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冷散熱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散熱系統,特別涉及一種利用工作流體作為導熱介質的水 冷散熱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組件及其所包括的半導體所需要的功率越來越大,致使相關系統 的用電密度激增,連帶的也導致電力控制組件的發熱量大為增加,而為了降低 電子組件所產生過高的溫度,使其工作溫度保持穩定,因此散熱對策無疑成為 現今科技發展的一項重要關鍵。
'就目前而言,除了最常被使用的散熱風扇外,另一種常用的散熱對策便是 水冷散熱系統;現有的水冷散熱系統是主要包括一水冷頭、 一泵、 一水箱及一 水冷排等主要構件,且各主要構件由導管形成連通狀態,以讓工作流體通動于 各構件中,其中水冷頭是用以直接與發熱組件相貼附,以吸收發熱組件所產生 的熱量,水冷頭再與流通其中的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作用后,以帶走發熱組件 所產生的熱量,最后流至水冷排,與所述水冷排進行熱交換后,將熱量排除至 外界,以保持所述發熱組件在正常的工作溫度范圍中,而泵是用以產生推力, 驅使工作流體在各構件中流動,最后,所述水箱則是用以儲存額外的工作流體。
不過,由于目前所設計的電子產品功能越來越強大,所需要的電子組件也 越來越多元,連帶壓縮電子產品內部的容置空間,也直接影響到水冷散熱系統 的設置;雖然水冷散熱系統的各主要構件也因應其設置空間的受限而開始壓縮 本身的體積,以配合空間上的整合與利用,但就現有的泵結構是利用渦輪增壓 方式以產生推力,所述渦輪組具一定的結構跟體積,因此使泵整體的體積難以 再壓縮,使整體的水冷散熱系統仍必須占有一定的空間,造成水冷散熱系統難 以應用在更薄型的電子產品上,成為水冷散熱系統未盡理想之處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的缺失,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薄型泵的水冷散熱 系統,通過設置一以致動組件作為動力來源的薄膜泵,以大幅壓縮所述薄膜泵 的體積設計,同時亦減少水冷散熱系統所需要占用的空間,不但可提升空間的 利用率外,更可應用于更多薄型結構設計的電子產品上。
為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發明是主要提供一種水冷散熱系統,所述系統結構 是主要包括一水冷頭、 一薄膜泵、 一水箱及一熱交換器,且上述的各組件是利 用多個導管彼此形成連通,其中所述水冷頭是用于貼附于發熱組件上,用以吸 收發熱組件所產生的熱量,而所述薄膜泵用以產生推力協助工作流體產生冷卻 作用,又,所述水箱是用以儲存額外的工作流體,最后所述熱交換器是與通過 的工作流體進行熱傳導作用,以將工作流體所吸引的熱量向外排除,以維持發 熱組件的正常工作溫度范圍。
具體而言,本發明提供一種水冷散熱系統,其包括 一水冷頭,是貼附于 所述發熱組件上,與發熱組件進行熱傳導作用; 一薄膜泵,是與所述水冷頭相 連通,產生推力使工作流體進行循環作用;多個導管,是設于所述水冷頭及所 述薄膜泵間,以使所述水冷頭及所述薄膜泵形成連通;以及一熱交換器,是穿
設于所述導管上,與流通于所述導管中的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水冷散熱系統,其包括 一水冷頭,是貼附于所述發熱 組件上,與發熱組件進行熱傳導作用; 一薄膜泵,是與所述水冷頭相連通,產 生推力使工作流體進行循環作用; 一第二腔體,是與所述薄膜泵相連通,阻擋 工作流體回流至所述薄膜泵內;多個導管,是設于所述水冷頭、薄膜泵及第一 腔體之間,以使水冷頭、薄膜泵及第一腔體形成連通;以及一熱交換器,是穿 設于上述的導管上,與流通于所述導管中的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水冷散熱系統,其包括 一水冷頭,是貼附于所述發熱 組件上,用以與發熱組件進行熱傳導作用,所述水冷頭更包括 一薄膜,是設 于所述水冷頭頂面位置;以及一致動組件,是平貼于所述薄膜的上表面,所述 致動組件具有一固定端及一擺動端,所述擺動端是以單邊扇型擺動作動;多個 導管,是連接于所述水冷頭上; 一熱交換器,是穿設于所述導管上,與流通于 所述導管中的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
圖1為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2為本發明的薄膜泵結構立體分解圖3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俯視圖4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俯視圖5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俯視示意圖6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結構俯視圖7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薄膜泵分解示意圖8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結構俯視圖9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結構俯視圖IO為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結構俯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水冷頭1、 la;散熱片11、 lla;流道12、 12a;進水通道 13、 13a;出水通道14、 14a;薄膜泵2;腔體21;進水管道211;出水管道212; 腔室213;第一腔室214;第二腔室215;通孔216;穿槽217;薄膜22、 22a; 致動組件23、 23a;固定端231、 231a;擺動端232、 232a;殼體24;穿孔241、
241a;水箱3;熱交換器4;散熱片41;導管5;主板6;電極導線7;第二腔
體8、 8a 8e;第二腔室81;進水管道82;出水管道83;第三腔體9;第三腔室 91;進水管道92;出水管道93;閥體10、 10a 10e。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將本發明的內容配合圖式加以說明
請參閱圖1及圖2,是分別為水冷散熱系統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及薄膜泵結構
立體分解圖。本實施例是以串聯型態將各主要構件串接在一起,如圖所示,本
發明的水冷散熱系統的主要構件是主要包括一水冷頭1、 一薄膜泵2、 一水箱3 及一熱交換器4,且上述的各主要構件是利用多個導管5形成連通狀態,使工作 流體可流動于各主要構件中,其中于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冷散熱系統是設于一主 板6上,所述水冷頭1是直接貼附于一發熱組件上(圖未明示),用以直接與 發熱組件進行熱傳導作用,所述水冷頭1為一中空腔體,內部設有多個散熱片 11,且形成多個的流道12,同時所述水冷頭1的前后端分別設有進水信道13及 出水信道14,以便于工作流體流通,使發熱組件所產生的熱量吸收至內部所設 的多個散熱片11,再與流過的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作用,以將發熱組件所產生的熱量由工作流體帶離。
續參閱圖1及圖2,而所述薄膜泵2于本實施例中是與水冷頭1相連通,所
述薄膜泵2是主要以一腔體21為主體,所述腔體21的左右側分別設有一進水 管道211及一出水管道212,于所述腔體21的內部則設有一腔室213,所述腔 室213是分別與進水管道211及出水管道212形成連通狀態;又,于所述腔體l 的上端面設有一薄膜22,所述薄膜22是由具高張力的材質所構成,所述薄膜 22的大小等同于所述腔體1的一端面面積,并完全覆蓋所述腔室213;而于所 述薄膜22上方設有一致動組件23,于本實施例中所述致動組件23為一壓電片, 且對應設置于所述腔室213的上方,并平貼于所述薄膜22,其中所述致動組件 23具有一固定端231及一擺動端232,所述固定端231是與出水管道212同側, 且所述固定端231并與多個電極導線7連接,以供所述致動組件23所需要的電 力,而所述擺動端232是平貼于薄膜22的表面,在通電的后所述擺動端232形 成單邊扇形大幅度的擺動方式作動,使得所述扇形擺動方式能集中將工作流體 帶往同一方向流動,同時帶動所述薄膜22向腔室213壓迫,此外,所述致動組 件23的擺動頻率可依不同的需要作不同的調整。
最后,所述腔體21亦可與一殼體24對應結合,將上述的薄膜22及致動組 件23包覆于其中,所述殼體24上開設有多個穿孔241及241a,是分別對應于 所述致動組件23及電極導線4,并使所述致動組件23外露而具有延展的空間, 所述致動組件23亦同時穿設所述電極導線7;而所述水箱3是與所述薄膜泵2 相連接并形成連通狀態,是用以儲存額外的水量;最后,所述熱交換器4是由 多個散熱片41所構成,且由導管5穿設于所述熱交換器4中,使工作流體通過 所述熱交換器4時,工作流體與所述多個散熱片41進行熱交換作用,將熱量散 逸至各散熱片41上,最后散逸至外界以完成散熱作用;此外,于本實施例中所 述導管5是具有體積緩沖作用,可承受工作流體受高溫影響而體積膨脹,使擠 壓所述導管5而向外擴張,使舒緩水冷散熱系統內部的壓力。
請參閱圖3及圖4,是分別為本發明的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俯視圖。如圖3所 示,所述薄膜泵2的進水管道211及出水管道212分別連接一第二腔體8及第 三腔體9,其中第二腔體8內具有一第二腔室81,所述第二腔體8的左、右側 則設有一進水管道82及一出水管道83,且所述進水管道82經由一導管5與水 冷頭1的出水通道14形成連通,而出水管道83是與薄膜泵2的進水管道211形成連通,而于第二腔室81內壁面設有一閥體10,且對應于所述進水管道82 的位置上;同樣,第三腔體9內具有一第三腔室91,于第三腔體9的左、右側 分別具有一進水管道92及一出水管道93,且所述第三腔體9的進水管道92是 與薄膜泵2的出水管道212經由導管5形成連通狀態,且出水管道93經由導管 5與水箱3形成連通,最后于第三腔室91內壁面設有一閥體10a且對應于所述 進水管道92的位置;此外,所述第二腔體8及第三腔體9是相互間隔而不直接 相互連通。
藉此,當設于薄膜泵2上的致動組件23開始作動而形成向下擺動,帶動薄 膜22壓縮薄膜泵2的腔室213內部空間,迫使工作流體分別往進水管道211及 出水管道212方向流動,而工作流體因受擠壓而產生的沖力,經由出水管道212 而穿越所述閥體10a,并依序流動通過第三腔室91而到達水箱3,同時沖往進 水管道211的工作流體,則進到第二腔室81內沖壓閥體10,以緊閉所述第二腔 體8的進水管道82位置,以防止進水管道82外的工作流體進入至第二腔室81 內;而當致動組件4向上擺動后,則使腔室213恢復原來空間,因外部壓力大 于腔室213內的壓力,迫使工作流體自進水管道82沖過所述閥體10,進而流到 腔室213內,同時存于第三腔體9內的工作流體亦產生一沖力,沖壓設于第三 腔室91內的閥體10a,使所述閥體10a緊閉所述進水管道92的位置,以避免工 作流體回流至腔室213內,使得所述水冷散熱系統形成單一方向的循環作用; 此外,所述第二腔體8及第三腔體9的位置亦可改變其連接位置,如圖4所示, 所述第二腔體8是設于熱交換器4及水冷頭1之間,亦具有同樣的作用。
請參閱圖5,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俯視示意圖。如圖所示,于薄膜泵2的 腔室213,且對應于進水管道211的位置上設有一閥體10;又,于所述薄膜泵2 及水箱3間設有一第二腔體8,所述第二腔體8內具有一第二腔室81,且所述 第二腔體8的左、右側則設有一進水管道82及一出水管道83,所述進水管道 82及出水管道83分別經由導管5與薄膜泵2及水箱3形成連通狀態,另于第二 腔室81內對應所述進水管道82位置上設有一閥體10a;藉此,當設于薄膜泵2 上的致動組件23開始作動而形成向下擺動,帶動薄膜22壓縮薄膜泵2的腔室 213內部空間,迫使工作流體分別往進水管道211及出水管道212方向流動,而 工作流體因受擠壓而產生的沖力,經由出水管道212而穿越所述閥體10,并依 序流動通過第二腔室81而到達水箱3,同時沖往進水管道211方向的工作流體,則沖壓對應進水管道211位置的閥體10緊閉所述第二腔體8的進水管道82位 置,以防止工作流體回流到進水管道82外;而當致動組件4向上擺動后,則使 腔室213恢復原來空間,因外部壓力大于腔室213內的壓力,迫使工作流體自 進水管道211沖過所述閥體10,進而流到腔室213內,同時存于第二腔體8內 的工作流體亦產生一沖力,沖壓設于第二腔室81內的閥體10a,使所述閥體10a 緊閉所述進水管道82的位置,以避免工作流體回流至腔室213內,藉此,使得
所述水冷散熱系統形成單一方向的循環作用。
請參閱圖6及圖7,是分別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結構俯視圖及薄膜泵分解 示意圖。如圖6所示,水冷散熱系統的主要構件是主要包括一水冷頭1、 一薄膜 泵2、 一水箱3及一熱交換器4,且上述的各主要構件是利用多個導管5形成連 通狀態,使工作流體可流動于各主要構件中,其中于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冷散熱 系統是設于一主板6上,所述水冷頭1是直接貼附于一發熱組件上(圖未明示), 用以直接與發熱組件進行熱傳導作用,所述水冷頭1為一中空腔體,內部設有 多個散熱片ll,且形成多個的流道12,同時所述水冷頭1的前后端分別設有進 水信道13及出水信道14,以便于工作流體流通,使發熱組件所產生的熱量吸收 至內部所設的多個散熱片11,再與流過的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作用,以將發熱 組件所產生的熱量由工作流體帶離。
而所述薄膜泵2的結構更包括一腔體21,所述腔體21的左右側分別設有一 進水管道211及出水管道212,所述腔體21內分別具有一第一腔室214及一第 二腔室215,且兩者之間設有一通孔216使兩者相互連通,而所述進水管道211 及出水管道212分別與第一腔室214及第二腔室215相互連通,另于所述第一 腔室214內壁面且對應于進水管道211的位置上設有一閥體10,是套設于內壁 面上所設的穿槽217,是用以阻擋工作流體自第一腔室214回流進到所述進水管 道211而流出腔體21外,而于第二腔室215內壁面且對應于所述通孔216位置 亦設有一閥體10a,是用以阻擋工作流體自第二腔室215經由所述通孔216回流 至第一腔室214內,且所述閥體10a設置的方式等同于第一腔室214內的閥體 10;于所述腔體21的上端面上設有一薄膜22,所述薄膜22完全覆蓋所述第一 腔室214及第二腔室215;而于所述薄膜22上方設有一致動組件23,且對應設 置于所述第一腔室214的上方,并平貼于所述薄膜22,所述致動組件23具有一 固定端231及一擺動端232,所述固定端231是與出水管道212同側,且所述固
11定端231并與多個電極導線7連接,以供所述致動組件23所需要的電力,而所 述擺動端232是平貼于薄膜22的表面,在通電的后所述擺動端232形成扇形擺 動方式作動,同時帶動所述薄膜22向第一腔室214壓迫;最后,所述腔體21 是與一殼體24對應結合,將上述的薄膜22及致動組件23包覆于其中,于所述 殼體24上開設多個穿孔241、 241a及241b ,是分別對應所述致動組件23、電 極導線7以及第二腔室215的位置,并使所述致動組件23外露并具有延展的空 間,亦同時穿設所述電極導線7;通過所述薄膜泵2的作用使所述工作流體保持 單一方向的流動。
續參閱圖6,而所述水箱3是與所述薄膜泵2相連接并形成連通狀態,是用 以儲存額外的水量;最后,所述熱交換器4是由多個散熱片41所構成,且由導 管5穿設于所述熱交換器4中,使工作流體通過所述熱交換器4時,工作流體 與所述多個散熱片41進行熱交換作用,將熱量散逸至各散熱片41上,再散逸
至外界以完成散熱作用。
因此,在所述致動組件23的擺動端232向下擺動時,同時帶動所述薄膜22 壓縮第一腔室214內部空間以產生壓力,迫使工作流體產生沖力沖過所述閥體 10a而往第二腔室215流動,使工作流體朝水箱3方向流動,迫使水冷散熱系統 內部的工作流體產生流動狀態,雖有少部分的工作流體會往進水管道211流動, 但薄膜22產生的沖力亦會壓迫閥體10緊閉所述進水管道211的管口,以防止 工作流體回流至進水管道211;而當所述致動組件23的擺動端232往上擺動時, 所述薄膜22恢復其原狀以釋放第一腔室214內的空間,使第一腔室214內部的 壓力小于外部壓力,而迫使工作流體自進水管道211沖過所述閥體IO流進第一 腔室214內,而殘存于出水管道212及第二腔室215內的工作流體亦因壓力而 產生一沖力,以沖壓所述閥體10a,反使得閥體10a緊閉所述通孔216,阻擋出 水管道212及第二腔室215中所存有的工作流體回流至第一腔室214中,藉此 使薄膜泵2內部的工作流體形成較大流量且呈單一方向的流動,以使得整個水 冷散熱系統的工作流體不斷流動,同時呈單一方向的流動。
請參閱圖8,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結構俯視圖。本發明的水冷散熱系統是 可依不同的散熱需求進行組件上的串聯或并聯形態變化,除了上述實施例所列 舉的實施例利用串聯方式組成一單一循環的水冷散熱系統外,如圖8所示,本 實施例的水冷散熱系統是應用于多個發熱組件上,所述水冷散熱系統的主要構件是主要包括多個水冷頭1及la (于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冷頭為兩個)、 一薄膜 泵2、 一水箱3及一熱交換器4,以及設于所述薄膜泵2兩端的一第二腔體8及 一第三腔體9,其中所述水冷頭1及la是以并聯形式貼附于發熱組件上,再利 用多個導管5依續與第二腔體8、薄膜泵2、第三腔體9、水箱3及熱交換器4 形成連通,以利流動于所述水冷散熱系統內部的工作流體可同時通過多個水冷 頭l及la而進行熱交換作用,將多個發熱組件所產生的熱緣同時帶離;此外, 所述并聯型態亦可運用在薄膜泵2上,同時將多個薄膜泵2利用并聯型態加以 組合,增加所述水冷散熱系統內的工作流體流量及流動速度,以提升水冷散熱 系統的散熱效能。請參閱圖9,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結構俯視圖。本實施例為另一種型式的 并聯型態,如圖所示,所述水冷散熱系統的主要構件是主要包括多個水冷頭1 及la (于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冷頭為兩個)、 一薄膜泵2、 一水箱3及一熱交換 器4,多個第二腔體8a 8e,其中所述水冷頭1及la是以并聯形式貼附于發熱組 件上,所述水冷頭1的進水管道13及出水管道14分別經由導管5連通第二腔 體8c及8d,所述水冷頭la的進水管道13a及出水管道14a分別經由導管5連 通第二腔體8a及8b,所述水冷頭1及la分別由第二腔體8a 8e內部所設置的 閥體10a 10e控制所述工作流體進出;另外,所述第二腔體8e則設于薄膜泵2 與水箱3之間,以控制工作流體的回流。請參閱圖10,為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結構俯視圖。于本實施例中是將所述 水冷頭與薄膜泵相互結合成一體;如圖所示,本發明的水冷散熱系統的主要構 件是包括一水冷頭l、 一水箱3、 一熱交換器4、 一第二腔體8及一第三腔體9, 且上述的各主要構件是利用多個導管5形成連通狀態,使工作流體可流動于各 主要構件中,其中所述水冷頭1的內部設有多個散熱片11,任相鄰的散熱片ll 形成流道12,另所述水冷頭1左、右側分別設有一進水管道13及一出水管道 14,所述進水管道13及出水管道14經由導管5分別與第二腔體8及第三腔體9 形成連通,所述第二腔體8及第三腔體9內部分別設有閥體10及10a;另于所 述水冷頭1的上端面設有一薄膜22a,所述薄膜22a是由具高張力的材質所構成, 所述薄膜22a的大小約略等同于所述水冷頭1的上端面面積3;而于所述水冷頭 1上方設有一致動組件23a,于本實施例中所述致動組件23a為一壓電片,且平 貼于所述薄膜22a,其中所述致動組件23a具有一固定端231a及一擺動端232a,所述固定端231a是與出水管道14同側,且所述固定端231a并與多個電極導線 連接(圖未明示),以供所述致動組件23a所需要的電力,而所述擺動端232a 是平貼于薄膜22a的表面,在通電的后所述擺動端232形成單邊扇形大幅度的 擺動方式作動,此外,所述致動組件23a的擺動頻率可依不同的需要作不同的 調整;而所述第三腔體9經由導管5與水箱3形成連通,所述水箱3再經由導 管5與熱交換器4形成連通,以組成一完整的水冷散熱系統。通過所述水冷頭1是貼附于發熱組件,水冷頭1中吸收自發熱組件熱源, 再由工作流體將熱源帶離;而當電源經由導線導電至所述致動組件23a上,致 使所述致動組件23a的擺動端232a產生單邊扇形擺動作用,在所述致動組件23a 的擺動端232a向下擺動時,同時帶動所述薄膜22a壓縮水冷頭1內部空間以產 生壓力,由扇形擺動方式集中將工作流體帶往同一方向流動,迫使工作流體產 生沖力往出水管道14流出,再沖過第三腔體9內部所設的閥體10a,繼續流動 于水箱3及熱交換器4,同時所產生的沖力亦壓迫第二腔體8內部的閥體10, 以阻擋工作流體繼續進到水冷頭1內部;而當所述致動組件23a的擺動端232a 往上擺動時,所述薄膜22a恢復其原狀以釋放水冷頭1內部空間,使得水冷頭1 內部的壓力小于外部壓力,而使工作流體沖過所述第二腔體8內部閥體10后, 自進水管道13流進水冷頭1內,使所述水冷頭結構同時具有泵作用,迫使工作 流體快速進出水冷頭1內部,使工作流體形成較大流量且呈單一方向的流動。以上所述的實施方式,為較佳的實施實例,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范 圍,若依本發明權利要求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皆應屬本發明 下述的專利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 一種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水冷頭,是貼附于所述發熱組件上,與發熱組件進行熱傳導作用; 一薄膜泵,是與所述水冷頭相連通,產生推力使工作流體進行循環作用; 多個導管,是設于所述水冷頭及所述薄膜泵間,以使所述水冷頭及所述薄膜泵形成連通;以及一熱交換器,是穿設于所述導管上,與流通于所述導管中的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泵更包括 一腔體,所述腔體兩側分別具有一進水管道及一出水管道;一薄膜,是設于所述腔體上;一致動組件,是平貼于所述薄膜上,其上具有一固定端及一擺動端,且所 述固定端是與所述出水管道同側邊。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更對應連接 一殼體,所述殼體上開設有多個穿孔,且分別對應于所述致動組件的固定端及 擺動端位置。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更連接多 個電極導線,且穿設于所述穿孔。
5、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內更包括 一第一腔體,是與所述進水管道相連通;一第二腔體,是與所述第一腔體及所述出水管道相連通;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及第二 腔室間設有一通孔。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鄰近于 進水管道的內壁面設有一穿槽,另所述對應進水管道位置上設有一閥體,且穿 設于所述穿槽內。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鄰近于 通孔的內壁面設有另一閥體。
9、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頭內設有多 個散熱片。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熱交換器是由 多個散熱片所組成。
11、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二腔體,是與薄膜泵形成連通,其內具有一第二腔室,另所述第二腔 體具有一進水管道及一出水管道,所述進水管道的位置設有一閥體。
12、 如權利要求ll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泵的腔體 內且對應進水管道位置上設有另一閥體。
13、 如權利要求ll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第三腔體,是與第二腔體對應間隔設置且與薄膜泵及水冷頭形成連通,其內具有一第三腔室,另所述第三腔體具有一進水管道及一出水管道,且對應所述進水管道的位置設有另一閥體。
1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動組件為一 壓電片。
1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頭、薄膜 泵及熱交換器是以串聯型態形成連通。
1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熱系統 更包括另一水冷頭,所述另一水冷頭是與所述水冷頭以并聯型態形成連通。
1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熱系統 更包括一水箱,是經由導管與所述薄膜泵相連通,用以儲存工作流體。
18、 一種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水冷頭,是貼附于所述發熱組件上,與發熱組件進行熱傳導作用; 一薄膜泵,是與所述水冷頭相連通,產生推力使工作流體進行循環作用; 一第二腔體,是與所述薄膜泵相連通,阻擋工作流體回流至所述薄膜泵內; 多個導管,是設于所述水冷頭、薄膜泵及第一腔體之間,以使水冷頭、薄膜泵及第一腔體形成連通;以及一熱交換器,是穿設于上述的導管上,與流通于所述導管中的工作流體進行熱交換。
19、 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泵更包括 一腔體,所述腔體兩側分別具有一進水管道及一出水管道;一腔室,是設于腔體內,是與所述進水管道及出水管道形成連通;一用以防止工作流體的回流的閥體,是分別設于所述腔室的內壁面上,其 中所述閥體是對應于進水管道的位置;一薄膜,是設于所述腔體頂面位置上;一致動組件,是平貼于所述薄膜上,其上具有一固定端及一擺動端,且所 述固定端是與上述的出水管道同側邊。
20、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更對應連 接一殼體,所述殼體上開設有多個穿孔,且分別對應于所述致動組件的固定端、 擺動端及所述腔室的位置。
21、 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更連接 多個電極導線,且穿設于上述穿孔。
22、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鄰近于進 水管道的內壁面設有一穿槽,且與閥體相連結。
23、 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頭內設有 多個散熱片。
24、 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熱交換器是由 多個散熱片所組成。
25、 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體內更 具有一第二腔室,且具有一進水管道及一出水管道。
26、 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二腔室內 對應進水管道的位置設有另一閥體。
27、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動組件為一 壓電片。
28、 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頭、薄膜 泵、第二腔體及熱交換器是以串聯型態形成連通。
29、 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熱系統 更包括另一水冷頭,所述另一水冷頭是與所述水冷頭以并聯型態形成連通。
30、 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熱系統更包括一用以儲存工作流體的水箱,是經由導管與所述薄膜泵相連通。
31、 一種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水冷頭,是貼附于所述發熱組件上,用以與發熱組件進行熱傳導作用,所述水冷頭更包括一薄膜,是設于所述水冷頭頂面位置;以及一致動組件,是平貼于所述薄膜的上表面,所述致動組件具有一固定端及一擺動端,所述擺動端是以單邊扇型擺動作動; 多個導管,是連接于所述水冷頭上;一熱交換器,是穿設于所述導管上,與流通于所述導管中的工作流體進行 熱交換。
32、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熱系統 更包括一第二腔體,是與所述水冷頭相連通,所述第二腔體內壁面設有一用以阻擋工作流體回流至所述水冷頭內的閥體;一第三腔體,是與第二腔體對應間隔設置且與水冷頭形成連通,另所述第 三腔體內壁面設有用以阻擋工作流體回流至所述水冷頭內的另一閥體。
33、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頭內設有 多個散熱片。
34、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熱交換器是由 多個散熱片所組成。
35、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動組件為一 壓電片。
36、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水冷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散熱系統 更包括一用以儲存工作流體的水箱,是與水冷頭經由導管形成連通。
全文摘要
一種水冷散熱系統,是用以協助發熱組件進行散熱作用,所述系統結構是主要包括一水冷頭、一薄膜泵、一水箱及一熱交換器,且上述的各組件是利用多個導管彼此形成連通,其中所述水冷頭是用于貼附于發熱組件上,用以吸收發熱組件所產生的熱量,而所述薄膜泵用以產生推力協助工作流體產生冷卻作用,又,所述水箱是用以儲存額外的工作流體,最后所述熱交換器是與通過的工作流體進行熱傳導作用,以將工作流體所吸引的熱量向外排除,以維持發熱組件的正常工作溫度范圍。
文檔編號H01L23/34GK101312637SQ200710105238
公開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24日
發明者侯博仁, 彭昌宏, 郭明健, 馬小康 申請人: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馬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