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池與石墨導電塊的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池與石墨導電塊的連接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在電池的外部極 頭固定一石墨導電塊的連接組設結構。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1,其為中國臺灣專利申請案第98108640號,主要為當電池10外部的正 極極頭11或負極極頭12為含鎳金屬所構成時,若以一石墨導電塊13接觸設置于電池10 的正極極頭11或負極極頭12,再透過所述石墨導電塊13與外部電路14連接,所述石墨導 電塊與含鎳金屬的電池正極或負極極頭相接觸后會產生“互溶現象”,亦即,所述石墨導電 塊的碳微粒會取代含鎳金屬正極或負極極頭表面的雜質,使所述石墨導電塊的碳微粒位于 正極或負極極頭的金屬表面凹洞中,形成碳鎳互溶合金狀態,而降低接觸電阻,藉此解決電 池外部接續阻抗過高,無法順利充、放電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石墨導電塊與電池的正極或負極極頭的接觸連接,雖可發揮 降低電池外部接觸阻抗的功效,但是所述石墨導電塊如何與電池的正極及負極極頭相緊密 接觸組設,卻是一大技術難題,例如若以接合膠涂布于石墨導電塊與電池的正極及負極極 頭的間,并透過所述接合膠黏合方式結合二者,由于所述石墨導電塊與電池正極或負極極 頭的間會被接合膠所隔離,導電性會嚴重受阻,并不可行;此外,將所述石墨導電塊固設于 電池正極及負極極頭的組設結構,整體體積必須相精巧,若體積過大則會大幅度限制電池 的可適用范圍。換言之,對于如何將石墨導電塊穩固地設置于電池的正極及負極極頭,且不會影 響石墨導電塊與電池極頭的間導電性能的連接技術,目前并未出現,而有待進一步形成。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池與石墨導電塊的連接結構,將石墨導 電塊穩固組設于電池外部極頭,且石墨導電塊能順利提供外部電路導電連接。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電池與石墨導電塊的連接結構,其中,所 述電池為筒形電池,電池外部一端為電力輸出端,所述電力輸出端設具有一正極極頭及一 負極極頭;兩個石墨導電塊,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的二端面分別成形為一第一接觸端面與 一第二接觸端面,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的第一接觸端面,分別與電池的正極極頭及負極極 頭接觸設置,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的第二接觸端面則顯露于外;一連接套,具有一定位面, 所述定位面開設有至少一窗口,所述定位面的周側則延伸成形有一環面,而所述定位面與 所述環面接合處則形成一轉折緣;所述連接套以所述環面套合設置于電池的電力輸出端, 所述轉折緣位于電池的電力輸出端邊緣,所述定位面則與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的第二接觸 端面貼合接觸,且所述二第二接觸端面自所述窗口顯露于外。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使所述石墨導電塊可無阻礙的透過所述窗口與外部電路 接觸連接,而達到將石墨導電塊穩固組設于電池外部正極及負極極頭,且石墨導電塊能順利提供外部電路導電連接,使得,所述石墨導電塊得以穩定的連連接置,且不會影響電池的 輸出導電性。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是中國臺灣專利第98109937號石墨導電塊與電池連接狀態圖。圖2是本發明結構立體分解圖。圖3是本發明結構立體結合圖。圖4是本發明結構結合剖視圖。圖4-1是圖4中電池電力輸出端的端角局部放大圖。圖5是本發明電池與外部電路連接狀態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連接套的環面涂布黏合膠與電池黏合狀態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連接套開設單一窗口結構立體分解圖。圖8是本發明連接套開設單一窗口結構立體結合圖。附圖中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電池11正極極頭12負極極頭13石墨導電塊14外部電路20電池21正極極頭22負極極頭23端角301 302石墨導電塊 311 312第一接觸端面321 322第二接觸端面40 40a連接套41 定位面421 422 42 窗口43環面44轉折緣50外部電路60黏合膠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電池與石墨導電塊的連接結構,請參閱圖2、3、4、5,是 將兩個石墨導電塊301、302,分別設置于電池20外部的正極極頭21及負極極頭22,再以一 連接套40套設于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301、302與電池20的外部所構成,其中所述電池20,外觀為筒形結構,所述電池外部一端為電力輸出端,所述電力輸出端 設具有一正極極頭21及一負極極頭22 ;所述電池20外部的正極極頭21及負極極頭22為 含鎳金屬所制成,所述電池20的電力輸出端邊緣,則成形有一轉折的端角23 ;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301、302的二端面分別成形為一第一接觸端面311、312與一 第二接觸端面321、322,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301、302的第一接觸端面311、312,分別與電 池20的正極極頭21及負極極頭22接觸設置,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301、302的第二接觸端 面321、322則顯露于外;所述連接套40,為塑膠所制成的薄套結構,具有一定位面41,所述定位面41上并 貫穿開設有二窗口 421、422,所述定位面41的周側則連續延伸成形有一環面43,所述定位面41與所述環面43接合處則形成一轉折緣44 ;所述連接套40是以所述環面43套合設置 于電池20的電力輸出端外部,并以所述轉折緣44位于電池20的電力輸出端邊緣端角23 處,藉以限制所述連接套40固定位于正確位置,而所述定位面41則與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 301,302的第二接觸端面321、322相貼合接觸,且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301、302的第二接 觸端面321、322恰可自所述二窗口 421、422顯露于外部,而外部電路50恰得自所述二窗口 421,422與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301、302的第二接觸端面321、322電性連接。以上所述即為本發明實施例各主要構件的結構及其組態說明,至于本發明實施例 的功效,說明如下請參閱圖4、4-1所示,所述石墨導電塊301、302的第一接觸端面311、312與電池 20的正極極頭21或負極極頭22接觸設置后,將所述連接套40自所述石墨導電塊301、302 的外部套設,并將所述連接套40的定位面41與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301、302的第二接觸 端面321、322局部接觸,使所述二第二接觸端面321、322自所述二窗口 421、422分別露出, 所述連接套40的轉折緣44會與電池20的端角23相靠合,并限制所述連接套40的移動。再者,由于本發明連接套的結構相當輕薄精巧,請參閱圖5,所述電池20、兩個石 墨導電塊301、302及連接套40組設完成后,與外部電路50連接時并不會造成結構干涉的 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請參閱圖6所示,所述連接套40為塑膠所制成的薄套結構,尺寸精 密度相當高,實務上,所述連接套40的環面43與電池20的外部相套合時相當緊密呈現緊 配合狀態,所述連接套40并不會自行脫落或移動,但是,為了確保所述連接套40與電池20 及所述石墨導電塊301、302的結合穩定性,可在所述連接套40的環面43上涂布黏合膠60, 使所述連接套40與電池20黏合固定,而增加結構結合的可靠性。此外,請參閱圖7、8所示,將本發明連接套40a的窗口結構,開設為單一窗口 42的 結構型態。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池與石墨導電塊的連接結構,包括電池,為筒形電池,電池外部一端為電力輸出端,所述電力輸出端具有一正極極頭及一 負極極頭;兩個石墨導電塊,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的二端面分別成形為一第一接觸端面與一第二 接觸端面,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的第一接觸端面,分別與電池的正極極頭及負極極頭接觸 設置,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的第二接觸端面則顯露于外;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連接套,具有一定位面,所述定位面開設有至少一窗口,所述定位面的周側則延伸 成形有一環面,而所述定位面與所述環面接合處則形成一轉折緣;所述連接套以所述環面 套合設置于電池的電力輸出端,所述轉折緣位于電池的電力輸出端邊緣,所述定位面則與 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的第二接觸端面貼合接觸,且所述二第二接觸端面自所述窗口顯露于 外。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與石墨導電塊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套的環 面上涂布黏合膠,使所述連接套與電池黏固。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與石墨導電塊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套的定 位面開設有二窗口,使所述兩個石墨導電塊的第二接觸端面分別自所述二窗口顯露于外 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電池與石墨導電塊的連接結構,透過將石墨導電塊設置于電池外部含鎳金屬的正極極頭及負極極頭作為與外部電路連接的導電端,藉以降低電池正極及負極極頭與外部電路連接的接觸阻抗。本發明以一連接套將兩個石墨導電塊分別套設固定在電池的正極及負極極頭,并在連接套對應石墨導電塊的外端面開設有一窗口,使所述石墨導電塊可無阻礙的透過所述窗口與外部電路接觸連接,而達到將石墨導電塊穩固組設于電池外部正極及負極極頭,且石墨導電塊能順利提供外部電路導電連接,使得,所述石墨導電塊得以穩定的連連接置,且不會影響電池的輸出導電性。
文檔編號H01M2/10GK102005542SQ20091017111
公開日2011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1日
發明者伍必翔 申請人:電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