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器和用于控制其組裝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連接器及控制其組裝的方法。
日本未審專利公開No.2003-86301公開了設置有杠桿的連接器的常規構造。該連接器構造使得形成有凸輪凹槽的杠桿可轉動地支承在一個外殼中,并且可與該凸輪凹槽接合的凸輪銷設置在另一外殼中。通過當杠桿在初始位置處時將兩個外殼略微安裝,該凸輪銷與凸輪凹槽接合,并且杠桿轉動到連接位置,以通過凸輪凹槽和凸輪銷的接合所導致的凸輪動作將兩個外殼朝彼此拉動,從而兩個外殼到達完全連接的狀態。而且,該杠桿包括可從等待位置移動到探測位置的探測構件。探測構件從等待位置到探測位置的移動允許杠桿位于正確連接位置處,同時防止杠桿在到達正確連接位置之前留在部分連接位置。
以杠桿的轉動位置為基礎,機械地探測兩個外殼的連接狀態。然而,已經存在對兩個外殼的連接狀態進行電探測的需求,并且需要滿足該需求。
鑒于上述情況,本發明進行了改進,并且其目的是可靠地電探測兩個外殼的連接狀態。
根據本發明,該目的通過獨立權利要求的特征實現。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是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連接器,包括可彼此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外殼,其中第二端子接頭,至少一個第二探測端子和短接取消構件設置在該第二外殼中或第二外殼上,
數個第一端子接頭、至少一個短接端子、彈性臂和至少一個第一探測端子設置在第一外殼中,該第一端子接頭觸碰或接觸第二端子接頭并設置在相鄰位置處,該短接端子用于通過觸碰或接觸第一端子接頭將第一端子接頭的至少一部分短接,該彈性臂可隨著第一和第二外殼連接而彈性變形,該第一探測端子可隨著彈性臂彈性變形而彈性變形,并(直接或間接)觸碰第二探測端子,以探測第一和第二外殼的連接狀態,及在連接操作完成之前,該彈性臂將保持彈性變形,并且第一探測端子將保持與第二探測端子接觸,隨著連接操作進行,短接端子將利用短接取消構件保持與第一端子接頭分開,及當連接操作基本完成時,彈性臂將至少部分彈性恢復,并且第一探測端子將與第二探測端子分開。
因此,第一外殼的第一探測端子保持與第二外殼的第二探測端子接觸,直到連接操作基本完成為止,并且當連接操作完成時,第一探測端子與第二探測端子分離。于是,可以電探測兩個外殼的連接狀態。
而且,由于短接端子設置在第一外殼中,該短接端子用于在連接操作期間兩個外殼的連接操作持續特定(預設的或可預設的)時間段之前短接相鄰第一端子接頭,所以根據第一探測端子和短接端子中的至少一個是否在除了兩個外殼的完全連接狀態之外的整個連接狀態下都接觸配合件(partner)(電連接狀態),以及第一探測端子和短接端子是否在兩個外殼的基本完全連接狀態下都將與配合件分離(未電連接狀態),采用這種方法。換句話說,根據隨著連接操作完成,“電路打開”,采用這種方法。在采用用于隨著連接操作完成而“閉合電路”的方法的情況下,如果在連接操作期間在未電連接狀態下混合有噪音,則通過該方法可能錯誤地判斷連接操作已經完成。在這方面,由于在采用用于隨著連接操作完成而“打開電路”的方法的情況下,連接操作在過程中安全和/或可以有效地監視。于是,通過該方法不可能錯誤地判斷連接操作的完成。另外,即使在連接操作的完成之后應當混合或存在有噪音,這種噪音混合物或噪音也將探測為不完全連接狀態,并且可以處理不正常狀態。因此,提高了連接器的整體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在短接取消構件隨著連接操作進行而在短接端子和第一端子接頭之間至少部分推動自己之后,短接端子將保持與第一端子接頭分開。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優選實施例,提供一連接器,包括可彼此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外殼,其中第二端子接頭,至少一個第二探測端子和短接取消構件設置在該第二外殼中,數個第一端子接頭、短接端子、彈性臂和第一探測端子設置在第一外殼中,該第一端子接頭觸碰或接觸第二端子接頭并設置在相鄰位置處,該短接端子用于通過觸碰第一端子接頭將第一端子接頭短接,該彈性臂可隨著第一和第二外殼連接而彈性變形,該第一探測端子可隨著彈性臂彈性變形而彈性變形,并觸碰第二探測端子,以探測第一和第二外殼的連接狀態,及在連接操作完成之前,該彈性臂將保持彈性變形,并且第一探測端子將保持與第二探測端子接觸,在短接取消構件隨著連接操作進行而在短接端子和第一端子接頭之間至少部分推動自己之后,短接端子將保持與第一端子接頭分開,并且當連接操作完成時,彈性臂彈性恢復,并且第一探測端子與第二探測端子分開。
優選地,在第一和第二端子接頭彼此觸碰或接觸之后,短接端子與第一端子接頭分開。
因此,由于在第一和第二端子接頭彼此觸碰或接觸之后,短接端子與第一端子接頭分開,所以當從其短接狀態釋放時,第一端子接頭與第二端子接頭點連接。于是,可以確保操作的安全性。
更為優選地,可移動構件設置在其中一個連接器外殼上,該可移動構件可利用凸輪動作操作成連接和分離連接器外殼或者幫助其連接和分離。
更優選地,形成有至少一個凸輪裝置的可操作構件可移動地組裝到第一外殼中彈性臂基本與第一探測端子相對的側面處,能夠與凸輪裝置合作的配合凸輪裝置形成在第二外殼中。
最為優選地,能夠按壓彈性臂的至少一個按壓部分形成在可移動構件基本面對彈性臂的部分處,及其中,在可移動構件的操作期間,按壓部分按壓彈性臂,以保持彈性臂彈性變形,而當連接操作基本完成時,停止按壓彈性臂,以至少部分彈性恢復彈性臂。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優選實施例,形成有凸輪凹槽的杠桿在彈性臂的基本與第一探測端子相對的側面處可轉動地組裝到第一外殼中,可在凸輪凹槽上移動的凸輪銷形成在第二外殼中,能夠按壓彈性臂的按壓部分形成在杠桿面對彈性臂的部分處,并且在杠桿的轉動期間,按壓部分按壓彈性臂,以保持彈性臂彈性變形,而當連接操作完成時,停止按壓彈性臂,以將彈性臂彈性恢復。
因此,通過將兩個外殼彼此略微安裝,凸輪銷導入到凸輪凹槽中。當杠桿在此狀態下轉動時,凸輪銷沿著凸輪凹槽移動,以進行兩個外殼的連接操作。由于設置在杠桿上的按壓部分在此期間按壓彈性臂,以使彈性臂彈性變形,所以第一探測端子保持與第二探測端子接觸。當兩個外殼的連接操作隨著杠桿轉動而完成時,彈性臂從按壓狀態釋放,因此彈性臂彈性恢復,以將第一探測端子與第二探測端子分開。
最為優選地,通過切割用于沿著第一和第二外殼的連接方向至少部分容納第一探測端子的探測端子容納部分的內壁的一部分,彈性臂形成懸臂梁,該懸臂梁可以其朝向連接表面的一側作為底端彈性變形,和/或將由按壓部分觸碰的可按壓部分形成在彈性臂的自由端處或其附近,并且(直接或間接)與第一探測端子接觸的接觸突起形成在彈性臂的中間位置處,最好基本在縱向中點位置處,因此,第一探測端子至少部分容納在探測端子容納部分中,并且通過切割探測端子容納部分的內壁的一部分形成彈性臂,因此第一探測端子可以受到保護,而不暴露到外側。由于通過將可按壓部分設置在彈性臂的自由端處或其附近和將接觸突起設置在彈性臂的中間位置,最好基本在縱向中點,第一探測端子利用杠桿原理彈性變形,所以可以減小將可按壓部分按壓之后所施加的操作力。
根據本發明,還提供控制或進行連接器的組裝的方法,尤其是根據本發明或其優選實施例,該連接器包括可彼此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外殼,包括如下步驟設置在第二外殼中或第二外殼上第二端子接頭,至少一個第二探測端子和短接取消構件,設置在第一外殼中或第一外殼上數個第一端子接頭,它們觸碰或接觸第二端子接頭,并設置在相鄰位置處,至少一個短接端子,用于通過觸碰或接觸第一端子接頭將第一端子接頭的至少一部分短接,彈性臂,它可隨著第一和第二外殼連接而彈性變形,及至少一個第一探測端子,它可隨著彈性臂彈性變形而彈性變形,并觸碰第二探測端子,以探測第一和第二外殼的連接狀態,及在連接操作完成之前,彈性臂將保持彈性變形,并且第一探測端子將保持與第二探測端子接觸,
隨著連接操作進行利用短接取消構件,保持短接端子與第一端子接頭分離,及當連接操作基本完成時至少部分彈性恢復彈性臂,并將第一探測端子與第二探測端子分離。
因此,在連接操作基本完成之前,第一外殼的第一探測端子保持與第二外殼的第二探測端子接觸,并且當連接操作完成時,第一探測端子與第二探測端子分開。于是,可以電探測兩個外殼的連接狀態。
而且,由于短接端子設置在第一外殼中,該短接端子用于在連接操作期間兩個外殼的連接操作進行到特定(預設的或可預設的)時間段之前短接相鄰的第一端子接頭,所以根據在除了兩個外殼的完全連接狀態之外的整個連接狀態中第一探測端子和短接端子中的至少一個是否與配合件接觸(電連接狀態),以及在兩個外殼的基本完全連接狀態下第一探測端子和短接端子是否都將與配合件分開(未電連接狀態),采用這種控制方法。換句話說,根據隨著連接操作完成,“電路打開”,采用這種方法。在采用用于隨著連接操作完成而“閉合電路”的方法的情況下,如果在連接操作期間在未電連接狀態下混合有噪音,則通過該方法可能錯誤地判斷連接操作已經完成。在這方面,由于在采用用于隨著連接操作完成而“打開電路”的方法的情況下,連接操作在過程中安全和/或可以有效地監視。于是,通過該方法不可能錯誤地判斷連接操作的完成。另外,即使在連接操作的完成之后應當混合或存在有噪音,這種噪音混合物或噪音也將探測為不完全連接狀態,并且可以處理不正常狀態。因此,提高了連接器的整體操作性。
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在短接取消構件隨著連接操作進行而在短接端子和第一端子接頭之間至少部分推動自己之后,短接端子保持與第一端子接頭分離。
在讀過下面對優選實施例和附圖的詳細描述之后,本發明的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將變得更加明確。應當理解的是,盡管各實施例是分開描述的,但是其單個特征也可以組合到其他實施例中。
附
圖1是一剖視側視圖,示出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連接操作開始時兩個外殼的狀態,附圖2是一剖視側視圖,示出了第一探測端子和第二探測端子開始彼此觸碰的狀態,附圖3是一剖視側視圖,示出了短接電路打開的狀態,附圖4是一剖視側視圖,示出了按壓部分位于可按壓部分上的狀態,附圖5是一剖視側視圖,示出了按壓部分移過可按壓部分時的狀態,附圖6是一剖視側視圖,示出了兩個外殼的連接操作完成的狀態,附圖7是一剖視平面圖,示出了附圖1的狀態,附圖8是一剖視平面圖,示出了附圖2的狀態,附圖9是一剖視平面圖,示出了附圖3的狀態,附圖10是一剖視平面圖,示出了附圖4的狀態,附圖11是一剖視平面圖,示出了附圖5的狀態,附圖12是一剖視平面圖,示出了附圖6的狀態,及附圖13是一時間圖,示出了兩個外殼的連接狀態和電連接狀態之間的關系。
參照附圖1至13描述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本實施例的連接器尤其是用于氣囊的連接器,并設置有可彼此連接的一個或多個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30。通過操作可操作構件,尤其是通過對可轉動地或可回轉地至少部分組裝到第一外殼10中或第一外殼10上的杠桿40進行轉動或回轉,可連接這兩個外殼10、30。在下面的描述中,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10、30將連接的側面稱為關于向前和向后方向FBD的前側。
該第二外殼30由例如合成樹脂制成,并具有一接受器31,該接受器具有開放的前表面,如附圖7中所示。該接受器31最好基本具有從前面觀察時橫向較長的矩形形狀,并且至少一個分隔壁31A在接受器31的中間位置(最好基本在橫向中央)基本垂直地延伸。接受器31的內部由分隔壁31A分成數個(最好是一對)橫向(左和右)安裝凹口31B,第一外殼10可單獨至少部分容納到該安裝凹口中。應當注意的是,從前面觀察時,在附圖7至12中僅示出了右安裝凹口31B,并且在下面只描述所示側面處的安裝凹口31B的構造,然而所有安裝凹口最好都具有類似或基本相同構造。
在每個安裝凹口31B中,最好處于突舌形式的一個或多個,最好是數個第二端子接頭32基本并排橫向設置在一個或多個層上,最好在三個層(上層、中央層或中間層和下層)中的每個層上。一個或多個,最好是兩個第二探測端子39最好基本并排橫向設置在上層的第二端子接頭32的靠近分隔壁31A的側面處。第二探測端子39最好具有和第二端子接頭32基本相同的形狀和/或基本相同的突出高度。如后面所述,隨著兩個外殼10、30連接,第二探測端子39將與第一外殼10的第一探測端子11電連接,以閉合連接探測電路,用于探測或檢查兩個外殼10、30的連接狀態。
通過安裝凹口31B的后壁33向后突出的每個端子接頭32和第二探測端子39的部分都在中間位置處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向下基本以直角彎曲,并且使其底端與探測裝置(如未說明的其印刷電路板的導電通路)電連接。一個或多個,最好是一對保護壁34從接受器31的(最好基本橫向的)橫向(左和/或右)側的后端基本向后突出,并且相應第二端子接頭32和第二探測端子39的暴露部分由該一個或多個保護壁34橫向(最好從左右兩側)保護。
在尤其在上層和/或中層上彼此橫向相鄰的每對第二端子接頭32上方,短接取消構件37從安裝凹口31B的后壁33向前突出。如后面所述,該短接取消構件37至少部分進入第一外殼10的連通空間S,以在短接端子12和第一端子接頭13之間推動它們。
至少一個凸輪銷35(作為優選的配合凸輪裝置)最好在安裝凹口31B的頂表面的相對橫向向外位置處向下或向內突出,該凸輪銷可與杠桿40(作為優選的可移動構件)的至少一個后面所述的凸輪凹槽41(作為優選的凸輪裝置)接合。而且,脫離接合突起38在安裝凹口31B的頂表面靠近安裝凹口31B的一側表面的位置處向下或向內突出,該側表面基本與分隔壁31A相對,該脫離接合突起最好基本處于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延伸的板的形式。
同樣,可與杠桿40的后面所述鎖定件42彈性接合的鎖定突起36最好在安裝凹口31B的頂表面的靠近分隔壁31A的位置處向下或向內突出。鎖定突起36具有一前表面,該前表面包括從安裝凹口31B的頂表面向下或向內延伸到中間位置的豎直表面,和從該中間位置基本向下或向內延伸并向下或向內朝后傾斜的導向表面36A,從導向表面36A的后端基本向后延伸的基本水平表面,和從該水平表面的后端朝安裝凹口31B的頂表面基本豎直延伸的鎖定表面36B。
每個杠桿40(作為優選的可移動構件)都由例如合成樹脂制成,并最好整體處于基本“門”形。該杠桿40包括(最好基本板形的)凸輪板或構件45,設置在基本與凸輪板45相對的位置處的(最好基本板形的)姿勢校正臂47,和聯接凸輪板45和臂47的末端或末端部分的可操作部分46。該杠桿40最好將至少部分容納到第一外殼10的后面所述的容納空間20中,并可在等待位置SBP(附圖7中所示的杠桿40的位置)和連接終止位置CEP(附圖12中所示的杠桿40的位置)之間移動(最好是轉動或回轉),在等待位置處,凸輪銷35可在兩外殼10、30的連接開始時進入凸輪凹槽41的入口,在連接終止位置處,兩個外殼10、30基本完全連接。杠桿40的構造的下面描述以杠桿40處于附圖12所示的連接終止位置CEP的狀態為基礎。
可與第二外殼30的凸輪銷35接合的凸輪凹槽41最好設置在凸輪板45的外表面(上表面)上。該凸輪凹槽41通過將凸輪板45的外表面凹陷形成,從而使其入口位于凸輪板45的外周邊緣部分的邊緣區域(附圖12中的左上側)處或其附近,最好基本與可操作部分46相對,并基本朝凸輪板45的中央延伸。(最好基本圓的)軸承孔45A形成在凸輪凹槽41的后端附近。將在后面描述的杠桿安裝表面22的軸承部分22A至少部分安裝到軸承孔45A中,以可移動地(可轉動地或可回轉地)支承凸輪板45。于是,隨著操作(最好轉動或回轉)杠桿40,凸輪銷35可以沿著凸輪凹槽41移動,以顯示凸輪動作,以及將兩個外殼10、30彼此連接和分離或者幫助它們的連接/分離。
用于將杠桿40臨時保持在等待位置SBP處的臨時保持彈性件48以可彈性變形的方式從凸輪凹槽41的入口附近位置處基本向后突出。傾斜地向外朝后突出的鉤子部分48A形成在該臨時保持彈性件48的后端處或其附近。變形空間限定在臨時保持彈性件48和凸輪板45的外周邊緣之間,并且臨時保持彈性件48可以凸輪凹槽41的入口側為底端彈性變形,以將鉤子部分48a向內移動。結果,通過鉤子部分48A與接受部分20A的前端的接合,臨時保持彈性件48防止了杠桿40移向或移至(尤其是轉動)連接終止位置CEP,該接受部分在杠桿40處于等待位置SBP處時從容納空間20的內側表面突出。在杠桿40的移動(轉動)期間,通過第二外殼30的脫離接合突起38,鉤子部分48A從接受部分20A的前端脫離接合,從而基本與脫離接合突起38的內表面基本接觸,同時臨時保持彈性件48向內彈性變形,以允許杠桿40的移動(轉動)。當杠桿40基本位于連接終止位置CEP處時,鉤子部分48A基本位于脫離接合突起38和接受部分20A后面的逃逸空間中,并且臨時保持彈性件48至少部分彈性恢復。
可與第二外殼30的鎖定突起36接合的鎖定件42設置在凸輪板45中的可操作部分46的側面處。該鎖定件42最好處于懸臂梁的形式,并可以其前端為底端向上和向下(基本平行于凸輪板45的厚度方向TD的方向)彈性變形,該懸臂梁特別形成在從凸輪板45的后端基本向前延伸的一對直狹縫之間。
凸輪板45的外表面(上表面)位于鎖定件42前面的區域凹陷形成鎖定逃逸部分49,用于避免在杠桿40的移動(轉動)期間干擾鎖定突起36。鎖定突起51設置在鎖定件42的底端處或其附近,該鎖定突起基本與鎖定逃逸部分49的后端連續,同時最好形成臺階并向上或向外突出。形成臺階的鎖定突起51的前表面是向上或向外朝后傾斜的傾斜導向表面51A,如附圖1中所示,并且鎖定突起51的上表面或外表面最好基本與凸輪板45的上表面或外表面齊平。而且,鎖定突起51的后表面是基本垂直的鎖定表面51B,并且凹口52形成在該鎖定表面51B后面。于是,當鎖定突起51的導向表面51A移動到鎖定突起36的導向表面36A上時,鎖定件42向下或向內彈性變形。當鎖定突起51移過鎖定突起36并且杠桿40基本到達連接終止位置CEP時,鎖定件42至少部分恢復,以將鎖定突起36至少部分安裝到凹口52中,并且鎖定突起51的鎖定表面51B與鎖定突起36的鎖定表面36B接合,從而防止了杠桿40移向或移至等待位置SBP,并且兩個外殼10、30保持完全連接。解除鎖定部分53形成在鎖定件42的后端處跨接或橋接凹口52,并且通過向下或向內按壓解除鎖定部分53,可以取消由鎖定突起36的鎖定表面36B和鎖定突起51的鎖定表面51B的接合所形成的鎖定狀態。
如附圖6中所示,按壓部分43在凸輪板45的內表面(下表面)的一位置處向下或向內突出,該位置基本對應與鎖定件42的底端。除非鎖定件42彈性變形,否則按壓部分43的前表面是基本垂直的表面,并且其下表面是從前表面的底端傾斜地向上或向外朝后延伸至后表面的傾斜表面。在鎖定件42彈性變形的情況下,按壓部分43的下表面從后面基本沿著彈性臂18的后面所述的可按壓部分18B的上表面上的移動通道(可轉動通道)滑動,如附圖4中所示。按壓部分43的下表面的斜度設置使得,彈性臂18可以在此期間保持在特定(預設的或可預設的)彈性變形姿勢。當在彈性臂18保持在特定(預設的或可預設的)彈性變形姿勢的情況下,按壓部分43移過可按壓部分18B時,彈性臂18基本至少部分彈性恢復,使按壓部分43和可按壓部分18B保持接觸,如附圖5中所示。在彈性臂18恢復的情況下,第一探測端子和第二探測端子仍然保持接觸。
預按壓部分44在凸輪板45的內表面基本對應于鎖定逃逸部分49的位置處向下或向內突出,如附圖5中所示。該預按壓部分44設置成在杠桿40的移動(轉動)期間基本沿著和按壓部分43相同的移動通道(可轉動通道)移動。該預按壓部分44的前表面形成向下或向內朝后傾斜的傾斜表面,其下表面或內表面最好形成基本平行于凸輪板45的下表面或內表面的基本水平表面,并且其后表面為基本垂直表面。預按壓部分44和按壓部分43之間的距離最好設置成短于彈性臂18的可按壓部分18B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的尺寸。這能夠防止可按壓部分18B至少部分進入到按壓部分43和與按壓部分44之間。在按壓部分43在杠桿40的移動(轉動)期間沿著移動通道(可轉動通道)按壓可按壓部分18B之前,預按壓部分44沿著移動通道(可轉動通道)從可按壓部分18B的傾斜表面滑動到可按壓部分18B的上表面上,從而彈性臂18向下或向內彈性變形。當杠桿40進一步移動(轉動)時,可按壓部分18B從預按壓部分44相對移動到按壓部分43。
第一外殼10由例如合成樹脂制成,并最好基本整體處于塊狀形式。兩個第一外殼10特別準備成與兩個安裝凹口31B相對應。如附圖1中所示,杠桿40和保持件50組裝到每個第一外殼10中。附圖7至12中所示的第一外殼10是將至少部分容納到第二外殼30的一個安裝凹口31B中的第一外殼,并且最好具有與將至少部分容納到另一安裝凹口31B中的第一外殼基本橫向對稱的形狀。下面不再描述后一第一外殼10。
一個或多個,最好是數個空腔14形成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穿透第一外殼10,并在連接兩個外殼10、30時設置在一個或多個層上,最好在三個(上層、中央層和下層)層上基本對應于第二端子接頭32的位置處。與線W的末端連接的第一端子接頭13可從插入側,最好基本從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這些空腔14中。當插入到基本正確的插入位置時,通過由從相對應空腔14的內表面突出的鎖定部分15鎖定,每個第一端子接頭13都最好保持成不會從后面脫出。隨著兩個外殼10、30連接,第二端子接頭32至少部分插入到第一端子接頭13中,并與彈性接觸件13A接觸,從而端子接頭13、32電連接,該彈性接觸件形成通過在第一端子接頭中在第一端子接頭13的上表面的前邊緣處向后折疊而可彈性變形。
同樣,一個或多個探測端子容納部分17形成在連接兩個外殼10、30時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在基本與第二探測端子39相對應的位置處穿透第一外殼10。該探測端子容納部分17最好與(最好是上層上的)空腔14橫向并列放置,并且第一探測端子11可最好基本從后面至少部分插入到其中。隨著兩個外殼10、30聯接,一個或多個第一探測端子11與第二外殼30的相應一個或多個第一探測端子39電連接,從而閉合用于探測兩外殼10、30的連接狀態的連接探測電路。后面描述第一探測端子11的詳細構造。
用于安裝保持器50的保持器安裝孔19形成在第一外殼10的橫向(底)表面中。該保持器安裝孔19形成橫向(垂直地)貫穿除了探測端子容納部分17之外的一個或多個層上,最好是三個層上的相應空腔14。另一方面,當保持器50至少部分安裝到保持器安裝孔19中時,端子插入孔50A形成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在基本與相應空腔14相對應的位置處穿透保持器50。而且,保持器50可在部分鎖定位置(作為優選的第一位置)和完全鎖定位置(作為優選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在部分鎖定位置處,允許第一端子接頭13通過端子插入孔50A插入和退出,在完全鎖定位置處,通過端子插入孔50A的橫向(底)表面的前端與第一端子接頭13的后端接合,第一端子接頭13鎖定成不會向后脫出(最好與鎖定部分15合作進行雙重鎖定)。
用于至少部分容納杠桿40(作為優選的可移動構件)的容納空間20形成在第一外殼10的上部處或其附近,從而具有開放的后側。該容納空間20最好形成在構成第一外殼10的上表面或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覆蓋壁21和面對該覆蓋壁21的內表面(下表面)的杠桿安裝表面22之間,并且杠桿40(最好基本從后面)至少部分滑動到該容納空間20中,同時保持成基本水平姿勢。該容納空間20基本與探測端子容納部分17的內側連通,并且彈性臂18設置在該連通部分中。
彈性臂18最好是基本水平姿勢,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較長,接觸突起18A相對于向前和向后方向FBD在彈性臂18的下表面或內表面的中間位置(最好基本在中央)中向下或向內突出,并且可按壓部分18B在彈性臂18的上表面或外表面的后端(自由端)處或其附近向上或向外(或者在與接觸部分18A的基本相對方向上)突出。最好通過在容納空間20和探測端子容納部分17之間的壁表面中形成一對狹縫,以從后端基本向前延伸,并通過使兩狹縫之間的區域可以前端為底端向上和向下(或向外和向內)彈性變形,形成彈性臂18。由于第一探測端子11至少部分容納在探測端子容納部分17中,所以它們可以受到保護,不暴露到外側。
可按壓部分18B受到杠桿40的按壓部分43和與按壓部分44按壓或推動。可按壓部分18B從彈性臂18的后端向上或向外突出,并且其上表面的后側形成向下或向內朝后傾斜的傾斜表面。通過操作該可移動構件(最好通過轉動杠桿40),可移動構件(杠桿40)的預按壓部分44和按壓部分43沿著可移動構件的移動通道(沿著杠桿40的弧形可轉動通道)與可按壓部分18B滑動接觸,從而彈性臂18向下或向內彈性變形。此時,在按壓可按壓部分18B之后,利用杠桿原理,從而可以減小使彈性臂18彈性變形的操作力。
用于可轉動地或可回轉地支承杠桿40的(最好基本圓柱形的)軸承部分22A設置成從杠桿安裝表面22向上或向外突出。在安裝杠桿40的過程中,杠桿40的凸輪板45移過軸承部分22A,同時通過使覆蓋壁21向上或向外彈性變形將加寬容納空間20。其后,當杠桿40到達基本正確的安裝位置時,該軸承部分22A至少部分安裝到凸輪板45的軸承孔45A中,并且凸輪板45可轉動或可回轉地支承并保持在容納空間20中。軸承部分22A和凸輪銷35設置使得,當兩個外殼10、30連接時,沿著兩個外殼10、30的連接方向CD(或向前和向后方向FB的)在同一直線上基本對準。另一方面,未說明的軸承部分在第一外殼10的底表面或內表面的最好在垂直方向上基本與軸承部分22A的中心軸同軸的位置處向下或向內突出。該軸承部分22A至少部分安裝到形成在姿勢校正臂47的內表面中的未說明的軸承孔中,以可轉動或可回轉地支承姿勢校正臂47。
用于至少部分容納短接端子12的一個或多個短接端子容納部分16形成在沿著寬度方向(最好在上層和中央層上)彼此相鄰的相應各對空腔14上方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穿透第一外殼10。每個短接端子容納部分16都和與之相鄰(例如,其下面)定位的兩個空腔14的內部連通,并且該連通空間S在第一外殼10的前表面中形成開口。
每個短接端子12都包括主體12A,該主體具有基本門形的橫截面,該橫截面具有開放底端,并且兩個或多個舌片可彈性變形地形成在主體12A中,以通過從主體12A的上表面的后邊緣向后折疊而基本向前延伸。該舌片12B向后折疊成與短接端子容納部分16的橫向(底)表面接觸,然后向上朝前傾斜,然后向下傾斜,以通過連通空間S與第一端子接頭13接觸,并隨后再次向上傾斜(或者以與向前和向后方向FBD成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橫向于該方向FBD傾斜)。特別地,如附圖2中所示,短接端子12通過連通空間S彈性觸碰一對相鄰的第一端子接頭12,從而閉合用于將這兩個或多個第一端子接頭13短接(電連接)的短接電路。盡管兩個外殼10、30正在連接,但是第二外殼30的短接取消構件37從前面至少部分進入連通空間S,以在短接端子12和相對應的數個或數對第一端子接頭13之間推動它們,如附圖3中所示,從而短接電路保持打開(未電連接狀態)。應當注意的是,為了保證操作安全,在第一和第二端子接頭13、32電連接之后,短接電路設置成打開。
每個第一探測端子11都最好通過將導電金屬板彎曲成特定(預設的或可預設的)形狀形成,并具有最好具有基本U形橫截面的主體11A,該橫截面具有開放的上端。通過在主體11A的底表面的后邊緣處向后折疊,接觸件11B可彈性變形地形成在主體11A中基本向前延伸。接觸件11B為基本尖銳形狀或山形,并且其尖端起到第一接觸點11C的作用。該第一接觸點11C通常保持基本與彈性臂18的接觸突起18A接觸。接觸件11B的延伸末端略微向上彎曲,并且該彎曲部分的下側起到第二接觸點11D的作用。當接觸件11B隨著第一接觸點11C向下或朝第一探測端子11的其它部分或支柱11E彈性移動而完全彈性變形時,第二接觸點11D基本與第二探測端子39接觸。于是,如附圖2中所示,隨著對可操作構件進行操作(最好隨著杠桿40轉動或回轉),預按壓部分44和按壓部分43基本與可按壓部分18B接觸,以將彈性臂18B向下或向內彈性變形;隨著接觸突起18A向下移動,第一探測端子11的第一接觸點11C向下或向內移動,以將接觸件11B向下或向內(或者朝第一彈性端子11的其它部分或支柱11E)彈性變形;并且隨著接觸件11B向下或向內彈性變形,第二接觸點11D向下或向內(或者朝第一探測端子11的其它部分或支柱11E)移動,以接觸第二探測端子39。以這種方式,第一和第二探測端子11、39電連接,以閉合連接探測電路(電連接狀態)。隨后,隨著操作(轉動)杠桿40,第一探測端子11繼續觸碰第二探測端子39,直到兩個外殼10、30的連接操作完成為止,并且當兩個外殼10、30的連接操作完成時,第一探測端子11與第二探測端子39分開,以保持連接探測電路打開(未電連接狀態)。
附圖13是一時間圖,示出了短接電路和連接探測電路的電連接之間的關系,以及兩個外殼10、30的連接狀態。如上所述,當兩個外殼10、30的連接操作開始(附圖1中所示的狀態)時,短接電路電連接(ON狀態)并且連接探測電路未電連接(OFF狀態)。連接探測電路在附圖2中所示的時間電處電連接;短接電路在附圖3中所示的時間電處未電連接;并且當連接操作完成(附圖6中所示的狀態)時,探測連接電路未電連接。換句話說,根據所采用的控制方法,短接電路或連接探測電路在兩個外殼10、30的連接操作期間電連接,并且當連接操作完成時,短接電路和連接探測電路未電連接。
接下來,描述如此構造的本實施例的功能。
在連接兩個外殼10、30時,第一外殼10略微安裝到安裝凹口31B中,以使凸輪銷35進入凸輪凹槽41的入口,如附圖7中所示。隨后,隨著在此狀態下對可操作構件的可操作部分46進行操作(最好是杠桿40的可操作部分46順時針轉動或回轉),第一外殼10通過凸輪凹槽41和凸輪銷35的接合所導致的凸輪動作,拉向第二外殼30。
在杠桿40的操作或移動(最好是轉動)的初始階段,預按壓部分44基本與可按壓部分18B接觸,以將彈性臂18向下或向內彈性變形,并且接觸突起18A向下或向內移動,以將第一探測端子11的第一接觸點11C向下移動,如附圖2中所示。當第一探測端子11隨著第一接觸點11C向下或向內移動而彈性變形時,第二接觸點11D向下或向內移動。與此平行,第二探測端子39的導引末端到達第一接觸點11C下面的位置,從而第一探測端子11的第二接觸點11D和第二探測端子39的導引末端彼此觸碰,以進行電連接。結果,連接探測電路閉合。同時,第一端子接頭13的彈性接觸件13A觸碰或接觸第二端子接頭32,以將第一端子接頭13和第二端子接頭32電連接。
當隨后操作(轉動)杠桿40時,預按壓部分44的下表面或內表面在可按壓部分18B的上表面或外表面上滑動,并且第二探測端子39至少部分插入到第一探測端子11中,最好同時保持基本與第一探測端子11的第二接觸點11D滑動接觸,如附圖3中所示。另一方面,第二外殼30的短接取消構件37從前面至少部分插入到連通空間S中,以在短接端子12和第一端子接頭13之間推動它們自己,從而切斷電連接,打開短接電路。以這種方式,由于當短接電路打開時,第一端子接頭13和第二端子接頭32電連接,所以可以確保操作的安全性。應當注意的是,第二外殼30的鎖定突起36進入杠桿40的鎖定逃逸部分49,如附圖9中所示,從而避免干擾杠桿40。
當進一步操作(轉動)杠桿40時,鎖定突起36的導向表面36A基本與鎖定件42的鎖定突起51的導向表面51A接觸,如附圖4中所示,從而鎖定件42開始向下或向內彈性變形。基本與此平行,可按壓部分18B從預按壓部分44相對移動到按壓部分43,但是彈性臂18保持在特定(預設的或可預設的)彈性變形姿勢。當杠桿40操作(轉動)到連接終止位置CEP之前的位置時,可按壓部分18B移過按壓部分43,并且彈性臂18基本一次彈性恢復,如附圖5中所示。以該恢復姿勢,第一探測端子11的第二接觸點11D最好仍然保持接觸第二探測端子39。另一方面,處于彈性變形姿勢的鎖定件42的傾斜角度隨著進一步操作(轉動)杠桿40而增大,并且即使在鎖定突起51移過鎖定突起36之后不久,鎖定件42也仍然保持在接觸突起18A上。
當杠桿40基本處于連接終止位置CEP處時,鎖定突起51已經移過鎖定突起36,鎖定件42已經至少部分彈性恢復,以將鎖定突起36至少部分安裝到凹口52中,并且鎖定突起51的鎖定表面51B和鎖定突起36的鎖定表面36B已經彼此接合,從而將兩個外殼10、30鎖定在完全連接的狀態。基本與此平行,彈性臂18(最好基本完全)恢復,以將接觸突起18A向上移動,從而第一探測端子11的第一接觸點11C向上或向外移動。隨著第一接觸點11C向上或向外移動,第二接觸點11D向上或向外遠離第二探測端子39移動,以打開連接探測電路。通過連接探測電路的打開,可以探測兩個外殼10、30的完全連接狀態。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第一外殼10的第一探測端子11保持與第二外殼30的第二探測端子39接觸,直到兩個外殼10、30的連接操作完成為止,并且當連接操作完成時,第一探測端子11與第二探測端子39分開。于是,可以電探測兩個外殼10、30的連接狀態。尤其是在本實施例中,根據短接電路或連接探測電路是否從連接操作的開始到連接操作的終止都保持電連接,以及兩個電路在連接操作完成之后是否打開,采用這種方法,如附圖13中所示。出于如下原因,采用該方法。即使在連接操作中混合或存在有噪音,由于電連接狀態已經設置,所以連接操作也確實在過程之中。于是,不存在以此錯誤判斷連接操作的完成的可能性。另外,即使在連接操作完成之后混合有噪音,這種噪音混合物也將不會探測為未完全連接狀態,并且可以處理不正常狀態。而且,由于在第一和第二端子接頭13、32彼此觸碰或接觸之后,短接端子12與第一端子接頭13分開,所以第一端子接頭13在從短接狀態釋放時與第二端子接頭32電連接,因此可以確保連接操作的安全性。而且,由于第一探測端子11至少部分容納在探測端子容納腔17中,并且彈性臂18通過切除形成探測端子容納腔17的一部分而形成,所以第一探測端子11最好可以受到保護,從而不暴露到外側。而且,由于第一探測端子11最好通過將可按壓部分18B設置在彈性臂18的自由端處或其附近和/或將接觸突起18A設置在彈性臂18的中間位置(最好基本在縱向中點)而利用杠桿原理彈性變形,所以可以減小將可按壓部分18B按壓之后所施加的操作力。
因此,為了電探測至少兩個外殼的連接狀態,一個或多個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30設置成在連接器中彼此可連接,其中第二端子接頭32,一個或多個第二探測端子39和一個或多個短接取消構件37設置在第二外殼30中,并且一個或多個短接端子12,至少一個彈性臂18,以及一個或多個第一探測端子11設置在每個第一外殼10中,該短接端子用于將相對應的兩個或多個(最好是數對)第一端子接頭短接,該彈性臂可隨著兩外殼10、30連接而彈性變形,該第一探測端子可隨著彈性臂18彈性變形而彈性變形,以觸碰第二探測端子39,從而探測連接狀態。在兩個外殼10、30的連接操作完成之前,彈性臂18保持彈性變形,并且第一探測端子11保持與第二探測端子39接觸,而當連接操作完成時,彈性臂18至少部分彈性恢復,并且第一探測端子11與第二探測端子32分開。
<其他實施例>
本發明不僅局限于上面描述和說明的實施例。例如,下面的實施例也在由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之內。除了下述實施例之外,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明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也可以作出各種改變。
(1)盡管根據前述實施例,杠桿40組裝到第一外殼10中,但是根據本發明,杠桿40可以組裝到第二外殼30中。
(2)盡管在前述實施例中,彈性臂18通過操作(轉動)杠桿40而彈性變形,但是根據本發明,彈性臂18可隨著兩個外殼10、30連接而彈性變形就足夠了。例如,彈性臂18可以通過與第二外殼30的安裝凹口31B的內表面接觸而彈性變形。
(3)盡管在前述實施例中,說明了杠桿型連接器,其中兩個外殼10、30通過轉動杠桿40而連接,但是根據本發明,連接器不需要必須是杠桿型連接器,并且可以使用鎖定臂。
(4)而且,除了可轉動或可回轉杠桿之外,顯示凸輪動作的任何其他可操作構件,如可沿著基本直線通道移動的滑塊,都可以用于和本發明連接。
附圖標記列表10第一外殼11第一探測端子12短接端子13第一端子接頭17探測端子容納部分18彈性臂18A 接觸突起18B 可按壓部分30第二外殼32第二端子接頭35凸輪銷36鎖定突起37短接取消構件39第二探測端子40杠桿41凸輪凹槽42鎖定件43按壓部分44預按壓部分
權利要求
1.連接器,包括可彼此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外殼(10,30),其特征在于在該第二外殼(30)之中或之上設有第二端子接頭(32)、至少一個第二探測端子(39)以及短接取消構件(37),在第一外殼(10)中設有數個第一端子接頭(13)、至少一個短接端子(12)、彈性臂(18)以及至少一個第一探測端子(11),該第一端子接頭(13)觸碰或接觸第二端子接頭(32)并設置在相鄰位置處,該短接端子(12)用于通過觸碰或接觸第一端子接頭(13)將第一端子接頭(13)的至少一部分短接,該彈性臂(18)能夠隨著第一和第二外殼(10,30)連接而彈性變形,該第一探測端子(11)能夠隨著彈性臂(18)彈性變形而彈性變形,并觸碰第二探測端子(39)以探測第一和第二外殼(10,30)的連接狀態,及在連接操作完成之前,該彈性臂(18)將保持彈性變形,并且第一探測端子(11)將保持與第二探測端子(39)接觸,在連接操作進行時,短接端子(12)將利用短接取消構件(37)保持與第一端子接頭(13)分開,及當連接操作基本完成時,彈性臂(18)將至少部分彈性恢復,并且第一探測端子(11)將與第二探測端子(39)分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短接取消構件(37)隨著連接操作進行而在短接端子(12)和第一端子接頭(13)之間至少部分推動自己之后,短接端子(12)將保持與第一端子接頭(13)分開。
3.如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和第二端子接頭(13,32)彼此觸碰或接觸之后,短接端子(12)與第一端子接頭(13)分開。
4.如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可移動構件(40)設置在其中一個連接器外殼(10,30)上,該可移動構件(40)能夠利用凸輪動作操作成連接和分離連接器外殼(10,30),或者幫助其連接和分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一個凸輪裝置(41)的該可操作構件(40)可移動地組裝到第一外殼(10)中彈性臂(18)的基本與第一探測端子(11)相對的一側處,在第二外殼(30)中形成有能夠與該凸輪裝置(41)合作的配合凸輪裝置(35)。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能夠按壓彈性臂(18)的至少一個按壓部分(43)形成在可移動構件(40)的基本面對彈性臂(18)的部分中,及其中,在可移動構件(40)的操作過程中,按壓部分(43)按壓彈性臂(18),以保持彈性臂(18)彈性變形,而當連接操作基本完成時,停止按壓彈性臂(18),以至少部分彈性恢復彈性臂(18)。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通過切割用于沿著第一和第二外殼(10,30)的連接方向(CD)至少部分容納第一探測端子(11)的探測端子容納部分(17)的內壁的一部分,彈性臂(18)形成懸臂梁,該懸臂梁能夠以其朝向連接表面的一側作為底端彈性變形。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將由按壓部分(43)觸碰的可按壓部分(18B)形成在彈性臂(18)的自由端處或其附近,并且與第一探測端子(11)接觸的接觸突起(18A)形成在彈性臂(18)的中間位置處,最好基本在縱向中點位置處。
9.控制連接器組裝的方法,該連接器包括可彼此連接的第一和第二外殼(10,30),包括如下步驟將下列部件設置在第二外殼(30)之中或之上第二端子接頭(32),至少一個第二探測端子(39)和短接取消構件(37),將下列部件設置在第一外殼(10)之中或之上數個第一端子接頭(13),它們觸碰或接觸第二端子接頭(32),并設置在相鄰位置處,至少一個短接端子(12),用于通過觸碰或接觸第一端子接頭(13)將第一端子接頭(13)的至少一部分短接,彈性臂(18),它可隨著第一和第二外殼(10,30)連接而彈性變形,及至少一個第一探測端子(11),它可隨著彈性臂(18)彈性變形而彈性變形,并觸碰第二探測端子(39),以探測第一和第二外殼(10,30)的連接狀態,及在連接操作完成之前,彈性臂(18)將保持彈性變形,并且第一探測端子(11)將保持與第二探測端子(39)接觸,在連接操作進行時利用短接取消構件(37)保持短接端子(12)與第一端子接頭(13)分離,及當連接操作基本完成時至少部分彈性恢復彈性臂(18),并將第一探測端子(11)與第二探測端子(39)分離。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短接取消構件(37)隨著連接操作進行而在短接端子(12)和第一端子接頭(13)之間至少部分推動自己之后,短接端子(12)保持與第一端子接頭(13)分離。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目的是電探測兩個外殼的連接狀態。根據本發明,第一外殼10和第二外殼30設置成可在連接器中彼此連接,其中第二端子接頭32、第二探測端子39和短接取消構件37設置在第二外殼30中,并且短接端子12,彈性臂18和第一探測端子11設置在每個第一外殼10中,該短接端子用于短接相對應的數對第一端子接頭,該彈性臂可隨著兩個外殼10、30連接而彈性變形,該第一探測端子可隨著彈性臂18彈性變形而彈性變形,以觸碰第二探測端子39,從而探測連接狀態。在兩外殼10、30的連接操作完成之前,彈性臂18保持彈性變形,并且第一探測端子11保持與第二探測端子39,而當連接操作完成時,彈性臂18彈性恢復,并且第一探測端子11與第二探測端子32分離。
文檔編號H01R13/64GK101017946SQ20061017240
公開日2007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26日
發明者藤井雅康, 櫻井利一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