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移動終端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移動終端多天線設計領域,涉及一種無線通信特別但不限于用 于多輸入多輸出通信系統移動終端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的結構設計。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高速無線數據傳輸的需求日益增加,頻譜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 加劇,因此這大大激發了人們對有效利用頻譜資源的研究興趣。多輸入多輸出
(MIMO)技術的出現被認為是現代通信史上最重大的技術突破之一。MIMO通 信系統在無線通信收發兩端分別采用多天線技術,提高頻譜利用率,提高信噪 比,改善通信質量,極大的提高了通信系統的容量。MIMO無線系統把傳統無 線通信中認為有害的多徑信號作為一個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充分利用多徑信號 的隨機衰落特性及多徑延遲擴展特性提高系統的傳輸速率。
天線作為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對整個通信系統有重要的影響。 隨著MIMO通信系統的出現和發展,與之相對應的多天線設計已成為國內外學 者研究的熱點。因為移動終端正朝著小的體積,輕的重量,長的待機時間,低 的成本和多模多頻等方向發展,對于應用在移動終端上的多天線設計也提出了 十分巨大的挑戰。
移動通信終端的單天線形式很多,但支持MIMO功能并適用于移動終端的 多天線結構很少。已有的多天線結構為在采用兩根天線時,通常使兩個天線 盡量遠離,并且采用極化正交的方式安裝;在采用三根天線時,該結構采用安 裝在相互垂直的三個地平面上的三個天線單元構成,其中兩根天線的極化方向 正交,第三個地上的天線的極化方向與前兩根天線中的一根的正交,與另一根 極化方向相同,并在空間上遠離前兩根天線,減少了天線單元之間的相關性(采
3用了極化、空間分集);在采用四根天線時,增加了一根安裝在平行于以上三個 地平面中的一個地平面上的天線;在這些地面上還可以安裝更多的天線;采用 的天線形式為傳輸線加載天線,如折疊單極、傳輸線加載單極、倒F、平面倒F 形天線。這種多天線結構,在尺寸方面,對于尺寸較大的移動終端如筆記本電 腦等較為適用,但對于尺寸較小的移動終端如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則不適用;在結構方面,由于是三維結構,不容易 安裝和集成。
對于小尺寸的移動終端,由于天線單元之間的距離很小,空間、極化分集 的作用有限,通常天線單元之間的互耦(即一根天線輻射的能量耦合到了另一 根天線上)很大,使得天線的效率降低,從而降低通信系統的容量。因此,如 果能設計出結構緊湊、易集成、支持MIMO功能并適用于移動通信終端特別是 小尺寸移動終端的多天線結構,將使多天線技術應用于手持終端成為可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線通信特別但不限于用于MIMO通信系統移動 終端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的結構設計。它通過增加兩個寄生天線單元,減小了 輻射天線單元之間的互耦和相關性,從而提高天線的效率和增加通信系統的容 量;本發明利用了天線的空間和方向圖分集技術;采用平面結構,使天線與通 信系統易于集成;采用普通的數字電路的印刷電路板加工工藝,使天線成本很 低。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含有介質板、輻射天線單元、微帶饋線、寄生天線 單元、以及金屬地,其中
介質板,呈矩形,是一塊印刷電路板;
輻射天線單元,包括兩個槽天線單元,縱向分布于所述印刷電路板背面的
4上方,左右鏡像對稱;
微帶饋線,共兩條,縱向分布于所述印刷電路板正面,分別橫跨各自對應 的所述槽天線單元,左右鏡像對稱,并各自在終端通過過孔接地;
寄生天線單元,包括兩個平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縱向分布于所述印刷 電路板正面的所述兩條微帶饋線上方,左右鏡像對稱,減小所述兩個輻射天線 單元之間的互耦,在L型彎折處有一個矩形塊區域,以調節其匹配和增加帶寬;
金屬地,位于所述印刷電路板背面,以模擬無線通信系統移動終端中除天 線外的其他部分。
本發明具有結構緊湊、易集成、低互耦、支持MIMO功能,適用于移動通 信終端特別是小尺寸移動終端的多天線結構的特點,而且采用普通數字電路制 造工藝,制造工藝簡單,成本低。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用于移動終端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三維圖。 圖2為圖1的A向視圖即縱向剖面圖。
圖3為圖1的B向視圖即微帶饋線和寄生平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的結構圖。
圖4為圖1的C向視圖即槽天線單元和金屬地的結構圖。
圖5為本發明天線的實施實例尺寸圖(B向視圖,左右對稱結構),單位均
為毫米(mm)(圖中實線框部分為背面金屬地結構在這個面上的投影,虛線框
為介質板的邊緣)。
圖6為圖5實施實例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的單元反射系數(S參數)圖。 圖7為圖5實施實例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的單元之間耦合系數(S參數)圖。圖8.1a、圖8.1b、圖8.1c、圖8.2a、圖8.2b、圖8.2c為圖5實施實例的平 面型兩大線系統中一個槽天線單元接2.1G他的激勵,另寸槽天線單元接50
歐姆的匹配負載時,在y-z、 x-z和x-y三個平面的功率增益方向圖(-e
分量功率增益方向圖;----cp分量功率增益方向圖)圖8.1a-8.1c依次為左
側槽天線單元接2.1 GHz激勵右側槽天線單元接匹配負載時在y-z、 x-z和x-y .—-:個f面的功率增益方向圖;圖8.2a-8.2c依次為右側槽天線單元接2.1 GHz激 勵左側槽天線單元接匹配負載時在y-z、 x-z和x-y三個平面的功率增益方向閣。 對附圖中的標示說明如下
1、 2為1.5mm寬的微帶饋線;3為左側槽天線單元;4為右側槽天線單元; 5為左側微帶饋線終端的接地過孔;6為右側微帶饋線終端的接地過孔;7為左 側寄生,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8為右側寄生平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9 為金屬地;IO為所述天線的背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線通信特別但不限于用于MIMO通信系統移動終端的f-面型兩天線系統的結構設計,其三維結構示意圖如圖l所示。整個天線結構印 制在印刷電路板的兩個面上,包括微帶饋線l、 2,左側槽天線單元3,右側槽 天線單元4,左側微帶饋線終端的接地過孔5,右側微帶饋線終端的接地過孔6, 左側寄生平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7,右側寄生平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8, 金屬地9。
it-特征在于,兩個槽天線單元3和4位于印刷電路板的背面上部的兩側, 左右鏡像對稱,尺寸相同。槽天線單元由橫跨在其上方的微帶(阻抗應為50 歐姆)進行饋電,微帶在終端通過過孔接地。為了降低兩個槽天線單元之間的互耦,增加了兩個寄生的平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7和8,位于印刷電路板的 正面,左右鏡像對稱,其中L型彎折處的矩形塊區域可以起到調節匹配,增加 帶寬的作用。金屬地9,位于印刷電路板的背面,用于模擬無線通信系統移動 終端中除天線外的其他部分。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首先槽天線單元為1/4波長諧振模式, 因此可以根據工作頻段選取合適的槽天線單元尺寸;然后寄生平面L型單極子 天線單元亦為1/4波長諧振模式,它可以產生反向耦合從而降低總的耦合,因
此可以根據工作頻段選取合適的寄生平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尺寸;最后,將
兩個尺寸進行一定的調整和聯合設計以滿足設計要求。
為了說明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無線通信特別但不限于用于MIMO通信系統移
動終端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的性能,下面給出一個具體實例。
在本例中,采用介質基片厚度為0.8 mm、相對介電常數為4.4,各部分尺寸 如圖5所示,圖中所有尺寸的單位均為毫米(mm)。
以圖5所示尺寸實測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的單元反射系數S (由于結構
左右鏡像對稱,所以S22和Sn相等,這里略去S22)如圖6所示;實測的平面
型兩天線系統的單元之間耦合系數S21如圖7所示。由圖6可看出,單元的-10 dB 阻抗頻帶為1945 2140MHz;由圖7可看出,在工作頻段內單元之間的耦合系 數S^在-18.5dB以下。另夕卜,如圖8所示,通過實測的功率增益方向圖可看出, 工作在2.1 GHz時,平面型兩天線系統左右兩個單元的功率增益方向圖基本互 補,可以實現方向圖分集,滿足MIMO通信系統對移動終端多天線的要求。
權利要求
1、用于移動終端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其特征在于,含有介質板、輻射天線單元、微帶饋線、寄生天線單元、以及金屬地,其中介質板,呈矩形,是一塊印刷電路板;輻射天線單元,包括兩個槽天線單元,縱向分布于所述印刷電路板背面的上方,左右鏡像對稱;微帶饋線,共兩條,縱向分布于所述印刷電路板正面,分別橫跨各自對應的所述槽天線單元,左右鏡像對稱,并各自在終端通過過孔接地;寄生天線單元,包括兩個平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縱向分布于所述印刷電路板正面的所述兩條微帶饋線上方,左右鏡像對稱,減小所述兩個輻射天線單元之間的互耦,在L型彎折處有一個矩形塊區域,以調節其匹配和增加帶寬;金屬地,位于所述印刷電路板背面,以模擬無線通信系統移動終端中除天線外的其他部分。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動終端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其特征在于介質基片厚度為0.8mm、相對介電常數為4.4,槽天線單元長度為25.3mm,微帶饋線寬度為1.5mm,平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長度為26mm。
全文摘要
用于移動終端的平面型兩天線系統屬于移動終端多天線設計領域,其特征在于印制在印刷電路板上,包括輻射天線單元、微帶饋線、寄生天線單元和金屬地。輻射天線單元包括兩個槽天線單元,位于印刷電路板的背面;微帶饋線位于印刷電路板的正面,橫跨在其對應的槽天線單元的上方,并在終端通過過孔接地;寄生天線單元,其作用是減小兩個輻射天線單元之間的互耦,包括兩個平面L型單極子天線單元,位于印刷電路板的正面;金屬地,位于印刷電路板的背面,用于模擬無線通信系統移動終端中除天線外的其他部分。本發明具有低互耦、低成本、易制作、易集成,特別適用于無線通信移動終端的特點。
文檔編號H01Q1/24GK101656346SQ20091008955
公開日2010年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3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23日
發明者李正夷, 杜正偉, 克 龔 申請人: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