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轉接卡改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涉及一種轉接卡改良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憑借一上蓋、一下蓋、一轉換端子組與一定位彈片組的組合設計,而令體積較小的微型記憶卡轉換成為體積較大的記憶短卡,以便于插入具有記憶短卡電路接口的數字產品中使用的轉接卡改良結構。
背景技術:
自從數碼相機、PDA、MP3隨身聽等3C數字產品開始流行,也帶動了快閃記憶卡的蓬勃發展,衍生出各種不同大小型式、規格的記憶卡,以目前最常見的記憶卡規格共有SM(SmartMedia)、xD-Picture Card、CF(CompactFlash)、MD(MicroDrive)、MS(Memory Stick)以及SD(Secure Digital)、MMC(MultiMediaCard)等,隨著3C數字產品體積越來越小,為因應其商品體積廠商也推出了體積較小的記憶卡,包括了由MS與MS PRO延伸的Duo是列,還有由SD、MMC規格所延伸的miniSD、RS-MMC與Transflash等迷你型記憶卡等規格,目前市面上仍以Transflash卡為體積最小,而MS與MS PRO陣營也正積極推出與Transflash卡體積相佛的微型記憶卡(Memory Stick Micro,M2),而在體積日漸縮小之內存市場上占有一席的地,且每一種記憶卡型式、規格的大小均有所不同,故其對應的電路接口的接點設計方式都有所不同。
目前微型記憶卡(M2)a的電路接口是規范為如圖1所示,其是具有十一個金手指接點a1,而與記憶短卡(MS)b電路接口規范的十個金手指接點b1差了一個,且其中微型記憶卡(M2)a的第一個與第二個金手指接點a1目前是規劃為暫無功能,而記憶短卡(MS)b的第一個與第十個金手指接點b1是設計為功能相同,因此,本案實用新型設計人利用過去在轉接卡改良結構領域中累積的經驗,精心研究,終設計出一種嶄新的微型記憶卡轉記憶短卡的轉接卡改良結構結構以便將體積較小的微型記憶卡(M2)a轉換成為體積較大的記憶短卡(MS)b,便于插入具有記憶短卡(MS)b電路接口的數字產品中使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接卡改良結構,憑借一上蓋、一下蓋、一轉換端子組與一定位彈片組的組合設計,而令體積較小的微型記憶卡轉換成為體積較大的記憶短卡,而便于插入具有記憶短卡電路接口的數字產品中使用,使具有組設簡便快速、穩固定位與方便使用等效果,大幅提升整體的實用性與便利性。
本實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接卡改良結構,憑借采塑料射出成型的固定座包覆固定轉換端子組的各端子,以供穩固定位所述的轉換端子組的各端子,而憑借所述的固定座所設置的復數處開槽,以供固定座成型后裁剪各端子間的連接段,而使不致因組裝受力而變形,且能符合生產快速與質量穩定的需求,增加整體使用的實用性。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接卡改良結構,憑借所述的轉換端子組的各端子取代傳統電路板的金手指方式,減少多任務序組裝造成的質量控管問題,與可大幅節省成本者。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接卡改良結構,憑借所述的固定座所設置的復數處開槽,而可同時兼具絕佳的散熱效果,增加整體使用的安全性與實用性。
為達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轉接卡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接卡改良結構包括一上蓋,所述的上蓋后方是開設有符合微型記憶卡標準插口形狀的插口,所述的插口兩側設有固定部,且在底面設有定位結構;一下蓋,所述的下蓋的前方設有記憶短卡端口,所述的下蓋的后方設有對應微型記憶卡的開口,所述的開口兩側設有固定部,且在下蓋邊緣設有對應上蓋的定位結構;一轉換端子組,所述的轉換端子組是設有十根端子,并以射出成型的固定座包覆固定轉換端子組的各端子,而向記憶短卡端口延伸出十個接電點,并向微型記憶卡開口延伸出九個接電點;以及一定位彈片組,所述的定位彈片組是對應設在上蓋與下蓋的固定部之間。
所述的固定座是設有用來在成型后裁剪各端子間的連接段與散熱的復數處開槽。
所述的定位彈片組是設有用來夾固定位微型記憶卡的二彎折彈片,所述的二彎折彈片是對應設在上蓋與下蓋的固定部之間。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是可以使體積較小的微型記憶卡轉換成為體積較大的記憶短卡,而便于插入具有記憶短卡電路接口的數字產品中使用,使具有組設簡便快速、穩固定位、不易變形、降低成本、質量穩定、散熱性佳與方便使用等效果,增加整體的實用性、便利性與安全性。
圖1是微型記憶卡(M2)與記憶短卡(MS)的電連接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組件分解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使用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使用結合平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a-微型記憶卡(M2);a1-金手指接點;b-記憶短卡(MS);b1-金手指接點;10-上蓋;11-插口;12-定位結構;13-固定部;20-下蓋;21-端口;22-開口;26-定位結構;27-固定部;30-轉換端子組;31-端子;31a-接電點;31b-接電點;32-固定座;321-開槽;40-定位彈片組;41-彎折彈片。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2~圖6,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轉接卡改良結構,所述的轉接卡改良結構包括一上蓋10,所述的上蓋10是設為符合記憶短卡(MS)b規格的外觀型式,其后方是開設有符合微型記憶卡(M2)a形狀的插口11,所述的插口11兩側設有固定部13,且在底面設有定位結構12。
一下蓋20,所述的下蓋20是設為符合記憶短卡(MS)b規格的外觀型式,而在下蓋20的前方設有記憶短卡(MS)b端口21,所述的下蓋20的后方設有對應微型記憶卡(M2)a的開口22,所述的開口22兩側設有固定部27,且在下蓋20邊緣設有對應上蓋10的定位結構26。
一轉換端子組30,所述的轉換端子組30是設有十根端子31,并以射出成型的固定座32包覆固定轉換端子組30的各端子31,而向記憶短卡(MS)b端口21延伸出十個接電點31a,與向微型記憶卡(M2)a開口22延伸出九個接電點31b;另外,所述的固定座32是設有復數處開槽321,用來在成型后裁剪各端子31之間的連接段與散熱。
一定位彈片組40,所述的定位彈片組40是設有二彎折彈片41,所述的二彎折彈片41是對應設在上蓋10與下蓋20的固定部13、27之間,用來夾固定位微型記憶卡2(M2)a。
憑借上述的結構構成一種轉接卡改良結構,請參閱圖2~圖6,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在于憑借一上蓋10、一下蓋20、一轉換端子組30與一定位彈片組40的組合設計,而使得采塑料射出成型的固定座32包覆固定轉換端子組30的各端子31,以供穩固定位所述的轉換端子組30的各端子31,而憑借所述的固定座32所設置的復數處開槽321,以供固定座32成型后裁剪各端子31間的連接段,而使不致因組裝受力而變形,且能符合生產快速與質量穩定的需求;另外,憑借所述的固定座32所設置的復數處開槽321,而可同時兼具絕佳的散熱效果;又有,憑借所述的下蓋20邊緣設置的定位結構26,以對應上蓋10的定位結構12,進而形成穩固結合;而憑借所述的轉換端子組30的各端子31取代傳統電路板的金手指方式,減少多任務序組裝造成的質量控管問題,與可大幅節省成本;又有,憑借所述的轉換端子組30所設置的十根端子31是為塑料射出成型的固定座32所包覆固定,而向記憶短卡(MS)b端口21延伸出十個接電點31a,與向微型記憶卡(M2)a開口22延伸出九個接電點31b,進而達到以體積較小的微型記憶卡(M2)a轉換成為體積較大的記憶短卡(MS)b,而便于插入具有記憶短卡(MS)b電路接口的數字產品中使用。使得本實用新型具有組設簡便快速、穩固定位、不易變形、降低成本、質量穩定、散熱性佳與方便使用等效果,增加整體的實用性、便利性與安全性。
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以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做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轉接卡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接卡改良結構包括一上蓋,所述的上蓋后方是開設有符合微型記憶卡標準插口形狀的插口,所述的插口兩側設有固定部,且在底面設有定位結構;一下蓋,所述的下蓋的前方設有記憶短卡端口,所述的下蓋的后方設有對應微型記憶卡的開口,所述的開口兩側設有固定部,且在下蓋邊緣設有對應上蓋的定位結構;一轉換端子組,所述的轉換端子組是設有十根端子,并以射出成型的固定座包覆固定轉換端子組的各端子,而向記憶短卡端口延伸出十個接電點,并向微型記憶卡開口延伸出九個接電點;以及一定位彈片組,所述的定位彈片組是對應設在上蓋與下蓋的固定部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接卡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座是設有用來在成型后裁剪各端子間的連接段與散熱的復數處開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接卡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彈片組是設有用來夾固定位微型記憶卡的二彎折彈片,所述的二彎折彈片是對應設在上蓋與下蓋的固定部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轉接卡改良結構,其包括一上蓋,所述的上蓋后方是開設有符合微型記憶卡標準插口形狀的插口;一下蓋,所述的下蓋的前方設有記憶短卡端口,所述的下蓋的后方設有對應微型記憶卡的開口;一轉換端子組,所述的轉換端子組是設有十根端子,并以射出成型的固定座包覆固定轉換端子組的各端子,而向記憶短卡端口延伸出十個接電點,并向微型記憶卡開口延伸出九個接電點;以及一定位彈片組,所述的定位彈片組是對應設在上蓋與下蓋的固定部之間。如此,以供體積較小的微型記憶卡轉換成為體積較大的記憶短卡,而便于插入具有記憶短卡電路接口的數字產品中使用。
文檔編號H01R12/14GK2932496SQ20062011768
公開日2007年8月8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5日
發明者李蘊修 申請人:李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