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磁繼電器,特別是涉及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 結構改良。
技術背景電磁繼電器作為一種機電元件,廣泛運用于各種機電設備中。現有技術的一 種電磁繼電器如圖l、圖2所示,該電磁繼電器包括有磁路部分l'、底座部分2' 和接觸部分3',接觸部分3'的靜簧片31'、動簧片32'分別卡裝在底座部分2' 上,并與磁路部分T相配合,底座部分2'設有包容磁路部分l'的腔體20', 磁路部分T部分容納于底座部分2'的腔體20'內并與底座部分2'相固定,磁 路部分l'由"U"形的軛鐵(一體化鐵心、軛鐵)ir、銜鐵12'、推動塊13'、 壓簧片14'與線圈部件15'組成,軛鐵U'、銜鐵12'、推動塊13'、壓簧片14'、 線圈部件15'分別對應安裝在相配合的位置處。為了可靠地將電磁繼電器線圈(或 電磁鐵線圈)始、末端的引線引出,以實現對繼電器的線圈提供電壓(或電流) 之目的,現有電磁繼電器均設置有繼電器線圈引出腳,并通過在線圈架上設計固 定機構將引出腳固定住,然后將繼電器線圈的引線纏繞在引出腳上,并采用沾錫 (或電弧焊)等方式將線圈引線與引出腳焊接在一起,實現通過引出腳、線圈引 線向電磁繼電器的線圈提供電壓(或電流)。圖3、圖4即為現有電磁繼電器的線 圈引出端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3、圖4所示,線圈引出端的結構包括一體成型 在塑料線圈架5'上的兩塑料凸柱51'、 52'、分別固定在兩塑料凸柱51'、 52' 上的采用可導電材料制作而成的桿形引出腳6r、 62',分別纏繞在兩引出腳61'、 62'根部并采用沾錫進行焊接固定的線圈始、末兩端的引出線,引出腳61'、 62' 與塑料凸柱51'、 52'相固定時,可以通過嵌件成形方式相固定,也可以在塑料 凸柱51'、 52'上加工孔(方孔或圓孔),再將引出腳61'、 62'插入的方式相固定。由于線圈始、末兩端的引出線與引出腳61'、 62'之間是采用纏繞后沾錫焊 接相固定,在繼電器線圈始、末兩端的引出線沾錫焊接過程中,易發生焊錫燙傷 線圈架的兩塑料凸柱51'、52',即線圈架的塑料凸柱51'、52'的部位511'、521' 處容易受沾錫高溫影響而軟化、熔化,從而將線圈引出線(漆包線)粘住,導致 處于引出腳上的沾錫點與粘住點之間的線圈引線沒有松弛量,在外力作用下或引 出腳發生歪斜時,使得線圈引線發生斷股、斷線故障,造成功能失效。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 端的結構改良,使得在線圈引出線與引出腳沾錫過程中,可避免焊錫燙傷固定引 出腳的塑料,同時也可避免被燙傷的塑料將線圈引出線粘住而易造成線圈引出線 斷線的弊端,保證了電磁繼電器的正常使用。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 端的結構改良,包括一體成型在塑料線圈架上的兩塑料凸柱、分別固定在兩塑料 凸柱上的采用可導電材料制作而成的桿形引出腳和分別纏繞在兩引出腳根部并采 用沾錫進行焊接固定的線圈始、末兩端的引出線塑料凸柱為方形或圓形形狀,在塑料凸柱上對應于線圈引出線引向引出腳的 路徑下方設有缺口 ,缺口內至少保留有可包住弓I出腳根端的塑料薄層。所述的桿形引出腳的截面形狀為方形或圓形。所述的引出腳與塑料凸柱之間的聯接相固定為線圈架成形時將引出腳的一 端直接成形在塑料凸柱上。所述的引出腳與塑料凸柱之間的聯接相固定為線圈架成形時在塑料凸柱上 成形一可讓引出腳插入的插孔,引出腳的一端插接固定在塑料凸柱的插孔中。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是將塑料凸柱上對應 于線圈引出線引向引出腳的路徑下方的塑料去除,但在引出腳根部保留較薄塑料 包住引出腳,確保引出腳具有一定的插撥力,這部分結構是在線圈架成形時制成。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線圈引出腳為可導電材料制作而成的桿體結構,桿體的截面可以為方形,也可以為圓形,還可以為其 它形狀。線圈引出腳的一端是埋在線圈架的塑料凸柱中,兩者的固定方式,可以 是線圈引出腳與塑料線圈架同時成形,也可以是線圈架成形時,加工出一個插孔, 最后將引出腳插入插孔中。線圈始、末兩端的引出線分別從兩線圈引出腳的固定 根部向上纏繞,為節省空間,必須控制纏繞圈數,并降低沾錫后的髙度。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在塑料凸柱上對應于線圈引出線引向 引出腳的路徑下方設置缺口 ,且缺口內至少保留有可包住引出腳根端的塑料薄層, 使得在線圈引出線與引出腳沾錫過程中,由于引線路徑下方塑料已去除,可避免 焊錫燙傷固定引出腳的塑料,同時也可避免被燙傷的塑料將線圈引出線粘住而易 造成線圈引出線斷線的弊端,保證了電磁繼電器的正常使用。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一 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不局限于實施例。
圖1是現有技術電磁繼電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現有電磁繼電器的分解示意圖; 圖3是現有繼電器的線圈引出端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4是現有繼電器的線圈引出端的結構示意圖二;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線圈引出端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線圈引出端的結構示意圖二。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5、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 包括一體成型在塑料線圈架5上的塑料凸柱51、塑料凸柱52、分別固定在塑料凸 柱51、塑料凸柱52上的采用可導電材料制作而成的桿形引出腳61、引出腳62 和分別纏繞在兩引出腳根部并采用沾錫進行焊接固定的線圈始、末兩端的引出線;塑料凸柱51、塑料凸柱52為方形結構,當然也可以為圓形結構,在塑料凸 柱51上對應于線圈引出線引向引出腳的路徑下方分別設有缺口 511,缺口 511內至少保留有可包住引出腳61根端的塑料薄層512;在塑料凸柱52上對應于線圈 引出線引向引出腳的路徑下方分別設有缺口 521,缺口 521內至少保留有可包住 引出腳62根端的塑料薄層522。其中,桿形引出腳61、桿形引出腳62的截面形狀為方形,當然也可以為圓 形或其它形狀;引出腳61與塑料凸柱51之間的聯接相固定為線圈架5成形時將 引出腳61的一端直接成形在塑料凸柱51上,當然,也可以是在線圈架成形時在 塑料凸柱51上成形一可讓引出腳61插入的插孔,引出腳61的一端插接固定在塑 料凸柱51的插孔中;引出腳62與塑料凸柱52之間的聯接相固定為線圈架5成形 時將引出腳62的一端直接成形在塑料凸柱52上,當然,也可以是在線圈架成形 時在塑料凸柱52上成形一可讓引出腳62插入的插孔,引出腳62的一端插接固定 在塑料凸柱52的插孔中。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是將塑料凸柱51、塑 料凸柱52上對應于線圈引出線引向引出腳61、引出腳62的路徑下方的塑料去除, 但在引出腳61、引出腳62根部保留較薄塑料包住引出腳61、引出腳62,確保引 出腳61、引出腳62具有一定的插撥力,這部分結構是在線圈架5成形時制成。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線圈引出腳61、引出 腳62為可導電材料制作而成的桿體結構,桿體的截面采用方形,也可以為圓形, 還可以為其它形狀。線圈引出腳61、引出腳62的一端是分別是埋在線圈架的塑 料凸柱51、塑料凸柱52中,引出腳61、引出腳62與塑料凸柱51、塑料凸柱52 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線圈引出腳61、引出腳62與塑料線圈架5同時成形,也可 以是線圈架5成形時,加工出一個插孔,最后將引出腳61、引出腳62插入對應 插孔中。線圈始、末兩端的引出線分別從兩線圈引出腳的固定根部向上纏繞,為 節省空間,必須控制纏繞圈數,并降低沾錫后的高度。該結構在引出線沾錫焊接 過程中,線圈架5中引線路徑下方塑料已去除,沒有塑料,不會發生將線圈引出 線(漆包線)粘住現象,有效避免了線圈斷線故障。上述實施例僅用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實施例,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 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落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 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包括一體成型在塑料線圈架上的兩塑料凸柱、分別固定在兩塑料凸柱上的采用可導電材料制作而成的桿形引出腳和分別纏繞在兩引出腳根部并采用沾錫進行焊接固定的線圈始、末兩端的引出線;其特征在于塑料凸柱為方形或圓形形狀,在塑料凸柱上對應于線圈引出線引向引出腳的路徑下方設有缺口,缺口內至少保留有可包住引出腳根端的塑料薄層。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桿形引出腳的截面形狀為方形或圓形。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出腳與塑料凸柱之間的聯接相固定為線圈架成形時將 引出腳的一端直接成形在塑料凸柱上。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出腳與塑料凸柱之間的聯接相固定為線圈架成形時在 塑料凸柱上成形一可讓引出腳插入的插孔,引出腳的一端插接固定在塑料 凸柱的插孔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磁繼電器線圈引出端的結構改良,包括一體成型在塑料線圈架上的兩塑料凸柱、分別固定在兩塑料凸柱上的采用可導電材料制作而成的桿形引出腳和分別纏繞在兩引出腳根部并采用沾錫進行焊接固定的線圈始、末兩端的引出線;塑料凸柱為方形或圓形形狀,在塑料凸柱上對應于線圈引出線引向引出腳的路徑下方設有缺口,缺口內至少保留有可包住引出腳根端的塑料薄層。采用該結構后,使得在線圈引出線與引出腳沾錫過程中,由于引線路徑下方塑料已去除,可避免焊錫燙傷固定引出腳的塑料,同時也可避免被燙傷的塑料將線圈引出線粘住而易造成線圈引出線斷線的弊端,保證了電磁繼電器的正常使用。
文檔編號H01H50/00GK201122560SQ20072000875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14日
發明者李遠瞻, 譚忠華 申請人:廈門宏發電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