中的通 用標號)。如果設置有PV器件28的附加部件,其通常位于或者沿著PV層壓板32的背面, 此背面在圖1的視圖中隱藏。考慮到對PV器件28尤其是對PV層壓板32的上述理解,框架30通常包括適合于 包圍PV層壓板32周邊42的構架50,以及自構架50伸出的至少一個支撐臂;34。例如,采用 圖1的一個實施例,框架30包括第一支撐臂3 和第二支撐臂34b。還可以設置附加臂,諸 如聯接臂52a、52b。如上所述,支撐臂:34a、34b可以包括一個以上功能部件,這些功能部件便 于最終安裝時與導風板24進行期望對接,諸如設置至少一個支座36。此外,框架30構造成, 便于將PV層壓板32相對于大致平坦表面(諸如屋頂)以傾斜或有坡度的取向進行布置。例如,構架50可以描述成包括或設置有前側或前框架件60、后側或后框架件62、 第一側或第一側框架件64、以及第二側或第二側框架件66。考慮到這些約定,圖2提供了 PV模塊22相對于平坦水平表面S的簡化圖示。盡管隱藏在圖2的視圖中,PV層壓板32上 概括方式示出的位置為PV層壓板32的平面Ppv,從另外一方面說,該平面Ppv由正面40 (圖 1)構成。相對于圖2的布置,框架30相對于平坦表面S以坡度或傾角θ支撐PV層壓板 32。傾角θ也可以定義為形成在PV層壓板平面Ppv與平坦表面S的平面之間的夾角。在有些實施例中,框架30構造成以1°至30°范圍內的傾角θ支撐PV層壓板32,在有些實 施例中傾角θ在3°至7°范圍內,還有些實施例中傾角θ為5°。作為參考,采用傾斜的 PV太陽能采集安裝,PV層壓板32優選定位成面向南方或向南傾斜(在北半球安裝中)。給 定這種典型的安裝取向,于是,前框架件60因此可以通常稱為南框架件,而后框架件62稱 為北框架件。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框架30可以構造成,保持PV層壓板32相對于平坦表 面S處于大致平行的關系。回到圖1,構架50可以采用多種適合于包圍PV層壓板32周邊42并建立期望傾角 θ (圖幻的形式。在有些實施例中,框架件60至框架件66分開形成,隨后,以在最終構造 成形時產生整體結構的方式,再互相裝配,并與PV層壓板32裝配。可選擇地,可以采用其 他制造技術和/或組件,對圖1所示的構架50沒有限制。如上所述,框架30包括自構架50伸出的至少一個支撐臂3 或34b,以設置至少 一個支座36。盡管圖1示出了兩個支撐臂34a、34b,但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包括更多或 更少數量的支撐臂。關于圖1示出的一個非限制性示例,在框架30的最終結構中,支撐臂 34a、34b是相同的。考慮到這一點,參照圖3A和圖;3B,更具體地說明第一支撐臂34a。第一 支撐臂3 形成為第一側框架件64的延伸部分、或裝配至第一側框架件64,并且包括肩部 70 (圖3A中針對第二支撐臂34b清楚地示出)和腳座72。腳座72自肩部70伸出,并且縱 向凸出(例如向后)越過后框架件62。腳座72包括或形成有兩個支座36,包括第一支座36a和第二支座36b。如下文描 述,在最終組裝時,支座36a、36b起到使導風板M(圖1)具備不同取向或定位的作用。就 此而言,第一支座36a縱向位于第二支座36b之外。換而言之,第二支座36b位于第一支座 36a與后框架件62之間。在其他實施例中,僅設置支座36a或支座36b之一;在另一些實 施例中,包括三個以上的支座36。如下文描述,根據導風板M(圖1)的尺寸特征,對支座36a、36b的尺寸屬性進行 選擇。然而,概括而言,第一支座36a自腳座72的板面80向里伸出,以及,第一支座36a包 括側壁82至86,側壁82至86結合形成狹槽88。可以經由一個以上互連肋90,相對于板 面80支撐側壁82至86。然而,第一側壁82和/或第二側壁84之一或二者可以剛性固定 至板面80,與第三側壁86 —樣。在可選實施例中,第三側壁86可相對于板面80尤其是相 對于第一側壁82和第二側壁84偏轉。就此而言,第一支座36a構造成,使第三側壁86自 然地偏置于圖3A和圖;3B所示的取向,但也可以使第三側壁86偏轉而離開第一側壁82 (例 如,在第二側壁84與第三側壁86的相交部位處樞軸轉動)。因此,可以使狹槽88的尺寸大 于圖中所示尺寸。無論哪種情況,在通常狀態下對應導風板部分的寬度或厚度大于狹槽88 寬度時,狹槽88大小適合于實現使導風板M (圖1)的一部分摩擦鎖位,以及,如下文描述 允許導風板M相對于支座36a進行些許轉動。第二支座36a的結構與以上關于第一支座36a所述的大致一致,以及,第二支座 36b包括側壁100至104,側壁100至104相對于板面80向里伸出,并結合形成狹槽106,狹 槽106的大小適合于摩擦方式容納并保持導風板M(圖1)的一部分。同樣,由板面80經 由一個或多個肋90對一個以上側壁100至104進行支撐。各側壁100至104可以剛性固 定至板面80。在有些可選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00和/或第三側壁104之一或二者可相對 于板面80偏轉,并因此相對于彼此偏轉。這是一種可接受的結構,允許狹槽106在需要時擴大(例如,為了以摩擦方式容納導風板M的較寬部分)。支座36a、36b豎向位于腳座72下面110的上方。作為參考,如以上參照圖2所 述,下面110起到用于PV模塊22支撐面的作用,以及,下面110適合于放置在平坦安裝表 面上。在有些實施例中,腳座72進一步形成有與終止端114相鄰的安裝區112。如果設置 安裝區112,安裝區112限定在這樣的空間位置,其縱向上在支座36a、36b之外(并因此在 最終結構中縱向上與后框架件62分隔開)。可選安裝區112適合于,以端對端布置方式有 利于支撐臂3 與獨立的同構PV模塊22中類似部件(例如,圖1的聯接臂52之一)進行 安裝。例如,安裝區112可以包括橫向延伸的孔116。可選擇地,安裝區112可以采用廣泛 多樣的其他形式,以及,在其他實施例中,安裝區112可以省略。回到圖1,支撐臂34可以具有與上述不同的結構,并且可以自構架50任何部分伸 出或與之相連。此外,支撐臂34不是必須起到相對于安裝表面支撐PV模塊22的作用。于 是,更概括而言,支撐臂34設置一個以上支座36,支座36空間上定位并構造成,在最終安裝 至PV模塊22時,使支座36選擇性地與導風板M對接。導風板M通常包括或限定正面120、背面122(圖1中隱藏,但圖4中示出)、相對 的第一側面1 和第二側面126、以及相對的第一端部1 和第二端部130。導風板IM進 一步結合有一個以上功能部件,如下文描述,這些功能部件便于將導風板M可分離方式安 裝于PV模塊22。無論哪種情況,正面120可以是大致平坦的或平面狀的,在將導風板M安 裝至PV模塊22后,正面120起到以期望方式引導風的作用。可選擇地,正面120也可以采 用其他的非平面構造(例如,曲面)。具體地參照圖4,導風板M在背面122處形成或限定一個以上容座140(通用標 號),容座140適合于與如下文描述的卡子沈(圖1)對接。作為參考,圖4所示導風板M 的結構是關于這樣的實施例,這些實施例中卡子26裝配至構架50 (圖1),以及自構架50伸 出。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卡子沈可以裝配至導風板M (尤其是背面12 ,以及自導風 板對(尤其是背面122)伸出。因此,下文中關于容座140作為導風板M部件的描述同樣 可應用于容座140設置作為構架50部件的可選實施例。圖4所示導風板M為形成有四個容座140a至140d,第一容座140a和第二容座 140b豎向對齊作為容座對,第三容座140c和第四容座140d也是一樣。此外,第一容座140a 和第三容座140c相同但彼此橫向分隔開,第三容座140c和第四容座140d亦然。然而,在 其他實施例中,可以設置更多或更少數量的容座140a至140d。第一容座140a (以及第三容座140c)形成為相鄰于第一端部1 (也就是,第一容 座140a與第一端部1 之間的間距小于第一容座140a與第二端部130之間的間距),以 及,第一容座140a至少部分地由相對的第一壁件150和第二壁件152限定,如圖5中清楚 所示。更特別地,壁件150、152自導風板對的本體巧4伸出,且各自終止于端部156、158。 在有些實施例中,第一壁件150的長度大于第二壁件152的長度,因而,第一壁件150的端 部156縱向上位于第二壁件152的端部158之外。無論哪種情況,第一壁件150在對應端 部156處形成唇邊160。如下文描述,唇邊160構造成實現對卡子沈(圖1)對應部分的鎖 位,對第一壁件50相對于第二端部126的空間位置進行選擇,以保證卡子部分與唇邊160 的相互作用,如下文描述。同理,對壁件150與壁件152之間的豎向間距進行選擇,以便于 將卡子部分放置在第一容座140a內。
回到圖4,第二容座140b(以及第四容座140d)具有大體類似的構造,并且使第二 容座140b形成為相鄰于第二端部130(例如,第二容座140b與第二端部130之間的縱向間 距小于第二容座140b與第一端部1 之間的縱向間距)。就此而言,第二容座140b至少 部分地由相對的第一壁件170和第二壁件172限定,壁件170、172各自自本體IM伸出,并 分別地終止于端部174、176,如圖5所示。第一壁件170在端部174形成唇邊178。唇邊 178構造成選擇性地與上文提及的卡子部分接合,對壁件170與壁件172之間的橫向間距 進行選擇,以允許卡子部分相對于第二容座140b插入及移出。與第一容座140a相比,第二 容座140b自本體IM伸出更長距離,從而與導風板對的整體形狀或占用空間(覆蓋區域 (footprint))相稱。導風板M可以設置一個以上功能部件,這些功能部件便于經由正面120接近容座 140。如圖1所示,導風板M可以形成有一個以上通道180 (通用標號),通道180開口于正 面120,并通向各自的容座140a至140d (圖4)。例如,如圖5所示,第一通道180a通向第 一容座140a,而第二通道180b通向第二容座140b。如下文描述,設置通道180以方便將導 風板M WPV模塊22拆下。除了容座140之外,導風板M的一個以上尺寸特征能促使導風板M相對于PV模 塊22在兩個(或更多)可用取向進行相容布置(可調布置,consistent)。如圖6的側視 圖中所示,例如,如沿第二側面126所限定的那樣,背面122包括自第一端部1 延伸的第 一片段190、以及自第二端部130延伸的第二片段192。在自正面120延伸的部分中,端部 128,130各自形成大致直角。與之不同的是,第一片段190和第二片段192相對于對應端 部128、130以非直角延伸。例如,第一片段190自第一端部128的延伸限定角度α,以及, 第二片段192自第二端部130的延伸限定角度β。因為下文解釋的理由,第一角度α小于 第二角度β,可選地,第一片段190具有的長度大于第二片段192的長度。因此,盡管第一 片段190和第二片段192是大致線狀的以建立針對框架30 (圖1)的支撐平面,但片段190、 192的空間取向及尺寸不同,從而便于以不同角度相對于PV模塊22布置正面120。在有些 實施例中,上述片段190、192形成在第一側面IM和第二側面126中的每一個處,如圖4所 示。此外,還可以設置可選的中間隔壁194,中間隔壁194包括對應的背面片段190、192。在 又一些實施例中,背面片段190、192可以形成在沿導風板M的其他部位(也就是,在與側 面1對、1沈之一或二者分隔開的部位),以及,可以具有與圖6所示結構不同的結構。導風板M可以包括圖4所示的附加可選功能部件。例如,一個或多個肋200可以 形成為沿背面122自本體IM伸出,肋200共同增強導風板對的整體剛性。此外,一個以 上板條202(通用標號)可以與一個以上(在有些實施例中為全部)容座140a至140d相 關聯。例如,如圖5中清楚示出,第一板條段20 相鄰于第一容座140a的第二壁件152形 成,第二板條段202b相鄰于第二容座140b的第二壁件172形成,等等。如下文描述,在將 導風板M裝配至PV模塊22 (圖1)時,可選的板條或板條段202提供了用于增強導風板M 穩定性的表面。回到圖1,另外參照圖3A,卡子沈可以采用多種適合方便將導風板M以可分離方 式安裝至框架30的形式。在有些實施例中,PV模塊組件20包括兩個卡子^a J6b,卡子 ^5a、26b裝配至后框架件62并自其伸出。可選擇地,可以結合更多或更少數量的卡子,和/ 或卡子可以自框架30的其他部分(例如,支撐臂34)伸出。此外,如先前所述,在由本發明披露內容可以想見的其他實施例中,卡子26可以裝配至導風板M并自其伸出。在又一些 實施例中,卡子沈可以省略,對應PV模塊框架包括一個以上功能部件,而這些功能部件適 合于以可分離方式與導風板M的對應部件摩擦對接。采用圖3A的一種可接受結構,卡子^5a、26b是相同的,并且設置為彈簧體,其各自 具有保持部210和荷載部212。盡管保持部210和荷載部212示為互相連接成一體式的同 質部件,但在其他實施例中,保持部210、荷載部212分開提供,并裝配至后框架件62。保持部210起到與導風板M(圖1)建立摩擦方式鎖定接合的作用。參照圖7,其 中更具體地描述第一卡子^a,保持部210包括自頸部216伸出的頭部214。頸部216由后 框架件62支撐,而頭部214自頸部216向下且向后延伸。就此而言,卡子26a尤其是保持 部210由相對剛性又具有回彈性的材料(例如,鋼簧絲)形成,使頭部214自然地呈現如圖 所示的相對頸部216的取向。然而,頭部214可反復地自圖7的取向(也就是,朝頸部216) 偏轉;在偏轉狀態下,保持部210在頭部214處自發產生偏置力,促使頭部214朝向本位或 未偏置取向自動回位。任選地,保持部210可以進一步包括觸銷218,觸銷218自頭部214 相對于頸部216延伸。保持部210中位于頭部214與觸銷218之間的過渡部分建立相對平 滑的表面,該表面用于與導風板M(圖1)的對接,如下文描述。此外,觸銷218大小適合于 建立鄰接面,用于保證相對于導風板M對應部件的鎖定(captured)最終安裝關系。荷載部212可以形成為保持部210的延長部分,并且包括自基部222延伸的腿部 220。就此而言,基部222由后框架件62支撐,而腿部220相對于基部222可偏轉(例如, 向里)。采用卡子26尤其是荷載部212由剛性又具有回彈性的材料(例如,金屬簧絲)形 成的結構,使腿部220自偏置至圖7的取向,并在因為由于下文解釋的理由使其偏轉時產生 偏置力。在有些實施例中,卡子26a安裝在支撐柱230內,支撐柱230由后框架件62形成、 或裝配至后框架件62。可以進一步設置另外的支撐柱230(如圖3A所示)。無論哪種情況, 支撐柱230形成有支撐面232,導風板M (圖1)可以鄰接支撐面232,從而,提供導風板M 相對于后框架件62 (因此相對于PV模塊22)的期望對準。通過將卡子26a定位在支撐柱 230內(而其他的卡子沈定位在其他獨立的支撐柱230內),在緊靠支撐面232的位置處 施加卡子沈所產生的偏置力,從而更好地保證與導風板M的預期對接。回到圖1,PV模塊組件20構造成,提供導風板M相對于PV模塊22的兩種(可選 三種以上)安裝狀態。例如,圖8A示出PV模塊組件20的第一安裝狀態,在第一安裝狀態 下,導風板M尤其是正面120相對于PV模塊22以第一角度或坡度進行布置。導風板M 的第一端部1 嵌置(套入,nest)在第一支撐臂34a的第一支座36a內(以及第二支撐 臂34b的對應支座(圖8A中隱藏)內)。第二端部130定位成靠近于后框架件62。圖8B中更清楚地示出安裝關系。第一端部1 位于第一支座36a的狹槽88內, 而第三側壁88向正面120施加輕微力,以便摩擦鎖位第一端部128(也就是,導風板M在 第一端部1 處的寬度稍稍大于狹槽88的寬度)。采用第三側壁86可偏轉的可選實施例, 當第一端部1 插進狹槽88時,第三側壁86稍稍偏轉以容納第一端部128,并且施加偏置 力,以將第一端部1 摩擦方式保持在狹槽88內。與此不同,第二端部130豎向定位于第 一端部1 上方,背面122的第二片段192鄰接后框架件62的支撐柱230。如圖8C所示, 在第一安裝狀態下,使導風板M這樣取向,第一卡子26a的保持部210容納在導風板M的第二容座140b內,而頭部214支承在第一壁件170上。更特別地,當保持部210插進第二 容座140b時,頭部214接觸第一壁件170 ;隨著背面122朝后框架件62進一步調整,頭部 214/第一壁件170互相作用,促使頭部214相對于頸部216偏轉,導致由頭部214將偏置力 施加于第一壁件170。因此,保持部210將導風板M有效地鎖定在圖8A至圖8C的取向。 唇邊178和觸銷218避免導風板M意外脫離保持部210 (也就是,唇邊178和觸銷218之 間的鄰接對接,避免導風板M從保持部210完全脫離)。除了上述摩擦安裝之外,以限制導風板M振動或顫動的方式,板條段202b與卡子 26a的荷載部212對接。特別地,在導風板M定位成圖8C取向的情況下,板條段202b接觸 腿部220,并使其自自然取向(圖7)偏轉。因此,在圖8C的第一安裝狀態下,腿部220向板 條段202b施加偏置力,從而,減小導風板M可能經歷的振動或顫動力。根據有些實施例,以相當簡單的方式,由安裝人員完成圖8A至圖8C的第一安裝狀 態。安裝人員這樣開始安裝過程,在第二端部130與卡子26a分隔開的情況下,將導風板 24的第一端部1 插進第一支座36a。接著,使第二端部130朝后框架件62轉動,在第一 端部1 相對于第一支座36a的對接位置處有效地樞軸轉動。就此而言,PV模塊組件20 的尺寸特征是這樣的,隨著導風板M自此初始安裝位置轉動,卡子^a的保持部210自然 或者自動地與第二容座140b “對準”,從而,使保持部210進入圖8A至圖8C的鎖位偏置或 安裝狀態。應當注意到,根據本發明各方面的導風板安裝過程,有利地是不要求安裝人員使 用工具。盡管圖8A至圖8C的視圖中未示出,但應當理解,在第一安裝狀態下,在第一端部 128與第二支撐臂34b (圖1)的第一支座36a之間、以及在第二卡子26b (圖1)與第四容座 140d(圖4)之間,提供了相同的關系。在此安裝狀態下,卡子沈從外部被導風板M (以及可能局部被后框架件62)包 圍。盡管經由對應通道180可以接近卡子沈,但卡子沈的任何部分都未外露。因此,在卡 子沈由金屬(例如,金屬簧)形成而導風板M由非導電材料形成的情況下,使保護卡子沈 免于與安裝人員手部的意外接觸,因而,在金屬卡子26通電的情況下,安裝人員不會受到 意外傷害。在有些實施例中,為了從自卡子沈取下導風板對,可以通過對應通道180插進 工具M0,如圖8D所示。工具240可以具有相對簡單的結構(例如,楔形),并且操作用來 使頭部214自第一壁件170以及唇邊178分離,從而,在需要時,能容許將導風板M自卡子 沈拆下,繼而自PV模塊22拆下。圖9A示出PV模塊組件20的第二安裝狀態。與圖8A的第一安裝狀態相比,使導 風板M的正面120取向為與第一安裝狀態不同的風偏轉角度或坡度。例如,與第二安裝狀 態相比,第一安裝狀態可以限定為具有更小或更緩和的坡度。第二安裝狀態包括導風板M 的第二端部130嵌置在第一支撐臂34a的第二支座36b (以及第二支撐臂34b的對應支座 (圖9A中隱藏))內。如圖9B中清楚所示,第二端部130容納在狹槽106內,側壁100至 104中的一個或多個側壁任選地將偏置力施加至導風板對,從而將第二端部130摩擦方式 鎖位在狹槽106內。無論哪種情況,第一端部1 豎向高于第二端部130(也就是,與圖8B 的第一安裝狀態相比為顛倒或相反的取向),背面122的第一片段190鄰接支撐柱230。圖9C示出在第二安裝狀態下,卡子的保持部210容納在第三容座140c內,而 頭部214支承在第一壁件150上,從而,將導風板M “鎖定”于圖示的取向。同樣,唇邊160 和觸銷218避免保持部210從第三容座140c意外脫離。此外,如上所述,板條段202c與荷載部212對接,從而,使導風板M所經受的振動或顫動力的影響最小化。與第一安裝狀態的情況一樣,圖9A至圖9C的第二安裝狀態可以這樣實現,首先將 第二端部130定位在第二支座36b內,然后,使第一端部1 朝后框架件62轉動(在第二 端部130與第二支座36b之間的對接位置處有效地樞軸轉動)。隨著這種移動,使保持部 210與第三容座140c自然地對準,并且,便于不需要安裝工具來實現這種鎖定關系。圖10示出根據本發明原理的另一 PV模塊組件250的一部分。PV模塊組件250包 括PV模塊252、導風板254、以及一個(或多個)卡子256。如下文詳細描述,PV模塊組件 250與先前所述的PV模塊組件20 (圖1)類似,并且構造成,以兩個(或更多)不同的坡度 或取向,將導風板2M可拆卸方式安裝至PV模塊252。PV模塊252包括如先前所述的PV器件28 (通用標號)、以及框架沈0。PV器件28 的PV層壓板32被框架260包圍,框架260提供支撐面,該支撐面實現PV層壓板32相對于 平坦水平安裝表面(例如,平坦屋頂)的傾斜取向。框架260進一步設置至少一個支撐臂 262,支撐臂262形成一個以上的支座沈4。更特別地,如圖11所示,在縱向與后框架件266分隔開的部位,沿支撐臂262形 成第一支座26 和第二支座^4b。與先前實施例一樣,支座264aJ64b形成在后框架件 266與支撐臂沈2的后端268之間,例如,相鄰于由支撐臂262所提供的安裝區270。支座 ^^、264b各自大小及形狀適合于摩擦方式容納導風板254(圖10)的一部分,第一支座 264a形成為縱向在第二支座沈仙之外(也就是,更靠近于后端沈8),并且豎向高于第二 支座^4b。如下文描述,根據導風板M的尺寸選擇支座沈如、26仙的位置,從而,實現以 期望坡度或傾斜使導風板邪4相對于后框架件266定位。盡管圖10及圖11中未示出,但 框架260可以進一步包括第二支撐臂(并相應形成支座^Ha、264b),第二支撐臂與支撐臂 262相同,并且從后框架件沈6的相對側伸出(也就是,與上述第一支撐臂3 和第二支撐 臂34b (圖1)類似)。在有些實施例中,框架260進一步包括引導片觀0,引導片280形成鎖位功能部件 2820鎖位功能部件282構造成,摩擦方式容納并保持導風板254(圖10)的對應部件,以 及,在有些實施例中,鎖位功能部件282包括在相對壁洲6、288之間延伸的支承面觀4。因 為下文解釋的理由,在有些構造中使支承面284彎成弧形或弓形,并且將支承面觀4相對于 支撐臂262及卡子256定位在預定空間部位。例如,支承面284可以與卡子256共軸對齊。 盡管圖11中未示出,可以將形成有相同鎖位功能部件的第二引導片形成為引導片280的鏡 像,第二引導片在引導片觀0的相對側自后框架件266伸出。卡子256可以包括金屬彈簧四0,金屬彈簧290形成觸銷四2。在有些實施例中, 至少觸銷292被圍在塑料件四4中,基部四6固定于后框架件沈6。采用這種結構,塑料件 包圍的觸銷292可相對于基部296并因而相對于后框架件266偏轉,并形成接合面四8。最 終,卡子256布置在柱300內,柱300由后框架件266形成并設置一個以上止擋面302。與 先前實施例一樣,PV模塊組件250可選地包括兩個以上卡子256。此外,盡管卡子256描 述并圖示為裝配至PV模塊252,但在其他實施例中,卡子256也可以裝配至導風板254(圖 10),或設置作為導風板254的一部分。回到圖10,導風板邪4通常包括或限定有正面310、相對的側面312(圖10中示出 其中之一)、以及相對的第一端部314和第二端部316。導風板2M進一步結合有一個以上功能部件,如下文描述,這些功能部件便于將導風板2M可分離地安裝至PV模塊252。無 論哪種情況,正面310大致是平坦或平面狀的,在將導風板2M安裝至PV模塊252時,正面 310起到以期望方式引導風的作用。在有些實施例中,諸如在導風板2M可選地形成為吹塑 部件的情況下,正面310顯示標志318,例如商標名或商標。導風板2M在側面312與第一端部314的相交部位處形成有凹部320。采用這種 結構,凹部320局部由支承面322 (通用標號)限定,使支承面322的尺寸形成為能容納在 支座沈4內。在有些實施例中,使支承面322在形狀上彎成弧形或弓形,凹部320進一步由 側面324限定,側面324自支承面322向第一端部314延伸。如圖10所示,導風板2M大 小和形狀選擇為,當支承面322容留在支座264之一內時,側面3M在對應支座264附近延 伸或“懸離(clear)”。盡管未示出,但在與第一端部314的對應相交部位處,在導風板254 的相對側形成類似凹部。導風板2M進一步包括凸肩(hub) 326,凸肩3 作為相鄰于第二端部316自側面 312凸出的部分。凸肩3 大小適合于容納在鎖位功能部件觀2內,以及,在有些實施例中, 凸肩3 在截面上是圓形,與支承面觀4(圖11)的曲率相對應。采用這種結構,于是,當裝 配后,凸肩3 可在鎖位功能部件觀2內轉動。另外,為了便于凸肩3 與鎖位功能部件 282之間的期望對接,在有些實施例中,如圖所示,導風板2M沿側面312形成有開口 328。 盡管圖10中未示出,但導風板邪4可以包括相同的第二凸肩,第二凸肩自相反側(未示出) 凸出。最終,導風板2M構造成與卡子256可分離地接合。例如,在有些實施例中,沿第 二端部316形成凹槽330,并且使凹槽330大小適合于容納觸銷四2。可選擇地,適合于與 接合面298 (圖11)摩擦接合的其他結構,也可以結合進導風板254,或由導風板2M形成。PV模塊組件250構造成,在使用期間,提供導風板2M相對于PV模塊252的兩種 不同坡度或取向。例如,PV模塊組件250的第一安裝狀態示于圖10,以及,第一安裝狀態包 括導風板254的支承面322嵌置在PV模塊252的第一支座內。凸肩3 容納在鎖 位功能部件觀2內,嵌置并抵靠著支承面觀4(圖11中清楚示出)。最后,觸銷292嵌置在 凹槽330內,觸銷四2向導風板邪4施加偏置力。結果,使導風板邪4相對于PV模塊252 有效地鎖定。圖12更清楚地示出此安裝關系。如圖所示,卡子256經由觸銷292將偏置力施加 至導風板254,使導風板邪4緊貼著第一支座沈如和支承面觀4(通用標號)有效地鎖定。 通過安裝人員的按壓,使觸銷292與導風板2M脫離接合,由此容易地將導風板254自第一 安裝狀態取下。就此而言,借助于安裝人員的手(例如,拇指),就可以將觸銷四2自導風板 254取下,因而,PV模塊組件250不需要使用工具來安裝或取下導風板254。當觸銷292離 開導風板254時,導風板2M就可以自第一支座和鎖位功能部件282取下。盡管未示出,但PV模塊組件250的第二安裝狀態包括導風板邪4摩擦方式安裝 在第二支座264b內、或安裝至第二支座^4b。凸肩3 再次接合(或保持接合)在鎖位功 能部件觀2內,并由支承面284可轉動方式支撐。此外,卡子256如上所述與導風板2M接 合。與第一安裝狀態不同的是,第二安裝狀態包括導風板2M取向在比第一安裝狀態更陡 的取向或幾乎垂直的坡度。與上述PV模塊組件20(圖1)相比,在PV模塊組件250的情況 下,在第一安裝狀態與第二安裝狀態的轉變中,導風板2M并不顛倒或“翻轉”。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一安裝狀態和第二安裝狀態下,正面310都起到導風板2M外表面的作用。在有些實施例中,PV模塊組件20 (圖1)、PV模塊組件250設置作為PV模塊套件 350的一部分,圖13示出PV模塊套件350的安裝后狀態。概括而言,套件350包括兩個以 上的上述PV模塊組件20、250 (例如,圖13中所示的第一 PV模塊組件20a至第四PV模塊 組件20d),套件350能以非穿透方式安裝至安裝表面,作為PV模塊陣列352的一部分。例 如,第一 PV模塊組件20a的支撐臂34a、34b與第二 PV模塊組件20b的聯接臂5加、5沘相 連接。在第三PV模塊組件20c與第四PV模塊組件20d之間建立類似關系。如圖所示,第 一 PV模塊組件20a和第三PV模塊組件20c的導風板M布置成第二安裝狀態。盡管未示 出,但第二 PV模塊組件20b和/或第四PV模塊組件20d的導風板M可以布置成第二安裝 狀態、第一安裝狀態、或者省略。無論哪種情況,通過將第一 PV模塊組件20a和第三PV模 塊組件20c布置成第二安裝狀態,提供了期望的風偏轉,而且,在第二 PV模塊組件20b和第 四PV模塊組件20d的前框架件60、與第一 PV模塊組件20a和第三PV模塊組件20c的導風 板M之間,還留下了開放空間354。空間3M提供了便利區域或走道,在PV模塊陣列352 的裝配或安裝期間供安裝人員使用。與之相反,在不太關心空間和/或需要更緩和的坡度 (例如,PV模塊組件位于陣列352的北緣(適用于北半球安裝))的情況下,安裝人員能比 較容易地實現第一安裝狀態。除了提供圖14所示的安裝狀態之外,在有些實施例中,套件350提供了圖14所示 的運輸狀態。特別地,圖示PV模塊組件20a至20c的構架50以相當緊湊形式互相堆疊,對 應的各導風板M —個布置在另一個上。于是,在運輸狀態下,套件350使PV模塊組件20a 至20c處于高運輸密度的緊密堆疊或嵌置布置,從而,極大地降低運輸(以及相關包裝)的 消耗。回到圖1和圖10,導風板M、2M可以由具有適當強度和剛度的多種材料形成。在 有些實施例中,導風板M、2M全部由塑料或聚合物材料形成。例如,導風板M、2M可以是 模塑的聚合物部件,諸如吹塑成型或注射成型的PP0/PS (聚苯醚共聚物/聚苯乙烯共混物) 或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然而,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聚合物或電絕緣材料。于是,采 用這些結構,使用可選的非導電性導風板M、2M作為PV模塊組件20的一部分,在安裝期 間不需要另外的接地部件(或相關處理)。在相關實施例中,框架30、260類似地全部由非 導電塑料或聚合物材料形成,同樣不再需要作為安裝過程一部分的PV模塊組件20、250電 接地。然而,可選擇地,導風板M、2M和/或框架30、260之一或二者,可以局部或全部由 金屬形成。本發明的PV模塊組件對原先設計提供了明顯改進。不需要工具,就可以快速且容 易地相對于PV模塊安裝導風板。此外,導風板能以至少兩種不同的偏轉角度/坡度取向, 并且,對PV模塊組件總體覆蓋空間的影響極小。雖然本發明根據特定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描述,但是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可 以容易地改變形式和細節,而不偏離本發明的目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非穿透方式安裝至大致平坦表面的光伏模塊組件,所述組件包括 光伏模塊,其包括器件,其包括光伏層壓板,框架,其裝配至所述光伏層壓板,所述框架包括構架,其包圍所述光伏層壓板的周邊,并具有后框架件,第一支撐臂,其自所述構架伸出,并伸至在所述后框架件之外,所述第一支撐臂形成有 第一支座;導風板,其限定正面和背面;以及卡子,其自所述框架和所述導風板背面之一伸出;其中,所述組件構造成提供第一安裝狀態,在所述第一安裝狀態下,所述導風板嵌置在 所述第一支座內,以及,經由所述卡子將所述導風板可分離方式安裝至所述后框架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座包括形成有狹槽的側壁,所述狹槽 大小適合于摩擦方式容納所述導風板的一部分。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撐臂進一步形成有第二支座,所述第 二支座用于摩擦方式容納所述導風板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支座縱向上布置在所述后框架件 與所述第一支座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導風板包括相對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以及相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所述第一安裝狀態包括所述第一端部的一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一支座內;以及 所述組件構造成提供第二安裝狀態,在所述第二安裝狀態下,所述第二端部的一部分 布置在所述第二支座內,以及,經由所述卡子將所述導風板可分離方式安裝至所述后框架 件。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組件,其中,關于所述導風板的橫斷面,所述背面包括第一片 段和第二片段,所述第一片段自所述第一端部延伸以限定第一角度,所述第二片段自所述 第二端部延伸以限定第二角度,以及,進一步,其中,所述第一角度與所述第二角度不同。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角度。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一片段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片段的長度。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安裝狀態包括所述第二片段鄰接所述 后框架件,以及,所述第二安裝狀態包括所述第一片段鄰接所述后框架件。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一片段和所述第二片段限定于所述導風 板的所述第一側面。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一安裝狀態包括所述第一側面的第一部 分布置在所述第一支座內,以及,所述第二安裝狀態包括所述第一側面的第二部分布置在 所述第二支座內。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撐臂形成安裝區,所述安裝區適合 于安裝至第二光伏模塊,所述第一支座縱向上位于所述安裝區與所述后框架件之間。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撐臂限定下面,在相對于平坦表面 支撐所述光伏層壓板時,所述下面用于放置在所述平坦表面上,所述下面限定的平面相對 于所述光伏層壓板的平面是非平行的。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框架包括第二支撐臂,所述第二支撐臂自 所述構架伸出,并且伸至所述后框架件之外,所述第二支撐臂形成有支座,所述支座與所述 第一支撐臂的所述第一支座橫向上對齊,以及,構造成摩擦方式容納所述導風板的一部分。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卡子自所述后框架件伸出并形成有保持 部,以及,進一步地,其中,所述導風板在所述背面形成有第一容座,所述第一容座大小適合 于在所述第一安裝狀態下容納所述保持部。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保持部可以自具有第一外部尺寸的自然 位置偏轉至具有第二外部尺寸的偏轉位置,所述第二外部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外部尺寸,所 述保持部呈現自所述偏轉位置朝所述自然位置的自然偏置,以及,進一步地,其中,所述第 一容座由至少一個壁件限定,所述壁件定位成,當在所述第一安裝狀態下使所述保持部插 進所述第一容座時,所述壁件將所述保持部推壓于所述偏轉位置。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卡子進一步包括腿部,其自所述后框架件和所述導風板背面之一伸出,在所述第一安裝狀態下,所述腿 部適合于限制所述導風板的振動。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件,其中,所述導風板全部是塑料,以及,所述構架全部是 塑料。
18.一種用于以非穿透方式安裝至大致平坦表面的光伏模塊組件套件,所述套件包括第一光伏模塊組件和第二光伏模塊組件,各組件包括光伏模塊,其包括器件,其包括光伏層壓板,框架,其裝配至所述光伏層壓板,所述框架包括構架,其包圍所述光伏層壓板的周邊,并具有后框架件,第一支撐臂,其自所述構架伸出,并伸至所述后框架件之外,所述第一支撐臂形成有第 一支座;導風板,其限定正面和背面;以及卡子,其自所述后框架件和所述導風板背面之一伸出;其中,各所述組件構造成提供第一安裝狀態,在所述第一安裝狀態下,所述導風板嵌置 在對應的第一支座內,以及,經由對應的卡子將所述導風板可分離方式安裝至對應的后框 架件。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套件構造成提供這樣一種安裝狀態,在該 安裝狀態下,所述第一光伏模塊組件的框架與所述第二光伏模塊組件的框架相連接,以限 定光伏模塊陣列。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框架各自包括與所述后框架件相對的前 框架件、以及自對應構架伸出且伸至對應前框架件之外的聯接臂,以及,進一步地,其中,所 述安裝狀態包括所述第一光伏模塊組件的第一支撐臂與所述第二光伏模塊組件的聯接臂 相連接。
21.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光伏模塊組件各自構造成提供第二安裝 狀態,在所述第二安裝狀態下,以與所述第一安裝狀態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將所述導風板可拆裝方式安裝至對應框架,以及,進一步地,其中,所述安裝狀態進一步包括所述第一光伏 模塊組件布置成所述第一安裝狀態,以及,所述第二光伏模塊組件布置成所述第二安裝狀 態。
22.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光伏模塊組件的框架包括支撐面,所述支 撐面適合于相對于平坦安裝表面支撐對應光伏層壓板,以及,進一步地,其中,所述支撐面 的平面相對于對應光伏層壓板的平面是非平行的。
23.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套件進一步構造成提供一種運輸狀態,在 所述運輸狀態下,所述第一光伏模塊組件的構架堆疊在所述第二光伏模塊組件的構架上。
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套件,其中,所述運輸狀態進一步包括所述光伏模塊組件 布置成所述第一安裝狀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光伏(PV)模塊組件,包括PV模塊、導風板、以及卡子。PV模塊包括PV器件和框架。PV層壓板裝配至框架,框架包括形成有支座的支撐臂。導風板限定正面和背面,卡子自后框架件或導風板背面伸出。在安裝狀態下,導風板嵌置在支座內,并且經由卡子將導風板可分離方式安裝至后框架件。在有些實施例中,支撐臂形成有第二支座,PV模塊組件提供第二安裝狀態,在第二安裝狀態下,使導風板以不同的取向/坡度嵌置在第二支座內,并經由卡子將導風板可分離方式安裝至后框架件。
文檔編號H01L31/048GK102077362SQ200980124482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27日
發明者喬納森·博特金, 西蒙·格雷夫斯, 馬修·卡利根, 馬特·丹寧 申請人:太陽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