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料電池堆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備在電解質的兩側設有一對電極的電解質 電極結構體 和隔板的燃料電池所疊層的燃料電池堆棧。
背景技術:
例如,固體高分子型燃料電池中,由隔板夾持在由高分子離子交換膜 構成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的兩側分別配置了陽極側電極及陰極側電極 的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電解質 電極結構體)。
燃料電池中,通常將數十 數百燃料電池疊層而構成燃料電池堆棧。 此時,需要將燃料電池自身及所述燃料電池彼此進行準確地定位,例如已
知特開2004-172094號公報中公開的燃料電池。
該燃料電池是由第一及第二隔板夾持在電解質兩側設置一對電極的 電解質 電極結構體的燃料電池,所述第一及第二隔板設有第一及第二定 位用孔部,且在所述第一及第二定位用孔部安裝第一及第二絕緣性定位部 件,并且在所述第一絕緣性定位部件的內周壁部嵌合所述第二絕緣性定位 部件的外周壁部,由此以絕緣狀態進行所述第一及第二隔板彼此的定位。
另外,在特開2004-241208號公報中公開有一種具備單電池的燃料電 池,所述單電池由第一及第二隔板夾持在電解質的兩側設置一對電極的電 解質,電極結構體。該燃料電池中,具備將第一及第二隔板的外周在多個 部位保持的多個金屬夾片部件,所述金屬夾片部件具有側板部、和在所述 側板部的端部彎曲而把持所述第一及第二隔板的外周的第一及第二舌片 部,所述第一及第二舌片部與所述側板部相比構成為長尺寸,并且具有彈 性。
但是,燃料電池堆桟除了采用經由沿燃料電池的疊層方向延伸的拉桿 在所述疊層方向上賦予緊固負荷的結構之外,還采用將疊層的燃料電池收 容到箱狀的殼體內而在所述疊層方向上賦予緊固負荷的結構等,通常作為
車載用而搭載于各種車輛上。
此時,當對車輛賦予外部負荷,例如殼體變形而與隔板接觸時,所述 隔板經由所述殼體而短路,或所述隔板變形而導致燃料電池內的密封性降 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所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燃料電 池堆棧,該燃料電池堆棧能夠可靠地阻止在來自外部的負荷的作用下所引 起的、隔板的變形所導致的密封性降低及所述隔板的短路。
本發明提供一種燃料電池堆棧,其通過疊層具備在電解質的兩側設有 一對電極的電解質 電極結構體和隔板的燃料電池而構成。該燃料電池堆 棧具備在疊層方向上一體保持多個隔板的連接部件;設于由所述連接部
件一體保持的所述隔板中至少一個隔板的外周部,比其它隔板的外周部向 外側突出,用于承受來自外部的負荷的樹脂制引導部。
根據本發明,當從與燃料電池的疊層方向交差的方向賦予外部負荷 時,在至少一個隔板的外周部向外側突出而設置的樹脂制引導部承受所述 外部負荷。此時,多個隔板由連接部件一體保持,賦予在樹脂制引導部上 的外部負荷經由所述連接部件而分散在所述多個隔板上。
由此,能夠良好地阻止燃料電池自身的錯位所引起的密封性的降低, 而且不會引起隔板的短路。另外,在進行燃料電池的組裝時,至少一個隔 板的外周部上設置的樹脂制引導部在組裝引導件上滑動,因此,與使所有 的隔板滑動的情況相比,滑動阻力降低,從而能夠容易地完成組裝作業。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的概略立體說明圖; 圖2是構成所述燃料電池堆棧的燃料電池組件的分解立體說明圖; 圖3是將所述燃料電池組件定位的定位機構的截面放大說明圖; 圖4是所述燃料電池堆棧的要部放大截面圖5 (A) 圖5 (D)是通過熱化處理來制造構成所述燃料電池組件 的隔板時的說明圖6是與所述隔板一體化的負荷承受部的說明圖7 (A) 圖7 (C)是通過注射成形處理來制造構成所述燃料電池
組件的隔板時的說明圖8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的要部放大截面圖; 圖9是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的要部放大截面圖; 圖10是與構成所述燃料電池組件的所述隔板一體化的負荷承受部的
說明圖11是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的要部放大截面圖; 圖12是構成所述燃料電池堆棧的燃料電池組件的分解立體說明圖; 圖13是構成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的燃料電池的分解 立體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10的概略立體說明圖。
燃料電池堆棧10將多個燃料電池組件12沿箭頭A方向疊層并收容到 殼體14內。殼體14具備在燃料電池組件12的疊層方向兩端配置的端 板16a、 16b、在所述燃料電池組件12的側部配置的四片側部板18a 18d、 將所述端板16a、 16b及所述側部板18a 18d相互連結的鉸鏈機構20。
如圖2所示,燃料電池組件12設有至少第一電解質膜(電解質)*電 極結構體22a及第二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22b、至少第一隔板24、第二 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在第一隔板24及第二隔板26之間夾持第一電解 質膜 電極結構體22a,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之 間夾持第二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b。第一隔板24 第三隔板28由金 屬隔板構成,但例如也可以采用碳隔板。
在燃料電池組件12的長邊方向(圖2中箭頭C方向)的一端緣部(上 端緣部),沿箭頭A方向相互連通而設置用于供給氧化劑氣體例如含氧氣 體的氧化劑氣體入口連通孔30a、和用于供給可燃氣體例如含氫氣體的可 燃氣體入口連通孔32a。
在燃料電池組件12的長邊方向的另一端緣部(下端緣部),沿箭頭A 方向相互連通而設置用于排出可燃氣體的可燃氣體出口連通孔32b、和用
于排出氧化劑氣體的氧化劑氣體出口連通孔30b。
在燃料電池組件12的短邊方向(箭頭B方向)的一端緣部設置用于 供給冷卻介質的兩個冷卻介質入口連通孔34a,并且在所述燃料電池組件 12的短邊方向的另一端緣部設置用于排出冷卻介質的兩個冷卻介質出口 連通孔34b 。
第一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a及第二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b例 如具備在全氟磺酸的薄膜中浸漬有水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電解質)36、 和夾持所述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36的陽極側電極38及陰極側電極40。
陽極側電極28及陰極側電極40具有由復寫紙等構成的氣體擴散層 .(未圖示)、和將表面擔載有鉑合金的多孔質碳粒子均勻涂敷到所述氣體 擴散層表面而形成的電極催化劑層(未圖示)。電極催化劑層形成在固體 高分子電解質膜36的兩面。
在第一隔板24的朝第一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a的面24a上形成 將可燃氣體入口連通孔32a和可燃氣體出口連通孔32b連通的第一可燃氣 體流路42。該第一可燃氣體流路42例如由沿箭頭C方向延伸的多個槽部 構成。在第一隔板24的面24b上形成將冷卻介質入口連通孔34a和冷卻 介質出口連通孔34b連通的冷卻介質流路44。
在第二隔板26的朝第一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a的面26a上設置 例如由沿箭頭C方向延伸的多個槽部構成的第一氧化劑氣體流路46,并 且該第一氧化劑氣體流路46與氧化劑氣體入口連通孔30a和氧化劑氣體 出口連通孔30b連通。在第二隔板26的朝第二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b 的面26b上形成將燃料電池入口連通孔32a和燃料電池出口連通孔32b連 通的第二可燃氣體流路48。
在第三隔板28的朝第二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b的面28a上設置 將氧化劑氣體入口連通孔30a和氧化劑氣體出口連通孔30b連通的第二氧 化劑氣體流路50。在第三隔板28的面28b上,與第一隔板24的面24b 重合而一體形成冷卻介質流路44。
在第一隔板24的面24a、 24b上,繞該第一隔板24的外周端緣部而 一體形成第一密封部件52。在第二隔板26的面26a、 26b上,繞該第二隔 板26的外周端緣部而一體形成第二密封部件54,并且,在第三隔板28
的面28a、 28b上,繞該第三隔板28的外周端緣部而一體形成第三密封部 件56。
燃料電池堆棧10具備用于將構成燃料電池組件12的第一隔板24 第 三隔板28彼此相互進行定位的定位機構60。定位機構60具備在第二隔板 26的箭頭C方向兩端緣部一體成形的樹脂材料制定位部件62、形成于第 一隔板24上的第一孔部64、和設于第三隔板28上且直徑比所述第一孔部 64小的第二孔部66。
如圖3所示,定位部件62具有大致環狀,具有與第一隔板24的第一 孔部64嵌合的第一凸狀部68、和與第三隔板28的第二孔部66嵌合的第 二凸狀部70。定位部件62在第一凸狀部68側設置圓形狀孔部72,另一 方面,在第二凸狀部70側設置與另一定位部件62的孔部72嵌合而將所 述定位部件62彼此進行定位的突起部74。
如圖2所示,在第一隔板24的外周部,多個樹脂制負荷承受部76如 后述那樣,對應于構成所述第一隔板24的金屬板的切口部而一體化。在 各負荷承受部76上,孔部78a、 78b相互并列設置。
在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上,分別對應于在箭頭A方向上與第一 隔板24的各負荷承受部76重合的位置, 一體化形成多個樹脂制負荷承受 部80、 82。在各負荷承受部80、 82上形成與負荷承受部76的孔部78a、 78b在箭頭A方向上連通的孔部84a、 84b及86a、 86b。
如圖4所示,孔部78a、 78b的直徑設定為比孔部84a、 84b及86a、 86b的直徑小,并且負荷承受部76、 80及82中至少所述負荷承受部80 比其它負荷承受部76、 82更向外側突出。該負荷承受部80經由殼體14 承受從外部賦予的負荷(外部負荷),并且構成在疊層各燃料電池組件12 時具有引導功能的樹脂制引導部。另外,也可只在第二隔板26上設置負 荷承受部80,不在第一隔板24及第三隔板28上設置負荷承受部76、 82。
在相對于疊層方向交替配置的燃料電池組件12中,向孔部78a、 84a、 及86a插入連接部件、例如絕緣性樹脂夾片88,并且在另一個交替配置的 燃料電池組件12中,向各孔部78b、 84b及86b同樣插入作為連接部件的 樹脂夾片88。
就各樹脂夾片88而言,頭部88a卡止于第一隔板24,另一方面,大
徑的凸緣部88b與第三隔板28抵接,由此將第一隔板24、第二隔板26 及第三隔板28在疊層方向上一體保持。
負荷承受部76、 80及82通過如下所示的各方法與第一隔板24、第二 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 —體化。
例如圖5 (A)所示,首先成形薄板狀金屬板90,并且預先成形與負 荷承受部76、 80及82對應的樹脂部件92。
其次,在將樹脂部件92的凸起部92a插入設于金屬板90上的孔部90a 中后(參照圖5 (B)),將所述凸起部92a熱鉚接。由此,樹脂部件92和 金屬板90—體化(參照圖5 (C))。
進而如圖5 (D)所示,通過在金屬板90的外周緣部實施絕緣覆蓋處 理,而成形第一密封部件52、第二密封部件54及第三密封部件56。由此 制作第一隔板24、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
在此,如圖6所示,負荷承受部76、 80及82對應于金屬板90上設 置的切口部90b而一體化。因此,形成于負荷承受部76、 80及82上的孔 部78a、 78b、 84a、 84b及86a、 86b只是將該負荷承受部76、 80及82沿 疊層方向貫通,金屬部分并不在所述孔部78a、 78b、 84a、 84b及86a、 86b 露出。
另外,除采用所述基于熱鉚接的制造方法之外,還采用基于注射成形 的制造方法。如圖7 (A)所示,準備金屬板90,在將該金屬板90裝填到 未圖示的注射成形機中的狀態下,使用熔融樹脂注射成形負荷承受部76、 80及82 (參照圖7 (B))。進而如圖7 (C)所示,覆蓋金屬板卯的所希 望的部位而實施絕緣覆蓋處理,由此成形第一密封部件52、第二密封部件 54及第三密封部件56。
其次,對組裝燃料電池堆棧10的作業進行如下說明。 首先,在燃料電池組件12中,在第一隔板24和第二隔板26之間配 置第一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a,并且在所述第二隔板26和第三隔板 28之間配置第二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b (參照圖2)。在該狀態下將第 一隔板24、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彼此向疊層方向(箭頭A方向) 按壓。
因此,如圖3所示,在與第二隔板26—體成形的定位部件62上,第
一凸狀部68與第一隔板24的第一孔部64嵌合。另一方面,定位部件62 的第二凸狀部70與第三隔板28的第二孔部66嵌合。因此,第一隔板24 第三隔板28彼此經由定位機構60而定位,并且組裝燃料電池組件12。
另外,在規定數的燃料電池組件12中,將樹脂夾片88分別插入負荷 承受部76、 80及82的一方的孔部78a、 84a及86a中,經由該樹脂夾片 88將第一隔板24、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彼此相互保持。
在其它規定數的燃料電池組件12中,將樹脂夾片88分別插入負荷承 受部76、 80及82的另一方的孔部78b、 84b及86b中, 一體保持第一隔 板24、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
這樣組裝的各燃料電池組件12按照插入孔部78a、 84a及86a中的樹 脂夾片88、和插入孔部78b、 84b及86b中的樹脂夾片88交替的方式沿未 圖示的導軌相互疊層。
此時,在各燃料電池組件12中,與配置于大致中央的第二隔板26的 側部一體化的負荷承受部80比第一隔板24的負荷承受部76及第三隔板 28的負荷承受部82更向外側鼓出形成。
因此,只是負荷承受部80起到樹脂性引導部的功能,只沿導軌引導 該負荷承受部80即可,從而可降低滑動阻力,并且可將燃料電池組件12 彼此容易且準確地疊層。
下面,對該燃料電池堆棧10的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1所示,在燃料電池堆棧10中,向氧化劑氣體入口連通 孔30a供給含氧氣體等氧化劑氣體(空氣),并且向可燃氣體入口連通孔 32a供給含氫氣體等可燃氣體。進而向兩個冷卻介質入口連通孔34a供給 純水或甘醇、油等冷卻介質。
如圖2所示,氧化劑氣體向燃料電池組件12的氧化劑氣體入口連通 孔30a供給,沿箭頭A方向移動,被導入第二隔板26的第一氧化劑氣體 流路46及第三隔板28的第二氧化劑氣體流路50。被導入第一氧化劑氣體 流路46中的氧化劑氣體沿第一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a的陰極側電極 40移動,另一方面,被導入第二氧化劑氣體流路50的氧化劑氣體沿第二 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b的陰極側電極40移動。
可燃氣體被從燃料電池組件12的可燃氣體入口連通孔32a導入第一
隔板24的第一可燃氣體流路42及第二隔板26的第二可燃氣體流路48。 因此,可燃氣體沿第一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a及第二電解質膜 電極 結構體22b的各陽極側電極38移動。
因此,在第一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a及第二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 體22b中,向各陰極側電極40供給的氧化劑氣體、和向各陽極側電極38 供給的可燃氣體在未圖示的電極催化劑層內因電化學反應而消耗,從而進 行發電。
其次,被向各陰極側電極40供給而消耗的氧化劑氣體在沿氧化劑氣 體出口連通孔30b流動后,從可燃氣體堆棧10排出。同樣,被向各陽極 側電極38供給而消耗的可燃氣體向可燃氣體出口連通孔32b排出并流動, 從燃料電池堆棧10排出。
另外,冷卻介質在從冷卻介質入口連通孔34a導入燃料電池組件12 間的冷卻介質流路44后,沿箭頭B方向流動。該冷卻介質冷卻第一電解 質膜 電極結構體22a及第二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b后,在冷卻介質 出口連通孔34b中移動,從燃料電池堆棧10排出。
另外,燃料電池堆棧10作為車載用而搭載于未圖示的車輛上,其疊 層方向(箭頭A方向)朝車長方向配置。而且,若從側方對燃料電池堆桟 10賦予外部負荷F (參照圖4),則構成殼體14的側部板18a (或18c)向 燃料電池組件12側變形。
此時,在各燃料電池組件12中,在第二隔板26的外周部,向外側突 出而設有負荷承受部80,賦予在側部板18a上的外部負荷F由與該側部板 18a接觸的負荷承受部80承受。因此,負荷承受部80因外部負荷而向內 側變形或移動。
該情況下,在各燃料電池組件12中,將樹脂夾片88插入負荷承受部 76、 80、 82的孔部78a、 84a及86a (或78b、 84b及86b),經由該樹脂夾 片88而一體保持第一隔板24、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因此,賦予 在負荷承受部80上的外部負荷F經由樹脂夾片88也被分散在負荷承受部 76、 82上,從而外部負荷F不會集中作用在第二隔板26上。
由此,燃料電池12內不會引起錯位所造成的密封性的降低。而且, 由于負荷承受部80與側部板18a接觸,從而能夠良好地阻止第二隔板26
的短路。
尤其負荷承受部80對應于金屬板90的切口部90b而設置,并且,作 為將各負荷承受部76、 80及82—體化的連接部件,設置樹脂夾片88。因 此,在賦予外部負荷F時,即使側部板18a向內側變形,也能夠盡可能地 阻止該側部板18a和第二隔板26的金屬部分接觸,從而可靠地阻止所述 第二隔板26的短路。
圖8是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100的要部放大截面圖。 需要說明的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IOO相同的構成要素使用 相同參照符號,省略其詳細說明。另外,以下說明的第三 第五實施方式 也相同,省略其詳細說明。
燃料電池堆棧IOO具備將構成各燃料電池組件12的負荷承受部76、 80及82 —體保持的連接部件、例如絕緣性樹脂夾片102。該樹脂夾片102 設有從頭部88a側延伸到凸緣部88b的途中的狹縫104。
在該第二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樹脂夾片102上設置狹縫104,從而所 述樹脂夾片102自身具有彈性體結構。因此,若對殼體14賦予外部負荷F, 并經由負荷承受部80對樹脂夾片102賦予所述外部負荷F,則所述樹脂夾 片102經由狹縫104而彈性變形,從而能吸收所述外部負荷F。
因此,樹脂夾片102能具有負荷吸收功能、和向第一隔板24、第二隔 板26及第三隔板28的負荷分配功能,能進一步可靠地阻止燃料電池組件 12自身的錯位及密封不良。
圖9是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110的要部放大截面圖。
負荷承受部U2、114及116與構成各燃料電池組件12的第一隔板24、 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體化,并且所述負荷承受部114比所述負荷 承受部112、 116更向外側突出。如圖9及圖10所示,在負荷承受部112、 114及116的前端側形成多個小孔(孔部)118。
將樹脂夾片102 (或88)插入負荷承受部112、 114及116, 一體保持 第一隔板24、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
該第三實施方式中,如圖9所示,當對殼體14賦予外部負荷F,側部 板18a向內側變形而與負荷承受部114的前端抵接時,該負荷承受部114 經由多個小孔118而優先破損。
因此,外部負荷F因負荷承受部114的破損而被良好地吸收,從而能
夠盡可能地阻止第一隔板24、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的錯位。由此, 可得到能夠可靠地阻止密封不良及短路的產生等與第一及第二實施方式 相同的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多個小孔118只要至少設于與第二隔板26 一體化的負荷承受部114上即可。
圖11是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120的要部放大截面圖, 圖12是構成所述燃料電池堆棧120的燃料電池組件122的分解立體說明 圖。
在第一隔板24上,設置第一孔部64的負荷承受部124 —體設置在上 下兩端大致中央,并且,在第三隔板28上,設置第二孔部66的負荷承受 部126 —體設置在上下兩端大致中央。第二隔板26在上下兩端大致中央 設置一體設置定位部件62的負荷承受部128。負荷承受部128比負荷承受 部124、 126更向外側突出。
該第四實施方式中,在負荷承受部128上一體設有構成定位機構60 的定位部件62,并且在負荷承受部124、 126上一體設有第一孔部64及第 二孔部66。因此,定位機構60的結構被簡化,從而有效地削減各燃料電 池組件112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第一 第四實施方式中,使用具備第一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 體22a及第二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22b、和第一隔板24 第三隔板28 的燃料電池組件12、 122進行了說明,但不限于此。實質上具備一個以上 的電解質膜,電極結構體和兩個以上的隔板即可,下面例示。
圖13是構成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棧的燃料電池(單電 池)130的分解立體說明圖。
燃料電池130具備夾持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132的第一隔板134及 第二隔板136。燃料電池堆棧是將所述燃料電池130沿箭頭A方向疊層而 構成的。
該第五實施方式中,燃料電池130由第一隔板134和第二隔板136夾 持單一的電解質膜 電極結構體132。可將該結構適用于所述第一 第四 實施方式中,由此,在第五實施方式中,可得到與所述第一 第四實施方 式相同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料電池堆棧,其通過疊層具備在電解質(36)的兩側設有一對電極(38、40)的電解質·電極結構體(22a)和隔板(24~28)的燃料電池(12)而構成,其特征在于,具備在疊層方向上一體保持多個所述隔板(24~28)的連接部件(88);設于由所述連接部件(88)一體保持的所述隔板(24~28)中至少一個隔板(26)的外周部,比其它隔板(24~28)的外周部向外側突出,用于承受來自外部的負荷的樹脂制引導部(80)。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堆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樹脂制 引導部(80)上,沿所述疊層方向形成有用于插入作為所述連接部件的絕 緣性夾片(88)的孔部(84a)。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電池堆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樹脂制 引導部(80)上,相互并列形成有多個所述孔部(84a、 84b)。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電池堆棧,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性夾 片(88)具有大致圓柱狀,并且在設于軸向一端側的頭部(88a)及設于 軸向另一端側的凸緣部(88b)之間一體保持所述燃料電池(12)。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電池堆棧,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性夾 片(102)形成有沿軸向延伸的狹縫(104)。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堆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樹脂制 引導部(114)上形成有在賦予來自外部的負荷時能使該樹脂制引導部(114)破損的多個孔部(118)。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堆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6) 由金屬板(90)構成,并且,在所述金屬板(90)的外周端部形成有切口部(90b),所述樹脂制引 導部(80)覆蓋所述切口部(90b)而一體化。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電池堆棧,其特征在于,具備收容所述 燃料電池(12)的殼體(14),所述樹脂制引導部(80)與所述殼體(14)的內面抵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燃料電池堆棧(10),其中,構成燃料電池堆棧(10)的各燃料電池組件(12)具備第一隔板(24)、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在第一隔板(24)、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的外周部,分別在規定的位置將規定數的負荷承受部(76、80及82)一體化,并且,所述負荷承受部(80)比所述負荷承受部(76、82)更向殼體(14)側突出。通過將樹脂夾片(88)插入負荷承受部(76、80及82),第一隔板(24)、第二隔板(26)及第三隔板(28)經由所述樹脂夾片(88)被一體保持。
文檔編號H01M8/02GK101110485SQ200710136838
公開日2008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06年7月21日
發明者坂野雅章, 安藤敬祐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