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用于計算機、且可降低氣流風阻的散熱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的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所需的配置也越來越復雜,因此主機板的散熱問題更加重要。目前的解決方法是加厚散熱裝置的底座,圖1所示是一散熱裝置10,具有底座11及多條散熱片12;當該散熱裝置10安裝在計算機的主機板1上時,主機板1的熱源大約位于該散熱裝置10的中央部分,當風扇(圖未標)置于該散熱裝置10側端一定距離處協助散熱時,大量空氣流經該散熱裝置10的底座11時受阻,轉而吹向底座11的表面及散熱片12的根部等區域,并對這些部位進行散熱,如圖2A、2B所示。
然而,隨散熱裝置10的底座11的加厚,出現了風阻變大的問題,若氣流過大,很容易造成空氣在散熱裝置10前產生如圖所示的回流,使得空氣的流動不順暢,進而增加空氣進入該散熱裝置10中的風阻,也增加了該散熱裝置10的前后壓降,大幅降低了原本預期的散熱效率;同時,這一提高厚度的設計也會增加該散熱裝置10的材料成本,并使變重。
再者,如圖3所示的臺灣專利公告第529737號專利,它是在該散熱裝置15的氣流入口處,額外裝設氣流的導流部16來改善氣流的流場,這一設計雖可減低發生回流的可能,但卻大幅提高制造與材料成本,且該導流部16與散熱片17間的搭配與通道設計也成為一大問題,往往難以令氣流的運用效率達至最高。
因此,如何開發一種可有效降低風阻與其前后壓降的散熱裝置,避免空氣在其入口處產生回流,同時還可減少現有散熱裝置的重量與成本,是此相關研究領域需迫切解決的課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降低風阻的散熱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避免氣流在入口處產生回流的散熱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降低其前后壓降的散熱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降低其重量與成本的散熱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又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高散熱效能的散熱裝置。
為達到上述及其它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散熱裝置包括基座,至少包括一朝向該基座一側而傾斜的第一斜面部以及多個位于該基座上的散熱片,使基座區段化而形成多條散熱通道,并將該基座完全圍限在多條散熱通道中,使區段化后的第一斜面部分別形成該多條散熱通道的氣流入口。
上述基座除第一斜面部以外,還可包括一與第一斜面部相對的位于基座對側的第二斜面部,該第二斜面部形成多條散熱通道的氣流出口,同時,基座在連接第一斜面部與第二斜面部的位置還可形成一平坦部;此外,第一斜面部與第二斜面部的高度都是向基座兩相對側漸減,并且其最大高度都與平坦部的高度相同。
基座上的第一斜面部是被多個散熱片完全圍限在散熱通道中,此設計不但可避免額外裝設導流部的成本問題,同時,當氣流受引導進入第一斜面部時,可直接利用兩側的相對散熱片進行熱量散逸,提高氣流運用效率與散熱效能。
此外,該第一斜面部與第二斜面部的斜面角度不大于30度,以取得較佳的導流效果;同時,該基座與散熱片均是由一例如銅或鋁材料等導熱效果良好的金屬材料制成。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的基座部分設計成向下傾斜的斜面部,一方面可降低風阻及散熱裝置的前后壓降,另一方面也不致因氣流受到阻擋而形成回流,同時也可減輕現有散熱裝置為達散熱效果,不斷增厚底座而多出的重量與金屬材料成本,達到提高散熱效能的功效。
圖1是現有散熱裝置的立體圖;圖2A是現有散熱裝置的正視圖;圖2B是現有散熱裝置的側視圖;圖3是臺灣專利公告第529737號案的散熱裝置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的立體圖;圖5A是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的正視圖;圖5B是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的側視圖;圖6A是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的實施例2的正視圖;圖6B是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的實施例2的側視圖;圖7A是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的實施例3的正視圖;以及圖7B是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的實施例3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圖4是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的立體圖,其是以鋁或銅等導熱良好的材料制成的散熱裝置20,它由一平坦部24及分別設于該平坦部兩側端的第一斜面部23與第二斜面部22形成基座,該基座的表面上間隔地設置有相互平行的多個散熱片21(Fin),通過該散熱片21使基座區段化,形成多條相互平行的散熱通道,同時,第一斜面部23與第二斜面部22均被圍限在多個散熱片21圍置成的散熱通道中,這樣可以增加該散熱通道的散熱面積,這一設計正是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所在,這樣不但可避免額外裝設導流部的成本問題,同時由于第一斜面部23被散熱片21圍限于散熱通道中,所以當氣流受引導進入第一斜面部23時,即可直接通過兩側相對的散熱片21散熱,提高了氣流的運用效率與散熱效能。
同時,第一斜面部23與第二斜面部22均向基座的相對兩側而傾斜,并在分別傾斜至該基座的兩個相對側邊時令其高度漸減至零,且第一斜面部23與第二斜面部22的最大高度均與平坦部24的高度相同,使基座形成一平滑平面。
此外,第一斜面部23與第二斜面部22的斜面傾斜角度可根據設計需求而定,但是該斜面角度不應過大,以避免降低氣流進入該散熱通道中的導流效果,一般該角度不大于30度,且第一斜面部23與第二斜面部22具有相同的傾斜角度。
當散熱裝置20安裝在計算機的主機板1等電子部件上時,主機板1的熱源大約位于散熱裝置20的中央部分,當風扇(圖未標)置于該散熱裝置20側端一定距離處協助散熱時,大量空氣流經該散熱裝置20的基座而順著設在迎風處的第一斜面部23流入多條散熱通道中,并經過平坦部24及散熱片12根部等區域,對其進行散熱,接著再順勢由第二斜面部22流出,如圖5A、圖5B所示。
實施例2圖6A、圖6B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2,它是將上述實施例1中的第二斜面部22去掉,此時,當該散熱裝置30安裝在計算機的主機板1上時,主機板1的熱源大約位于該散熱裝置30的中央部分,風扇(圖未標)置于該散熱裝置30側端一定距離處協助散熱時,大量空氣流經該散熱裝置30的基座,氣流順著設在迎風處的第一斜面部32進入散熱通道,并吹向平坦部33及散熱片31根部等區域對其進行散熱。
實施例3圖7A、圖7B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3,它是將上述實施例1中的平坦部21去掉,令第一斜面部43與第二斜面部42直接相連,此時第一斜面部43與第二斜面部42的最大高度相等,當散熱裝置40安裝在計算機的主機板1上時,主機板1的熱源大約位于該散熱裝置40的中央部分,當風扇(圖未標)置于該散熱裝置40側端一定距離處協助散熱時,大量空氣流經該散熱裝置40的基座,氣流順著設于迎風處的第一斜面部43進入散熱通道,并吹向散熱片41根部等區域對其進行散熱,進而由該第二斜面部42流出該散熱通道外,完成散熱過程。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散熱片31并非只能平行排列在該基座的表面上,也非僅如實施例的圖標所示為一平板散熱片,它可以有其它的配置方式;同時,該第一斜面部與第二斜面部的設計也可有多種變化,例如,位于基座側邊的斜面高度并非一定為零,僅需形成一斜面能夠發揮導流功能即可,且該第一斜面部與第二斜面部的斜面角度也不一定設計成相同的,其它不同角度的組合配置,也可達到本實用新型的功效。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散熱裝置20、30、40的基座部分設計成向下傾斜的斜面部22、23、32、42、43,一方面可降低風阻及散熱裝置的前后壓降,另一方面也不會因氣流受到阻擋而形成回流,同時與現有產品相比,該裝置減少了底座11的厚底、降低了材料成本,并可確實達到提高散熱效能的功效。
權利要求1.一種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基座,至少包括一朝向該基座一側傾斜的第一斜面部;以及多個散熱片,位于基座上,使基座區段化而形成多條散熱通道,并將該基座完全圍限在多條散熱通道中,使區段化后的第一斜面部分別形成該多條散熱通道的氣流入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座還包括一與第一斜面部相對的位于基座對側的第二斜面部,該第二斜面部形成該多條散熱通道的氣流出口。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座還包括一連接第一斜面部與第二斜面部的平坦部。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斜面部與第二斜面部的最大高度相同。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斜面部與第二斜面部的最大高度與平坦部相同。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斜面部的斜面角度不大于30度。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斜面部的斜面角度不大于30度。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斜面部與該第二斜面部的斜面角度相同。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散熱片是一方形板狀的散熱片。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座與散熱片是由導熱良好的金屬材料制成。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座與散熱片是用銅材料制成。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散熱裝置可設置在計算機用的電子部件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散熱裝置包括基座,其至少包括一朝向該基座一側而傾斜的第一斜面部以及多個位于基座上的散熱片,使基座區段化而形成多條散熱通道,將該基座完全圍限在多條散熱通道中,使區段化后的第一斜面部分別形成該多條散熱通道的氣流入口,從而降低進入散熱裝置的風阻,避免因氣流受到阻擋而形成回流,以提高散熱效率并降低材料成本。
文檔編號H01L23/367GK2645235SQ0327634
公開日2004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03年8月15日
發明者蘇怡如 申請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