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尤指一種含有致冷晶片的輔助散熱裝置,將流經外界熱源的高溫冷凝液引入后,與該致冷晶片所產生的冷溫區進行熱交換,呈一低溫冷凝液向外流出,以輔助原有熱源散熱系統中的冷凝液散熱。
背景技術:
目前應用于電腦中的散熱裝置,如在中央處理器等晶片上,加裝有散熱鰭片體、風扇等散熱裝置,然而由于電腦晶片的處理速度隨科技進步越來越快,現有以散熱鰭片體及風扇所產生的散熱效果,似乎已不符合所需,因此,目前已有一種通過循環冷凝液的散熱系統被應用于電腦晶片的散熱裝置中,如圖7所示,該散熱裝置,是含有一熱交換箱91,呈一中空狀,令該熱交換箱91跨接于一熱源92〔即如中央處理器等晶片上〕,該熱交換箱91含有一入水口911及一出水口912,令該入水口911銜接于一冷凝液的循環泵93的出水口端931,而于該熱交換箱91的出水口912銜接于該泵93的入水口端932,這樣當啟動電腦后,熱源92所產生的熱能,便可于流動熱交換箱91中的冷凝液產生熱交換,而將熱帶離,同時通過高溫熱能的冷凝液,再次流回泵93前,將熱能散熱至外界,然而由于當冷凝液流經高溫熱源92后,再流入泵93中的距離有限,因此冷凝液并無法完全散熱,達到常溫甚至低溫,因此在長時間作業下,現有的散熱裝置的散熱效果會越來越差,而顯其缺點。
本發明人有鑒于此,通過研究創新,而揭示出一種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包括一殼體;一冷凝管,裝置于該殼體中,該冷凝管的第一端界定為一入水端,以銜接一經熱源區的高溫冷凝液進入,而該冷凝管的第二端界定為一出水端,銜接至一泵的入水口;導熱板,跨接于該冷凝管上;一致冷晶片(Thermoelectric Cooler,T.E.C.),含有一冷端接面及一熱端接面,令其冷端接面貼接于導熱板上;散熱鰭片體,貼接于該致冷晶片的熱端接面;這樣使得經熱源區的高溫冷凝液可與受致冷晶片吸熱,而呈一冷溫區的導熱板,產生熱交換,而呈一低溫冷凝液向外流出,并送回泵的入水口,以增進冷凝液于循環過程中與熱源的熱交換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例,可由以下的說明及所附各圖而清楚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3是圖2在A-A方向的局部剖面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應用狀態方框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立體圖。
圖6是圖5的B-B方向結構剖面圖。
圖7是現有散熱裝置示意圖。
圖中10殼體 11基座 111掛孔12蓋體 20冷凝管21入水端210進水接頭 22出水端220出水接頭30導熱板31固定孔32定位槽40致冷晶片 41冷端接面 42熱端接面50散熱鰭片體61泵611入水口612出水口 62熱源區621熱源622熱交換箱 623散熱裝置 63集水箱70風扇 80吸水構件 H高溫冷凝液L低溫冷凝液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包括一殼體10;冷凝管20裝置于該殼體10中,于其第一端界定為一入水端21,而其第二端界定為一出水端22;導熱板30,跨接于該冷凝管20上;致冷晶片40(Thermoelectric Cooler,T.E.C.),含有一冷端接面41及一熱端接面42,令其冷端接面41貼接于導熱板上;這樣令一經外界熱源區的高溫冷凝液H進入冷凝管20后,可由致冷晶片40吸熱,而使導熱板30降溫所形成的冷溫區,進行熱交換,使冷凝管20中的冷凝液降溫,呈一低溫冷凝液L后,自冷凝管20的出水端22向外流出,以增進冷凝液于循環過程中與熱源區62的熱交換效率。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冷凝管20,是裝置于該殼體10中,令該冷凝管20的第一端,界定為一入水端21,連接一進水接頭210并穿出殼體10外,以導入一高溫冷凝液H進入冷凝管20中,而該冷凝管20的第二端,界定為一出水端22,連接一出水接頭220,并穿出殼體10外,以將經冷卻、降溫后的低溫冷凝液L導入一泵61的入水口611。
上述的冷凝管20兩端,即入水端21與出水端22,是銜接于一冷凝液供應系統間,該冷凝液供應系統含有一泵61,該泵61是含有一入水口611及一出水口612,冷凝液經泵61的出水口612送出后,流經一熱源區62,并循環至本實用新型的冷凝管20的入水端21,流入冷凝管20中,而后自冷凝管20的出水端22流向泵61的入水口611,形成一循環。
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冷凝液供應系統,于泵61的入水口611與冷凝管20的出水端22間,是串接一集水箱63,使經本實用新型冷卻后的低溫冷凝液(L)先注入該集水箱63后,再為泵61所吸入;另該泵61的出水口612與冷凝管20的入水端21間所銜接的熱源區62,其中該熱源621,是可先將所產生的熱能,與一熱交換箱622進行熱交換,使熱能傳遞至循環于熱交換箱622中的冷凝液,并可使自熱交換箱622流出的高溫冷凝液H,先經一次散熱裝置623的散熱后,再流入本實用新型的冷凝管20中。
上述裝置于熱源區62的散熱裝置623,可使用風扇、散熱鰭片或其它的現有散熱器材,本實用新型并不予自限;另外,上述的散熱裝置623,亦可予以免設,而使經熱交換箱622流出的高溫冷凝液H,直接銜接于本實用新型的冷凝管20第一端的入水端21,由本實用新型直接提供對冷凝液的冷卻。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中該殼體10,含有一基座11,該基座11上設有復數的掛孔111,以供固定或吊掛于一固定物上。另該殼體10,還含有一蓋體12,對應地蓋合于該基座11的外緣,以與該基座11收納本實用新型的各元件于內。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導熱板30,穿設有復數固定孔31,鎖固于該殼體10中,并緊貼于該冷凝管20上。上述的導熱板30,于其一側面板上凹設有定位槽32,以對應地包夾、跨置于該冷凝管20的管壁上,除穩定固裝該冷凝管20于該殼體10的基座11上外,也利于與冷凝管20中的冷凝液產生熱交換作用。
本實用新型所應用貼接于該導熱板30上的致冷晶片40,通電觸發時,于致冷晶片40的兩側面上會產生珀爾帖效應(Peltier Effect),即于致冷晶片40的一側面上產生吸熱效應,而另一面產生散熱效應,而使該致冷晶片40,形成一具低溫的冷端接面41及一具高溫的熱端接面42,其中令該冷端接面41貼接于該導熱板30,使致冷晶片40通電后,使導熱板30溫度下降,呈一冷溫區,以與流經冷凝管20中的高溫冷凝液H產生熱交換,而將冷凝液冷卻呈一低溫冷凝液L;由于上述致冷晶片40是為現有的電子元件,故不予贅述。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于該致冷晶片40的熱端接面42,可緊固定貼靠于一散熱鰭片體50上,以由該散熱鰭片體50)增進該致冷晶片40的熱端接面42的散熱效率。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還包括一吸水構件80〔如海棉〕,置于該殼體10中,以吸收當不啟動熱源621并持續供電作動致冷晶片40時,或所進入的冷凝液尚未達一定的高溫狀態下,導致該致冷晶片40因冷端接面41溫度過低,使周圍溫度因下降而凝結產生的水滴,由于此現象所凝結的水滴量有限,當下次啟動熱源621后,因吸水構件80與高溫的散熱鰭片體50或致冷晶片40的熱端接面42接觸,其所吸收的水滴可被自動蒸發、烘干。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還包括一風扇70,如圖5,圖6所示,該風扇70是可直接裝置于該散熱鰭片體50上,或如第圖1,圖3所示,令該風扇70裝置于該殼體10的蓋體12上;令該風扇70于啟動后,可將殼體10中的熱氣向外抽出,或令該風扇70于啟動后,可將外界的冷空氣吹向散熱鰭片體50或致冷晶片40。
本實用新型于應用上,可依使用者的使用狀況,懸掛或固定于熱源621的遠端〔如電腦主機箱外〕,并以導管銜接,使冷凝液供應系統中,經熱源621的高溫冷凝液H進入本實用新型的冷凝管20內,而與因致冷晶片40吸熱產生低溫的導熱板30產生熱交換后,呈一低溫冷凝液L向外送回冷凝液供應系統的泵61的入水口611,而呈一輔助原有熱源621散熱系統外的另一輔助散熱裝置,以確保熱源621的正常運作,于應用上極具有機動性,而顯其新穎性創造性及實用性。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結構、形狀,可于不違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予以修飾應用,本實用新型并不予自限。
權利要求1.一種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是包括殼體,含有基座;冷凝管,裝置于該殼體中,該冷凝管的第一端界為入水端,以銜接經熱源區的冷凝液進入,而該冷凝管的第二端界為出水端,以銜接至泵的入水口;導熱板,鎖固于該殼體中,并跨接于該冷凝管上;致冷晶片,界定有冷端接面及熱端接面,令其冷端接面貼接于導熱板上;以及散熱鰭片體,貼接于該致冷晶片的熱端接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是該殼體含有基座,該基座上設有復數掛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是該殼體含有蓋體,對應地蓋合于該基座的外緣。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是于該導熱板一側面板上凹設有定位槽,對應地包夾、跨置于該冷凝管的管壁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吸水構件,置于該殼體中。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是包含風扇,該風扇裝置于該散熱鰭片體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特征是包含風扇,該風扇裝置于該殼體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外掛式的輔助散熱裝置,其包括一殼體;一冷凝管,裝置于該殼體中,該冷凝管的第一端界定為一入水端,以銜接一經熱源區的高溫冷凝液進入,而該冷凝管的第二端界定為一出水端,銜接至一泵的入水口;導熱板,跨接于該冷凝管上者;一致冷晶片,含有一冷端接面及一熱端接面,令其冷端接面貼接于導熱板上;散熱鰭片體,貼接于該致冷晶片的熱端接面;這樣使得經熱源區的高溫冷凝液,可與受致冷晶片吸熱,而呈一冷溫區的導熱板,產生熱交換,而呈一低溫冷凝液向外流出,并送回泵的入水口,以增進冷凝液于循環過程中與熱源的熱交換效率。
文檔編號H01L23/34GK2718780SQ20042006431
公開日2005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04年5月26日 優先權日2004年5月26日
發明者林培熙 申請人:曜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