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進型開關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型開關構造,特別涉及一種可以有效降低一半以上高度的微動開關。
由圖可以明顯看出,上述開關必須保留一定空間供按鈕6b下壓,而導電彈片5b的彈性部53b的彎折部分也必須保留一定空間彎折及動作,所以從現有產品來看,整體開關高度(不包含第一、二插腳3b、4b的高度)為7.3mm,但是由于現有使用這種開關的電子產品趨向于輕、薄、短、小的消費者需求取向,現有開關只好趨向消減上蓋1b及底座2b的厚度來符合需求,但此舉反而造成開關強度不足,而造成產品運送或使用者按壓時造成開關上蓋1b或者底座2b破裂而無法使用,或者在制造過程中利用工具組裝或注射成型時,因夾持力過大而使開關變形,造成次品率大幅提升的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困擾。
再者,上述開關另有一項嚴重的缺陷有待改進,由于彈性部53b另一端是以卡接關系定位在第一插腳3b的第二定位段32b,但由于導電彈片5b在組裝過程或者制作過程中難免有部分次品或者組裝不完全而有偏斜情況,因此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容易造成彈性片脫離第二定位段32b,且因彈性部53b過于接近第二插腳4b,因此彈性部53b脫離時容易與第二插腳4b接觸而形成導通狀態,因此將會輸出錯誤指令,對于高精密度的產業來說,一旦莫名指令產生將會造成整個系統連帶影響而造成極大損失。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該底座是一體注射出向上蓋延伸形成一補強段,還可以縮小上蓋及底座厚度,而通過此補強段還不影響整體的開關強度。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現就結合
如下
請參見圖5-1、5-2,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動作示意圖。如圖所示,將導電彈片5a的卡掣部51a及彈性部53a的缺口531分別卡接于第一插腳3a的第一、第二定位段31a、32a而定位(本實用新型為配合導電彈片5a的彈性部53a,所以第一插腳3a的第二定位段32a的轉折方向完全不同于現有技術),至于導電彈片5a另一端為避免其在上蓋1a未蓋合前脫離,則使該端延長到底座2a的補強段21下面,使導電彈片5a另一端受到補強段21的限制而定位;當上蓋1a蓋合底座2a時,使用者用力按壓按鈕6a,按鈕6a受力下移壓掣導電彈片5a,此時,導電彈片5a利用一端卡掣部51a與第一定位段31a卡接固定形成支點,并通過彈性部53a同樣以缺口531卡接第二定位段32a形成支點,使導電彈片5a另一端的導通部52a受彈力驅動向下瞬間移動壓接第二插腳4a,而形成第一、二插腳3a、4a導通以輸出指令信號。
由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本實用新型的導電彈片5a的彈性部53a與按鈕6a位于同一動作空間,將可以大幅度降低整體開關高度,以本實用新型現有的最佳高度(不包含第一、二插腳3a、4a的高度)為3.6mm,比現有產品的7.3mm降低一半以上,這樣將會更符合現有電子產品趨向更輕、更薄的需求,此外彈性部53a即使不慎脫離第二定位段32a,彈性部53a將會向上位移并受到補強段21的限制,而不會誤觸第二插腳4a形成導通,更提供一輸出正確指令的控制目的。
請參見圖6、圖7,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外觀立體及結構剖面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是披露開關是SMT工藝制作第一、二插腳3a、4a的組裝狀態。
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不能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照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等效物替代和修改,都應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型開關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組相互組合的底座(2a)及上蓋(1a),在底座(2a)上配置有第一插腳(3a)及第二插腳(4a),所述第一插腳(3a)上形成有第一定位段(31a)及第二定位段(32a),且所述上蓋(1a)設有一通孔(11a);一導電彈片(5a),其一端具有一卡接在第一定位段(31a)的卡掣部(51a),另一端則具有一相對應導接第二插腳(4a)的導通部(52a),并且在導電彈片(5a)上整體設有一向上蓋(1a)彎折延伸并在另一端設有缺口(531)以卡接在第二定位段(32a)的彈性部(53a),在導電彈片(5a)上設有一外露在通孔(11a)并用以壓掣導電彈片(5a)的按鈕(6a),通過導電彈片(5a)的彈性部(53a)向上蓋(1a)延伸與按鈕(6a)平行配置在同一區間,這樣可大幅降低整體開關高度,而更符合電子零件的空間配置需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型開關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a)是整體注射而成,并包括向上蓋(1a)延伸的一補強段(2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型開關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1a)及底座(2a)側壁面設有相對應組裝的凸部(22)和凹部(12)。
專利摘要一種改進型開關構造,是將開關內的用以導通第一、二插腳的導電彈片的彈性部向上蓋延伸與按鈕平行配置在同一區間,這樣可以大幅度降低開關的上蓋及底座厚度,而使整體開關高度降低,更符合電子零件更薄、更小的需求,使其空間配置更能配合周邊設備的需求。
文檔編號H01H13/26GK2558063SQ0220639
公開日2003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02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02年3月7日
發明者李金龍 申請人:新巨企業股份有限公司