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孔眼構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安裝在構成機動車等的車體的板上且在內側穿過線束 的孔眼構件。
背景技術:
在設于構成機動車等的車體的板上的孔內穿通線束,為了防止在
所述線束上附著水等液體,例如使用在圖9所示的孔眼構件101 (例 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圖9所示的孔眼構件101 —體地具有筒部105、 與筒部105連接并隨著從一端朝向另 一端而內外徑緩緩放大的本體部 102、與該本體部102的所述另一端連接的第二筒部106、設在該本體 部102的整周上且卡合在所述板的孔內的卡合凹部103、與所述板緊 密接合的唇部104,由橡膠等構成。
在把上述的孔眼構件101安裝在板的孔上時,例如操作者在把孔 眼構件101從筒部105沿其中心軸P插入板的孔內的同時,把本體部 102的比中心軸P靠近前側的部分向中心軸P的進深側推壓,而且, 握住筒部105、第二筒部106等地把本體部102向近前側拉拽,在所 述近前側的部分反復作用從近前側向進深側的推壓和從進深側向近前 側的推壓,使本體部102向縮徑(表示內外徑縮小)的方向彈性變形, 從而使卡合凹部103卡合在孔內地安裝在板上。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163034號公報
上述的現有技術的孔眼構件101,因為有時在安裝到板上以后筒 部105會彎曲,所以考慮筒部105的易彎性,將筒部105及本體部102 的厚度形成得薄。為此,現有技術的孔眼構件101,使上述的本體部 102向縮徑方向彈性變形之際的推壓時的力難以傳遞,難以安裝到板 上。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可容易安裝在板上的孔眼構件。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發明的孔眼構件具有 安裝在板的孔中的本體部、設在所述本體部的一端側的外周部上的卡 合部、與所述本體部的另一端側連接的筒部,在內側穿通線束,其特 征在于,形成為包含所述本體部的中心軸的假想平面的一側的部分的 彎曲強度比另一側的部分高。
本發明第二方面所述的孔眼構件,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發明中,在 所述本體部的所述一側設置從所述一端側向所述另 一端側延伸的至少 一個肋部。
本發明第三方面所述的孔眼構件,在第二方面所述的發明中,在 所述本體部的所述另 一側i殳置從所述一端側向所述另 一端側延伸至少 一個第二肋部,且所述肋部的個數比所述第二肋部的個數多。
本發明第四方面所述的孔眼構件,在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 發明中,在所述本體部的所述另一側設置從所述一端側向所述另一端 側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二肋部,且所述肋部的寬度和厚度中至少一個形 成得比所述第二肋部大。
本發明第五方面所述的孔眼構件,在第二方面到第四方面所述的 任何一項發明中,所述肋部或所述第二肋部相互隔開間隔地設置多個。
本發明第六方面所述的孔眼構件,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發明中,在 所述本體部的所述一側設置厚度形成得比所述另一側大的厚壁部。
本發明第七方面所述的孔眼構件,在第一方面到第六方面所述的 任何一項發明中,在從所述筒部側被插入板的孔內的同時,在所述一 側的部分反復作用從所述一側向所述另一側的推壓和從所述另一側向 所述一側的推壓,從而產生變形,所述卡合部卡合在所述孔內。
根據第一方面所述的發明,因為包含本體部的中心軸的假想平面 的一側的部分的彎曲強度形成得比另一側的部分高,所以,在壓入孔 眼構件而把卡合部卡合在板的孔內時,在所述一側容易傳遞從所述一側向所述另 一側的推壓力和從所述另 一側向所述一側的推壓力,因此, 可容易把孔眼構件安裝在板上。
根據第二方面所述的發明,因為在所述本體部的所述一側設置從
所述本體部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延伸的至少一個肋部,所以,所述一 側的部分的彎曲強度變得比所述另一側的部分高。為此,能夠容易把 孔眼構件安裝在板上。
根據第三方面所述的發明,因為在所述本體部的所述另一側設置 從所述本體部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二肋部,且所述 肋部的個數比所述第二肋部的個數多,所以,所述一側的部分的彎曲 強度變得比所述另一側的部分高。為此,能夠容易把孔眼構件安裝在 板上。
根據第四方面所述的發明,因為在所述本體部的所述另一側設置 從所述本體部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二肋部,且所述
肋部的寬度和厚度中至少一個形成得比所述第二肋部大,所以,所述 一側的部分的彎曲強度變得比所述另一側的部分高。為此,能夠容易 把孔眼構件安裝在板上。
根據第五方面所述的發明,因為所述肋部或所述第二肋部相互隔 開間隔地設置多個,所以,這些肋部或第二肋部之間的部分容易彎曲, 容易彎曲線束,因此可提高線束的配線性。
根據笫六方面所述的發明,因為在所述本體部的所述一側設置厚 度形成得比所述另一側大的厚壁部,所以,所述一側的部分的彎曲強 度變得比所述另一側的部分高。為此,容易把孔眼構件安裝在板上。
根據第七方面所迷的發明,因為通過從所述筒部側插入板的孔內, 同時在所述一側的部分反復作用從所述一側向所述另一側的推壓和從 所述另一側向所述一側的推壓,從而產生變形,所述卡合部卡合在所 述孔內,所以,能夠容易把孔眼構件安裝在板上。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孔眼構件的立體圖。圖2是圖1中所示的孔眼構件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圖1中所示的孔眼構件安裝在板上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圖1中所示的孔眼構件安裝在板上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5是說明安裝了圖1所示的孔眼構件的機動車和操作者的操作 位置的說明圖。
圖6是說明在圖5所示的機動車上安裝孔眼構件時的操作者和孔 眼構件的朝向的說明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孔眼構件的俯視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孔眼構件的俯視圖。 圖9是表示現有技術的孔眼構件的立體圖。 附圖標記說明
1、 21、 31孔眼構件;2本體部;3卡合部;5筒部;7笫二肋 部;8第一肋部(肋部);9線束;10板;10a孑L; P中心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圖l至圖6對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孔眼構件進行說 明。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孔眼構件l安裝于設置在成為機動車ll(在 圖5表示)的車輛室內與發動機室側的隔離的隔板IO (以下稱為板) 上的孔10a中(在圖4及圖5表示)。另夕卜,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迷孔 10a的平面形狀形成為圓形。
上述孔眼構件l由可自由彈性變形的橡膠等構成,在形成為筒狀 的同時在內側穿通配置于所述機動車11的線束9(在圖3及圖4表示)。 孔眼構件1在與板10之間保持水密,防止水等液體從其與該板10之 間浸入內側,防止水等液體附著在所述線束9上。如圖l到圖4所示, 該孔眼構件1 一體地具有一對筒部5、 6和本體部2。
上述筒部5、 6形成為圓筒狀,在內側穿通線束9。筒部5、 6的 外徑形成得比孔10a的內徑小。這一對筒部5、 6分別與本體部2的沿 中心軸P (在圖1等中用點劃線表示)的一端和另一端連接。另外, 在筒部5設置沿中心軸P方向將從筒部5的中央部到離開本體部2側
6的外緣部切開的兩個狹縫5a。
上述本體部2形成為隨著從與筒部6連接的一端向與筒部5連接 的另一端、內外徑緩緩縮小的筒狀。另外,本體部2與一對筒部5、 6 同軸地配置,而且與一對筒部5、 6串聯地連結。另外,本體部2在內 側穿通經過一對筒部5、 6內的線束9。本體部2的一端的外徑形成得 比孔10a的內徑大,本體部2的另一端的外徑形成得比孔10a的內徑 小。
在上述本體部2的另一端,在整周上設置作為卡合部的卡合凹部 3。如圖4等所示,卡合凹部3形成為從本體部2的外表面凹進的形式。 通過沿中心軸P把孔眼構件1從筒部5插入板10的孔10a內,同時 使該孔眼構件l沿其徑向(在圖1等中由雙點劃線Q表示)一度向內 側撓曲并且彈性復原,該卡合凹部3以其底面與孔10a的內面接觸的 方式與孔10a卡合。
另外,在上述本體部2的比卡合凹部3靠近筒部6的部分,在整 周上設置向筒部5側凸出的唇部4。當孔眼構件1如圖4所示那樣安 裝在板10時,該唇部4與板10的表面接觸,將其與板10之間保持水 密。
進而,如圖1及圖2等所示,在上述本體部2的外表面設置從本 體部2的一端側即筒部6側向另一端側即筒部5側延伸的兩個第一肋 部(相當于權利要求書中所述的肋部)8和兩個第二肋部7。
這些第 一肋部8設置在包含有中心軸P和雙點劃線Q的假想平面 的一側(圖2中的雙點劃線Q的左側)。另外,第二肋部7設置在所 述假想平面的另一側(圖2中的雙點劃線Q的右側)。另外,雙點劃 線Q是與本體部2的中心軸P正交的假想直線。
這些肋部7、 8相互隔開間隔地設置。另外,這些肋部7、 8從本 體部2的外表面突出的量、即厚度形成得相等。另外,第一肋部8的 寬度(稱為沿本體部2的外周方向的寬度)形成得比第二肋部7大。
這樣的本體部2的所述假想平面的一側的部分的彎曲強度比另一 側的部分高。另外,本體部2的沒有設置肋部7、 8的部分形成為獲得作為孔眼構件起作用的最小限度強度那樣的厚度。另外,該孔眼構件
1在穿通了線束9的狀態下安裝在板10之后,筒部5隨即被彎曲。以 該彎曲方向成為彎曲強度比設置第一肋部8的部分低的上迷兩個第一 肋部8間的部分R側的方式,設置第一肋部8。通過這樣形成,容易 彎曲線束9及筒部5,可提高線束9的配線性。
在把上述構成的孔眼構件1安裝在板IO上時,如圖5所示,操作 者12站立在機動車11的側方,如圖6所示,把持本體部2的一端及 另一端。此時,以兩個第一肋部8間的部分R與操作者12相對的朝 向進行把持。另外,雖在圖6中并沒有記載線束9,但實際上是把穿 通有線束9的狀態的孔眼構件1安裝在板10上。另外,使筒部5與板 10的孔10a沿中心軸P相對,沿與中心軸P平行的箭頭X將孔眼構 件l緩緩插入孔10a內。另外,箭頭X是沿機動車11的前后方向的 方向。
另外,當沿箭頭X插入孔眼構件1直到本體部2的外表面與孔10a 的內邊緣接觸時,接著沿箭頭Y將設有第一肋部8的所述一側的部分 從該一側向設有第二肋部7的所述另一側推壓。另外,箭頭Y是與箭 頭X正交的方向,是與操作者12相對的方向。即,向離開操作者12 自身的那側推壓所述一側的部分。由此,由于本體部2沿箭頭Y向縮 徑(表示內外徑縮小)的方向彈性變形,所以可把卡合凹部3的所述 一側的部分與孔10a卡合。
接著,握住筒部5及筒部6等,把孔眼構件1從所述另一側拉向 所述一側。即,把所迷另一側的部分拉向靠近操作者12自身的那側。 由此,由于本體部2沿箭頭Y在縮徑的方向彈性變形,所以可把卡合 凹部3的所述另一側的部分與孔10a卡合。
在本發明中,由于把所述一側的彎曲強度形成得比所述另 一側高, 所以,在這樣使孔眼構件1向縮徑方向彈性變形時,由操作者12從一 側向另一側推壓孔眼構件1的力容易傳遞到孔眼構件1,即使操作者 12的操作姿勢是難以用力的姿勢,也可以容易地把卡合凹部3卡合到 孔10a中。另外,在把孔眼構件1從所述另一側拉向所述一側時,由于對于操作者12而言是容易用力的操作姿勢,所以即使所述另一側的 強度沒有形成得像所述一側那樣高,也可以進行孔眼構件1的安裝操 作。
通過這樣地把卡合凹部3卡合在孔10a中,孔眼構件1固定在板 10上。另外,在該狀態下唇部4與板10的表面接觸,保持與板10之 間水密。進而穿通車輛室內側的線束9及筒部5,向兩個第一肋部8 間的部分R側彎曲,在車輛室內側配線。
接著,參照圖7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孔眼構件進行說明。 在該圖中,對于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部分附上相同的浮土 標記而省略i兌明。
如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孔眼構件21在所述一側設置相互隔開 間隔的兩個第一肋部8,在所述另一側不設置第二肋部7等。
在本發明中,像這樣也不必在所述另一側設置肋部,只要至少在 所述一側^殳肋部即可。
接著,參照圖8說明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孔眼構件。在該圖 中,對與上述第一、第二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部分附上相同的附圖標 記而省略說明。
如圖8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孔眼構件31在所迷一側設置相互隔開 間隔的四個第一肋部8,,在所述另一側設置相互隔開間隔的兩個第二 肋部7。另外,第一肋部8,的厚度和寬度形成得與第二肋部7相等。
在本發明中,像這樣通過把所設置的第一肋部8,的個數設定得比 第二肋部7多,可以使所述一側的部分的彎曲強度比所述另一側高。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孔眼構件。本實施方式的孔 眼構件(未圖示),在所述一側設置厚度形成得比所述另一側大的厚壁 部。另外,本發明所謂的"厚壁部",意味著比較以所述一側部分和所 述另 一側部分的中心軸P為中心相互呈線對稱的部分彼此時的、所述 一側的厚度形成得比所述另一側大的部分。
在本發明中,像這樣不使用肋部而僅通過孔眼構件壁厚的差異, 可以形成使得所述 一 側的部分的彎曲強度比所迷另 一 側高。另外,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實施方式中,第一肋部8、 8,和第二
肋部7的厚形成得相等,但在本發明中也可以通過改變它們的厚度來 形成使得所述一側的部分的彎曲強度比所述另 一側高。
另外,前述的實施方式不過表示本發明的代表實施方式,而本發 明并不限定于實施方式。即是,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范圍內可以進 行各種變型來加以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孔眼構件,所述孔眼構件具有安裝在板的孔內的本體部、設在所述本體部的一端側的外周部上的卡合部以及與所述本體部的另一端側相連的筒部,所述孔眼構件在內側穿通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眼構件以包含所述本體部的中心軸的假想平面的一側的部分的彎曲強度比另一側的部分高的方式形成。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孔眼構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體部的所述一側,i殳有從所述一端側向所述另一端側延伸的至少一個肋部。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孔眼構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體部的所述另一側,設有從所述一端側向所述另一端側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二肋部,而且所述肋部的個數比所述第二肋部的個數多。
4. 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孔眼構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體部的所述另一側,設有從所述一端側向所述另一端側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二肋部,而且所述肋部的寬度和厚度中的至少一個形成得比所述第二肋部大。
5. 如權利要求2至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孔眼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或者所述第二肋部相互隔開間隔地設有多個。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孔眼構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體部的所述一側,設有厚度形成得比所述另一側大的厚壁部。
7. 如權利要求中l至6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孔眼構件,其特征在于,在從所述筒部側插入到板的孔內的同時,在所述一側的部分反復作用從所述一側向所述另一側的推壓和從所述另一側向所述一側的推壓,由此產生變形,所述卡合部卡合在所述孔內。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可容易安裝在板上的孔眼構件。在內側穿通束線并被安裝在板(10)的孔(10a)內的孔眼構件(1)具有筒狀的本體部(2),該本體部(2)在整周設有與孔(10a)卡合的卡合凹部(3)。另外,在本體部(2)的外表面設有從本體部(2)的一端側向另一端側延伸并相互隔開間隔的兩根第一肋部(8)和兩根第二肋部(7)。這些第一肋部(8)設置在含有中心軸(P)和雙點劃線(Q)的假想平面的一側,第二肋部(7)設置在所述假想平面的另一側。另外,該第一肋部(8)的寬度形成得比第二肋部(7)大。
文檔編號H01B17/58GK101689415SQ20088002293
公開日2010年3月31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3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4日
發明者龜上正義 申請人:矢崎總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