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載蓄電池承重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的一種零部件,主要是汽車蓄電池承重支架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代汽車的電力控制部分都采用蓄電池供電,而且越來的企業都在研制電動汽 車,目前汽車上所采用的汽車蓄電池一般體積都比較大,而且質量也比較重,現有的支架大 部分都是直接焊接在汽車橫梁上,這樣安裝拆卸不方便,而且承重量也較輕,蓄電池位置也 不容易移動和改變。 中國專利CN101304080A公開了一種電瓶支架裝置包括電瓶支架,安裝螺栓、安裝 螺母及安裝支架,電瓶架包括電瓶鎖插板,電瓶鎖插板與該電瓶支架配合安裝后的電瓶鎖 扣,該結構跨度較小,承重量較輕,而且不能移動。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載蓄電池支架,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跨度較 小,承重質量輕、不可移動等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主要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的包括連接在一起 的承接部和連接部,所述承接部為凹面體,它具有連為一體的底面和側面,連接部為長條板 狀,連接部連接在承接部的側面位置處。 作為優選,所述承接部的口部設有與所述側面連為一體的、向著外側伸出的翻邊, 所述連接部連接在翻邊上。翻遍可以加強口部的強度、減少口部的受力形變。 作為優選,所述翻邊的端部設有伸出的搭接頭,搭接頭與連接部貼合連接在一起。這 樣結構方便連接部與承接部的固定,具有良好的傳力通道,可將全部重量傳遞至安裝承壓面。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部的端部設有聯接板,聯接板的尺寸大于連接部的寬度。尾部 較寬比較容易安裝,而且安裝較為平穩,承載能力較強,通過調整橫梁的高低,實現大載荷 的需求,最高可達150公斤重量。 作為優選,所述承接部的側面和底面上設有向著承接部內側凸出的拱形隆起。采 用隆起可以增加零件的承壓能力和提高零件的強度。 作為優選,所述隆起的厚度與承接部上側面、底面的厚度一致。厚度一致比較容易 加工,只要一次沖壓成即可成型,簡化加工工序,節約成本。 作為優選,所述的承接部隆起部位設有槽孔。設置槽孔可以方便與其他部位的鏈 接,減輕零件重量和節省材料 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可實現的跨度較大、承重量較大、方便移動和安 裝等特點。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一種車載蓄電池承重支架(如附圖1所示)是由兩根長條板式沖壓件中 間焊接有一立方體的凹槽,長條形板式沖壓件在縱向有拱起,拱起的兩側面有折邊,折邊的 與側面垂直,在長條板式沖壓件的兩端的折邊比中間部位要寬,在端部較寬的折邊上設有 用于安裝的小孔,用于整個車載蓄電池承重支架和汽車橫梁的鏈接,在兩長條狀的板式沖 壓件之間的立方體凹槽的底面設有凸起,在凸起部位設有兩塊跑道行的孔,在立方體凹槽 四個側面同樣有凸起和跑道行的孔,立方體凹槽的是個怪叫設有伸出來的搭接頭,搭接頭 搭接在長條形板狀沖壓肩上,并牢固焊接。 整個車載蓄電池承重支架通過兩長條形板狀沖壓件兩端的固定部分固定在汽車 的梁上,蓄電池置于兩長條形板狀沖壓件之間的凹槽內,蓄電池的線路可以從立方體凹槽 側面跑道形孔穿出,長條形板狀沖壓件有拱起,所以能支撐較重的蓄電池。
權利要求一種車載蓄電池承重架,包括連接在一起的承接部(2)和連接部(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2)為凹面體,它具有連為一體的底面和側面,連接部為長條板狀,連接部連接在承接部的側面位置處。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載蓄電池承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的口部設有與 所述側面連為一體的、向著外側伸出的翻邊,所述連接部(1)連接在翻邊上。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載蓄電池承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邊的端部設有伸出 的搭接頭(3),搭接頭(3)與連接部(1)貼合連接在一起。
4. 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車截蓄電池承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的端部設 有聯接板(4),聯接板(4)的尺寸大于連接部(1)的寬度。
5. 根據權利要求1 、2或3所述的車載蓄電池承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的側面和 底面上設有向著承接部內側凸出的拱形隆起。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載蓄電池承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的厚度與承接部 上側面、底面的厚度一致。
7. 根據權利要求1、2或6所述的車載蓄電池承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接部隆起部 位設有槽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載蓄電池的承重支架,包括承接部和鏈接部,承接部為凹面體具有一體的側面和底面,鏈接部分是長條板狀結構,承接部鏈接在兩根長條板狀結構之間,蓄電池放置在承接部的凹面體內,整個車載蓄電池的承重架固定在車輛發動機艙的橫梁上。本實用新型架構簡單,承載能力強,跨度較大適用于各種車輛上。
文檔編號H01M2/10GK201549540SQ200920310909
公開日2010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21日
發明者丁勇, 吳成明, 李書福, 李國林, 李宏華, 楊健, 楊安志, 趙福全, 陳君, 陳春龍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