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基板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總地涉及基板連接器,更具體地涉及具有改進了的接觸力特性的基板連接器。
背景技術:
使用大量端子的傳統的扁平連接器被用于連接半導體裝置和電路板或用來將兩個基板彼此連接。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08-222335中示出了一個例子。圖13是傳統連接器的橫截面視圖。
在圖13中,連接器殼體801具有帶開口804的上殼體803和帶孔806的下殼體805。連接器端子810設置有基部811、接觸臂813和接觸部812,該基部811安裝于孔806內,接觸臂813從基部811彎折并向上延伸,接觸部812從基部811的下端向下伸出。當端子810從上方插入孔806內時,翼815的下端從端子810旁邊伸出,并抵靠孔806一側上的槽807的底表面808,該底表面808限制了端子810的向下移動。孔806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被上殼體803所覆蓋,以便限制端子810向上的運動。因此,端子810避免了從孔806松脫并被殼體801牢牢地固定。
此外,端子接觸部812向下伸出于下殼體805的下表面,并開始與形成于基板820的上表面上的導電焊盤821接觸。形成于半導體裝置830的下表面上的焊球831被保持與端子810的接觸片813的末端部814相接觸。這就經由端子810在導電焊盤821和焊球831之間提供了電連續性。
在這種類型的連接器中,端子810的上下移動受限,并且當下殼體805的下表面和基板820的上表面之間的間隔變化時,這一間隔變化只能在端子801的接觸部812和末端部814所允許的塑性變形范圍內被吸收。當發生的變化超越了彈性變形的范圍時,端子810就不可能平穩地上下移動,也不再保持與導電焊盤821的接觸。半導體裝置830或基板820可包括越來越多的端子,并在其尺寸上變大,因此,焊球831(或導電焊盤821)在垂直位置上的變化可能增加,從而妨礙了可靠的接觸。另外,由半導體裝置830或基板820施加的垂直力并不能被端子810所吸收,端子810可最終變彎曲,導致其斷裂。因而端子變得不能穩定住力,由此接觸點812和末端部814分別接觸導電焊盤821和焊球831,不能保持可靠的連接。還有,由于上下殼體803、805連接在一起形成殼體801,該組裝過程變得復雜,導致成本的增加。而且,端子810不能從殼體801中移除,從而已損壞的端子810不能用新的端子來置換掉。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提供一種可靠的基板連接器來解決傳統基板連接器所遇到的上述問題,其中端子上設置有凹部,該凹部與端子接收腔內的凸起部接合,該端子接收腔形成為穿透板狀殼體,使得端子被固定于接收腔內,并被允許在其內垂直和橫向移動,從而吸收連接器和基板之間形成的間隔上的變化,同時保持與基板的可靠電接觸,通過簡化結構降低成本,并允許方便置換端子。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本發明提供一種基板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殼體和安裝在殼體內的端子,其中,殼體的一個表面與第一基板相對,第一基板上設置有第一接觸焊盤,而殼體的另一個表面與第二基板相對,第二基板上設置有第二接觸焊盤,并且所述端子在第一基板的第一接觸焊盤和第二基板的第二接觸焊盤之間提供連接,并且所述殼體具有容納端子的接收腔,其中每個端子設置有分叉的安裝部。端子具有形成于其外邊緣上的凹部或凹槽,并且端子接收腔包括從其內側表面向內突出的凸起部,該凸起部與上述凹部接合以固定端子,從而端子在殼體的厚度方向上和安裝部的寬度方向上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基板連接器,其中端子包括第一彎折部、本體部、傾斜部和第二彎折部,所述第一彎折部連接到安裝部鄰近第一基板的一端上,本體部的一端鄰近第一基板并連接到第一彎折部,傾斜部連接到本體部鄰近第二基板的一端上,并在與第一彎折部的彎折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傾斜,第二彎折部連接到傾斜部靠近第二基板的一端上,并在與第一彎折部的彎折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彎折。
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個實施方式,基板連接器具有的端子在其第一彎折部接觸第一接觸焊盤,并且在其第二彎折部接觸第二接觸焊盤,同時端子可被彈性地變形,從而吸收第一和第二接觸焊盤之間距離上的變化。
根據本發明的又一個實施方式,在基板連接器中,即使當端子的位置最靠近第二基板時,至少第一彎折部的一部分從殼體的一個表面伸出,并且即使當端子的位置最靠近第一基板時,至少第二彎折部的一部分從殼體的另一表面伸出。
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一基板連接器,安裝部具有從其外邊緣向外突出的上凸起部和下凸起部以形成所述凹部,其中,在被插入較闊的寬部時,更靠近第一基板的下凸起部的下側接觸一凸起部,由此引起端子的分叉的部分被彈性變形并向內傾斜。
根據本發明,端子設置成用于與基板連接器一起使用,該基板連接器在上下文中稱作板狀殼體,其一個表面與第一基板的支撐第一接觸焊盤的表面相對,其另一個表面與第二基板的支撐第二接觸焊盤的表面相對,并且,在殼體內形成有端子接收腔。端子設置有帶兩個臂的分叉的安裝部,每個臂在其外邊緣上形成有凹部,其中所述接收腔設置有較闊的寬部,該較闊的寬部比安裝部寬,并且,安裝部被容置于接收腔的較闊的寬部內,端子的凹部與從接收腔的較闊的寬部的內表面上向內突出的凸起部或凸耳接合,從而所述端子在殼體內垂直和水平地移動。
根據本發明,形成于端子上的凹部與形成于殼體接收腔中的凸起部接合,從而允許端子被固定,使得端子在接收腔內垂直和橫向地移動。因此,基板連接器和基板之間間隔上的變化被適當地吸收了,同時維持了與基板的接觸,通過簡化結構而降低了成本,并且允許根據需要來置換端子從而加強了可靠性。
圖1為示出結合有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透視圖; 圖2為圖1中連接器的重要部分的放大視圖; 圖3為圖2的透視圖,示出了連接器被連接到第一基板的狀態; 圖4為圖3連接器的透視圖,示出了連接器被連接到第一和第二基板; 圖5為圖4組件的分解圖; 圖6為示出了用在圖1連接器中的端子的透視圖; 圖7為圖1連接器的第一橫截面視圖,示出了容置于其端子接收腔中的端子; 圖8為部分橫截面透視圖,示出了圖1組件的殼體; 圖9a-9c是第二橫截面視圖,示出了容置于所述接收腔中的端子,其中,圖9a中端子處于殼體中最低位置處,圖9b為處于殼體中的中間狀態,圖9c中端子處于殼體中最高位置處; 圖10a-10c是取自一端的第三橫截面視圖,示出了處于端子接收腔中的端子,其中,圖10a中端子處于殼體中最低位置處,圖10b為處于殼體中的中間狀態,圖10c中端子處于殼體中最高位置處; 圖11為示出本發明的連接器連接到第一和第二基板的橫截面視圖; 圖12為示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端子的透視圖;以及 圖13為傳統連接器的橫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見附圖,標號1表示作為基板連接器使用的連接器。連接器1具有矩形殼體11。殼體11以這樣的方式用在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之間,使得殼體的一個表面與第一基板111的一個表面相對(圖3),在該第一基板111上設置有第一接觸焊盤113,同時殼體的另一個表面與第二基板121的一個表面相對,在該第二基板121上設置有第二接觸焊盤123(圖4)。這樣,殼體11在第一基板111的第一接觸焊盤113和第二基板121的第二接觸焊盤123之間提供了連續性。
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例如是電路板,諸如用在各種電子設備中的印刷電路板。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也可以包括半導體裝置,諸如IC或LSI,或任何類型的電子設備,只要它在其一個表面上含有接觸焊盤(或電極)就行。在附圖中,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是分別含有平坦的第一接觸焊盤113和第二接觸焊盤123的電路板。第一接觸焊盤113和第二接觸焊盤123的形狀可以采用任何形狀,諸如焊盤、焊球或者立方體,本實施方式中所討論的形狀采用了具有平坦表面的焊盤。
殼體11由絕緣材料整體形成,并包括多個端子接收腔12,這些接收腔在殼體11的厚度方向上穿透殼體,也就是說,它們優選延伸穿過前表面和后表面。在圖示的例子中,這些接收腔12僅在殼體11的一部分區域上設置,但可以根據需要設置在任何隨意的區域上,也可以密集地設置在殼體11的整個表面區域范圍內。
這些接收腔12的每一個都容置有由導電材料制成的端子51。每個端子51的一部分從殼體11的前、后表面伸出。在圖示的例子中,雖然僅在一些接收腔12中容置有端子51,然而可以在任意數量的接收腔中容置有這些端子,例如,在所有的接收腔中。
接收腔12和端子51設置成與第一基板111上的第一接觸焊盤113和第二基板121上的第二接觸焊盤123的布圖相配準。在附圖中,接收腔12和連接端子51設置成相對殼體11的一側以45度角形成斜排,并且以Z字形(或者交錯)式樣設置。利用這樣的一種布置,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布置大量的端子51,并且可以以很小的間距密集地布置這些端子51。例如,在殼體11的表面面積為大約1600mm2的情況下,可以以格子狀式樣布置大約1600個端子51。
殼體11具有多個安裝孔17,每個安裝孔17內插入緊固件131,緊固件131用于將殼體11固定于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之間。在殼體11的相對于第二基板121的表面上形成有圍繞相應安裝孔17的環形凸起17a,這些環形凸起分別在四個角上形成。環形凸起17a形成為由殼體11的表面朝向第二基板121突出。這些環形凸起17a的上端面抵接第二基板121并起到墊圈(spacer)的作用,用于在殼體11和第二基板121之間保持想要的間隔,從而避免使緊固件131過緊。上述環形凸起17a也可以形成為圍繞除了四個角上的安裝孔外的其他安裝孔17。
從殼體11的下表面朝向第一基板111凸伸出多個第一導柱16。從殼體11的上表面朝向第二基板121凸伸出多個第二導柱18。第一導柱16和第二導柱18的末端分別與形成于第一基板111上的第一導孔114和形成于第二基板121上的第二導孔124相接合,并且第一導柱16和第二導柱18起到將殼體11相對第一和第二基板111、121定位的作用。這一定位允許安裝在殼體11上的每個端子51與第一基板111的每個第一接觸焊盤113和第二基板121的每個第二接觸焊盤123相配準。在兩組位置上形成第一和第二導柱16a、18a,在一組位置上這些導柱16a、18a經由殼體11形成在彼此相同的位置上,而在另一組位置上這些導柱經由殼體11形成在互不相同的位置上(innon-mutually different positions)。依靠這些位置之間的不同,上述導柱可以起到定位鍵的作用來指示連接器1正確的連接方向。
如圖5所示,形成了四個第一導柱16和四個第二導柱18。三對第一導柱16a和第二導柱18a形成在相同的位置上,而單一的一對第一導柱16b和第二導柱18b形成在不相對的不同的位置上。
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的每一個都具有多個第一安裝孔112和第二安裝孔122,這些安裝孔延伸穿過各自的基板111和121。在連接器殼體11從其兩側被第一和第二基板111、121夾緊的狀態下,第一和第二導柱16、18被接合并適配到第一和第二導孔114、124中。殼體11的每個安裝孔17、每個第一安裝孔112和每個第二安裝孔122彼此進行對準。因而可以穿過這些對準的安裝孔17、第一安裝孔112和第二安裝孔122插入緊固件131。因此,通過將螺母132擰緊到緊固件131上,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被緊固到一起,殼體11從其兩側被夾緊。
這允許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通過夾緊在中間的連接器1而被連接。在圖4中,連接器1設置在下方并被第二基板121所隱藏,因此是不可見的。
如圖6最好的顯示,端子51通過彎折一較長的金屬件由整體形成的單一件構成,并具有基本為勺子或鉤子的形狀。端子51包括本體部52、第一彎折部53、垂直安裝部54、傾斜部57和第二彎折部58,其中,本體部52垂直伸展,第一彎折部53連接到本體部52的底端上并以幾乎180度的角度彎折,垂直安裝部54連接到第一彎折部53的一端上(與本體部52相對),傾斜部57連接到本體部52的頂端上并以相反于第一彎折部53的彎折方向的方向傾斜,第二彎折部58連接到傾斜部57的頂端上,其自由端朝向下并以相反于第一彎折部53的彎折方向的方向彎折。第一彎折部53用作第一端子觸點,其與第一基板111的第一接觸焊盤113形成接觸,而第二彎折部58用作第二端子觸點,其與第二基板121的第二接觸焊盤123形成接觸。第一和第二端子觸點具有彎曲表面,如附圖所示,所述彎曲表面朝向相反的方向。
安裝部54通過垂直延伸的狹槽54a分為兩部分形成,從而端子具有音叉形狀。因此,安裝部54具有兩個自由臂,每個臂具有上、下凸起部55a、55b,它們被示出為凸起、卡頭或者凸耳。這些凸起55a、55b在它們之間形成凹部或凹槽56。上凸起部55a和下凸起部55b將總地被稱作端子凸起部55。
上述接收腔安裝部54的寬度大于端子本體部52、第一彎折部53、傾斜部57以及第二彎折部58的寬度。下凸起部55b的下側表面是漸縮表面54b,其朝向最底端在寬度上逐漸變窄。通過使用漸縮表面54b,可以容易地將端子51插入到殼體的接收腔12內。
如圖8所示,每個接收腔12包括傾斜表面13,該傾斜表面形成于靠近與第二基板121相對的殼體表面的前表面的一部分上。傾斜表面13傾斜成與端子51的傾斜部57相對應,并且如圖7和圖9所示,傾斜表面13與容置于接收腔12內的連接端子51的傾斜部57對置。如圖10最好的顯示,接收腔12包括較闊的寬部14和窄部19,它們在殼體11中垂直延伸,窄部19的寬度形成得窄于較闊的寬部14的寬度。較闊的寬部14形成在與端子51的安裝部54相對應的區域上,并且其寬度大于安裝部54的寬度,從而容置該安裝部54。窄部19的寬度大于第一彎折部53和本體部52的寬度,從而容置端子51的第一彎折部53和本體部52。與本體部52相對的窄部19的側壁形成為與傾斜表面13連續,并用作限制連接端子51彈性變形范圍的壁。
在較闊的寬部14的兩側,相對的兩內側表面上分別形成各自的凸起部或凸耳(或凸起)15,它們向接收腔的內部凸起。當將端子51插入接收腔12內時,這些凸耳15與端子51的安裝部54的凹部(凹槽)56接合,并防止端子51從接收腔12移動出。這些凸起優選如圖所示為具有四個邊的方形或矩形。接收腔凸起部15在垂直方向(或長度)上的尺寸小于端子凹部56的垂直尺寸。因此,端子51被保持以在接收腔12中一預定范圍內垂直移動。在第一和第二基板的變化(variations)、扭曲(distortion)或波狀起伏(undulation)較大的情況下,通過減少凸起部15的垂直尺寸或增加連接端子51的凹部56的垂直尺寸,從而改變它們的尺寸,可以較容易地增加端子51垂直移動的預定范圍“t”。優選地,凹部56(凹槽)的長度大于接收腔凸起15的長度。
如圖9(c)和10(c)所示,殼體11的較闊的寬部14的上表面是開口的。因而,即使在端子51處于殼體11中的最高位置處時,也可以使連接端子51的上凸起部55a的上端定位于殼體11的所述表面的上方,或者相反地,定位于殼體11的所述表面的下方。以這種方式,上凸起部55a的上端并沒有受到殼體11的控制,從而可以容易地設置一個較寬的預定范圍“t”。
上述預定范圍“t”的設定是基于凸起部15的垂直尺寸和凹部56的垂直尺寸之間的關系,并且通過從每個凹部56的垂直尺寸中減去每個凸起部15的垂直尺寸而獲得的數值來給出該預定范圍“t”。例如,該范圍“t”在這一實施方式中設定成大約100微米。
如圖9(a)和圖10(a)所示,在端子51相對殼體11處于最低位置處,即最靠近第一基板111時,上凸起部55a的下端鄰接凸起部15的上端,這限制了端子51任何進一步向下的運動。如圖9(c)和圖10(c)所示,在端子51相對殼體11處于最高位置處,即最靠近第二基板121時,下凸起部55b的上端鄰接凸起部15的下端,這限制了端子51任何進一步向上的運動。
即使在端子51處于殼體11中的最高位置處時,第一彎折部53的下端位于殼體11的后表面的下方,即位于與第一基板111相對的表面的下方。在端子51相對殼體11處于最低位置處時,第二彎折部58的上端位于殼體11的前表面的上方,即,位于與第二基板121相對的表面的上方。第一彎折部53的下端被置于從殼體11的后表面伸出大約50微米的位置上。
端子51在接收腔12中是自由垂直移動的,并因而以浮動狀態保持在接受腔內。在當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與它們之間的連接器1相連接時,殼體11和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之間的間隔并非不變的情況下,端子51的第一彎折部53和第二彎折部58能夠與相應的第一接觸焊盤113和第二接觸焊盤123維持接觸。即使在殼體11、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受到扭曲或翹曲的情況下,也可以將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進行電連接。
當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緊固在一起,并且殼體11被夾緊在兩者中間時,每個連接端子51由于其彈簧特性而彈性變形。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和第二彎折部53、58與第一和第二接觸焊盤113、123進行接觸,并從上方和下方受壓。本體部52、第一彎折部53、傾斜部57和第二彎折部58由此被彈性變形。另外,如圖11最好的顯示,傾斜部57進一步傾斜,同時第二彎折部58受到變形,從而靠近殼體11的表面。
由于殼體接收腔12在它們鄰近上述表面的一部分處具有形成于其上的傾斜表面13,本體部52或傾斜部57不會與接收腔12的靠近上述表面的端部形成干涉,但會彈性變形。傾斜部57以相反于第一彎折部53彎折方向的方向傾斜,并且朝向末端遠離安裝部54移動。換句話說,傾斜部57相對殼體11的表面形成銳角,并且具有逐漸加寬的形狀。因而,端子本體部52或傾斜部57會進行更加彈性的變形。
當端子51變形時,端子51的每個上凸起部55a和下凸起部55b的側表面被壓抵到靠近傾斜表面13的接收腔的較闊的寬部14的側表面上。在這種狀態中,可以使每個端子51在接收腔12中的位置穩定化。而且,當端子51的傾斜部57移動時,變形應力集中在安裝部54上。該安裝部54在上凸起部55a的側表面上的兩個部分和下凸起部55b的側表面上的兩個部分(總共四個部分)與殼體11接合。這阻止了通過應力引起的安裝部54的可能的變形,由此平穩地使端子51變形。
以這種方式,端子51彈性并柔性地變形。即使在殼體11和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之間的間隔并非不變時,連接端子51的第一彎折部53和第二彎折部58能夠與第一接觸焊盤113和第二接觸焊盤123保持接觸。因而,即使在殼體11、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被扭曲或翹曲的情況下,也可以電連接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并沒有經受來自連接端子51的強反作用力,從而可以防止它們受到損害。
而且,通過端子51的彈性變形產生的彈力使第一彎折部53和第二彎折部58用力朝向第一接觸焊盤113和第二接觸焊盤123,這確保了與上述第一和第二接觸焊盤113和123的接觸。
傾斜部57傾度上的變化促成第二彎折部58在平行于殼體11的方向上移動,并摩擦第二接觸焊盤123的表面。這產生了擦拭效應以去除任何附著于第二彎折部58和第二接觸焊盤123表面上的外來物質,這些外來物質會阻礙導電性。這確保了在第二彎折部58和第二接觸焊盤123之間可靠的電連續性。
此外,端子51包括傾斜部57并因而能夠吸收在以垂直方向及傾斜方向連接到第二基板121時產生的接觸壓力。端子51在垂直方向上并不變彎曲,因而可以防止受到損壞。
在接收腔12的較闊的寬部14任一側的內表面和容納于接收腔12中的端子51的安裝部54的任一側的上凸起部55a或下凸起部55b之間存在不會阻止端子51垂直移動的較小的間隙。在較闊的寬部14的任一側上的凸起部15和安裝部54的任一側上的凹部56之間也存在不會阻止端子51垂直移動的較小的間隙。因而,端子51被固定在接收腔12內,同時允許安裝部54在間隙范圍內橫向或水平地移動。上凸起部55a和下凸起部55b可以相對彼此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動,以允許端子51傾斜。這樣,端子51以這樣的狀態保持在接收腔12內,即不僅允許垂直和水平的移動而且允許傾斜。在殼體11、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扭曲或翹曲的情況下,連接器仍然可靠地在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之間提供電連接。
為了安裝,每個端子51被從上方放低,第一彎折部53朝向下以將連接端子51插入接收腔12中。在這一過程中,安裝部54的下凸起部55b鄰接較闊的寬部14的任一側上的凸起部15。下凸起部55b的下側表面為漸縮表面54b,即朝向最底端變得更窄。安裝部54橫向分叉的部分被彈性變形并向內傾斜,這允許下凸起部55b平穩地經過兩側上的凸起部15。因此,可以容易地將端子51插入接收腔12中,以使端子51容置于其內。通過將端子51容置于每個接收腔12中,可以獲得基板連接器1,基板連接器1的端子51如圖1所示安裝在殼體11上。利用操作者的手動操作或使用工具,通過彈性變形安裝部54橫向分叉的部分從而使其向內傾斜,可以容易地將每個端子51從相應的端子容置凹部12中移除。因而,如果受到損壞或污染,端子51可以被容易地取下。因此,可以使用備用端子有選擇地單獨置換單個端子51。
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通過連接器1彼此連接,且連接器1被連接到第一基板111的表面上,如圖3所示該表面上設置有第一接觸焊盤113。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導柱16a、16b從殼體11的后表面上凸伸出,并且適配到形成于第一基板111上的第一導孔114。這確定了殼體11和第一基板111的位置,并使得每個端子51的第一彎折部53接觸相應的第一接觸焊盤113。在這個階段,響應由第一基板111的扭曲或波狀起伏引起的每個第一接觸焊盤113在垂直位置上的變化,端子51布置在最低的位置上或該最低位置上方的一個位置上。
隨后,連接器1被連接到第二基板121的表面上,在該表面上設置有第二接觸焊盤123。第二導柱18從殼體11的表面凸伸出,并適配到第二基板121的第二導孔124中。殼體11相對第二基板121的定位獲得了,該定位促使每個端子51的第二彎折部58接觸相應的第二接觸焊盤123的表面。從殼體11的表面突出的環形凸起17a的上端面鄰接第二基板121,從而在殼體11和第二基板121之間保持間隔。
最后,將緊固件131插入安裝孔17、第一安裝孔112和第二安裝孔122中,并將螺母132擰緊到緊固件131上,以將第一和第二基板111、121緊固在一起。在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被逐漸固定在一起的情況下,每個端子51的第一彎折部53被第一基板111的第一接觸焊盤113提起,同時端子51的第二彎折部58和傾斜部57通過第二基板121的第二接觸焊盤123而傾斜并向下變形。在這個過程中,應力沿著傾斜部57的傾斜方向施加到端子51上,從而安裝部54的上凸起部55a和下凸起部55b的側表面被靠近所述窄部的較闊的寬部14的側表面擠壓。連接器1的殼體11包括在殼體11內沿厚度方向的并容置端子51的接收腔12。端子51包括安裝部54,該安裝部54通過一垂直狹槽54a分為兩部分,并且包括形成于其外邊緣上的凹部56。接收腔12提供有較闊的寬部14,其寬度大于安裝部54的寬度以容納該安裝部54。從該較闊的寬部14的內側表面向內突出的凸起部15與凹部56接合以固定端子51,從而允許端子51垂直和水平移動。
即使殼體11、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被扭曲或翹曲,也可以適當地吸收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21和殼體11之間間隔上的變化,從而在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21之間保持接觸。也可以簡化連接器1的結構,從而降低成本。
端子51包括第一彎折部53、本體部52、傾斜部57和第二彎折部58,該第一彎折部53連接到安裝部54的靠近第一基板111的一端,本體部52靠近第一基板111的一端連接到第一彎折部53,傾斜部57連接到本體部52靠近第二基板121的一端,并且沿著與第一彎折部53的彎折方向相反的方向傾斜,第二彎折部58連接到傾斜部57靠近第二基板121的一端上,并且沿著與第一彎折部53的彎折方向相反的方向彎折。端子51的第一彎折部53接觸第一接觸焊盤113,而第二彎折部58接觸第二接觸焊盤123,使得端子51彈性變形并吸收第一和第二接觸焊盤113、123之間距離上的任意變化。
這樣,端子51被彈性和柔性地變形。即使在殼體11和第一或第二基板111、121之間的間隔變化時,每個端子51的第一和第二彎折部53、58能夠與相應的第一和第二接觸焊盤113、123相接觸。因而,即使在殼體11、第一基板111或第二基板121被扭曲或翹曲的情況下,也可以可靠地連接第一和第二基板111、121。通過端子51的彈性變形產生的彈力使得第一和第二彎折部53、58用力朝向第一和第二接觸焊盤113、123,這確保了與第一和第二接觸焊盤113、123的接觸。傾斜部57傾度的改變產生擦拭效應,以移除附著于第二彎折部58和第二接觸焊盤123的表面上的妨礙電連續性的任何外來物質。這確保了第二彎折部58和第二接觸焊盤123之間的連續性。
圖12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端子的透視圖。如圖12所示,在端子51的第一彎折部53的下端以及第二彎折部58的上端形成有凸起59。凸起59與第一和第二接觸焊盤113、123進行接觸,從而單元面積上的接觸壓力更高,這進一步確保了第一彎折部53和第二彎折部58分別與第一、第二接觸焊盤113、123之間的電連接。其他構造和操作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了相應的描述。
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并且可以基于本發明的要旨以各種方式進行變化和改進,而且這些變化和改進方案不應當被排除在如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明的范圍之外。
權利要求
1.用于內插件(interposer)的端子,包括
細長的端子本體,其為鉤形,所述端子本體具有第一和第二自由端,第一自由端朝向端子本體彎折以形成與所述端子本體間隔開的端子保持部;
所述端子保持部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自由端形成兩個自由臂的縱向狹槽,每個所述自由臂包括一對間隔開的凸起以在它們之間形成縱向凹槽,用來接合形成于內插件中的端子接收腔的側面;以及
側接于所述保持部的第一和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緊接所述彎折設置,所述第二接觸部設置在所述端子本體的第二自由端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長度小于所述狹槽的長度。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沿著所述自由臂縱向延伸。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觸部具有彎曲表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觸部以相反的方向彎曲。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兩個自由臂的每個自由臂上的所述兩個凸起的至少一個凸起是具有四個邊的。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進一步包括傾斜部,所述傾斜部與所述保持部和所述端子本體的第二自由端間隔開。
9.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觸部的每個包括由其向外延伸的凸起。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設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觸部的彎曲表面上。
11.用于將兩個基板連接在一起的連接器,包括
絕緣殼體,所述殼體包括設置于其中的多個端子接收腔,每個端子接收腔完全延伸穿過所述殼體,每個所述端子接收腔包含具有第一寬度的基部和相對的第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包括具有第二寬度的擴大部,該第二寬度大于第一寬度,所述擴大部包括一對相對的端子接合凸起,這些凸起向側面延伸進入所述端子接收腔內;以及
多個導電端子,單一的端子被容置于單一的端子接收腔中,每個端子具有第一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端子朝向自己部分彎折以形成鉤形結構,所述端子的第一自由端形成端子保持部,而所述端子的第二自由端形成所述端子的第二接觸部,所述端子包括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設置在所述端子上緊接所述端子朝向自己彎折的位置上;
所述端子保持部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自由端上的縱向狹槽,所述狹槽形成兩個自由臂,每個所述自由臂包括一對間隔開的凸起以在它們之間形成凹槽,所述端子自由臂的凹槽接合所述接收腔的端子接合凸起,所述端子自由臂的凹槽的長度大于所述接收腔的端子接合凸起的長度,從而所述端子在所述接收腔內的運動受限,并且
所述第二接觸部設置在所述端子的第二自由端上。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接收腔包括與所述端子的第二自由端相對的傾斜壁。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端子包括設置在所述端子的第一和第二接觸部之間的傾斜部。
14.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第一和第二接觸部包括彎曲表面,這些彎曲表面以相反的方向朝向。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彎曲表面都包括凸起。
16.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每個都包括與所述接收腔的傾斜部相對的傾斜部。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部通過所述端子上的第二彎折與所述端子的第一自由端分開。
全文摘要
一種基板連接器,采用了多個導電端子,每個導電端子被保持在基板的一個單一的端子接收腔內。連接器的這些端子為鉤形,具有分叉形式的保持部和與所述保持部間隔開的兩個自由端,所述分叉具有一個中央狹槽,所述兩個自由端從它們的接收腔伸出來以接觸相對電路板上的接觸焊盤。這些保持部接合接收腔中形成的支座,以將端子保持在適當的位置上,但同時允許端子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能移動。
文檔編號H01R12/71GK101601172SQ200780051032
公開日2009年12月9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27日
發明者足立清 申請人:莫列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