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可進一步對中央處理器周圍的晶體管等進行散熱,由此同時降低中央處理器外圍的環境溫度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例如有“帶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中,利用散熱器或散熱裝置,除了對中央處理器(CPU)進行散熱外,還通過散熱鰭片形成的導流結構,使該散熱器或散熱裝置對中央處理器外圍的發熱電子組件進行散熱。
承上所述,目前此種散熱器或散熱裝置,為了達到進一步對中央處理器外圍的發熱電子組件進行散熱,均需要設計導流結構以將氣流導引至外圍所需散熱的發熱電子組件處,而其所謂的導流結構,不是將各散熱鰭片間所形成的流道朝向發熱組件處,就是在各散熱鰭片上設有導流片,以將氣流導引至發熱組件處。然而,由于各散熱鰭片通常并列設置在熱管上,以幫助熱管的冷凝端進行降溫,故各散熱鰭片之間的流道內已具有一定的高溫,如果再通過其內所吹出的氣流對其它發熱組件進行散熱,則因溫度相差過小而無太大幫助,甚至毫無散熱效果。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人為改善并解決上述的缺陷,經過精心研究,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終于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種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除了可以對中央處理器進行散熱外,還可以進一步對中央處理器周圍的晶體管等進行散熱,并利用散熱裝置的熱傳導座與鰭片組間的間距,可以將氣流吹向中央處理器周圍的晶體管等,以較低溫的氣流對其進行散熱。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包括熱傳導座、鰭片組、至少一個與鰭片組貫穿連接且與熱傳導座連接的熱管、及風力單元,鰭片組位于熱傳導座上方處,并由多個散熱鰭片間隔排列而成,以在各散熱鰭片間形成氣流通道,風力單元設在鰭片組側向的一側處,其中,在熱傳導座與鰭片組之間形成有側向流通的間距,并在鰭片組側向的另一側處設有導流部件,該導流部件具有與所述間距側向相通的導引空間,通過風力單元所吹出的氣流,以使氣流可由所述間距通過并被該導流部件承接后,再被該導流部件導引至所需散熱的部位處,從而達到上述的目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角度觀察的外觀立體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前面俯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組裝在熱源上的立體分解圖;圖5為圖4的組合剖視圖。
符號說明熱傳導座1 受熱面10容納槽 11間距 12鰭片組 2 散熱鰭片 20氣流通道200 熱管 3受熱部 30散熱部31風力單元4 風罩 40導流部件5 導引空間 50導引片 51側板 52連接部 53穿孔 530
螺釘部件54 固定座6漏空部 60 固定腳61穿孔610固定件62螺栓620彈簧 621發熱組件7 主機板70螺孔700晶體管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技術內容,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然而所附的附圖僅用來提供參考與說明,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定。
圖1、圖2及圖3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立體圖、另一角度觀察的外觀立體圖及前面俯視圖。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包括熱傳導座1、鰭片組2、至少一個熱管3及風力單元4。
其中,該熱傳導座1由導熱性良好的材質所制成,如鋁、銅等,并可呈平板狀,在熱傳導座1底面具有用以與如中央處理器(CPU)等電子發熱組件7(如圖4所示)貼合的受熱面10,該受熱面10實質上為平整面,并由該受熱面10向內凹設有容納槽11,上述熱管3進入容納槽11后連接,故容納槽11的數量可根據所需要連接的熱管3數量而定,基本上以一對一的方式對應設置,也就是熱管3數量與容納槽11的數量相等。
該鰭片組2相對位于上述熱傳導座1頂面處,并由多個散熱鰭片20以上、下連續相隔的方式排列而成,且各散熱鰭片20因間隔設置而在彼此間形成有側向流通的氣流通道200(圖5所示)。而各散熱鰭片20也可由鋁或銅材質制成。
各熱管3可呈“U”字形的彎曲形狀,且各熱管3均具有受熱部30與散熱部31(如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所舉的實施例中,每一熱管3以呈“U”字形的底部作為受熱部30,而“U”字形向上延伸的二端則作為散熱部31,由此構成所述的熱管3。各熱管3的受熱部30與散熱部31分別需要與上述熱傳導座1、鰭片組2以可熱傳遞的方式連接,故熱管3的受熱部30進入熱傳導座1的容納槽11內,而散熱部31則貫穿鰭片組2的各散熱鰭片20中,同時熱管3的受熱端30露出在容納槽11外的表面,進一步與熱傳導座1的受熱面10相切平,以使熱管3可將熱傳導座1或其受熱端30所吸附的熱量快速傳導至散熱部31處,再通過鰭片組2的各散熱鰭片20進行散熱。
該風力單元4可為軸流式的散熱風扇,用以朝向鰭片組2的各氣流通道200吹入冷空氣,以強制制造氣流及氣流走向,并在該鰭片組2上可進一步跨置呈“ㄇ”形的風罩40,以供該風力單元4可設置在風罩40上且位于鰭片組2側向的一側處。
本實用新型主要在熱傳導座1與鰭片組2間形成有側向流通的間距12,而該間距12與鰭片組2的各氣流通道200的走向相一致,以使風扇單元4朝向各氣流通道200吹入冷空氣時,也可使風扇單元4所產生的氣流通過該間距12。同時,在鰭片組2側向的另一側處設有導流部件5,導流部件5具有與間距12側向相通的導引空間50,可承接通過間距12的氣流而將其導引至所需散熱的部位處,如中央處理器等電子發熱組件7外圍的晶體管71(如圖4所示)等。而該導引空間50可由導流部件5本體、以及由其本體兩側向下彎折延伸而出的兩個側板52所圍成,并在導流部件5本體前端形成有具有向下彎曲斜度的導引片51,以將氣流進一步向下導引而吹向所需散熱處。
承上所述,在本實用新型所舉的實施例中,該導流部件5在其兩個側板52后端分別向左、右側延伸出片狀的連接部53,并在連接部53上設有穿孔530,而在熱傳導座1相對處上則設有螺孔13,以供如螺絲等螺釘部件54穿入連接部53的穿孔530后,再設置在熱傳導座1的螺孔13內,以將該導流部件5組裝在熱傳導座1上。當然,該導流部件5也可被組裝在風罩40或鰭片組2的各散熱鰭片20上,主要在于導流部件5的導引空間50可與間距12呈側向相通的結構即可。
此外,本實用新型可以進一步在熱傳導座1下方設置固定座6,該固定座6上設有漏空部60以供熱傳導座1的受熱面10向下突伸而出,且在該固定座6的四隅處各向外延伸出向上撐起的片狀固定腳61,并在各固定腳61上設有穿孔610,以供后述的固定件62對該固定座6予以安裝固定。
通過上述的結構組成,即可得到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
圖4所示,在組裝本實用新型時,將多個彈性固定件62分別對應前述固定腳61的穿孔610以該固定座6連同熱傳導座1及鰭片組2、熱管3、風力單元4等部件的方式安裝在主機板70上,而各彈性固定件62包含螺栓620與套設在該螺栓620上的彈簧621,并使螺栓620穿過固定腳61的穿孔610而固定在主機板70的螺孔700內,以使熱傳導座1的受熱面10可與設在該主機板70上的電子發熱組件7相貼合。
如圖5所示,由于電子發熱組件7所產生的熱量,大部分已被熱管3導熱至鰭片組2上,故所述間距12雖離電子發熱組件7較近,但其溫度并不高于各氣流通道200內的溫度。同時,也因為所述間距12比各氣流通道200更寬,與外界的流通較為容易,故也不易囤積熱量而使其溫度比各氣流通道200內的溫度更低。因此,當風力單元4向各氣流通道200及所述間距12吹入氣流時,通過所述間距12的氣流可以以較低的溫度被吹向導流部件5的導引空間50,進一步被導引至電子發熱組件7外圍的晶體管71等發熱組件,以有效對其進行散熱。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可行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并不限于此,故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出的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熱傳導座;鰭片組,位于所述熱傳導座的上方處,并由多個散熱鰭片以橫向連續的間隔排列而成,且在各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有氣流可側向流通的氣流通道;熱管,具有受熱部與散熱部,所述散熱部貫穿各散熱鰭片,所述受熱部與所述熱傳導座以可熱傳遞的方式連接;及風力單元,設在所述鰭片組側向的一側處;其中,在所述熱傳導座與所述鰭片組之間形成有氣流可側向流通的間距,在所述鰭片組側向的另一側處設有導流部件,所述導流部件具有與所述間距側向相通的導引空間,所述風力單元所吹出的氣流在通過所述間距后被所述導流部件承接,并由所述導流部件導引至所需散熱的部位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傳導座底面具有受熱面,由所述受熱面向內凹設有容納槽,所述熱管的受熱部進入所述容納槽內,所述受熱部裸露在所述容納槽外的表面與所述受熱面相切平。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熱面為平整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鰭片組上進一步跨置有風罩,所述風力單元設置在所述風罩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風罩呈“ㄇ”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管呈“U”字形的彎曲形狀。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風力單元為散熱風扇。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件的導引空間由其本體、以及由其本體兩側向下彎折延伸而出的兩個側板所圍成。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件在其本體前端形成有具有向下彎曲的斜度的導引片。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件組裝在所述熱傳導座上。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導流結構的散熱裝置,包括熱傳導座、鰭片組、至少一個與鰭片組貫穿連接且與熱傳導座連接的熱管、及風力單元,鰭片組位于熱傳導座的上方處,并由多個散熱鰭片間隔排列而成,以在各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氣流通道,風力單元設在鰭片組側向的一側處,其中,在熱傳導座與鰭片組之間形成有氣流可側向流通的間距,并在鰭片組側向的另一側處設有導流部件,且導流部件具有與所述間距側向相通的導引空間,通過風力單元所吹出的氣流,使氣流可由所述間距通過并被該導流部件承接后,再被該導流部件導引至所需散熱的部位處。
文檔編號H01L23/34GK2912201SQ20062001302
公開日2007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14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14日
發明者林國仁, 許建財, 劉文榮 申請人:鈤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珍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