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紅外雙色碲鎘汞探測器臺面鈍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雙色碲鎘汞紅外探測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紅外雙色碲鎘 汞探測器臺面鈍化方法。
背景技術:
雙色碲鎘汞紅外探測器可以同時探測兩個波段的信號,有利于更準確判斷
追蹤目標,而鈍化技術是研發雙色^:測器的關鍵技術之一 。好的表面鈍化工藝 可以減少碲鎘汞表面損傷,決定碲鎘汞器件表面的界面態,降低器件表面漏電 流。而表面漏電流占碲鎘汞反向飽和電流的主要部分。致密、高阻的鈍化層, 可以很好的降低碲鎘汞器件表面復合速度和1/f噪聲效應,提高探測器動態電阻 和反向擊穿電壓,大大改善器件性能。
對于雙色碲鎘汞探測器件來說,不僅要解決平面單色器件(即探測器的芯 片)中的表面漏電流問題,而且還存在經過深臺面刻蝕后的棵露的碲鎘汞臺面 側壁會產生大量的表面缺陷,側面產生-復合電流是雙色器件漏電流是一個最
重要的因素,從而降低器件性能。碲鎘汞材料中Hg-Te健非常容易斷裂,在深 干法刻蝕出臺面后,會因為干法刻蝕工藝中的離子轟擊造成大量的Hg-Te鍵斷 裂,從而產生不穩定的Hg原子和Hg空位,產生一定的物理損傷。生長高質量 的鈍化膜層可以保護棵露出來的碲鎘汞臺面側壁,適當的鈍化工藝可以改善器 件臺面側壁漏電流情況。其工藝難點是清洗時側面與表面結合處很容易受到 擦拭力造成表面鈍化層被掀起,從而造成表面鈍化層大面積脫落,臺面側向的鈍化層生長由于受陰影效應的影響,極易造成厚度及結構的不均勻,影響鈍化 層質量,特別是側壁與表面結合處由于膜層太薄容易出現斷裂現象,從而造成 碲鎘汞表面棵露,產生較大的表面漏電流。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的分析,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紅外雙色碲鎘汞探測器臺面鈍化方 法,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鈍化工藝效果差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主要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提供了 一種紅外雙色碲鎘汞探測器臺面鈍化方法,包括 步驟A:對雙色碲鎘汞探測器的芯片臺面棵露的碲鎘汞進行腐蝕,消除物 理損傷薄膜,去除表面硫化鋅膜層;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A具體包括
將碲雙色碲鎘汞探測器的芯片臺面表面用光刻膠保護,利用溴曱醇對側壁 和底面棵露的碲鎘汞進行腐蝕,消除物理損傷膜層;
去除光刻膠,利用鹽酸腐蝕表面硫化鋅膜層,脫水吹干。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B具體包括
縮小芯片樣品和革巴材的靶間距離到預定把間距離值,并將吹干的芯片樣品 固定在樣品盤上;
對真空腔室進行抽真空處理,使其達到磁控濺射設備預定的本底真空值; 通過氣路向真空腔室中充入氬氣,調節變通處于半開狀態,加大賊射氣壓, 使得真空腔室中的氣體壓力達到預定濺射氣壓值;
通過先后兩次選取射頻電源的功率,生長碲鎘層和硫化鋅膜層其中,所述預定靶間距離值為70mm,所述預定濺射氣壓值為1.5pa。 本發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采用光刻膠保護臺面正面,利用溴曱醇腐蝕側壁和底面,結合磁控 '減射方法,加大樣品與靶材之間距離,加大濺射氣壓,生長CdTe/ZnS復合鈍化 膜層,很好地解決雙色碲鎘汞探測器臺面鈍化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闡述,并且,部分的從說明 書中變得顯而易見,或者通過實施本發明而了解。本發明的目的和其他優點可 通過在所寫的說明書、權利要求書、以及附圖中所特別指出的結構來實現和獲
3曰付。
圖1為磁控濺射設備的結構示意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方法的流程示意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縮短靶材與樣品之間距離增大被濺射粒子進入臺 階的入射角度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在碲鎘汞平面單色鈍化工藝的基礎上,選擇磁控濺射設備,結合優 化的臺面濕化學預處理工藝,對濺射壓力和靶間距離等關鍵參數進行系統優化, 最終獲得良好的表側面鈍化效果。
下面結合附圖來具體描述本發明的優先實施例,其中,附圖構成本申請一 部分,并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闡釋本發明的原理。為了清楚和簡化目的, 當其可能使本發明的主題模糊不清時,將省略本文所描述的器件中已知功能和結構的詳細具體說明。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實施例,首先對本發明實施例涉及到的磁控濺射設備 進行簡要說明。
如圖l所示,圖1為磁控濺射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包括樣品盤l、氣 路2、變通3、射頻電源4、匹配盒5、靶材6、觀察窗7和真空腔室8,其中, 樣品盤1用來放置芯片樣品的,氣路2是通氣體的,變通3用來調節氣體流量, 射頻電源4用來產生射頻,匹配盒5用來調節射頻的功率,靶材6是被濺射的 目標材料,觀察窗7用來觀察輝光狀況,真空腔室8用來提供生長需要的高真 空環境。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方法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2所示,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方法的流程示意圖,以碲鎘汞臺面 樣品作為實施例,具體可以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201:鈍化前預處理;具體的說就是,將芯片樣品的碲鎘汞臺面表面用 光刻膠保護,利用0.5%溴曱醇腐蝕10秒 50秒,對側壁和底面棵露的HgCdTe 進行腐蝕,消除物理損傷膜層1 ~3微米;然后去除光刻膠,利用70%鹽酸腐蝕 表面ZnS膜層5秒 20秒,脫水吹干。
步驟202:耙間距調節;具體的說就是,樣品盤1與靶材6的間距在50mm~ 120mm調節,例如,間距為70mm。如圖3所示,圖3為縮短靶材與樣品之間 距離增大被濺射粒子(CdTe/ZnS粒子團)進入臺階的入射角度示意圖,
Sl = ar收丄62 = M難丄
W, S/z2,由于W;^2,所以別"2。
步驟203:樣品裝片;具體的說就是,將吹干的芯片樣品固定在樣品盤1上, 然后抽真空,真空腔室8達到設備預定的本底真空值(真空度高于5E-5Pa)。
6步驟204:開始鈍化處理;具體的說就是,工藝氣體選用Ar氣,通過氣路 2流量約為10-80Sccm,選取較大氣壓,調節變通3處于半開狀態,使得真空 腔室8中氣體濺射壓力達到為1 ~ 1.5Pa,例如,濺射壓力為1.5pa;射頻電源4 先選取50-200W,生長1000 ~ 5000A的CdTe層;射頻電源4選取100 ~ 300W, 生長1000 ~ 5000A的ZnS膜層。
步驟205:通過觀察窗7觀察生長情況,當生長達到要求時,取出芯片樣品。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 一種紅外雙色碲鎘汞探測器臺面鈍化方法, 采用光刻膠保護臺面正面,利用溴曱醇腐蝕側壁和底面,結合磁控濺射方法, 加大樣品與耙材之間距離,加大濺射氣壓,生長CdTe/ZnS復合鈍化膜層,解決 雙色碲鎘汞探測器臺面鈍化技術問題。目前磁控濺射鈍化工藝已經突破到側表 厚度比達到80%,臺階覆蓋良好,對于降低表側面復合速率,獲得高的ROA, 提高整體器件性能。
雙色臺面探測器需要對側壁和底面棵露的HgCdTe進行腐蝕,消除物理損傷 膜層,同時不希望腐蝕掉正面的CdTe膜層,然后去除表面ZNS膜層,在此基 礎上進行復合膜層生長。溴曱醇對碲鎘汞有較好的腐蝕作用,也能對ZnS膜層 發生一定反應,用光刻膠保護表面,利用溴曱醇腐蝕碲鎘汞表面損傷層,達到 較好的損傷膜層去除效果;鹽酸對ZnS膜層有較好的腐蝕作用,且不會對碲鎘 汞以及CdTe膜層產生腐蝕,利用鹽酸腐蝕ZnS膜層可以達到正面與側面處于同 樣的待鈍化狀態。
磁控賊射方式與一般的鍍膜方式相比,具有高速、低溫、低損傷的特點, 并且沉積速率快,工藝過程中基片溫升低,對膜層的損傷小,適合棵露的碲鎘汞 表面鈍化。CdTe/ZnS復合膜層既能保證與碲鎘汞表面晶格匹配,也能保證鈍化絕緣效果,適合棵露的碲鎘汞表面鈍化。提高賊射壓力可以增加被賊射粒子與
氬離子撞擊后形成散射,改善生長膜層方向性;縮短靶材與樣品之間距離可以增大被'戚射粒子進入臺階的入射角度,通過以上技術解決臺面側向鈍化層受陰影效應的影響,產生的厚度不均勻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紅外雙色碲鎘汞探測器臺面鈍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A對雙色碲鎘汞探測器的芯片臺面裸露的碲鎘汞進行腐蝕,消除物理損傷薄膜,去除表面硫化鋅膜層;步驟B利用磁控濺射設備對經過步驟A處理后的芯片臺面進行鈍化處理。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具體包括 將碲雙色碲鎘汞探測器的芯片臺面表面用光刻膠保護,利用溴曱醇對側壁和底面棵露的碲鎘汞進行腐蝕,消除物理損傷膜層;去除光刻膠,利用鹽酸腐蝕表面硫化鋅膜層,脫水吹干。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B具體包括 縮小芯片樣品和靶材的靶間距離到預定靶間距離值,并將吹干的芯片樣品固定在樣品盤上;對真空腔室進行抽真空處理,使其達到磁控濺射設備預定的本底真空值; 通過氣路向真空腔室中充入氬氣,調節變通處于半開狀態,加大濺射氣壓, 使得真空腔室中的氣體壓力達到預定濺射氣壓值;通過先后兩次選取射頻電源的功率,生長碲鎘層和硫化鋅膜層。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定靶間距離值為70mm。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定濺射氣壓值為1.5pa。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紅外雙色碲鎘汞探測器臺面鈍化方法,包括步驟A對雙色碲鎘汞探測器的芯片臺面裸露的碲鎘汞進行腐蝕,消除物理損傷薄膜,去除表面硫化鋅膜層;步驟B利用磁控濺射設備對經過步驟A處理后的芯片臺面進行鈍化處理;本發明在碲鎘汞平面單色鈍化工藝的基礎上,選擇磁控濺射設備,結合優化的臺面濕化學預處理工藝,對濺射壓力和靶間距離等關鍵參數進行系統優化,最終獲得良好的表側面鈍化效果。
文檔編號H01L31/18GK101640231SQ200910092189
公開日2010年2月3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4日
發明者浩 孫, 敏 張, 朱西安, 王成剛 申請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