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
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背景技術:
目前業界普遍使用的平面端子最常用的制作方法為通過治具將該平面端子鉚合入絕緣本體中與該絕緣本體干涉配合,如圖i至圖3所示的導電端子r即為一種平面端子,將 所述導電端子r裝設固定于絕緣本體2'中時,需先將未彎折的導電端子r由右至左鉚 合入所述絕緣本體2'中使得所述導電端子r與所述絕緣本體2'干涉配合,然后將所述 導電端子r分兩次折彎,使導電端子r的接觸頭部io'形成"u"型結構,但是由于所 述導電端子r需要分兩次進行折彎,所以在大批量生產中存在組裝效率低的問題,另外, 由于先將所述將導電端子r裝設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2'中,然后再進行折彎制程,所以 導電端子r的折彎角度可能不準確,即存在折彎精度不準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發明一種新的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高組裝效率和提高導電端子折彎精度的電連接器加 工及組裝方法。本發明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提供一絕緣本體,所述 絕緣本體具有一基體,所述基體前端延伸一舌板,所述絕緣本體一側表面間隔開設有多數 第一收容槽,該等第一收容槽分別沿所述基體通過所述舌板;(2).提供多數導電端子, 所述導電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至少對應所述第一收容槽的總長,所述第一 基部前端延伸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前端彎折延伸一抵擋部,以及所述抵擋部進一步彎折延伸一接觸部;(3).將所述每一導電端子的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內, 且恰使所述抵擋部位于所述舌板前方;(4).提供一治具,所述治具至少具有一推動部, 設置于所述每一導電端子的所述抵擋部前方;(5).推動所述治具的推動部,對所述抵擋 部進行推頂,使所述導電端子的所述第二基部向后移動進入所述第一收容槽,至所述抵擋 部抵頂于所述舌板前端,且使得所述每一導電端子定位。本發明由于先提供成形的導電端子,然后將其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內, 且恰使所述抵擋部位于所述舌板前方,最后通過一治具的推動部頂推所述抵擋部,使所述 導電端子的所述第二基部向后移動進入所述第一收容槽,至所述抵擋部抵頂于所述舌板前 端,且使得所述每一導電端子定位,從而不僅可以提高組裝效率,而且還可以提高導電端 子折彎精度。本發明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提供一絕緣 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具有一側表面,其上間隔開設有多數第一收容槽;(2).提供多數導 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至少對應所述第一收容槽的總長, 所述第一基部一端延伸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彎折延伸一抵擋部,以及所述抵擋部延 伸一接觸部;(3).將所述每一導電端子的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內,恰使所 述抵擋部與所述絕緣本體的所述側表面的相鄰側形成一間距;(4).提供一治具,所述治 具至少具有一推動部,推動所述每一抵擋部,使所述每一抵擋部分別沿該間距抵頂所述絕 緣本體,恰使該等導電端子分別沿所述第一收容槽移動,至該等第二基部分別進入所述第 一收容槽。本發明由于先提供成形的導電端子,然后將其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內, 且恰使所述抵擋部與所述絕緣本體的所述側表面的相鄰側形成一間距,最后通過一治具的 推動部頂推所述抵擋部,使所述每一抵擋部分別沿該間距抵頂所述絕緣本體,恰使該等導 電端子分別沿所述第一收容槽移動,至該等第二基部分別進入所述第一收容槽,從而不僅 可以提高組裝效率,而且還可以提高導電端子折彎精度。
圖1為現有技術中導電端子裝入絕緣本體中之后未彎折之前的剖視圖;圖2為圖1所示導電端子進行第一次彎折之后的剖視圖;圖3為圖1所示導電端子進行第二次彎折之后的剖視圖;圖4為依照本發明電連接器加工及組裝方法制成的電連接器立體分解圖;圖5為圖4所示電連接器的絕緣本體的立體圖;圖6為圖5所示絕緣本體另一角度的立體圖;圖7為第一組導電端子與絕緣本體配合時的立體圖;圖8為將第一組導電端子放置于絕緣本體的收容槽中的俯視圖;圖9為圖8所示第一組導電端子放置于絕緣本體的收容槽中時的A-A方向的剖視圖; 圖10為治具作用于圖9所示的第一組導電端子之前的示意圖;圖11為圖IO所示將第一組導電端子完全固定于絕緣本體中之后的立體剖視圖; 圖12為圖4所示電連接器的遮蔽殼體的立體圖;圖13為本發明電連接器的立體組合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作進一步說明。請參照圖4,本發明中的電連接器100包括一絕緣本體1、 一第一組導電端子2、 一第二 組導電端子3、 一后塞4、 一遮蔽殼體5以及一后殼體6。其中,所述第二組導電端子3和所 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為傳輸兩種不同速度的信號的導電端子,且所述第二組導電端子3和第 一組導電端子2裝設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1內,所述后塞4裝設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1上,所 述絕緣本體1裝設于所述遮蔽殼體5內,所述后殼體6裝設固定于所述遮蔽殼體5上。請參照圖4至圖13,本發明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過程如下 (1)提供一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具有一基體,所述基體前端延伸一舌板,所述 絕緣本體一側表面間隔開設有多數第一收容槽,該等第一收容槽分別沿所述基體通過所述 舌板。請參照圖4至圖6,在此步驟中,提供一絕緣本體l,所述絕緣本體1設有一基體10,該 基體10具有相對設置的一頂側表面101和一底側表面102,分別與所述頂側表面101和底側 表面102相鄰且相對設置的一前端面103和一后端面104以及相對設置的一左側面105和一 右側面106。所述絕緣本體1的基體10的頂側表面101間隔開設有多數第一溝槽11,每一所 述第一溝槽11的左右兩側壁上分別設有一第一卡槽110。所述基體10的前端面103在臨近所 述頂側表面101的位置向前延伸形成一舌板12。所述基體10的前端面103在臨近所述底側表 面102的位置向前延伸形成一底板13。所述基體10由所述左側面105和右側面106分別向后 延伸形成一側板14,且所述左側面105和右側面106上分別設有一第一卡塊107和位于所述 第一卡塊107兩側的兩凹槽108。每一所述側板14的內側凹設有一卡扣槽15。所述舌板12具 有相對設置的一頂側表面120和一底側表面121和一前端123,所述舌板12的頂側表面120設 有多數第二溝槽122,每一所述第二溝槽122由所述舌板12的頂側表面120延伸至所述舌板 12的前端123并延伸至所述舌板12的底側表面121,并形成一 "U"型溝槽,每一所述第二 溝槽122與每一所述第一溝槽11相連通且形成呈"T"型的一第一收容槽16,該第一收容 槽16沿所述基體10通過所述舌板12,所述基體10內設有多數第二收容槽17延伸于所述舌板 12的底側表面121,所述舌板12于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7的末端且靠近所述舌板12的前端 123的位置設有一擋止部170,另,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7的左右兩側壁上分別設有一第二 卡槽18。所述絕緣本體1的底側表面102和后端面104相接處還設有一凹陷部19 (如圖ll所 示)。(2)提供一第二組導電端子,將所述第二組導電端子裝設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內。 請參照圖4和圖7,在此步驟中,提供一第二組導電端子3,所述第二組導電端子3為彈 片端子(該等第二組導電端子3與對接電連接器的接觸為彈性接觸,即將所述對接電連接 器(未圖示)插接入所述電連接器100中時,第二組導電端子3會發生微小的朝向所述基體10 的后端面104方向的移動),所述第二組導電端子3的每一導電端子包括一抵持部30、由所 述抵持部30向后延伸形成的一彈性接觸部31、由所述彈性接觸部31向后延伸形成的一主體 部32以及由所述主體部32向下垂直彎折延伸形成的一焊接腳33。所述主體部31的兩側分別 設有兩第一卡持結構310。通過鉚合方式將所述第二組導電端子3自所述基體10的后端面104鉚入所述絕緣本體1 的第二收容槽17內,使得所述第二組導電端子3上設置的抵持部30、彈性接觸部31以及主 體部32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7內,而所述焊接腳33顯露于所述絕緣本體1之外,使得所 述第二組導電端子3上設置的抵持部30與所述絕緣本體1上設置的擋止部170相抵持,且使' 得所述^二組導電端子3的主體部31上設置的第一卡持結構310與所述絕緣本體1上設置的 第二卡槽18相卡持。(3) 提供多數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至少對應所 述第一收容槽的總長,所述第一基部前端延伸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前端彎折延伸一 抵擋部,以及所述抵擋部進一步彎折延伸一接觸部。請參照圖4,在此步驟中,提供一第一組導電端子2,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為平面端 子(其與對接電連接器(未圖示)的接觸為平面接觸,即將所述對接電連接器(未圖示) 插接入所述電連接器100中時,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不會發生移動),所述第一組導電端 子2的每一導電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20,所述第一基部20的總長L至少對應所述第一收容槽 16的長度,即所述第一基部20的總長L至少與所述第一收容槽16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一基 部20前端延伸形成一第二基部21,所述第二基部21前端向下垂直彎折延伸形成一抵擋部 22,以及所述抵擋部22進一步垂直彎折延伸形成一接觸部23,通過沖壓于所述第二基部21 前端直接形成所述抵擋部22以及所述接觸部23,沖壓之后所述第二基部21、抵擋部22以及 所述接觸部23共同構成"U"型結構,該"U"型結構可于沖壓時一次成形,所述第一基部 21的兩側分別設有兩第二卡持結構210。(4) 將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的每一導電端子的第一基部20的另一端向下垂直彎折形 成一端子腳24,這時,所述第一基部20臨近所述第二基部21的部分比臨近所述端子腳24的 部分大。這一步驟可以放置在上述第(3)步驟之前,也可與上述"U"型結構同時成形。(5) 將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的每一導電端子的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內, 且恰使所述抵擋部位于所述舌板前方。請參照圖8至圖9,在此步驟中,將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的每一導電端子的第一基部 20放入所述絕緣本體1設有呈"T"型的第一收容槽16的位置,使得所述第一基部20較窄的部分位于所述絕緣本體l的第一溝槽l 1內,而其較寬的部分位于所述絕緣本體l的第二溝槽 122內,這時所述第二基部21伸出所述舌板12—定的距離,且所述抵擋部22恰好位于所述 舌板12前方,即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的抵擋部22與所述舌板12的前端123形成一間距,該 間距即為所述第二基部21的長度L1 (如圖10所示),另,其端子腳24顯露于所述絕緣本體 l之外。
(6) 提供一治具,所述治具至少具有一推動部,設置于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的所述 每一導電端子的所述抵擋部前方。
請參照圖IO,在此步驟中,提供一治具7,所述治具7具有兩夾持部70和一推動部71。
(7) 推動所述治具的推動部,對所述抵擋部進行推頂,使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的所 述第二基部向后移動進入所述第一收容槽,至所述抵擋部抵頂于所述舌板的前端,且使得 所述每一導電端子定位。
請參照圖10至圖11,在此步驟中,首先通過夾持部70夾持在所述導電端子3的上方和 所述舌板12的底側表面121,以將所述導電端子3固定并限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6內;然后 通過推動部71頂推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的每一導電端子的抵擋部22,使得所述第一組導 電端子2的每一導電端子的第二基部21分別向所述絕緣本體1的基體10的后端面104移動, 使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完成一行程,該行程等于所述第二基部21的長度L,即所述舌板12 的前端123與所述抵擋部22之間的間距L,直至所述抵擋部22抵頂于所述舌板12的前端123, 所述接觸部23抵持于所述舌板12的底表面121,于該行程之后,所述第二基部21完全進入 所述第一收容槽16中,且所述第一基部20上設置的第二卡持結構210與所述絕緣本體1上設 置的第一卡槽110相卡持,由于第一收容槽16呈"T"型設置,而所述第一基部20臨近所述 第二基部21的部分比臨近所述端子腳24的部分大,而第一收容槽16的第一溝槽11比第二溝 槽122窄,治具7將所述第一基部20的較寬部分由所述第二溝槽122推入所述第一溝槽11時, 所述第一基部20的較寬部分將和所述第一溝槽11發生干涉,從而使得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 2可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1的第一收容槽16中。將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裝設固定于所述絕 緣本體l上之后,其第一基部20、第二基部21、抵擋部22以及接觸部23位于所述第一收容 槽16內,而端子腳24仍然顯露于所述絕緣本體1之外。(8) 提供一后塞,將所述后塞裝設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上。 請參照圖4和圖13,在此步驟中,提供一后塞4,所述后塞4呈板狀結構,其具有相對
設置的上下兩表面400和401,相對設置的左右兩側402和403,以及相對設置的前后兩端404 和405,所述后塞4設有多數定位孔41,貫穿所述后塞4的上表面400和下表面401,所述后 塞4的左側402和右側403分別設有一第二卡塊42,所述后塞4的前端404向前延伸形成一突 出部43。
將所述后塞4裝設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1上時,首先將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和所述第 二組導電端子3的端子腳對應穿過所述后塞4上設置的定位孔《1,以定位所述第一組導電端 子2和所述第二組導電端子3;然后將所述后塞4自所述絕緣本體1的下方裝設于所述絕緣本 體1上,使得所述后塞4上設置的第二卡塊42與所述絕緣本體1上設置的卡扣槽15相配合固 定,且使得所述后塞4上設置的突出部43與所述絕緣本體1上設置的凹陷部19相配合,從而 進一步將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和所述第二組導電端子3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1。
(9) 提供一遮蔽殼體,將所述絕緣本體裝設固定于所述遮蔽殼體內。 請參照圖4、圖12和圖13,在此步驟中,提供一遮蔽殼體5,所述遮蔽殼體5為一框體
結構,其具有一收容框50,用于收容上述絕緣本體l,其具有相對設置的上下兩側壁500和 501,相對設置的左右兩側壁502和503,以及相對設置的前后兩端504和505,對接電連接 器(未圖示)自所述遮蔽殼體5的前端504插入所述遮蔽殼體5的收容框50內。所述上側壁 500臨近所述前端504位置設有形狀相同的兩第一彈片51,其臨近所述后端505位置設有形 狀相同的兩第一通孔52。所述下側壁501設有形狀相同的兩第二彈片53。所述左側壁502和 右側壁503分別設有形狀相同且相對設置的一第三彈片54,所述左側壁502和右側壁5O3的 內側臨近所述上側壁500和所述后端505位置分別設有形狀相同且相對設置的一第一凸塊 55,其位于所述第一卡塊107之后設有的凹槽108中,且用于止退,所述左側壁502和右側 壁503外側臨近所述下側壁501和所述后端505位置分別設有形狀相同且相對設置的一第二 凸塊56。所述第一彈片51、所述第二彈片53和所述第三彈片54皆自各自所在側壁延伸入所 述收容框50內,且與對接電連接器(未圖示)摩擦配合,以使對接電連接器(未圖示)與 上述第二組導電端子3和第一組導電端子2產生良好的接觸。所述前端504供所述對接電連接器(未圖示)插接入所述電連接器100內,其朝外彎折設有形狀相同且相對設置的兩第 一彎折部57和形狀相同且相對設置的兩第二彎折部58,所述兩第一彎折部57分別位于所述 上側壁500和下側壁501,所述兩第二彎折部55分別位于所述左側壁502和右側壁503。所述 后端505供所述絕緣本體1裝設入所述收容框50內。另外,所述左側壁502和右側壁503的底 緣分別向下延伸設有形狀相同且相對設置的一插腳59,用于將電連接器100固定于電路板 (未圖示)上。
將所述絕緣本體1自所述遮蔽殼體5的后端505裝設固定于所述遮蔽殼體5的收容框50 內。在所述絕緣本體1裝設于所述遮蔽殼體5的過程中,所述遮蔽殼體5上設置的第一凸塊 55沿所述絕緣本體1上設置的位于所述第一卡塊107前端的凹槽108向后移動,并越過所述 第一卡塊107,且最終位于所述第一卡塊107后端的凹槽108中。第一卡塊107用于防止所述 絕緣本體1從所述遮蔽殼體5收容框50內退出。所述絕緣本體1裝入所述收容框50中之后, 所述絕緣本體1上設置的底板13位于所述遮蔽殼體5上設置的下側壁501下方。 (10)提供一后殼體,將所述后殼體裝設固定于所述遮蔽殼體上。
請參照圖4和圖13,在此步驟中,提供一后殼體6,所述后殼體6呈板片狀,其頂端向 前彎折設有形狀相同的兩第一折彎片60,其收容于上述收容框50內,自每一所述第一折彎 片60上沖出一扣持塊61,其與上述第一通孔52相扣持。所述后殼體6的左右兩側臨近頂端 的位置分別向前彎折設有形狀相同且相對設置的一第二折彎片62,其分別位于上述遮蔽殼 體5的左側壁502和右側壁503的外側,所述每一第二折彎片62分別設有一第二通孔63,其 與上述第二凸塊56相扣持。
將所述后殼體6裝設固定于所述遮蔽殼體5的后端505。使得所述后殼體6上設置的兩第 一折彎片60收容于所述遮蔽殼體1上設置的收容框50內,且所述每一第一折彎片60上設置 的扣持塊61與所述遮蔽殼體1上設置的第一通孔52相扣持;且使得所述后殼體6上設置的兩 第二折彎片62分別位于所述遮蔽殼體5的左側壁502和右側壁503的外側,且所述每一第二 折彎片62上設置的第二通孔63與所述遮蔽殼體1上設置的第二凸塊56相扣持。
以此加工及組裝完成該電連接器IOO。
綜上所述,本發明通過先將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的第二基部21的前端沖壓成"U"型結構,然后通過將治具7的夾持部70放置在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上方和所述絕緣本 體1的舌板12的底側表面121以將所述導電端子3夾持固定和限位于所述絕緣本體1的 第一收容槽16內,最后通過使用治具7的推動部71頂推第一組導電端子2的"U"型的 結構的抵擋部22,使得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的每一導電端子由所述絕緣本體1的前端 103向所述絕緣本體1的后端104移動,使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完成所述第二基部21的 長度Ll的行程,直至所述抵擋部22抵頂于所述舌板12前端123,所述接觸部23抵持于 所述舌板12的底側表面121,于該行程之后,所述第二基部21完全進入所述第一收容槽 16中,且所述第二基部21上設置的第二卡持結構210與所述絕緣本體1上設置的第一卡 槽110相卡持,由于第一收容槽16呈"T"型設置,而所述第一基部21臨近所述第一基 部20的部分比臨近所述端子腳24的部分大,從而最終可使得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固定 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6中與所述絕緣本體1干涉配合固定在一起。由于所述第一組導電端 子2的"U"型結構可通過沖壓一次成形,因此節省了生產工序,從而在后續的組裝過程 中可以提高組裝效率。而且相比現有技術中通常使用的將所述導電端子r的接觸頭部 10'彎折成"U"型的制程放置在將所述導電端子1'鉚合入所述絕緣本體2'中的制程之 后的方法,由于在本發明中所述第一組導電端子2的"U"型結構的沖壓制程放在將所述 第一組導電端子2鉚合入所述絕緣本體1中的制程之前,因此可以提高導電端子折彎精度, 而且也可以避免絕緣本體被壓壞的不良現象發生。另外由于使用的第一組導電端子2和第 二組導電端子3可傳輸兩種不同速度的信號,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的傳輸 信號的方式。
權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提供一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具有一基體,所述基體前端延伸一舌板,所述絕緣本體一側表面間隔開設有多數第一收容槽,該等第一收容槽分別沿所述基體通過所述舌板;(2).提供多數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至少對應所述第一收容槽的總長,所述第一基部前端延伸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前端彎折延伸一抵擋部,以及所述抵擋部進一步彎折延伸一接觸部;(3).將所述每一導電端子的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內,且恰使所述抵擋部位于所述舌板前方;(4).提供一治具,所述治具至少具有一推動部,設置于所述每一導電端子的所述抵擋部前方;(5).推動所述治具的推動部,對所述抵擋部進行推頂,使所述導電端子的所述第二基部向后移動進入所述第一收容槽,至所述抵擋部抵頂于所述舌板前端,且使得所述每一導電端子定位。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連接器的組裝及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2)中, 所述第二基部前端通過沖壓形成所述抵擋部以及所述接觸部。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2)中, 將所述第一基部的后端彎折形成一端子腳。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第一基部設入 所述第一收容槽內時,所述端子腳顯露于所述絕緣本體之外。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1)中, 所述第一收容槽由所述基體的頂側表面設有的一第一溝槽以及所述舌板上設有的與 所述第 一溝槽相連通的 一第二溝槽構成。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1)中, 所述第二溝槽自所述舌板的頂側表面延伸至所述舌板的前端且進一步延伸至所述舌 板的底側表面。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驟(5),所述接觸部抵持于所述舌板的底側表面。
8. —種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 .提供一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具有一側表面,其上間隔開設有多數第 一收容槽;(2) .提供多數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具有一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至少 對應所述第一收容槽的總長,所述第一基部一端延伸一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彎 折延伸一抵擋部,以及所述抵擋部延伸一接觸部;(3) .將所述每一導電端子的第一基部放入所述每一第一收容槽內,恰使所述 抵擋部與所述絕緣本體的所述側表面的相鄰側形成一間距;(4) .提供一治具,所述治具至少具有一推動部,推動所述每一抵擋部,使所 述每一抵擋部分別沿該間距抵頂所述絕緣本體,恰使該等導電端子分別沿所述第一 收容槽移動,至該等第二基部分別進入所述第一收容槽。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部由所述抵 擋部進一步彎折延伸形成。
10.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本體具有一 基體,所述基體一端延伸一舌板,所述抵擋部抵頂所述舌板。
全文摘要
本發明電連接器的加工及組裝方法,步驟如下(1)提供一絕緣本體,其具有一基體,其前端延伸一舌板,絕緣本體一側表面間隔開設有多數第一收容槽,分別沿基體通過舌板;(2)提供多數導電端子,其具有一第一基部,其至少對應第一收容槽的總長,第一基部前端延伸一第二基部,其前端彎折延伸一抵擋部,以及抵擋部進一步彎折延伸一接觸部;(3)將第一基部放入每一第一收容槽內,且恰使抵擋部位于舌板前方;(4)提供一治具,其至少具有一推動部設置于抵擋部前方;(5)推動推動部對抵擋部進行推頂,使第二基部向后移動進入第一收容槽,至抵擋部抵頂于舌板前端,且使得導電端子定位。本發明可提高組裝效率和提高導電端子折彎精度。
文檔編號H01R43/20GK101335418SQ20081013400
公開日2008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5日
發明者胡德芳 申請人:番禺得意精密電子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