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纜用電連接器及連接器組裝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安裝有帶電纜的端子的電纜用電連接器(以下稱為「電 纜用連接器」)、還涉及一種具有安裝于電路基板的嵌合上述電纜用連接器 的基板用連接器及上述電纜用連接器的連接器組裝體。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1揭示有,在與公連接器嵌合的母連接器安裝帶電纜的端子, 為了確定該帶電纜的端子的安裝位置,而在該母連接器安裝有可朝殼體移 動的護圈。
該專利文獻1的母連接器具有形成凹部的殼體主體、安裝于該凹部 內的作為移動構件的護圈、以及殼體及護圈所保持的帶電纜的端子及卡止 構件。
這些構件的組裝及其作業順序是,首先,從殼體主體的后方將護圈朝 向凹部內插入到臨時卡止位置,接著將帶電纜的端子朝向護圈及殼體主體 插入。然后,將護圈在上述凹部內朝上方移動到真正卡止位置,最后使接 合構件從殼體主體后方安裝。這樣將帶電纜的端子保持在完全插入的正規 位置。
可是,有時上述帶電纜的端子會沒有插入到正規位置。在這種情況下, 護圈沒有達到真正卡止位置,于是接合構件無法安裝到規定位置。也就是 說,在組裝順序的最后,接合構件無法安裝到規定位置代表了帶電纜的端 子不在正規位置,還代表了插入不完全。
在這種情況下,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需要將構件卸下,從最初開始重 新進行組裝作業。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8697
發明內容
可是,專利文獻l的連接器,有幾個需要改善的地方。首先,第一,為 了將帶電纜的端子朝向殼體主體安裝到正規位置,而需要護圈與接合構件
這兩個構件,會讓零件數量增加,這樣的話制造成本和零件管理成本也會 變高。
接著,只為了組裝母連接器,要將護圈移動到臨時卡止位置及真正卡 止位置,然后需要組裝入接合構件,需要三個步驟。
并且,當帶電纜的端子位于不完全插入的位置時,在最后安裝接合構 件時才判斷為不完全插入,并且當判斷后,需要卸下構件,重新進行組裝 作業。這是很繁雜的作業,會讓制造成本增加。
本發明鑒于這種情形,提供一種帶電纜的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零件 數量較少且組裝作業簡單,當帶電纜的端子不完全插入時,能繼續進行組 裝作業而將該不完全插入予以更正而能完全插入,價格較低而組裝成本較 少,而且要提供一種連接器組裝體,是由該連接器與作為對象側的基板用 連接器所構成。
本發明的電纜用連接器,朝向在電路基板所安裝的作為對象連接器的基 板用連接器,以相對于該電路基板成直角的嵌合方向來嵌合連接,將帶電 纜的端子在該電纜的長軸方向朝向殼體的端子孔插入,將移動構件從電纜 側安裝于殼體,將端子帶到正規位置。
本發明的電纜用連接器中,移動構件具有安裝于殼體的被安裝部、 以及當移動構件安裝時進入到上述端子孔而且可前進至與端子的上述正規
位置所對應的前進位置的按壓部;被安裝部具有從移動構件的后壁部朝前
方延伸、沿著殼體的上壁部而在前后導引的上板部及下板部,按壓部從上 述后壁部朝前方延伸而形成為在前端面具有按壓面的按壓臂部。
通過該發明,帶電纜的端子朝向殼體的端子孔插入至正規位置,通過 移動構件的安裝而保持該位置。當端子不完全插入而沒有到達正規位置時, 移動構件前進至規定位置,該按壓構件的按壓面將端子朝前方推出,將端 子自動帶到正規位置。當移動構件前進時,該移動構件,其上板部及下板 部通過殼體的上壁部的上面部及下面部所分別導引,當到達規定的前進位 置時,被安裝部安裝于殼體。上板部與下板部夾著殼體的上壁部而被導弓l, 所以可穩定前進。
在本發明中,移動構件在下板部具有位置顯示部,該位置顯示部將在 前后方向的按壓部的位置顯示在殼體的上壁部的下方,殼體最好具有當該 按壓部到達前進位置時,可肉眼確認該位置顯示部的作為缺口部或窗部形 成在上壁部的確認部。在確認部對上述位置顯示部的肉眼確認代表了移動
構件的按壓部到達前進位置,也就是說代表了端子完全插入到正規位置D
上述位置顯示部可以被形成為與確認部卡止的突起部,在該情況下,
通過該突起部對于確認部的卡止,而能維持移動構件的前進位置。
在本發明中,殼體在前端側設置有具有在前后方向的撓性的鎖定臂,
該鎖定臂朝其與對象連接器嵌合的方向延伸,通過在其方向的前端側朝向
后方突出的卡止爪,與對象連接器進行鎖定,在鎖定臂的操作部受到朝后
方的外力則可解除鎖定。
在本發明中,移動構件可從前進位置后退規定距離,在后退位置,以
該移動構件的上板部覆蓋殼體的確認部來確認位于后退位置。在該情況,
只要移動構件在后壁部具有被壓部的話,則通過該被壓部受到操作力就可
從后退位置移動到前方。
若將被壓部設置位于鎖定臂的后方,當與對象連接器嵌合時,則通過
同時施加朝向被壓部的前方及朝向鎖定臂的后方的操作力的抓取操作,則
移動構件的前進與鎖定臂的解除鎖定可用一次操作完成,所以可簡單地獲
得電纜用連接器從對象連接器可抽出的狀態。
本發明的連接器組裝體具有朝向在電路基板所安裝的作為對象連接
器的基板用連接器嵌合連接,將帶電纜的端子在該電纜的長軸方向朝殼體 的端子孔朝前方插入,將移動構件安裝于殼體而將端子支撐于正規位置的 電纜用電連接器、以及安裝于電路基板的基板用電連接器。
本發明的連接器組裝體中,電纜用電連接器的移動構件具有安裝于 殼體的被安裝部、以及當移動構件安裝時進入到上述端子孔,而可將端子
支撐于上述正規位置的支撐部;基板用電連接器的殼體形成與上述電纜用
電連接器連接的嵌合部,并且當電纜用電連接器對于基板用電連接器不完 全嵌合時,通過移動構件的一部分抵接于基板用電連接器的殼體的障壁部, 而阻止上述移動構件移動,當完全嵌合時,則允許上述移動構件移動。
電纜用連接器朝向基板用連接器的嵌合部嵌合。若該嵌合完全進行, 則操作移動構件被移動到規定位置。當嵌合不完全時,移動構件會抵接于 基板用連接器的殼體的障壁部,而無法移動到上述規定位置,藉此能辨識 出不完全嵌合。
基板用電連接器的殼體的嵌合部,在電纜用電連接器的電纜與電路基板
平行的狀態下形成為在相對于該電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用來收容 上述電纜用電連接器的收容凹部。
當電纜用電連接器相對于基板用電連接器完全嵌合時,能允許移動構件 朝后方移動。在該情況下,障壁部具有用來將在移動構件的一部分所形成
的被導引部從移動構件的前進位置導引到后退位置的導引部;該導引部最
好具有與后退位置的被導引部的后面部抵接的后退限制面、以及與被導引
部的上面部抵接的上方限制面。
藉此,當電纜用連接器相對于基板用連接器完全嵌合時,會以基板用 連接器的導引部來導引移動構件的被導引部而讓其后退,在規定位置被導 引部的后面部與后退限制面抵接,而不會進一步后退。當移動構件后退到 規定位置時,被導引部的上面部通過上方限制面而無法朝上方移動,能防 止電纜用連接器朝上方脫落。
障壁部具有將在移動構件的一部分所形成的被導引部從移動構件的前 進位置導引到后退位置的導引部,該障壁部的導引部及殼體的被導引部的 至少其中一方,最好具有讓被導引部容易后退的導引斜面。藉此,當移動
構件后退時,該移動構件的被導引部會被導引斜面導入朝向后退位置,所 以容易以基板用連接器的導引部將移動構件一邊導引一邊使其后退。
當電纜用電連接器的移動構件沒有到達前進位置時,在電纜用電連接器 朝向嵌合部的嵌合過程中形成障壁部,與移動構件的后部抵接的斜面;在 上述嵌合過程,移動構件通過來自于上述斜面的按壓力而被帶到上述前進 位置。
電纜用連接器,在通過移動構件插入而將端子帶到正規位置之后,嵌 合于基板用連接器。此時,在電纜用連接器中會有端子不會以不完全插入 的方式插入到正規位置的情形,也會有移動構件沒有到達前進位置的情形。 此時,在上述電纜用連接器朝向基板用連接器的嵌合過程,移動構件形成 于基板用連接器的障壁部的斜面伴隨著嵌合的進行而將移動構件朝前方推 出,在嵌合完成之前端子通過該移動構件前進到正規位置。于是,在連接 器嵌合前,即使是端子不完全插入的狀態,通過連結器的嵌合,仍能自動 地前進到正規位置。也就是說,電纜用連接器的端子不需要重新進行安裝, 能持續進行連接器的嵌合作業。
移動構件,當電纜用電連接器對于基板用電連接器完全嵌合時,能允 許朝前方的移動。在這種情況下,障壁部具有將在移動構件的一部分所形 成的被導引部從移動構件的后退位置導引到前進位置的導引部,該導引部 具有與前進位置的上述被導引部的前面部抵接的前進限制面、以及與被導 引部的上面部抵接的上方限制面。
藉此,當電纜用連接器相對于基板用連接器完全嵌合時,以基板用連 接器的導引部來導引其被導引部讓移動構件前進,在規定位置,被導引部 的前面部與前進限制面抵接,而不會進一步前進。而當移動構件前進到規 定位置時,被導引面的上面部通過上方限制面而無法移動到上方,從而防 止電纜用連接器朝上方脫落。
電纜用連接器的移動構件及基板用電連接器最好是其中一方具有導引 突條部,而另一方具有適合于該導引突條部的導引溝,當移動構件移動時 導引溝會對導引突條部進行導引。藉此,當移動構件移動時通過導引溝對 導引突條部進行導引,讓移動構件可順暢移動。
電纜用連接器的移動構件及該電纜用電連接器的殼體最好是其中一方 具有導引突條部,而另一方具有適合于該導引突條部的導引溝,當移動構 件移動時導引溝會對導引突條部進行導引。藉此,當移動構件移動時通過 導引溝對導引突條部進行導引,讓移動構件可順暢移動。
本發明的電纜用連接器,只將一個移動構件從插入方向插入到帶電纜 的端子的殼體的端子孔,被該移動構件的按壓部所按壓的端子會自動被帶 到正規位置,零件數量較少,能簡單作業,且能確實地進行。假設移動構 件的插入不完全,則當端子在不完全插入位置時,通過本發明的連接器組 裝體,在電纜用連接器嵌合于基板用連接器的過程,移動構件自動通過來 自于基板用連接器的障壁部的按壓力而前進,將端子帶到正規位置,所以 不需要重新進行端子安裝的作業,作業非常有效率,能確實進行連接器彼 此的連接。
圖l是以安裝前的狀態來顯示本發明的一種實施形態的電纜用連接器的 殼體、以及與其安裝的移動構件的立體圖。
圖2是顯示圖1的移動構件的立體圖,(A)是俯視圖,(B)是下視圖,(C) 是在中央切斷的構造的下視圖。
圖3是安裝了電纜端子的圖1的殼體的立體圖,(A)是移動構件安裝前, (B)是移動構件安裝后。
圖4是顯示圖1的電纜用連接器與對象側的基板用連接器的立體圖,(A) 是連接器嵌合前,(B)是當嵌合后而移動構件位于前進位置時,(C)是嵌合 后而移動構件位于后退位置時。
圖5是圖4的兩連接器嵌合前的剖面圖,(A)是圖3(B)的A—A剖面,(B) 是B—B剖面,(C)是C一C剖面。
圖6是在圖4的兩連接器嵌合后,當移動構件位于前進位置的剖面,(A) 是圖3(B)的A—A剖面,(B)是B—B剖面,(C)是C—C剖面。
圖7是在圖4的兩連接器嵌合后,當移動構件位于后退位置的剖面,(A) 是圖3(B)的A—A剖面,(B)是B—B剖面,(C)是C一C剖面。
圖8是顯示圖4的基板用連接器的障壁部與電纜用連接器的移動構件的
關系的立體圖。
圖9中(A)是顯示第二實施形態的連接器組裝體的立體圖,(B)是顯示(A) 的基板用連接器的導引突條部與電纜用連接器的移動構件的導引溝的關 系、以及基板用連接器的障壁部與上述移動構件的關系的立體圖。
圖10是連接器嵌合前的第三實施形態的電纜用連接器與對象側的基板 用連接器的顯示圖,(A)是立體圖,(B)是基板用連接器的端子的位置的剖 面圖。
圖11是在連接器嵌合后當移動構件在后退位置時的第三實施形態的電 纜用連接器與對象側的基板用連接器的顯示圖,(A)是立體圖,(B)是基板 用連接器的端子的位置的剖面圖。
圖12是在連接器嵌合后當移動構件在前進位置時的第三實施形態的電 纜用連接器與對象側的基板用連接器的顯示圖,(A)是立體圖,(B)是基板 用連接器的端子的位置的剖面圖。
圖13是以安裝前的狀態來顯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形態的電纜用連接 器的殼體、以及與其安裝的移動構件的立體圖。
標號說明
10、 10'電纜用連接器
11、 11' 殼體
12、 12, 端子孔 15A 鎖定臂 15C 上壁 15C-1 確認部 16 端子
17A 導引溝
20、 20' 移動構件
21、 22、 23 被安裝部
21 后壁部
22 上板部
22A 導引突條部
23 下板部
23A 位置顯示部(突起部) 24E 導引溝 24F 斜面
25A、 25B 按壓(臂)部
25, A、 25' B 按壓(臂)部
30 基板用連接器
35 收容凹部
39 障壁部
40A、 40' A 上方限制面
40B、 40' B 斜面 40E 斜面 41B 后退限制面
42A、 42' A 導引突條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根據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第一實施形態> 在本實施形態中,安裝著帶電纜的端子的電纜用連接器以及安裝于電 路基板的基板用連接器互相嵌合形成連接器組裝體。
圖1是顯示將安裝帶電纜的端子之前的電纜用連接器10的殼體11以及 在將上述端子安裝于該殼體11之后所安裝的移動構件20安裝到該移動構 件20的殼體11前的狀態的立體圖。
如圖l所示,電纜用連接器io在由電絕緣材料制造的外形大致為正方
體的殼體11的后面(移動構件位置所在一側的面)的兩側區域的每一個都 形成向前方延伸開口的端子孔12.把帶電纜C的端子(圖1中未示出)插入 每個端子孔12 (參照圖3(A)),然后安裝移動構件20,如圖3(B)所示作為 電纜用連接器被完成。
如圖1所示,電纜用連接器10 —體地具有左右兩個連接器部13、與 將兩個連接器部13彼此連結的連結部15。該殼體11相對于通過該連結部 15的中央的鉛直面,為左右對稱的構造,在各個連接器部13,形成兩個平 行且前后方貫穿的上述端子孔12。
在連接器部13所形成的端子孔12如圖5(B)所示,從后方朝前方(在圖 中是從左到右)貫穿,并且在前部是朝下方開口。該連接器部13的上壁13A 的后端較下壁13B更朝后方突出形成。該端子孔12在前后方向的中間位置 以在上壁13A的下面及下壁13B的上面所形成的錐狀部形成尖端,并以該 錐狀部進行端子的插入導引。而在上述下壁13B的后端側形成朝下方突出 的嵌合突部13B—l。上述端子孔12的下方開口部14具有前端側的端子收 容部14A與其后方的卡止孔14B。端子收容部14A具有用來從下方收容對象
連接器的端子的開口,卡止孔14B形成了 與用來防止帶電纜的端子脫落 的端子的卡止部進行卡止的空間。針對上述端子在后面加以敘述。
上述殼體11的連結部15如圖5(A)所示,具有在前端側下垂而具有撓 性的鎖定臂15A、在中間部形成塊狀的剛性部15B、以及在后部側朝下方形 成開放空間的上壁15C。上述鎖定臂15A形成有在前后具有撓性且其下端朝 向后方側的卡止爪15A—l,從而卡止對象連接器的對應部分。上述鎖定臂 15A通過在其與剛性部15B之間中間細地形成支點部15D,從而與該剛性部 15B連結。上述鎖定臂15A具有在上端將其前面作為操作面的操作部15A— 3,當該鎖定臂15A以其操作部15A—3受到朝后方的力時,把上述支點部 15D移位成杠桿狀而讓上述卡止爪15A—1朝前方移動,從而解除鎖定。在 上述剛性部15B的后面形成相對于后述的移動構件20的前方限制面15B_ 1,且在上述上壁15C形成形成在前后方向的中間位置位于上下形成窗部的 型態的確認部15C—l。
帶電纜的端子可通過將端子16壓接在電纜C而得到。端子16如圖5(B) 所示,從后方朝向前方依序形成片狀地設置有與朝前后延伸的基部16A 一體成型的斂縫部16B、壓接部16C、卡止部16D及接觸部16E。斂縫部16B 是斂縫于電纜C的外皮而將端子16保持在電纜C (參考圖5 (C)),壓接部16C 壓接于電纜C的芯線Cl或與其一起焊接連接而與芯線電連接,卡止部14B 作為腳片而其下端進入到上述連接器部11的卡止孔14B而在前后方向卡 止,接觸部16E在兩腳片之間收容對象連接器的板狀的端子的接觸部而與 其彈性地夾壓接觸。這種端子16本身就是公知的,因而省略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的移動構件20(參考圖2(A)、 (B)、 (C))與殼體ll同樣由 電絶緣材料形成制造,具有當安裝于殼體11時位于該殼體11的后端側的 后壁部21,上板部22與下板部23從該后壁部21朝前方延伸。后壁部21 與上板部22及下板部23形成相對于殼體11的被安裝部。在上述上板部22 形成朝后方開口的缺口部22A,當從上方觀察該上板部22時,在約對應于 上述缺口部22A的范圍設置有上述下板部23。在該上板部22的下面與下板 部23的上面之間,夾入著殼體11的連結部15的上壁15C,該移動構件20 一邊相對于上述上壁15C滑動接觸一邊安裝于該殼體11。這樣一來上板部 22與下板部23就具有了作為相對于殼體的上壁15C的被導引部的功能。上 述移動構件20安裝于殼體11時,上述上板部2形成在殼體11的約中央的 連結部15的位置朝上方突出的形狀,所以當將電纜用連接器嵌合于作為對 象側的基板用連接器時,方便作為使形成有按壓的部分的移動構件20移動 時的把手。在上述下板部23的上面設置有當將移動構件20安裝于正規的前進位 置時與在上述連結部15的上壁15C所形成的窗狀的確認部15C—l卡止的 作為位置顯示部的突起部23A(參考圖5(A))。從上述下板部23的寬度方向 兩側起,朝前方延伸出抵接臂23B,其前端與連結部15的剛性部15B的作 為后面部的前方限制面15B—l抵接,是作為決定上述移動構件20的安裝 位置的因素的其中之一。
在上述后壁部21設置有朝兩方向延伸的伸出部24,在各伸出部24的 上緣形成有允許從端子孔12內的端子16朝后方延伸的電纜C延伸的凹彎 曲部24A、 24B,從該凹彎曲部24A、 24B的下方位置起,朝前方延伸出形成 按壓部的按壓臂部25A、 25B。該按壓部不需要形成臂狀,只要有用來按壓 的部分就可以。上述按壓臂部25A、 25B當將移動構件20安裝于殼體11時 進出于殼體11的端子孔12內,該按壓臂部25A、 25B的前端與對應端子16 的后端相接,通過其按壓力,將端子16朝前方推出至正規位置。也就是說, 即使端子16不完全插入,當按壓臂部25A、 25B前進至規定位置(以下稱作 前進位置)時,端子16會自動前進到正規位置。而按壓臂部25A、 25B的前 端的按壓面與在完全插入位置的上述端子16抵接,與上述的抵接臂23B共 同達到將移動構件20的安裝位置決定在正規的前進位置的功能。
用來收容上述電纜用連接器10的連接器在本實施形態中形成為安裝于 電路基板的基板用連接器30。該連接器30的殼體31如圖4(A)所示,在其 底壁的下面通過從該底壁垂立的兩個側壁33與一個前壁34形成了配置于 電路基板(省略圖標)上的周壁32,在該周壁32的內側形成有相對于電路基 板的面垂直地收容上述電纜用連接器10的收容凹部35。
電纜用連接器10由兩個連接器部13與將其相連的連結部15所構成, 相對應的,形成上述收容凹部35的基板用連接器30具有收容其構造的兩 個連接器部36與連結部37。于是,該基板用連接器30也與電纜用連接器 10 —樣,在兩個連接器部36之間相對于通過連結部37的中央的鉛直面形 成左右對稱。
植入到基板用連接器30的連接器部36的底壁上面那樣地設置將金屬 板彎曲成橫U字型的端子38。該端子38 —體地具有相對的兩個板狀的接觸 部38A,當該基板用連接器30與上述電纜用連接器10嵌合時,上述兩個接 觸部38A對于電纜用連接器10的兩個端子16連接,所以電纜用連接器10 的兩個端子16對于基板用連接器30的一個端子38共通連接。上述端子38 貫穿殼體31的底壁,連接腳38B與安裝腳38C朝下方突出,朝電路基板的 對應電路部連接及安裝到對應安裝孔。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使用了這種
特殊的共通端子38,當然端子38也可對應于兩個端子16而分離形成為不 同個體,安裝腳朝側方彎曲而延伸,焊接在于電路基板的面所形成的對應 連接部。
基板用連接器30的殼體31在其周壁32的內面形成適合上述電纜用連 接器10的外周面的形狀而形成的收容凹部35,上述周壁32在作為用來收 容上述電纜用連接器10的鎖定臂15A的部分的前壁34的對應部分形成缺 口部34A,在后端側成為沒有后壁而開放的形式。在連結部37的前面部形 成有用來與上述鎖定臂15A的卡止爪15A—l卡止的突起部37A。
側壁33在后端側的內面設置有與上述電纜用連接器10的移動構件20 作用的突狀的障壁部39(參考圖4(A) (C))。該障壁部39如圖8所示,設 置位于側壁33的內面的后側部上部,在前后方向中的前方(箭頭X方向), 在作為側壁33彼此的相對向方向的寬度方向的連接器內偵ij(箭頭Y方向), 分別被突出形成。
上述障壁部39具有作為上部的塊部40與作為下部的壁部41。在上述 塊部40的下面形成有將從當電纜用連接器10完全嵌合時的移動構件20的 伸出部24的凹彎曲部24B伸出的側端部的上面24C從后方導引且限制其朝 上方移動的上方限制面40A。在上述壁部41的前面部形成有當移動構件20 受到使其朝后方移動的后退操作時,與該移動構件20的上述側端部的后面 24D抵接,而限制該移動構件20的后退量的后退限制面41A。
上述障壁部39的塊部40在其前面具有斜面40B。該斜面40B從在前進 位置的移動構件20的后面24D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在X方向的位置)起算在 后方的范圍形成了從上端到下端而朝向前方的斜面。而在該斜面40B的下 方,在前面形成限制面40C。
在電纜用連接器10中,當端子16不完全插入,上述移動構件20沒有 在正規的前進位置時,若該電纜用連接器10嵌合于基板用連接器30,上述 移動構件20的后部與上述斜面40B抵接,伴隨著嵌合的進行,上述移動構 件20在斜面40B上一邊滑動一邊受到朝前方的按壓力,而到達正規的前進 位置。也就是說,通過連接器的嵌合會自動將端子16完全插入,所以可以 完全嵌合。可是,從連接器嵌合前,當移動構件20的伸出部24的后面24D 位于較斜面40B的上端緣更后方時,也就是說,當較該斜面40B的上端緣 位于更后方的平坦面40B上時,即使嵌合連接器,上述伸出部24的底面也 不能抵接于上述平坦面40D進行嵌合。因此可預先防止端子的不完全插入 狀態的連接器嵌合。在該情況,只要再次將朝前方的按壓力施加于上述移 動構件20,則移動構件20到達正規的前進位置,在確認端子已完全插入之
后,則可朝向基板用連接器30嵌合。
在連接器的完全嵌合位置,當移動構件20受到朝后方的操作力時,則 該移動構件20會一邊被上述上方限制面40A所導引, 一邊其后面24D后退 至抵接于后退限制面41A。當還沒達到完全嵌合位置的不完全嵌合時,若朝 向移動構件20施加朝向后方的操作力,則上述移動構件20的后面24D會 抵接于上述斜面40B或上述限制面40C而防止該移動構件20后退。于是能 預先防止在連接器不完全嵌合狀態的嵌合。在該情況下,若使電纜用連接 器10進行對于基板用連接器30的嵌合,則兩連接器會到達完全嵌合位置, 而能使移動構件20后退。
接著針對這種構造的電纜用連接器與基板用連接器的使用事項來加以 說明。
關于電纜用連接器
首先在電纜用連接器10的殼體11安裝帶電纜C的端子16。將電纜C 壓接接線于端子16的要點是公知的方法,并不是本發明的主旨,所以省略 說明。壓接接線著電纜C的端子16,在尚未將移動構件20安裝于殼體的時 候,從后方朝前方朝殼體11的端子孔12插入至適當位置(在圖5(B)圖標有 安裝了移動構件20的狀態)。
然后將移動構件20朝向殼體11安裝。該移動構件20,以及其上板部 22及下板部23在殼體11的連結部15的上壁15C的上下面滑動而前進,伴 隨該前進,下板部23的抵接臂23B會沿著上述上壁15C的下面前進,按壓 臂部25A、 25B進入到對應的端子孔12內。該按壓臂部25A、 25B以其前端 的按壓面將上述端子16的后端朝前方推出使得端子16前進。端子16的卡 止部16D, 一邊使下壁13B的一部分朝下方彈性變形, 一邊越過該下壁13B 而收容于卡止孔14B內。下壁13B回復原形而防止上述卡止部16D后退, 也就是防止端子16脫落。而端子16被保持在完全插入的正規位置。
所謂端子16被推出到正規位置,代表移動構件20在正規的前進位置。 在該前進位置,作為移動構件20的位置顯示部的突起部23A卡止于殼體11 的上壁15C的確認部15C—l,從而能從上方肉眼確認突起部23A。也就是 說,用肉眼看到該突起部23A在確認部15C—1內,確認端子16收容于正 規位置。
接著,有時候移動構件20沒有充分移動而沒有到達前進位置,結果端 子會不完全插入。當然,如果注意到這種情形的話,則將移動構件再推到 前進位置就將端子完全插入。可是,有時會沒有注意到上述不完全插入的 情形。在本發明中,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電纜用連接器嵌合到作為對象連
接器的基板用連接器,而利用兩連接器得到連接器組裝體。 關于連接器組裝體
當電纜用連接器10的移動構件20到達正規的前進位置,端子16完全 插入時,該電纜用連接器10收容于基板用連接器30的收容凹部35完全嵌 合(參考圖6(A) (C)),端子16及38會正常電連接,電纜用連接器10的 鎖定臂15A的卡止爪15A—l卡止于基板用連接器30的卡止爪37A防止其 脫落。并且,移動構件20當受到使其從前進位置后退的操作力時,會被基 板用連接器30的上述的障壁部39的塊部40的作為下面的上方限制面40A 所導引,而移動構件20的后面24D后退至抵接于后退限制面41A(參考圖 7(A) (C)。在該后退位置,移動構件20被上述上方限制面40A限制朝上 方的移動,從而防止連接器彼此脫離。尤其上方限制面40A是位于連接器 組裝體的后部,所以即使連接器脫離方向的負荷作用于電纜,也會被上方 限制面40A限制朝上方的移動,從而具有鎖定功能,并且不會對端子的接 觸部造成不好的影響。而在上述后退位置,移動構件20的下板部23的突 起部23A從窗狀的確認部15C_1脫離而朝后方移動,并且上板部22會封 閉上述上壁15C,而通過肉眼辨識移動構件20在后退位置完全嵌合。而移 動構件20即使受到從前進位置使其后退的操作力,在該移動構件20的后 面24D會抵接于上述限制面40C來阻止移動構件20后退的情況下,移動構 件20的下板部23的突起部23A不能從窗狀的確認部15C_1脫離,上壁15C 會露出,通過肉眼也能辨識移動構件20不在后退位置,而不是完全嵌合。
當電纜用連接器10嵌合于基板用連接器30時,電纜用連接器10的移 動構件20沒有到達正規的前進位置,即使當端子16不完全插入時,仍繼 續進行連接器的嵌合。
在該情況下,通過連接器的嵌合的繼續進行,沒有到達正規的前進位 置的移動構件20如上所述通過在基板用連接器30的按壓壁部39的塊部40 所形成的按壓斜面40B而被朝前方推出而自動前進,結果端子16完全插入。 從連接器嵌合前起,上述移動構件20的伸出部24的后面24D位于較斜面 40B的上端緣更后方,所以當移動構件20的上述伸出部24的下面抵接于殼 體的上述平坦面40D而阻止嵌合時,只要再次將前方的按壓力施加到上述 移動構件20這樣簡單的作業,則移動構件20到達正規的前進位置,結果 可以完全插入端子16來進行基板連接器的嵌合。 關于電纜用連接器的抽出
當將電纜用連接器10從基板用連接器30抽出時,將移動構件20的后 面,例如將后壁部21與鎖定臂15A以兩根手指抓住,將電纜用連接器IO
拉起。移動構件20將其后壁部21的后面作為被壓部,該被壓部承受朝前 方的力從后退位置移動到前進位置,從上述限制面40A的限制解脫。而鎖 定臂15A承受操作部15A—3朝后方的力,通過支點部15D的杠桿狀移位, 卡止爪15A—1朝前方移動而從基板用連接器30的突起部37A脫離,這里 鎖定也被解除。電纜用連接器用一次操作就能容易地抽出。 <第二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之處在于要使移動構件移動時的導引 變得更容易且更確實。本實施形態的電纜用連接器及基板用連接器的基本 構造,除了上述導引技術方面之外與第一實施形態的構造相同,在同一部 分加上相同圖號而省略說明。本實施形態的電纜用連接器及基板用連接器 的使用方法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所以省略說明。以下針對與第一實施形態 不同之處為中心來說明。
圖9(A)是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組裝體的立體圖。在該圖中為了明 確顯示連接器組裝體的形態而省略電纜的圖標。在電纜用連接器10的殼體 11的上面,在兩個連接器部13與連結部15之間的轉移部分形成有相對于 連接器前后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面形成鉤狀的一對鉤狀部17。兩個鉤狀部 17的鉤狀剖面互相相對而朝接近方向彎曲,如圖9(A)所示,從殼體ll的 后端緣朝前方延伸。在本實施形態,導引溝17A的后端部位于殼體11的后 端緣而朝后方開放,當將移動構件20安裝于殼體11時,如后述容易從后 方側辨識對應在移動構件20所設置的導引突條部22A的插入側也就是上述 導引溝17A的后端部,所以容易進行移動構件20的安裝。通過殼體ll的 上面及鉤狀部17的內面所形成的橫U字型部分,形成為與移動構件20的 進一步后述的上述導引突條部22A適合而在前后導引該移動構件20移動的 導引溝17A。
在移動構件20的上板部22的兩個側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涵蓋全區域 而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圖9(A)的左右方向)外側突出而朝前后延伸的導引突 條部22A。如圖9(A)所示,該導引突條部22A與殼體11的導引溝17A適合, 當該移動構件20移動時通過導引溝17A被導引。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在移動構件20設置導引突條部22A,且在 殼體11設置與該導引突條部22A適合的導引溝17A,所以在移動構件20 的前后方向的移動的時候,朝向相對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也就是朝 上下左右方向的導引突條部22A的移動會通過導引溝17A所限制,能相對 于殼體11使移動構件20順暢地前后滑動。
為了將移動構件20從殼體11卸下,是通過以手指將該移動構件20的
上板部22的前端緣從前方側朝后方推而進行拔出動作,當進行該動作時, 通過手指力量容易將上述上板部22的前端緣朝上方拉起。在沒有限制上述 上板部22朝上方移動的情況下,上板部22會以其與后壁部21的連結部分 作為支點而前方側抬起,移動構件20在上述連結部分可能會彎折破損。在 本實施形態,即使朝上方的力相對于上板部22作用,移動構件20的導引 突條部22A通過殼體11的導引溝17A的內面,涵蓋前后方向的很長范圍, 限制其朝上方的移動。于是,上板部22的前方側不會抬起,而防止移動構 件20破損。在本實施形態,雖然在移動構件設置導引突條部,在殼體設置 導引溝,但也可相反地,在移動構件設置導引溝,在殼體設置導引突條部。 在本實施形態,基板用連接器30的殼體31,從基板用連接器30的兩 連接器部的后端緣朝向后方,角狀的基臺部42延伸至與障壁部39的后面 約相同的位置。在該基臺部42的上面的連接器寬度方向中央,朝前后方向 延伸形成有在連接器嵌合后用來將移動構件20的移動加以導引而朝上方突 出的導引突條部42A。在移動構件20的伸出部24的下面,朝前后方向延伸 形成有與基板用連接器30的導引突條部42A適合的導引溝24E。如此一來, 在本實施形態,通過將導引突條部42設置在基板用連接器30,將導引溝 24E設置在移動構件20,在連接器嵌合的狀態下,當使移動構件20在前后 方向移動時,該移動構件20通過上述導引突條部42被導引溝24E所導弓l , 所以能順暢地進行移動構件20的移動。
圖9(B),是顯示圖9(A)的基板用連接器30的導引突條部42A與電纜用 連接器10的移動構件20的導引溝24E的關系、及基板用連接器30的障壁 部39與上述移動構件20的關系的立體圖。上述導引突條部42A具有在后 端側的寬部42A—l、在前端側其寬度較該寬部42A—l更窄的窄部42A—2、 以及在寬部42A—l與窄部42A—2之間的轉移部42A—3。該轉移部42A—3, 將寬部42A—1與窄部42A—2連結并且朝向前方寬度變窄。移動構件20的 導引溝24E,涵蓋其全長范圍,形成為適合上述寬部42A—1的尺寸,也就 是形成為與該寬部42A—l約相同尺寸的寬度。該導引部24E的前后方向的 長度尺寸約與上述寬部42A—1的同方向的尺寸相同。在本實施形態,導引 突條部形成為在前后方向具有寬度不同的多個部分,也可讓導引突條部涵 蓋前后方向全區域以與導引溝的寬度尺寸相同的尺寸的一定寬度形成來取 代這種結構。
通過以如本實施形態的形狀和尺寸來形成導引突條部42A及導引溝 24E,則能讓移動構件20的移動更順暢,該移動構件20在后退位置被穩定 保持著。
也就是說,當連接器嵌合后,使移動構件20后退時,移動構件20的 導引溝24E通過窄部42A—2及轉移部42A—3的范圍期間,該導引溝24E、 寬部42A—2、及轉移部42A—3之間會在寬度方向形成間隙,所以使移動構 件20后退不會產生任何阻力,能容易使該移動構件20后退。而若上述導 引溝24E到達寬部42A—l的范圍,則導引溝24E與寬部42A—l會接觸, 移動構件20相對于寬部42A—l滑動。結果,在移動構件20的后退移動完 成的狀態,導引溝24E與寬部42A—1緊貼接觸,該移動構件20在后退位 置被穩定保持。而為了解除連接器嵌合,當使在后方位置的移動構件20前 進時,使導引溝24E移動到寬部42A—l的范圍外之后,不會產生任何阻力, 而能使移動構件20順暢前進。
如圖9(B)所示,在移動構件20的伸出部24形成從側端部的上面24C 朝向后面24D傾斜的斜面24F。而在基板用連接器30的塊部40形成從限制 面40C朝向上方限制面40A以與上述斜面24F約相同的角度傾斜的斜面 40E。上述斜面24F與上述斜面40E的功能是作為使移動構件20后退時的 導入面。藉此,當移動構件20后退時,通過上述斜面24F及上述斜面40E 而朝塊部40的下方被導入,順暢地進行該移動構件20的后退移動。通過 將移動構件20朝塊部40的下方導入,進行電纜用連接器10對于基板用連 接器30的嵌合。移動構件20后退直到該移動構件20的后面24D抵接于后 退限制面41A。在該后退位置,移動構件20的伸出部24的側端部的上面 24C位于塊部40A的下方,所以移動構件20被上述上方限制面40A限制其 朝上方的移動,藉此,防止連接器彼此脫離。
在本實施形態,雖然在移動構件20形成斜面24F,且在基板用連接器 30形成斜面40E,而也可以只設置該斜面24F及斜面40E的其中一方。即 使在只設置其中一方的斜面的情況,在移動構件20后退時,該移動構件20 在后退時通過其斜面而朝向塊部40的下方被導入,所以能順暢進行該移動 構件20的后退。
<第三實施形態〉
本實施形態,與使移動構件后退的第二實施形態不同之處在于,在連 接器嵌合后,是使移動構件前進。本實施形態的電纜用連接器及基板用連 接器的基本構造與第二實施形態的構造相同,所以在相同部分加上相同圖 號而省略說明,以下以不同之處為中心來說明。
圖10 圖12,是本實施形態的電纜用連接器與對象側的基板用連接器 的顯示圖,圖10是顯示連接器嵌合前的情況,圖ll是顯示在連接器嵌合 后而移動構件在后退位置時的情況,圖12是顯示在嵌合后而移動構件在前
進位置時的情況。圖10(A)、圖11(A)、圖12(A)是立體圖,圖10(B)、圖 ll(B)、圖12(B)是在基板用連接器的端子的位置的剖面圖。在圖10(A)、 圖11(A)、圖12(A)中為了明確顯示連接器組裝體的型態而省略電纜的圖標。
基板用連接器30的障壁部39'具有作為上部的塊部40'與作為下部 的壁部41'。該壁部41'如圖10(B)所示,形成在塊部40,的下方靠近前 方的位置。上述塊部40,的下面形成有在電纜用連接器IO完全嵌合之后, 將移動構件20的伸出部24的側端部的上面24C朝前方導引且限制朝上方 移動的上方限制面40' A。上述壁部41'的后面形成有當受到使移動構件 朝前方移動的前進操作時,與該移動構件20的上述側端部的前面24G抵接 而限制該移動構件20的前進量的前進限制面41' A。
上述障壁部39'的塊部40'在其后面上部具有斜面40' B。該斜面40' B在較位于后退位置的移動構件20的前面24G的更前方,從上端到下端朝 向后方形成斜面。而在該斜面40' B的下方,在后面形成限制面40' C。
基板用連接器30的基臺部42'形成為延伸至較塊部40'的限制面40' C更后方的位置。在基臺部42'的上面的連接器寬度方向中央,朝前后方 向延伸形成有在連接器嵌合后用來導引移動構件20的移動的朝上方突出的 導引突條部42' A。上述導引突條部42, A具有在前端側的寬部42' A—l、 在后端側其寬度較該寬部42, A—l更窄的窄部42, A—2、以及在寬部42' A—l與窄部42, A—2之間的轉移部42, A—3。該轉移部42, A—3將寬部 42, A—l與窄部42, A—2連結而且朝向前方寬度變寬。移動構件20的導 引溝24E,涵蓋其全長范圍,形成為與上述導引突條部42' A的寬部42' A— 1約相同尺寸的寬度。該導引部24E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約與上述寬部42'A— 1的同方向的尺寸相同。在本實施形態,導引突條部形成為在前后方向具有 寬度不同的多個部分,也可讓導引突條部涵蓋前后方向全區域以與導引溝 的寬度尺寸相同的尺寸的一定寬度形成來取代這種情況。
接著,針對該構造的電纜用連接器與基板用連接器的使用方法加以說明。
關于電纜用連接器
首先以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方式在殼體11安裝帶電纜的端子(沒有圖 標)。也就是說,在移動構件20尚未安裝于殼體11的時候,壓接接線著電 纜的端子,從后方朝前方朝殼體11的端子孔12插入至適當位置。
接著,從后方將移動構件20安裝到殼體11。在該實施形態,與第二實 施形態同樣的,在移動構件20設置導引突條部22A且在殼體11安裝適合 于該導引突條部22A的導引溝17A,所以在移動構件20安裝時,上述導引
突條部22A被上述導引溝17A朝前方導引,而能使移動構件20順暢前進。 在本實施形態,當將移動構件20安裝于殼體11時,移動構件20不會 移動到最前位置。具體來說,如圖10(B)所示,當將電纜用連接器10的殼 體11配置在基板用連接器30的收容凹部35的正上方時,讓移動構件20 的后壁部21的前面24G位于基板用連接器30的塊部40'的后面也就是較 限制面40' C的更后方,使移動構件20前進。在圖10(B),上述前面24G 位于較上述限制面40' C更稍后方處。在本實施形態,將圖10(A)、 (B)所 示的移動構件20的位置稱為「后退位置」。在本實施形態,如圖(B)10的 虛線所示,在連接器前后方向,基板用連接器30的基臺部42'的后面42' B的位置與移動構件20的伸出部24的后面24D的位置一致。
關于連接器組裝體 電纜用連接器10如圖IO(A)、 (B)的箭頭所示,基本上以與第一實施形 態相同的方法,從基板用連接器30的上方收容于收容凹部35而與該基板 用連接器30嵌合,藉此,可得到如圖11(A)、 (B)所示的連接器組裝體。在 本實施形態,位于后退位置的移動構件20的后壁部21的前面24G位于較 基板用連接器30的塊部40'的限制面40' C更后方,所以當連接器嵌合時, 上述后壁部21通過上述塊部40,的后方。
如圖11(A)所示,當連接器完全嵌合完成時,導引突條部42' A的窄部 42' A—2收容于移動構件20的導引溝24E內。如圖11(B)所示,在移動構 件20的按壓臂部25A、25B的前端面與端子16的卡止部16D的后端緣之間, 在前后方向具有間隔,兩者沒有接觸。于是,在移動構件20位于后退位置 的時候,端子16并沒有被上述按壓臂部25A、 25B所支撐。
在連接器嵌合前,有時移動構件20會位于較后退位置更前方。在該情 況下,在前后方向上,當上述移動構件20的伸出部24的前面24G在基板 用連接器30的斜面40' B的范圍內時,通過平常的嵌合動作,可以使移動 構件20自動移動到后退位置。也就是說,上述伸出部24的前面24G與上 述斜面40' B抵接,伴隨著嵌合的進行,上述移動構件20會在斜面40' B 上一邊滑動一邊受到朝后方的按壓力,而移動到后退位置。藉此,可以使 連接器彼此完全嵌合。在上述伸出部24的前面24G位于較基板用連接器30 的斜面40' B更前方的情況下,也可以在重新使移動構件20移動到后退位 置之后再進行嵌合動作。
在使連接器彼此完全嵌合之后,如圖12(A)、 (B)所示,使移動構件20 朝前方移動。當移動構件20受到朝前方的操作力時,該移動構件20—邊 被上方限制面40' A導引, 一邊前進直到伸出部24的前面24G抵接于前進
限制面41, A(如圖12(B)的虛線所示)。而如果沒有到達完全嵌合位置也就 是不完全嵌合的時候,則將操作力朝前方施加到移動構件20的話,上述移 動構件20的前面24G會與上述斜面40' B或上述限制面40, C抵接而阻止 該移動構件20前進。因此能防止連接器在不完全嵌合狀態的嵌合。在該情 況下,再進行將電纜用連接器10朝向基板用連接器30的嵌合的話,兩個 連接器到達完全嵌合位置,從而能使移動構件20前進。
在移動構件20完成前進移動的位置,也就是在前進位置,如圖12(B) 所示,移動構件20的按壓臂部25A、 25B的前端面抵接于端子16的卡止部 16D的后端緣而在前后方向支撐該端子16。在本實施形態,在連接器嵌合 后,能在按壓臂部25A、 25B的前端面支撐端子16,所以即使當使用連接器 組裝體時,仍能支撐端子16,藉此,能良好地防止在使用連接器組裝體時 的端子16朝后方脫落的情形。
在本實施形態,如上所述,導引突條部42' A從后方朝前方形成為窄 部42A' _2、轉移部42A' —3、寬部42A' —l,所以移動構件20會順暢 移動,并且在該移動構件20前進移動完成的狀態下穩定地保持著移動構件 20。
也就是說,在連接器嵌合后,當使移動構件20前進時,移動構件20 的導引溝24E通過窄部42, A—2及轉移部42A, 一3的范圍期間,在該導 引溝24E與窄部42' A—2及轉移部42, A—3之間在寬度方向形成間隙, 所以使移動構件20前進不會產生任何阻力,而能使該移動構件20容易地 前進。上述導引溝24E到達寬部42, A—l的范圍時,導引溝24E與寬部42, A—l會接觸,移動構件20相對于寬部42' A—l滑動。結果,在移動構件 20的前進移動完成的狀態下,導引溝24E與寬部42, A—l緊貼接觸,該移 動構件20在前進位置被穩定地保持。而為了解除連接器嵌合,當使位于前 進位置的移動構件20后退時,在使導引溝24E朝寬部42' A—l的范圍外 移動之后,不會產生任何阻力而能使移動構件20后退。
<第四實施形態> 在本實施形態與從殼體后方安裝移動構件的第一實施形態的不同之處 在于,是相對于殼體從該殼體的下方來安裝移動構件。本實施形態的電纜 用連接器及基板用連接器的基本構造,是與第一實施形態的構造相同,在 相同部分加上相同圖號而省略說明,以下以不同之處為中心來說明。
圖13是以安裝前的狀態來顯示本實施形態的電纜用連接器的殼體以及 與其安裝的移動構件的立體圖。在該圖中,為了明確顯示殼體的型態,省 略電纜的圖標。殼體ir的端子孔12'是將第一實施形態的殼體的端子孔
的下部形成缺口,而使該端子孔i2'與殼體ir的下方的外部空間連通的
形態。在端子孔12'的下方形成有使該端子孔12'與外部空間連通的溝部 18。如圖13所示,在溝部18的上部形成有從該溝部18的內面朝向在連接 器寬度方向互相相對而接近的方向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突部19。 該突部19劃分端子孔12'與溝部18。
在移動構件20'中沒有設置第一實施形態的移動構件的上板部,在后 壁部21'的上部設置有朝連接器寬度方向(第13圖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操作 部22'。而本實施形態的基板用連接器(沒有圖標),具有與第一實施形態 的基板用連接器相同的構造。
接著,針對該構造的電纜用連接器與基板用連接器的使用方法來說明。 關于電纜用連接器
首先,用與第一實施形態同樣的方法,在殼體ir安裝帶電纜的端子(沒 有圖標)。也就是說,壓接接線著電纜的端子,在移動構件20'尚未安裝于 殼體ll'的時候,朝向殼體ll'的端子孔12'從后方朝向前方插入到適當 位置。
接著,如圖13的箭頭所示,將移動構件20'從殼體ll'的下方朝向 該殼體ll,安裝而組裝好電纜用連接器10'。此時,按壓臂部25, A、 25' B從下方進入到溝部18,并且越過突部19進入端子孔12,內。該按壓臂部 25, A、 25' B在進入端子孔12,內之后,通過上述突部19從下方支撐。 而該按壓臂部25' A、 25' B通過其前端面在前后方向支撐端子的卡止部(沒 有圖標)的后端緣。 關于連接器組裝體 電纜用連接器10'從上方朝向基板用連接器(沒有圖標)嵌合,藉此得 到連接器組裝體。在連接器嵌合后,移動構件20'承受朝后方的操作力而 后退。連接器嵌合動作及移動構件的移動操作基本上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 在本實施形態,直接承受前后方向的操作力的部分也就是操作部22',不 是像第一實施形態的上板部的板狀,而是如圖13所示,形成朝連接器寬度 方向延伸的形狀。于是,與將操作部形成為板狀的情況比較,較容易用手 指勾住操作部,能更容易將移動構件20朝前后方向移動。
在本實施形態,也可在殼體11'、移動構件20'、基板用連接器, 形成如第二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導引突條部及與其適合的導引溝,來導引移 動構件20'在前后方向的移動。
權利要求
1、一種電纜用電連接器,朝向作為在電路基板所安裝的對象連接器的基板用連接器,以相對于該電路基板成直角的嵌合方向來嵌合連接,將帶電纜的端子在該電纜的長軸方向朝向殼體的端子孔插入,將移動構件從電纜側安裝于殼體,將端子帶到正規位置,該電纜用電連接器的特征在于,移動構件具有:安裝于殼體的被安裝部、以及當移動構件安裝時進入到上述端子孔,從而可前進至與端子的上述正規位置所對應的前進位置的按壓部;被安裝部具有從移動構件的后壁部朝前方延伸并沿著殼體的上壁而在前后進行導引的上板部及下板部,按壓部形成為從上述后壁部朝前方延伸而在前端面具有按壓面的按壓臂部。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纜用電連接器,其特征為在于, 移動構件在下板部具有位置顯示部,該位置顯示部在殼體的上壁的下方顯示在前后方向的按壓部的位置;殼體具有當該按壓部到達前進位置時可肉眼確認該位置顯示部的作為缺口部或窗部而形成在上壁的確認部。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纜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將位置顯示部形成為與確認部卡止的突起部。
4、 如權利要求1到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纜用電連接器,其特征為在于,殼體在前端側設置有在前后方向有撓性的鎖定臂,該鎖定臂朝其與對象 連接器嵌合的方向延伸,通過在該方向的前端側朝向后方突出的卡止爪與 對象連接器進行鎖定,鎖定臂的操作部受到朝后方的外力可解除鎖定。
5、 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電纜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 移動構件可從前進位置后退,在后退位置,該移動構件的上板部覆蓋殼體的確認部。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纜用電連接器,其特征為在于, 移動構件在后壁部具有被壓部,該被壓部受到操作力則所述移動構件可從后退位置向前方移動。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纜用電連接器,其特征為在于, 被壓部位于鎖定臂的后方,通過在向被壓部施加朝前方的操作力時也同 時向鎖定臂施加朝后方的操作力,可實現移動構件的前進與鎖定臂的解除 鎖定。
8、 一種連接器組裝體,具有電纜用電連接器和安裝于電路基板的基板 用電連接器,所述電纜用電連接器朝向作為在電路基板所安裝的對象連接 器的基板用連接器嵌合連接,將帶電纜的端子在該電纜的長軸方向朝前方 插入殼體的端子孔,將移動構件安裝于殼體且將端子支撐于正規位置,其 特征為在于,電纜用電連接器的移動構件具有安裝于殼體的被安裝部以及當移動構件安裝時進入到上述端子孔從而可將端子支撐于上述正規位置的支撐部;基板用電連接器的殼體形成與上述電纜用電連接器連接的嵌合部,并 且當電纜用電連接器與基板用電連接器不完全嵌合時,通過將移動構件的 一部分抵接于基板用電連接器的殼體的障壁部而阻止上述移動構件移動, 當完全嵌合時則允許上述移動構件移動。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征為在于, 在電纜用電連接器的電纜與電路基板平行的狀態下,基板用電連接器的殼體的嵌合部形成為在相對于該電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收容上述電纜 用電連接器的收容凹部。
10、 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征為在于,當電纜用電連接器與基板用電連接器完全嵌合時,移動構件被允許朝后 方移動;障壁部具有用來將在移動構件的一部分所形成的被導引部從移動構件 的前進位置導引到后退位置的導引部;該導引部具有與在后退位置的被導引部的后面抵接的后退限制面以及與被導引部的上面抵接的上方限制面。
11、 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征為在于, 障壁部具有將在移動構件的一部分所形成的被導引部從移動構件的前進位置導引到后退位置的導引部,該障壁部的導引部及移動構件的被導引 部的至少其中一方具有利于被導引部后退的導引斜面。
12、 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征為在于, 障壁部具有當電纜用電連接器的移動構件沒有到達前進位置時在電纜用電連接器朝向嵌合部的嵌合過程中與移動構件的后部抵接的斜面;在上述嵌合過程,移動構件通過來自于上述斜面的按壓力而被帶到上 述前進位置。
13、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征為在于,當電纜用電連接器與基板用電連接器完全嵌合時,移動構件被允許朝前 方的移動;障壁部具有將在移動構件的一部分所形成的被導引部從移動構件的后 退位置導引到前進位置的導引部,該導引部具有與在前進位置的上述被導引部的前面抵接的前進限制面 以及與被導引部的上面抵接的上方限制面。
14、 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征為在于, 電纜用連接器的移動構件及基板用電連接器的其中一方具有導引突條部,另一方具有與該導引突條部相適應的導引溝,當移動構件移動時導引 溝會對導引突條部進行導引。
15、 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連接器組裝體,其特征為在于, 電纜用連接器的移動構件及該電纜用電連接器的殼體的其中一方具有導引突條部,另一方具有與該導引突條部相適應的導引溝,當移動構件移 動時導引溝會對導引突條部進行導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纜用電連接器及連接器組裝體,該連接器組裝體由能將具電纜的端子自動地完全插入的電纜用連接器和即使不完全插入也能與其嵌合的基板用連接器組成。將帶電纜(C)的端子(16)在該電纜的長軸方向插入到殼體(11)的端子孔(12),將移動構件(20)在同方向安裝到殼體(11),使端子達到正規位置的電纜用電連接器,移動構件(20)具有安裝于殼體(11)的被安裝部以及當移動構件安裝時進入到上述端子孔(12)且可前進到與端子(16)的上述正規位置對應的前進位置的按壓部;被安裝部(21、22、23)具有從移動構件的后壁部(21)、朝前方延伸而沿著殼體的上壁部在前后導引的上板部(22)及下板部(23);按壓部從上述后壁部(21)朝前方延伸形成為在前端面具有按壓面的的按壓臂部(25A、25B)。
文檔編號H01R13/641GK101383459SQ20081012896
公開日2009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29日
發明者傳法谷郁夫, 坂田硬 申請人:廣瀨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