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以組合在一起擴大容量的電池,特別涉及一種電池單元能夠獨立測控并自動監控各電池單元及電池組的性能狀況,并可與計算機之間進行數據通訊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屬于電子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大量的智能設備不斷產生,這些設備雖然千差萬別,但大多數設備為了便于使用都帶有可充電電池,例如筆記本電腦、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移動電話等等。充電電池組成結構,通常是由若干單體電池串聯而成,使其具有一定的額定輸出電壓及電池容量,對電池整體進行充放電。
目前,人們所使用的充電電池都是內置的,可隨身攜帶,使用起來很方便,但是,由于一塊電池的容量畢竟有限,只能提供短時間的電力支持,無法長時間提供電能(一般使用1-2小時后,電力就明顯不足了,特別是多次充放電后容量進一步減少)。在沒有外接電源的情況下,將給使用者帶來不便;另外,對于一些設備的特殊用途,和特殊場合的使用,如野外勘探、野外施工、軍事應用等場合,在沒有外接補充電源的場合下使用,會感到非常的不方便,甚至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針對現有充電電池使用時間短,在野外作業不方便的缺點提供一種可組合增容的電池,此電池具有與連接設備的CPU通訊的能力,在CPU的控制下,使外接的各電池更加有效的工作并可長時間為設備提供電力。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由一個以上的電池連接組合而成,每個電池本體上都設有電氣連接部和機械連接部,電氣連接部包括用于與電池之間相互連接的電氣互連接口;互連接口設在電池的任意一個側面上,電池之間通過機械連接部組合在一起。
所述的機械連接部為每個電池本體的上和或下表面分別設有滑槽和與滑槽相配合的插接塊,一塊電池的滑槽與另一塊電池的與滑槽相配合的插接塊插接配合。
所述的滑槽與插塊,兩者相插接重疊的部分設有固定裝置。
所述的機械連接部為每個電池本體的側面設有兩個半圓凸起部分,其上帶有孔。
所述兩個半圓凸起部分,其上帶有孔用于固定螺栓。
所述的兩個半圓凸起部分,其中一個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為凸起的卡扣;而另一個則是一面平的,另一面為凹下的卡槽。
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還包括,在電池本體的側面設有用于與計算機通信的通信接口。
所述的通訊接口為USB或RS232或RS485通用數據接口。
所述的電氣互連接口設置在電池的側面的供導線插入的電氣插孔。
在每個電池本體的上面的一面設置固定觸點,另一面設置凸起的彈簧片觸點。
在每個電池本體的下面設置固定觸點和彈簧片觸點,相扣合的兩個電池的固定觸點和彈簧片觸點恰好接觸。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組合增容的電池,每一個電池上設置電氣互連接口和通信接口,通過互連接口連接各電池組成電池組,使外接電池能為設備提供足夠長時間的電能;通過通信接口與設備的通信接口相連,設備的CPU可以檢測、控制組合電池中的每個電池的工作狀態,切除損壞或電量不足的電池,使整個電池組更有效的工作。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池的單體結構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池單體結構又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連接部分的半圓形凸起的局部立體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連接部分的半圓形凸起的局部側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電氣互連接口的固定觸點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電氣互連接口的彈簧片觸點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在每個電池本體上都設有電氣連接部和機械連接部,電氣連接部包括用于與計算機通信的通信接口和用于與電池之間相互連接的電氣互連接口;通信接口、互連接口設在電池的任意一個側面上,電池之間通過機械連接部組合在一起。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池的單體結構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電池本體的側面設有通信接口和電氣互連接口,通信接口可以是USB或RS232或RS485通用數據接口,通過連接線和計算機的外接數據接口相連,如果電池的數目很多可以通過集線器連接到計算機的數據接口上。電氣互連接口設置在電池的側面的供導線插入的電氣插孔,通過導線將各個電池電連接在一起。
在電池之間可以設置物理連接部,將單個電池組合起來,既便于放置也便于攜帶。
如圖1所示,兩塊電池之間采用滑槽相互連接,在電池模塊上表面兩側設置有滑槽1,并在滑槽端部有限位結構2,在電池模塊下表面兩側設置插接塊3,插接塊恰好可以與另一電池的滑槽配合,當兩塊電池互連時,一塊電池的插接塊插入另一塊電池的滑槽中,由于尺寸設計合理,底部有限位,保證兩電池的可靠連接。
圖1中電池本體側面設有通信接口4和電氣互連接口5,通信接口4為圖中正面左側的方形接口,可以是USB或RS232或RS485通用數據接口,通過連接線和計算機的外接數據接口相連,如果電池的數目很多可以通過集線器連接到計算機的數據接口上。電氣互聯接口5為圖中正面的圓形接口,通過電氣互聯線與其他的電池模塊連接,也可以作為電池的輸出直接連接用電器;其中,通信接口4和電氣互連接口5的形狀并非固定的,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可靈活設置。如有電池模塊組成的電池組同時為多個用電器供電,則可以從電池組中抽出若干插頭與各供電器相連。
圖2為本實用新型單體結構又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電池模塊兩側都帶有滑槽,并在滑槽端部有限位結構;電池模塊電器接插座的這面,有兩塊凸起的半圓卡扣6和7,上面帶有圓孔,其中一塊圓孔內壁若帶有螺紋,則他們固定可以直接用螺栓;若他們都不帶有螺紋,則他們固定可以直接用螺栓加螺固定;圖3中為兩個圓孔連接部分都不帶螺紋的局部立體圖,如圖4所示,這兩塊凸起的半圓卡扣上,向內相對的兩個半圓面是平的,朝外兩個半圓面,一個是凸起的卡扣8,另一個是凹下的卡槽9,是用于和其他的電池配合在一起時使用的。
電氣互連接口設在電池本體的上下表面上,其結構如圖5和圖6所示,在每個電池本體的上下兩面的分別設置固定觸點10(如圖5所示)和彈簧片觸點11(如圖6所示),在電池模塊上平面有8個PCB鍍金觸點,他們的高度稍微比塑料平面低一點,下平面上也有8個鍍金磷銅片沖壓的彈簧觸點,他們雖然比塑料平面高一點,但比起滑槽的邊沿還是低許多,當兩個電池相扣合時,固定觸點10和彈簧片觸點11恰好接觸,可實現電氣連接。采用觸片連接可以省去大量的外接連線,使電池在互連時線路更清晰,能夠避免導線過多所帶來的干擾和故障。如果采用固定觸點10和彈簧篇觸點11作為電器連接部件,那么,電池模塊正面電氣接口5的作用僅用來與外部用電器連接。
將本實用新型的單體電池插接組合在一起,該組合電池的優點在于電池之間組合連接的方式簡便可靠,并可輕松拆卸,可根據需要方便的增加或減少電池的數目,不僅形狀規則,電路連接清晰,而且攜帶方便,能提供長時間的供電需要,為特殊環境下有特殊需要的用電器提供了非常好的外接電池。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由一個以上的電池連接組合而成,每個電池本體上都設有電氣連接部和機械連接部,電氣連接部包括用于與電池之間相互連接的電氣互連接口;互連接口設在電池的任意一個側面上,電池之間通過機械連接部組合在一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械連接部為每個電池本體的上和或下表面分別設有滑槽和與滑槽相配合的插接塊,一塊電池的滑槽與另一塊電池的與滑槽相配合的插接塊插接配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槽與插塊,兩者相插接重疊的部分設有固定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械連接部為每個電池本體的側面設有兩個半圓凸起部分,其上帶有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半圓凸起部分,其上帶有孔用于固定螺栓。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個半圓凸起部分,其中一個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為凸起的卡扣;而另一個則是一面平的,另一面為凹下的卡槽。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還包括,在電池本體的側面設有用于與計算機通信的通信接口。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訊接口為USB或RS232或RS485通用數據接口。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氣互連接口設置在電池的側面的供導線插入的電氣插孔。
10.根據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在每個電池本體的上面的一面設置固定觸點,另一面設置凸起的彈簧片觸點。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在每個電池本體的下面設置固定觸點和彈簧片觸點,相扣合的兩個電池的固定觸點和彈簧片觸點恰好接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組合增容的電池組,其特征在于由一個以上的電池連接組合而成,每個電池本體上都設有電氣連接部和機械連接部,電氣連接部包括用于與電池之間相互連接的電氣互連接口;電氣互連接口設在電池的任意一個側面上,電池之間通過機械連接部組合在一起。此可組合增容的電池通過電氣連接部和機械連接部將單獨的電池組成電池組,使電池組能為設備提供足夠長時間的電能;通過通信接口與設備的通信接口相連,設備的CPU可以檢測、控制組合電池中的每個電池的工作狀態,切除損壞或電量不足的電池,使整個電池組更有效的工作。
文檔編號H01M10/42GK2612083SQ03243160
公開日2004年4月14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4日 優先權日2003年4月4日
發明者李宏彥 申請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