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避雷裝置,特別是一種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
背景技術:
雷電是一種雷云對帶不同電荷的物體進行放電的一種自然現象。雷電對電氣線 路、電氣設備和建筑物進行放電,其電壓幅值可高達幾億伏,電流幅值可高達幾十萬安,因 此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必須采取相應的防雷措施。 目前的直接防雷措施一般都是以安裝避雷針為主,避雷針是一根聳立在建筑物頂 上的金屬棒(接閃器)與金屬引線和金屬接地體等三部分組成的防雷裝置。它的作用是使 可能會襲擊建筑物的閃電吸引到它上面,再進入地里,借以保護建筑物。 然而,避雷針的局限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避雷針作為現代化的防雷手段,有其 不完善的方面,對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歸納如下 1.保護范圍 國內外不少防雷專家,對避雷針能向被保護物有多大的保護距離做了系統的研究 得出的結論是 〃 對一根垂直避雷針無法獲得十分肯定的保護區域〃 。英國的BS6551法 規曾指出〃 經驗顯示不能依賴避雷針提供任何保護區內的完整保護〃 。而德國防雷法規 則有意識地不引入避雷針保護范圍的概念。從避雷針因側擊雷、繞擊雷,造成事故的實例來 分析,其保護范圍是不十分肯定的。 2.感應過電壓 由于避雷針的引雷作用,所以雷擊次數就會提高,當雷電被吸引到針上,在強大的 雷電流沿針而流入大地過程中,雷電流周圍形成的磁場會產生感應電壓,它與雷電流的大 小及變化速度成正比,與雷擊的距離成反比。而被保護物的自然屏蔽裝置對電磁感應或電 磁干擾的屏蔽作用,不能達到有效屏蔽,使被保護區內的弱電設備因感應電壓而損壞。 3.受雷擊的針及引線 在高頻雷電流作用下,將從接觸點至地面產生一個較高的接觸電壓。當雷電流流 入大地擴散時,在入地點沿半徑各點形成不同的電位,若跨入該區域會產生很高的跨步電 壓。因此避雷針不適用于對弱電設備的保護,更不易用于易燃易爆品的防雷保護。因它引 來強大的雷電流在接地引線斷線卡處易產生火花,還會在附近的金屬開口環處產生火花, 從而引起事故。 從上述情況可以得知,如何使在防雷過程中消除繞擊雷、側擊雷的影B向,降低雷電 壓、電流入地的能量(峰值),降低電磁感應,從而減輕二次防雷的負擔已經成為當今防雷 技術所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發明內容為了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效果好的小電流 非線性放電接閃器。
3[0013]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懸浮電位部和地電位部,懸浮電位部 和地電位部通過絕緣放電倉連接,絕緣放電倉內有由懸浮電位部和地電位部之間形成的非 線性放電槍。 其中,作為方案,所述的懸浮電位部包括懸浮電位聚能均壓環、懸浮電位放電針、 儲能均壓罩和用于形成非線性放電槍上半部的懸浮電位放電半球,懸浮電位聚能均壓環 懸浮設置在懸浮電位放電針頂端下方的水平面上,儲能均壓罩安裝在懸浮電位放電針的下 部,懸浮電位放電針通過儲能均壓罩連接安裝在絕緣放電倉內的懸浮電位放電半球。 另外,進一步,所述的地電位部包括地電位底盤、地電位連接板、支撐主桿和用于 形成非線性放電槍下半部的接地電位放電半球,地電位連接板固定在絕緣放電倉的下方, 并通過地電位底盤與支撐主桿連接,接地電位放電半球安裝在地電位連接板上并置于絕緣 放電倉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接閃器在使用時,當雷電云層對大地發生感應雷電過 電壓時,地電位部對空中施放地電核,減少自身周圍空氣中的異電核層,同時懸浮電位部儲 備集聚能量,在大氣過電壓感應下以非線性形式,主動釋放地電位先導去迎擊空中雷電云 下行先導,使天、地電荷在高空中對接、沖撞、完成置換,以達到電磁對地面的感應減弱、接 地電流減小的目的,因高空雷電云下行先導被攔截在高空,天、地電荷,在高空中對接、沖 撞、置換,反應消耗能量在高空,因此消滅繞擊雷、側擊雷的形成;高空雷電反應離地面較遠 降低了雷電壓、電流入地的能量(峰值),降低了電磁感應,因此減輕二次防雷的負擔,確保 了接地電阻、浪涌、避雷器法片、壓敏電阻的自身保護性能,高空雷電反應將有害源遠隔離 在高空,雷電的有害干擾能量被減弱,防雷可靠性得以數百倍的提高。在設計保護范圍內的 設備、建筑設施及所有被保護物均不會遭受雷擊損壞。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接閃器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接閃器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I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1、圖2和圖3,本實用新型的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包括懸浮電位部和 地電位部,懸浮電位部和地電位部通過絕緣放電倉連接,絕緣放電倉內有由懸浮電位部和 地電位部之間形成的非線性放電槍。 其中,作為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的懸浮電位部包括懸浮電位聚能均壓環10、懸浮電 位放電針12、儲能均壓罩14和用于形成非線性放電槍上半部的懸浮電位放電半球16,懸浮 電位聚能均壓環10懸浮設置在懸浮電位放電針12頂端下方的水平面上,儲能均壓罩14安 裝在懸浮電位放電針12的下部,懸浮電位放電針12通過儲能均壓罩14連接安裝在絕緣放 電倉30內的懸浮電位放電半球16。 而相應地,所述的地電位部包括地電位底盤20、地電位連接板22、支撐主桿24和用于形成非線性放電槍下半部的接地電位放電半球26,地電位連接板22固定在絕緣放電 倉30的下方,并通過地電位底盤20與支撐主桿24連接,接地電位放電半球26安裝在地電 位連接板22上并置于絕緣放電倉30內。 另外,為使包裝、運輸方便,所述的懸浮電位聚能均壓環10通過與懸浮電位部和/ 或地電位部連接的絕緣折疊支撐拉桿40懸浮設置在懸浮電位放電針12頂端下方的水平面 上,具體可以為,絕緣折疊支撐拉桿40包括絕緣上拉桿41和絕緣下拉桿42,絕緣上拉桿41 的一端鉸接在懸浮電位放電針12上部,另一端與懸浮電位聚能均壓環10鉸接,絕緣下拉桿 42的一端鉸接在地電位連接板22上,另一端與與懸浮電位聚能均壓環10鉸接,從而實現懸 浮電位聚能均壓環10設置在懸浮電位放電針12頂端下方的水平面上。 進一步,作為優選實施方式,所述的儲能均壓罩14為半球罩。另外,所述的絕緣放 電倉30內設有放氣孔32。 進一步,所述的懸浮電位放電針12的針尖部120為耐高溫耐磨損的超高硬度硬質 合金,確保在雷電高溫中過熱燒損,始終保持針尖的鋒利,確保放電尖端放電質量。 進一步,所述的懸浮電位放電半球16為高熔點合金半球,所述的接地電位放電半 球26為高熔點合金半球,確保放電閃落高溫電弧燒傷球面,始終保持放電半球球面光滑、 間隙準確,脈沖放電及時準確。 本實用新型的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的使用情況是,當雷電云層對大地發生感 應雷電過電壓時,地電位端部用半球方式緩慢、小電流對空中施放地電核,減少自身周圍空 氣中的異電核層。同時懸浮電位聚能均壓環、懸浮電位放電針、儲能半球罩共同儲備集聚能 量,在大氣過電壓感應下以非線性形式,主動釋放地電位先導去迎擊空中雷電云下行先導。 使天、地電荷在高空中對接、沖撞、完成置換。 當然,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其它等同方式均在本實用新型的 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懸浮電位部和地電位部,懸浮電位部和地電位部通過絕緣放電倉連接,絕緣放電倉內有由懸浮電位部和地電位部之間形成的非線性放電槍。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懸浮電位部 包括懸浮電位聚能均壓環、懸浮電位放電針、儲能均壓罩和用于形成非線性放電槍上半部 的懸浮電位放電半球,懸浮電位聚能均壓環懸浮設置在懸浮電位放電針頂端下方的水平面 上,儲能均壓半球罩安裝在懸浮電位放電針的下部,懸浮電位放電針通過儲能均壓罩連接 安裝在絕緣放電倉內的懸浮電位放電半球。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電 位部包括地電位底盤、地電位連接板、支撐主桿和用于形成非線性放電槍下半部的接地電 位放電半球,地電位連接板固定在絕緣放電倉的下方,并通過地電位底盤與支撐主桿連接, 接地電位放電半球安裝在地電位連接板上并置于絕緣放電倉內。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懸浮電位聚 能均壓環通過與懸浮電位部和/或地電位部連接的絕緣折疊支撐拉桿懸浮設置在懸浮電 位放電針頂端下方的水平面上。
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儲能均壓罩 為半球罩。
6. 根據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絕緣放 電倉內設有放氣孔。6. 根據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懸浮電 位放電針針尖部為超高硬度硬質合金。
7. 根據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懸浮電 位放電半球為高熔點合金半球。
8. 根據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地電 位放電半球為高熔點合金半球。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小電流非線性放電接閃器,包括懸浮電位部和地電位部,懸浮電位部和地電位部通過絕緣放電倉連接,絕緣放電倉內有由懸浮電位部和地電位部之間形成的非線性放電槍。接閃器在使用時,當雷電云層對大地發生感應雷電過電壓時,地電位部對空中施放地電核,減少自身周圍空氣中的異電核層,同時懸浮電位部儲備集聚能量,在大氣過電壓感應下以非線性形式,主動釋放地電位先導去迎擊空中雷電云下行先導,使天、地電荷在高空中對接、沖撞、完成置換,高空雷電反應將有害源遠隔離在高空,雷電的有害干擾能量被減弱,防雷可靠性得以數百倍的提高。在設計保護范圍內的設備、建筑設施及所有被保護物均不會遭受雷擊損壞。
文檔編號H01T19/00GK201509000SQ20092005037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09年1月19日
發明者張小川, 楊曉冬, 白樺 申請人:廣州電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