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連接端子、連接端子組件和組裝連接端子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連接端子,更具體地涉及一種連接端子組件,該連接端子組件連接流體壓力傳感器和控制電路板。
背景技術:
在連接流體壓力傳感器和控制電路板的連接端子內,具有一種連接端子(一種配合型連接端子),它通過將凸端子配合到凹端子而實現凸端子和凹端子之間的電接觸。在該連接端子內,凸端子是軸向元件,它是用電導體,比如金屬制成的,凸端子被插入并配合到凹端子中。因此,連接端子保證了電傳導性。
通常,連接端子是不太大的,因此,凸端子的軸直徑傾向于減小,或者凸端子的軸傾向于變細。另外,凸端子的軸長度相當長,以便凸端子插入和配合進入凹端子。因為這個原因,凸端子的強度傾向于變小,然后,如果在插入或配合時凸端子和凹端子之間的放置或定位不準確,可由于凸端子和凹端子的外殼之間的干涉而產生凸端子損壞或對凸端子的有害作用。因此,對于配合型連接端子而言,需要的是在插入或配合時準確地進行凸端子和凹端子之間的定位。換句話說,凸端子需要準確地插入和配合進入凹端子。
關于定位,在僅一個凸端子和一個凹端子彼此連接(這就是說,僅一對凸端子和凹端子彼此連接)的情況下,其定位是容易的,兩個端子能夠彼此準確地連接。另一方面,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等量的多個凸端子和凹端子設置在一個裝置內,每個凸端子被固定在一個外殼上,并且每個凹端子被固定在另一個外殼上,隨后兩個外殼彼此連接,以使凸端子和凹端子電連接。在此種情況下,由于每個端子被固定在外殼上,每個凸端子需要在同時或一起連接至相應的凹端子。因此不可能一個接一個地連接凸端子和凹端子。由于這個原因,每個端子必須準確地定位在外殼上。然而,事實上,難以使多個凸端子和凹端子中的每個準確地放置或定位在外殼上。
尤其是,在用于制動裝置或系統的一種流體壓力傳感器的情況下,需要在由鋁壓鑄制成的外殼上設置和排列多個端子,以便檢測在液壓管路內設置的多個測量點處的流體壓力,以及將它們輸出至控制電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將這些端子固定在外殼上,孔(壓力配合孔)形成在外殼上,端子被壓力配合進入外殼上的壓力配合孔。關于壓力配合孔,它們是鉆孔形成的,因此其形狀變成圓形或環形。因為這個原因,可以使端子轉動或擰入在壓力配合孔。
為了避免端子的轉動,在端子被壓力配合進入壓力配合孔之后,通過嵌塞壓力配合孔將端子固定在外殼上。然而,由于該嵌塞,即使壓力配合孔在嵌塞前是準確地定位在外殼上,該端子的位置可變得未對準或在嵌塞時可產生端子的位置偏移。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壓力配合孔可以通過鑄造形成方形。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存在工作流體可以由方形壓力配合孔的角部泄漏的可能性,這是由于缺乏密封。因此,方形壓力配合孔不適合于流體壓力傳感器,該傳感器檢測施加在壓力配合孔內部的流體壓力。
因此,雖然這里沒有不同于形成圓形的壓力配合孔以及在端子壓力配合進入壓力配合孔之后嵌塞該壓力配合孔的方式,事實上,當固定端子至外殼時,由于壓力配合孔的位置誤差和在嵌塞時產生的端子的上述位置偏移,難以消除端子的真實位置從壓力配合孔的目標固定位置的偏移。
如以上所述,對于制動裝置和類似裝置的端子,其中多個凸端子設置在一個元件上,以及相等數量的多個凹端子設置在另一個元件上,隨后一個元件連接至另一個元件,以電連接凸端子和凹端子,端子的定位是重要的,因為多個凸端子和凹端子是同時地或全部一起彼此連接的。然而,如以上所述,非常困難的是多個凸端子和凹端子中的每個被準確地放置或定位,而沒有未對準或端子的偏移。另外,即使定位準確進行,它會導致組件性能的變差。
對于上述的問題,已公布的專利申請,對應于US 6789415 B1的PCT國際申請2002-542107的日文翻譯文本(以下稱為“JP2002-542107”),示出端子電連接的一種方式。在JP2002-542107中,配合型端子沒有用于電接觸部分。電連接是借助于彈簧接觸銷形成的,它使用彈簧力接觸相對的接觸面(這種類型的端子稱為接觸型端子)。通過這種接觸方式(通過接觸型端子),端子之間的準確定位變得不需要。
發明內容
然而,在JP2002-542107的端子的上述電接觸中,端子的電接觸僅通過彈簧形成,在此方式中,接觸銷的末端接觸相對的接觸面,或它的導電性僅取決于彈簧力。因為這個原因,為了保證電連接,需要增加接觸部分的導電性。為此,接觸部分或連接部分必須是鍍金的,但是這樣導致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當使用上述的配合型連接端子時,能夠避免成本的增加,但是如以上所述,端子的定位變得很難,并且這樣導致一個復雜的組裝過程。
因此,本發明的一個目在于提供一種配合型連接端子,該連接端子保證容易進行各端子之間的定位,即使它是配合型連接端子,并且避免了成本的增加。
按照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一個連接端子包括外殼;殼體,其固定在外殼上;端子臺,其安裝在殼體的內部,并且具有第一端子和引導體部分,該第一端子和引導體部分從端子臺的一端沿相同方向彼此平行地伸出;連接元件,其面對著殼體,并且具有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與其配合和連接,以形成電連接;凹陷部分,引導體部分與其配合;端子臺在被安裝在殼體內部時至少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方向上是可移動的;第一和第二端子是在引導體部分配合到凹陷部分上之后彼此配合的。
按照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一種連接端子組件包括第一外殼;多個第一組件,其設置在第一外殼上,每個第一組件具有固定在第一外殼上的殼體、安裝在殼體內部的端子臺;以及從端子臺的一端沿相同方向彼此平行地伸出的第一端子引導體部分;第二外殼,其包括面對著殼體的連接元件;多個第二組件,其數量與第一組件相同,并被固定在連接元件上對應于第一組件的位置,以與第一組件結合,每個第二組件具有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與其配合和連接,以形成電連接,以及凹陷部分,引導體部分與其配合;當結合第一和第二組件時,端子臺在殼體內部至少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方向上是可移動的。
按照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一種組裝連接端子的方法,該連接端子包括第一外殼;多個第一組件,其設置在第一外殼上,每個第一組件具有固定在第一外殼上的殼體、安裝在殼體內部的端子臺;以及從端子臺的一端沿相同方向彼此平行地伸出的第一端子和引導體部分;第二外殼,包括面對著殼體的連接元件;數量與第一組件相同的多個第二組件,其被固定在連接元件上對應于第一組件的位置,以與第一組件結合,每個第二組件具有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與其配合和連接,以便建立電連接,以及凹陷部分,引導體部分與其配合,并且當結合第一和第二組件時,端子臺在殼體內部至少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方向上是可移動的,該方法包括將引導體部分配合進入凹陷部分;通過將引導體部分配合到凹陷部分內而把第一端子引導至對應于第二端子的位置;在引導第一端子之后將第一端子配合到第二端子上。
結合附圖從下面的說明中理解本發明的其它目的和特點。
圖1是使用按照本發明連接端子的制動裝置的局部剖視圖;圖2是按照實施例1凸連接器的透視圖;圖3是按照實施例1凸連接器的主視圖,是從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4是按照實施例1凸連接器的剖視圖,是從y-z平面切取的;圖5是按照實施例1凸連接器的剖視圖,是從x-z平面切取的;圖6是按照實施例1支座的透視圖;圖7是按照實施例1端子引導體和凸連接器的前視圖,是從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8是按照實施例1端子引導體和凸連接器的側視圖;圖9是一圖,示出按照實施例1端子臺在x-y平面上的平行運動;圖10是一圖,示出按照實施例1端子臺在x-y平面上的轉動運動;圖11是一圖,示出按照實施例1端子臺在x-y-z空間內的三維運動;圖12是按照實施例1凹連接器的剖視圖;圖13是按照實施例1凸連接器和凹連接器在連接器連接之前的剖視圖;圖14是按照實施例1凸連接器和凹連接器在連接器連接之后的剖視圖;圖15是一圖,示出凸連接器的嵌塞過程;圖16是按照實施例1的ECU板的主視圖,是在連接器連接之前從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17是按照實施例1液壓管路外殼的主視圖,是在凸連接器連接之前從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18是按照實施例1的ECU板的主視圖,是在連接器連接之后從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19是ECU板的主視圖,其中使用普通的配合型端子,是從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20是一個修改實例,其中在實施例1-1中,凸連接器和端子引導體的高度在z-軸方向上是相同的;圖21是一個修改實例,其中在實施例1-2中,凸連接器在z-軸方向上的高度高于端子引導體的高度;圖22是一個修改實例,其中在實施例1-3中,設置在凸連接器側面的端子引導體也起到端子的作用;圖23是一個修改實例,其中在實施例1-4中,端子引導體部分設于凹連接器;圖24是一個修改實例,其中在實施例1-5中,端子引導體的位置不是在端子臺的中心;圖25是按照實施例2的端子臺的主視圖,是從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26是按照實施例3的殼體的剖視圖;圖27是按照實施例4的凸連接器的透視圖;圖28是按照實施例4的凹連接器的透視圖;圖29是按照實施例4的凸連接器的主視圖,是從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30是按照實施例4的凸連接器的剖視圖,是沿圖29的直線XXX-XXX切取的;圖31是按照實施例4的端子臺的主視圖,是從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32是按照實施例5的凸連接器的透視圖;圖33是按照實施例5的端子臺的主視圖,是從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34是按照實施例5的端子臺的主視圖,是從y-軸正方向看到的;圖35是按照實施例5的凹連接器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將在下面參見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各實施例。首先,將參見圖1至19說明實施例1。圖1是使用根據本發明的連接端子的制動裝置的局部剖視圖。該制動裝置使用液壓管路外殼1(第一外殼或簡稱外殼)、面對著液壓管路外殼1的電控制單元(ECU)板2(連接元件)、凸連接器100(第一組件)以及凹連接器200(第二組件)。在圖1內,由液壓管路外殼1至ECU板2的方向(該方向是本發明內連接端子的連接方向)被限定為z-軸,垂直于z-軸和平行于圖面的軸線被限定為x-軸,垂直于圖面的方向被限定為y-軸。
液壓管路外殼1是用鋁壓鑄制成的。制動裝置用的液壓管路設于液壓管路外殼1,另外,凸連接器100設置在液壓管路外殼1上。凸連接器100具有凸端子110(第一端子)。凸端子110被設置為這樣,即,使凸端子110可以相對于液壓管路外殼1至少在平行于x-y平面的方向上移動。在該實施例1中,凸端子110被設置為這樣,即,使凸端子110可以在三維方向內運動(這就是說,可得到平行的和轉動的運動)。
在液壓管路外殼1上,為了將凸連接器100固定至液壓管路外殼1,形成與液壓管路連通的壓力配合孔11。壓力配合孔11是使用鉆孔形成的,它的形狀是圓形或環形。凸連接器100的沿z-軸方向的下端部分(或負方向側面端部)插入和壓力配合到壓力配合孔11中,隨后壓力配合孔11的開口被嵌塞。因此凸連接器100被固定在液壓管路外殼1上。
在凸連接器100的下端部分設置流體壓力傳感器3,它探測或檢測液壓管路內的流體壓力。在流體壓力傳感器3的沿z-軸方向的上端部分(或正方向側部分)形成凸緣部分6。另外,如由圖2內所見,在凸緣部分6的上端部分外形成錐形部分7。在嵌塞壓力配合孔11時,用材料,比如液壓管路外殼1的鋁充填錐形部分7。因此,凸連接器100被固定在液壓管路外殼1上,如以上所述。
關于ECU板2,它被安裝或容納在ECU外殼4內(第二外殼)。凹連接器200設于ECU板2。與凸連接器100相比,在其中凸端子110可以相對于液壓管路外殼1移動,凹連接器200被完全地固定至ECU板2。
在此處,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是配合型連接器,凸連接器100的凸端子110(第一端子)被插入配合安裝到凹連接器200中。在更詳細地有關說明中,如圖12所示,凸端子110與凹連接器200的凹端子210配合(第二端子),因此形成電接觸或電連接。在本發明中,由于每個凸端子110和凹端子210是配合型端子(這就是說,如以上所述,凹連接器100的凸端子110被插入或配合安裝到凹連接器200中,凸端子110與凹端子210配合),可以保證充分的導電性,即使沒有增加導電性的措施。
因此,每個凸端子110和凹端子210是在相同的過程形成的用于普通的配合型連接器的一個端子,用于增加導電性的措施,比如鍍金不是特別需要的。因此這樣導致成本降低。
流體壓力傳感器3檢測液壓管路內的流體壓力,檢測到的流體壓力(檢測到的流體壓力的信號)通過凸連接器100的凸端子110和凹連接器200的凹端子210輸出或傳送至ECU板2(ECU板2的控制電路或控制電路的基片)。在ECU板2內,制動控制是根據用于制動的最佳工作流體壓力的壓力信號而執行的。
關于凹端子210和凹連接器200,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即,如果凹連接器200移動或偏移,其中凹端子210被焊在ECU電控制元件板2上,這樣在焊接的凹端子210與ECU板2的接觸點上施加載荷,這不是優選的。因此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凹連接器200被固定在ECU板2上。然而,如果凹端子210的一種連接或接觸方式不同于焊接連接和僅在凹端子210的接觸點上施加小的載荷,凹連接器200可以被設置為這樣,即,使凹連接器200可以在三維方向內相對于ECU電控制元件板2移動。
以下將說明凸連接器的細節。圖2是凸連接器100的透視圖,圖3是凸連接器100的主視圖,其是由z-軸的正方向看到的。凸連接器100具有流體壓力傳感器3、凸端子110、凸端子引導體120(或簡稱為端子引導體或引導體或引導體部分)、端子臺130和殼體140。殼體140是一個圓筒元件,并且不能相對于液壓管路外殼1運動,也就是說,殼體140被固定至液壓管路外殼1。以具有預定的允許范圍或限度的方式將端子臺130安裝或容納在殼體140內,位于在殼體140的沿z-軸方向的上端部分(或正方向側的端部)。隨后,端子臺130可以至少在平行于x-y平面的方向上(或至少在垂直于凸和凹端子110,210的連接方向的方向上)相對于殼體140運動。在該實施例1中,端子臺130被安裝在殼體140的上端部分,這樣使端子臺130可以在三維方向內運動(這就是說,可以是平行的和轉動的運動)。在另一方面,在殼體140的沿z-軸方向的下端部分(或負方向側的端部)設置圓柱形流體壓力傳感器3。如以上所述,凸緣部分6形成在流體壓力傳感器3的上部上,并且通過嵌塞固定至流體管路外殼1。
由圖2內可見,凸端子110和凸端子引導體120在z-軸的正方向上從端子臺130(或端子臺130的一端)伸出或凸起。凸端子引導體120是一個引導元件,它的形狀類似于片或板,它的橫截面是矩形的,該矩形在y-軸方向上的側面長度大于在x-軸方向上的側面長度。另外,在端子引導體120的沿z-軸方向的上(或頂)端部分(或正方向側的端部)形成為錐形。更詳細地說,在端子引導體120的頂端部分處形成錐形部分121(錐形部分121的細節將在后面說明)。
凸端子110是與普通的配合型端子相同的導電金屬元件。凸端子110的第一凸端子111設置在端子引導體120的沿x-軸方向的正側面,而凸端子110的第二凸端子112和第三凸端子113設置在端子引導體120的沿x-軸方向的負側面。更詳細地說,凸端子110的沿x-軸方向的高度設置為低于端子引導體120的高度。借助這樣的高度關系,在凸端子110的插入或配合時,端子引導體120的確能夠先于凸端子110碰到或接觸凹連接器200。
如由圖2內所見,和如以上所述,凸端子110和端子引導體120是彼此分離的,它們每個從端子臺130單獨地凸起。凸端子110設置在一個位置,在該位置凸端子110能夠借助彈性變形抵靠在端子引導體120上。如果從x-軸的正方向將外力施加在第一凸端子111上,第一凸端子111能夠在彈性變形范圍內抵靠在端子引導體120上,并且能夠避免第一凸端子111的塑性變形。另外,關于第二和第三凸端子112,113,由于它們被在第二和第三凸端子112,113的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的端子引導體120阻擋,來自x-軸的正方向的外力不能夠直接地施加至第二和第三凸端子112,113。
以類似的方式,如果來自x-軸的負方向的外力施加至第二和第三凸端子112,113,它們能夠在彈性變形的范圍內抵靠在端子引導體120上,第一凸端子111沒有受到來自x-軸的負方向的外力的作用。如以上所述,凸端子110(第一、第二和第三凸端子111,112,113)設置在一個位置,在此處凸端子110能夠借助彈性變形抵靠在端子引導體120上,從而避免凸端子110遭受外力。這就是說,端子引導體120作為保護凸端子110的薄板。
圖4是凸連接器100的剖視圖,是沿著x-z平面截取的。圖5是凸連接器100的剖視圖,是沿著x-z平面截取的。圖6是端子臺130和支承或保持端子臺130的支座150的透視圖。流體壓力傳感器3對于支座150設置在端子臺130的相對側,流體壓力傳感器3和凸端子110通過導線5彼此連接。如圖5內所示,導線5是撓性導線,從而允許端子臺130在三維方向上運動,同時保持流體壓力傳感器3和凸端子110之間的電連接。
端子臺130與它們制造成整體,并且具有盤形部分131和在盤形部分131上的凸起部分132,盤形部分131定位在它的z-軸方向上的下端(或負位置側面端)。凸起部分132形成為基本上橢圓或卵形或長方形,它是沿著z-軸方向在端子臺130的圓周相對的弧形處切出的,并且從具有盤形形狀的盤形部分131凸起。
基本上是圓柱形的殼體140具有臺階或臺階部分141(限制器或限制部分,其限制端子臺130的端子臺安裝方向上的移動),它在殼體140的沿z-軸方向的上端部分(或負方向側的端部)。另外,殼體140具有圓柱形部分142和中空長孔部分143,圓柱形部分142定位得低于臺階部分141,中空長孔部分143定位在臺階部分141的上面。圓柱形部分142基本上是圓柱形。關于中空長孔部分143,它是長孔形,是以與端子臺130的凸起部分132相同的方式沿著z-軸方向在殼體140的圓周相對的弧形處切出的。由于具有這樣的形狀,中空長孔部分143的開口部分145在z-軸的正方向上是開口的。這就是說,殼體140由臺階部分141、圓柱形部分142和中空長孔部分143組成,開口部分145的開口面積被臺階部分141限定或變窄。
關于在端子引導體120的上端部分形成的錐形部分121,它是由x-軸方向錐面123和y-軸方向錐面124組成的,前者的三角形表面在x-軸方向上傾斜,后面的三角形表面在y-軸方向上傾斜。如以上所述,由于端子引導體120的橫截面是矩形的,它在y-軸方向上的側面長度大于在x-軸方向上的側面長度,y-軸方向錐面124的錐形部分(或三角形的長度)大于x-軸方向錐面123的錐形部分。借助在x和y方向上設置這些錐面123、124,即使當在插入或配合端子引導體120和凸端子110時凸連接器100在x-y平面上相對于凹連接器200偏移,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之間的連接(或端子引導體120和凸端子110插入凹連接器200)能夠平穩地進行。
關于放置在端子臺130下面的支座150,四個支座150被設置用來支承端子臺130,以及限制在端子臺130的沿z-軸負方向的移動。更詳細地說,端子臺130僅擱在或放在或設置在四個支座150的沿z-軸正方向的頂端上,并且在端子臺130的沿z-軸負方向的移動被限制,但是在端子臺130的z-軸的負方向以外的其它方向上的移動不受限制。在本實施例中,支座150的數量為四個。然而,如果支座150是能夠支承端子臺130和限制端子臺130的沿z-軸方向的向下移動的一個元件,支座150的數量可以不限制為四個。
以下,將說明端子臺130和殼體140的尺寸和端子臺130的移動。圖7是端子引導體120和凸連接器100的主視圖,是從z-軸的正方向看到的,并且省略了凸端子110。圖8是端子引導體120和凸連接器100的側視圖。在圖8內,殼體140以剖視圖示出。圖9是示出端子臺130在x-y平面上的平行運動的圖。圖10是示出端子臺130在x-y平面上的轉動運動的圖。圖11是示出在x-y-z空間內的三維運動(平行和轉動運動)的圖。
首先,關于端子臺130和殼體140在x-y平面上的尺寸,凸起部分132的較小(或較短)軸的直徑由“d1”表示,凸起部分132的較大(或較長)軸的直徑由“d3”表示。在另一方面,中空長孔部分143內部的較小軸的直徑由“d2”表示,中空長孔部分143內部的較大軸的直徑由“d4”表示。在此處,上述尺寸之間的關系是d1<d2、d3<d4和d2<d3。根據d1<d2和d3<d4的關系,在端子臺130的凸起部分132和殼體140的中空長孔部分143之間形成沿x-軸和y-軸的間隙或縫隙Δxd和Δyd。因此如在圖9,10內所示,凸起部分132能夠在一個預定的允許范圍內在平行于x-y平面的方向上移動或在x-y平面上轉動,同時插入在中空長孔部分143內。然而,關于凸起部分132的轉動運動或移動,如在圖10內所示,它被限制在預定的轉動角或預定的允許范圍內。這就是說,中空長孔部分143作為轉動限制器作用,它將在端子臺130的平行于沿x-y平面方向(或在垂直于連接方向的平面上)的轉動和移動限制在預定的允許范圍內。
其次,關于z-軸方向和三維方向,如在圖8內所示,端子臺130的盤形部分131的直徑“d3”設置為大于中空長孔部分143內部的較小軸的直徑“d2”。另外,端子臺130放置在殼體140內部的支座150上,從而使盤形部分131和殼體140的臺階部分141之間產生間隙或縫隙Δz。因此端子臺130能夠在間隙Δz范圍內在z-軸方向上移動。然而,因為d3>d2,盤形部分131被臺階部分141阻擋,因此端子臺130沿z-軸正方向的移動被限制在間隙Δz內(或預定的允許界限內)。在另一方面,由于端子臺130被殼體140內部的棍形支座150支承,端子臺130不能沿z-軸的負方向移動。因此,除了上述在x-y平面上的移動,端子臺130能夠沿z-軸的正方向移動。這就是說,除了z-軸的負方向之外,端子臺130能夠在預定的允許范圍內在三維方向上移動。換句話說,端子臺130是以具有預定的允許界限的方式安裝的,從而端子臺130可以沿三維方向平行運動和轉動運動。
以下,將說明凹連接器的細節。圖12是凹連接器200的剖視圖。凹連接器200具有端子外殼201。端子外殼201形成有沿z-軸方向的引導體插孔220(凹部)和端子插孔230。引導體插孔220和端子插孔230分別形成能夠接收端子引導體120和凸端子110的尺寸。另外,在引導體插孔220沿z-軸負方向的開口部分(稱為開口部分222)形成為錐形。更詳細地說,在引導體插孔220的開口部分222處形成錐形表面或錐形面221。隨后,引導體插孔220的開口部分222由錐形表面221很大地開口。在圖12內可以看見,沿開口部分222的x-軸方向的寬度“a”設置為大于端子引導體120的寬度“b”(即a>b)。對于端子插孔230,凹端子210設置在端子插孔230內部。
接著,下面將說明連接器的連接。圖13和14是連接前和連接后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的剖視圖。在圖13和14內,凸連接器100以側視圖示出。如以上所述,凸連接器100的端子臺130設置為這樣,使端子臺130能夠在三維方向上相對于殼體140在預定的允許限度內運動(即,可以三維運動)。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在如圖13內所示的連接前,在一種情況下,其中凸連接器100的端子引導體120的中心軸線“L1”在x-軸方向上相對于凹連接器200的引導體插孔220的中心軸線“L2”偏移,如果它的偏移量(或寬度)Δx1在引導體插孔220的開口部分222的寬度“a”內,形成在端子引導體120的上端部分的錐形部分121的x-軸方向錐面123能夠觸碰或接觸引導體插孔220的錐形表面221。此時,由于凸連接器100的端子臺130能夠相對于殼體140在三維方向上移動,端子引導體120能夠被引導進入引導體插孔200或至引導體插孔220的中心(與此同時凸端子110也被引導至與凸端子210對應的一個位置)。這就是說,端子引導體120的中心軸線“L1”借助錐形表面221和端子引導體120的x-軸方向錐面123與引導體插孔220的中心軸線“L2”一致。隨后,端子引導體120能夠平穩地插入引導體插孔220。使用這種方式,可以精確地進行凸端子110和凹連接器200之間的定位,因此如圖14內所示,凸端子110和凹端子210彼此相配合。
在本實施例中,對于端子引導體120在y-軸方向上的偏移,借助錐形部分121的y-軸方向錐面124,端子引導體120能夠平穩地配合到或插入引導體插孔220中,即使當凸連接器100在y-軸方向上相對于凹連接器200偏移時。關于y-軸方向的偏移的更多細節,如以前所述,端子引導體120的橫截面是矩形的,并且在y-軸方向錐面124的在y-軸方向上的錐形部分比在x-軸方向錐面123的x-軸方向上的錐形部分要長。因為這個原因,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其中凸連接器100在y-軸方向上相對于凹連接器200偏移Δy,如果它的偏移量Δy是在端子引導體120長側面的寬度“A”的一半的范圍內,即在A之內(見圖4),端子引導體120能夠借助y-軸方向錐面124引導進入引導體插孔220。因此,關于在端子引導體120的y-軸方向上的偏移,該偏移被端子引導體120的y-軸方向錐面124校正,即使與x-軸方向上的偏移情況相反,在引導體插孔220的開口部分222處在y-軸方向上沒有設置一個錐形表面。隨后,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能夠平穩地彼此連接。
此外,即使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其中端子引導體120在x-y平面上沿轉動方向相對于引導體插孔220偏移,該轉動偏移被x-軸和y-軸方向錐面123和124校正。這就是說,當x-軸和y-軸方向錐面123和124被引導時,能夠三維運動的端子臺130在x-y平面上轉動,因此端子引導體120能夠平穩地插入或配合進入引導體插孔220。
接著,說明將凸連接器100固定至液壓管路殼體1的嵌塞。圖15是示出凸連接器100的嵌塞過程的圖。圖15A和15B示出在嵌塞之前和在嵌塞之后的示意圖。在此處,“L1”表示凸連接器100的中心軸線,“L3”表示凸連接器100的中心軸線的目標固定位置,“L4”表示嵌塞后凸連接器100的中心軸線的真實位置。嵌塞前,中心軸線“L1”與目標固定位置“L3”相一致,真實位置“L4”也與目標固定位置“L3”相一致。
如以前所述,壓力配合孔11是借助在液壓管道外殼1上鉆孔形成的,并且與液壓管道連通。另外,這個圓形壓力配合孔11是由第一臺階部分12和第二臺階部分13形成的,流體壓力傳感器3壓力配合進入第一臺階部分12,凸緣部分6壓力配合進入第二臺階部分13。在嵌塞前,因為錐形部分7形成在凸緣部分6的上端部分,在凸緣部分6和第二臺階部分13的開口部分(稱為開口部分13a)之間形成間隙或空間“d”。
在嵌塞過程中,第二臺階部分13的開口部分13a通過嵌塞而塑性變形,材料比如液壓管路外殼1的鋁填滿間隙“d”。隨后,凸緣部分6的周邊或外圓周被固定,它在壓力配合孔11內的轉動必然消失。因此,孔以凸連接器100沒有轉動的方式將凸連接器100固定至液壓管路外殼1,該圓形壓力配合孔在避免工作流體泄漏方面比方形壓力配合孔更有效。
然而,在嵌塞過程中,由于嵌塞引起第二臺階部分13的開口部分13a的塑性變形,凸連接器有可能在徑向上移動或偏移。圖15是一個實例,示出嵌塞后凸連接器100的偏移運動。圖15示出沿y軸負方向的運動情況。在嵌塞后,凸連接器100的中心軸線“L1”在徑向上偏移,由此,凸連接器100的中心軸線的真實位置“L4”從目標固定位置“L3”偏移Δy1。實際上,通過這樣的方式,當將凸連接器100固定至液壓管路外殼1時,難以消除目標固定位置“L3”和真實位置“L4”之前的偏移。
在本發明中,如在圖12至14中所示,如果在嵌塞時出現的凸連接器100的偏移Δy1在端子引導體120的長側面的寬度“A”的一半的范圍內,即在A內(見圖4),由于端子臺130能夠移動,端子引導體120由y-軸方向錐面124引導進入引導體插孔220。這就是說,在嵌塞時發生的凸連接器100的偏移被吸收,從而達到精確的定位。
以下將予以說明在多個連接器連接到一起時的每對凸連接器和凹連接器的偏移校正。圖16是ECU電控單元板2的主視圖,是在凸連接器100連接前從z-軸的正方向看到的。圖17是液壓管路外殼1的主視圖,是從z-軸的正方向看到的。圖18是ECU板2的主視圖,是在凸連接器100連接后從z-軸的負方向看到的。在圖17和18內,斜線陰影區示出可移動區域“D”,凸連接器100的端子臺130能夠在其中移動。另外,為了便于說明,導線5等被省略。
在ECU外殼4的沿z-軸方向的下表面(或負方向側的表面)上設置多個凹連接器200a-200e。并且,設置在凹連接器200a-200e內部的凹端子210a-210e通過焊連接分別與安裝在ECU外殼4內的ECU電控單元板2電連接。另一方面,在液壓管路外殼1沿z-軸方向的上表面(或正方向側的表面)上設置相同數量的多個凸連接器100a-100e(多個凸連接器100a-100e,數量與凹連接器200a-200e一樣多)。
每個凸連接器100a-100e和凹連接器200a-200e設置在相關的對應位置,在此處每對凸連接器和凹連接器能夠連接。更詳細地說,每對凸連接器100a-100e和凹連接器200a-200e被設置為這樣,通過使液壓管路外殼1接近ECU外殼4使全部凸連接器和凹連接器相互配合和連接。在此之后,凸連接器100a-100e和凹連接器200a-200e被共同稱為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
在組裝時產生組裝誤差或未對準和偏移。這就是說,在將凹連接器200固定至ECU外殼4的過程期間和將凸連接器100固定至液壓管路外殼1的過程期間,產生組裝誤差或未對準。除了組裝誤差之外,每個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本身具有尺寸或形狀等的誤差。因為這個原因,在x-y-z坐標系內的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的軸向位置不是彼此完全地配合,這樣導致在三維方向上的微小偏移。
關于液壓管路外殼1和ECU外殼4的組裝,如果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的中心軸線“L1,L2”彼此偏移,或如果凸連接器100的端子引導體120在x-y平面上沿轉動方向相對于凹連接器200的引導體插孔220偏移,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之間的連接是不可能的。然而,如以上所述,凸連接器100的端子臺130能夠相對于殼體140在三維方向上移動,并且也能相對于液壓管路外殼1在三維方向上在可移動區域“D”內移動(因為殼體140被固定至液壓管路外殼1)。因此,在設置多個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的情況下,即使如果成對的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之間的每個連接位置在連接之前在成對的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之間偏移,凸連接器100的凸端子110和端子引導體120移動,從而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的中心軸線“L1,L2”能夠彼此配合。
因此,即使如果每對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之間的偏移量和方向與另一對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不同,如以上所述,端子引導體120能夠平穩地插入凹連接器200的引導體插孔220。并且凸端子110能夠插入端子插孔230,然后,凸端子110能夠平穩地配合至凹端子210。
如以上所述,在實施例1中,凸連接器100的端子臺130被設置為這樣,使端子臺130能夠相對于殼體140在三維方向上在預定的允許限度內移動(即,可以平行和轉動運動)。因此,考慮到每個元件本身具有的組裝誤差或未對準和尺寸或形狀等的誤差設定預定的間隙,即使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的中心軸線“L1,L2”由于誤差等而彼此偏移,端子臺130在可移動區域“D”內移動,隨后該偏移能夠被校正。借助這種方式,可以使設置在液壓管路外殼1和ECU外殼4(ECU板2)的全部成對的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彼此同時地配合或連接。然后,通過將液壓管路外殼1和ECU電子控制單元外殼4(或多個第一和第二組件,即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結合而形成連接端子組件。
關于凹端子210和凹連接器200,在一種情況下,其中凹端子210被如以上所述地焊在ECU板2上,如果凹連接器200移動或偏移,這樣在所焊的凹端子210與ECU板2的接觸點上施加載荷,這不是優選的。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凹連接器200被固定至ECU板2。然而,只要凹端子210的連接或接觸方式不同于焊接連接,并且僅將小載荷施加到凹端子210的接觸點上,可以使凹連接器200設置為這樣,使凹連接器200可以相對于ECU板2在三維方向向上運動。例如,凹端子210通過凹連接器200連接至ECU板2,該凹連接器200通過撓性導線可移動。
接著,將對比相關的技術來說明本實施例的效果。如以上所述,如果接觸型端子或連接器像在JP2002-542107中的連接器那樣使用,接觸部分或連接部分必須鍍金,以保證電連接,由此導致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當使用配合型端子時,可防止成本的增加。而如圖19內所示,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其中普通的配合型端子僅被設置在液壓管路外殼1和ECU板2上,難以同時連接多個凸連接器和凹連接器,這是由于每個元件或連接器本身具有尺寸或形狀的誤差或類似的。
然而,在實施例1中,凸端子110和端子引導體120沿相同方向從凸連接器100的端子臺130彼此平行地伸出,端子臺130被安裝在殼體140內部,可得到端子臺130在三維方向上的平行和轉動運動。借助這樣的設置,即使每對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之間存在未對準或位置偏移,這是由于每個元件本身具有組裝誤差和尺寸和形狀的誤差或類似的,端子引導體120能夠通過端子臺130的平行和轉動運動平穩地插入引導體插孔220。然后,凸端子110能夠確定地配合至凹端子210。
另外,即使由于每個元件本身具有組裝誤差和尺寸和形狀等的誤差而存在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的中心軸線“L1,L2”的偏移,借助能夠平行和轉動運動的端子臺130能夠校正此偏移,隨后設置在液壓管路外殼1和ECU外殼4(ECU板2)上的全部成對的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能夠同時地彼此配合或連接。因此可以便于各端子(或各連接器)之間的連接組裝,而不產生成本的增加。
除此之外,端子臺130能夠在三維方向上進行平行和轉動運動。這樣允許凸端子110和端子引導體120在z-軸方向上移動。因此,盡管在z-軸方向上有一個振動,該振動在每個元件上施加載荷,可以借助凸端子110和端子引導體120在z-軸方向上的移動防止載荷。因此能夠避免由于隨時間而老化引起的凸端子110的損壞。
關于錐形部分121和錐形表面221,在本實施例中,錐形部分121形成在端子引導體120的上端部分,錐形表面221形成在引導體插孔220的開口部分222。通過在端子引導體120或引導體插孔220中的至少一個上設置錐形部分或錐形表面(部分),端子臺130能夠容易地平行于x-y平面移動。這樣,在端子臺130在凸連接器100上移動期間,能夠減小由端子引導體120和引導體插孔220之間的接觸引起的載荷。
另外,關于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或凸端子110和凹端子210)之間的連接,精確的定位首先是通過在連接前端子臺130的平行移動將凸連接器100的端子引導體120配合或插入到凹連接器200的引導體插孔220中來實現。在此之后,凸端子110和凹端子210彼此配合和連接。因此,可減小施加在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之間的連接部分處的凸端子110上的載荷。
另外,凸端子110和端子引導體120是單獨形成的,凸端子110被設置在這樣一個位置,其中凸端子110能夠借助彈性變形抵靠著在端子引導體120上。由此,即使將來自x-軸的正方向的外力施加在凸端子110上,凸端子110能夠在彈性變形范圍內抵靠在端子引導體120上,并且能夠避免凸端子110的塑性變形。端子引導體120作為薄板,它保護凸端子110免受外力,并且可以避免凸端子110的塑性變形,即使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其中在凸端子110和其它元件之間產生干涉或無意的接觸。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凸端子110的z-軸方向上的高度設定為低于端子引導體120的高度。因此,在凸端子110的插入或配合時,端子引導體120能夠先于凸端子110碰到或接觸凹連接器200。在連接時施加在凸端子110上的載荷能夠進一步減小。
另外,凸端子110是連接端子,其連接流體壓力傳感器3和ECU板2,流體壓力傳感器3是通過支座150設置在凸連接器100的下端部分上,該支座支承其上設置凸端子110的端子臺130。借助這樣的設置,凸端子110能夠獨立于流體壓力傳感器3移動,這就是說,凸端子110的移動不會對流體壓力傳感器3施加影響。另外,在z-軸方向上的壓力脈動被凸端子110的z-軸方向上的移動吸收,由此能夠減少對凸連接器100的影響。
接著,下面將列舉修改實施例或改進實例。將參見圖20說明實施例1-1。如圖20內所示,關于凸連接器100,凸連接器100在z-軸方向上的高度設定為等于端子引導體120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對于凹連接器200,端子插孔230的開口部分(稱為開口部分231)被形成為這樣,使開口部分231沿z-軸方向的位置相對于引導體插孔220的開口部分222的位置較高。這就是說,凹進或凹陷部分240形成在凹連接器200的下表面或底表面上,這樣使端子插孔230通過凹陷部分240開口(或這樣使端子插孔230在凹陷部分240的底表面上開口)。借助這樣的設置,雖然凸端子110和端子引導體120的高度相等,但是端子引導體120能夠先于凸端子110插入引導體插孔220。
將參見圖21說明實施例1-2。如圖21所示,端子引導體120沿z-軸方向的高度比實施例1-1中的要小。這就是說,凸端子110沿z-軸方向的高度設定為大于端子引導體120沿z-軸方向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端子插孔230的開口部分231設定為甚至比實施例1-1中的要高,因此端子引導體120能夠先于凸端子110確實地插入引導體插孔220。
將參見圖22說明實施例1-3。在實施例1-3中,凸連接器100的端子引導體120也用作端子(凸端子)。這就是說,端子引導體120用作端子引導體和端子。在這種情況下,端子引導體120是用導電元件或導電材料制成的。對于凹連接器200,凹端子210也設置在引導體插孔220內部。
將參見圖23說明實施例1-4。在本實施例1-4中,端子引導體(稱為引導體250)設于凹連接器200。在引導體250的下端部分上形成錐形部分251。此外,形成圓柱形元件260,以支承或保持凹端子210,這樣使圓柱形元件260從凹連接器200伸出。對于凸連接器100,引導體插孔160形成在凸連接器100的上部分,以接收引導體250。另外,錐形表面161形成在引導體插孔160的開口處,以便可以平穩地引導引導體250。然后,引導體250平穩地插入引導體插孔160。因此,定位是在連接前實現的,凸端子110和凹端子210能夠彼此配合。
將參見圖24說明實施例1-5。在本實施例1-5中,端子引導體120設置在端子臺130上,這樣使端子引導體120不位于端子臺130的中心。
在上述的實施例1-1至1-5中,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效果。
下面,將參照圖25說明實施例2。圖25是端子臺的主視圖,是從z-軸的正方向看到的,并且凸端子110被省略。除凸起部分132的形狀之外,實施例2在結構上與實施例1相似。在實施例1中,凸起部分132基本上形成為卵形或橢圓形,或長方形。另一方面,在實施例2中,凸起部分(稱為凸起部分132′)基本上形成為圓形或環形。由于端子引導體120的橫截面是矩形的,端子引導體120用于停止凸起部分132′的轉動。因此凸起部分基本上是圓形的。在實施例2中也獲得與實施例1中相同的效果。
下面,將參見圖26說明實施例3。除殼體140內部的端子臺130的安裝之外,實施例3在結構上與實施例1相似。在實施例1中,端子臺130被支座150支承,并且它在z-軸的負方向上的移動被支座150限制。同時端子臺130沿z-軸的正方向的移動被殼體140的臺階部分141限制。另一方面,在實施例3中,保持部分146和147被設置在殼體140內部,位于殼體140的上端部分,以便在保持部分146和147之間安裝端子臺130。保持部分146和147從殼體140的內表面沿徑向向內的方向延伸或伸出,然后在殼體140內部沿周邊方向形成。端子臺130安裝在殼體140內部的保持部分146和147之間,并具有一定的或預定的空隙或間隙。這就是說,保持部分146和147沒有完全地限制端子臺130的移動,端子臺130被安裝為這樣,使端子臺130能夠在三維方向上進行平行和轉動運動。
關于允許端子臺130移動的間隙,間隙量(或端子臺130在三維方向上的移動量)設定為基本上是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之間的位置偏移量,該位置偏移量是由每個元件本身具有的尺寸和形狀等的誤差引起的。通過間隙的這種設置,可以改進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組裝的操作性。如以上所述,在實施例3中獲得與實施例1相同的效果。
下面,將參見圖27至30說明實施例4。除端子引導體等之外,實施例4在結構上與實施例1相似。圖27示出凸連接器100′(僅示出凸端子110′、引導體120′和端子臺130′)的透視圖。圖28示出凹連接器200′的透視圖。在圖27和28中,引導體120′從端子臺130′延伸的方向和引導體120′插入引導體插孔220′的方向是z-軸的正方向。平行于圖面的方向是y-軸,垂直于圖面的方向是x-軸。
在實施例4中,凸連接器100′的引導體120′被形成為圓柱形。凸端子110′也被形成為圓柱形。另外,凸端子110′逐漸變細至頂部的一點。如圖27內所示,在端子臺130′的周邊上,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被設置作為一個防轉機構。該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是通過由z-軸的正方向切除端子臺130′的外周邊的相對弧形而形成的,這樣使轉動限制器部分133′徑向地向內和向下凹陷。
雖然防轉機構的細節將在下文內說明,端子臺130′的一定的轉動量或更多轉動量是借助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和設于殼體140′的轉動限制器部分141′限制(見圖29,30)。在此處,在本實施例中,兩個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設置在沿x-軸方向的端子臺130′的外周邊上的圓周相對位置。然而,這些位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位置。另外,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的數量不局限于2,然而,必須設置至少一個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以限制端子臺130′的轉動。
關于凹連接器200′,如圖28所示,凹端子210′和能夠接收引導體120′的引導體插孔220′設于凹連接器200′。在引導體插孔220′沿z-軸正方向的開口部分處形成錐形表面221′,這樣便于凸連接器100′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插入引導體插孔220′。
關于防轉機構,將在下面說明。圖29示出凸連接器100′的主視圖,是由z-軸的正方向看到的。圖30是凸連接器100′的剖視圖,是沿圖29的直線XXX-XXX切取的。直線XXX-XXX平行于x-軸。在圖29、30內,轉動限制器部分141′形成在殼體140′的頂端部分,這樣使轉動限制器部分141′在直線XXX-XXX和殼體140′的外周邊之間的交叉位置處在徑向向內方向上凸起。另外,轉動限制器部分141′的寬度“l1”設定為小于端子臺130′的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的寬度“l2”(即l1<l2)。通過“l1<l2”的關系使端子臺130′僅能夠在一定的允許范圍內轉動或翻轉。
關于端子臺130′和殼體140′的組件,端子臺130′從z-軸的負方向插入殼體140′,這樣使轉動限制器部分141′與端子臺130′的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配合或接合,然后端子臺130′被安裝在殼體140′內部。如以上所述,由于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是徑向向內和向下凹陷的,通過轉動限制器部分141′和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之間的接合,轉動限制器部分141′將端子臺130′沿z-軸正方向的移動限制在預定的允許限度(這就是說,轉動限制器部分141′作為限制器或限制部分,其將端子臺130′沿z-軸正方向的移動限制在預定的允許限度)。這就是說,端子臺130′在z-軸的正方向上僅能夠在預定的允許限度內移動。此外,借助這種接合(或借助防轉機構),轉動限制器部分141′將端子臺130′的轉動運動或移動限制在一定的允許范圍內。
另一方面,關于端子臺130′沿z-軸負方向的移動,與實施例1中的方式相同,因為端子臺130′由設置在殼體140′內部的支座150支承,端子臺130′沿z-軸負方向的移動被支座150限制。這就是說,端子臺130′沿z-軸正方向的移動被轉動限制器部分141′限制在預定的允許限度內,并且沿z-軸負方向的移動被支座150限制。以這種方式,端子臺130′被安裝和支承在支座150和殼體140′內部的轉動限制器部分141′之間,這樣使端子臺130′可相對于殼體140′在三維方向上在預定的允許范圍內移動和轉動。
同樣在實施例4中,通過上述的設置,這就是說,通過端子臺130′在三維方向上的平行和轉動運動,在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之間的位置偏移能夠被吸收,該位置偏移是由每個元件本身具有的尺寸或形狀等誤差引起的。因此,可以提高凸連接器100′和凹連接器200′的組件的操作性,并且獲得與實施例1相同的效果。
接著,下面示出實施例4的修改實施例或改進實例。將參見圖31說明實施例4-1。圖31是端子臺130′的主視圖,是由z-軸正方向看到的。在本實施例中,引導體120′的頂端部分形成為錐形,僅一個轉動限制器接收部分133′和一個轉動限制器部分141′被設置作為防轉機構。
接著,將參見圖32至35說明實施例5。除凸端子和端子引導體之外,實施例5在結構上與實施例1相似。在實施例1中,凸端子110和端子引導體120是單獨地形成的。然而,在實施例5中,凸端子110″被埋置或嵌入引導體120″(在引導體120″的表面中),隨后凸端子110″和引導體120″(或引導體部分)彼此成為一體。
圖32是凸連接器100的透視圖。圖33是端子臺130的主視圖,是由z-軸正方向看到的。圖34是端子臺130的主視圖,是從y-軸正方向看到的。凸端子110″的第一端子111被埋置在引導體120″的沿x-軸方向的正方向側面125內,這樣使第一端子111的x-軸正方向側面111a是露出或裸露的。相似地,凸端子110″的第二端子112和第三端子113被埋置在引導體120″的沿x-軸方向的負方向側面126內,這樣使x-軸負方向側面112a和113a是露出或裸露的。
圖35是凹連接器200的剖視圖。由于凸端子110″和引導體120″彼此成為一體,凹端子210設置在凹連接器200的引導體插孔220″的內部。
在實施例5中,同樣地,端子臺130安裝在殼體140內部,這樣使端子臺130可以在殼體140內部進行三維方向上的平行和轉動運動,隨后獲得與實施例1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凸端子110″被埋置在引導體120″內,在連接或組裝時在凸端子110″和其它元件之間不會產生干涉或無意的接觸。因此能夠顯著地保護凸端子110″。
本申請基于先前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05-227546,其是2005年8月5日提交的。該日本專利申請No.2005-227546的全部內容在此引入以供參考。
雖然已參見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是本發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實施例。以上所述實施例的修改和變化對于技術熟練人員可以根據上述的教導產生。本發明的范圍參照以下的權利要求確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端子,其包括外殼;殼體,其被固定在所述外殼上;端子臺,其被安裝在所述殼體內部,并且具有第一端子和引導體部分,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引導體部分從所述端子臺的一端沿相同的方向彼此平行地伸出;連接元件,其面對著所述殼體,并且具有第二端子和凹陷部分。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第二端子配合和連接,以形成電連接,所述引導體部分與所述凹陷部分配合;所述端子臺在被安裝在所述殼體內部時至少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方向上是可移動的;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是在所述引導體部分配合到所述凹陷部分上之后彼此配合的。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引導體部分被單獨地設置在所述端子臺上,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凹陷部分被單獨地設置在所述連接元件上。
3.一種連接端子組件,其包括第一外殼;多個第一組件,其設置在所述第一外殼上,其中每個組件具有殼體,其固定在所述第一外殼上;端子臺,其安裝在所述殼體內部;第一端子;引導體部分;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引導體部分從所述端子臺的一端沿相同的方向彼此平行地伸出;第二外殼,其包括面對著所述殼體的連接元件;多個第二組件,其數量與所述第一組件相同,其被固定在所述連接元件上對應于所述第一組件的位置,以與所述第一組件結合,每個第二組件具有第二端子和凹陷部分,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第二端子配合和連接,以形成電連接,所述引導體部分與所述凹陷部分配合;以及當結合所述第一和第二組件時,所述端子臺在所述殼體內部至少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方向上是可移動的。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端子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導體部分配合到所述凹陷部分上之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彼此配合。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限制所述端子臺轉動的轉動限制器部分,以及所述轉動限制器部分將在垂直于所述端子臺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平面上的移動限制在預定的允許限度內。
6.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限制所述端子臺轉動的轉動限制器部分;以及所述轉動限制器部分將在垂直于所述端子臺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平面上的移動限制在預定的允許限度內。
7.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端子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限制所述端子臺轉動的轉動限制器部分;以及所述轉動限制器部分將在垂直于所述端子臺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平面上的移動限制在預定的允許限度內。
8.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還具有限制部分,該限制部分限制所述端子臺在端子臺安裝方向上的移動;以及所述限制部分將在所述端子臺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上的移動限制在預定的允許限度內。
9.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還具有限制部分,該限制部分限制所述端子臺在端子臺安裝方向上的移動,以及所述限制部分將在所述端子臺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上的移動限制在預定的允許限度內。
10.按照權利要求7所述的連接端子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還具有限制部分,該限制部分限制所述端子臺在端子臺安裝方向上的移動,以及所述限制部分將在所述端子臺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上的移動限制在預定的允許限度內。
11.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體部分的頂端部分或所述凹陷部分的開口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形成為錐形。
12.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體部分的頂端部分被定位得高于所述第一端子的頂端部分。
1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被設置在端子插孔內部,該端子插孔接收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端子插孔的開口部分被定位得高于所述凹陷部分的開口部分。
1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端子,還包括支座,其被安裝在所述殼體內部,用于支承所述端子臺,所述支座限制所述端子臺沿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向下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是傳輸流體壓力傳感器的信號的端子;以及所述流體壓力傳感器通過所述支座設置在所述端子臺的相對側面上。
15.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被設置在所述第一端子能通過彈性變形抵靠在所述引導體部分上的位置。
16.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體部分的頂端部分或所述凹陷部分的開口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形成為錐形。
17.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體部分的頂端部分或所述凹陷部分的開口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形成為錐形。
18.按照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連接端子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體部分的頂端部分或所述凹陷部分的開口部分中的至少一個形成為錐形。
19.按照權利要求16所述的連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體部分的頂端部分被定位得高于所述第一端子的頂端部分。
20.一種組裝連接端子的方法,該連接端子包括第一外殼;多個第一組件,其設置在所述第一外殼上,其中每個第一組件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外殼上的殼體、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內部的端子臺、第一端子和引導體部分,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引導體部分從所述端子臺的一端沿相同方向彼此平行地伸出;第二外殼,其包括面對著所述殼體的連接元件;多個第二組件,其數量與所述第一組件相同,并被固定在所述連接元件上對應于所述第一組件的位置,以與所述第一組件結合,每個第二組件具有第二端子和凹陷部分,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第二端子配合和連接,以形成電連接,所述引導體部分與所述凹陷部分配合,并且當結合所述第一和第二組件時,所述端子臺在所述殼體內部至少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方向上是可移動的,本方法包括將所述引導體部分配合到所述凹陷部分內;通過將所述引導體部分配合到所述凹陷部分內而把所述第一端子引導到對應于所述第二端子的位置;以及在引導所述第一端子之后,將所述第一端子配合到所述第二端子上。
全文摘要
一種連接端子,包括外殼;殼體,其固定在外殼上;端子臺,其安裝在殼體內部,并且具有第一端子和引導體部分,第一端子和引導體部分從端子臺的一端沿相同的方向彼此平行地伸出;連接元件,其面對著殼體,并具有第二端子,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配合和連接,以形成電連接;凹陷部分,引導體部分與凹陷部分配合。端子臺在被安裝到殼體內部時至少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端子之間的連接方向的方向上是可移動的。第一和第二端子是在引導體部分配合至凹陷部分之后彼此配合的。
文檔編號H01R13/46GK1913245SQ20061011006
公開日2007年2月14日 申請日期2006年8月4日 優先權日2005年8月5日
發明者高木克之 申請人: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