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連接器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電連接器組件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電連接器組件,尤指一種用于傳輸電源信號的電連接器組件。
背景技術:
電連接器組件廣泛應用于現代電子電器設備中,其對于電子電器設備如同血管對于人類一樣重要,尤其是用來傳輸電源信號的電連接器組件,其工作性能好壞直接影響整個電子電器設備能否正常運行。現有技術中有一種電連接器組件,其包括電路板、與電路板組合成一體的LED燈、收容所述LED燈的導光板、設有若干導線的線纜、與線纜相連的導電端子、圓柱形對接體以及包覆所述電路板、LED燈、導光板并部分包覆所述線纜和圓柱形對接體的絕緣殼體,其中正、負導線分別具有芯線及絕緣皮,絕緣皮通常具有不同的顏色以便區分,線纜前端通常設有深色的應力釋放部,這時會產生一個問題,顏色較深的應力釋放部會吸收自LED燈發出的光線,使發散到導光板的光線減弱,從而影響電連接器組件的顯示效果,為此,業界設計出一種環體,其位于導光板與應力釋放部之間,可有效避免上述不足,然而,所述環體因幾乎全部收容于導管板內,存在應力釋放部的抗搖擺性能差的問題。[0003] 因此,確有必要對電連接器組件進行改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改進結構的電連接器組件,其能夠有效增強應力釋放部的抗搖擺性能,提高產品的使用壽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連接器組件,其包括對接體、具有發光二極管的電路板、連接有端子且設有與對接體電性連接的導線的線纜、導光管以及環體,所述線纜臨近導光管形成有應力釋放部,所述環體具有收容于導光管的平滑環形部及不平滑的固持部,所述應力釋放部包覆于不平滑的固持部外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電連接器組件具有改進的結構,其能夠有效增強應力釋放部的抗搖擺性能,從而保證較長的使用壽命。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組件的立體組裝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組件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圖2所示電連接器組件另一視角的視圖。 圖4是圖2所示電連接器組件的部分組裝圖。 圖5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組件的部分組裝圖。 圖6是圖2所示電連接器組件的部分結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組件100包括垂直于其對接方向設 置的電路板2、圓柱形對接體3、導光管4、設有若干導線的線纜6以及包覆所述電路板2、導 光管4并部分包覆所述線纜6和圓柱形對接體3的絕緣殼體1。 請參照圖2至圖3所示,電連接器組件100的絕緣殼體1為空心圓柱體結構,其由 上殼體11和下殼體12組成,其中所述上殼體11向下凹進而形成半圓形第一收容腔113。 所述下殼體12和上殼體11形狀大體相似,該下殼體12形成有與所述上殼體11的半圓形 第一收容腔113配合形成圓形收容腔的半圓形第二收容腔123。所述上殼體11和下殼體 12內均設置有矩形收容槽14。 電路板2沿垂直于對接方向的方向設置,對接體3和線纜6分別位于電路板2的 兩側。電路板2在其邊緣位置設有兩個導電區域21、22,導電區域21分布在形成缺口的外 緣處,導電區域22分布在相對的另一豎直側緣處。導電區域21、22還可分布成其他形狀, 例如可分布成曲線狀或圓孔狀。電路板2還包括位于其中央位置的中心通孔23、用于指示 電連接器組件100工作狀態的發光二極管(LED) 24。 圓柱形對接體3包括形成于其前端的空心圓柱狀對接部31、自所述對接部31向后 延伸的環繞所述圓柱形對接體3外圍的多邊形凸緣35及位于所述凸緣35后端的與所述圓 柱形對接體3的內壁36相通的正極銅管部32,所述對接部31與所述正極銅管部32通過塑 膠絕緣體34相隔開且充當對接體3的負極部。所述絕緣體34于其中心軸向設置有前后方 向貫穿的中心孔341,該中心孔341與電路板2的中心通孔23縱向對齊,所述對接部31向 后延伸形成縱長方向設置的連接部311,且該連接部311位于對接體3的一側。 導光管4大致成音叉狀,其由透明的塑膠材料制成且用來傳輸發光二極管24發出 的光線。導光管4在其管壁設有缺口 41,該缺口 41沿垂直導光管4的長度方向上貫穿導 光管4在該橫向方向上相對兩側的管壁。導光管4的兩缺口 41之間形成兩平行的柱狀部 42,該對柱狀部42靠近電路板2的發光二極管24。導光管4還設有與柱狀部42相連的管 狀部43,該管狀部43的末端設有供使用者觀察發光二極管24狀態的透光區431。封膠塊 (未圖示)可自缺口 41插入到導光管4內,使得在成型時熔體不會流到電路板2的發光二 極管24上。柱狀部42與電連接器組件100的電路板2垂直,且該柱狀部42在朝向電路板 2的一側設有凹槽421,該凹槽421對應電路板2上的發光二極管24的位置。柱狀部42的 外側面為光滑的弧面、內側面為光滑的平面,從而不會影響該柱狀部42透光的均一性。其 中柱狀部42的外側面設有凸臺422,用以與上、下殼體11、12內的收容槽14相配合。 線纜6包括起固持和應力釋放作用且為深色的應力釋放部64、自所述應力釋放部 64向前延伸的正、負導線61 、62和位于所述正負導線61 、62之間的信號線63,該信號線63 前端焊接于偵測端子631。所述正、負導線61、62分別設有芯線611、621及包覆于芯線611、 621外的絕緣皮610、620。 請參照圖4至圖6所示,組裝時,所述圓柱形對接體3與所述線纜6電性連接,所 述偵測端子631收容于對接體3的中心孔341內并向后延伸穿出電路板2的中心通孔23, 該偵測端子631的尾部焊接于信號線63前端。所述導線61的芯線611焊接于電路板2形 成有缺口的導電區域21,該芯線611的前端向前延伸焊接于所述對接體3的正極銅管部32 而形成電性連接。所述對接體3的連接部311前端焊接于電路板2豎直側緣的導電區域22,該連接部311的后端與所述導線62的芯線621焊接。導光管4通過其凸臺422與殼體 1的收容槽14相配合,且所述柱狀部42的凹槽421與所述發光二極管24對齊。 環體5由淺色塑膠材料制成,其包括前端的平滑環形部51及位于平滑環形部51 后端的表面凸凹不平的固持部52,所述固持部52長度比平滑環形部51要長,固持部52外 側設有由環形凸肋522及環形溝槽521交替形成的螺紋,所述環形部51的外徑自前向后逐 漸變大,這樣設置可使其較容易插入導光管4內,所述凸肋522的外徑大于環形部51的最 大外徑,環體5的平滑環形部51位于導光管4內且緊鄰導光管4的內壁設置,而固持部52 則位于導光管4外部,同時,該環體5位于導光管4的透光區431的內側且與該區域正對, 如圖6所示,所述環體5包圍于線纜6的應力釋放部64內,由于環體5的固持部52較長且 設有螺紋狀排布的凸肋522及溝槽521 ,當應力釋放部64包覆成型于環體5時,這些結構可 增強成型效果,提高產品的搖擺性能,延長使用壽命。上述組裝完成之后,將上、下殼體11、 12組裝為一體,導光管4的透光區431暴露于殼體1后側以顯示電連接器組件100的工作 狀態,至此,所述電連接器組件100組裝完畢。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導光管4為透明材料制 成,人們很容易透過導光管4看見電連接器組件100內的線纜,從而影響產品美觀效果,而 環體5可有效克服該缺點,保證電連接器組件美觀。當然,所述環體5同樣具有防止比環體 5顏色深的應力釋放部64吸收自發光二極管24發出的光線的功能。
權利要求一種電連接器組件,其包括對接體、具有發光二極管的電路板、連接有端子且設有與對接體電性連接的導線的線纜、導光管以及環體,所述線纜臨近導光管形成有應力釋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環體具有收容于導光管的平滑環形部及不平滑的固持部,所述應力釋放部包覆于不平滑的固持部外面。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外側形成有間隔設置的凸肋及溝槽,所述凸肋和溝槽配合形成螺紋。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環體的固持部的長度大于環形部。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部的外徑自前向后逐漸變大,所述凸肋的外徑大于環形部的最大外徑。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管設有靠近環體的管狀部及在管狀部另一端的管壁開設的缺口,所述缺口之間形成柱狀部。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狀部與管狀部相連接,所述管狀部靠近環體設置有顯示發光二極管狀態的透光區,所述環體的環形部收容于導光管的透光區內側。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狀部與電路板相垂直,所述柱狀部在朝向電路板的一側設有凹槽,該凹槽與電路板上的發光二極管相對齊。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體設有中心孔且所述電路板設有與該中心孔對齊的中心通孔,所述至少兩個發光二極管分設于中心通孔的兩側。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板具有豎直側緣及與豎直側緣相對的缺口側緣,所述豎直側緣與缺口側緣分別對應設有第一及第二導電區域。
10.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連接器組件還包括絕緣殼體,所述柱狀部的外側面設有凸臺,所述絕緣殼體內設有與該凸臺相配合的收容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連接器組件,其包括對接體、具有發光二極管的電路板、連接有端子且設有與對接體電性連接的導線的線纜、導光管以及環體,所述線纜臨近導光管形成有應力釋放部,所述環體具有收容于導光管的平滑環形部及不平滑的固持部,所述應力釋放部包覆于不平滑的固持部外面。該電連接器其能夠有效增強應力釋放部的抗搖擺性能,從而保證較長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H01R13/58GK201438583SQ200920303148
公開日2010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14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14日
發明者柯作錦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