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一般地涉及一種連接器,并且更加特別地涉及一種這樣的 連接器,該連接器包括具有端子鎖定導片(lance)的連接器殼體,該 端子鎖定導片用于首先保持端子;以及然后用于保持端子的隔離件, 其中,隔離件從與端子插入到連接器殼體的插入方向交叉成直角的方 向安裝到連接器殼體中。
背景技術:
迄今,如同所述的連接器,已經公知一種如圖15A、 15B、 16A 和16B所示的連接器(由本發明的發明人所發明的日本未審專利申請 No.2005 - 336897 )。該傳統的連接器包括兩個主要部件,即內殼10 和外殼20。
內殼10具有端子接受室11和端子鎖定導片12。端子鎖定導片12 將接受在端子接受室11中的端子鎖定。
外殼20具有隔離件,前部22,以及一對側蓋23,每個側蓋與外 殼20整體形成。外殼的隔離件21沿與端子30插入內殼的插入方向 Yl成直角的安裝方向Y2安裝到內殼10中。內殼10與隔離件21鎖 定在臨時鎖定位置和完全鎖定位置。
前部22覆蓋內殼10的前部,并且具有配合-端子-插入孔24, 該孔與相應的端子接受室11連通。該對側蓋23為外殼20的兩側,并 且與外殼20的底部垂直地設置。
該對側蓋23具有臨時鎖定凹槽25和完全鎖定凹槽26。鎖定突起 13設置在內殼10的側表面上。在隔離件21位于臨時鎖定位置的同時,臨時鎖定凹槽25暫時地保持鎖定突起13。在隔離件21處于完全鎖定 位置的同時,完全鎖定凹槽26保持鎖定突起13。
不幸地,由于在傳統連接器(見圖15B)的內殼IO和外殼20之 間存在較小間隙(在圖15B中由S標識),所以電線可能會由側蓋23 的后側的拐角卡住,造成外殼20巻起,這可能造成無意地解除內殼 10和外殼20之間的鎖定狀態,并且使側蓋23損壞或破裂。
另外,由于內殼IO和外殼20之間的完全鎖定僅通過內殼10的鎖 定突起13和外殼20的完全鎖定凹槽26來實現,所以完全鎖定不是足 夠可靠的。因此,當作用力F沿安裝方向Y2向下施加在電線40上時, 在完全鎖定凹槽26和鎖定突起13之間將會存在松散(在圖16B中由 L標識),或者內殼10和外殼20可無意地從相互鎖定的狀態中脫離出 來。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背景技術,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連接器,其能夠保 護殼體蓋不會巻起或發生其他的損害或者破裂,并且確保連接器殼體 與殼體蓋之間的牢固鎖定。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連接器,其包括(A)內殼, 該內殼具有端子接受室,以及端子鎖定導片,用于保持在所述端子接 受室中接受的端子;以及(B)外殼,該外殼沿安裝方向(與端子插 入內殼的插入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與內殼鎖定,并且該外殼包括(a) 一對側蓋,該對側蓋覆蓋所述內殼的側部;(b)隔離件,該隔離件用 于在臨時鎖定位置和完全鎖定位置與所述內殼鎖定,其中,在臨時鎖 定位置,所述端子被容許接受到所述端子接受室中,在完全鎖定位置, 所述端子完全和牢固地被保持,并且被防止從端子接受室中不期望或 無意地脫落;以及(c)連接部,該連接部設置在所述外殼的后部,并 連接在該對側蓋之間。
通過上述構造,由于連接部設置在外殼后部的下部區域周圍,以 便于連接在外殼的該對側蓋之間,所以可以保護電線不會在外殼與內 殼之間的間隙中無意地卡在側蓋的拐角附近。另外,可以保護經由連接部彼此連接的側蓋不會從接合的狀態中脫離出來、巻起或受到其他 的損壞或破裂。此外,即使作用力在內殼與外殼之間的鎖定狀態被無 意地解除的情況下沿安裝方向向下施加在電線上,由于電線被卡在連 接部,應力也不會沿安裝方向向下作用在內殼上。
優選地,本發明的連接器包括鎖定機構,該鎖定機構設置在所述 內殼的后部,用于將所述外殼的所述連接部鎖定在完全鎖定位置。
通過上述構造,由于內殼的鎖定機構將外殼的連接部鎖定在完全 鎖定位置,所以在內殼與外殼之間可以實現更加牢固和可靠的鎖定, 從而防止內殼與外殼之間發生無意的脫落。
優選地,所述內殼的所述鎖定機構包括從所述內殼的后部突出的 鎖定突起,在所述內殼的后部上突出地設置突出部,所述外殼的所述 連接部包括與所述內殼的所述突出部接合的凹槽部,所述突出部靠近 所述內殼的所述后部的寬度大于所述突出部靠近所述內殼前部的寬 度,而所述凹槽部靠近所述外殼的所述后部的寬度大于所述凹槽靠近
所述外殼前部的寬度。
通過上述結構,即使在將內殼安裝到外殼上時應力施加在內殼后 端上,由于突出部與凹槽部接合,所以也可以防止連接部的變形,這 有助于保持鎖定突起與連接部的接合余量,并且加強內殼與外殼之間 的鎖定,從而可有效地防止從內殼與外殼之間的鎖定狀態不期望或無 意地脫落。
接合附圖,通過閱讀以下的詳細說明,本發明的這些和其他目的、
特征和優點會變得更加明顯,其中
圖l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分解透視圖,其示出了內殼 體和外殼體。
圖2是圖1中的連接器處于臨時鎖定位置處的后視圖。
圖3是圖1中的連接器處于完全鎖定位置處的后視圖。
圖4是圖2中的連接器沿線I1-II截取的剖視圖。
圖5是圖3中的連接器沿線III-III截取的剖視圖。圖6是圖4中的圓形IV的放大圖。 圖7是圖5中的圓形V的放大圖。
圖8是連接器的第一保持突起和第二保持突起從彼此鎖定的狀態 中脫落出來后的剖視圖。
圖9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的仰視圖。
圖10A是圖9的連接器的外殼的頂部透視圖。
圖10B是圖9的連接器的外殼的底部透視圖。
圖IIA是圖9的連接器的內殼的頂部透視圖。
圖11B是圖9的連接器的內殼的底部透視圖。
圖12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圓形IV的放大圖。
圖13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的圓形V的放大圖。
圖14A是根據另一可能實施例的楔形凹槽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14B是根據圖14A的實施例的楔形突出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15A是傳統連接器的前透視圖。
圖15B是圖15A的傳統連接器的后透視圖。
圖16A是圖15A和15B的傳統連接器在正常狀態下沿線A-A截 取的剖視圖。
圖16B是圖15A和15B的傳統連接器在非正常狀態下沿線A-A 截取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第一實施例
參照圖l至7描述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
參照圖1,連接器具有由合成樹脂制成的內殼IO和由合成樹脂制 成的外殼20。首先來討論內殼IO。應當注意,圖l示出了從后側觀察 到的內殼和外殼。因此,外殼或內殼的近側和遠側分別對應于外殼或 內殼的后部和前部。
內殼10為近似盒形。內殼IO具有兩排沿高度方向設置的端子接 受室11。每排包括8個端子接收室11。外殼20沿與插入方向Yl垂 直的安裝方向Y2被移動到與內殼IO鎖定,其中,端子30沿插入方向Yl被插入到內殼10中(見圖4和5)。如在此所使用的,安裝方向 是外殼20與內殼10鎖定的方向。端子30為陰類型的并且沿插入方向 Yl(見圖4和5)從內殼10的后端部(圖1中的近端)插入端子接受 室11中。
另外,內殼IO還具有接合凹槽14。該接合凹槽14設置在沿插入 方向Yl的內殼10中間區域,該接合凹槽在內殼10的表面上沿寬度 方向Y3延伸。外殼20的隔離件21 (在后面討論)被致使與接合凹槽 14接合。應當注意,所述寬度方向與插入方向Yl和安裝方向Y2成 直角。
參照圖4和5,內殼IO還具有底壁Wl和彈性端子鎖定導片12。 該端子鎖定導片12設置成比接合凹槽14更接近于端子30的前側。端 子鎖定導片12隨著向內殼10的前部移動而接近底壁Wl。
除了底壁W1之外,內殼IO還具有水平隔離壁W2和頂壁W3。 水平隔離壁W2和頂壁W3比接合凹槽14更接近于端子30的后側。 正是由于底壁Wl、水平隔離壁W2以及頂壁W3使得端子接受室11 沿安裝方向Y2以上排和下排設置。
再參照圖1,內殼IO還具有一對側部15和多個豎直隔離壁W4。 該對側部15彼此平行,并且與和插入方向Yl和安裝方向Y2均成直 角的寬度方向Y3成直角。多個豎直隔離壁W4與側部15平行。
端子接受室ll設置在該對側部15之間。通過側壁15和豎直隔離 壁W4將端子接受室11設置在寬度方向Y3上。鎖定突出部13形成 在內殼10的側部15的每個外表面上。鎖定突出部13被致使與外殼 20的臨時鎖定凹槽25和完全鎖定凹槽26接合。
現在參照圖4和5再回到外殼的部件,前部22、側蓋23、鎖定臂 27以及隔離件21設置在外殼20上并且與外殼整體形成。前部22(對 應于圖1中外殼20的遠側)覆蓋內殼IO的前側。用于配合的陽端子 插入的配合 一 端子—插入孔24形成在前部22上。配合—端子—插入 孔24與相應的端子接受室11連通。
側蓋23覆蓋內殼10的側部15。臨時鎖定凹槽25和完全鎖定凹槽26形成在側蓋23的內表面上(見圖1)。如圖4和5所示,鎖定臂 27具有鎖定配合的連接器殼體(未示出)的鎖定突起27A。
還參照圖1,臨時鎖定凹槽25和完全鎖定凹槽26從外殼的側蓋 23的內表面后端沿插入方向Yl延伸。隔離件21具有豎直隔離壁W5 和頂部壁W6。豎直隔離壁W5和頂部壁W6沿安裝方向Y2分隔端子 接受室ll的中間區域。間隔件21具有多個豎直隔離壁W7,該多個 豎直隔離壁相對于側蓋23是水平的。豎直隔離壁W7沿寬度方向Y3 分隔端子接受室11的中間區域。
參照圖4和5,稍晚地回到端子30,端子30具有柱形部31、第 一鎖定臺階32、第二鎖定臺階33以及巻邊件34。例如形成為大致矩 形形狀的該柱形部31接受配合的陽端子。第一鎖定臺階32與內殼10 的端子鎖定導片12鎖定。第二鎖定臺階33設置成比第一鎖定臺階32 更接近于端子30的后側。第二鎖定臺階33與隔離件21鎖定。巻邊件 34設置在從第二鎖定臺階33所觀察到的后側。電線40防漏地固定在 巻邊件34上。
將在以后描述的是,端子30沿插入方向Yl插入到端子接受室中。 插入方向Yl與外殼20和內殼IO鎖定的安裝方向成直角。
再參照圖1,外殼20具有板形保護橋28。該保護橋28在該對側 蓋23之間設置在外殼的后側上。如圖4所示,該保護橋28在沿安裝 方向觀察時,比位于臨時鎖定位置的端子接受室11更近于內殼10。 保護橋28具有沿寬度方向Y3設置的第 一保持突起28A (對應于本發 明中的鎖定機構)。
再參照圖1,內殼10具有板形梁19,該梁在插入方向Y1上是彈 性的,并且沿安裝方向Y2向下突出,以使得在將外殼20安裝到內殼 IO上時,板形保護橋28與內殼20重疊。梁19具有沿寬度方向Y3 的第二保持突起19A (對應于鎖定機構)。第二保持突起19A將第一 保持突起28A鎖定在完全鎖定位置。
如在此使用的,臨時鎖定位置是內殼10與外殼20臨時鎖定的狀 態。還有,在臨時鎖定位置,端子30被容許插入到端子接受室11中。
同時,完全鎖定位置是這樣的狀態,即,內殼IO和外殼20之間的臨 時鎖定被完全地和牢固地保持,并且端子30也完全和牢固地保持在端 子接受室中并且被防止與端子接受室11意外地脫開。
要注意的是,我們已經詳細地描述了本發明連接器的基本構造和 部件,以下將要專門說明怎樣裝配上述連接器。
可以粗略地將連接器的組裝過程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驟是實現 內殼10和外殼20之間的臨時鎖定。第二步驟是將陰類型的端子30 首先插入到下排的端子接受室11中,并且隨后插入到上排的端子接受 室11中。第三、最終步驟是實現內殼10和外殼20之間的完全鎖定。
開始是將外殼20沿安裝方向Y2移向內殼10,并且與內殼10鎖 定。此時,外殼20的隔離件21插入到內殼10的接合凹槽14中。這 時,外殼20—直移動,直到內殼10的鎖定突出部13已經與外殼20 的臨時鎖定凹槽25臨時鎖定為止。由此進入臨時鎖定位置。
參照圖4,在該臨時鎖定位置,水平隔離壁W2、水平隔離壁W3 以及端子鎖定導片12的各上表面相對于彼此沒有等級的差別。在臨時 鎖定位置,隔離件21處于其使得端子30能夠插入到端子接受室11 內的位置。
接下來,端子30插入到下排的端子接受室11中。端子30從內殼 10的后端插入到端子接受室11中。每個端子30適于沿底壁Wl朝向 端子容納室11的前端移動。當端子30的頂端已經到達端子鎖定導片 12時,端子鎖定導片12沿安裝方向Y2向上發生彈性變形。當端子 30的頂端已經進一步朝向內殼10的前部插入經過端子鎖定導片12 時,端子鎖定導片12將沿安裝方向Y2向下恢復。因此,端子鎖定導 片12鎖定端子30的第一鎖定臺階32。端子30還進入臨時鎖定位置, 在該位置,端子30被保持容納在端子接受室11中。
同樣地,端子30插入到上部端子接受室11中。端子30從內殼 10的后端插入到端子接受室11中。端子30插向前端,經過內殼10 的水平隔離壁W2上表面的上方,并隨后經過隔離件21的水平隔離壁 W5的上表面的上方。當端子30的頂部已經達到端子鎖定導片12時,
端子鎖定導片12沿安裝方向Y2向上發生彈性變形。當端子30的頂 端經過端子鎖定導片12已經到達前側時,端子鎖定導片12沿安裝方 向Y2向下恢復。因此,端子鎖定導片12鎖定端子30的第一鎖定臺 階32,由此臨時地鎖定端子30,并且端子30被保持容納在端子接受 室11中。
最后,進一步沿安裝方向Y2擠壓和移動外殼20。隨后,外殼20 的臨時鎖定凹槽25與內殼10的鎖定突起13之間的臨時鎖定將解除, 并且內殼10的鎖定突起13將與外殼20的完全鎖定凹槽26鎖定。
此外,當通過對外殼20的上述操作使內殼10的第二保持突起19A 到達外殼20的第一保持突起28A時,內殼10的梁19沿插入方向Yl 發生彈性變形。當進一步向下擠壓外殼20以使其滑動,并且將第二保 持突起19A定位在從第一保持突起28A所觀察到的沿安裝方向Y2的 上側時,梁19沿插入方向Yl恢復,并且第一保持突起28A與第二保 持突起19A鎖定,因此實現進入完全的鎖定位置。
如圖5所示,當端子30的第二鎖定臺階33鎖定隔離件21的水平 隔離壁W5和頂壁W6時,插入到上部端子接受室11中的端子30被 完全鎖定。因此,在完全鎖定位置,隔離件21牢固地保持端子30。 由于隔離件21,即使端子鎖定導片12對端子30的鎖定狀態被無意地 解除,端子30也能夠被保持在與端子接受室ll鎖定的狀態。
基于上述內容,可以得到本發明的連接器實現的兩種鎖定狀態的 示意性表示。內殼和外殼之間的完全鎖定位置可以通過如下方式來實 現,即,內殼10的鎖定突起13與外殼20的完全鎖定凹槽26鎖定, 以及外殼20的第 一保持突起28A與內殼10的第二保持突起19A鎖定。 另外,端子30的完全鎖定位置通過保持端子30的外殼的間隔件21 來實現。相反,臨時鎖定位置通過將內殼10的鎖定突起13與外殼20 的臨時鎖定凹槽25鎖定來保持。
在上述的第一優選實施例中,保護橋28在所述對的側蓋23之間 沿插入方向Yl設置在外殼后端上,以使得在完全鎖定位置,保護橋 28定位成在安裝方向Y2上比端子接受室11更接近于底側。因此,即
使第一保持突起28A與第二保持突起19A之間的鎖定狀態無意地脫 開,電線40也不會被保護橋28卡住,可以避免外殼20與內殼IO之 間鎖定狀態的無意脫開(見圖8),并且可以實現內殼10和外殼20之 間的牢固完全鎖定。由于可以將間隙S控制在可容許的范圍內,所以 可以保護側蓋23不會巻起或損壞。
另外,根據上述第一實施例,梁19沿高度方向突出,以使得在將 外殼20安裝在內殼10上時,保護橋28與梁19重疊。第一保持突起 28A和第二保持突起19A設置成,保護橋28和梁19分別將內殼10 和外殼20保持在完全鎖定位置。
由于第一保持突起28A和第二保持突起19A分別設置在保護橋 28和梁19上,所以,相對于在插入方向Yl的后端側上的電線40, 內殼IO和外殼20可以相互鎖定在沿安裝方向Y2的更近側(見圖5)。 因此,即使沿安裝方向Y2上的作用力施加在電線40上,第一保持突 起28A和第二保持突起19A之間的鎖定狀態也不會無意地解除。
第二實施例
參照圖9-13描述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雖然這些在第一實施例 中已經討論過的部件也釆用了與圖1至8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出現在圖 9至13中,但是為了簡單起見,在圖9至13中省略了對其詳細的說 明。
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第二實施例的連接器具 有楔形凹槽部28B和楔形突出部19B。
楔形凹槽部28B沿高度方向設置在保護橋28的內表面上。楔形 突出部19B沿高度方向設置梁19的外表面上,以使得楔形突出部19B 沿安裝方向Y2可滑動地鎖定楔形凹槽部28B。
如圖9和IO所示,楔形凹槽部28B沿寬度方向Y3的寬度隨著離 開保護橋28并且沿插入方向Yl向外殼20的前部行進而變得更大。 同樣地,楔形突出部19B沿寬度方向Y3的寬度隨著沿插入方向Yl 向內殼10的前部行進而變得更大。
在上述構造的情況下,楔形突出部19B和楔形凹槽部28B之間的
鎖定機構如下。外殼20沿安裝方向Y2移動并且與內殼IO鎖定,以 使得外殼20的隔離件21插入到內殼10的接合凹槽14中。上述操作 的結果是,楔形突出部19B會沿安裝方向Y2可滑動地與楔形凹槽部 28B鎖定。
與第二實施例相比較,第一實施例的缺點是,梁19在進入到第一 保持突起28A和第二保持突起19A之間的完全鎖定位置之前發生彈性 變形。在第一實施例中,變形的梁19產生一個沿插入方向Yl向外施 加在保護橋28上的作用力。該作用力使保護橋28沿插入方向Yl向 外變形。當保護橋28向外變形時,在第一保持突起28A和第二保持 突起19A之間不留有接合余量(在圖13中用M標識)。
相反,在第二實施例中,楔形凹槽部28B和楔形突出部19B設置 成,其在寬度方向Y3上的寬度沿插入方向Yl朝向后側逐漸增加。換 句話講,楔形凹槽部28B和楔形突出部19B在插入方向的后側上的寬 度大于楔形凹槽部28B和楔形突出部19B在插入方向Yl的前側上的 寬度。上述構造使得保護橋28和梁19能夠相對于插入方向Yl被保 持相互鎖定,并且使保護橋28被保護而不受變形,確保了給定數量的 接合余量。因此,可以將內殼10和外殼20更加牢固和可靠地保持為 完全鎖定。
在第二實施例中,楔形凹槽部28B和楔形突出部19B在寬度方向 Y3上的寬度在插入方向Yl上從遠側到近側逐漸增加。其他的實現方 式也是可能的,只要楔形凹槽部28B和楔形突出部19B在靠近插入方 向Yl后側上的寬度大于其靠近插入方向Yl前側上的寬度。圖14A 和14B分別示出了另 一個可能實施例中的凹槽部和突出部。
第一和第二實施例包括了與外殼20整體形成的前部22。其他可 能實施例包括與外殼20分開設置的前部22。
第一和第二實施例還包括保護橋28和梁19,該保護橋和梁分別 具有用于鎖定在完全鎖定位置的第一保持突起28A和第二保持突起 19A。其他可能實施例例如可包括保護橋28和梁19中的任何一個上 的一個保持突起與保護橋28和梁19中的另一個上的一個完全鎖定凹槽的組合,其中,該一個完全鎖定凹槽與該保持突起接合在完全鎖定 的位置。
還有,第一和第二實施例包括在插入方向Yl上彈性的梁19。其 他可能實施例可包括在插入方向Yl上彈性的保護橋28,而不是彈性 梁19。當然,保護橋28和梁19均可以是彈性的。
第二實施例包括具有楔形凹槽部28B的保護橋28和具有楔形突 出部19B的梁19。這當然并不排出其他可能的實現方式。例如,具有 楔形突出部19B的保護橋28和具有楔形凹槽部28B的梁19的組合也 是可能的。在該實施例中,楔形突出部19B和楔形凹槽部28B在寬度 方向Y3上的寬度從近側開始且沿插入方向Yl朝向遠側行進的過程中 逐漸增加。
應當注意的是,上述實施例被示出為本發明可能實施例的例子, 并且在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可以進行許多的改變和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器,其包括(A)內殼,該內殼具有端子接受室,以及端子鎖定導片,用于鎖定在所述端子接受室中接受的端子;以及(B)外殼,該外殼具有一對側蓋,該對側蓋覆蓋所述內殼的側部,隔離件,該隔離件用于在臨時鎖定位置和完全鎖定位置這兩個位置與所述內殼鎖定,其中,在臨時鎖定位置,所述端子被容許插入到所述端子接受室中,在完全鎖定位置,所述端子被鎖定,以便于被防止從所述端子接受室中脫落,以及連接部,該連接部設置在所述外殼的后部,以便于將該對所述側蓋彼此連接,其中,所述外殼沿與所述端子插入所述內殼的插入方向交叉成直角的安裝方向與所述內殼鎖定。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殼包括鎖 定機構,該鎖定機構設置在所述內殼的后部,以便于將所述外殼的所 述連接部鎖定在完全鎖定位置。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殼的所述 鎖定機構包括沿插入方向從所述內殼的后部突出的鎖定突起,沿插入 方向從所述內殼的后部突出地設置突出部,并且所述外殼的所述連接 部包括與所述內殼的所述突出部接合的凹槽部,其中,所述突出部靠 近所述內殼后部的寬度大于所述突出部靠近所述內殼前部的寬度,而 所述凹槽部靠近所述外殼后部的寬度大于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外殼前部的寬度。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連接器。保護橋在一對側蓋之間沿端子的插入方向設置在外殼的后側上,以使得在內殼位于與外殼臨時鎖定的位置上時,保護橋在安裝方向上比端子接受室更接近于內殼。在內殼后部上形成的梁沿安裝方向向下突出,以使得當內殼與外殼鎖定時,保護橋與梁重疊。保護橋和梁分別具有第一保持突起和第二保持突起,通過該第一保持突起和第二保持突起,可以使得內殼和外殼之間的完全鎖定更加可靠。
文檔編號H01R13/42GK101202391SQ20071019278
公開日2008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6年11月20日
發明者鈴木謙志 申請人:矢崎總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