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同軸微電纜用轉接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同軸微電纜用轉接頭,可使同軸微電纜與同軸連接器簡易的完成安 裝,并確保機構及信號傳遞的質量。
背景技術:
在信號傳輸的運用上,對于傳導信號的同軸電纜而言,通常是以連接地點間的距離、信 號頻率、所需的最大彎曲半徑以及在特定的傳輸和/或接收裝置內可容許的空間來決定選用 的標準。 一般而言,使用的同軸電纜越長,頻率越高,就需要越大的外徑,以防止過多信號 損失。傳統應用于諸如有線電視,寬帶信息以及微波信號傳輸等方面的同軸電纜,其傳輸距 離在50-1000呎的范圍,外徑為0.25-l吋。在室內傳輸距離需求較短的設備(約6-24吋), 可藉由使用外徑O. 1-0. 14吋等較小的同軸電纜,以克服局促的空間及彎曲半徑的限制。此類 較小外徑的同軸微電纜需與一標準同軸連接器成為結合,如圖1所示,顯示目前同軸微電纜 連接技術的情況,此處所使用的"同軸微電纜" 一詞,意謂一種中心導體直徑大于O. lmm而 小于0.8mm的同軸電纜,例如RG179。先前技術中的同軸微電纜10具有一外皮層11, 一編織導 體12, 一絕緣材料層13及一中心導體14。標準同軸連接器15包含一內部導體16, 一插銷17可 裝入連接器的軸向導槽,并與內部導體16成為機械與電氣上的連結。插銷17末端內部設有一 圓柱形凹孔18。依據先前技術,該插銷17系焊接于剝除外皮層11的中心導體14上。此種焊接 方式,需要電力以及干凈明亮的工作場所來進行接合作業。組合完成時,微電纜的外皮層 11可藉由 一傳統擠壓工具壓合于連接器l 5上。
綜上所述,目前需要一種免焊接的裝置,使微電纜的中心導體與標準同軸電纜連接器能 穩固接合。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簡易且不需焊接的同 軸微電纜用轉接頭,使同軸微電纜剝除外皮的中心導體與標準同軸電纜連接器能穩固接合。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同軸微電纜用轉接頭,用 于將同軸微電纜連接至同軸連接器形成機械與電氣上的結合,該同軸微電纜具有一外皮層、 一編織導體、 一絕緣材料層及一中心導體,該同軸微電纜被剝除外皮層,使絕緣材料層及中 心導體露出部分長度,該轉接頭包括 一柱形件,設有一管狀部,內部設有一第一收容孔及一第二收容孔,該第一收容孔可接納該同軸微電纜的絕緣材料層;及一可導電的插銷,具有 一環形部與該柱形件的第二收容孔結合,及一分裂部與該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套接;當該 分裂部受到徑向擠壓,迫使分裂部緊緊的與中心導體卡合。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藉由轉接頭使被剝除外皮的中 心導體具有足夠剛性,并無需焊接就可使細小的單線或絞線中心導體首先以微小力量插入轉 接頭內,再將轉接頭推入連接器本體的內部導體中,使分裂部受到徑向壓縮力量而與中心導 體緊密接合,這樣就簡化了生產工序,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
下面將對實用新型的結構、操作方式以及目的與優點,藉由參考下列的敘述及附圖,進 行詳細介紹。
圖1為已知同軸微電纜連接器的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轉接頭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轉接頭的剖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柱形件的剖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插銷的剖面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轉接頭準備與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套接的分解剖面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轉接頭與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套接,并準備與內部導體套接的剖面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轉接頭完全插入內部導體的軸向凹孔,并使同軸微電纜與連接器結合 的剖面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轉接頭的另一種實施例。
圖10為圖9的轉接頭以可滑動方式安裝在連接器本體中,以供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插 入接合的剖面圖。
圖11為圖9的轉接頭與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結合時,轉接頭自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 置,并與連接器本體連結的剖面圖。 標號說明
同軸微電纜IO 外皮層ll 編織導體12 絕緣材料層13 中心導體14 同軸連接器15 內部導體16 插銷17凹孔18軸向導槽19
轉接頭20柱形件21
管狀部22第一收容孔23
第二收容孔24斜坡25
外凸緣部26插銷30
環形部31分裂部32
孔33槽34
同軸連接器40連接器本體41
軸圈42導槽43
錐形孔44內部導體45
凹孔46斜面47
套筒48外螺紋49
內螺紋411肩部50
錐形表面5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同軸微電纜用轉接頭20包括有一柱形件21及一可導電的插 銷30。已知的同軸微電纜10(如圖6)具有一外皮層11, 一編織導體12, 一絕緣材料層13及一 中心導體14。
圖4的剖面圖表示柱形件21的一例。柱形件21可由非導電材料制成,具有一管狀部22, 其內部界定一第一收容孔23及一第二收容孔24通往第一收容孔23。第一收容孔23的直徑尺寸 使其能接納同軸微電纜10的中心導體14及絕緣材料層13。第一收容孔23的終端形成有一斜坡 25。
圖5的剖面圖表示可導電的插銷30的一例。插銷30包含一環形部31及一分裂部 (segments) 32。環形部31配置于柱形件21的第二收容孔24周圍邊緣成為穩固的結合,環形部 31界定一孔33。分裂部32具有多數切割有一定寬度的槽(slots) 34。
圖6至圖8顯示安裝轉接頭20于同軸微電纜10上且與標準同軸連接器40連接的方法。同軸 連接器40可為F型、BNC型、RCA型、IEC型等連接界面,本實施例以RCA型的同軸連接器來做 說明,該同軸連接器40包括一連接器本體41及一套筒48。連接器本體41具有一軸圈42,軸圈 42的內部設有一軸向導槽43,導槽43的終端設有一錐形孔44。連接器本體41更包含有一內部 導體45,內部導體45的末端內部設有一圓柱形凹孔46,凹孔46的末端具有一斜面47。套筒48具有一內部通孔可接納同軸微電纜10且折回編織導體12在套筒48前端的錐形表面51,以露 出部分長度的絕緣材料層13及中心導體14。
此時,將同軸微電纜10插入轉接頭20,使絕緣材料層13被推入柱形件21的第一收容孔 23內,而中心導體14被推入插銷30的分裂部32內,如圖7所示。
最后,將連結有轉接頭20的中心導體14插入于連接器本體41的軸向導槽43中,而套筒 48與連接器本體41間可藉由螺紋機構或傳統的連接方法使其相互結合,該螺紋機構具有一外 螺紋49形成在套筒48上,及一內螺紋411形成在連接器本體41的末端與外螺紋49相對應;當 插銷30的分裂部32完全進入內部導體45的斜面47時,該分裂部32受到如圖8所示箭頭'X'方向 的徑向施力而卡住中心導體14,如此,轉接頭20將固定于中心導體14上且與內部導體45產生 良好的導電接觸。由于,連接器本體41與套筒48間相關的尺寸,最后的結合將使錐形孔44催 迫編織導體12與套筒48的錐形表面51緊密結合以保證可靠的電氣連接,及使同軸微電纜10具 有足夠的拉拔力。
如圖9及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轉接頭20可預先安裝在連接器本體41內部以供剝除外皮 層11的中心導體14插入結合。它們的零組件和圖2至圖8—樣被一一標示出來。轉接頭20更包 含有一外凸緣部26容納在導槽43中,而該管狀部22則容納在錐形孔44,導槽43與錐形孔44之 間形成有一肩部50,該外凸緣部26受到肩部50的限制,可防止轉接頭20自導槽43滑出。該轉 接頭20以可滑動方式容納在導槽43中,當中心導體14完全插入轉接頭20時,可施加一推力使 轉接頭20沿橫向自第一位置位移至第二位置,直到插銷30的分裂部32完全進入內部導體45的 斜面47為止,此時,分裂部32受到如圖11所示箭頭'X'方向的徑向施力而卡住中心導體14, 如此,轉接頭20將固定于中心導體14上而可導電。
總而言的,本實用新型克服了已用技術的缺點,并提供一種藉由轉接頭使被剝除外皮的 中心導體具有足夠剛性。此細小的單線或絞線中心導體首先以微小力量插入轉接頭內,再將 轉接頭推入連接器本體的內部導體中,使分裂部受到徑向壓縮力量而與中心導體緊密接合。
雖然本實用新型的特定實施例已經圖解說明于前,但是對于熟知本項技藝的人士而言, 其它各種可輕易達成的變化或修改,皆明顯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
權利要求1.一種同軸微電纜用轉接頭,用于將同軸微電纜連接至同軸連接器形成機械與電氣上的結合,該同軸微電纜具有一外皮層、一編織導體、一絕緣材料層及一中心導體,該同軸微電纜被剝除外皮層,使絕緣材料層及中心導體露出部分長度,其特征在于該轉接頭包括一柱形件,設有一管狀部,內部設有一第一收容孔及一第二收容孔,該第一收容孔可接納該同軸微電纜的絕緣材料層;及一可導電的插銷,具有一環形部與該柱形件的第二收容孔結合,及一分裂部與該同軸微電纜的中心導體套接;當該分裂部受到徑向擠壓,迫使分裂部緊緊的與中心導體卡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同軸微電纜用轉接頭,其用于將同軸微電纜連接至同軸連接器形成機械與電氣上的結合。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可接納絕緣材料層的柱形件;及一可導電的插銷可接納細小的同軸微電纜中心導體以提供足夠的剛性,且轉接頭插入同軸微電纜連接器的軸向導槽中,并在插銷的分裂部與中心導體間提供附加的壓合力量,迫使分裂部緊密的卡合在中心導體上。本實用新型無需焊接及壓合就可使同軸微電纜與同軸微電纜連接器穩固接合。
文檔編號H01R24/02GK201149936SQ200820300008
公開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3日 優先權日2008年1月3日
發明者魏愷志 申請人:光紅建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